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藍白合議題炒得熱鬧滾滾,10月14日雙方代表終於見了面,但國民黨倡議民主初選,民眾黨則堅持憑民調決勝負,顯然談不成。其實,媒體圈老友餐敘和在社群平台論時局,早不看好合作參選能成局。三黨四人本性難移,而大選的勝敗軸心應在於:民眾認知憲政存亡與民命家園休戚與共的關係,進而判斷誰會衷心遵行中華民國憲法。

2022030158408347694

主流民意希望兩岸和平

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一中的憲法,國府遷台70餘年,初期美國認知兩岸政府都主張一中,屬分治狀態;美國援助中華民國,旨在兩岸不以武力相向,維護現狀與台海和平。直至今天,美國未改其志,台灣主流民意也是維持現狀。但現狀會流變,早年大陸要解放台灣,之後宣示和平統一,不放棄使用武力。台灣要反攻大陸還我河山,之後有「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如今出現了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

兩岸雖曾砲火相向,但時間冷卻了急躁;兩岸既屬一中,何必大動干戈?現在台灣有了主張獨立的政黨,並兩度執政;日漸強盛的大陸,當然不再視兩岸分治為內部摩擦,而定性為敵我矛盾。

今年不同單位做的民調指出,有三成八(20歲以上)受訪者,認同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有48.8%民眾贊同以「九二共識」(各自表述兩岸一中)為兩岸對話基礎。台灣還有很多認同兩岸文化一中、血源一中、信史一中的民眾,即使不見得願意接受大陸政權的統治,但也不願與大陸敵對。所以兩岸階段性維持和平的憑藉,就是一中憲法。

哪位候選人能和平保台

那麼眼下的四位參選人,誰會謹遵中華民國憲法?誰能維持兩岸現狀?誰有能力和平保台呢?

一、國民黨侯友宜的兩岸主張是「反台獨、反一國兩制、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行事」。他還明確表態「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承接馬英九的兩岸路線,開啟對話交流,實踐可預判的維持現狀;達到兩岸互動、互信、互助等目標。侯友宜從警多年,始終不眠不休地服務人民,如今承擔國民黨的綱領,誓言重回兩岸和平與交流的願景。

二、民進黨賴清德的選舉Logo是「台灣隊挺台灣、信賴台灣」。他說台獨是民進黨的主張,就算凍結台獨黨綱,也不會放棄台獨主張。大選中格於形勢,他說台獨是指「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國名是中華民國,不必改。」輿論評價賴是藉中華民國的殼,行台灣國之實,忽略憲法規範的既有疆域分為大陸地區和自由地區,台灣只是中國主權涵蓋的一部分。賴的潛台詞是兩岸非一中,用民國包裝台獨。

三、民眾黨的柯文哲意識形態屬深綠,談選總統不只藍白和,綠白也可以合。他擅長隱誨術,九年前支持太陽花運動,當上市長後出席上海雙城論壇時說「兩岸一家親」。選舉時民進黨禮讓他就自承深綠,反目後批民進黨墮落、爛光了,可見他考慮的永遠是選票。當國民黨人不參加「TAIWAN NATIONAL DAY」(台灣國慶日)活動時,柯文哲歡喜出場。他只在乎攀登高位,七十二變又何妨。

四、郭台銘頭戴國旗帽,白手起家成企業巨子,有堅強的自我中心信念。四年前未獲國民黨提名即退黨,今年國民黨提名侯友宜,破了他扛國民黨旗問鼎大位的心願,乃發動連署獨立參選,卻造成藍營選民憂心忡忡。

哪個政黨能為民服務

角逐大選必須回答大哉問:誰有能力保障台灣安全?何黨何人有能力應對兩岸國際複雜形勢,並廣納英才為民服務?

四名參選人都主張,備戰才能保護民命家園免遭浩劫;但非操之在我的避戰,就須定策略、講方法、有執行力,屬台中美三方競合的任務。侯友宜不自外中國,賴清德乞靈美日,柯文哲閃躲兩岸一中;處此中美兩強競爭的環境裡,不自外中國者顯然能穩住和平交流路徑。美日再怎麼耍手段,也無法挑起戰火。

民進黨是選舉掛帥的專政黨,藉能源、產業政策扶植「政營」綠色金主,專政還護短,無視親私品德,致衍生許多貪腐、霸政,激盪了社會不平之氣;大選的主流民意就是換黨執政。但換黨執政知易而行難,因為各路人馬亟欲出頭天;不整合,能贏有滿手執政資源的民進黨嗎?

國民黨應置之死地而後生

柯文哲的憑民調整合,是揣著算計裝糊塗;台灣民調受訪者通常會隱藏自己的政治傾向,偽表態灌票分裂敵營;選舉非上數學課,選舉民調難謂科學可信。

筆者認為,侯、柯、郭若整合不成,國民黨應有陷死地而後生的準備。

民國肇建112年,曾三次陷於死地。一為孫文讓位袁世凱,袁氏準備君主立憲,改制中華帝國。二是日本侵略,欲三月亡華;中華民國奮起抗戰,成功救亡。三是國共內戰,國府退守台灣,仍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行民國憲法。這三次陷死地而後生,均賴國民黨志士用盡一切方法,拚死也要活下去。

今天的國民黨有14+1位縣市長、38位立委,下屆立委選舉國民黨兵多將廣,實力比民進黨毫不遜色。國民黨有經驗的執政人才也多於民進黨,更遠勝民眾黨。尤其,國民黨曾創造台灣經濟奇蹟、民主轉型、教育普及、提高國民所得;如今不必過度聚焦於合縱連橫或分裂對手等算計上,反輕忽了憲政保台的根本命題。

最後,侯友宜既獲國民黨眾議推舉,自應有成事在我,無懼拚搏、終抵在成的信心。非綠陣營若不能合,國民黨就應有千山獨行的勇毅。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時序已漸入深秋,眼瞅著就要進入總統大選的決戰期,可是所謂的「在野聯盟」、「非綠聯盟」,至今都還停留在「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的狀況。正所謂「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不少藍營朋友急得像熱鍋螞蟻一般,不斷關注著侯友宜、柯文哲的動向。而我因曾在柯市府工作四年,自然有朋友找我打聽消息,或分析選情讓我參考,或向我曉以國族大義、台灣前途,好像說服我就能成功「收服」柯文哲。其實柯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絕非凡夫俗子能駕馭得了的腳色,若找不著佛祖,勞祂法駕出馬,那就等著看他大鬧天宮吧!

2022030158408347693

一直以來,我都不想扮演為任何人助選的腳色,我期待的是客觀地分析選情給閱聽大眾,然後由選民去判斷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決定,我不想去影響、說服任何人。從2022年地方選舉到2024年的總統大選,我都是抱持著這種態度,試圖像解數學題一樣,把圖形、方程式展開來,然後再做歸納,可惜不少朋友不願意去理解解題的過程,只想要答案,而且要的還是他們想要的答案,而不是解出來的答案。

應從博奕理論分析藍白合

從博奕理論來看,目前所謂的在野陣營真的是處在博奕結構裡,不過不是兩方對立博奕(典型博奕結構),而是三方博奕,也就是侯柯之外,還有郭董的存在。不過,因為郭尚未正式取得準候選人的身分,還在打拼連署,所以可暫且不論郭台銘,只就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的博弈關係來分析。

首先我們假設;(1)若侯友宜為正,取得10分,柯文哲就得0分。(2)若柯文哲為正,取得10分,侯友宜就得0分。(3)若侯柯雙方誠意相待,不論正副都願意合作搭配,則雙方各得5分。小結:第三種情狀最符合理性原則,因為最符合雙贏(win-win)。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博奕雙方並無共利基礎,不可能構成雙贏結果。因此,除非改變雙方或一方的主觀條件,否則就不存在雙贏的結果,這同道德原則毫不相干,與歷史情仇也沒有一點關係,純粹就是政治利益。

