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27 二月 2025

2月12日,川普先後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隨即川普團隊分別與俄、烏協商停戰事宜。澤倫斯基稱他不會接受在烏缺席的狀況下美俄達成的和平協議,但2月18日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會談近4小時,澤倫斯基並不在場。

拉夫羅夫在會談後表示,雙方同意加速任命新的大使人選,兩國高階外交官員盡快開會。盧比歐也說欠缺外交接觸,烏克蘭就不可能達到和平。2月19日,川普還通過社交媒體發文稱,澤倫斯基最好盡快行動,否則他的國家將不復存在。

歐盟擔心美俄達成「骯髒的交易」,讓歐盟邊緣化,最終澤倫斯基和烏克蘭淪為棄子的命運。川普不希望歐洲在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卻希望他們能在戰後區域穩定上買單。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已要求歐洲盟友提供詳細提案,說明他們可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維和部隊和安全計畫,作為結束俄烏戰爭後安全保障的一部分。

對於烏克蘭迎合北約東擴,無論是基於民族情感或地緣政治、戰略緩衝要塞來說,俄羅斯都必然會發動一場報復性戰爭。誠如芝加哥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論斷:烏克蘭不應在親俄或親美中作單一選擇,一旦失去戰略平衡,恐引火上身。以下說明俄烏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

首先,俄烏戰爭起源於地緣政治及戰略緩衝區失去均勢。若澤倫斯基選擇維持烏克蘭力求在美歐、北約組織及俄羅斯之間尋求平衡戰略,運用外交途徑協商,與俄國和平談判及理性處理烏東的俄裔問題,俄羅斯即無出兵的理由與必要。但烏克蘭扮演了北約東擴六次的馬前卒,自然陷入戰爭風險中,澤倫斯基不僅未採取避險策略,反而一面倒向美歐及北約,俄羅斯選擇烏克蘭尚未加入北約前,就迅雷不及掩耳地發動了戰爭。支持澤氏者稱他為民族英雄,反對者批判他不具地緣政治觀,最終無端將國家捲入戰爭。

其次,俄烏戰爭屬於典型的代理人戰爭。戰爭爆發後,美國協助烏克蘭,無論是軍事奧援、經濟貸款或人道援助一應俱全;並號召歐盟、北約及友好國家,運用國際多邊框架經濟制裁及金融封鎖俄羅斯,但美國及北約也同時宣稱不會出兵協防烏克蘭,也因烏克蘭尚未加入北約,無法擁有受集體安全保障的權利。美國想藉由「以烏制俄」、「以烏耗俄」的策略,自身不必陷入戰爭,即可達到削弱俄羅斯國力的目的。同樣的,在東亞地區把此種策略援引至兩岸,運用印太戰略圍堵中國,達成「以台制華」、「以台耗中」的目標,阻礙中國大陸和平崛起。換言之,美國無論是拉攏烏克蘭或台灣,皆從屬於典型的代理人戰爭類型。

復次,從顏色革命到代理人戰爭,烏克蘭渴求「脫俄入歐」、加入北約,寧為美國及北約的抗俄先鋒,最終被一步步推向戰爭陷阱。當美國政黨輪替、川普宣稱上台後要在24小時內結束戰爭,烏克蘭就從棋子淪為棄子。儘管北約2024年7月宣布,烏克蘭正走在「不可逆轉的歐洲—大西洋一體化道路上,包括北約成員的資格」。然北約聯盟內部對烏克蘭加入仍有分歧,美國和德國尚未支持向烏克蘭發出邀請。

再者,烏克蘭悲慘的命運在於過度依賴及相信美國。當美國政黨輪替、政權更迭,新政府往往會改變其國際戰略及國家利益的界定。川普要求烏克蘭以5千億美元的稀土礦物等天然資源,作為美國大量軍援的報償。川普向澤倫斯基提議,美國對該些稀土礦要擁有50%的權利,若俄烏達成停戰協議,美軍將會在礦產地點部署以提供安全保護。

相對於拜登政府不斷提供烏克蘭軍事援助、武器及軍事融資、對俄金融制裁,尤其是軍事援助高達近千億美元,而川普對烏克蘭的支持極其有限。2024年4月20日,美國眾議院通過幾項援外法案,其中包含總額高達610億美元的烏克蘭援助案;但對烏援助案遲遲未通過。儘管拜登政府已清除法案最大的障礙,但援烏的軍備資源正開始逐漸減少。足見將國家安全依賴他國有多麼大的政治風險。

最後,俄烏戰爭導致台灣民眾產生「疑美論」。台灣各政黨在國族認同上存在明顯差異性,藍營支持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但卻非執政黨,僅能倡議之。「疑美論」顯示,台灣民眾並不相信一旦兩岸爆發戰爭,美國會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打一場仗,且台灣民眾見識到俄烏戰爭其實是一場「代理人戰爭」,美國與北約運用軍事援助、金融制裁及貿易禁運處罰俄羅斯,但卻未直接軍事協防烏克蘭。

俄烏戰爭後,台灣民眾憂心「台灣烏克蘭化」,烏克蘭效應發酵,加上兩岸關係惡化、武統聲浪升高,引起台灣人心惶惶。台灣當局若能回歸「九二共識」,恢復兩岸對話及協商,應可營造出和平穩定的架構。就此而論,兩岸應努力建構金門為兩岸和平試驗區及緩衝地帶,同時興建金廈大橋為兩岸和平之橋。金門是台灣最接近大陸的地方,也是兩岸最早的交流地,金門若能成為兩岸緩衝區、和平試驗區,台灣則可扮演中美溝通及合作的橋樑。與其充當美國印太戰略的「馬前卒」,台灣當局還不如倡議「和中友美」,以避免陷台灣人民於戰爭邊緣。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週四, 27 二月 2025

川普曾言俄烏戰爭是歐洲人的事,也就是它與美國的利益關聯不大,還要美國出錢支助,完全不符合川普的路數。易言之,川普有意大幅更改拜登前政府對烏克蘭的政策,其牽涉層面甚廣,甚至影響到美中台的三邊關係。

