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28 十月 2022

2016年10月1日,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承租美國除役的HSV-2迅捷號雙體高速運輸艦,遭葉門胡塞武裝叛軍(另稱青年黨)發射伊朗仿製中國C-802(YJ-8)的反艦飛彈擊中而爆炸焚毀。事後,美軍隨即增派勃克級神盾艦和兩棲登陸艦前往該海域巡弋,葉門武裝叛軍卻對美軍神盾艦發動了連續的反艦飛彈攻擊。

引述媒體報導,美艦啟動了NULKA主動誘餌系統,並發射多枚標準二型防空飛彈(SM-2)和進化型海麻雀飛彈(ESSM),誘騙或擊落這些反艦飛彈。數日後,在歐巴馬總統的授權下,美軍發射三枚戰斧巡弋飛彈摧毀武裝叛軍的雷達站基地,化解了一場危機。

2022030158407348

NULKA主動誘餌系統

1986年,澳洲和美國簽約合作開發NULKA離艦主動消耗式反制誘餌(off-board Active Expendable Decoy,AED)。主承包商是英國航太澳洲分公司(British Aerospace Systems Australia Ltd,BAE),美國洛馬公司(Lockheed Martin)為次承包商,美國航太噴射公司(Aerojet)提供火箭發動機。

NULKA具備電磁波發射器和火箭發動機,尺寸較一般干擾火箭長。由於滯空的需要,NULKA配備了電子控制脈衝火箭發動機和向量推力噴嘴(TVC),並由數位飛行控制處理單元(Digital Flight Control Unit)控制,發射後便自動操作。NULKA的電磁波發射器會投射模仿船艦的雷達回波,並按照預設參數來滯空飄移,藉以吸引敵方反艦飛彈的雷達尋標器。此外,NULKA能在強風和惡劣海象下操作。其最大優點,就是讓誘餌的電磁波發射源遠離船艦(至少數百公尺以外),以避開新型反艦飛彈的干擾歸向模式(HOJ),並投射多個不同位置的假目標回跡來避開單脈衝測角,讓現行的反反制技術無用武之地。(註)

2001年8月底NULKA正式於澳洲海軍服役,同年10月中通過戰評,2005年3月完成全戰備能力。2009年,澳洲6艘阿德萊德級和8艘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即配備了NULKA,量產中的侯巴特級(Hobart class)飛彈驅逐艦也配備NULKA。加拿大海軍有3艘艦艇配備NULKA。此外,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和勃克級神盾艦,經評估後。也配備了NULKA。

德國MASS & ROSY

2013年阿布達比海事防務展上,德國萊茵金屬集團展出多彈種多用途防禦系統(MASS)和快速遮蔽系統(ROSY)。上述二款被動防禦系統都採用40mm口徑煙霧彈,其釋放出的煙幕(據信為鋁鎂材料的毒性煙霧),號稱可以遮蔽各種波段的電磁波,也可以遮蔽肉眼觀察。

MASS和ROSY是對應不同大小的艦艇所設計。MASS尺寸體積和重量較大,並整合各種感測器。此外,其衍生型MASS-DUERAS能執行反魚雷任務,MASS-ISS則配備更先進的感測器零組件。據德國萊茵金屬集團介紹,自2002年問世之後,已有13個國家的25型艦艇配備MASS系統,2009年加拿大海軍訂購MASS-DUERAS用於升級護衛艦。而我海軍在本年度例行演習中,沱江軍艦啟動艦用威脅反制系統(T-MASS),也是類似的系統。

2022030158407350

ROSY的尺寸體積和重量較MASS小巧,手動安裝非常方便。ROSY-N用於輕型巡邏艇和硬式充氣艇(RHIB),ROSY-L則用於陸上設施和車輛。ROSY-N可在發現威脅後,手動發射並在0.4秒內產生80m × 20m面積大小的煙幕,射控系統並會根據航向、航速和風速等產生遮蔽的動態煙幕,以應付各種攻擊。秘魯海軍已為亞馬遜河區執行緝毒任務的氣墊船,配備ROSY-N。基本上,相較於前述的NULKA,MASS和ROSY被動防禦系統屬於低階版本,若反艦飛彈具備干擾歸向模式(HOJ)的反反制技術,則非常有可能被擊中。

2022030158407349

方陣快砲系統加裝雷射砲

英國方陣近迫武器系統(UK 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泛用於美國海軍和20個以上盟國海軍的各級水面作戰艦艇上,是一種以反制飛彈為目的而開發的近迫武器系統,最早由通用動力公司(GE)波莫納廠製造,目前則由雷神公司製造。除了舊型Block 1A,新型Block 1B的20mm口徑砲管加重,以提供更穩定的射擊。此外,側面增設光電瞄準系統,以應付貼海的匿蹤目標。

由於雷射的發射成本低廉,美軍曾用方陣系統的砲座來開發雷射型近迫武器系統,直接以雷射摧毀空中或水面目標。2011年4月美國海軍利用保羅佛斯特號防衛系統測試艦(SDTS),在外海成功進行了海用高能雷射武器(Maritime Laser Demonstrator,MLD)的測試,這套整合於方陣系統砲座的雷射武器,成功摧毀了一艘距離1,600m外的迷你快艇。

此外,雷神公司本身也自費研發雷神雷射區域防衛系統(Raytheon Laser Area Defense System,LADS),同樣採用方陣系統的砲座,可部署在陣地防衛。受限於發射功率和距離,陣地防衛的雷射武器主要是摧毀小型無人機和迫擊砲彈。而英國則計畫研發方陣快砲系統加裝雷射砲,成為史上最複雜的方陣系統。

註:干擾歸向模式(HOJ)是指反艦飛彈可以判斷追蹤干擾煙霧、誘餌的主要發射來源-船艦的方向位置,藉以排除干擾而命中目標。目前瑞典飛機公司(SAAB)宣稱研發的RBS-15 MK3反艦飛彈具備此項反反制技術。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週五, 28 十月 2022

潛艦已是現代海戰中不可或缺的裝備。中國大陸海軍逐漸朝著遠洋海軍的方向前進,核動力潛艦肩負著與強權競爭的使命,而柴電潛艦則主要是維持在第一島鏈內的水下嚇阻。

2022030158407345

解放軍潛艦部隊的建成

中國大陸發展自身的潛艦部隊超過一甲子歲月,從早年的外購、模仿到自製,在數十年光景裡,已建造出亞太地區最龐大的水下部隊。儘管潛艦的艦身與少數技術仍保有前蘇聯的影子,但不可諱言,隨著軍工科技的發展,大陸已擁有自製潛艦的艦身、聲納、魚雷等技術。目前解放軍海軍擁有全球數量最龐大的艦隊,潛艦部隊更是亞太地區陣容最龐大的水下部隊。

