manager
週五, 11 八月 2023

發生在80年前的西安事變,對近代史影響極大。蔣介石在1949年對張學良與楊虎城的處理態度,視為關係他政治前途的重大因素,現在檢視蔣介石的日記和當時的史實,可以看到國府的歷史與西安事變有極大的關係。

2017014126

蔣把失敗歸咎西安事變 

蔣在事件後成為國家不爭的最高領袖,領導抗日,國共合作,贏得勝利,這件事可說是蔣事業中的一件好事,但沒想到成功使蔣還想做成全功,又發動勦共內戰,結果致敗,西安事變被蔣視為致敗的肇因,張學良、楊虎城成了罪魁,成了必須挾持甚至消滅的對象。

在228中,蔣介石就要求新竹的憲兵及看張學良的特務隊,要以性命保護張學良的安全,但若暴民擋不住要救走張,就要把張學良殺掉。可見蔣介石如何重視張學良這個寶,要全力保護,但保不住,則必須毀滅,絕不能落入共產黨。

周恩來也極關心張學良,尤其在楊虎城被殺之後。後來周還傳話給蔣,不要對張不利,「否則大家以後也不好見面。」也就是說,將來如果要和要戰,殺了張學良就不好再談了。

揭開遮蓋一處的謎底  

現在檢視蔣介石的日記,可知蔣當時的心情及態度。1949年1月27日,蔣介石日記載:「昨午指示營救北平國軍方針畢,(遮蓋一處)對李德鄰命令囑楊、李、陳誠暫置不復,或以此非其分內之事向不過問之意復之,看他如何也。李之必欲置我陷阱及其掠奪一切之心未到五天已昭然若揭矣。晚與立夫談黨務及對共過去策略之錯誤與仁慈之太過,以及美國馬歇爾、華萊士等之為害中國,皆受俄史之導演,而彼不自知也。」

「遮蓋一處」為何?看到這份藏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人們會這樣問。

前一天,這樣記:「26日。近日德鄰專以民主自由名詞為其討好共匪,投降共匪之準備是亦其毀滅政府基礎唯一之方針。此乃必然之事。而余愚拙,未先計及耳。此不惟李應如此,而傅等亦且叛離變節,比李更先也。人情世態本來如此,而余忽略自大,不先及防耳。桂系叛變已經有四五次之多,豈啻今日始乎?往日大好機會肅奸建國,廿年來屢得屢失,豈獨桂系,而共匪亦無不如此。所謂政治寬大與民族仁愛之精神,今皆成為自取滅亡之禍根矣。今日政治果真大殘殺與橫霸不可乎?」

誰殺了楊虎城?  

7個月後,9月6日午夜,楊虎城及兒女秘書全家,在重慶的「戴公祠」被殺害。這件殘殺百分之百是蔣介石下的令,但證據何在?有文字的紀錄、檔案嗎?

拼圖缺的一角

1949年1月23日,張學良日記:「見報載,蔣總統於21日引退,去奉化。」蔣臨去前,監察院長于右任說:「請總統下個條子,釋放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不耐煩地說:「找德鄰去。」李德鄰,代總統李宗仁,卻連張、楊關在那裡也不知道。

張日記:「1月25日,老劉(張學良特務隊隊附長)交閱25日申報載,政府明令余及楊虎城恢復自由。」

《李宗仁回憶錄》載:離開大陸前在廣州,「我二人坐定後,我對蔣先生說的第一句話便是:『今天我是以國家元首的地位來對你談話』。我亦提到他在我秉政之後幕後掣肘的情形,說:『你此番已是第三次引退,你當時曾對張治中、居正、閻錫山、吳忠信各人一再聲明,五年之內絕不過問政治。此話無非暗示我可放手去做,改弦更張,不受你的牽制。但事實上你所作所為卻完全相反。不僅在溪口架設七座無線電台,擅自指揮軍隊,且密令京滬衛戍司令湯恩伯親至杭州逮捕浙江省省主席陳儀,並派周碞接替。嗣到台灣之後,復命湯恩伯到福建挾持福建省省主席朱紹良離閩,擅派湯氏代理福建省省主席兼綏靖主任。凡此皆屬自毀諾言、目無政府的荒唐行為!』」

筆者與張學良對話  

筆者問熊仲青(張學良特務隊隊附):「你們為什麼要到高雄?」

他回說:「高雄去了兩回。第一回是38年,李宗仁代理總統。因為他怕他下命令釋放張學良,我們躲起來,躲到高雄要塞司令部裡,連憲兵都不要。」

1949年2月到1950年元月,張學良遷往高雄壽山的要塞兵舍,後再遷回清泉。

1949年1月30日蔣日記:「甲、此次引退視為心安理得,無論黨國與個人,實為轉危為安惟一關鍵。得此良果,實出於理想之上也。乙、自此,余如終身服務於黨務,領導革命,而不再當政,是為惟一報國自全之道,否則亦須在野五年,奠定民眾基層工作,再出而當政,以建立獨立自強基礎,而不再受外力所壓制,美俄所侮辱,非有此把握不再出而當政也。余另記雜錄欄內。正午復得美國經濟委員會援華具體條件之聲明,美國之幼稚極矣。下午記事批閱後,約人鳳、世明、少谷分別談話,陳儀之寡廉鮮恥、忘恩負義一至於此,人心叵測,更增悲戚矣。」31日記「在家晚餐,陳儀來謁,強忍之。」 

1990年,張學良對筆者說:「陳公洽(陳儀)是個很好的人,我很不瞭解為什麼蔣先生把陳公洽槍斃了?」

筆者問:「那楊虎城呢?」

張學良說:「楊虎城到現在我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那樣對待他?我不曉得是蔣先生的意思,還是經國的意思?我也不知道。還是毛人鳳幹的?這問題我不知道。這我不明白。」

「楊虎城也不大聽我的。他走的時候,我勸他你不要再回來了,回來沒好處。就像我,我沒死,完全是蔣夫人幫我,那蔣先生是要把我槍斃的。…她說,你若對他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開台灣,我把你事情都給公佈了。蔣夫人承認我是君子Gentleman。蔣夫人可以說很保護我。我很感激她。」

1970年代中,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召開的「中美大陸研討會」上,有人在會上逕自站起來,自稱是情報局人員,有點突兀地陳述當年渠執行刺殺楊虎城的經過。該局的「匪情雜誌」曾刊載此事。

最後蔣介石要李宗仁去台灣共赴國難,李拒絕。《李宗仁回憶錄》說:「台灣是蔣先生清一色的天下,他掌握了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在這局面下,我如貿然回台,則無異自投羅網,任其擺佈。蔣的第一招必然是迫我『勸進』,等他復正大位後,我將來的命運如何,就很難預料了。以蔣先生過去對我銜恨之深,我一旦失去自由,恐欲求為張漢卿第二也不可得了。」

張學良說:「當年那你(蔣)下野幹什麼?閻錫山就曾說,蔣先生不走,你無法改革。蔣先生處處是這麼樣子,真是如馬歇爾說的話,顧維鈞見馬歇爾,馬歇爾批評蔣先生,就給他來這麼一下子(握拳)。你知什麼意思?拿著權不放。李宗仁說的一點不錯,你不幹,你還在裡面干涉,他抓著不放,不但干涉,你還照樣下命令,人家怎麼幹呢?你到底是幹還是不幹?所以這是蔣先生的錯誤,蔣先生是這麼個性格嘛!張文白(治中)說的一點不錯,他們都吃透他這個人了。」

圖拼到這裡,好了,那被掩蓋的一處是什麼?在《忠勤檔案3》《總統手令錄底》記著,1949年1月27日:「直授毛人鳯對張學良、楊虎城之處置辨法⋯。」

(作者係歷史學者)

週五, 11 八月 2023

陳映真作為文學家和出版家,深感保衛釣魚台運動在海外華人的愛國歷史中,具有深遠意義,是以特別積極倡議並參與編印釣、統運文獻集,並得到美國老保釣的支持,終於克服重重困難,出版問世。

2017014125

不久前剛送走了保釣健將林孝信,現在又要送別台灣的統派領軍人物陳映真,一位台港海外愛國征途上德才兼備的旗手,老成凋謝,哀痛之情,難以言表! 