川普這次是玩真的

日前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會議上明確表態,讓烏克蘭回到2014年前的國界不切實際,川普政府還堅持要求北約成員國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5%,目前只有波蘭達標,其他國家必須加緊努力。此意味著,烏國必須割地求和,同時美方也不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此乃與俄方長期的立場相符,但拜登政府曾承諾,烏克蘭加入北約只是時間的問題,並支持烏國的領土完整。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還有意向烏克蘭索回拜登政府所提供的近3千億美元的支援,並建議以烏國稀土來折抵。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已前往烏克蘭協商,想以書面協議,確保美國能獲得烏克蘭的稀土資源及能源開發權。由此可見,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政策,正從單純的軍事支持轉向更務實的經濟合作,再度顯現川普只重價格、不重價值的立場。此外,近期美俄雙方剛完成囚犯交換,使兩國關係趨向緩和,這可能為俄烏戰爭談判鋪平道路。

2月12日川普證實已與普丁通過電話,雙方均認為應阻止俄烏衝突,並立刻展開談判。隨後,川普與澤倫斯基分享了他與普丁的對話內容。對於歐盟是否可上談判桌,川普支吾其詞,可見川普根本沒有把歐洲國家放在眼裡。依照美俄兩國的共識,烏克蘭與歐盟似乎只能被動地接受美俄談判的結果。對此,歐洲聯盟委員會與英、法、德等7個歐洲國家外長發布聯合聲明,強調烏克蘭與歐盟必須參加談判。

其實,關於俄烏戰爭,美國與歐洲國家的立場已產生變化。歐洲國家一直認為,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至少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是安全顧慮與難民問題,再者是原則問題,俄侵烏破壞國際規則必須加以制裁。拜登政府接受歐方的這兩大觀點,但川普不但有意將戰爭丟包給歐洲,同時還期盼與俄國交好,以便「聯俄制中」。川普的發言人就稱,與全球領導人保持良好外交關係是必要的。

對此,北約秘書長呂特只能說烏克蘭協議必須是一個和平與堅實的協議,否則會影響到歐洲及北約的集體安全,還會讓中國受到鼓舞,使其更加大膽地推進自己的行動。如此硬將兩岸問題牽扯其中以壯大聲勢,可見歐洲國家的無奈。

美國干涉德國內政

尤有進者,美國副總統范斯2月14日在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演說,提出歐洲當前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內部,而非外部勢力如俄、中。他指出,歐洲在網路言論自由方面的限制,以及封鎖部分社群媒體,來防堵不實資訊的作法,正侵蝕著自身的民主價值,再加上未能有效應對非法移民問題,美國也沒什麼能幫忙的。更勁爆的是,范斯稱禁止代表民粹主義政黨的政客參與政治是錯誤的,當政治領導人代表眾多選民時,我們就有義務傾聽。基於納粹的慘痛經驗,德國各政黨都不願與德國及極右政黨AfD合作,而范斯卻與馬斯克同調,雙雙支持AfD,與德國主流民意對抗。尤其德國將在2月23日舉行大選,范斯這番言論自然會產生相當的影響。

在范斯發表20分鐘的演說時,會場一片沉默,隨後多名歐洲政客對其言論表示譴責。由此可見,川普政府是來真的,完全翻轉了傳統歐洲的價值觀與美歐關係,影響深遠。

對世局的影響

范斯稱川普重返白宮如同新警長上任,並呼籲歐洲在自我防衛上承擔更多責任,以便美國能專注於印太地區的安全挑戰,再度顯現中國才是美國的主要關切。美國態度的轉變將對全球局勢,尤其是烏克蘭戰爭、歐洲安全格局、台海問題,以及美國自身的全球影響力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是烏克蘭最大的軍事與經濟援助國,如果縮減支持,可能導致烏軍無法有效抵抗俄軍進攻,甚至失去更多領土。而且,歐洲的軍工產能與政治共識仍然不足,難以完全取代美國的角色。而東歐的波蘭及波羅的海國家希望維持對烏援助,但部分中歐國家(如匈牙利、斯洛伐克)則可能支持談判,這將導致北約內部的矛盾加劇。相對的,依照俄國媒體的報導,此乃俄羅斯的耐力戰策略奏效,可能會進一步強化軍事行動或擴大戰略目標。俄羅斯若在烏克蘭獲得更多戰略利益,中國或許會認為美國在全球安全問題上的承諾減弱,影響其對台灣問題的戰略判斷。

小結

綜上所述,若美方停止支援烏克蘭,那歐洲的支持將會顯得蒼白無力,甚至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尤其,川普還為格陵蘭與丹麥發生爭執,更讓歐洲國家感到無奈。一直以來,歐盟強調價值共同體,如今落此下場,不禁令人嘆息!

再者,台灣、日本與韓國等,可能會質疑美國是否真能履行其安全承諾,進而加快軍事現代化,甚至發展自己的防禦戰略。另一方面,如果美國縮減對烏克蘭的援助,可能會將更多資源投入印太地區,例如加強與日本、菲律賓、澳洲的軍事合作,以維持在亞太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改變全球戰略重心。總之,川普如此攪和世局,各方人人自危,都在抱團取暖,自求多福,台灣當然不能置身事外,與大陸緩和關係才是正辦。

(作者係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週四, 27 二月 2025

2025年是農曆的蛇年。在中國傳統觀念中,蛇年象徵諸事順遂,但實際的國際局勢卻未必如此,種種跡象令人不安。

歐洲極右民粹勢力興起

1972年,法國律師勒朋(Jean Louis Marie Le Pen)建立了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主張回歸傳統社會價值,反對墮胎合法化及同性婚姻。最令人關注者為該黨具有種族歧視的色彩,主張禁止非歐洲國家的移民及難民進入法國。

