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29 三月 2024

3月中旬,美國眾議院壓倒性通過法案,要求中國的「字節跳動公司」必須把在美國有1.7億人使用的抖音(TikTok),賣給非中國人持有。該法案尚需經參議院通過,但媒體已大肆報導,還扯上認知作戰。《紐約時報》中文網則有專文指出,即使該法案最終通過,也無法解決安全問題。

美國政府害怕國人使用抖音,會讓中國政府了解並分析出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及意識形態,然後藉抖音資訊洗美國人的腦。不過,《紐約時報》說,抖音成功是因為軟體工程師寫的演算法成功,被迫出售給非中國人,沒了這套秘笈,不就如同買了沒有引擎的法拉利?

對於個資的疑慮,字節跳動公司說要砸好幾億美元,才能把美國用戶的狀態存放在美國甲骨文公司的雲端上。大陸外長也罵美國人這樣搞,「完全是強盜邏輯」。

抖音所引起的角力,可以說是中、美兩國在網路上打擂台。美國先在晶片輸出和相關設備上對中國絆腳,逼著中方自力救濟,在電動車、網路購物、電池製造上東風壓倒西風,連其成衣都狂掃美國的消費市場。美國一直想把製造業搶回到本國生產,但因企業文化和薪資差距,政府灑再多錢也沒辦法做到,只好改採友岸外包,後來發現中資也在這些地方投資設廠。現在硬體擋不住,軟體也居下風。美國商務部長去年就說,政府若禁止抖音,就會失去35歲以下的選票。

美國政客簡直是把軟體當成亡國的病毒看待,但程式是人腦的結晶和創作,霸王硬上弓並沒辦法把中國企業的軟體程式,轉換到美國企業的身上。講句風涼話,除非做人腦移植。

這事經台灣媒體報導後,處於看守狀態的行政院又「中猴」了,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在立法院說,民主國家應該一起阻止假訊息。可是,台灣年輕人之所以愛用抖音,是因為軟體設計得太對味口,至於散播假訊息,則是別有居心者透過此軟體去散播,就像先前逼死了駐日本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的網軍楊蕙如。

數位發展部應該阻止和更正假訊息本身,而不是網站及應用軟體,但國科會主委看到美國政客要禁抖音,竟大作文章扯上認知作戰。看來民進黨政府高呼「抗中保台」,下面就算確實有拿到洋博士的官員,也成了搞不清楚問題所在的人。權力確實會讓人腦殘、軟骨,古今中外都一樣。

(作者係文字工作者)

週五, 29 三月 2024

民進黨已開始看向2028,設定國民黨的對手為盧秀燕,民眾黨為柯文哲,開始對此二人採取行動。盧秀燕極可能很難逃避這一關,必須及早明確表態。若想選,要趕快充實自己、準備論述,親自投入黨的建設。

2024選出的總統還未上任,2028的煙硝味已經飄出,台灣政局超前超速的發展,令各政黨與相關人物沒有喘息的時間,算計只會更陰險,殺伐只會更兇悍。

賴清德、柯文哲必參選

相較於蔡英文連任的得票率與票數,賴清德必然以四成得票率、558萬多票為奇恥大辱,並長痛在心,寄望在2028一雪前恥。民進黨此時就已瞄準各個潛在對手,符合其黨性與賴的需求。

若情勢不出現重大變化,柯文哲2028必然會參選,民進黨當然視之如在背芒刺,必會從各個方面打擊民眾黨與柯的形象,千方百計毀之而後快,近兩個月已略見初效。在立法院對民眾黨堅壁清野,將白與藍擠成一堆,營造白為藍營的協力者形象,同時混淆藍白;幕後以行政資源挖蝕民眾黨的牆腳,以司法判決令高虹安去職,日常網軍的交手更不在話下。柯因無行政職位,聲量已被黃國昌超越。3月11日TVBS公布〈全國主要政治人物聲望調查〉民調,柯在13人中排名第11,僅贏過馬英九與朱立倫,沈富雄隨即斷言「柯文哲已經結束了」,面對殘酷的現實,柯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3月14日蔡英文約見柯文哲,應該是想日後利用柯延續下台後的政治影響力。「蔡柯會」後,民眾黨基層傳出質疑柯「被摸頭」的聲浪,黃國昌痛罵蔡英文無恥。柯16日急忙發出公開信向黨員解釋,蔡英文提出要在勞保年金改革、提升國防預算、強化社會安全網、政黨溝通平台等四項議題與民眾黨合作,本就符合民眾黨的理念,他沒有理由不對話。要下台的總統提出的議題有多少意義,柯文哲難道不知道?這折射出,柯內心急切要找突破點的心情。有人揣測民眾黨人將入閣,柯建銘對民眾黨的批評一直尖銳強硬,怎麼可能?

柯文哲已被嘲諷為「流量王變成到處蹭流量的流浪王」,若要由弱轉強,難從綠營下手,因為他若靠向綠營,只能變成大號的「時代力量」,反而會走弱;比較有機會的則是再以「藍白合」與「柯藍配」,玩弄欺騙不團結的藍營。不過,大選及立法院長選舉後,柯的手腳已被看破,許多藍營支持者已不再對「藍白合」及柯個人存有幻想。柯目前頗有動輒得咎、內憂沉重之勢。

盧秀燕無法閃躲客觀處境

望眼2028,國民黨內人才枯竭,朱立倫與韓國瑜皆明日黃花,出戰必敗;蔣萬安過於稚嫩,要面對2026連任時三腳督的壓力與落跑的話題,處境比2022的侯友宜還脆弱,哪敢參選2028?如今萬方眼光集於盧秀燕一身,不是盧展現了多大能耐與魅力,而是蜀中無大將的客觀現實使然。民進黨從瘦肉精、台中巨蛋、抵費地等話題多次將矛頭指向盧,相較於2020之後的侯友宜,盧秀燕沒有連任與落跑的壓力,面對2028更毫無閃避推卸的餘地。

TVBS 3月11日公布的〈全國主要政治人物聲望調查〉,盧獲62%的滿意度,掄元居冠,領先尚未就職的賴清德19%,領先柯文哲達31%,更將盧推向風口浪尖。這個社會氛圍的向量一旦啟動,很難以盧的個人意志為轉移。民進黨會以盧為著力點,挑撥藍營的內部團結與玩弄「盧柯配」話題,催化藍白鬥。

韓國瑜或有再戰的雄心,縱使不斷努力重塑形象,時代已變,絕難望盧項背,若不自我檢點節制,可能成為民進黨與柯文哲日後挑撥藍營內鬥的工具罷了。

盧必須及早表態以免後患

盧秀燕3月13日表示,她個人對民調結果感到意外。媒體追問民進黨已將其視為2028的假想敵,是否感受到壓力?盧僅回答謝謝他們的抬愛,顧左右而言他。

現在談2028大選固然實在太早,但盧要趁早有心理準備,選不選總統是非常嚴肅的政治議題,若她對極為嚴肅、牽動台灣大局的政治議題模糊以對,蒙混過關,最後必然造成自己與黨的重大傷害,藍營與盧要記取侯友宜因模糊以對的教訓。