基於前述假設,第三種情形如果不可能實現,那就只剩下1或2的可能,那麼這個博奕結構就是勝者全得(the winner takes all)的構局,在這種構局裡,賽手除了拚盡全力求勝之外,沒有退路可言,也沒有協商空間。而目前國民黨、民眾黨的賽局,就是這種構局。

也許有人會說,雙方不是已經在10月14日舉行過第一次會商了嗎,怎能說沒有空間呢?其實仔細讀一下那天的會議紀錄就會發現,那天會面只是各自拿出一套辦法,其他則無交集。會後雙方的公開發言更清楚顯示,要整合成功,不要說門都沒有,恐怕連窗戶框子都找不到。

藍白合並非完全沒有解方

怎麼辦?難道說就真沒辦法促成藍白合嗎?我相信這是很多藍營支持者內心的焦慮所在,也是不少朋友們追著要答案的問題。只可惜我也跟大家一樣是吃瓜群眾,不足以影響大局,只能試著幫忙找答案。

其實,解方總是有的,因為再難的題總會有解,這是數學的基本原則,只不過解得複雜艱澀罷了。所以藍白合這道難題的確難解,但還是可解。

解之道為何?我不自揣淺陋試著回答。首先,依據前面的博弈推論,1、2兩點絕對無解,因為在勝者全得的情況下,輸的一方是全輸,不可能有妥協空間。可是,各得5分的妥協雙贏之局,又欠缺雙方共同接受的辦法來決定誰正誰副。所以前面說了,這條途徑也走不通。但前面也說了,改變雙方或一方的主觀條件,或可有解。什麼意思?國民黨方面目前的強項是,立委席次肯定會比民眾黨多,而且會多出許多,因此由國民黨取得實質執政權的可能性,要大於民眾黨。

柯堅持民調決定總統人選

相對的,民眾黨的強項是,柯文哲的民調支持度大於國民黨的侯友宜,以柯為首的競爭力強於由侯來領軍。以強強聯手的邏輯來說,由柯領軍,國民黨實質執政的模式最具優勢。當然,這必須由國民黨領導層來決定是否接受。或許會有一部分黨員不服這口氣,質疑為何要把總統大位讓給柯文哲?

其實要想解開這個結也不難,就照柯文哲提的五家民調機構進行調查。結果是一翻兩瞪眼,如果國民黨的侯友宜贏了柯,那柯文哲必須願賭服輸;如果侯輸了,那就依約而行,讓出總統大位,但可以直取實質執政權,因為國民黨、民眾黨兩黨已實質形成執政聯盟,只要雙方事前簽立聯合執政協議書,國民黨不必擔心被倒閣。

在野二黨可望立法院過半

另外,柯文哲即便取得代表權能否在大選中勝出?其實還是有變數的。萬一柯輸了,國民黨只要能拿下立法院47席以上的席次,民眾黨拿下10席以上立委席次,就能穩定過半,就算民進黨屆時堅持少數政府,國民黨還會是最強在野監督的實質多數黨,執政黨絕對無法輕忽在野黨的強勢存在。

總之,國民黨勢必要面對現實做出調整、讓步,千萬別再做一黨獨大的盤算。民主時代,三黨鼎立,如果還堅持總統、行政院、立法院一黨獨霸,那失望的恐怕就不只是國民黨員了。國民黨老總裁當年曾以智、仁、勇三達德期許黨員,現在或許就是考驗國民黨三達德功夫的時刻了!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10月中旬,政壇的焦點仍在藍白合,但隨著時間流逝,兩方派出的談判代表各不讓步,在野陣營共同推出「最強候選人」看來並不容易;而相對輕鬆的賴清德則在陽明交大演講時,向在場聆聽者提出「打造創新繁榮台灣」的願景。

賴清德在演講時舉了「火箭阿伯」吳宗信的MIT火箭夢為例,也說由於電動車的出現,「台灣的機會來了」,因為台灣半導體、ICT產業、精密機械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特斯拉(Tesla)有75%的零件是在台灣生產製造。賴還說,要讓台灣企業回到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提升薪資,帶動經濟繁榮;以及打造科技島,成為智慧國家等三大方向。但賴口中的亮麗藍圖,不敵台灣競爭力正在流失的事實。

從高端案、im.B詐騙案、光電案、雲豹案、新竹及屏東棒球場案,再到進口蛋案、美豬案,在在說明政府清廉不再,如果再讓民進黨執政,貪汙疑雲就難以撥雲見日,國營事業董事長均為新潮流人馬的情況更不可能連根拔除。一個貪汙的政權能有強靭的競爭力嗎?更不要提「潛艦國造」隱約傳來的錢腥味。

蔡政府去年底宣布啟動龍科三擴建計畫,稱台積電最先進的一奈米廠將在此擴建;不料近日台積電已正式宣布放棄該設廠計畫,原因是土地徵收引來當地居民的抗議。張忠謀多次示警,半導體已無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台灣半導體二、三十年內將不再有優勢,各國公司都會想盡辦法打敗台積電。而台灣五缺和民怨都是阻礙因素。在這麼艱難的時刻,賴清德還兀自畫科技大餅,似乎全然不覺環境正在變化。

當前大國正處於對抗緊張狀態,小國應避開被捲入的危機;但台灣在蔡英文執政下,完全掉進了美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台灣不承認「九二共識」,逐漸失去了海峽中線,丟掉了能源政策,撤銷了中天新聞台執照,一步步把台灣帶向一個沒有是非、不講公理,又十分危險的境地。賴清德不可能革除民進黨執政的各種弊端,自己又有「台獨份子」的陰影,一旦當選,將成為執政風險最高的總統。

在野政黨各有盤算,國民黨提出的民主初選制被民眾黨認為緩不濟急,而後者強調以民調決勝負,則被國民黨認定並不符合目前兩方的政治實力。如此觀之,即使雙方都想下架民進黨,但又不足以令各方放下堅持,一致對綠。這場藍白合的大戲拖得愈久,愈曝露出政治人物的私心算計,也就愈不容易感動人心。

要打破藍白合不攏的僵局,有兩個人是主要關鍵。其一是有意整合在野的「桶箍」韓國瑜;另一位是積極連署、似乎要選到底的郭台銘。

柯文哲曾主動南下與韓國瑜見面,韓又與侯友宜牽手摟肩,強調會全力輔選,韓國瑜未來的表現值得期待。另外,郭台銘的動向也是打破僵局的重大「變數」。藍白操盤者任一方如能啟動「變數」,或仍有機會令賴清德於大位前止步,否則全民都要有接受民進黨繼續執政的心理準備。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藍、白無法獨力戰勝賴清德,合組總統隊才有勝率,而且不小。柯文哲不斷開出越來越嚴苛的條件,排除侯柯搭檔,藍白首會談崩了,但再大的野心與抱負,都必須接受現實的試煉,柯顯然難以單獨過關,目前轉向接受藍白合。但柯善變,最終如何,要等到11月24日登記截止才能確定。

202203015840834769

「藍白合」喊了多年,最近因客觀形勢顯示,柯文哲與侯友宜民調互有上下,皆不足以獨力致勝,藍白合或不合,進入到實質關鍵時刻,其中說詞與花招最多的是柯,成為合與不合的關鍵。

藍白合須以侯柯配為前提

問題很簡單,三腳督之下,若藍或白任何一方有勝算,藍白合就是多餘。如果沒有,必須藍白合才有勝算。由於柯文哲實力不足,且若當總統或行政院長,國民黨極可能被白、綠聯手裂解,雖勝猶敗或崩盤。那麼,有意義的藍白合就必須以「侯柯配」為前提,否則就不是藍白合。

柯認為他當正的,可以有年輕人的票,深藍的選民也不得不選擇他,這顯示他是不看歷史之人,盲點特大,非常危險。2016年國民黨人選不對,藍營的票就是開不出來,就是深藍跑票吧?