柴電潛艦因具有獨立、隱密與突襲等優勢,平時守護水下航道的安全,戰時將獨自或與水面艦組成完整的艦隊,對敵方執行戰略威懾、封鎖航道、布雷行動等任務,同時增加對手反潛的任務與難度,這是現代潛艦作戰的優勢。

2022030158407347

基洛級潛艦

前蘇聯為軍事大國,優異的表現呈現在傳統動力潛艦。早期中國大陸在軍武科技的發展上,特別仰賴前蘇聯的科技輔助,於1994年首度向俄方採購「基洛級」(Kilo-class)潛艦,至2005年向俄方採購了12艘該型潛艦,奠定並強化了中國柴電潛艦的戰力,至今中國的柴電潛艦仍為區域中一支具嚇阻性的部隊。

基洛級潛艦為俄軍第三代潛艦,分別有877與636二款,1974年由紅寶石設計局開始擘畫新一代造艦案,1979年正式下水測試,1982年成功服役,不僅是全世界最為成功的柴電潛艦之一,其水下靜音技術更是眾多國家海軍所望塵莫及的。

具體而言,該艦艦長為74.3公尺、寬9.9公尺、吃水6.6公尺、潛航深度240公尺、水面排水量2,325噸、水下排水量3,076噸、水面速度10節、水下速度17節、乘員52人,能攜帶18枚魚雷,俄羅斯採購超過30艘,印度、伊朗、阿爾及利亞也採購了該型潛艦。

基洛級外觀最大特色在於水滴型,其在水下航行阻力最小,產生的噪音最低,不但能讓己方獲得戰場上的奇襲優勢,更可降低對手偵測到的機率,產生強大的水下嚇阻力。解放軍海軍前後採購了12艘該型潛艦,早期的2艘已除役,仍有10艘基洛級潛艦部署在各個艦隊中。

039宋級潛艦

另一款較有名、性能不輸他國的潛艦是大陸自製的「宋級」潛艦。由江南造船廠與武昌造船廠合作共同建造,1994年正式下水服役,全長74.9公尺、寬8.4公尺、吃水5.3公尺、水面排水量1,700噸、水下排水量2,250噸、水面速度15節、水下速度22節、乘員60人。1990年代服役至今,已有13艘服役於海軍各個艦隊。

因中國大陸持續提升該艦的性能,除原先的039宋級潛艦外,目前已將性能提升至039G。改良後的宋級潛艦,特別向德國採購了MTU 16V396 SE8型柴油機,並以逆向工程技術提升自製能力,安裝在新一代的潛艦上。

2022030158407346

039A/B/C元級潛艦

元級系列的潛艦是大陸另行自製的柴電潛艦(亦稱041級),從1990年代開始研製,2004年首度亮相,2006年開始服役,分別有A、B、C三款型號,為中國大陸21世紀首款自製的柴電動力潛艦。

從該潛艦的外型來看,因採用水滴型,艦身的排水孔較小,且部分安裝絕氣推進系統,利於傳統動力潛艦可進行更長期的任務,尤其這型潛艦能長期待在水裡,不露出水面進行換氣,對傳統動力的潛艦而言是一大利多。

整艘潛艦水面排水量2,300噸、水下排水量3,600噸,能潛行至300公尺水深,長度約77.6公尺、寬8.4公尺、吃水6.7公尺、水面航行速度為12節,水下航行速度則為20節,乘員65人,因數量眾多,解放軍將其部署至東部、北部與南部戰區,也是當前中國大陸水面艦極為仰賴的艦種。

元級潛艦除能發射魚雷外,更能攜帶大陸自製的鷹擊-82掠海反艦飛彈、鷹擊-83反艦飛彈,前者射程為100公里,後者為120公里,目前解放軍已有24艘服役,大幅強化了大陸海軍水下的兵力。

戰術應用

解放軍柴電動力潛艦艦隊已能在渤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等海域構成實質威懾。例如,宋級潛艦在2006年10月底跟蹤美航母小鷹號,兩艦距離約8公里時,宋級潛艦突然浮出水面,嚇到美軍,因美軍事前並未偵測到該艦的存在,這起事件讓當時的美軍對中國大陸的潛艦技術大為震驚。

結語

長期而言,柴電潛艦的市場主要由德國、荷蘭、南韓獨占,但因元級潛艦性能優異,中國大陸也成功地打開國際市場。巴基斯坦於2011年採購了8艘元級潛艦,2015年泰國採購了3艘同型艦,因外銷成功,也降低了元級潛艦的生產成本。大陸潛艦技術進步,除強化了解放軍的海軍戰力,也增添了區域海洋的威懾力。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週五, 28 十月 2022

台灣Omicron BA.2未清、BA.5又起,因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有偏差,執行又未落實,讓確診數接近750萬人,又有超過12,000人死亡,已成為全球平均確診及死亡人數之冠,主政者實難辭其咎。

2022030158407344

新冠疫情蔓延轉眼就接近三年了,全球累計達6.26億人染疫,656.6萬人死亡,死亡率為1.05%。科學家們用全新技術,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疫苗,試圖及早終結疫情;但新冠病毒也在加速變異,與寄主人類相互競爭,適者生存。

病毒株一直在變異中

2020年元月,最早在武漢出現的病毒株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該年底在英國出現的Alpha變異株。從2021年7月起,主宰全球的為印度Delta病毒株,入冬後又爆發出「集突變大成」的南非Omicron病毒株肆虐。

2022年上半年Omicron BA.2亞型在歐美各國先流行,隨後傳到亞洲各國。下半年Omicron BA.5亞型獨占鰲頭,此病毒株潛伏期極短,傳染性又強,大多數感染者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重症患者較少,致死率低,且有流感化的趨勢。

歐美mRNA的輝瑞、莫德納疫苗廠都相當擔心,他們生產的疫苗已經追加到第四針、第五針,對Omicron還是無法取得保護力,未達群體免疫之效。疫苗逃脫現象(打過疫苗再度被感染)常見。病毒流感化,每間隔4-6個月就得加打一針加強劑,實非一勞永逸之計。

北朝鮮快速控制新冠疫情

北韓是極少數維持共產體制的國家,經濟上受到美國的制裁貧窮落後,國民衛生知識、醫藥條件、環境均相當貧乏。人口2,500萬人與台灣2,350萬人相當,唯老年人口比例低。它與南韓、中國大陸、俄國相接壤,採取嚴格的國境封鎖政策。2020年以來,幸運地未遭新冠疫情染指,直至今年4月底,北韓才爆發首波新冠病毒疫情。

5月10日,金正恩宣布防疫指揮改由軍方接管,全國人口進入「重大國家緊急狀態」的封鎖狀態,「每個工作單位、生產單位和住宅單位」都需隔離開來。由於沒有足夠的篩檢試劑,通報「發燒患者」就視為感染,全國同步嚴格居家檢疫4周,以阻斷傳播。疫情於5月15日達到最高峰,每日新增發燒患者幾達40萬人,累計發燒個案121萬多人。當日死亡8人,累計達50人,多數死亡案例係缺治療知識,未正確服藥。感染者中的93%屬於輕症,只需門診或居家治療,一般在第5天後即可恢復健康。5月16日,3架高麗航空(Air Koryo)貨機由瀋陽運來醫療補給,10名中國醫療隊員赴平壤,傳授遏止病毒的方法,這是北韓兩年多來首次接受外國人入境。