映真兄已走入歷史,可以初步蓋棺論定了;他這一生,有說不完、道不盡的美言嘉行,以文學家、理論家、思想家、台灣的魯迅、社會活動家、出版家、統運前驅、左翼鬥士、理想主義者……,是我們這一代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的典範;宏觀地看,他起了構建兩岸紐帶心橋的作用。

我同映真兄,同屬抗戰一代的牛輩,倔強的牛性讓我們本能地認定了的事就要一條道走到底,絕不回頭;就專業而言,一個搞文學,一個搞史學,雖曲異但同調互補;就理念和志業而言,是知音加同志,但一直只是君子之交。但基於共同的志業和願景,自然成為釣統運的知音加同志,有了不少次的合作共事。

一語點醒夢中人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一樁具有史料價值的大事,就是我們共同攜手編印了1970年代台港海外愛國運動的《釣統運文獻集》,也稱《春雷系列》。

遙想1993年的6、7月間,他和王曉波應美國老保釣之邀,專程來美國做巡迴演講,宣揚反獨促統。兩人在紐約停留期間(7/2-5)在我家作客,從而有了同映真和曉波二兄深談的機會。

我們三人都是靠口舌筆桿營生,自然少不了對國事時事有所議論針砭。我們對當時黨外運動的迅猛勢頭,對釣統運在經濟大潮下陷入低潮,特別是對當時國內政局動盪、社會亂象、自由主義成風,無限憂心,都有「知我者謂我心憂」的共識共鳴;但也都慨歎身處海外邊緣,人微言輕,無可奈何!

映真兄忽然話鋒轉入他半途出道的出版業,深切有感於民進黨為了黨外運動大造輿論,編印了鼓吹黨外運動的書刊文集,為什麼釣運朋友們不可以也如法炮製,編一本釣統運文獻集,以親身經歷的第一手史料,記述釣統運的來龍去脈,反擊獨派的邪說,遏制台獨的氣焰。

作為《人間雜誌》的出版人,映真兄此議一語點醒夢中人,對我這個老保釣,一個搞歷史專業的人而言,竟然渾然不覺有此必要,深感愧疚不已!

攜手合作記錄保釣歷史

經過映真兄的點撥,即便明知有此必要,但在當時愛國熱情已經消退,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更有甚者,釣統運資料,散存在美國各地的老保釣手裡,一時絕難收集到位,編印工作只好待以時日了。到了1994年底,為了配合紐約老保釣籌備次年紀念釣運25周年的活動,映真兄舊事重提,表示願意刊印釣統運文獻集作為獻禮。這固然是個契機,但必須的人、錢、資料仍無著落,實在無從著手。

也是機緣巧合,就在這時,映真兄來信告知,他從回台灣探親的吳國禎處得知,休士頓的老保釣周本初收藏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釣統運資料。於是美國這邊由我挑頭,臨時拉上洛杉磯的葉先揚、紐約的林國炯,帶上我手邊的一批資料,飛往休士頓。得道多助,當地的老保釣胡班比、賴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武漢大學來的研究生程大東、台灣大學來的研究生程俞君自動參加編輯工作。於是七個人苦戰了整整兩個晝夜(12月16-17日),倉促編成初稿,托請正好要到台灣的林國炯夫婦代交映真兄,請其定稿。

映真於1995年1月初披覽初稿後,來信欣慰地大發議論:

讀保釣文稿,感慨殊深。當年運動蓬勃發展時,台獨派啞然無以為對,而愛盟則以保皇黨面貌頑抗。今日台獨聲浪大振,而保皇餘黨,今日亦以「新黨」形式「崛起」,獨獨保釣一代何式微乃爾?出此文集,一則紀念,一則反思探索,意義重大。

本以為可以按計畫趕印出來作為年底紀念釣運25周年的獻禮,不料人間出版社這時的財務十分拮据,正在改組籌資,所以被迫一直壓到6年後的2001年方才由映真兄定稿,以《春雷聲聲》的書名出版。

精神遺產和鞭策

2004年計畫接續《春雷聲聲》編印《春雷之後》,作為紀念釣運30周年的獻禮。不幸這時映真兄抱病留在深圳治療,改由我牽頭,主持編務。完稿後,鑒於他是文獻集的始作俑者,特敦請他寫篇序言。他也順應所請,抱病寫了題名《突破兩岸分斷的構造、開創統一的新時代》的傳世佳作,最後在結論中說:

不是為了對過去的懷念,而在為未死、將生的一代人留下比較清晰的腳蹤,以便為未來的跋涉者知道有先驅的餘音舊蹤,知道有未竟的思想和實踐的課題,等候雪融土破後另一次行軍的號角。(《春雷之後》上冊,P.14)。

這正是編印《春雷系列》的主旨和精神所在,現在看來,更是映真兄傳世的遺言遺志!

值此映真兄的英靈走入民族英烈的聖殿,追思悼念之餘,但望當代和未來世代,有一天能夠再次吹響統一征途行軍的號角!這是映真兄留給我們立言方面的珍貴精神遺產,也是嚴厲的鞭策!

(作者係體制外歷史學者)

週五, 11 八月 2023

〈鈴璫花〉是陳映真對白色恐怖左翼菁英的緬懷。這鄉土小説以童年往事為通體架構,以代表當時愛國主義與樸素社會主義的高老師為主脈。鈴璫花的象徵,把小説的境界提高到宇宙生命的高峰。

2017014124

陳映真於1960年代參與讀書會,親近社會主義,因而繫獄。六年多的牢獄歲月,卻使他更加堅定,終身為其理想而奮鬥。陳映真對他的前代在1950年代白色恐怖裡,為民族統一和社會主義事業而犧牲的菁英,應該是心有之所繫的吧!然而,直到1980年代初,才對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用文學之筆寫下他的緬懷。〈鈴璫花〉就是這緬懷系列的首篇。

〈鈴璫花〉的鄉土味很濃,可說是道地的鄉土文學。陳映真把故事的場景放在他童年成長的故鄉鶯鎮(即鶯歌),也應有著一些自傳的抒懷吧!隨著身在1980年代的敘述者莊源助的童年往事敘述,以好友阿順帶頭的探險記裡,1950年代的鶯歌歷史,鄉野與風土人情也彷彿在我們眼前復活了。