柯文哲與民眾黨諸君面臨的選擇很簡單,就是侯柯配或是三腳督。前者贏面大,柯為實權副總統,民眾黨許多人可當部會首長、政務官或國營事業董事長,培養民眾黨的執政人才與能力;後者就是幾席立委,準備被賴清德清剿,如此而已,事情並不複雜。

高唱「民調論」刀刀見血

柯文哲在藍白合議題上高舉「民意」旗號,堅決主張以「民調定正副」。才剛在退休將領面前許諾「藍白一定合」,轉身即展開對國民黨的攻擊,刀刀見血,特別是10月14日雙方代表首度會面談崩後,話越說越絕,砍殺力道越來越強,甚至公然以「讓你選也選不上」羞辱侯友宜,儼然進行二人之間的淘汰賽。此外,柯突然拉攏郭台銘以為犄角,劍指國民黨。與其說是想合,不如說是想鬥垮國民黨。

柯可能自認可以此招徹底撕爛國民黨的形象,由其領導在野勢力,寄望催化棄保取勝。然而,在跨黨之間,以民調定正副當然不合理,而且反民主,黨的多種實力、未來組織治理團隊,以及治理的能力與潛力,才是關鍵核心,也是對總統職務最重要的考量,這些民調均無法反映。何況,二人民調成麻花狀糾纏,差距未必有實質意義。

個人的野心與意志,必須接受事實基本面的考驗,自己幾斤幾兩,柯文哲心中有數,王金平就當柯面斷言「你一個人選不上」。郭台銘也絕非柯能搞定的易與之輩。國民黨沒可能選副的,侯若答應,立刻崩盤,朱若答應,立刻下台。形勢很清楚,若三腳督,柯也是敗,想依賴棄保一夕勝選暴發只是幻想,民眾黨的結局一定很慘,國民黨猶可繼續地方執政,為立院的最大在野黨。

就在各方以為藍白破局,合作無望之際,柯10月20日主動打破與侯友宜事前說好的不公開默契,對外透露,自己見過朱立倫與侯,也具體說明了雙方已討論的合作框架內容;並表示國民黨人多,一定是藍白合的主力,「不會整碗端走」,卻不自覺自己的狹隘民調論,恰恰是想整碗端走,而且是蛇吞象啊。

柯23日又否認將與朱、侯開記者會。同日,侯友宜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願意在柯不接受初選的條件下接受「柯侯配」,這簡直是扯淡。應該還有變數,但再拖也拖不久了。

柯的重要主張多為空談

柯最近極力推銷內閣制,以現行憲政體制根本不可能操作內閣制,其說法不是妄想的空言,就是欺騙的謊言。沒有憲法的支撐,故意違憲的總統就是「民選皇帝」,顯有「朕即是國家」的心態,未來必然亂政。政治大學施能傑教授直言,「真的是沒有讀通比較憲法和比較政府的ABC」。柯要搞內閣制,就應該提出整套規劃,鼓吹修憲,不是拿「把國家還給人民」、「聯合政府」、「總統接受質詢」等瞎論胡謅忽悠老百姓,這等於是搞傷害民主法治的民粹政變。

柯如果要實行內閣制,那就是要以政黨為主體,那他的民調論應該著重比較政黨的支持度、人才、組織政府及治理國政的能力等相關面向,而不是只狹隘地比他與侯友宜二人的支持度,他的說法顯然自我矛盾。

柯反對恢復特偵組,理由是,若檢察官只敢辦老百姓、不敢辦部長,那代表台灣不是法治國家。此話說得對,但依目前的制度,要刑事偵辦執政黨的大官困難重重,偵查貪腐的廉政制度勢必要改,這是不爭的事實,柯難道看不出來嗎?

柯的許多主張都空洞浮泛、搖擺投機或難以實踐,難怪姚文智2018年為其取的綽號「柯萊爾(liar)」近日再度被提起。前陣子被民進黨修理一輪後民調下滑,年輕支持者離開不少,一旦選戰開打,他這種論述路數可能正是難以防守的大罩門。

借國民黨為槓桿玩藍綠

柯設想的執政團隊在現行體制下,絕無可能是內閣制才可行的「聯合政府」,只能是蔡正元所說的「拼湊政府」。最大的構想就是把藍綠的人都引進執政團隊,在立法院與綠營合作,壓制且裂解藍營,再聯合藍營殘餘力量牽制綠營,民眾黨可居間扮演掌權的關鍵少數,蠶食鯨吞,快速壯大。多麼美妙的一盤如意算盤!

為了加強這樣的效果,柯甚至開始挑撥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內部矛盾。在國民黨,用力玩弄黨內人士與金溥聰的矛盾,把金定位為藍白合的障礙,利用朱立論的形象,挑撥朱與金、侯與金、朱與侯,以及他人之間的矛盾。在民進黨,則將槍口對準賴清德所屬的新潮流,痛批民進黨墮落快,「看不到黨外精神」,但只說「新潮流不倒,台灣不會好」,而非針對民進黨全黨,用意明顯。

柯採用以自我為中心,分而治之,各個擊破之法。在民進黨黨紀森嚴,國民黨整合度逐步增長,郭台銘蔑視四方的情勢下,柯郭配機率極低,郭柯配等於民眾黨被併購,柯的挑撥手法難以如意。若是郭台銘最後還是回到藍營,對柯必然是雪上加霜。這使柯最終還是先郭一步主動找上國民黨。

2022030158408347692

國民黨與侯的問題在自己

國民黨之所以會處於被動之勢,一直被柯牽著鼻子走,主要是對議題沒有論述能力,也沒膽針對柯的提議,拿出民主政治的原理原則、一點一滴地批判駁斥,投鼠忌器,給攻擊方更大的猖狂空間。面對「民調論」,金溥聰質疑全民調有效度、信度的問題,這種反駁方式不夠有力,也不能說服人。民調根本不適用於跨黨,不是效度信度的問題,是不符合民主原則;而且選定總統人選,必須考慮組織政府與治理國政能力,這才是核心,這不是二人民調可決定的,比較侯柯已客觀存在的執政紀錄才是正辦。

如今,藍白合作機會固然大增,但柯有說話輕率、翻臉如翻書的紀錄,這次從淘汰賽轉變成合組隊就是一例,目前的發展都只能是暫時的狀態,最終是否能藍白合組總統隊,要等到完成登記那一天才算數。結局如何,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國民黨還是要做好三腳督的準備,要虛心想想,選民為什麼討厭國民黨?為什麼會有很多藍營的人才出走?為什麼年輕人看不上國民黨?侯友宜必須針對黨務發表重大革新宣示,讓人覺得他不一樣,當選之後會改革國民黨,喚回黨魂,激起群眾的盼望,才會有勝選機會。當初洪秀柱能以46.2%比42%(蔡英文)破磚成功,絕非綠營灌票,因為蔡有42%,而是很多人誤認為洪會帶出不一樣的國民黨。後來洪搞砸了,令人失望,才立刻消風。

侯友宜要知道,自己的資產在國民黨,但包袱與負債也在此,如何發揚資產,同時卸掉包袱與負債,在己不在人,這才是選戰中,他人無法阻攔的戰略制高點。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三, 01 十一月 2023

《遠見》10月12日發布的民調顯示,有59.5%的受訪者支持「維持現狀」。令人不解的是,台灣兩年多前就被《經濟學人》稱之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民眾又鎮日擔心台海兵凶戰危、台灣會成為「烏克蘭第二」,為何「維持現狀」始終是台灣的主流民意?難道真有人相信,蔡英文在雙十演講中所說的:「維持現狀就是確保和平的關鍵之鑰」?不願意改變是人的天性,但台灣人堅持「維持現狀」,與美國近年來一再強調「支持台海維持現狀,任何一方不得改變現狀」,或有一定關係。

9月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大西洋月刊》主辦的論壇上又表示,「從2016年開始就能看到,中國想改變台海現狀」,而美國及其他國家都對北京發出了警告。這番話不等於證實了,蔡英文2016年上台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又「倚美謀獨」,才使台海關係變得緊張嚴峻?