5月28日,每日新增發燒病例已少於10萬,累計個案達328萬人,累計死亡69人。截至29日中午為止,平壤已對疫情穩定的地區放寬管制,並陸續解封中,以紓緩缺糧與封城造成的經濟壓力。北韓對疫苗的態度也從先前的「必須接種」,改為「不必接種」。6月9日,北韓約8萬人發燒,累計約435萬人,近2%接受治療中,累計71人病歿。

8月11日,金正恩宣布北韓徹底消滅新冠病毒,取得防疫戰的勝利,並將「最緊急防疫體系」降級為「正常防疫體系」。金正恩本人曾一度高燒病重,但現已痊癒。朝中社表示,三個月內有477萬多人發燒患者治癒,死亡74人,致死率為0.0016%。目前已無發燒病人,全國限制令全部解除,平時無須戴口罩。

台灣難以擺脫Omicron變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0月11日的統計,美國的確診病患超過9,857萬、印度4,461萬、法國3,587萬、巴西3,476萬、德國3,394萬、韓國2,497萬。中國大陸確診為25萬餘人、死亡5,237人,而台灣則為690多萬人確診、死亡11,584人。

10月15日,《紐約時報》又公布了全球最近7日平均新增感染數的前五名:德國8.1萬人、法國5.6萬人、台灣4.5萬人、義大利4.1萬人、美國3.8萬人、日本2.9萬人,台灣疫情名列全球第三。

台灣在10月5、7、12、13日四天,一天新增感染數均超過5萬人,依人口比例,台灣的疫情重登「世界第一」的寶座,死亡者每日亦達60至80人。

台灣未善用自身防疫優勢

其實,台灣的防疫有海島地利的優勢,又具2003年SARS防疫的經驗,而且民眾自動自發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開大型活動、勤洗手,人民防疫配合度比任何地方都高,控制疫情應該不難。但是,先有蘇貞昌的口罩風波,後有機場旅館防疫的大疏漏,加上范雲、鄭文燦、陳時中的3+11破口,2021年5月Alpha兵臨城下就防疫失陷,台灣也因此被美國《時代》雜誌嘲笑為「全世界最會吹牛的防疫」。2022年5月英國媒體再度示警,台灣的防疫再出現大問題。

台灣上半年Omicron BA. 2肆虐未能清零,9月BA.5又起,至今尚未達到高峰。台灣防疫成效如此之差,上萬人死亡,前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卻感覺良好,跑去選台北市長,豈不荒謬!

疫情指揮中心早該關門

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成立已超過1,000天,但前指揮官陳時中專業不足、政治掛帥、胡亂指揮,造成缺疫苗、缺快篩、缺確診試劑,確診者擠爆了醫療量能。其中購買高端疫苗、為大鑫試劑護航,顯示他根本無心防疫,志在選舉。

Omicron疫情恐怕到年底都難清零,民進黨政府不僅未設法加強防疫對策,反而早早「解封」,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最後,疫情指揮中心已完成護航高端疫苗的階段性任務,實在應該解散了!

(作者係醫學院退休教授)

週五, 28 十月 2022

2022030158407343

中國大陸經建實力增強

一、經貿實力。中國GDP自1980年的3,000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11兆美元;2021年17.7兆美元,相當於美國的77.1%。依購買力平價指數(PPP)計算,2014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現在占全球GDP的大約18%,而其在1980年僅為2%。依PPP計算,2020年中國GDP為241,913億美元,超過美國的208,938億美元。預計2040年中國將達世界30%。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的每一年,中國都是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反之,二戰結束時以PPP計算之GDP,美國占全球經濟市場的50%,1980年代降至22%,目前只占16%,已低於中國。中國2013年貿易總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貿易總額自1980年的400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4兆美元;2021年4.5兆美元。另外,中國在2010年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

二、消費潛力。2021年中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6.83兆美元,美國7.42兆美元,中國相當於美國的92.12%。2023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汽車市場,中國消費者在2015年購買了2,000萬輛汽車,比美國銷售的汽車多出300萬輛。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和電子商務市場,並且擁有最多網際網路用戶。中國進口最多的石油、消耗最多的能源,並且安置了最多的太陽能板。

三、公共建設。中國在1996-2016年間建成了260萬英里的道路,連接了全國95%的村莊,也鋪設了7萬英里的高速公路,使其成為世界最龐大的高速公路系統,規模幾乎是美國的1.5倍。過去十年中,中國建造了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路;其高鐵營運里程已達到2.9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

四、科技實力。中國每年主修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 math)的畢業生約130萬,是美國30萬的4倍。在快速發展的機器人領域,中國2015年新專利註冊申請量比美國高一倍,而且新增加的工業機器人也比美國高2.5倍。中國現在是世界電腦、半導體、通訊設備及藥品生產的領先國,雖然技術仍是美國領先,但中國在研發經費上,2019年超過美國,獨步全球。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取代美國的GPS,成為全球網路通訊的主要傳輸系統。

五、開發銀行。北京在2013年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2015年正式成立前,已有57國簽署了意向書,中國的國家開發銀行就已超越世界銀行,成為國際發展計畫最大的資金來源。2016年中國用以推動國際發展的各種金融資產合計在一起,已比西方6大開發銀行的資產規模總和多出1,300億美元。

六、「一帶一路」。2013年9月,習近平宣布將投資1.4兆美元建設「新絲綢之路」的基礎設施,將亞洲、中亞、歐洲和北非65個國家與44億人口結合起來,統稱為「一帶一路」。中國正在建設橫跨歐亞大陸的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機場、港口、輸油管、電纜及光纜,將促進新的外交、貿易和金融連結。目前「一帶一路」已有900多個項目,成本超過1.4兆美元,相當於12個馬歇爾計畫。

反恐好戰使美國民窮財盡

二次大戰後,美國是世界唯一強權,無論在軍事實力、經貿發展或科技研發上都居世界鰲頭。聯合國、北約、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美國都是領導群倫。美國也扮起世界警察的角色,先在冷戰期間面對蘇聯,參與韓戰、越戰;冷戰結束後進兵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最後卻都因久戰師老兵疲,自動撤兵。

卡特前總統批評美國在反恐戰中耗費了3兆美元,導致民窮財盡。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在《變化中的世界秩序》(THE CHANGING WORLD ORDER)一書裡批評現今的美國:(1)公共建設停滯;(2)貧富不均,社會意識對立;(3)全球化後工業生產外移,失業人口增加;(4)國際收支長期失衡(外債增至31兆美元);(5)外部的國際社會衝突。