從大陸撤退的國軍寄居在松林下鶯歌國小的老教室內,食物不潔,痢疾流行,士兵往往因而死去。從南部遷來這福佬地區的客家林家,種得一地好蕃薯,大家都愛吃,被稱作「客人仔蕃薯」,可惜男人胃病死去,祗剩下寡母及閨女在勤勞耕種。身分神秘、從大陸過來的金先生,獲娶從上海回鄉的本地房東的女兒,而房東不久也就當了鎮公所的戶政科長,談著三民主義。金先生帶來的外省家庭特色,幫忙新婦下厨、洗衣服,著實引起了當地婦女的驚嘆,「外省男人怎麼跟我們的男人不同款哩!」還有日本北白川宮親王征台時在此設帳的行宮紀念碑,就荒棄在目前國軍駐營的後方。仰臥在草坡上,就可以看見傳說是鄭成功收伏鳶精的鳶山。

光復時鶯鎮的民心奮發(阿順因而得以復學),二二八事件的整肅(光復兩年後阿順的遠親失蹤),白色恐怖的肅殺氣氛(就在高老師失蹤的那一年,「整個鶯鎮出奇的沉悒,連大人也顯得沉默而懼畏」),這些鄉土舊事與歷史糾葛,都是在這童年往事裡經由孩童的視覺與話語裡不明就裡地帶出來的。甚至是故事的主脈,自願當放牛班導師的高東茂老師的悲情故事,也是在這童年探險記裡斷續地穿梭而成。這就是陳映真寫實主義在敘述美學上的經營,所有原屬非美學的現實元素,都馴服在通體美學結構裡,轉化為感性與現實底肌理相互辯證的藝術作品。在這裡,盧卡奇(Georg Lukacs)的寫實主義獲得了進一步的印證,而陳氏悲憫情懷的底色,使到寫實帶有一份東方的神韻。

與稍前的巨作《華盛頓大樓》相較,陳映真從電影手法移向自然的敘述,事態的展開,欲斷還連,一種錯落有致的節奏感,那是敘述體難得的神韻。至於他的文字,直入實境,用鍾嶸論陶淵明詩的「文體省净」稱之,或可得之。特別的是,讀陳映真的作品,往往感受到其溫情的筆觸,卻很難加以學術的解釋。

高老師代表的是新中國初年充滿前景的積極心態,說實一點,也不外是愛國情懷與最樸素的社會主義,如此而已。然而,隨著美國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展開對社會主義支持者的全面肅清,其餘浪在台灣也就激化為與國土分裂有關的白色恐怖,而高老師的被盯上、出走、山洞躲匿,終而被捕、槍決,正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高老師這麼好,為什麼不說一聲就走了呢?」阿順簡短的一句話,就道盡了那一代知識青年的高尚品格與歷史的心酸了。至於高老師在班上所表現的激勵愛國情操的教唱、反對歧視弱勢的分班、與關懷阿順的正義舉措,這裡就不再細述。

阿順與阿助的童年冒險往事,也是最鄉土的,最鶯鎮的。廢窯、秘密寶藏、私屬的樹、養青蛇、抓筍龜、偷花生、溪泳、逃學、溜進營房與士兵吃飯,加上前面提到的鄉土遺留的歷史糾葛、高老師對他們的啓蒙,以及突然發覺下體毛髮蓬鬆,幾乎是他們童年成長史詩般的表達。篇中所表達的無邪、冒險、自由、成長、以及友誼,更會勾起有類似經驗的舊世代人的記憶,也會勾起生活在都市叢林的新生代的無限嚮往。

小說結尾寫道,「唯獨高東茂老師那一雙倉皇的,憂鬱的眼睛,倒確乎是歷歷如在眼前。」如何安慰這英靈及這鄉土上歷史糾結隱藏的傷痛?「五瓣向上捲起的、淡紅色的花瓣,圍起一個嬰兒拳頭大的鈴子」,鈴璫花在林氏寡婦閨女屋舍籬笆怒放著。這象徵著英靈的精神不死,也象徵著萬物的生生不息。自然就是歸宿。這象徵把小說的境界提高到宇宙生命的高峰。這就是陳映真鄉土寫實文學的勝利。

當此間政治塵埃落定,我預想,1950年代的鶯鎮,將因〈鈴璫花〉而成為人們永恒的記憶。

後記:再讀及撰寫本文時,多希望大頭陳映真能親身帶我們去尋覓那童年往事的鶯鎮,去重訪我們心底那理想怒放的鈴璫花,可惜哲人已遠。

 (作者係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退休教授)

週五, 11 八月 2023

得知陳映真去世的消息,悲痛的我不禁回想起與他共度的往事,有些往事鮮為人知,值得記錄下來。

2017014123

11月22日,得知陳映真已離開我們的消息,內心悵然若失。一位英雄的殞落,留給後人不勝的唏噓、悲嘆。

1960年代他和我都受過政治牢獄之災,在獄中我們雖近在咫尺,卻始終無緣碰面,其弟映和則和我有多年的同房甘苦。

教我如何看書

記得出獄後的第二天,我直奔貴府,欲尋求心靈的補償,期盼能從你和映和那裡可以取得一些國內外時勢和思想方面的資料。

我們是在一家小咖啡館見面的,當天在場的還有蔣勳,可是你並沒有介紹他,反倒是蔣勳一再地打量著我。你談話時還不斷地左顧右盼,查看周遭其他客人的流動。當時我們各叫了一盤蛋包飯,香噴噴的蛋包飯配上一碗蘿蔔排骨湯,直至今日我仍記憶猶新.這大概是久居牢房對外面事物新鮮的探索。

待蔣勳走後,你拿出魯迅的《阿Q正傳》和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給我。我迫不及待地拿回家,一口氣讀完。大約一個禮拜後,我先把《阿Q正傳》還給你,你問我感想如何?我說還好。你當下要求我再讀一次,你說:「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讀了49遍了。」我心中嘀咕:淺顯易懂的《阿Q正傳》,竟然值得讀49遍?

自認聰明的我讀了第二遍後,不由自主地再讀了第三遍、第四遍,才發覺,自己的程度還不足以理解《阿Q正傳》的真義。後來,我找到夏丏尊的《阿Q正傳詳解》,方才領略一代文豪魯迅字字珠璣的用心良苦。經過這次教訓,我讀書再也不敢囫圇吞棗,讀到好書不僅勤作筆記,甚而有精讀20次以上「欲罷不能」的紀錄。

有幸與他並肩作戰

第一次和您並肩作戰是為了立委增補選。我們密集地到中部地區幫助黃順興輔選,你把《We shall overcome》(我們終將得勝)引進台灣,串聯全省新歌教唱。彼時,我們在台中大雅惠明盲校的政見發表上引亢高歌,許多聽眾潸然淚下地附和著。

在那一次選舉後,你應邀到東海大學演講,為了避免情治單位的跟蹤阻撓,前一晚趁著夜色朦朧,你一下公路局的車,我就騎著摩托車帶著你在台中市區大街小巷狂繞,試圖擺脫情治單位的跟蹤。當晚我們窩居在台中一間小小的旅館,內心很是興奮,一因東海的學生社團竟敢排除校方阻擋邀你演講,二因我們躲過了特務的耳目跟蹤。