10月15-19日,AIT主席羅森柏格第三度訪台,離台前表示:無論誰當選總統,美方都會與當選人合作;美方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包括不支持台灣獨立,美方支持兩岸展開對話。此話又似乎透露出,美國在面對俄烏戰爭未了,以巴衝突又起的情況下,期待美中關係能階段性、策略性緩和下來,因此不希望台灣大選前後有人躁進、壞事。

直言之,儘管兩岸自1949年分隔至今,但兩岸從非兩國,而是一國。不僅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連增修條款都以「一國兩區」定位兩岸關係。換言之,「一中各表」不論怎麼表,「一中」就是「一國」。至於統一,則更是中國大陸始終堅持的使命與追求,而最佳方式是由兩岸中國人「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美國既稱不支持台獨,就無理由大打「台灣牌」,並把大陸的所作所為均視為「片面改變台海現狀」。

《遠見》同一民調顯示,74.4%受訪者認為兩岸應增加互動,對於如何維護兩岸和平,受訪者選擇最多的是「選出能處理兩岸關係、確保兩岸和平的執政者」。因此,候選人的兩岸政見應是我們投票的重要參考。

賴清德表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必另行獨立,台灣沒有統獨問題,唯有守護民主自由現狀,才是正確的道路。

柯文哲說,台灣的底線是維持目前的政治體制跟生活方式,他並表示「與中國往來需要足夠國防力量,沒有準備好是不應該上談判桌的」。

侯友宜8月15日出席東方領袖論壇時表示,每任政府都說要「維持現狀」,問題是現在的現狀跟以前的現狀是否一樣,如果一樣,那為何有那麼多人問兩岸會不會打仗。他強調,若當選,一定會讓兩岸回到更穩定的狀態,「不是現在這個狀態」。

綜言之,我們要下架民進黨、要政黨輪替,不只是想要有一個廉潔愛民、高效能的政府,也期待大選後兩岸當局能及早展開對話、台海能更和平穩定發展。

週四, 28 九月 2023

礁溪位於宜蘭縣東北隅,總面積101平方公里。地形呈海棠葉狀,西部高山相連,東北是平原。鄉內有七條河川(猴洞坑、十一股溪、湯圍溪、林尾溪、得子口溪、大礁溪、小礁溪),皆由西部高山向東流,因為地處火山帶,形成特殊的溫泉、瀑布、湖泊及山景等多樣景觀地貌,土地肥沃、水資源豐沛,適宜農業發展,也成為觀光勝地。

20220301584083476960

礁溪溫泉深受歡迎

礁溪經北宜公路或鐵路宜蘭線前往台北車站僅約72公里,國道五號完成後更縮短至約40公里。境內台9省道縱貫,鐵路將礁溪分割成東西方向,使得礁溪鄉內呈現不同的風貌。

鐵道西側是礁溪溫泉的區域。礁溪溫泉是稀有的碳酸氫鈉泉,清澈無色,無臭無味,含有氯化鉀、硫酸鈉、鐵、錳、鈣、鎂等豐富礦物質,除具備醫療上的功效外,弱鹼性的水質能中和酸性化學肥料,使土壤保持中性,益於農作物的生長。一系列「溫泉產業」應運而生,溫泉旅館、養生泡湯SPA、礁溪蕹菜及礦泉水、溫泉養殖等,將礁溪溫泉的特色及用途發揮得淋漓盡致。

日據時期,日本人利用礁溪的溫泉資源,開發出泡湯與酒番文化。光復後持續靠著溫泉招來遊客,駐台美軍及日本商人曾慕名前來,礁溪溫泉乃有「小北投」之稱,人們從此帶著有色眼光看待礁溪。近年來,礁溪在宜蘭縣政府的改造下,轉型成為休閒泡湯、養生的健康形象,再搭配美食,溫泉旅館便一家家櫛比鱗次。

在鐵道的另一個方向,是得子口溪下游的低窪地區,過去這區域民眾多以養殖業為主,隨著生機產業盛行,原先的養殖業搭配礁溪的好水質轉型為生機產業,中研院動物研究所臨海研究站便積極在此開發生機產業。

礁溪的開發及地名來源

漢人還沒有進入宜蘭開墾時,這地方原是噶瑪蘭人的生活場域,當時礁溪沒有一個全稱的地名,僅知礁溪的平地多半由平埔族噶瑪蘭與近山原住民居住。據宜蘭縣誌記載,濁水溪以北到頭圍烏石港南側,有20社的噶瑪蘭人,在礁溪平地又有七個社的噶瑪蘭人。

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吳沙及漳泉粵三籍的墾荒居民清嘉慶元年(1796)進入烏石港後,一路往南方墾荒,先後建立了頭圍(頭城)、二圍(頭城鎮二城里)、湯圍(今礁溪鄉德陽村)、三圍(今礁溪三民村)、四圍(今礁溪吳沙村)。當年他們看到這塊被山谷環抱的土地,因為缺乏水源,漳泉籍墾荒先民就隨口以「旱坑」稱之,後來的人跟著說「礁坑」,與礁溪閩南語發音有點類似,是礁溪地名的由來。

20220301584083476961

礁溪德陽宮

德陽宮創廟迄今已有206年的歷史。中壇元帥太子爺,原係福建漳州沿海一帶居民的信仰中心,清嘉慶年間先民渡海來台,為求平安渡過黑水溝,從故鄉祖廟恭請太子爺金身渡海來台,先民們安然渡過黑水溝,扺台拓墾,於是太子爺也成為先民們的信仰中心。

清嘉慶12年(1807),先民們有鑑於太子爺神威顯赫,庇佑群黎,發起建廟,以山棕為堵,茅草為蓋,取名為「太子廟」。清咸豐9年(1859),因廟宇破舊腐朽,信眾們重建新廟,新廟往前移7台尺,以土角為牆,瓦為頂,廟名取「德行宣揚」之意,為「德陽宮」。1973年因廟宇破舊,重新動工興建,於1975年竣工,舉行入火安座慶。

20220301584083476962

礁溪協天廟

礁溪協天府協天廟是礁溪鄉大忠村、大義村、二龍村、白鵝村、德陽村、三民村、林美村、六結村的信仰中心。依廟史記載,廟建於「黃蜂出巢穴」的現址,初期只有茅屋,直到咸豐7年(1857)夏改為土牆瓦頂,增建東西廂房及兩房護廊。傳說同治6年(1867),鎮台使劉明燈巡察噶瑪蘭廳,途經礁溪時,紮營廟後的楓林裡,兵士們擅自砍折枝椏燒飯,觸犯神威,各個病倒,由劉明燈祈求後復原,回京城後即表請勒封。光緒13年(1887)重建廟宇,開蘭進士楊士芳等噶瑪蘭仕紳均捐資共襄盛舉。

1914年夏重修廟宇,置石獅於廟前。1917年聘請在頭城九股山吉祥寺弘法的性圓法師為首位住持。1925年,由匠師居成師建構新戲台;主持建築的日本人妙修總理發動鄉民到五峰旗後山,砍伐烏心石、福杉、牛樟作為戲台結構。1966年管理委員會後,擇定隔年6月拆除舊廟,1968年6月興工,1969年農曆完工。忠義大樓則至1984年完成。