1979年中美建交時,季辛吉的外交策略是「聯中制俄」,初期雙方水乳交融,美國提供獎學金給大陸青年赴美進修,協助中國現代化,並促成中國進入WTO。尤其習近平上任後,推出「一帶一路」及「2025中國製造」,但美國已習於當老大,當中國的快速發展威脅到美國霸權時,美國朝野就視中國為首要敵人,社會反中情緒高漲。

俄烏戰事改變了地緣政治

俄烏戰爭起源於北約東進、烏克蘭要加入北約,正如赫魯雪夫時代蘇聯要在美國後院門口的古巴,設飛彈基地一樣具威脅性。但俄烏戰爭美國僅提供武器、金援,避免與俄羅斯直接衝突,任由烏克蘭百姓家破人亡,拖延戰爭消耗俄國資源;又聯合盟國,以國際金融及經濟制裁俄國。沒想到俄國反制,造成全球能源、糧食短缺,形成惡性通膨。歐洲受創最深,法國總統馬克宏組建了「歐洲政治共同體」,已有44國參加第一屆的高峯會議。拜登到中東拜訪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示好,希望OPEC+增產,最近OPEC+反而決議每天減產200萬桶原油。

俄烏戰爭也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政論家郭正亮稱世界有三大新趨勢:(1)東升西降,陸權崛起;(2)能源最大消費市場(中)與最大儲存國(伊朗)、最大產油國(俄羅斯)結盟;(3)金磚五國加「上合聯盟」,合計中、俄、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土耳其、印度、巴西、南非等十國結成陸權強國,對抗美國領導的海上霸權。中南美的委內瑞拉、阿根廷及巴西也傾向中國,冷落美國。

美國操縱俄烏戰爭的目的是在制衡俄國,正如當年美國拖垮蘇聯一樣。同時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爭取美商(如Apple)生產回流美國,提升就業率;並打科技戰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非但不屈服,反形成目前的中俄聯盟。此外,「布列敦森林協議」使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特別是石油交易用美元計價,讓美國得以印鈔作為各國之儲備,以長期支撐美國經常收支的赤字,但現在非美元交易的比例日漸走高。

誠如學者楊永明所說,美軍、美元、美語(發言權)是美國維持強權的三大利器;現今非美元交易比重提高,美元影響力減弱;又因中、俄等陸權國家結盟,中東、中南美疏遠美國,美國發言權(美語)也已勢弱。綜上看來,「東升西降」的情勢確實愈來愈明顯。

(作者係金融機構退休主管)

週五, 28 十月 2022

中國大陸官方的數據顯示,2020年Covid-19爆發,導致當年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攀升到6.15,較2019年的5.89增加了0.26,和吉尼係數分析的結果相同。至於疫情對美國等地區吉尼係數的影響如何,也值得吾人重視。

2022030158407341

衡量社會貧富的重要指標

吉尼係數數(Gini index)是衡量一個國家全體人口或戶數所得差距情況的指數,國際間之所以多以它作為指標,是因為它不受國家人口數多寡的影響,可以客觀地觀察一國社會人們所得的差距情形。係數是取0到1之間的值,係數為零表示收入或財富在一國人口中完全平等分配,這是烏托邦的理想境界,現實社會不太可能發生。另外,當係數為1時,表示一國社會財富只集中在一人手中,社會所得完全不平等,這在現實社會裡也不太可能發生。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當一個人的收入或財富小於零,例如負債大於其資產,所得財富淨值為負數,此時該國社會的吉尼係數可能超過100%。因此,高所得國家與低所得國家可能出現相同的吉尼係數,但不影響研析一國社會內所得差距是否平均,因此吉尼係數是國際間衡量一個貧富差距的重要指標。

疫情造成兩岸吉尼係數上升

根據台灣政府的統計資料,2011-2021年的吉尼係數分別為0.344、0.335、0.339、0.34、0.337、0.339、0.341、0.347、0.341、0.343、0.353,數據顯示台灣近十年來的吉尼係數變動不大,而2020年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導致2021年相較於2020年的吉尼係數增加了0.01。

另觀察中國大陸近十年來的吉尼係數,可知2011-2020年分別為0.424、0.422、0.397、0.392、0.386、0.385、0.391、0.385、0.382、0.468,其中2011-2016年的吉尼係數呈現遞減趨勢,2019年降為0.382,2020年又回升至0.468。2020年的吉尼係數相較2019年增加了0.086,顯示COVID-19疫情對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確有助長效應。

再比較經濟規模與中國大陸相近的美國,可知美國2011-2020年的吉尼係數,分別為0.4、0.409、0.409、0.407、0.415、0.412、0.411、0.412、0.414、0.415與0.48,數據顯示在2020年疫情爆發前,美國的吉尼係數變化不大,但疫情爆發後的2020年吉尼係數較2019年增加了0.074。

進一步觀察東南亞國家的情況。以泰國為例,2020年的疫情也導致該國吉尼係數由2019年的0.415,上升到2020年的0.489。另觀察東北亞的韓國可知,2020年的吉尼係數為0.310,與2019年的吉尼係數0.311非常接近。由以上數據可知,2020年發生的Covid-19疫情,對許多國家地區的貧富差距,均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2022030158407342

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比

除吉尼係數外,「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比」也是衡量社會貧富差距的重要指標,它是將一國社會全體家庭所得由小到大排序,計算所得最高前20%的人數或戶數,與所得最低20%的人數或戶數,前者和後者相除的比值愈大,表示該社會的所得分配愈不平均。透過此指標,可以了解一個社會最高20%所得與最低20%所得的差距情形。

表2「每戶五等分位所得差距」顯示,台灣地區2011-2021年分別為6.17、6.13、6.08、6.05、6.06、6.08、6.07、6.09、6.1、6.13與6.15,顯示2020年疫情的發生,導致2021年「每戶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攀升至6.15。

表3的「每人五等分位所得差距」,是指以申請人與申請人同一戶號的人員合計,認定包括申請人和申請人配偶,或其配偶之直系血親及該直系血親之配偶,以及申請人若父母均已死亡,有未滿20歲,或已滿20歲仍在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且均無自有住宅的兄弟姊妹,需要照顧者合計為每戶之人數。2011-2021年的「每人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分別為4.29、4.14、4.08、3.98、3.91、3.89、3.89、3.9、3.9、3.84與3.91,顯示2020年疫情爆發,造成2021年「每人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攀升到3.91。

從以上數據可知,不論是以戶為單位,或以人為單位,疫情均造成台灣社會的所得差距擴大。

「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比」擴大的主要原因,是現代許多國家資本所得快速累積發達的必然現象,這也是世界趨勢。政府若要降低社會貧富的差距,就應該加大社會福利措施,例如發放五倍券消費券,或對高所得者課重稅,或採用移轉收支來做改善。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週五, 28 十月 2022