猶記得那晚你突然問我:「你的左派思想傳承,來自何處?」我一時答不上來,你哈哈大笑地說:「啊!你是石頭縫蹦出來的!」

說起我的左派淵源,高二時,我和祖父母同住在郊外一個沒有鄰居的果園,我可以每天無所顧忌地收聽大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革命教學」節目。後來,我讀了Eric Hoffer的《The True Believer》,更加了解自己的思想淵源。

為了避免過度招搖,那一場東大學生社團所安排的演講,我沒有在現場當聽眾。事後,從東大的朋友口中知道,你又造成了一股旋風。

「十‧三事件」秘辛

「十‧三事件」你再度被捕,其中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秘辛。1979年9月28日左右,情治單位把你和柯水源給跟丟了。原來是我邀請你們及另一位難友陳水泉,到我和幾位朋友在南投經營的高冷蔬菜農場遊玩。

在那幾天,我們的笑聲迴盪在2,400多公尺的高山上,山巒層層交疊,群鳥盤旋天際。記得麗娜看到路過的原住民青年,一面嚼著青綠色的檳榔,一面吐著鮮紅的檳榔汁,面有畏懼地問你,為何吃綠色的檳榔卻吐出紅色的檳榔汁?你說「因為每嚼一口檳榔,要咬一下舌頭,吐出來的當然是紅色的囉!」「那不會痛嗎?」麗娜信以為真地問,令我們哄堂大笑。

這件事及紀萬生等同好投資我經營的小農場,都成為南投警方與情治單位列為管理的重點,並成立了「山地青年服務團」,嚴加看守我。情治單位甚至還意圖收買我公司的會計。有些人被嚇跑,有些則把實情向我報告。這是我們這些政治受難者所面對的現實世界-在監獄坐小牢,出了監獄坐大牢。

苦難似乎一直籠罩在台灣上空。2000年在全民期盼下政黨輪替,但扁政府卻想通過6,108億的軍購案。在反軍購的大遊行中,我們又站在一起。當時,我剛從高雄長庚醫院換肝歸來,和你在台北街頭遊行三個半鐘頭,你一直要我休息,我又怎麼忍心放下你們先行脫隊呢?

今天,你倒是先我們而去,你的靈魂瞭望著祖國大地,固守著海峽兩岸。寫到這裡,《安息歌》在耳邊響起:

安息吧!死難的同志

別再為祖國擔憂

你流的血照亮著路

指引我們向前走

你是民族的光榮

你為愛國而犧牲

冬天有淒涼的風

卻是春天的搖籃

安息吧!死難的同志

別再為祖國擔憂

你流的血照亮著路

我們繼續向前走

(作者係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現為中小企業主)

週五, 11 八月 2023

十年不見老友陳映真,沒想到在北京再見是他的遺像,實不勝感慨。願映真安息天國!

2017014122

2016年11月底,應中國作協之邀,呂正惠教授和我赴北京參加作協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飛機抵達北京上空時,俯首下望,城市被霧霾籠罩,猶如霧裡看花,當時心情跟著下沉。幸好次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作協和文聯代表大會時,北風刮走了霧霾,讓陽光普照的天安門廣場顯得壯闊輝煌。

初冬的北京氣氛特顯和諧。11月初,國共兩黨主席對「兩岸同屬一中」表共識;月中舉行孫中山150周年誕辰紀念;月底習近平對作協全代會做了講話,突出了文化的重要性。旋即參加老友陳映真的告別式,為個人短短的北京行劃上圓滿句點。

中共推崇傳統文化

作代會有872位代表出席,作協主席鐵凝致開幕詞,接著習近平做了一小時長的講話。

我曾在2015年一個兩岸交流論壇上發言,表示文化是大國的第一標籤,希望以文化強大領先國力強大。與會的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表示有同感,當時我還以為只是我倆「英雄所見略同」,如今習近平公開強調中華文化,令我相當激動。

習先引用了鄧小平在1979年文代會上的講話:「我們要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習接下來的發言更為鏗鏘有力:「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習不但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還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根據他的詮釋,到建黨及建國「一百年」時,中華民族要達到「中國夢」,唯賴文化自信。把文化抬升到國運興衰的標桿,乃中共建國70年來的首位,非僅13億中國人,全球華人的領航人當之無愧矣!

隆重紀念孫中山誕辰

每次行車經過天安門廣場,遠遠望見人民英雄紀念碑,還記得上面刻著「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頌辭,內心都會一陣悸動。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山先生150周年誕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擧行盛大紀念會,習更對孫中山尊崇有加,並表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在台灣,國民黨小有紀念,蔡英文政府則無動於衷,還大肆修理幾位去北京參加盛會的退休將官,甚至有民進黨立委主張讓這些退將不得繼續領取退休俸。此說法不僅污辱了這幾位退將,而且也不合法。終止「動員戡亂」後,大陸已不是「匪區」,而是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且軍人在退休三年後,以平民百姓身分去大陸參加個活動,又何罪之有?順便奉勸國民黨,一甲子前失去大陸,如今又兩度失去執政機會,再不努力,恐怕連創黨人的殊榮都無法獨享呢!

告別陳映真

12月1日,我參加了陳映真的告別儀式。十年不見,沒想到再見是遺像,實不勝感慨。

1979年秋台灣發生「高雄事件」,大量黨外人士被捕。我自美回台見蔣經國總統,為被捕人士求情。離台前,文學界為我舉辦了一場告別會,推動者是陳映真和黃春明。初次和映真見面,竟一談如故。事後思之,應是對國家民族追求復興、統一的願望所見略同,且各付出過代價,但又都無怨無悔之故吧。

映真為反獨裁被判刑10年。7年後獲釋投入小說創作,領導鄉土文學論戰,創辦人間出版社,並發行《人間雜誌》。另外籌組中國統一聯盟,反對台獨,尤其為反對「文學台獨」不遺餘力。

映真愛中國,凡有批評中共施政者,他常奮力辯護。有一回黃春明說:只有碰到陳若曦例外,若曦講到文革期間的倒行逆施,映真聽了也不吭聲,知道她所言不虛吧。

映真寫作時間不長,文學成就卻很高,短篇《將軍族》、《我的弟弟康雄》都膾炙人口。我在大學開台灣現代文學課,他是必選作家之一,深受學生喜愛。1998年他受聘中國社科院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可惜2006年9月中風過一次的他又跌倒了,從此纏綿病榻。11月22日,他終於闔眼安息。

10年前映真剛臥病不久,台北一批文人去訪北京,曾約好要去見他,臨時又因他精神不濟而取消,誰知再見只有照片了,世事誠難料。

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廳堂廣大,花圈直排到廳外走道上,隆重有如國殤。台聯和台辦領導人都出席了,等候進去三鞠躬的人潮長達好幾百米。遺孀麗娜很感謝大家,見到台灣的老朋友,悲傷中透著滿滿的安慰。

我問麗娜,考慮回台灣居住嗎?她表示還在思考中。

現負責人間出版社的呂正惠說,他相信大家會給麗娜安排一個合適的工作,譬如整理映真的著作及促進兩岸交流工作,麗娜都是絕佳人手。

願映真安息天國!