由於該黨的主張激進,多年來始終未獲得法國民眾廣泛的支持,直到1986年才首次取得國會席次,之後迅速發展。勒朋在2002年參加法國總統選舉,居然在初選中以第二高票成功進入第二輪選舉。雖在第二輪投票中落敗,仍使得該黨一舉成為法國的第三大黨,僅次於人民運動聯盟與社會黨,從此成為法國政壇主要勢力之一。

2015年,勒朋之女瑪琳勒朋接任黨魁,更改黨名為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把黨的路線略為轉移,以反移民、反歐盟及反伊斯蘭為基調。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瑪琳勒朋以第二名的得票率進入第二輪投票,是該黨2002年後再度進入第二輪投票。但在第二輪投票中敗給馬克宏。2022年瑪琳勒朋再度問鼎總統選舉,並且聲勢浩大,在第二輪投票中竟然獲得41.46%的得票率。極右民粹政黨興起,令法國民主人士憂心不已。

受到法國極右政黨興起的鼓舞,義大利的右派民粹主義政黨-「義大利兄弟黨」(Fratelli d'Italia)也在2022年的國會選舉中,組成右派聯盟,贏得國會多數,使義大利兄弟黨主席梅洛尼成為義大利的首位女性總理。

德國的極右勢力也逐步擴大。2023年6月,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東部圖林根的松訥貝格地區決選中勝出,該黨候選人塞塞爾曼成為德國首位極右派地區的首長。202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另類選擇黨獲得16%的得票率,位列第二,僅次於基民基社黨聯盟30%的得票率,超越德國現任總理蕭茲的社民黨。雖然基民黨主席梅爾茨是目前最熱門的總理人選,但另類選擇黨總理候選人韋德爾公開表示,另類選擇黨已準備與基民黨合作,以「藍黑聯盟」(AfD和& CDU)在德國實現真正的政治改變。雖然韋德爾目前不可能出任總理,但卻獲得全球首富馬斯克的大力支持。尤其,基民黨1月29日在另類選擇黨的支持下,通過加強移民管制政策的提案。基民黨與另類選擇黨的合作將使得德國的政局發展充滿變數。

法國、德國和義大利是歐盟的核心支柱,對歐盟的走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三國的極右派民粹勢力興起顯示,歐洲選民對現狀極為不滿。不論此一現象何以出現,如果不慎侵蝕到歐洲原本的社會秩序,恐將使歐洲動盪不安。

川普執政擾亂國際秩序

美國總統川普的競選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他若能落實競選時所宣稱的政策與作為,或許確實能使美國再次強大,但卻會使現有的國際秩序大亂。川普2月4日簽署行政命令退出幾個聯合國機構,包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界衛生組織。另外也宣布將退出各國為執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在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定》。國際場域少了美國的參與,運作機制必將重整。

在雙邊經貿關係方面,美國首先宣布對墨西哥與加拿大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0%關稅。稍後又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鐵和鋁材加徵25%關稅,適用於所有國家。如此一來,勢將引起全球關稅大戰,使各國數十年來建立的貿易自由化機制毀於一旦,國際經濟秩序也必將重新組合。在新秩序建立前,勢必會出現一段或長或短的動盪不安階段。

在地緣政治方面,川普宣稱將收回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向丹麥購買格陵蘭,將加拿大併入美國,接管加薩地區。雖然實現的可能性不高,但也顯示川普有意改變國際現狀。美國國務卿盧比歐2月2日前往巴拿馬與穆里諾總統會談後,雖然沒有收回巴拿馬運河,但成功逼使穆里諾於2月6日宣布退出「一帶一路」,顯示美國對中國大陸這些年來在拉丁美洲的發展做出反制,今後也必將持續對拉丁美洲的權力均衡產生影響。

由於川普一向排斥外來移民,就任後,立即遣返大量拉丁美洲在美國的非法移民。這些移民的母國政府因為無法抗拒美國而勉為其難地接收,但這不僅會減少僑匯,也勢必對當地經濟社會秩序造成衝擊,甚至可能造成動亂。

強大不等於偉大

川普各項作為或許會使美國重振其製造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但是,這些成果都是靠欺壓其他國家取得。川普既沒有濟弱扶貧的精神,對世界和平也沒有貢獻,如此的自我強大並不等於偉大。

所幸在以美國為核心的經濟圈外,以原始「金磚五國」為核心的經濟圈逐步興起,可以對世界經濟發揮平衡作用。尤其是中國大陸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以長遠的眼光穩中求進,是當今最有能力應對國際變局的一股力量,或許能在即將到來的亂局中發揮安定的作用。

(作者係退休大使)

週四, 27 二月 2025

古巴裔的美國新任國務卿盧比歐2月2日訪問巴拿馬,重申美國對巴拿馬運河戰略地位的高度關切,並警告中國在該區域影響力的擴張已構成重大挑戰。面對美國的外交施壓,巴拿馬總統宣布將退出「一帶一路」,但也於2月6日公開駁斥美國政府宣布其船隻可以免費通過巴拿馬運河是錯誤的訊息。

美國戰略考量與國際布局

美國長期將巴拿馬運河視為國家安全與全球貿易的關鍵樞紐。自1999年運河移交給巴拿馬後,美國仍保留干預該水道的權利,並透過各種手段確保其影響力。魯比歐此次訪問巴拿馬,重申美國對運河的關切,顯示華府認為中國在該地區的擴張可能會影響美國的戰略利益。基於美國每年約 40% 的貨運經由運河運輸,任何干預或不穩定因素都可能嚴重影響美國的供應鏈。若中國能夠透過港口運營、物流樞紐及基礎建設取得更大的控制力,可能對美國的全球貿易體系造成衝擊。在中美戰略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美國顯然無法容忍中國在該地區建立可能影響美國軍事與貿易的據點。