從1980年代到現在40年間,台商見證了兩岸光芒萬丈的輝煌發展史。他們先經歷了台灣經濟奇蹟,之後成為大陸經濟的先行開拓者,也目睹了大陸的經濟奇蹟。他們因有雙重身分而雙重獲益,其聰明才智獲得充分發揮,其貢獻足堪載入史冊,真是天之驕子。

2022030158407340

台灣地狹人稠,資源短缺,但人才受到良好教育,視野遼闊、足智多謀、知書達禮,尤多理工專長,對於平淡無奇的公務員生涯興趣不大,又不願意參與充斥討好、朝不保夕的政治活動,於是紛紛投身於工商業,一頭埋入工廠,從事生產,然後拎一個手提箱走遍天下,推廣經貿,造就了台灣長期穩定高速成長的經濟奇蹟,自己也累積了財富與經驗,在電子、化工、紡織、醫藥、農業等領域尤為拔尖,居世界前茅。

台資企業在大陸取得成就

這批傑出人士在1980年代後期發現了大陸的商機,兩岸同文同種溝通順暢,於是一呼百應,風起雲湧,帶著資金、人才、經驗,開天闢地。當時大陸工商業尚未普及,台商於是成為發展當地經濟的主力,兩地人才恰好強強結合,如魚得水,終於遍地開花,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社會。兩岸經濟貿易往來造就出大批頂尖人才,如富士康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還有張忠謀、蔡明介、李焜耀、蔡力行、林百里、尹衍樑、陳由豪、王雪紅等知名人士,對兩岸甚至全人類都有重大貢獻。王永慶是台灣經營之神,最早倡議到海峽西岸發展石化,可惜樹大招風,最終本人未能成行,但他的倡議成為潮流,造就了福建古雷石化園區。

台商的投資規模,據投審會統計,從1991到2021年9月,累計對大陸直接投資金額為1.95兆美元;至2021年底,中國大陸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123,781個,所批准的首投實際金額713.4億美元,在大陸台商及家屬人數達到221萬人。這些資料體現出,台資企業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的發展與成就。

一開始台商最喜歡投資的行業就是製造業,帶來了進步的技術和管理。康師傅和統一進入大陸後,給大陸的方便食品領域帶來極大的震撼,中低端產品開始快速淘汰,取代的是台資企業引領的新包裝、新口味、新工藝、新市場。面板與積體電路兩大產業更是創新典型,中芯國際、台積電在大陸設立半導體廠,促進了大陸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2019年大陸對外貿易500強名單裡,台資就占了34%,其中包括富士康、廣達、和碩、聯芯、台積電、力積電、旺宏、台達電、達方、光寶、唯冠、勝華、欣興。出口額的前10大企業中,台資企業占了7席(囊括前4名)。

逐漸地,非以出口為主的台資企業品牌也嶄露頭角,如上島咖啡、永和豆漿、康師傅、統一食品、旺旺、震旦行、和成衛浴、冠軍瓷磚、捷安特、寶島眼鏡、櫻花衛廚、全家便利、特力和樂、琉璃工房、湯姆熊、徐福記、達芙妮、巴黎婚紗、福州溫泉高爾夫等。於是有了一長串全球第一:矽晶圓台積電、手機代工富士康、筆電代工廣達、晶片設計聯發科、電源供應器台達電、手機鏡頭大立光、IC封測日月光、PCB電路板臻鼎、工業電腦研華、砷化鎵晶圓穩懋、不斷電系統旭隼、自行車捷安特。

天福集團是台商成功典範

李瑞河是這一代台商很典型的例子,他與弟弟原本是南投溪頭的茶農,共同經營天仁茗茶,當地是台灣烏龍茶的發源地。受限於市場狹小,他選擇回到祖籍地漳浦縣創立天福茗茶,開始種茶、製茶、賣茶,並逐漸往產業周邊發展。如今天福高速公路服務區已有5個,都是網紅打卡的示範區;天福茶博物院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農業部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還在四川成立了分院;天福茶學院(現名漳州科技職業學院)為全球第一所茶專業高等院校,向海內外招生,2021年在校生突破12,000人。

天福集團成為大陸茶葉產製銷的龍頭企業,達成他推動中國茶行銷全球的夙願,贏得了世界茶王的美譽,成為台商西進的成功典範。現在他要在老家建立醫療養老園區,其中天福醫院已開始營運,有900張床位,30多個醫技科室。天福養生文化村正在加快建設,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完全達到他造福鄉梓、回饋鄉民的宏願。

台商面臨CFC課稅新制

時代在變,經營的環境當然也在變。最近美國的「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與台灣的「受控外國企業」制度(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

CFC),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及台商稅負問題上了檯面,台商須積極應對。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晶片產業加大封鎖圍堵,對於技術轉移、專家人才、智慧產權、供應鏈採取全面管控。政府須以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民間投資與消費,提出具體方案鼓勵實體經濟發展,往低碳經濟、新能源、半導體創新,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製造,以加大市場動能,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政府效能效率,避免過多資金集中在房地產或股市上;不應只注重GDP增長,更應注重GDP的結構內容。在此期間,以出口導向的台商在營運上必將遇到更多困難,切須穩妥安度。

針對台灣的受控外國企業制度,相關所得稅法條文自2023年起施行,不論企業及個人都將面臨課稅新制,過往藉由將利潤保留在境外低稅負地區,延緩課稅的方式將正式鞠躬下台。企業及個人自辦理2023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及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皆將面臨CFC所引發的稅務成本提高、稅負增加的壓力,已無時間再觀望,應正面積極備戰。大陸台商如何因應變局,獲得應有的利益保障,必須及早做出規劃。

這一代台商既是天之驕子,就應思考自身的責任,如何將自己的經驗發揚光大,師法、超越猶太人在商業上的成就,以不負上天的眷顧。尤其,疫情發生近三年來,由於防疫的阻隔,台商返台難上加難,意見無從表達,島內的多元聲音減弱,兩岸形勢更趨嚴峻,和平統一的難度提高。台商應發揮智慧研提方案,降低兩岸歧見,走向融合發展,才是子孫之福。

(作者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

週五, 28 十月 2022

近幾年來,國際經濟秩序在遭到美國本位主義所造成的「逆全球化」摧殘的同時,另一個包括中國、印度、俄國及中亞等國家組成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正在逐漸發展。其2022年峰會於9月18日在輪值主席國烏茲別克的舊都「撒馬爾罕」閉幕,針對全球所關心的供應鏈、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遷、「一帶一路」及「一中原則」等議題,發表了聯合聲明。

2022030158407338

此一峰會的背後其實是顯示,俄烏爆發戰爭之後,在西方國家持續的介入下,和平停火的希望逐漸渺茫,但已讓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亦即上海合作組織在中國的主導下,促進昔日衝突的對手,包括印度與巴基斯坦、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等領袖,透過對話取代烽火,以彰顯其組織所倡議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精神,以有別於其他國際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影響力加大