(作者係作家)

週四, 10 八月 2023

資深攝影家蔡明德,朋友口中暱稱的「蔡桑」,從事新聞攝影30多年,終於出版了第一本攝影集《人間現場:八○年代紀實攝影》。他說,沒有陳映真提攜,就沒有這本書。

2017014121

《人間現場》收錄30多個新聞事件,從1984年「內湖垃圾山」到1993年「海上旅館」的逾百張照片,大部分是蔡桑在《人間》雜誌拍攝的結晶。定居花蓮的他特地於11月27日到台北開講30年前的人間故事。親友、同學、同事及慕名而來的讀者擠滿咖啡館,專心望著牆上一張張投影片。

最先躍入眼簾的是攝於1984年內湖垃圾山拾荒者的群相。據攝影集敍述,這是一座長約900公尺、高約60公尺,大約十幾層樓高的垃圾山。只看畫面,似乎就已聞到撲鼻而來的惡臭味。那麼,要拍下一群拾荒者追著垃圾車跑,等車停下來,迫不及待拿起刀子割破垃圾袋,爭搶裡面垃圾─且是攝影者滿意、編輯群認可的畫面,究竟要守候幾時幾日?按下快門剎那要屏息多久?望著眼前兩鬢飛霜的蔡桑,實在很難想像他當初是如何穿梭這座龐大的垃圾山頭。

「這是我在《人間》籌備期的第一個採訪,初始只顧拿鏡頭拍拾荒者身影,未料有人拿棍子威嚇說『撿垃圾已經夠苦了,還要被拍照嗎?』」蔡桑說他雖然讀新聞系,但當時對於處理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的關係沒有什麼經驗,只知道若雙方有「距離」是拍不出好作品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為了克服被排斥,蔡桑有空就上山與拾荒者搏感情,幾次後才知道原來這些在山上挖寶的人,有從台東花蓮飄零到都市的阿美族同胞、更生人,還有協助家計的主婦及孩童。「垃圾山上的每個人皆有其生命故事,誠如大陳(辦公室的人都這麼稱呼陳映真)告訴我們的『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故事』。」

後來蔡明德播放拍攝的幻燈片給拾荒者觀賞,讓他們知道自己鏡頭下關懷的是「人」如何在垃圾山討生活。取得理解後,雙方距離拉近,蔡明德曾經與拾荒友人一起吃逾期的日本魚罐頭;並拍下「拾荒者將丟棄垃圾山國旗扶正迎風飄揚」照。試想,1984年還在戒嚴期,這種畫面是多大的禁忌!「大陳知道一旦登出來,可能會出事,所以不敢用那張照片。」這個垃圾山任務讓蔡明德有感,「大陳很保護我們,而且他給了我一顆關懷弱勢的心,以及一雙看社會的眼睛。」

1987年,蔡明德拍下新竹市李長榮化工廠排放廢水,污染水源,當地居民自力救濟的過程。照片中抗爭的主力是一群阿公阿嬤,他們搬來石頭封鎖工廠大門,並搭起帳篷輪流看守450天,終於迫使李長榮遷廠。這組作品記錄了全台第一個居民自力救濟成功的環保運動。蔡明德看著照片免不了感傷,圍堵工廠的阿公阿嬤幾乎皆已不在人世,但更讓人痛心的是,高雄在2014年發生的氣爆慘劇,罪魁禍首竟然就是號稱「要做環保模範生」的李長榮化工廠。

屠虎照竟被外媒盜用

紀實的攝影報導留住令人喟嘆的人間故事;同時,蔡明德也曾為不實的攝影報導動怒。1984年11月,蔡明德在台南白河鎮拍攝一頭威猛的孟加拉虎在眾目睽睽下被開膛破肚、肢解販售。屠虎照除了登在《人間雜誌》,也上了《亞洲週刊》英文版的封面。沒想到這張照片竟然在10年後的1993年,被美英兩國環保人士刊登在《紐約時報》及《英國郵報》上。前者,為募款捏造台灣仍有屠虎行為;後者,謊稱是該報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在台灣訪查的成果。這種盜用行為不僅侵犯了蔡明德的著作權,也讓很多人誤認台灣在1990年代仍有此野蠻行徑,幸得紀欣律師的幫忙去函兩大報抗議,對方才承認侵權,並道了歉。

《人間現場》用照片說出1980年代,在台灣發生卻被忽略或還不懂得關心的社會變動軌跡。記錄這些事件需要時間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蔡明德感謝大陳給予《人間》記者充分的時間可以針對一個議題一直追蹤下去,這是一般媒體做不到的事。如湯英伸事件,蔡明德追到阿里山上採訪湯家人,還在湯家留宿,才有機會深入了解一個原住民在城市工作受到剝削,走上殺人悲劇的原委。

沒大陳就沒人間現場

回顧30年前,蔡明德剛自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看著報紙找工作,沒想到竟然遇上陳映真親自面試。他替陳映真任職的醫學刊物拍照一年多後,陳映真提議辦一本以「人」為焦點,用圖片和文字說故事的報導雜誌。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人間》在1985年9月創刊,直到1989年因不堪虧損停刊,共出了47期。

1991年蔡明德進入《中國時報週刊》報導兩岸三地新聞,1995年調台中,直到2012年調回台北,2014年自《時報周刊》副總編輯職務退休。「我的故鄉在花蓮,老婆也在花蓮上班,退休後就回花蓮定居了。」 

退休後,蔡明德在朋友的催促下,終於挑選以《人間》時期為主的百多張珍貴影像紀錄集結成書。「沒有大陳,就沒有《人間現場》。」蔡明德說,27年前,《人間》停刊時,陳映真告訴攝影記者「把底片都帶回家自己保管,或許以後會有用處。」27年後,蔡明德真的將之集結出書了。奈何,新書上市不久,就傳來陳映真病逝的消息。當夜,蔡桑無言,只將往事寄語高粱。12月1日,蔡桑在北京八寶山的陳映真告別式上,望著大陳最後一眼,還是寧靜。其實,《人間現場》已替蔡明德說出對陳映真的千言萬語了。

週四, 10 八月 2023

2016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屆滿15年,中國的生產總值15年中整整擴大了48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7014120

2001年中國入世時進出口總額僅為0.51兆美元,2015年上升到3.96兆美元,約為入世前的8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還成為第一大利用外資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001年中國實際GDP對全球的貢獻率為0.53%,2015年為24.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評估,全球經濟增長2016年只可能在3.1%左右,而中國的貢獻約為39%,實質上,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高於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一員,中國在入世後的15年中,通過改革現存體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也完善了現存體系。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然而,15年後的今天,全球化遇到阻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更衝著中國而來。根據《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5條規定,WTO成員應於中國入世滿15年時,終止對中國反傾銷的「替代國」作法,中國應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但期限已到,美國、歐盟和日本至今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歐盟還正設法通過新的貿易規則來替代議定書第15條規定。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更揚言要退出WTO。

在這一複雜的形勢下,中國發出了堅定維護自由貿易的聲音。2016年11月20日,習近平在秘魯舉行的APEC第24次會議上表達了中國不僅不會對世界關起門來,反而會更加開放,堅定不移地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承諾。與此對比,川普於11月21日公布其上任百日之內將推動的政策,包括退出TPP,他稱那份協定對美國來說是一場潛在災難。