從軍事角度來看,巴拿馬運河被視為美軍全球戰略部署的重要樞紐。一旦發生衝突,運河的可及性與安全性,將直接影響美軍的後勤補給與快速部署能力。因此,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高度關注中國在該區域的動態。盧比歐此次訪問巴拿馬,可能是為了向該國政府施壓,促使其降低與中國的合作,以確保美國對運河的主導權。然而,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正受到中國挑戰。多年來,美國透過「美洲夥伴關係」等計畫強化與拉美國家的經貿關係,但中國則透過大規模投資與基礎建設專案,逐步擴大在該區的影響力。若美國無法有效遏制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影響,未來美國在整個拉丁美洲的影響力可能進一步削弱。因此,盧比歐此行不僅關乎巴拿馬運河,更涉及美國在整個拉美地區的戰略布局。

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布局

中國對巴拿馬運河的影響不僅限於經貿合作,更具有深遠的地緣政治與戰略考量。自2017年巴拿馬與中國建交後,中國迅速強化在該區域的經濟影響力,並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將巴拿馬納入其全球基礎建設計畫。中國在巴拿馬運河周邊的主要布局包括港口運營、物流樞紐建設、能源基礎建設與金融合作等領域。中國企業透過投資港口與物流樞紐,強化在運河周邊的影響力。香港長和集團的旗下企業負責管理巴拿馬運河兩側的重要港口,使中國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取得戰略立足點。其次,透過金融與貿易合作,中國正在改變巴拿馬的經濟結構。

中國已成為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使用國,並與巴拿馬簽署多項貿易協議,擴大雙邊經濟往來。這種經濟上的高度依賴,可能使巴拿馬在外交決策上需考量中國的利益。例如,巴拿馬政府過去曾在國際事務上支持中國的立場,並尋求與中國擴大合作,這與美國的戰略目標相衝突。

巴拿馬的平衡戰略與抉擇

巴拿馬夾在中美兩大強權間,如何維護自身主權與利益,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作為一個中小型國家,巴拿馬無法與任何一方直接對抗,因此必須在外交政策上保持靈活的平衡策略。首先,巴拿馬需要確保運河的獨立性與中立性。面對中美競爭加劇,巴拿馬政府必須更謹慎地管理與中國的合作,以避免因選邊站隊而招致政治與經濟風險。巴拿馬可透過法律與條約機制,確保運河的自主營運權不受任何外國勢力過度影響。

其次,巴拿馬應多元化經濟夥伴,以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雖然中國是重要的貿易夥伴,巴拿馬仍可積極與其他國家發展經濟關係,例如與歐洲國家、日本等國加強合作,以減少中美競爭對該國經濟帶來的衝擊。透過區域性與全球性的合作組織,巴拿馬可增加自身外交籌碼,避免被大國所操控。這不僅能保護運河的戰略地位,也能確保巴拿馬在國際社會中的發言權。

結語

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價值不僅限於航運樞紐,更是全球權力競逐的縮影。在美中角力加劇的背景下,巴拿馬必須認識到,運河不僅關係自身經濟利益,更涉及國際安全架構的穩定。美國的關切並非單純出於商業利益,而是防範競爭對手在關鍵水道周邊建立長期影響力,進而改變全球軍事與經貿格局。中國則藉由經濟合作與基礎建設深入參與國際貿易體系,透過策略性布局,確保自身在海上運輸中的優勢,進而提升地緣影響力。

巴拿馬在這場競逐中,若僅以短期經濟利益為導向,將可能錯失維護國家主權與長遠發展的機會。未來,該國若無法制定具前瞻性的外交與經濟政策,確保運河的獨立性與多邊合作模式,恐將面臨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壓力,甚至可能陷入長期依附單一強權的困境,進而影響全球貿易秩序與區域穩定。

(作者係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週四, 27 二月 2025

在贊成、反對彈劾尹錫悅的激烈抗議聲中,南韓憲法法院原定8次辯論終結即宣判。但在尹錫悅律師團的強烈要求下,憲法法院決定加開兩場辯論庭,預料3月可裁定尹錫悅的去留。

尹錫悅還得爬過多座高山

尹錫悅宣布戒嚴至今已逾兩個月。依照目前憲法法院的規劃,可望於2月底前結案,3月裁定出爐,決定尹錫悅被罷免或重返總統職位。另外,2月20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將對「內亂罪」第一審開庭。真是一座又一座山等著尹錫悅去爬。

尹錫悅和律師團自始對憲法法院不滿,認為憲法法院的法官想急忙結案,甚至配合民主黨主席李在明的選舉日期演出。其實,憲法法院也有苦衷,目前8位法官中有2位將於4月18日退休,必須趕著及早塵埃落定。

憲法法院共有9位法官名額,依法分由總統、國會及大法院長各推薦3名,目前卻只有8名。無論是8位或補齊9位法官,其中至少有3或4位法官的政治立場對尹錫悅「不利」。因此,尹錫悅律師團要求這些法官迴避,但憲法法院以所有法官均依據憲法與法律審判,而加以拒絕。

2月14日韓國蓋洛普民調數據顯示,對尹錫悅「負面」者居多。例如,受訪者對憲法法院的信賴度有52%,另有57%贊成彈劾,尤其有51%的韓人希望政黨輪替。這些足以證明尹錫悅已進入數饅頭的日子。

另外看來,提早舉行總統選舉無法避免。根據各家民調,目前較為有力的總統候選人有:執政的國民之力黨有勞動部長金文洙、大邱市長洪準杓、首爾市長吳世勳,但他們的排行均在李在明後面。

民主黨方面,除李在明遙遙領先外,還有前慶南道知事出身的金慶珠,他批評李在明「獨裁」,無法包容其他政黨,因此無法使黨向外擴展。尤其,李在明「有罪」在案,不宜出來競選總統。

李、尹二人在與時間賽跑

李在明希望憲法法院的裁定早日出爐,以便趕緊吃到這塊總統肉。如果高等法院判決對他的判決趕先在憲法法院之前,李在明不僅會丟掉國會議員的資格,還會失去黨主席的位子,更甭談競選總統大位。但從高等法院與憲法法院既已排定的日程來看,3月才是決定二人命運的關鍵月。