上海合作組織是2001年首個採取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經過20餘年發展,迄今包括8個成員、4個觀察員、9個對話夥伴等21個國家,其領土幅員為亞歐大陸面積的75%,其人口為全球人口的43%,從西方國家不太重視的地區性組織,隨著功能不斷擴大,已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性組織。

2022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有來自包括聯合國、經合組織、阿拉伯聯盟及歐亞經濟聯盟等15個國家元首,以及10個國際組織的領導人與會。

回顧1990年代初期美蘇冷戰終結,全球從二次大戰以來的兩極對抗型態,邁入美國單極的獨霸格局,讓美國藉此掌握全球權力的絕對優勢,讓國際社會在全球化的戰略構想下,創造普世大量的經濟紅利,以及在全球化思維的暈染下,促進新興國家的中產階級崛起,進而創造「美國治世」的榮景。

不過,2001年爆發突如其來的「911事件」以來,美國並未重塑國際經濟秩序,反而選擇自我優先的本位主義。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超「德」越「日」、快速崛起,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國,以縮減貿易逆差及追求公平貿易規範為由,從2018年起,對中掀起關稅戰、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等爭端,藉此避免中國彎道超車帶來的威脅。

美國擴大圍堵中國競爭

2021年之後,美國政府在執行國家戰略的思維上,並未因政黨輪替而調整其政策構想,反而不斷透過國會的立法程序,採取更多管控與制裁措施進一步圍堵中國,例如稍早之前拜登總統簽署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讓全球供應體系朝「區域化」與「去全球化」的戰略日益明顯,可以說是最典型的實例。

也就是說,過去20多年來,美國掀起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在消耗不少寶貴資源與經費的同時,讓其國內的基礎建設呈現老化、殘破現象。再者,隨著新冠疫情衝擊與俄烏戰爭爆發,導致全球供應斷鏈、受阻,所延伸的供需缺口,讓美國民眾面對40年不見的高度通膨,更加暴露出美國既有產業供應鏈的脆弱,以及打造自主供應鏈的迫切性。

「去美元化」正在發酵

另一方面,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延燒,促使國際金融加速「去美元化」,不少交易已從過去的「美元化」轉為「非美元」。亦即在俄烏爆發戰爭後,雖然西方國家透過國際金融公共平台,將俄國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國際支付網路體系,但在制裁俄國金融的同時,國際金融卻又衍生出新的避險機制,例如,加速研擬金融資訊傳輸系統合作替代SWIFT方案,進而建立「非美元」區塊作為「去美元」的交易模式。此一情勢讓人民幣國際化期程獲致意想不到的機會,人民幣不僅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還有可能成為避險貨幣的選擇。

其實,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促使全球許多國家,尤其與中國經濟連結較為密切的亞洲國家,已經逐漸形成「非美元」的區塊,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或貿易交易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俄國在此次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提出了一份「本幣結算」草案,讓「去美元化」成為國際大型組織會議的議題。這說明,俄烏戰爭看似一場區域的戰爭,其背後卻讓人民幣崛起,並衝擊到美元霸權,未來可能衍生的蝴蝶效應不容小覷。

2022030158407339

可重塑國際經濟秩序?

上海合作組織已發展成有21個成員的國際組織,但國際社會更關心的是,其組織缺乏昔日以列強之姿租界上海的美、英、法、日等國家參與,未來是否能夠在其所追求的精神下,逐漸重塑國際經濟秩序?

面對全球從單極轉型為「多極」的型態發展,以及陷入經濟衰退的威脅下,中國希望可以透過自己推動的「一帶一路」計畫,配合甫生效的RCEP架構,更進一步廣結善緣、改善形象,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核心價值,力挽全球經濟狂瀾,從而促進「再全球化」。中國大陸是否可以在短期內達到目標,考驗著中國的決心與能力。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週五, 28 十月 2022

未來歷史記述2022年,必定是個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尤其從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市場發生大動盪,每一個國家及地區都面臨政治、社會和經濟的壓力。

正常的經濟市場不再正常

2022年這一年之所以不平凡,是因所有世界級的重大事件都串接起來了:新冠疫災對各領域的影響擴大發酵,俄烏衝突已衍生為長期化世界性危機,全球超級通膨不斷走高,美國聯準會(Fed)開啟了30年來最激進的加息周期與大規模縮表。而特別讓國際觀察家擔憂的是,全世界的政經體制與產業經濟市場的發展,都處於「典範更迭」和「周期轉換」 的臨界點上;在2020-2021年被視為正常的狀況,到2023-2024年都將變得不正常。

各國資本市場在全球緊縮下將出現顯著的此消彼長態勢。若以美歐與亞洲經濟相比,是美歐消、亞洲長;而歐洲與美國相比則是歐洲消、美國長。

一方面,歐美等西方經濟強權國家抬高利率,也升高了經濟衰退的預期;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也加大了國際資金的紊亂。伴隨著美國2023年經濟衰退預期日趨強烈,2023年中後美國通膨態勢或有可能緩解,屆時Fed激進加息動作或可見到真正拐點;或有助於績優股市結構性的行情。

從歷史經驗來看,當全球經濟衰退時,黃金的表現一向會呈現利多,但這一回美國與歐洲是受到衝擊最大的地區,這使得美元在此次衰退周期中相對強勢,因此,未來市場上不排除會出現階段性的美元與黃金同漲狀況。

美國造成流動性消失危機

美國拜登政府印鈔救市,加上自川普開啟的財政紓困撒幣,造成「全世界便宜錢處處流竄」的不正常現象。2022年第三季起,Fed開展「強加息硬縮表」的政策,在全球金融市場造就了「流動性出現了,又消失了」的不正常現象,讓廣大國際投資人必須全盤承受前所未有「躺著也中槍」的痛苦。

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比今天利率上升速度更快的「流動性瞬間消失危機」,這使得貨幣金融遊戲根本沒法玩了。結果帶來:美股自2022年初至今下跌了約25%;美債市場經歷了歷史上表現最糟糕的一年;房價十年來首次出現持續下跌;消費者應對生活的成本大增;全球GDP連續兩季負成長;一系列國家央行「不再支持你」了。

世界性金融市場大動盪

追溯1900年以來122年的美國金融市場資料,2022年截至第三季末,美國60/40投資組合已下跌了21%,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糟糕的一年。股市標普500自2022年初至今下跌了24%,也是有史以來第四糟糕的一年,比這更糟糕的年份僅有1931年的大蕭條、1974年的大滯脹、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崩盤。債券方面,2022年截至第三季末,10年期美國國債下跌了17%,是有記錄以來最糟糕的一年,第二糟糕的是1987年,當年下跌幅度也不過10%。

「流動性撤出」和「向中性轉變」對市場產生莫大影響,過去十年的「長期低利率時代」顯然結束了,但其代價與後續效應卻相當大。20年前,非銀行金融機構持有51兆美元金融資產,而銀行持有58兆美元;根據最新資料,非銀行機構(包括資產管理公司、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持有規模已增至227兆美元,超過銀行的180兆美元。