盧秀燕若堅決不選,必須趁早堅決表明。若於理於義不能排除參選,也必須及早公開堅持拒絕徵召,而願參加黨內公正初選的意思,並及早對提名過程與黨內初選提出明確的主張,幫助國民黨推動廢除主席一言堂、密室運作的惡習,設法改變國民黨的體質與形象,自己也能因此站上民主正當性的戰略制高點,形象與聲望必更崇隆,容易博取年輕人與中立選民之心。

藍營必須重建論述能力

以史為鑑,國民黨敗於中共與民進黨,這次又被柯文哲拉走相當多的支持者以致敗北,就是沒有可以打動人心的論述與實踐。一方面迷信中共的加持可以重返執政,卻一再吞嚐敗果;另一方面以為「本土化」就能侵蝕民進黨的票源,結果是癡心妄想,幫民進黨壯大聲勢罷了。國民黨又以為放棄價值理念,兩面投機,模糊言詞,多方拉攏,即可以吸引中立選民,結果希望落空。2022蔣萬安若非即時醒悟,回歸基本盤,就不會勝選。侯友宜長期一再忽視事實基本面,冷對基本盤,種下敗因,應為殷鑑。

藍營真正有論述功力的學者已越來越少,很多知名學者仗恃學術頭銜輕率發言,毫無章法,更一再違反法律常識,主張只要修改選罷法即可將總統選制改二輪投票制;在兩岸關係上動輒以戰爭恐嚇台灣人民,違反大陸一再宣示和平統一的事實,恰恰奉送民進黨或民眾黨持續痛打自己的題材;在社會經濟發展領域始終一片空白,推出的選舉政見只會低級大撒幣。這些在在折射出藍營論述能力已衰敗不堪,應趕快覺醒重建,謙卑補強,2028才能再戰。

盧秀燕若感知2028是躲不過的一關,則絕非憑三兩句話術,或好人緣或依賴「暖女」形象即可致勝。只有不斷強化充實自己的頭腦,根據事實基本面與一般經驗法則,準備旗幟鮮明、內容扎實的論述,勇敢正面迎戰,展現理想性與批判性,才有機會吸引年輕人與中立選民。

國民黨必須認真改革黨務

國民黨2016、2020、2024三次總統大選接連敗選,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自身內部的問題,主席專斷獨裁,蔑視眾議,違反民主,大失人心,引爆分裂。每次敗選都是最佳的檢討改革時機,但都被故意錯過,以致一敗再敗。

這次敗選最應該被檢討的是朱立倫,他卻以改革為詞,繼續把持主席權位,侈言將把國民黨改革成年輕化與內造化政黨。為轉移敗選責任,營造個人改革假象,朱立倫在倉促之間拿黃復興黨部開刀,激起黃復興黨員極大不滿,國民黨將為其愚蠢付出代價。

黃復興確實特殊,遲早要改,但國民黨現以離散狹隘、頗有藩鎮割據性質的地方派系為最大主力,許多地方黨部都被特定家族把持,尾大不掉,這與民進黨派系皆貫穿全省,集於中央共同議事非常不一樣。目前國民黨只有黃復興黨部可以跳脫地方派系之藩鎮狹隘性、貫穿拉動全省。沒有整體結構的調整,維繫全省凝聚力的支柱與辦法,卻急以粗暴方式砍掉黃復興黨部,必令黨內更加離心離德。

「內造政黨」是要將政黨發展的重心置於國會與各級議會內部,國會黨團才是黨的核心,各級議會的民意代表掌控各級黨機器,這與外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塑的外造政黨不同。台灣基本是以黨領政之總統制發展出的政治文化,主席一般都不會是民意代表(江啟臣是特殊的短暫例外),各級議會固然重要,但只是黨實力的一部分,真正的實力還在於調動社會大眾的能力。

國民黨走向內造化即可能加深地方派系壟斷的惡性,與一般社會大眾疏離,年輕化的結果就容易發展成政、黑金、派系二代三代壟斷世襲的情況,只會越來越腐敗,更加令人反感厭惡。

盧秀燕若真有心,必須關心黨務,對黨的建設有明確的主張。打鐵還需自身硬,搞對搞好自身與黨組織,才有本錢幹大事。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五, 29 三月 2024

3月5日傳出國民黨將「裁撤」已成立68年的黃復興黨部,引發黨內爭議,黃復興黨部正副主委皆請辭,地方民代也忙著滅火,因為收到不少黨員抗議電話,甚至揚言退黨。之後黨中央雖解釋不是裁撤而是「整併」,但為時已晚,引發黃復興基層抱怨反彈,後續效應與影響仍待觀察。

其實這個議題多年來在國民黨中常會、中央委員會等都討論過,之所以會不停地被檢討,還是要回歸到黃復興黨部跟中央黨部在選舉上的摩擦。黃復興黨部雖在總統、立委、鄉鎮市長選都會輔選,但在議員等民代選舉,黃復興通常會集中支持自家黨員參選,難免會發生有黨籍候選人因未獲得黃復興支持而落選的情況,讓一些人對黃復興黨部,有著「黨中有黨」、不認真全面輔選的錯覺;且地方黨部有時也無法指揮黃復興的地方黨部,讓選務出現雙頭馬車。

另外,經費也是問題,地方黨工人事費用都由地方黨部自己張羅,只有黃復興黨部掛在中央黨部下,由黨中央支付黃復興黨部地方主任的人事費用。據了解,國民黨感受到經濟壓力頗大,所以向最近幾任主席表達,是否可以不要由黨中央負擔黃復興的人事費,這或許也是讓黃復興轉型的原因。儘管如此,不少黃復興基層黨員還是要問:黨中央不能提早好好溝通嗎?

國民黨向有溝通不良問題

其實國民黨有溝通問題不是今天才出現,回顧2022年九合一選舉及南投立委補選前,侯友宜一句「歲月靜好」引起藍營支持者炸鍋,埋下總統大選時對侯的不滿情緒,加上侯遲遲不宣布參選,這些都是他最終落選的主因之一;而2023年5月17日國民黨宣布徵召侯友宜參選總統,引來同為競爭者的郭台銘抱怨,認為黨中央提前宣布徵召、民調不公,這也造成後來郭台銘與國民黨漸行漸遠,甚至後來展開參選聯署,形成國民黨的實質分裂。

再者,儘管大選早已結束,柯文哲仍經常抱怨,「國民黨從頭到尾態度都不強硬,只是一直騙我,進去他設的局」;雖然柯文哲應對他自己的反覆無常要負最大責任,然而國民黨缺乏溝通誠意與技巧,是否也是造成「藍白合」破局的重要因素呢?