諷刺的是,尹錫悅與李在明曾是總統競爭對手,至今又在比賽法院判決的先後。最終,會不會是尹錫悅先下車換李在明上車,還是李在明與尹錫悅二人一起下車,大都在猜。

南韓經濟與外交均堪憂

尹錫悅的戒嚴燃燒至中韓關係。自尹錫悅上任後,加強美韓、韓日關係,忽略了中韓、俄韓及韓朝關係。2月14日晚間,支持尹錫悅的人穿著Captain America的服裝闖入駐韓中國大使館,幸好被警方及時逮補。根據「東亞細亞研究院」(EAI)委託韓國研究公司所做的民調顯示,韓國「嫌中」的人從5年前的42%遽升至今天的72%,說明中韓關係在倒退。不可否認,尹錫悅是禍首。

尹錫悅再三強調,他發布戒嚴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派了間碟到首爾,不僅介入南韓國會議員選舉,且滲透到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去操作電腦等。此事立即遭中國外交部駁斥。南韓主要媒體《韓國日報》要尹錫悅拿出證據,不要胡亂講話。《韓國日報》更進一步指出,2024年南韓的出口貿易,中國就占了19.5%,比重凌駕其他國家;尤其,南韓要遏阻北韓使用核武,需要中國從旁協助勸阻。

美國總統川普好像不理睬「無總統」的南韓。川普反倒經常提及北韓金正恩,也表示有信心再次舉行「川金會」。金正恩則一方面增加派兵烏克蘭以加強「朝俄關係」,另一方面督促軍方研發洲際飛彈,想選擇黃道吉日,射向美國本土。2月14-16日,美、韓首次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會談。有關關稅問題,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只答應帶回國內參考,韓國外長趙兌烈空手而回。美國非常清楚南韓目前的國內政局,似乎想等到政黨輪替後再說。

近日台灣朝野為刪減政府總預算鬧得滿城風雨,有點像南韓尹錫悅之前提出的「戒嚴理由」。日前,以證人身分出庭的前國防部長金龍顯在憲法法庭上說,對反對黨不滿的尹錫悅,一時衝動率爾宣布戒嚴,其主要目的是要警告反對黨。現在民進黨要罷免國民黨立委,賴清德難道是在學尹錫悅嗎?

(作者係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週四, 27 二月 2025

日本首相石破茂做足功課,備上加碼鉅額投資美國等大禮,風塵僕僕赴白宮與川普會談,頗獲川普歡心,未料,川普轉身就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鐵加徵關稅,日本並沒有例外、豁免,才驚覺尋求與中國經濟合作才是正途。

2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與川普在白宮舉行首次峰會,是繼2月4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之後,川普會晤的第二位外國領袖。在此前約一個月的時間裡,日本高層強調日中領袖見面的重要,或放出風聲,石破很可能在訪美前先訪華。現在答案揭曉,石破出訪還是「先美後中」,折射出日本最在意的外交基軸還是美日同盟。

石破精煉應對川普之道

石破上台數月以來,內政沒亮點,眾議院「朝小野大」,施展有顧忌和侷限,而3月前執政團隊必須通過2025年度的預算案,夏天又將面對東京都議會選舉和參議院選舉兩場考驗。如果石破能藉著這次訪美與川普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緩和川普可能帶來的衝擊,乃至將符合日本利益的內容載入聯合聲明,石破就能得分、提升威望,拉開與黨內挑戰者高市早苗茂的距離,或許首相寶座即可以稍微坐穩一點。

石破行前做足了功課,也端出可討川普歡心的抗中措施。他擠出時間每天和外務省的知美派官僚在一起演練該怎麼跟川普對話;向前首相岸田文雄討教。自民黨最高顧問麻生太郎及近期和川普數次會面的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則向石破提出「先講結論」的建議。石破也牢記著安倍應對川普的三秘訣:「不否定川普的發言」、「全面配合他的興趣」及「談論自身的成長經歷會很有效果」;還專門帶著當年安倍與川普會談時的翻譯官。

出發前夕,日本經產省宣布,對量子計算、半導體製造設備及相關材料實施出口管制,並將42家中國大陸的科技企業列入「最終用戶清單」,使得受日本出口限制的中國企業、研究機構或其他實體遽增,達到約110個。這是日本繼去年配合美國晶片禁令後,對大陸技術封鎖的進一步升級。

1月31日川普宣示,將會對晶片、藥品、鋼鐵、鋁和銅等產品徵關稅,翌日還加了石油和天然氣。日方壓力不小。

加碼投資美國、增防衛費

石破的準備發揮了效果,他開門見山就遞上「大禮」表示,日本已對美投資了8000億美元,會考慮將投資額增至1兆美元,像豐田、五十鈴都在美國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加碼採購美國的液化天然氣(LNG)、乙醇及氨。日本計畫到2027年度將防衛費提高至GDP的2%。川普肯定,且希望日本繼續大幅強化自身防衛能力,而美國也會利用威懾力,100%保護盟國。川普表示想要和日本一起大幅削減美國的貿易赤字(680億美元),但他認為這可在不採取懲罰措施的情況下獲得解決。

至於日本國內很關心的日鐵收購美鋼案,確定告吹。石破和兩家鋼鐵公司之前都還想改變川普反對併購案的立場,但川普當天明言,日鐵今後只能對美鋼進行重大投資(隔天對記者說該投資不可超過50%、掌握經營權),不能再試圖收購。石破也立即退縮表示認同,日鐵以後會對美剛挹注巨資,還要奉上技術。

雙方同意美軍和日本自衛隊各自升級指揮管制架構並趨於一體化,增加美日部隊在日本西南諸島(琉球群島)的部署,進一步提升美國的「延伸嚇阻」,以應對嚴峻又複雜的安全環境。此意味著美國將實質掌控自衛隊的指揮權。

石破邀請川普近期正式訪日;聯合聲明寫著:兩國在經濟和安全領域深化合作,「構建美日關系新黃金時代」。但兩人也扯到: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很重要,反對武力或脅迫片面改變現狀;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適用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反對中國大陸在東海、南海的作為。2月10日,大陸外交部就此表達了嚴重關切和強烈不滿。