2000年關公文化周活動,位在廟後的忠義大樓二樓的關公文物館揭幕,其門面以主廟前的新牌樓模型為景,配上千里走單騎、古城會故事主題的彩繪與燈箱。2007年11月,協天廟召開籌建聖祖殿信徒大會,以祭祀供奉關聖帝君的祖先及夫人胡玥,把寺廟、住宿大樓、商店街等結合,總建設經費約5億元,5年後完成。為籌措建設費,廟方曾將16公斤重的金印熔毀。

20220301584083476963

協天廟老戲台寬廣華麗

廟方曾有一座1925年建立的老戲台。在老戲台興建之前,就有簡易的戲台,相傳嘉慶年間,某次關聖帝君誕辰,戲班在夜場演出「關公斬蔡陽」時,飾演關公者差點把木製大刀砍到扮演蔡陽的演員,把戲台一根柱子砍成兩截,此後就不再上演這類戰鬥戲碼。

《清代噶瑪蘭寺院之研究》作者林福春評價這座戲台的珍貴性在於採用四柱一組的四點金柱起法,戲台共有16柱、14個翹脊、以壓艙石興築的台座、歇山重簷式屋頂、燒瓷的剪梁。梁柱之間保留「出將入相」、方便戲班搭景的格局,後方還設作為演員休息及換裝的磚房。這是台灣早期唯一有16柱的古戲台,寬廣華麗,在民間演藝界頗為出名。

鄉公所一直想請廟方出資,以鄉公所名義,向縣府洽購土地興建二層樓,一樓作為商場,把老戲台遷至二樓,讓廟前廣場有更大空間。1995年6月22日,有群眾赴協天廟前抗議廟方決議拆除老戲台,但廟方仍於同年7月4日拆除了戲台,把戲台遺構、台基移到協天廟南側的鐵皮屋倉庫內保存。

2020年,配合前瞻基礎建設「礁溪生活之心-協天廟生活廟埕」計畫,協天廟主動與宜蘭縣政府溝通取得共識,老戲台在協天廟前進行再建造工程,預計於2022年完工,但該工程至今尚未完成。

20220301584083476964

另外,協天廟有一個夫人殿,位於主殿後方,相傳夫人殿的籌建,是讓女信徒不方便向關聖帝君說的私密事,可向關夫人傾訴,關夫人殿定位為查某人的後頭厝。一樓為夫人殿,二樓為聖祖殿。關夫人(胡氏)神像是用重達兩噸的緬甸漢白玉雕塑而成的。

(作者係退休工程師)

週四, 28 九月 2023

日軍占領新竹後,抗日義軍不分男女老幼和東西南北,由楊載雲的新楚軍和吳湯興的新苗軍協同防止日軍南下。隨後,日軍從新竹南下採陸海聯合作戰,抗日義軍乃退守苗栗營頭棟,讓日軍陷入苦戰。

20220301584083476956

外省和客家軍隊守護苗栗

今年9月1日,苗栗縣銅鑼的客家文化中心舉行了《1895苗栗保臺戰役》新書發表會,當天下午,該書三位作者親自帶領與會者探查尖筆山古戰場及義軍領袖楊載雲的「楊統領廟」。

「統領」一銜是明、清兩代的武將官街。一般統率千人以上才稱統領,約等於旅長、師長等級。鄉民因慕「楊統領」的威名,並感其忠義,今日設在苗栗縣境內的「楊統領廟」就有四座,上述探查的楊統領廟就位在苗栗頭份的中港溪畔。

中港溪是清代台灣建省後,新竹縣和苗栗縣的界溪。1895年陽曆6月26日,駐守彰化的台灣知府黎景崧,將收編台中霧峰望族林朝棟渡清後,留下的棟軍及湖南散勇等所組的新楚軍,及前一年板橋林本源所招募留下的勁勇營,由副將楊載雲(湖北人)率領北上,分撥竹苗一帶的南隘、頭份各處防守,楊統領在8月初堅守崗位抗戰,可謂死得其所。

另一支和楊統領的軍隊協同作戰的,是苗栗儒生吳湯興以「統領台灣義民各軍五品銜生員」之名義所號召2千名新竹、苗栗的義軍(又稱新苗軍)。在陽曆6月22日,日軍近衛師團占領新竹後,騎兵直驅尖筆山旁的老衢崎,便遭到吳湯興旗下的義軍邱國霖等伏擊,退到新竹城外數里。據《1895苗栗保台戰役》,吳湯興手下的義軍領袖多為文武儒生,即所謂的讀書人,如邱國霖、徐驤、姜紹祖等,且不少是「全台義軍統領」丘逢甲進士的門生子弟或親朋摯友,彼此關係密切。而丘逢甲本身為霧峰林家的岳婿,也讓已收編為新楚軍的棟軍,和新苗軍合作對抗日軍。

至7月中旬,防守新竹以南的軍隊,除了邱國霖、楊載雲的部隊,還有黃景嶽一營的部隊。黃景嶽為苗栗墾殖大戶黃南球的宗親,其新募兵勇於7月8日點驗成軍,因330員的兵勇來自苗栗境內40個村莊,且以客家族群為主,便賦予守衛苗栗本地的任務。根據台灣歷史博物館藏品─「管帶興字副中營」黃景嶽造報之「新募各哨官護勇什長正勇伙勇姓名清冊」可知,裡面不乏婦女參與,如前哨護勇徐石妹(時年37歲)、賴立鳳(時年33歲);也有邁入花甲之年者,如中哨伍隊親長徐慶水(時年65歲),年紀最小的僅15歲。可見乙未保台是「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的全民抗戰。

日軍陸海聯合作戰

8月初,近衛師團大致肅清北桃竹的抗日勢力後,分山海兩路大舉從新竹南進。此時日方偵查前方的抗日軍不下3000名,便擬定日本陸海軍聯合大夾擊的計畫。在台北的總督府參謀官、行政官30餘名陸續來新竹觀戰。8日黎明,日本海軍的吉野、浪速艦,為了配合近衛軍,分兩路從新竹南下作戰,向新竹香山海岸發射艦砲,進而逼近尖筆山的堡壘。台灣抗日義軍進退失據,遂往苗栗撤離。直到下午,中港海岸村舍皆掛起日章旗,吉野、浪速艦遂停止砲擊,此日戰役持續約5個小時就結束,該天日軍消耗子彈達14,870,各類砲彈974發。

此時,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命幕賓吳彭年率領其旗下的黑旗軍北上苗栗助戰,他們結合了南撤至苗栗的吳湯興所率領的新苗軍,霧峰林家的姻親李維義所統領的新楚軍,退守到苗栗縣城(今苗栗市中苗地區)西郊的營頭棟。當時百姓主動挑水送飯,並動員家中婦女準備食糧,蒸製攜帶方便的甜粄(糕)、蘿蔔糕、醃豬肉,無限制供應,或蒸煮甘藷給防守營頭棟的抗日義軍食用。

20220301584083476957

日軍在苗栗陷入苦戰

日軍穩定中港局勢後,下一個南進目標是後街(今苗栗後龍)。因此地東控苗栗,南當大甲,北擁新竹,當要路之地。此地不陷,日軍根本無法攻取苗栗。8月11日,日本海軍吉野艦巡航到後外海,發現營頭棟上面一棵大榕樹下有一台軍的兵營。吉野艦便在七、八公里的距離外發了幾發艦砲,由於彈著點不佳,為節省砲彈,便停止了砲擊。