組織發展必須做有效溝通

管理學強調,組織的發展與成長必須要做「有效的溝通」,溝通不僅是訊息傳達,重點是在「有效」,溝通要使雙方意見能達成共識,一起為組織的目標努力。因此,有效的溝通至少有以下7個原則。

一、信息盡量透明。一個好的組織一定要內部信息透明,最大的好處是降低溝通成本。如果國民黨中央能公開黃復興黨部每年使用的經費,以及黨部遭遇的困難,阻力或許就會小很多,可惜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國民黨有具體作法。

二、多傾聽,理解對方要表達的。一個人會不會溝通可看他打斷別人的次數、或從他聽人講話的狀態即可辨別。傾聽的本質是讓人的大腦高負荷運轉,同時順著主講人的主軸進入他的世界,理解他為什麼這麼講。國民黨與郭台銘、柯文哲溝通時,是否理解他們的需求、企圖與目的?

三、表述時要有框架描述。溝通時要描述細節和宏觀概括,也就是要有框架描述,最怕的是指令型的命令。所謂框架描述就是要有戰略意圖的描述,也要有目標的拆解;不要用形容詞,描述越具體、越清晰越好。

四、把溝通本身作為問題,不預設立場。當與別人一起協作,面對結果和預期不一致時,首先應該思考:雙方溝通不到位,而不是「你的方案不好,照我的做就對了」。不要輕易去懷疑別人的立場,一旦進入立場假設,中間過程就容易被忽略,帶著立場溝通幾乎難以成功,這正是藍白多次溝通還是無法達成共識的原因。

五、面對面溝通效率最高。如果事情緊急、重要,最好的方式是直接面對面溝通。面對面溝通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準備,其次要帶著問題來,最後要做好會議紀要。國民黨中央要裁撤黃復興黨部,是否與該黨部進行過面對面的溝通?

六、有反饋的溝通才是有效溝通。任何一次溝通後,要想辦法拿到別人的反饋,也就是別人到底聽懂了什麼。這樣的反饋不是拍胸脯說我懂了,而是溝通完後,要做一份文檔,甚至把剛才溝通的事再講一遍,彼此確認溝通結果無誤。

七、誠意是溝通最重要的基礎。溝通不是為了擊敗對方或占對方便宜,而是要化解衝突、解決問題,因此誠意就是最重要的基礎,只有各方拿出誠意解決問題,就能確保溝通順暢並達成目標。

國民黨目前還有很多問題要面對、要逐一解決,近期的黨部改組、黃復興整併、智庫輕量化、三青整併為青年數位委員會;中期繼續推動藍白合與2026年九合一選舉;遠至2028總統大選,都需要透過溝通化解歧見。為避免重蹈覆轍,國民黨中央及朱立倫主席都亟待補修溝通的學分。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週五, 29 三月 2024

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規定,總統和副總統由公民直選產生,「在選票上同列一組圈選,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故正副總統乃採「相對多數」當選制。國民黨新科立委翁曉玲卻認為,改變正副總統選舉的當選規則無須修憲,並已提案修改《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完成一讀程序,此舉立即招到經常違憲的民進黨批評為違憲。

近30年前,前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即曾提過與翁曉玲相同的主張,日前他也在《聯合報》發表文章,力挺翁曉玲的提案。蘇、翁兩人最主要的論點是,憲法增修條文只規定「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而「得票最多」則可由法律定為採過半數二輪投票制。蘇在文中甚至認為,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的重點只在「正副總統搭檔競選」,當選規則自可由法律規定,還批評主張必須修憲者的意見為「不經大腦」。

修憲採相對多數當選制

憲法的法效力位階高於法律,制定成文憲法更是為了預先制約包括立法權在內的政府權力,故有權修憲的主體及其程序與立法權及立法程序不同。因此,若修憲時決定了相對多數當選制,即斷無另以修法變更之理。

正副總統改為公民直選,是第二屆國民大會(1992-1996)代表1994年8月第三次修憲的結果。而國民黨修憲諮詢顧問小組在當年1月時,曾以12:8的表決結果,建議黨中央採過半數二輪投票制,但並未獲得採納。推測當時國民黨內決策者的考量,是因林洋港極可能與李登輝競逐首任直選總統,經評估相對多數當選制最有利於李登輝勝選。換言之,當時國民黨以政治實力主導的修憲結果,顯然刻意排除了過半數二輪投票制,當時參與過修憲的人應該都記得那段歷史。

因此,無論具有多麼高深的法學素養,或認為由獲絕對多數者當選總統最為理想,也不能無視修憲改為正副總統直選時,決定採取的當選規則為相對多數當選制。

得票最多當選不僅屬宣示

大學政治系學生看到「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文字,應可「不經大腦」,就認定是「相對多數當選制」。否則,到底什麼樣的文字敘述,才能表達相對多數當選制的概念呢?

另外,第三屆國民大會(1996-2000)部分國民黨籍及所有新黨籍代表曾於1997年第四次修憲時,想把總統選制改為絕對多數二輪投票制,但因民進黨人看到2000年可能有勝選機會而抵制該案。第三屆國大代表當時應該也是「不經大腦」,就知道要修改正副總統選舉規則,唯有修憲一途。

或許蘇永欽和翁曉玲是認為「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的文字,僅是用來宣示台灣係採「多數當選制」的民主國家,而非可運作的程序性規範。所以,得透過法律詮釋,由立法決定如何選出得票最高者,進而以修法方式改變正副總統的當選規則。然而,憲法該句明文若只是宣示性的原則,豈不意味民主選舉中也存在得票次多者當選的「少數當選制」可供選擇?這是蘇、翁兩位法學專家在論證時的盲點。

選舉本難有公平的規則

事實上,西方學者曾論證,現有選舉制度中找不到符合「公平」原則的。例如,假設有1-15的選民,對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三位候選人,皆排列出心中的喜好順序。那麼,在不同的當選規則下,就會產生不同的當選人。

依附表,相對多數當選制下,選民只能投一票給最支持的候選人,結果將是:賴6票>柯5票>侯4票,賴當選。然而,所有選民最不希望當選的候選人卻是賴7票>柯5票>侯3票,且侯友宜擁有最多數人對他「尚可接受」,並非最不喜歡。

202203015840834769 1225

如果採二輪投票過半數當選制,侯在第一輪投票後淘汰。第二輪投票時,原最支持侯的選民,改投心中第二順位的支持者,結果將是柯8票勝賴7票。然而,若把三位候選人拿來一對一競賽,票數結果將是:賴vs.柯=7:8(柯勝);賴vs.侯=7:8(侯勝);柯vs.侯=7:8(侯勝)。由於柯勝賴,侯又勝柯與賴,侯成了三位候選人中最獲多數人支持的人。