川普關稅巨網未漏日本

這次石川峰會,川普幾乎要到了他想要日本做的,而石破得到的卻僅是美國的安全承諾。川普沒有咄咄逼人,也沒有突襲汽車關稅之類令日方苦惱的問題。從簽署聯合聲明、記者會來看,石破確實逗樂了川普,日方似乎也頗滿意,認為石川會「已建立差強人意的信賴關係」。

然而,石破茂甫返東京,日媒正在稱讚石破搞定了變化莫測的川普之際,川普就宣布將對所有進口的鋼鐵和鋁,在既有的關稅上加徵25%的關稅,還說汽車也將會徵關稅。翌日他就簽了行政命令,3月12日生效,且強調「沒有例外、豁免」,如此當然包括日本。換言之,就算石破讓川普笑呵呵,仍未能使川普對日本徵關稅手軟,川普的關稅大戰原來是六親不認、一視同仁。熱議石川會瞬間冷卻。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2月12日表示,日本駐美大使館已透過外交管道向美方交涉,敦促美方將日本排除在加徵關稅之外。

日本也轉而嚴正準備接招川普後續的關稅大棒。2月16-21日,以日本商工會議所主席小林健為團長,日中經濟協會會長進藤孝生、經團連會長十倉雅和二人為最高顧問的230人經濟代表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密集拜會大陸高層。在川普高舉保護主義、如火如荼打關稅戰的當下,日本終於醒悟,增進與大陸經濟合作才是扎實的基本功。

週四, 27 二月 2025

2025年1月29日晚8點48分,在雷根華盛頓國家機場(Ronald Reagan Washington National Airport)附近,美航(American Airlines)子公司PSA航空編號5342、龐巴迪CRJ700包機,載有60名乘客、4名組員的客機,與一架搭載3名軍人的美軍UH-60黑鷹直升機PAT 25空中相撞後,雙雙墜河。二機共67人,無一人生還。

202203015840834769 1504 2

是人為因素惹的禍。在這起美國華府的空難事故中,陸軍直升機飛行員向雷根國家機場飛航管制員要求許可,使用一條4號特定航線,直升機在這條航線上的飛行高度不得超過200呎,航線緊貼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東側河岸,讓直升機能避開航道上起降的民航客機。但事實上黑鷹直升機的飛行高度超過了300呎,撞上客機時,還至少偏離核准航線半哩(約800公尺)。當時HU-60直升機執行訓練任務的空域,居然在華府雷根機場33跑道下,真是匪夷所思!

華府空難的背景    

由堪薩斯州威契塔(Wichita)起飛的美航CRJ700包機上,載有剛完成比賽的美國國家訓練中心14名花式滑冰新生代選手、家人、教練,包括13歲的韓金娜、14歲的愛德華周、16 歲的史賓塞及前花滑錦標雙人冠軍俄羅斯國家教練希什柯娃、諾莫夫等人回家。這起墜機事件造成花式滑冰界痛失英才。

該黑鷹直升機隸屬於陸軍第12航空營,擔任高級官員「空中計程車」的運輸任務。1月31日,美國防長海格塞斯透露,此次訓練任務為執行政府高層秘密撤離的演練。事實上,五角大廈與雷根機場空域高度重疊,附近有白宮、國會大廈、五角大廈等機構為禁飛區,空域相當狹小擁擠,但官僚體系為圖便利仍不斷增加航班,事後兩黨則相互推卸責任。

軍方直升機上三人,兩位男性,最後曝光的28 歲女上尉副駕駛Rebecca Lobach背景顯赫,是前總統拜登的社交助理;因總統換人調回原部隊。她僅擁有450小時飛行經歷,不符合黑鷹直升機正、副駕駛應有的飛行時數;尤其是夜間飛行,市內燈光會造成干擾,更須注意安全。此次訓練飛行左側缺一組員觀察外面狀態。黑鷹直升機未打開追蹤技術裝置( ADS-B),自動回報監視飛機的位置、高度、速度、下降率等參數,可能是與執行秘密後撤訓練任務有關。

202203015840834769 15042

塔台人力不足未指示規避

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內部的報告顯示,事故當時塔台只有一名管制員,同時指揮航班與軍方直升機,這樣的人力配置對意外發生時的時段、交通流量來說並不正常。常規是兩位管制員,一位負責民航、一位負責軍航。雷根機場正常運作有33名管制員,目前僅有19位當班,人力明顯不足。自從Covid-19後,全美國缺了3000位管制員待補。

塔台與飛機的通話,民航機使用VHF頻道、軍機使用UHF頻道,因此軍機與民航機聽不到對方與塔台的對話。塔台最後問CRJ是否願意由1號改為33跑道落地,此時飛機就需向右繞,再左傾對準33跑道,造成與直升機航線交叉,班機右下方成為不安全的視覺盲區。

飛航管制員在事故發生前約兩分鐘,就已經提醒直升機注意CRJ700班機的存在。直升機飛行員當時確認看到、目視分離,飛航管制員指示直升機飛行員沿著航線跟在客機後面。實際上,塔台管制員曾兩次提醒,但直升機駕駛看到的是另一架美航A319班機、誤解它是塔台指示的CRJ班機,在最後的30秒,直升機突然由 200呎拉高到300-400呎(原因待查),筆直地側撞向CRJ700包機。

另外,黑鷹直升機夜間飛行訓練時通常會使用夜視鏡,目前無法確定機組人員是否配戴夜視鏡。配戴夜視鏡時只有70度的視角、亮度亦驟減,直接影響對周邊的視覺。  

202203015840834769 15043

NTSB初報:直升機肇事

目前二架飛機的黑匣子都已找到且完整,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2月9日公布初報,美航CRJ700客機晚間8:35飛到雷根機場附近,塔台引導準備降落。當時夜空視線良好。美航CRJ700包機撞擊點的高度為325呎,離33跑道頭710公尺處,再14秒就落地了。撞機前一秒座艙記錄儀 (VCR) 錄下機長「啊」一聲 ,同時飛航記錄儀 (FDR) 顯示,飛機機頭開始往上拉;反映客機駕駛看到撞來的直升機,但已來不及反應了。