據Pew研究中心調查資料顯示,反對自由貿易已成為美國的民意主流。川普就是以反對全球化,特別是改變或退出美國現有貿易協定如北美貿易協定(NAFTA),並且扼殺籌備中的貿易協定如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等競選政見勝選的。由於美國占TPP貿易區域GDP的60%,如美國不參與,TPP已名存實亡,TTIP也將胎死腹中。有人認為,缺少美國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領導,將助長各國保護主義,並削弱那些希望保持經濟開放者的意願。

與此同時,中國做出了機敏的反應,藉此鼓勵有可能被川普一腳踢開的TPP夥伴國,跟中國一道建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亞太自貿區(FTAAP)。歐巴馬在APEC峰會上就曾說「他正在把全球經濟的鑰匙交給中國領導人」。

帶領世界降低貿易壁壘

中國是帶領世界繼續降低貿易壁壘的不二人選。秘魯和智利正在尋求加入中國倡議的貿易協定,亞洲地區的每一個經濟體都認為,自己的未來與中國有著更密切的聯繫。

中國需要繼續擴大G20的作用,爭取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監管規則;中國也必須與其他國家合作,創建監管機構,為經濟全球化提供組織框架。「一帶一路」儘管是中國所倡議,但已經變成一個開放的多邊體制,而中國建立亞投行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建設補充制度來彌補現存制度的不足。這些新體制只要是開放的,就自然可以和現存體制對接。過去的全球化追求商業競爭,現在中國提出了公平、開放、共建、共用、互利共贏、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這是對世界經濟理論的重新構造。

可望主導第四波全球化

從歷史上來看,全球化就像接力賽跑一樣,從來就沒有停過。先是中國與東方文明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點亮了黑暗的西方,這是第一波全球化。接著是一個和西方國家通過地理上的大發現催醒了沉寂的美洲,通過工業革命擊潰了古老的東方傳統文明,這是第二波全球化。再接著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這個全球化的體制包括WB、IMF、聯合國、WTO等,點亮了全世界,也喚醒了中國,這是第三波全球化。然而,發展到今天,世界各國的反全球化現象此起彼伏,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川普公然反對全球化、要重新談判WTO,這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此時中國若通過G20、RCEP、FTAAP、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等新的國際多邊合作體制,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轉型升級,必能主導第四波全球化。

(作者係美國紐約和統會前會長)

週四, 10 八月 2023

大陸最近正在積極推動政治改革,其中最受重視的是國家監察委員會的設置,對整體的打貪防腐、整肅官箴、推動廉政、強化善治任務影響至深,其內容如何?有那些積極影響?值得關注。

2017014119

最近大陸中央電視台播放了八集紀錄片《永遠在路上》,主題是中共中央紀檢委和國務院監察部積極推動打貪防腐工作,成效驚人,到2016年10月為止,已查辦了將近100萬名官員。另據海外媒體報導,中共中央將進一步在頂層設置「國家監察委員會」,這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化改革任務。

改革永遠在路上

大陸目前實施黨國體制(party-state system)。中共中央紀檢委得對黨員幹部進行紀律檢查,並實施「雙規」—涉案官員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到規定的地點報到並接受調查,這被視為一項實質性、且具威嚇性的準司法整飭行動。換言之,紀檢委對於反腐肅貪、改善官箴,有其重要功能。

相較之下,台灣監察院的具體權限卻不在肅貪防腐。依據現行法制,肅貪廉政工作係由法務部廉政署及調查局負主要責任,並由行政部門掌控,監察院無權督導指揮。監察院的主要職責在於糾正行政違失,監督施政績效,彈劾官員不法,並接受民眾陳情,以紓解民怨,促進善治(good governance)。

國家監察委員會的設置

大陸紀檢監察制度今後的改革方向,是在全國人大之下成立高階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在中共18大6中全會後,已經通過了《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先在上述三省市設立監察委,如改革試點成功,將進一步實現對公職人員的全面監察。

依據大陸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是最高權力機關,人大常委會則是其日常機關。其具體職權包括釋憲權、立法權、人事任免權和監督權等。但長期以來,人大的權力行使卻局限在舉手通過立法、表決人事任命,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等,往往被外界視為橡皮圖章。然而,這次研擬的政治改革方案,卻將使人大的監督權真正落實。監察權將從黨中央的紀檢委移向全國人大,而監督對象不再僅限於中共黨員,並擴及所有政府官員和相關人員。原先國務院的監察部,無權對高層黨政官員進行有效監督;新設立的監察委則將直接對各級權力機關進行全面監察。換言之,在原先的「一府兩院」(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檢察院)之外,增設一個高級別的「國家監察委員會」。

監察委一旦設立之後,全國人大將成為具實質意義的監察機構。這一改革將會對中共既成的權力體系帶來重大改變;它不但將推進國家治理、防腐肅貪、行政監督與善政問責等機制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將使監察機關從原先的行政體系獨立出來,由國務院之下的「行政監察」升格為人大體系的「國家監察」。兩者差別在於前者仍受行政權掌控;後者則隸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具獨立性、普遍性和超然地位。

然而,當監察機關超越了行政系統、提升至頂層位階之後,原先隸屬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具體職能是否將同步調整?還是仍將與監察委合署辦公?亦即維持過去的「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值得持續關注。

但重要的是,監察委今後將涵蓋整個國家體系,包括所有的黨政機關和公職人員,以及與公務相關的私人或民間機構,皆受其監督。這一改變,反映今後中共的黨國體制將進行更細微的權力分工,並強化內部制衡機制,以促進善治與廉政。而且在實際運作上將形成一個「另類的五權體制」,也就是:立法權(人大),行政權(國務院),司法權(法院),檢察權(檢察院),以及監察權(監察委)。這無疑是受到孫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理念的一部分影響。

五權體制的有機關係

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強調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這五權之間分工合作、有機互補,以促進萬能政府理念的落實。不同於西方國家強調權力分立、相互制衡的自由民主機制,五權憲法重視的是「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在權能區分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與西方的民主共和機制,一方面強調人民要掌握政治權利,運用代議民主(各級議會)與直接民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等不同的民主手段,落實民意監督。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以民為本,充分發揮治理能力,在五權之間分工合作,形成有機的整體,為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為民眾爭取最大的權益與福祉。

因之,不同於西方自由民主體制的「有限政府」思想,五權憲法強調的是結合民主與民本,由人民掌握「政權」(即政治權利),決定由誰來執政;而政府則負責「治權」,盡最大的可能為民眾謀福利。這不但不是「有限政府」,而且是以民為本、實施善治的大政府與強政府。

早在1990年代初,著名的美國戰略思想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了「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的說法,他認為隨著蘇聯解體、東歐民主化,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將獲得全面的勝利,而抱持大歷史觀的各種意識形態,如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都將終結。但福山的預言顯然是錯誤的,川普這位白人種族主義者會當選美國總統,充分反映出自由民主體制內部正面臨族群紛爭、階級對立、國會分裂、零和博奕的嚴重困境。而稍早前,福山在新著《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中,已修正了以往的觀點。他指出:自由民主政體或許必須被某種更好的制度取代;民主制度只不過是政治穩定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錯誤的情況下,民主制度也可能引發不穩定的因素。因為民主往往使政府面臨太多相互衝突的要求,從而侵蝕政府施展權威的能力。福山的核心論點是,一個政治秩序良好的社會需要三個構成要素:強而有力的國家(state)、法治(rule of law)和民主問責(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三者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把三者的順序擺對。民主並不是第一位,強而有力的國家和政府才是。