一場選舉只要超過二位候選人,就可能出現上述情形,可知選舉制度除影響選舉的結果外,目前也不存在所謂「公平」的選舉制度。儘管過半數二輪投票當選制,比較接近選民的喜好意向,但有些國家實施的「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卻只需一次性投票,即可達到近似的制度效用。

可修法採取「偏好投票制」

「偏好投票制」是指,在候選人超過二名的情況下,選民在選票上按喜好排列其支持的候選者。計票時,首先依照選票上的第一選擇來計算候選人的得票,得票最少的候選人將被淘汰,然後將其得票依第二選擇重新分配給其他候選人,按票數再排序後,再將最少票的候選者排除,並將其選票分配給餘下的候選人,如此類推,直至有候選人取得過半數選票為止。

「偏好投票制」在圈選和計票方式上比較複雜,但台灣若僅想以修法方式改變正副總統當選制度,或許可以考慮改為此制,至少它不會與現行憲法發生明顯的牴觸。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週五, 29 三月 2024

距離賴清德上台執政的日子還有兩個月,但新一屆國會卻已經開議兩個月了,這種行政和立法權的互動尷尬期,確實會製造一些麻煩。有新一屆立委在院會裡正式質詢過行政院長陳建仁,只不過陳院長堅持不承認他是「看守政府」的閣揆。

在新舊政府交替期的內閣就是「看守內閣」,這與個人喜好一點關係都沒有,只不過台灣的「政府看守期」基本上可長達4個月,這與一般國家最多3個月相比,的確長了些,這不僅容易造成行政、立法二權在互動上發生憲政問題,也會造成行政怠惰情事,這或許正是陳建仁不願以看守閣揆自居的原因,因為他一旦承認其政府是看守身分,那麼行政系統自然會放鬆而進入「等待期」,這對政府施政會產生負面影響。不過,當初為了拉齊總統與立委的選舉期程而做了這樣的選擇,或許就是一種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國會改革成立院熱門議題

但是,新的立法院顯然不願意坐等新政府上台,畢竟任期有限,平白喪失一個會期等於自減八分之一的任期,於是就主動開始一展拳腳。其中有關國會改革議題自然就成為重點,這一點筆者大概一個月前就談到了。其實我不是有預知能力,也非由私下管道探知,而是運用邏輯推理就能知曉。

目前行政機關雖不願承認處於看守狀態,但基本上已無能力推出新政策、新預算和新人事,所以立委質詢也抓不到重點,繞著舊政策反覆質詢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大概就只能針對弊案或施政錯誤去發揮。這也就是食安和社會安全網議題在出問題後,會引發立委強烈關切的原因。但打弊、打錯基本上只能除弊,並不能興利,而興利還是得找立法院有主控能力的法案,因此國會改革的政治性法案自然受到高度重視。因此,兩個在野黨聯合起來提了五個國會改革案,由國民黨團領銜提出,民眾黨基本上持支持態度。

不在籍投票已討論20

目前來看,在國會改革方案中,以總統國情報告實施辦法最有可能成功。總統選舉兩輪投票制和不在籍投票辦法雖都受到關注,但二者比較起來,總統選舉改成兩輪投票因涉及釋憲,恐非立法院單方面修法即可完成,而不在籍投票權的行使,卻出現了一定的社會需求。

其實,不在籍投票已討論超過20年了,但每一屆立法院都是在各政黨「盍各言爾志」一番後,就讓法案躺在委員會裡,偶爾拿出來曬曬,讓社會知道這個法案還「活」著。可是,一旦立法院換屆,基於屆期法案不連續的原則,再次打回原形,重新再提案一次,之後老戲碼就再演一次,如此至少已經渡過4屆立法院,32個會期了,算得上是立法院裡「妖精級」的法案了。

為什麼不在籍投票這麼一個具有人權指標性的法案,而且各主要政黨至少表面上都表示贊成的法案,卻長年過不了關呢?其實關鍵就在於兩大黨之間的互不信任,或說得更清楚些,那就是兩黨基於各自的政治利益考量,不敢輕易嘗試這個新制度。

從正面來看,根據聯合國的《國際人權與公民政治權利公約》,行使投票權是人權定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與生命、財產、自由一樣,公民政治權利是不能因任何政治或行政理由予以剝奪的。正是因為這個因素,台灣沒有政黨敢公開反對不在籍投票,但實際上卻在立法技術上不斷予以杯葛。今年1月13日大選,一名韓國籍記者驚訝地發現,台灣這麼一個以電腦產業為主的地方,居然沒有不在籍投票制度,而稍晚一點進行總統選舉的印尼,卻有人在台灣行使海外投票權,這種不諧和感讓許多外國人驚異不已。

科技進步催促不在籍投票

國、民兩黨為什麼互不信任?民進黨害怕大陸會介入選舉,尤其採取通訊投票制,會擔心郵遞過程中發生選票被調包的情形。在台灣選舉史上,郵局曾被懷疑延遲遞送民進黨選舉文宣,引起軒然大波,據說最後還改變了該次選舉結果;雖然事後證明此事乃無稽之談,也沒有人拿出可信度高的證據證明選舉結果因此被改變,不過,郵遞過程的公正性確曾被質疑過。如果未來的郵遞過程要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郵政機關,參選者極可能懷疑過程的公正性、中立性。

老實說,民進黨現在已不必存有這種懷疑。何況,國民黨也未必有把握能在不在籍投票制下取勝,與其背上配合對岸介入台灣選舉的罵名,不如放著不改,必要時,還可以拿出來調侃民進黨違憲和侵犯人民權益。

總之,現在民智已開,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看來要繼續拖延不在籍投票法案只會越來越困難。民進黨方面已鬆口表示接受不在籍投票,這表示第一道防線已經鬆動,因此只要反對黨運作得當,分類、分項逐次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亦即,除了正副總統選舉,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第一項規定:「在國外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人民返國行使選舉權,以法律定之」外,其餘皆可以立法方式設立不在籍投票制度。

民主政治是一種妥協的過程,現在就看113名立委的智慧和立法技巧了。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週五, 29 三月 2024

距離「賴蕭配」上任只剩下不到兩個月之際,民進黨繼續賣力演出「台灣問題國際化」的戲碼,看似風光,卻只會對嚴峻複雜的兩岸關係產生更負面的影響。

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3月20日受訪時說:「台海問題已成為國際議題」、「台灣想要恢復對話、交流,但對岸講來講去就是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他希望大陸想清楚,「台灣是一個民選政府,必須反映老百姓的想法,否則下次選舉就會被選民唾棄。」身為兩朝元老又兩度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李大維,竟然為了感謝蔡英文續用他8年說出此話,難道不怕被人恥笑?試問,兩岸若缺了「一中」前提,難不成要以「兩國」對話?「賴蕭配」僅獲四成選票,能反映台灣主流民意?最新民調又顯示,反對蔡英文者比支持者多,賴清德有何理由或必要繼承蔡的路線?