至於黑鷹直升機的練習空域應在200呎以下,它違規飛到300 多呎,沒有看到客機,筆直地側撞上,是肇事方。機場監控錄像亦顯示,CRJ700航班降落方向,可以看到直升機的燈光在空中是個接近靜止的亮點。而一架閃著防撞燈的飛機從該航班側面快速接近隨後交匯,在空中炸成一團火球墜毀,可見黑鷹直升機在空中相撞前,沒有發現撞機的可能性而規避減速。

客機上防撞系統TCAS,呼叫Traffic、 Traffic!在離地不及1000呎高度無避讓動作。隨後傳來碰撞聲,錄音隨即結束。至於塔台雷達在事故發生時顯示直升機高度為200英尺,如何解釋? NTSB官員表示,這項矛盾資訊尚待查明真相。事故前一天,共和航空(Republic Airline)班機33跑道落地時,遭遇黑鷹PAT 11,兩機高度相隔1000呎,班機go around避開重飛。該事件反映出雷根機場起降航道存在極大的風險。

川普怪罪多元政策釀飛安

空難次日,川普將華府嚴重空難歸咎於FAA的「多元、平等、包容」(DEI)政策,並指責FAA以此聘用了一些「智力與肢體缺陷」的人擔任空中交通管制員(ATC),濫竽充數。監督FAA的共和黨眾議員格瑞維斯也表示,為FAA內部及所有運輸部門的DEI擔憂好幾年了,體能障礙者不適任空中交通管制員。

早在30年前,筆者服務於民用航空醫學中心時,就曾公開批評FAA只是橡皮圖章,體檢連心電圖都不做。而民航局奉FAA為太上皇,既非醫學專業,卻要求修訂體檢標準,例如說空中沒有紅綠燈,因此色盲亦可當飛行員,要求取消履帶運動心電圖的檢查等,與今日美國實施的DEI政策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若非筆者的堅持,並藉媒體公諸於世,早就自毀長城了。執行飛安工作者若沒有中心思想,大眾飛航安全豈有保障?

美國空難事件頻繁

美國兩周內發生九起空難事件:1/28阿拉斯加,F-35戰機訓練墜毀,飛行員彈射逃生。1/29華府雷根機場,黑鷹直升機撞美航5342班機,67人罹難、無人生還。1/31費城,醫療專機起飛後一分鐘墜毀,7人死亡。2/2休士頓,聯合航空A320起飛時機翼起火,109人緊急疏散成功。2/5駐日美軍兩架F-35 油盡迫降日本四國松山基地。2/6阿拉斯加,賽斯納小型飛機空中失蹤、墜毀,10人死亡。2/10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市機場,商務機降落時滑出跑道撞上在跑道上停著的飛機,1死4傷。2/12聖地牙哥灣,海軍EA-18G電戰機墜海2飛行員彈射逃生。2/13美國國務卿專機擋風玻璃突發故障,魯比歐被迫返航。

此次華府空中互撞事件全是人為因素惹的禍,肇事原因為陸軍直升機駕駛員違反應在200呎以下飛行。至於塔台管制員人力不足,指揮用語不夠明確,導致直升機駕駛的誤認亦是原因之一。而雷根華盛頓國家機場航道管理不善埋下陷阱,早晚會出事的。全美空中交通管制員嚴重不足,交通部、FAA採用DEI政策實屬不當與失職,如今航空體檢標準被改得面目全非,可見美國飛安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者係美國航空太空醫學專家、航空醫官,具飛行執照及50年事故調查背景)

週四, 27 二月 2025

不論川普第一次競選總統,或第二任王子復仇記,其口號都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從此口號可以解讀「美國曾經偉大過,但現在不偉大了,因此需要再偉大」。

但是,當下「美國不是偉大的嗎?」有必要大呼小叫「讓美國再次偉大?」至於一個國家偉大不偉大,應該有對比對象,才能比出美國是否偉大或不偉大,那川普究竟是跟哪一個國家,比偉大不偉大呢?

放眼世界,無論是經濟或軍事,只有中國大陸可拿出來比對。川普口中的不夠偉大,是因為中國大陸的偉大把美國比下去了,但中國怎麼會比美國偉大?無論是GDP經濟總量,或是軍事的總量,美國仍然領先中國大陸至少四分之一,何來的不偉大?

顯然的,中國大陸的崛起,看在美國政客眼裡,是一種未來的威脅,誠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任上接受澳洲媒體採訪時,誠實地說出一堆美國人內心的話:「如果十多億中國人都過上了和美國與澳洲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這句話顯然只許美國人過好日子,中國人不能,這種霸權主義思想,已深深印刻在美國人心中,歐巴馬是、拜登也是、川普更是。

縱觀現代歷史,可以用經濟軸線穿越歷史,也可以用戰爭軸線穿越歷史。在經濟的軸線上,全球消耗資源最多的是美國;在戰爭的軸線上,給全球帶來災難最多的也是美國,美國史就是一部戰爭史。試問,難道因美國是全世界最強的國家,就能夠霸占全人類的資源,獨享全世界最優渥的生活?

說中國大陸破壞世界社會秩序,其實是說它破壞了美國在世界的既得利益,這種思想的可怕,絕對是戰爭動亂的禍源。美國從五月花號登陸美洲,帶給印地安人種族滅絕的災難,到二戰勝利後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在全世界製造了一連串的動亂,到當下的俄烏戰爭、中東以哈戰爭,歷歷在目的證據顯示,美國的偉大就是他國的苦難。

川普二進宮,霸氣地喊要拿下格陵蘭、巴拿馬運河、讓加拿大成為美國51州、「墨西哥灣」要改成「美國灣」,如果川普可以如此囂張、目空一切,那俄羅斯為什麼不能將同文同種的烏克蘭收回?