所有信號與數據都顯示:流動性正從傳統金融系統中撤出了。今天大家身處在一個擁有全球價值高達3.4兆美元的「流動性不足」市場,涵蓋了成長資金、基礎設施資本、商業併購、不動產和槓桿收購的金融資產領域。回顧以往的不定時期,2016年「流動性不足」市場資金規模只不過8,000億美元,2008年約僅7,000億美元,2001年更只有不到3,000億美元。

氣候變遷衝擊生態系統

氣候變遷,包括洪水、乾旱、火災,也正衝擊著全人類的生態系統,乃至於糧食種植的生態環境。例如,美國加州大米短缺,愛荷華州玉米短缺,歐洲穀物短缺,英國水果短缺等。從短期來看,這似乎會加重超級通膨的壓力,但長期來看,這會對80億人口的存續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這回超級通膨和氣候變遷,對世界糧食供應造成極大影響;俄羅斯的反制裁措施導致氨和氮肥缺乏及價格過高,歐洲農民現已面臨肥料短缺問題,這還將擴大成為全世界的共同問題。

其次,氣候變遷會激發產業科技領域突破創新。電氣化和可再生能源或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甚至會看到「優化創新」用於感測器、軟體,以及用替代飼料來優化作物生產,這或許是在糧食危機中能看到的另類良善願景。

全球能源危機持續惡化中

伴隨著歐洲冬季天然氣危機,可能提升能源價格和通膨預期;而日前沙烏地阿拉伯等OPEC+原油減產的決議,會使得油價高於全球能承受的水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的滯脹衰退,並形成一種難以打破的「加劇衰退螺旋陷阱」。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OPEC+組織宣布減產後,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關係將進一步惡化。美國參議院外委會會對沙烏地採取一系列行動,如立即凍結兩國的合作,包括軍售;而沙烏地或將回應終止石油美元協定,並選擇新的石油貨幣等計畫。實際上,2022年以來,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交易量逐漸成長,沙烏地與中國正加速研商用人民幣結算的可能性。

2021年德國政府部門槓桿率為69.5%,遠低於美國和日本的117.9%、224.9%,以及英國和法國的103.1%、113.3%。但德國最近遭受能源危機、金融市場騷動及高通膨的衝擊,爆發了黑天鵝事件,連帶地將引發義大利等南歐國家爆發主權債務危機。

更嚴重的是,進入2022年冬季後,歐洲企業,特別是以製造業為強項的德國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停電、缺能源危機,他們已開始考慮遷移至他地或關閉生產。

歐元還會有再起的機會?

歐元的低價化是籠罩整個歐洲的大挑戰。在美國的設局下,全體歐洲國家的羊毛早就被美國人扒了好幾回。1991年1歐元兌2.50美元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要歐元再起,只有聯結中俄「去美元化」,以歐洲INSTEX與中國CIPS,取代美國掌控的SWIFT機制,才可能活絡歐元、人民幣、盧布。也只有當歐元再起,才能振作歐亞經濟,抗衡美元霸權。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週五, 28 十月 2022

美國聯準會為抗通膨而升息不止,結果全球股市哀鴻遍野,紛紛墜入熊市。另一方面,為抑制中國大陸科技崛起,實施半導體禁令,不僅造成半導體廠商風聲鶴唳,台積電更是首當其衝,對台影響甚巨。

2022030158407337

美國通膨居高不下,聯準會(Fed)不斷升息,全球主要國家也不得不跟進升息,以免因與美國的利差過大,造成資金大舉外流,加速本國貨幣貶值。然升息是一把「雙面刃」,美國聯準會升息速度及幅度又快又猛,不僅吹皺金融市場一池春水,經濟也搖搖欲墜。除此,拜登政府近期又發布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的新禁令,詎料釀成一場半導體大屠殺,市場哀鴻遍野。通膨難以減緩,加上就業市場持續緊俏,都讓Fed被迫持續實行激進的緊縮貨幣政策,最快也要到2023年才會停止。面對美國以鄰為壑,全球經濟陪葬,徒喚奈何!

美升息熊市拖累全球市場

美國聯準會自今年以來已累積升息12碼(3%),升息是緊縮政策,不利於股債市。尤其,當公債殖利率上升,科技股就被重新評價,股價遭大幅修正。外資今年大賣台股逾1.2兆台幣,其中台積電遭外資狂賣,股價由1月17日盤中的最高688元,跌至10月13日最低的395元,共跌了293元,跌幅高達42.5%,蒸發了7.58兆元,上市櫃半導體總市值至少摔掉了11.37兆元,連護盤的國安基金進場績效都為負1.78%。

如表所列,統計自今年以來台股跌幅已達29.88%,為亞股中之最重,僅次於那斯達克的34.2%跌幅,超越韓國的27.64%跌幅、香港恆生指數的29.62%跌幅,以及美道瓊工業指數的20.62%跌幅。

美掀半導體戰中不甘示弱

持平而論,半導體晶片產業發展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也是中美兩國科技戰的主戰場。拜登於今年8月初簽署晶片法案,將為美國半導體生產挹注逾500億美元的補貼,推動半導體產業與科學研究,意在壓制中國大陸半導體的崛起。

川普任內為了抑制「中國製造2025」,發動科技戰,如制裁華為,讓華為手機無法取得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晶片與授權。川普下台後,拜登變本加厲,再掀半導體晶片戰火。當然,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傾國家之力,透過半導體基金,大力推動晶圓代工與記憶半導體的「國產化」,扶植如中芯國際(晶圓代工),或長江存儲(記憶半導體)等企業,希冀以半導體自給率70%為目標,朝向半導體供應鏈的自主化,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對中國大陸實施新的晶片出口管制,除了中資企業外,外資位於中國境內的生產基地,皆需要透過「逐案申請許可」方式,才能持續取得製造相關設備。並將長江存儲等31家中國企業列入未核實清單,打擊面可謂相當廣泛。換言之,只要有使用美國的技術、軟體、設備,生產的產品,皆必須取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方可出貨。這是相當嚴格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也顯示美國科技霸權的威力著實驚人。

面對美國加強對中國大陸的科技封鎖與打壓,習近平總書記於10月16日在中共二十大開幕式發表政治報告時特別提出,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此觀之,美中科技冷戰將無法避免。

台積電被推上戰爭邊緣

台灣不僅有「晶片的島」之稱,又位處於美中兩國爭霸的前沿位置,勢必無法置身事外。然而,Google前執行長,目前擔任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的施密特(Eric Schmidt)認為,由於美國過度依賴台灣的晶片生產,不論商業上或軍事上,都讓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面臨喪失世界頂尖地位的威脅。若台積電受到攻擊,美國半導體產業將會陷入癱瘓,並且對其他產業也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美國必須將晶片生產移回本土,在北美地區自建「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完整的半導體製程供應鏈,最終達成「操之在我」。