蕭美琴3月23日自美、歐返台後才對外公布,在歐洲訪問了捷克、波蘭及立陶宛等國,與三國議長見面,並與波羅的海三國的國會外委會主席互動交流,「增進各國對台灣致力和平的了解」。但從蕭只見到國會議員,無一政府官員,而且德、英、法等大國都未涉入,可見歐洲與沒有邦交的台灣只能維持民間關係,民進黨或可「出口轉內銷」吹吹牛,對促進兩岸關係不僅沒有助益,反有挑釁意味。

在民進黨大力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下,近來美軍將領與智庫再次炒作兩岸可能在2027年爆發戰爭的舊聞,而且這次加入了「美國應不排除動用核子武器阻止大陸攻占台灣」的論調,更有眾議員說「只有向北京證明台灣會像豪豬般難打,才能避免熱戰」。

另外,美國「綠扁帽部隊」已依「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常駐金門,拜登剛簽署的2024年NDAA又將提供台灣不少於3億美元「對外軍事融資」(FMF)無償軍援、在「國際安全合作計畫」項目下指定超過2,600萬美元用於與台灣合作、以及加速對台軍備交付、支持台灣國際參與等。這些都嚴重違反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大陸一再宣示的「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除將重挫中美關係,也對兩岸關係不利。

在台灣,無人不知美國主張過「毀台論」、「焦土論」、「豪豬論」,選擇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將台灣推向生靈塗炭的境地,因此美國不必怪「台灣沒有人有抵抗中國入侵的意志及能力」,更不該抱怨「送一堆武器到台灣,卻沒有人要使用」。

對於美國最近默認,如果打到灘頭,只能靠台灣人自己守住,台灣軍事負責人則暗示,灘頭都不一定守得住,要準備打城鎮戰。其實,台海一旦開戰,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舉白旗談判。既然如此,何不依據「一中憲法」,與對岸展開對話呢?蘇起最近倡議「民進黨與其備戰不如備談」、「台灣自己去談比較有尊嚴」,其言也善!

週四, 14 三月 2024

中國大陸將2016年的財政赤字率提高到3%,同時進一步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除了輔助「供給側改革」外,其實是為提振公共投資,避免經濟持續下行。

 財政乃「庶政之母」,賦稅為「財政之基」,有健全之財政與稅賦制度,才能確保財源無虞、維持政務之推動、發揮政府權能、促進經濟發展。2015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降至6.9%,創下25年來新低紀錄;今(2016)年第一季僅6.7%,低於去年第4季的6.8%。在人行多次降息、降準注入流動性的寬鬆政策效果有限下,只得另闢蹊徑,讓財政政策有望成為未來的救世主。因此,在編列財政預算時就格外顯得重要。

據新華網報導,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初的第12屆全國人大第4次會議上表示,中國擬安排財政赤字人民幣2.18兆元(以下同),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而且將赤字率提高到3%,同時進一步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究竟,這些重大財政調整的葫蘆賣什麼藥,本文將一窺堂奧。

赤字率升  臨國際警戒線

衡諸2016年中國大陸財政預算最引人注意之處,莫過於財政赤字率(即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升至3%的國際警戒線水準,以過去的經驗觀察,頗不尋常。進一步言之,大陸於2005年到2008年間,經濟發展平穩,不僅財政赤字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赤字率平均亦低於2%;2008年的財政赤字為1,800億元,赤字率僅為0.6%;但金融危機爆發後,赤字急遽上升,2009年,財政赤字達到9,500億,赤字率大幅升高至2.8%。2010至2014年的財政赤字分別為8,500億元、6,500億元、8,000億元、12,000億元及13,500億元;然而,大規模增加赤字,無形中也讓財政風險加劇,影響經濟發展。

總結2008年至2014年間,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別為0.6%、2.8%、2.5%、1.8%、1.5%、2.2%和2.1%;其中,以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2009年最高;但都符合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財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內的目標。

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預算1.62兆,中央財政赤字1.12兆,增加1,700億;地方財政赤字5,000億,增加1,000億;赤字率由前一年的2.1%,提高到2.4%。2016年的財政赤字為2.18兆,中央財政赤字1.4兆,增加2,800億,地方財政赤字7,800億,增加2,800億。財政赤字率為3%,雖較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動輒4%以上的財政赤字率為低,卻創下大陸自1949年來的新高水準(參考表1)。

軍費降低  公共投資增加

今年的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顯示,因地方債居高不下、貨幣政策效果有效,只得尋求財政政策。但軍費預算增幅減緩、公共投資增加,看似迥異於以往決策,其實有其重要的底蘊,茲分析如下。

(一)軍費預算增幅減緩

據統計,大陸軍費預算自2011年增長12.9%後,連續5年呈二位數成長;2010至2015年預算分別為5,321億、6,011億、6,703億、7,202億、8082億及8,890億;但2016年大陸中央預算安排的國防支出為人民幣9,543億元(參考圖1),增長幅度已降至7.3%;雖然大陸的軍費總量持續位列世界第二,但成長幅度卻是1999年後最低。這凸顯大陸政府已試圖將國防開支與經濟成長掛鉤,擬為軍隊現代化提供預算基礎。

(二)重大公共投資預算增加

擴大公共投資預算主要是用於鐵路、公路及重要的基礎設施;如編列8,000億用於鐵路投資,16,500億用於公路投資與大型的核電站及輸氣工程建設;其他如水電核電、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油氣管網、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此外,也適度增加地方專項債券發行,主要用於支持土地儲備、交通、水利及城鎮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建設項目。

五種支出增  三種收入減

所謂「無風不起浪、起浪必有因」,今年度的財政赤字率由2.4%提升為3%,增幅為6%;主要係用於五大方面的支出及三方面的減收;前者包括(1)保證重點的支出,如基本公共服務和重點民生支出,(2)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的支出,並由地方自主安排,(3)按照脫貧目標增加扶貧方面的支出,(4)中央基建支出5,000億元,主要集中用於中央事權的、跨域的、公益性比較強的,重大的基建支出項目,(5)專項獎補助金1,000億元,主要是去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的支出。

至於三方面的減收,則包括:(1)營改增17%的標準稅率沒有改變,但將不動產納入抵扣造成實際稅基縮小。(2)縮減一些行政事業性收費或把徵收率降為零。(3)擴大其他優惠政策,如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繼續擴大範圍,給納稅的個人和企業減負5,000億元。