早在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提出監察權獨立的理念,正是基於對西方民主國家中國會濫權、效能不彰的質疑,他強調要建設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必須強化吏治、改善官箴,落實善治,並避免民意機構的過度濫權。換言之,五權憲法制度特別將監察權自立法權中劃分出來,讓獨立的監察院負責對政府官員的彈劾與糾舉,將不適任的官員淘汰出局;進一步,則透過審計權、糾正權與調查權的運作,監督政策實施與預算執行,藉以強化政府體質,促進施政績效,全面落實大有為強政府的理念。

監察權獨立運作的全球化

值得重視的是,從1980年代起,西方議會民主國家和經歷民主化、自由化改革的東歐、拉丁美洲等新興民主國家,紛紛仿效設立獨立的監察制度,其中包括:國會監察使(Parliamentary Ombudsman)、國家監察使(National Ombudsman)、審計長(Auditor General)、人權檢察官(Human Rights Prosecutor)和謢民官(People’s Protector)等不同機制。其中,有些國家進一步將監察權與審計權結合,和台灣監察院的制度設計相類,形成一體化的廉政、審計與督責機制。例如以色列在1971年設置「審計長兼監察使公署」、美國在2004年調整原先以審計為主的「審計總署」,擴大為全面監督政府的「政府督責總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迄今,已有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獨立的監察制度。這些制度改革的具體經驗,對大陸目前推動的監察委制度,實有重要的參照意義。

如果監察權獨立運行的機制確實能在大陸積極運作,則首應將目前四個相關的機關,包括:中共中央紀檢委、國務院監察部、審計署及信訪辦加以整合,另納入肅貪和廉政機制,以構建一整套的監察、肅貪、審計與廉政體系。進一步,則應推動機構合併與改組,將各機關指揮體系統整,釐清權責,各司其職,以收整合與分工之效。此外,經過統合後的監察體系亦應建立起定期性的地方巡查機制,由高層的監察委員定期分赴全各地進行基層查訪,接受民眾陳情,並就地實情查訪,以掌握基層訊息,視情況需要迅予處置,藉以平抑冤屈、整飭官箴,保障人權,加速改革的步伐。如此一來,以監察委為主軸的制度改革,必將弊絕風清,提振民心,收立竿見影之效。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特別強調五權憲法的有機關係與對國家發展的進步意義。中山先生強調,自古以來中國即有科舉取士、布衣卿相的傳統,這一傳統既有利於吸納民間的傑出人才、促進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而且可避免濫權,導致朝政不舉、民不聊生。基於此,在建立共和,奠定自由民主體制的過程中,應將考試權自行政權中獨立出來,藉公平、公正的考選制度為國舉才,讓有意願參政的社會精英充分為政府所吸納,同時也要淘汰不適任的官員,以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促進國家整體的新陳代謝。

人才晉用與促進善治

換言之,透過公平公正的考試制度建立起文官中立機制,以避免恩庇體系(patron-clientism)與分贓制(spoils system)的積弊。這不但將從根源處防貪反腐,而且會大幅強化文官體系的廉潔度和公正性,連帶的,也將樹立憲政法治的權威。基於此,政務官與常任文官無論在就任資格、職掌範圍及法定職權上均應嚴格區分,政務官得隨政治領導的異動而上台或去職,其任期較不固定;而常任文官則應保持中立、不偏不倚、長期專責公務,並受到公務員法制的充分保障。

如果充分體會到五權憲法的精神,在進行監察制度改革的同時,即應同步推動公務員體制的改革,全面晉用經過公平、公正、公開考選程序進入政府的公務員,則民眾對政府效能的信任感和國家施政的公平性,均將大幅提高。換言之,考試權獨立運作的理念若能落實在當今的大陸,則文官系統將成為執政機制穩定的核心力量。幹部制度(即「職官名單制」)則會因打開大門,吸收更多中下層出身的優秀精英;並淘汰其中一些學能不足或攀親帶故的職官儲備名單,大幅度的提昇施政績效;而以人才為本的功績制(merit system)將會取代裙帶關係(neptism)和朋黨政治(cronyism),形成人才晉用與績效鑑別的主要依據。這不但將積極促進社會中上下階級流動,有效開拓人才吸納管道,也將鼓舞更多優秀的精英和專才參與國家考選制度,加入政府執政的行列。這也是在成功打貪防腐之餘,另一項正面向、積極的建設性任務。

(作者係金門大學教授,第四屆監察委員)

週四, 10 八月 2023

  「北方領土」是日本的說法,又稱「北方四島」,而俄國稱該地為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千島群島向南延伸的部分,總面積約5,004平方公里,包括國後島(俄稱庫納施爾島;面積1,49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7,916人)、擇捉島(俄稱伊土魯樸島;3,168;5,906人)、色丹島(俄稱施科坦島;251;3,006人)及齒舞群島(俄稱哈伯麥群島;95;只有俄國邊境警備隊)四個島。其東北邊為得撫島,西南邊是北海道,西邊是庫頁島(日本稱樺太)。

北方四島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也是俄羅斯遠東的重要門戶、牽制日本的戰略要地。該地歷史曲折複雜,數度易主。

17世紀,日本江戶幕府的松前藩支配著樺太、千島列島。18世紀中葉,俄國漁船開始頻繁前往千島群島,當地居民(原住民)都加入俄籍。而日本也在千島群島進行開發;1855年日俄兩國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又稱下田條約),瓜分了千島群島,兩國約定以擇捉島與得撫島之間的海峽為界,海峽以南稱為南千島群島,即今之四島,歸日本所有。

不過,20世紀初,沙俄又占領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1905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沙俄被迫簽訂《樸茨茅斯條約》,將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轉讓給日本。

1945年8月,美英為了請蘇聯對日宣戰,將當時日本所占的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半部讓給蘇聯,蘇聯因此有理由在戰後占據北方四島,也確實出兵將之占領。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宣言》提出的條件。

1951年《舊金山和約》(蘇聯拒簽)規定日本放棄千島群島。但條文中沒有約定千島群島的範圍,往後日本就據此要求蘇聯及之後的俄羅斯歸還四島。

1955年,日、蘇開始談判「關係正常化」,蘇聯表示願意讓出齒舞、色丹,但日本表示「不能接受」,除非四島一併「交還」。1956年10月兩國簽訂《日蘇共同宣言》,恢復邦交,但就四島的領土主權問題,未達成任何協議。1960年,蘇聯宣布,日本拒絕蘇聯提出的解決領土爭端方案,等於放棄對爭議領土的主權要求。此後,日本歷任首相皆要求俄國歸還「北方領土」,但俄方始終認為那是二戰的結果,並無主權問題。

2010年11月1日,俄國總統梅德維杰夫首次登上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視察,2012年7月3日、2015年8月22日再兩度以總理身分赴當地視察,日本都提出嚴重抗議。2016年8月,俄國國防部開始研究在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駐軍;同年11月,據外媒報導,俄國已在擇捉、國後二島上部署岸防導彈。