另一方面,美國又要持續加強管制,促使大陸致力於科技自主後,再進一步採取更嚴厲的管制,徒讓半導體競爭處於惡性循環中。誠如大陸官方所言,美國出於維護科技霸權的需要,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中國企業進行惡意的封鎖和打壓。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圍堵力道擴大的結果,不僅重創費半指數,台積電ADR也連日重挫。大陸半導體指標性企業-中芯國際,在10月10日港股開盤後,股價一度重挫,A股亦慘遭賣壓。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美國政府的晶片出口管制,將在全球科技業引發「海嘯級」衝擊,不僅中國大陸的企業可能被打回「石器時代」,外國廠商也將連帶受到影響。半導體是台灣產業及經濟最重要的命脈,對台產業及經濟影響甚巨。美國這種一石二鳥的政策實在是居心叵測。

台金融風險升經濟成長降

國際貨幣基金(IMF)10月11日再度下修2022及2023年全球經濟預估,今年成長率3.2%,遠低於去年的4.9%。明年從2.9%進一步下修到2.7%,預估將有93%的國家遭到下修,且明年陷入衰退的風險持續升高。中國大陸今、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分別為3.2%及4.4%,未來5年的年均成長率僅4.6%。美國今年成長1.6%,明年成長僅1%;歐元區明年只成長0.5%,許多歐洲國家都將陷入衰退。

台灣金融研訓院甫公布9月台灣金融風險指數(TAIFRI)上揚至97.9,反轉過去3個月的走跌趨勢,意味9月金融風險大增,台股恐慌指數(Taiwan VIX)遽增至2021年3月以來的16個月新高。9月除了通膨又升溫外,出口金額375.3億美元、年減5.3%,不僅比預期中最糟的情況還慘,也終結了史上第二長的「連26紅」紀錄,未來3個月數據恐不樂觀。

新冠疫情風險未除、俄烏戰事膠著及美中科技戰再起等變數,持續加深了對全球經濟前景的疑慮,台灣主計總處近期也下修了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至3.76%,但最終能否「保3」尚有疑慮。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週五, 28 十月 2022

9月下旬,英國前首相特拉斯(Elizabeth Liz Truss)接受美國CNN專訪時表示,英國決心與盟國合作,確保台灣能夠自我防衛。外交部次日立即表達歡迎與感謝。沒料到,特拉斯因施政不力,在位45天後,即於10月20日宣布辭職,成為英國最短命的首相。不過,她為何發出強烈的保台言論,仍值得吾人探索,以了解英國外交政策的走向。

2022030158407335

反中思維與鷹派作風使然

英國距離台灣遙遠,不但與台灣沒有外交關係,在台灣也沒有特殊利益。台灣既不是英國在亞洲的第一大投資地,旅台英國人也非亞洲第一。特拉斯保台言論與其個人的反中心態及鷹派作風顯然有關。

特拉斯一向對中國和俄羅斯採取鷹派立場,過去曾呼籲英國減少對中、俄的經濟依賴。在擔任外相期間,特拉斯曾於今年4月27日倫敦一場晚宴上發表外交政策演說,呼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持續強化集體防衛能力、加強發展全球夥伴關係,並為應對全球威脅做足準備,包括確保台灣不受中國大陸侵擾。

據《POLITICO》報導,特拉斯在演講中點名中國大陸應遵守國際規範,她甚至說:「北京若不願按規則行事,中國將難以繼續崛起。我們已向俄羅斯展示違反國際規則時,我們將會做出何種選擇」。她也表示,英國拒絕在「歐洲—大西洋安全」和「印太安全」之間做出取捨,而選擇支持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NATO。她強調:「我們必須先發制人應對印太地區可能出現的威脅,與日本和澳洲等盟國合作,確保台灣等民主政體有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

NATO本是美國為了對抗當年由蘇俄領軍的華沙集團而成立的國際聯盟,與亞洲事務無關。然而,中國大陸近年迅速崛起,引起美國高度不安,深恐中國將威脅到美國全球獨霸的地位,因此極力遏阻其發展。把NATO勢力延伸到亞洲,再聯合日本、澳洲等若干亞洲國家共同抗中,正是美國積極經營的策略之一。特拉斯前述主張完全是附和美國的策略。

討好美國換取美對英支持

表面看來,特拉斯保台之言是說給台灣及大陸聽,顯示英國的出發點是為了維持台海和平。但若深入研判,特拉斯的表態恐怕是向美國交心,目的是為了討好美國,也藉機呼應拜登9月18日在接受美國CBS「60 Minutes」專訪時,有關出兵協防台灣的發言。

特拉斯討好美國,不外乎出自保住英國利益的考量。英國在19世紀藉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獨領世界風騷,更靠著眾多殖民地的豐富資源,塑造了「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雖然在大英國協的架構下,與英國維持緊密關係,但英國國際地位已經一落千丈。尤其是美國崛起後,英國更是日趨沒落。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間,憑其個人魅力,英國仍能在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女王逝世後,繼位的查爾斯三世聲望遠遠不及其母,又因家庭屢生變故,國際形象大受影響。目前澳洲與若干加勒比海國家已出現脫英聲浪。2020年英國脫離歐盟後,蘇格蘭也再度要求舉行獨立公投。聯合王國的前途危如累卵。

特拉斯不顧中國大陸日漸崛起,中俄聯盟日趨緊密,卻高舉反中保台大旗,目的顯然是搶搭美國目前興起的反中順風車,企圖依附美國,以換取美國在政治及經濟方面的支持,協助英國度過難關。

其次,特拉斯甫於9月6日獲女王正式任命,面對的卻是英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包括通膨高漲、能源價格飆升、經濟衰退等問題。英國脫離歐盟後,與歐盟有關的外資撤離,使英國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再加上前首相強生在俄烏戰爭中選邊,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結果導致俄國反撲,英國經濟秩序因而大亂,人民怨聲載道。特拉斯上台後苦無對策,只得提出減稅方案,然此項措施造成英鎊大跌,通膨更加嚴重,民意強烈反彈,迫使特拉斯匆匆收回成命,但也挽回不了她被迫辭職的命運。

2022030158407336

英國外交只有永遠的利益

外交部9月26日的新聞稿指出,台灣與英國共享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在國際地緣政治劇烈變化的關鍵時刻,將持續與英國等全球理念相近國家深化合作。但是,外交部應該記得,英國是第一個承認中共政權的西方大國,英國如今「棄中投美」,實應是迫於情勢的行為。何況,美中較勁誰將勝出尚難逆料,拜登仍想謀求與習近平會晤,以緩和美中緊張關係。一旦美國對華政策做出調整,難保英國不會跟進。

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Lord 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有句名言:「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此一政策就是英國奉為圭臬的外交傳統。對於外來的助力,我們不可一廂情願,尤其不可當作完全的依靠而有恃無恐,輕舉妄動。

(作者係退休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