擴張財政  助供給側改革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不約而同地實施量化寬鬆政策(QE),但除了美國以鄰為壑的政策發揮效用外,大部分國家已出現黔驢技窮的境地,甚至連「負利率」政策都搬上枱面。大陸在過去一年間實施多次降息、降準救股市、救經濟,但卻未見成效(參考表2)。有鑑於財政政策能通過投資、補貼及獎勵等措施,有助於引導社會資金的積極參與、對宏觀經濟減速時的調整亦可發揮一定的作用;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所力推的「供給側改革」更需要財政政策助一臂之力。

財政無虞  金融風險增溫

論者謂,大陸提高赤字率,不但增加支出、又減少稅收,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必然會影響財政正常運行。誠如李克強所言,「此舉措可靈活財政資金存量,該保的保住,該減的減下來」。就理論上言,擴大預算、增加公共投資,可帶動民間投資;而減少稅收、可提升消費,進而透過乘數效果,達成刺激經濟成長的目的。但也有論者表示,大陸財政擴張的實際力道有可能大於官方赤字目標。若以3%的財政赤字率來看,並非屬於強刺激經濟成長手段。倘今明兩年仍有經濟下行的疑慮,未來不排除繼續擴大赤字率至4.5%安全上限。

然必須注意的是,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於3月初宣布,將中國大陸主權信用評等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中國政府債券的評級為Aa3評級);理由是中央政府債務水平上升、外匯儲備下降以及推動經濟改革充滿不確定性。同時,也將中國38家國有企業及授予評級的子公司、25家金融機構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該調查指出,大陸目前所有企業的總負債比率已達GDP的110%以上,早已進入90%的危險區。再者是企業負債率高,一旦負債大於資產,會有倒閉的危機。若然,豈能不慎思乎。

準此以觀,在債務水平不斷升高的情況下,擴大赤字率的作法也引發不少擔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債務水平正在迅速上升,在擴大財政赤字率的情況下,恐會引發債務風險;稍有不慎,有可能轉化為金融風險。據悉,中國銀行也面臨山雨欲來的壓力;有鑑於此,國務院正考慮降低銀行壞帳的撥備覆蓋率,一些大型銀行為規避風險起見,已經用120%的壞帳覆蓋率編列年度預算。由本文分析可知,中國提高財政赤字率利弊互見,宜步步為營。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週四, 14 三月 2024

5月中旬,美國針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報告出爐,它不僅批評大陸在南海建立軍事據點,也蓄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嚴重損害中美軍事互信,居心叵測。

 5月13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2016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態勢報告》,強調中國大陸在南海通過精心設計的戰略,製造地區緊張情勢,並持續加強對南海海域的控制。

該報告指出,大陸過去兩年在南沙群島7個島礁上進行填礁建島工程,使這一區域增加近1,300公頃的面積,其中包括3條3,000公尺長的飛機跑道,並興建深水港口及物流、通訊和情蒐設施,預料未來一年,會繼續加建通訊和監察系統,讓大陸得以利用人工島礁作為民、軍兩用基地,提升在南海的影響力。

護衛主權並非向美挑釁

華府特別關注的是,北京在南海島礁建設所展示的決心;2015年持續派出海岸防衛隊和海軍船艦前往有多國間主權爭議的東海及南海,在這些區域有一種近乎常川駐紮的傾向。

該報告指稱,從2006年到2015年,大陸官方宣布的國防開支,扣除通膨因素,平均每年增長9.8%。即便近年來大陸經濟增長放緩,北京領導人仍持續增加國防開支。美國國防部評估,2015年大陸實際軍費開支達1,800億美元,超過中國官方公布的1,440億美元。報告也分析,北京繼續提高其在緊急狀態下可運用的能力,包括巡弋飛彈、彈道飛彈、高性能飛機、綜合空防網絡、信息行動、兩棲和空中打擊等。解放軍正在發展和試驗新的中級和中程傳統彈道飛彈,以及遠程對地、對艦巡弋飛彈,擴大攻擊範圍。

不過,北京認為該報告內容不確實、蓄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嚴重損害中美軍事互信,居心叵測。大陸確實有在南海護衛其主權聲索。例如,2015年北京派遣海監船和海軍艦艇前往南海,以維持這個地區「近乎持續性的」部署。在東海,北京也派遣飛機和執法船隻到接近釣魚台列嶼的海域巡邏。

5月10日,美艦未經通報就擅自闖入南海永暑島12海浬,大陸國防部嚴厲譴責這是「嚴重的挑釁行為」,並表示,美國這些行為更加證明中國有必要進行防禦設施建設。北京藉此發出訊號:保衛南海主權決心毫不動搖,也顯示其有能力應對南海的「不測事件」。

華府總是疑心中方戰略

大陸海軍日前才在南海進行了一次戰備巡航,該次戰備巡航有多艘主力戰艦參演,包含反潛、反艦、防空及特種作戰。該次演練包括海、空機動編隊及島礁守衛部隊間的模擬攻防,一旦對手進行島礁作戰,空中打擊將是第一波,緊隨其後的可能就是艦艇打擊及特種部隊滲透。

大陸現正進行軍事改革,包括軍隊改革、軍事現代化、加強武器裝備建設,可能可以減少美國核心軍事技術的優勢。華府這份報告不去分析或有意忽略北京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的和平發展。

華府總是懷疑中方的戰略意圖,給大陸正常的武器裝備發展貼上「反介入」(Anti-access)、「區域拒止」(Area denial)的標籤,對中國軍事改革妄加評論。華府若不是抱著冷戰思維,有何理由擔心?

針對該報告,北京認為是華府惡意歪曲中國的國防政策,及在東海和南海合法巡航行動。為此,北京表示強烈的不滿。

北京在南沙群島的建設,除為保衛國土外,更多的是為民事需求服務,以便更好地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華府對北京正當合法的行動橫加指責,自己卻加強其前沿軍事部署,頻繁派軍用艦、機到南海炫耀武力。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其實是「行使霸權」;空言說要保持和平與克制,做的卻是推進軍事化,充分暴露其兩面性。

提兩岸軍事失衡促軍售?