週四, 10 八月 2023

2016年12月中旬,俄總統普丁應邀訪問東京,與日相安倍二度會談,但雙方最終只同意就「北方四島」經濟活動展開協商,對於該四島的歸屬問題並無進展。

2017014118

 東京之行的意義

  普丁12月15日抵達日本,進行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這是自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引發西方制裁以來,俄國領導人首度訪問G7成員國,儘管受到華府反對,但未為東京所採納,因為川普對俄羅斯相當友善,這也許是安倍與普丁接近的原因之一。此外,日本擔心未來川普或將減少東亞軍力,更促使東京為抗衡中國,而加強與俄羅斯往來。

安倍去年兩度訪俄,希望藉由擴大經濟投資來換取俄羅斯歸還「北方四島」。在5月索赤峰會上,安倍提出用「新思維」改善俄日關係,即放棄堅持多年的政經不分離原則,改採取經濟合作與和約談判同時推動的方針。

安倍與普丁15日在安倍故鄉山口縣進行首度會談,次日雙方復在東京首相官邸續就「北方四島」爭議問題展開討論,最終同意就「北方四島」經濟活動展開協商,雙方並根據索赤峰會日方提出的「日俄經濟合作八項計畫」達成共識。普丁亦邀請安倍回訪俄羅斯,不過關於「北方四島」的歸還問題仍無明確進展,引起日本國內不滿聲浪。根據報導可知,在雙方有爭議的島嶼上啟動經濟活動,日本並將向俄羅斯投資及貸款3,000億日圓(約台幣811億元),自然會引起各方指責。

訪日前,普丁接見日本媒體,在提及俄日「北方四島」問題時,強調先發展經濟營造解決條件,並再度明確拒絕歸還四島。他表示,俄日間不存在領土問題,但俄方仍願就此展開討論,普丁同時警告,日本不要一上桌就談對「俄羅斯南千島群島」的主權,否則會關上進一步討論的大門。他還表示解決領土問題沒有時間表。

日積極推動經濟合作

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快速成長,對日本已構成極大威脅,因此日本開始拉攏中國周邊鄰國,企圖圍堵中國並抑止其快速擴張。安倍政府再度組閣以來,把推動俄日經濟合作、加速簽署和約、解決「北方四島」問題,作為其當務之急。所以儘管西方國家因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問題對莫斯科進行制裁,但並未妨礙俄日兩國的接近。去年5月索赤峰會、9月海參崴東方經濟峰會,俄日兩國領導人均曾晤面,並就和約與領土爭議問題進行討論,日本提出共同開發俄遠東地區,企圖用經濟合作改變俄羅斯在四島問題上的態度,並阻止莫斯科進一步倒向北京。

能源價格暴跌和西方制裁,使俄羅斯經濟停滯不前,安倍想以利用經濟合作發展計畫推動俄日和約談判。安倍曾向普丁提出「與俄羅斯經濟合作計畫」八大項,協助俄遠東地區的經濟開發,使其未來成為向亞太國家出口的基地,此舉不僅可增加俄羅斯工業的多樣化和效率,並可提供就業機會,達到雙贏的目標。安倍並特設「俄羅斯經濟領域合作大臣」職位,由內閣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擔任,以示其慎重。普丁對此構想極表歡迎。

不過,普丁認為俄日經濟合作不能作為兩國領土交易的條件,只表示如果俄日關係能達到過去俄中解決邊界問題的互信程度,俄日就能在所謂領土爭議的問題上達到「妥協」。但普丁從未講明「妥協」內容。

東京認為,兩國和約與四島問題有關,但俄方卻認為兩者無關。日本主張,根據1855年俄日通商與邊界條約(即下田條約)的規定,「北方四島」應屬於日本,但俄羅斯認為由於二次大戰戰爭的結果,改變了這些島嶼的法律地位,這些島嶼應歸俄羅斯所有,而且完全符合國際法。最近俄羅斯對四島的控制正告加強,包括基礎建設和各項防禦措施,日方認為莫斯科似無歸還四島的跡象。

日本朝野的疑慮

安倍一再表示,他與普丁均同意,為尋求解決領土爭議的「雙贏」方法而努力,但日本官員多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這種雙贏方法在「北方四島」不太可能存在。日本媒體更斷言,兩國領袖所稱在「北方四島」上進行經濟合作絕無可能,因為如此一來,就間接承認了俄羅斯在爭執島嶼上的主權地位。日本媒體指,普丁並未對和約做出任何妥協,但安倍卻拼命對普丁下注。日本官員認為,此次普丁訪日,關於「北方四島」問題的談判,俄日的重點和訴求不一,東京主要是要求領土的歸還,但莫斯科的重點卻在於經濟合作。

在去年11月祕魯APEC峰會上,俄日討論領土歸還問題時,雙方提議在爭議各島上進行經濟合作,然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卻持反對意見,他表示,如此就表示日本默認俄羅斯對四島的主權,因此他主張日本對各島的主權不變,俄方應先歸還四島再簽和約。但岸田外相卻認為,雙方可先進行經濟方面的活動,並不影響各島的法律地位。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基斯塔諾夫(ÂàëåðèéÎ. Êèñòàíîâ)指出,雙方在四島進行經濟合作的構想,其實早在蘇聯時代便已提出,葉爾欽總統時曾多次提及,惟為東京所拒絕,因為日方擔心此舉或將成為日本承認俄國在四島擁有主權的依據,過去曾有日本商人有意與「北方四島」進行經濟聯繫,亦都被東京所否決。

然而,就在普丁總統前往東京,並就「北方四島」問題尋求解決之道的前夕,俄國軍方卻在擇捉、國後二島部署新型陸基反艦導彈,此事立即引起日本政府的嚴重關切。不過,安倍對此事反應極其慎重,他向國會表示,已透過外交管道向俄羅斯表示遺憾。岸田外相亦稱,已向俄方提出抗議,並將持續審慎觀察。曾任俄外交部發言人的札哈洛娃(ÌàðèÿÂ. Çàõàðîâà)卻表示:在該地部署新型導彈是加強國防安全所必需,她並強調「南千島群島」為俄羅斯不可分割的領土。毫無疑問,俄日和約及爭議領土的談判恐怕還夜長夢多。

結語

俄國遠東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基斯塔諾夫認為,此次普丁東京行,俄日兩國經濟往來也許較過去會更積極一些,但兩國關係並未全面提升,因為雙方在領土爭議問題上沒有太大進展;日本在西方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及石油價格大跌之際,向俄羅斯釋出善意,希望莫斯科在領土問題上做出一些妥協,該目標並未達成,因此對安倍爭取連任不會有幫助。

安倍特別設置「俄羅斯經濟領域合作大臣」職位,但俄羅斯一向負責俄日經濟合作事宜的經濟部長烏留卡耶夫(ÀëåêñåéÓëþêàåâ)最近突遭逮捕,或許說明了俄羅斯國內反對讓步的保守勢力抬頭。而且,就在普丁訪日前夕,俄國軍方在爭議島嶼上部署反艦導彈,更證明此一事實。至於歐巴馬政府對安倍接近俄羅斯極為不滿,認為他違反了西方對俄經濟政治制裁政策,不過歐巴馬即將下台,上任後的川普會如何看待俄日關係,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