8月13日,近衛第一旅團長川村景明少將在海軍的保護下,率軍沿著海岸道於早上6點半徒涉中港溪後,進入後街,川村少將發現沒有敵軍,民眾亦甚為平靜,家家戶戶都掛著大日本帝國善良民的小旗。但在南門外,發現台軍在南方1千公尺左右的高丘上築有掩堡,設有哨舍,還有5、6名看守兵出沒,而與其連成一脈的東方高地─營頭棟上也設有兩處堡壘及哨舍,約有1,200名台軍據守在此。由於日本陸軍要從靠海那一面,由西往東進攻營頭棟,日本海軍為避免誤傷友軍,無法從海上應援,僅能在後龍外海旁觀陸上戰況,為此感到遺撼。

中午12時10分,日軍砲兵布列在後城南門外,近衛第一旅團第二聯隊步兵等徒涉後龍溪,攀爬險坡。據守日軍前方高丘的台軍則以抬槍、步槍射擊應對。該戰役據日本參謀本部編的戰史記載,前後只花約2小時就結束,日軍消耗子彈18,075、砲彈147發。1名兵戰死、1名軍官及7名兵受傷;台軍死者20餘人,傷者30餘人。似乎顯示日軍在這場戰役打得很輕鬆。但日據末期出版的黑龍會編《東亞先覺志士記傳》,卻描述日軍在此苦戰的情形。

它說:「日軍面對據地形優勢之高地(營頭頂)應戰的抗日軍,在槍林彈雨下陷於苦戰。日軍在戰死一位中隊長後,第四聯隊的小山秋作上尉自請率一中隊僅約200人來面對營頭頂上面1,200名抗日軍,奮戰激鬥之際,遂擊破抗日軍,奪取(營頭棟)陣地,自己也負傷。」20220301584083476958

按,小山上尉所隸屬的第四聯隊,為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帶領的山根支隊的旗下。據上列同戰史所記載,該支隊從新竹南下後走山線,一路掃蕩南隘、頭份的台軍後,於8月13日下午兩點在乳姑山(今香格里拉樂園附近)遙望友軍占領營頭棟要地,顯示山根支隊並未參與營頭棟戰役。但由上列《東亞先覺志士記傳》的證據顯示,山根支隊是有參與這場戰役的。筆者推測該支隊可能利用營頭棟東面的緩坡地形,在13日晚上突擊山上的義軍,雙方經多次短兵相接後,義軍不支往山下水田撤守。隨後,因苗栗縣城無城可守,乃往彰化方向撤退。日軍遂於隔天早上7點進入苗栗縣城。

20220301584083476959

應興建保台戰役紀念公園

今天在尖筆山古戰場,有日據末期紀念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此發號司令的紀念碑殘蹟。而昔日經過乙未戰爭洗禮之營頭棟上方的大榕樹已不存在。如今,營頭棟下方隧道裡高鐵列車轟隆隆經過,而在後龍溪上北二高來往的車輛也呼嘯而過,但來往的旅客大都不知道,這裡是先民從北到南一路抗戰被鮮血染成的古戰場。當局應在營頭棟打造1895「苗栗保台戰役」紀念公園,讓旅客憑弔先民保衛家園的艱辛,並知道珍惜和平。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週四, 28 九月 2023

防空飛彈已是現代戰場上的要角之一,尤其是車載防空飛彈系統,優異的機動性能更是地面部隊的守護神,無論是中、美大國,或是一般的中小型國家,對於車載防空飛彈的需求都相當強烈。

20220301584083476951

以大國而言,因節省建軍時間與成本,實際上會以現有的防空飛彈加以改良,透過安裝在車輛的模式(悍馬車、裝甲車),進行防空飛彈的部署。對於小國而言,車載防空飛彈系統恰好具有成本低廉、殺傷力強與使用方便等特性,增加小國在防空部署上的彈性與應用。射程在30公里以下稱之為野戰(短程)防空系統,射程若在50至100公里以內,則稱為車載(中程)防空飛彈系統,射程超過100公里的則為車載(遠程)防空飛彈系統。

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

美國陸軍、陸戰隊為攻勢作戰部隊,傳統上地面部隊的空防除仰賴武裝直升機的保護外,復仇者的防空飛彈系統也扮演重要角色。它係由美國波音公司1984年開發成功,1987年起服役於美軍。

美軍為利於機動/野戰防空,以悍馬車為載體,上面能裝載復仇者發射系統,最大的攜彈量是以8枚刺針防空飛彈,右側另安裝一門12.7mm機槍,悍馬車中間有一個射手的座位,能同時操作防空飛彈與機槍,因整體車輛利於機動與拆卸,更是美軍C-130、C-17運輸機的常客。

車載的刺針防空飛彈是一款多用途的防空飛彈,除了以人員攜帶外,也能部署在船艦或地面的防空設施。彈體長為1.52公尺、直徑70mm、彈重為10.1公斤、最大飛行速度為2.2馬赫、有效射程約4,800公尺、彈體的導引系統為紅外線導引,能追蹤一切被鎖定的熱源,是一款殺傷力極大的防空飛彈。

悍馬車同時能在崎嶇的地形作戰,除美軍外,台灣、埃及、阿聯、伊拉克等國也是使用者,除了擔負陸軍野戰防空的任務外,更是軍團級相當重要的一款防空武器。

20220301584083476952

AIM-120車載版系統

AIM-120飛彈是美軍專為對付戰機所開發的一款中程空對空飛彈,傳統上是以掛載在戰機的一款空對空飛彈,依據其型號,最大射程從80-200公里不等,彈頭尋標器為主動雷達搜索,具有「射後不理」的特性,意即飛彈發射後能夠主動搜尋目標並將其摧毀。它除了是美軍戰機的制式裝備外,因飛彈性能優異,更被改良為車載防空飛彈系統。

為節省開發費用,美軍以悍馬車作為載體,將飛彈進行改良,美軍稱改良後的系統為「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tional Advanced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由挪威的康士伯航太公司與美國的雷神公司合作生產。改良後的AIM-120飛彈,基本射程約30公里,延長版則為50公里。目前除美軍外,挪威、芬蘭、西班牙、丹麥等國也是使用者。

FLV-1車載系統

中國大陸早期的車載防空飛彈系統以FLV-1為主,屬於陸軍的野戰防空系統,主要是針對敵方的直升機、無人機等低空目標進行鎖定。該系統車輛是以4X4輪型裝甲車為主,除了車頂部署8枚防空飛彈外,車內能另攜帶8枚備用彈,外加一門7.62mm機槍,整體防空性能不遜於西方的車載防空系統。

為方便在公路上行駛,整輛車最大的行駛速度為每小時60公里,並能翻越達31度的坡,同時車底以裝甲焊接製造,大幅強化整輛車體的防護力,搭配前衛一型防空飛彈,最大射程為5公里,作戰高度約4,000公尺,殺傷力極強。

紅旗-9車載防空飛彈系統

紅旗-9防空飛彈是大陸航天科工所開發的防空飛彈系統,除了廣泛部署在海軍軍艦,作為海上區域防空飛彈的主力(亦稱海紅旗)外,也是陸軍中遠程防空飛彈的主力之一。

若以8X8車載的紅旗-9來說,最大的載彈量為4枚飛彈,飛彈的最大射程約125公里,射高超過30公里,彈長6.5公尺,彈頭重約180公斤,引爆機制為無線電引爆,飛彈的飛行速度為4.2馬赫,飛彈發射車另外搭配「SJ-212型遠程搜索雷達」和「HT-233型相位陣列射控雷達」,能有效針對最具威脅的6個目標進行攻擊,該飛彈是以中段無線電指令為主,到了飛行末端則採取主動雷達導引。

因性能優異,大陸外銷到巴基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摩洛哥等國,而改良後的紅旗-9B,射程更遠(260公里)、速度更快(6馬赫),電子抗干擾能力更強,是一款殺傷力極強的防空飛彈。