該報告還別具用心地提到,大陸軍費不斷提升,已是台灣軍費的14倍。台灣國防支出已降到約GDP的2%左右,過去擁有可以嚇阻侵略的優勢已受到侵蝕或消失,美國似乎在恫嚇台灣必須增加經費,以購買美國的二手貨或報廢的武器。

事實上,現階段台灣國防預算雖未達GDP的3%,不過,近3年來國防預算總規模均呈現成長趨勢。而大陸國防經費成長並非刻意針對台灣,大陸是世界強國之一,必須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巡邏東海的釣魚台列嶼及南海諸島、保護僑民、因應區域情勢變化,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等作戰任務所需,軍費增加勢所必然。

相較之下,台灣沒有海外作戰需求,國防任務較為單純,軍費自然不需年年增加。況且,面對兩岸軍力逐漸懸殊,之前的馬英九政府是透過政治對話,維持兩岸和平穩定,彼此降低軍事挑釁,讓國防預算得以用於其他方面。過去8年,台灣沒有大幅增加軍費正是因為兩岸關係和緩,台灣向美軍購可以「停、看、聽」,不必一味當冤大頭。

美國一向善於利用戰爭販售武器,大發不義之財。當年美國的崛起就是遇上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大量出售軍火,讓財源不斷流入美國。美國不支持台獨,卻要台灣增加國防預算,主要也是因美國經濟衰退,軍火工業出口可以支撐其經濟活力。

根據台灣國防部資深官員分析說,台灣國防預算是否能增加,往往涉及政府整體預算的分配,台灣不能跟大陸軍備競賽,且在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防預算如果要增加,勢必會排擠其他部門的預算,絕非人民所樂見。因此,即使未來國防預算有所成長,但幅度仍然有限。

台灣軍事預算的重點應擺在軍購的實用性,而非軍費的多寡,更關鍵的是,台海之間要維持政治穩定,故新政府要努力的是穩定台海情勢、促進經濟成長,而不是當他國的待宰肥羊。

中美軍最高層視訊溝通

目前中美兩國因南海島礁爭議引發局勢緊張。中國對南海絕大部分島礁擁有主權,而華府以為是試圖限縮美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美國近期在南海的所謂「航行自由」活動,就是蓄意挑戰大陸的南海島礁主權主張,而美國則被指增加了在南海的軍艦和軍機巡航及聯合軍演活動。

為避免中美兩國軍事關係緊張,雙方的參謀長同意加強南海風險管控。5月12日,大陸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應邀與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Joseph Dunford)視頻通話,房峰輝表示,中美兩國的共同點和合作面遠遠多於分歧和矛盾,中方願與美方加強戰略溝通,以建設性方式加以管控,避免軍事領域的問題干擾兩國關係發展。鄧福德則說,美方願與中方建立有效的風險管控機制,通過和平方式保持南海穩定,希望南海所有聲索當事國保持克制,防止緊張局勢升級。

歐巴馬2017年1月即將下台,應付諸多繁雜的國際事務早已不勝其煩,尤其,美、中在龐大的金融、經濟利益纏結,雙方相互依存,任何直接軍事對抗都會造成兩敗俱傷,因此,評估華府應該也不至於會想和北京發生軍事對抗,而新版的中國軍力報告刻意渲染大陸的軍事威脅,真正目的應該是為本身的擴軍,以及製造對販售武器較有利的國際環境,但此舉不利於區域和平,更有損中美關係。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週四, 14 三月 2024

 

朴槿惠繼5月1日帶領236家大中小企業界人士成功訪問一向與北韓關係「麻吉」的伊朗後,5月25日又出訪非洲三國與法國,表面上是推動經貿外交,骨子裡則是針對北韓,「拔樁」意味濃厚。

以伊朗來說,一般的認知是,北韓和伊朗的關係,特別在軍事交流和核武方面非常緊密。相較之下,南韓和伊朗雖早在1962年建交,但雙邊關係泛泛,此次朴槿惠直攻,讓伊朗領導人親口說出反對北核,氣壞了金正恩。

其實,北韓早已嗅到南韓的意圖,提前於4月18日派出外長李洙墉專程訪美,會晤伊朗駐美大使,先行打「預防針」,以免南韓破壞伊朗與北韓關係得逞。惟李洙墉該次訪美「灰頭土臉」,不僅美國國務卿凱瑞拒絕見面,李在美的活動也被限制。顯然,在制裁北韓核武問題上,美國和南韓立場與行動一致,李沒帶任何「禮物」來就甭談。

美國與南韓想的這份「禮物」是指北韓放棄核武。今年以來,北韓持續又密集地試射核武與飛彈,一方面是向美國和南韓武嚇,另一方面是為慶祝5月6日北韓第七屆全國勞動黨大會。

這回北韓雖邀請了大陸、美國及日本等120多家外國媒體採訪,但設了諸多限制,結果因英國BBC記者的一篇報導,將BBC記者團拘留訊問後驅逐出境,而黨大會也開得「烏煙瘴氣」,在金正恩套上「勞動黨委員長」名分後,就草草結束。

最近南韓國家情報院向國會所做的一項秘密報告指出,南韓對北韓的外交、經濟制裁工作已見成效,最明顯的例子是,13名在大陸寧波北韓餐廳的員工集體投奔首爾事件。南韓媒體更進一步預測,未來「脫北者」人數會急遽增加。

朴槿惠敢關閉開城工業區,即表示對兩韓統一胸有成竹。4月26日她先在青瓦台與45家南韓媒體總編輯舉行懇談會時表達,為了國家統一,她不會放棄對北韓的外交、經濟制裁,直到北韓態度轉變為止。4月29日她與美軍太平洋司令等外賓會晤時又強調:「不能把北韓持續的武嚇挑釁威脅,只單純視作危機狀況處理,而應當作開創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國家統一基礎的機會。」

德不孤必有鄰。近日,美國現任或卸任官員和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都異口同聲支持朴槿惠對北韓的制裁。他們表示:此際,大陸、美國及南韓三方應坐下來認真探討北韓崩潰或政變後應如何處理統一事宜,言下之意,金正恩假虎威的時日不會太長了。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四, 14 三月 2024

美國戰機、軍艦一再擅闖中國在南海的島礁海域,頻頻向北京施壓。而過去在南海問題上堅持中間路線的俄羅斯,最近在北太平洋設置軍事基地,並與大陸進行聯合軍演,莫斯科對南海的態度似乎正出現變化。

南海情勢日益嚴峻,在美國軍艦、戰機不斷硬闖中國大陸島礁海域,企圖以武力試探中國底線,又透過G7峯會聲明、國際仲裁,以政治和法律手段向北京施壓之際,俄羅斯戰機頻頻逼近美國機、艦外,俄軍亦開始在北太平洋設置基地,並準備與大陸再度舉行聯合軍演。過去一再主張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和局外立場的俄羅斯,最近態度的轉變非常值得注意。

中俄都反對美部署東亞

俄亞太問題專家史科塞列夫(Владимир Скосырев)指出,近來中國與美國和菲律賓在南海正悄悄地進行一場劇烈的博弈行動,日本、台灣加入美國陣營,俄羅斯卻站在中國這一方。西方觀察家認為,這場區域衝突未來極有可能演變成世界大戰。北京強烈指責,這是由於美國企圖建立區域同盟,所以才造成目前亞太緊張局勢升高。

事實上,南海區域衝突的外部跡象已逐漸浮現,美國不僅與菲律賓簽署多處軍事基地租借協議,4月初雙方更在南海舉行為期8天的大規模聯合軍演,美國國防部長卡特並親臨視察。此外,日本亦在琉球南方的與那國島部署先進雷達,監控中國船艦在東海、南海的活動。

然而與此同時,北太平洋情勢也出現不穩,西方觀察家指出,俄羅斯已在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建立軍事基地,俄中將進行聯合軍演,其支持北京的意圖極為明顯。華府對俄羅斯在北太平洋地區的動作極為不滿,保守派刊物《美國的利益》更警告,莫斯科這種演習極具挑釁意味,任何意外均有可能造成全面衝突,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史科塞列夫根據《人民日報》的分析指出,美國之所以強烈指責北京,其目的是要使亞洲各國感受到「中國威脅」。第一,美國想擴大其本身在太平洋的軍力,這也是美國太平洋「再平衡」戰略的一環。其次,華府企圖影響海牙常設仲裁法庭有關菲律賓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之裁決。美國希望國際同情菲律賓被中國欺壓的遭遇,而忽視菲律賓先向中國挑釁的事實。第三、美國之所以故意挑起南海衝突,是企圖在本地區建立一個反中同盟,以便操弄各方的矛盾和衝突。

由於大陸憂慮未來海牙常設仲裁法庭對南海仲裁的不利裁決,所以最近外長王毅,向俄外長拉夫諾夫表示,中俄未來將共同對抗爭端的國際化。此外,在聯合聲明中,關於南海衝突,中俄共同呼籲南海主權爭議,應由「直接當事國」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至於「南海域外國家」(指美國)應為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發揮作用,而非將局勢攪亂,中俄也都反對美國以北韓危機為藉口,在南韓部署薩德(THAAD)反導偵察監控系統。

俄國家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員以薩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Иссаев)表示,俄羅斯在北太平洋的軍事部署和存在,與南海衝突無關,但由於最近遠東和北太平洋緊張情勢升高,其中也包括北韓危機,以及美國準備部署薩德系統,此舉對俄中均造成威脅,莫斯科必須考量自身安全。而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拉林(Александр Ларин)教授則認為,俄羅斯對南海立場並未改變,莫斯科不願加入衝突,但俄羅斯與中國一樣,反對常設仲裁法庭擴大權限,而且該法庭的裁決,往往受西方大國左右。

美日利用南海問題擴軍

史科塞列夫指出,目前南海衝突,中國似乎暫居上風,為阻止中國在本地區發展,美國除與菲律賓進行聯合軍演外,還將日、澳拖下水。北京認為G7已為某些既得利益國家所綁架,不顧事實真相,一味將領土爭端擴大。遠東研究所研究員貝爾格(Яков М. Бергер)表示,目前亞太地區衝突情勢加劇,無疑是美國所造成的,因為華府企圖拉攏固有和潛在的盟友,建立反中同盟,以阻止中國海軍力量在南海地區擴大。

此次華府促使G7國家發表指責北京的共同聲明,亦使區域緊張情勢更形升高,美國的目的是要在南海地區持續製造矛盾,引起周邊國家不安,美國便有擴充其海軍力量的理由。美國不僅唆使其盟友與中國衝突對立,更將日本推到第一線,讓以自衛為國策的日本,擁有自由行動的權利,不過,日本反而利用機會大肆擴軍,所以美、日的利害關係其實是一致的。

根據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從2014至2020年,美國海軍在亞太地區軍力將大幅增加18%,美國陸軍也將與澳洲進行聯合軍演、海軍戰艦將在新加坡常川靠泊,同時美、日還將加速發展防空導彈系統。華府警告,如果現在不制止大陸在南海地區的建設,數年後美國根本無力阻止大陸在該地區的發展。華府要求東協各國支持美國對抗中國的計畫,但目前除菲、越二國外,東協其他國家似乎不願加入,更不願與北京發生衝突。近日中國向湄公河下游國家開放水閘,且放棄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水電廠修建計畫,充分顯示北京積極拉攏東南亞國家的意圖。

莫斯科轉變態度

2010年9月,中日釣魚台爭端發生之初,俄前總統梅德維傑夫前往南千島群島訪問,此事曾引起日方極大不滿,甚至召回駐俄大使以示抗議,但2012年10月,甫結束東京之行的俄國家安全局(ФСБ)局長派特魯舍夫(Николай Патрушев)卻就東海衝突問題發表談話表示:「俄羅斯堅持採取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中間立場,希望中、日兩國能透過外交手段,以政治對話方式解決該島主權爭議。」並希望「兩國自行解決領土爭議。」顯示莫斯科反對第三國介入中日衝突。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日本問題專家基斯塔諾夫(Валений Кистаюв)分析認為,俄羅斯雖與中國關係密切,又是大陸的戰略協作夥伴,但在中日島嶼爭執中,莫斯科不會與北京站在同一戰線反對日本。

2015年9月,遠東研究所研究員貝爾格更主張,在南海問題上,俄羅斯以暫不表態為宜,因為習近平同年9月訪美後,雙方肯定能在衝突和分歧問題上找到解決辦法,所以俄羅斯不宜先行選邊,以免捲入中美衝突。況且,俄羅斯還希望與越南、日本維持友好關係,因為越南是俄羅斯東南亞經貿、武器出口重要的客戶,更重要的是,莫斯科可利用越南與東協建立密切聯繫,所以俄羅斯不僅向越南出售潛艇,俄日更共同開發越南海域石油、天然氣。

此外,為解決領土問題,日本不顧美國的反對,安倍首相近日更前往俄羅斯黑海度假勝地索赤訪問,與普丁會談。不過,儘管俄羅斯希望在亞太衝突中採取中間路線,但面對烏克蘭危機,美國、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以及中東敘利亞問題,俄美利害衝突的影響下,基於戰略考量,莫斯科在南海問題的態度很難不有所調整。

俄欲在中日對立中取利

俄國學者普遍認為,目前南海情勢加劇,應與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有關,因為華府企圖拉攏本地區現有和未來的盟友,建立一個巨大的反中聯盟,以阻止中國海軍力量崛起。美國更鼓動東協各國支持其對抗北京在本地區的擴張政策,然而,目前除菲、越兩國外,東協其他成員似乎興趣不大,特別是在中國推出「一帶一路」計畫及新湄公河合作計畫的拉攏下,有關各國對中美衝突多持中立和觀望態度。

回顧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曾堅決反對蘇聯以核武攻擊中國的意圖,因為華府深悉,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美國利益。如今時空易轉,儘管中俄之間仍有矛盾存在,但莫斯科對美日聯盟共同對付中國恐怕很難坐視,這也是最近俄羅斯在北太平洋加強部署,俄中舉行聯合軍演的原因。事實上,在近代中日的歷次衝突中,莫斯科的態度總是最具影響力,這也是中、日急欲爭取俄國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俄羅斯又可藉機,從中日對立中攫取其國家最大的利益。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