20220301584083476953

紅旗-16車載防空飛彈系統

紅旗-16是另一款被大陸陸軍與海軍同時採用的裝備,2008年服役至今,頗受好評。其彈體最大射程依據型號有所差異,以40公里、70公里與160公里為主。海軍主要以艦隊防空為主,陸軍則以泰安TA5350系列6×6運輸車為運輸載具,其中陸軍的車載系統最大載彈量為6枚,飛彈彈頭採取半主動雷達引導,飛行速度為3馬赫,射高約18公里。紅旗16彈長為5.2公尺,彈徑為0.34公尺,彈頭重約170公斤,引爆的方式為破片殺傷式,有相當大的殺傷力。

20220301584083476954

中美兩國的車載防空飛彈系統無論是在彈體的設計、飛彈的射程、飛彈尋標器的使用等方面都相當成熟,作戰性能也已不分上下。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週四, 28 九月 2023

英國海軍一向秉持優異的造艦傳統,尤其對水面艦的研發更是獨樹一幟。無論是過去的巨艦大砲、現有的遠距飛彈攻擊,到未來的船艦匿蹤等,英國海軍都深具經驗。但近年來,英國遭逢全球金融海嘯等重大打擊,經濟萎靡不振。英國海軍在缺乏足夠的預算下,不得不調整現有及未來的水面艦計畫,而45型驅逐艦便成為「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

20220301584083476946

45型驅逐艦

45型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約7,350噸,最高航速達30節,最大航程超過7,000海里。該艦首重對空/平面雷達偵測能力,同時配備高機動性的紫菀(Aster)系列防空飛彈,可有效執行點防禦或區域防禦任務。因此,英國方面將其定位為「專業防空艦」。以建造時程而言,英國45型驅逐艦比美國勃克級驅逐艦更晚誕生,因此常被評論家拿來作為比較的對象。

1992年,英國加入通用下一代巡防艦方案(Common New Generation Frigate, CNGF)時,就曾在PAAMS的射控雷達與法國、義大利等國有所爭議。法國、義大利主張採用EMPAR雷達,但英國則堅持採用自行研發的MESAR雷達。1994年,英國退出該方案後,便開始自行設計45型驅逐艦,並沿用PAAMS和參孫雷達。

20220301584083476947

參孫雷達

45型驅逐艦外觀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巨大高聳的前方桅桿。該方柱形桅桿頂部裝設1具參孫雷達,參孫雷達採用弧狀的一體兩面旋轉陣列天線和FSS頻率天線罩,天線直徑為2.4公尺,採用S(E/F)波段。每一面圓形天線含有2,600個砷化鎵接收/發射(T/R)天線單元,其平均總功率為25千瓦(kW);天線的一面涵蓋90度方位角及正負60度俯仰角,其轉速為30轉/分鐘。

參孫雷達的最大偵測距離達400公里,並可在320公里的範圍內,最多同時追蹤1千個目標,優先追蹤其中的168個目標,並導引32枚紫菀飛彈同時接戰16個目標。由於參孫雷達採用S波段,具備長程/中程偵測、平面影像描繪與快速水平面偵測等功能,該雷達也沿用MESAR雷達的「自適應性」(Adaptive),即數位化光束形成(DBF)技術,讓一般電子干擾對參孫雷達幾乎無效。英國方面甚至表示,雖然荷蘭的APAR雷達也是主動陣列雷達,不過因為APAR雷達採用較短的X(I/J)波段,其偵測距離也短上許多。

參孫雷達性能極為強悍,已具備戰術彈道飛彈偵測潛力,並獲得「美國彈道飛彈防禦組織」(BMDO)的資助,以改良參孫雷達,使其具備偵搜戰術彈道飛彈的能力。同時,搭配性能提升過後的紫菀(Aster-30)系列防空飛彈,發展成戰術彈道飛彈防禦系統。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 Systems)將和洛馬公司合作,改良參孫雷達,並和美國神盾系統搭配作戰。

20220301584083476948

武裝配備

45型驅逐艦配備1門MK-8 Mod1 4.5吋(114公厘)55倍徑艦砲、6組8聯裝Sylver-50垂直發射系統(裝填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16枚,Aster-30區域防空飛彈32枚)、2門DES/MSI DS-30B 30公厘/75倍徑鏈砲、2座艦用型方陣系統、1架Lynx HMA.8大山貓或AW-159野貓反潛直升機。

紫菀系列分為Aster-15和Aster-30二種。Aster-15型最大射程達30公里,負責中低空的防空任務及攔截貼海飛行的目標;而Aster-30型則加裝更大型的尾部加力段,射程高達100公里,可由水面艦或陸基型(SAMPT)發射車發射。除了負責中高空的防空任務之外,Aster-30型也可以負責區域彈道飛彈的攔截任務。一般預測紫菀飛彈的極速為4~5馬赫,廠商宣稱紫菀飛彈有超過50G的機動性能。

此外,紫菀飛彈能在垂直發射的瞬間立刻轉向,以求在最短時間攔截貼海飛行的目標,而這也讓該型飛彈成為未來歐洲各種水面艦的必要配備,甚至可以取代傳統的方陣快砲。

20220301584083476949

其他性能

45型驅逐艦的後方桅桿頂部裝設S-1850M雷達,這是沿用通用下一代巡防艦方案(CNGF)。不過,英國方面表示,該艦在配備性能超強的Sampson雷達後,S-1850M雷達根本是多餘的。原先,通用下一代巡防艦方案(CNGF)後方桅桿頂部採用法國Astral雷達。但1994年重新招標,競標者有荷蘭SMART-L、義大利RAN-32L、英國Marconi Martello雷達等。不過,最後得標的是結合荷蘭SMART-L天線和Marconi公司後端系統的S-1850M雷達。

而在推進系統方面,45型驅逐艦採用WR-21 IRC中間冷卻加熱式燃氣渦輪機和Alstom發電機組,其中引進三項特殊設計:中間冷卻器、回流熱交換器及可變區域噴嘴,可節省30%的燃料消耗。同時,該艦具備優異的尾舵轉向性能,試航時便可以做出極小的「8」字型轉彎軌跡,相當難得。

稍早,英國海軍宣布將進行45型驅逐艦的升級方案。其中,較重要者為換裝新型動力/推進系統、由美國魚叉反艦飛彈和挪威康斯堡航太防衛公司的海軍打擊飛彈(NSM)二擇一選配等,符合現代化戰場的需求。NSM全長3.95公尺(含尾部加力段)、翼展1.36公尺、全重410公斤,去除尾部加力段後的重量為345公斤。NSM配備多種導引系統、125公斤高爆彈頭、程式化智慧型多用途引信(PIMPF),包含反艦、對地攻擊等模式。NSM外殼採用碳纖維,並使用可吸收雷達波的匿蹤塗料,再加上低紅外線訊號的外型設計,大幅降低被敵方偵測到的機率。

20220301584083476950

服役過程

45型驅逐艦的出現,實已具體描繪出英國海軍水面艦的未來趨勢。該艦採用「模組化」(Modular)的設計,大幅縮短工時,建造效率極高;同時,模組化可兼顧「多功能性」(Versatility)及「匿蹤性」(Stealth)。英國海軍可視實際情況,增減艦上的模組區塊,並簡化外觀線條以降低雷達信號的反射值(RCS)。英國曾邀請美國神盾艦的現任艦長蒞臨45型驅逐艦參觀,他對該艦的高度自動化設計和接戰性能相當讚賞,甚至誇讚其為理想的SM-3反彈道飛彈系統平台。

不過,隨著英國的財政持續惡化,英國海軍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不但取消其衍生型艦的構想,就連採購方案中的12艘也暫時降為6艘,已全數下水服役。為配合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反恐需求,英國安全大臣將45型驅逐艦勇敢號(D32)駐紮在泰晤士河的河口處,若有被劫持飛機靠近倫敦市區或奧運會館,並準備發動恐怖攻擊時,該艦即可開火擊落。而在2018年11月,俄羅斯和烏克蘭在黑海發生砲艇衝突,英國也派出45型驅逐艦鄧肯號(D37)前往巡弋,卻遭俄羅斯17架各式軍機包圍,所幸未發生意外。

近期,英國海軍也公布83型驅逐艦方案,83型是45型的後繼艦,預計2030年服役。83型的匿蹤外型、前/後不同類型垂射系統、莢式電動推進器、小口徑防砲等,都是現役45型所不及的。現役45型驅逐艦僅有48具垂射管,數量已嫌不足。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四, 28 九月 2023

著名學者、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於7月底辭世,我心中悲戚的情緒一直到現在還化不開來,原因無他,在於我和黃教授是哈伯瑪斯所謂的「知識趣向」(Knowledge Interest)相同的學術知交,因此對於他的去世,我深深感到不捨。

20220301584083476944

每想到黃光國好學深思,作為一個有品有為的學人,行事風格一如中國歷史文化中所說的「士」,這種真正有風骨的讀書人,也是西方知識傳統中所說的「知識分子」,這是令我尊敬的地方,尤其他能由一個心理學家跨科際走入社會科學知識系統研究,而且卓然有成,更讓我欽佩。哲人其萎,高山仰止,特寫此文,聊表悲思。

有幸早年結下知識之緣

我認識黃光國教授是30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任教。中山學術研究所不同於其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不是以研究「國父思想」為主;相反的,它是台灣第一個以「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為訴求的社會科學研究所,它有碩士班與博士班,並附設「中山學術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它的學術行政位階等同學院。既然學術知識研究著重社會科學科際整合,該所除了開設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門專題課程外,在社會科學方法論上特別加開「社會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專題,講授者是我。

為讓社會科學建構出「科際整合」的普遍知識基礎,該所特別在1984年春季召開「科際整合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座談會,《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為此還出刊專號,主題為「社會科學新趨勢」。這場座談會邀請了全台灣重點大學專家學者與會,我在會上第一次認識來自台大的黃光國教授。

黃強調「社會科學必須科際整合,學術研究要自由,知識立場要獨立,社會科學要重建,知識趣向要納入本土化因素。」他再三強調,學術不可殖民化,尤其不可依附西方學術知識主流,為此他強調社會科學必須重建,這讓我想到貝倫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在《社會與政治理論之重建》(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 1976)一書中指出,美國主流社會科學在分析哲學、現象學及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挑戰下已趨崩潰,社會與政治理論必須重建一說,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座談會上,我向來自中研院的朱浤源教授貼耳輕聲說,黃教授的論述觀點與我的知識趣向心有戚戚焉。於是,座談會後,我回研究室拿一本剛印刊出的拙著《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抽印本送請黃教授指教。這是我有幸初識黃光國,並從此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

行萬里路也讀萬卷書

黃教授在台大,我在中山,一北一南各忙各的教學與研究,平日沒有機會與閒暇碰面,能見面的機會多在相關學術研討會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多由學術刊物上拜讀黃教授的大作,而對他有進一步的知識認識,直到1999年10月由袁頌西、胡佛組團前往大陸,參加「海峽兩岸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會後我夫婦和黃教授伉儷由昆明到大理再到麗江,一路在車上或旅店閒話家常,才有進一層的熟識。

黃教授除了好學深思,也謙恭溫良,他在旅程中對我說,他讀研究所時便讀過我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這是他的好學,也是他的謙虛。旅途中私下交誼時,他會講些雅而不俗的笑話;在餐桌上,他會一面大口呷米飯,一面說黃家祖先在閩南泉州有阿拉伯血統,並指頭上有捲曲的褐髮向我言證。我對他說:「難怪你有深凹的大眼,高挺的鼻樑,東西基因交匯讓您倍加聰敏。」黃聽後哈哈大笑,還向我做個鬼臉。一路旅程中閒談的趣聞很多,黃夫人不僅知書達禮,而且大方有趣,喜歡拿黃教授開玩笑,「黃光國在家就是個『飯桶』,以米飯為主食,一吃好幾碗。」可見黃教授不但學問好,飯量也好。

黃光國是個行萬里路也讀萬卷書的人。2012年底台北心理出版社郵寄給我一份包裝良好、份量不輕的黃教授書稿《社會科學的理路》,並附簡函謂:為了學術嚴謹、出版妥當,煩請審閱。我十年前只寫了一篇文字略長的論文〈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請黃教授指教,未料十年後他寫一本學術專書請我先閱。我拜讀後驚訝地發現,黃教授在學術上已完成自身的知識體系科際整合。

青年黃光國留學夏威夷大學時,正是邏輯實證論流行當道時,一切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在內,都深受該知識理論影響,如今他在該書稿開宗明義指出,要「揚棄」過去的邏輯實證論,要從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三方面「重建社會科學」,並說他這本書出版為的是「介紹」社會科學哲學演變的來龍去脈。當時我因出版社寄來書稿能先讀為快,我一面閱讀一面手拍桌子按讚,因為光國兄不僅談到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的語言哲學、實證論、後實證主義,還切入結構主義、解釋學(Hermeneutics)、社會批判理論,這是知識系統的宏觀論述,不是簡單的素樸介紹,如果沒有深厚的學問功力,怎敢談「社會科學的理路」?

黃教授說該書「介紹」社會科學哲學實是對知識的敬慎,其實這是他正在台灣學術領域上,以科際整合方式「重建」社會科學。2013年1月底《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一版發行,除了不知社會科學主流論述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依然堅持實證量化的台灣學界親美派之外,絕大多數台灣學術圈內尊重知識客觀性的學人,對這本專著都給予肯定性評價,如今該書已發行四版,洛陽紙貴,不是浪得虛名。

2002年黃教授與學界朋友就大力批判台灣「教改」,他與學界共同發表〈教改萬言書〉,呼籲「停止教改,回歸教育」;他還與劉源俊教授等舉辦「教改總體檢論壇」。這些都是他對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理解後,以行動加以實踐的表徵。關於批判台灣「教改」一事,已有前期《觀察》刊出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宏文加以論述,此處就不多費筆墨了,但筆者願意指出:黃光國對台灣「教改」給予強烈知識批判與行動抗議,說明他是一位理論與行動合一的人,也正好說明他是真正有風骨的知識分子。

20220301584083476945

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

晚年的黃光國,在社會科學重建的基礎上,進一步努力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這是一件值得加以肯定和支持的知識工程。黃教授對「本土化」的認知概念是指知識的客觀性與理論的主觀性,必須辯證統一在以民族為人格主體的學術文化大殿上。英法德是歐洲三個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哲學上發展出各自不同的經驗論/實證論和觀念論/理性論,因此英法德學術知識有其自身的「本土性」,這叫理論知識的個性/獨立性/民族性/本體性。黃教授在多次學術演講都涉及「社會科學本土化」知識工程建構的問題,他曾對我說,社會科學本土化須超越傳統與現代,要善用東方中國哲學傳統智識,外加西方「科學哲學」知識論,讓「社會科學」在中國生根。

他的智性意象我的理解是:他要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也就是說他的「社會科學本土化」,最終知識任務在於建構出「中國式社會科學」,不是指「社會科學台灣化」,因為黃教授的知識視域是文化中國,而非海島一隅的台灣。

黃教授的努力在成效上已微露曙光,此時辭世,對兩岸學術界是一大遺憾,對「中國式社會科學」的建構更是重大損失,也是我回憶他時心中最為悲戚的知識失落。

(作者係中山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