美國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還不夠多嗎?美國人想過好生活,其他國家的人不想過好生活?美國人可以偉大,其他國家的人不可以偉大?偉大豈能建築在別國人民的痛苦上?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川普的政治理念是狹隘的、荒謬的。全人類應正告美國人民,當你們圍繞在川普身邊,一起盲目地喊著「讓美國再次偉大」時,應當記得,那極可能是「人類再次災難」的開始。正確的理念應該是「美國再次偉大」須植基於「全世界的偉大」;美國人過上好日子,同時要全世界的人都過上好日子,美國才是真正的偉大國家。總之,絕不可以「讓美國再次偉大」,成為「讓他國再次苦難」。

 (作者係中華戰略協會研究員)

週四, 27 二月 2025

川普再度上任後,美國的性別政策立即發生重大改變,也同時引起劇烈抗議。他在就職演說中重申競選期間的主張:性別只有男女兩種,而且是不容改變的。當時他是用gender來表示性別,之後在所有的行政命令中都立即改成了sex,而且其中有一個是要求所有官員只能使用sex,不可用gender

同一天,在石牆國家紀念區(紐約格林威治公園,2016年民主黨歐巴馬總統指定為同志運動起始的紀念園區)官網上的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等)的T不見了,接著Q也跟著消失,回到LGB 的歷史起點,當然旋即招致跨運者舉牌抗議。在就任當天與性別相關的行政命令中,有一條是醫療機構停止對19歲以下的年輕人進行變性治療和用藥,2月13日便遭到馬里蘭州聯邦地區法院法官Brendan Hurson暫時禁止執行。

兩黨的性別政策

從川普的資歷來看:房地產商、電視實境秀主持人和政客,應當沒有強烈的性別意識形態。檢驗他過往數十年的公開言論,他對於性別議題的立場可謂寬鬆模糊,甚至搖擺不定。與21世紀民主黨政權堅決支持女性工作權、反對性侵和性騷擾、支持墮胎合法化、同志人權和同志婚姻及性別認同的立場,以及雷厲風行推動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多元、公平、包容)的政策對照,川普對女性工作權、防止性侵和性騷擾、墮胎合法化、同志人權和同志婚姻等「進步」議題都沒有強烈的表態和作為,甚至進一步撤銷了推動DEI的機制和人員。他雖然提出對小費和加班費減免所得稅的主張,卻反對拜登針對女性所擬的「公平薪資法案」。對於工作場所和校園的性侵害、性騷擾,他放鬆歐巴馬政府以來的嚴厲行動和懲處,要求更多事實調查。至於反對跨性別者從軍,理由之一是軍方支付跨性別醫療費用太花錢。

川普從政以前曾經是民主黨員,對性別政策保持相當開放、偏向自由主義的觀點,一度公開支持墮胎合法化,表示女人應有身體自主權,也同情同志運動,認為他們有權做自己愛做的事。21世紀後,他轉向政壇發展,為了迎合共和黨選民,他的立場開始趨於保守。上屆總統任內,他任命了三位保守派大法官,最終推翻了1973 年墮胎合法化的判例(Roe v. Wade)。不過,在2024年競選期間,他雖讚賞阿拉巴馬州全面禁止墮胎政策,卻主張墮胎是否合法化應由各州自行決定。

2015年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川普並未反對,今年也任命了公開出櫃的男同志Scott Bessent為財政部長。因而在性別議題當中,他與民主黨最大的差異在於性別認同,而民主黨努力推動的性別認同政策,也可能是它失去選票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sex到gender

Gender是1960年代英語的產物,用來指某些人感受到自己的性別與出生時被認定的不同,因而在sex外借用了一個字,文法上的「詞性」:gender,用來表示一種不認同生物性別的心理狀態。因為這是新的概念,不易翻譯,因此在某些語言中都直接採用音譯,如日語、捷克語等。然而,21世紀初期以來英語的sex 已衍生出性別之外的意義:性交,這讓很多人覺得說起來不夠文雅,乃以gender 取而代之,以至二字同時都用來表示性別。

1995年聯合國在北京舉辦第四屆婦女大會時,為了要使用gender這個字,還特地於會前在紐約召集60國的聯絡小組,討論其定義,最後決定不增加新的意義(仍然與sex同義)。然而,gender這個字不像sex那樣直接對應到實體存在的男人和女人,因此其定義較為抽象模糊,也因為如此,給予人們對性別更多的想像空間,不僅gender越變越多元,也使得sex的物質基礎和穩定性遭到質疑。

gender的意義隨時間變化,從與sex同義演變至當下最新的用法:與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同義。而性別認同也從1960年代相當穩定地在心理上認同另一種性別,擴張至認同可以隨時改變,不限男女,甚至可能無窮多元。因此「性別」又取代了「性別認同」,也消滅了男女的二元性別。

紐約市長Bill de Blasio在2016年發布該市人權委員會所認定的31種性別認同,任何公司行號若不以個人選擇的代名詞(she, he, they…自定)稱呼對方,最高罰則是25萬美元。除了代名詞外,有關性別的流動,還包括任何人可以選擇進入適合自己性別的廁所、更衣室、運動場所等,參加性別分項的運動比賽,乃至於自由選擇護照和駕照上的性別。

Sex vs. gender

2020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將憲法修正案第7條禁止工作場所性別 (sex-based)歧視,擴充至包括性別認同的歧視,2024年4月拜登政府將相同原則用到與教育相關的憲法修正案第9條,在接受政府補助的教育機構內,學生可以決定自己的性別,並且使用相符的設施,遭到26個州的反對,24州贊成。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5比4否決了拜登政府的命令。

Sex有穩定的生理基礎,男女分類在醫療、運動、女性安全和權利保障方面都有重要法律意義,男女也占至少99%以上的人類,這事實不容抹煞。但任何分類都難免有例外,性別少數必須受到包容、尊重和理解。Gender突破社會對個人行為和角色的強制規範,在文化和社會層面可以為個人帶來更大的自由。如何走出對立的兩個極端,創造更和諧的共存,考驗著美國領導人。

(作者係前台北市社會局局長)

週四, 27 二月 2025

川普再度上台後,美國的國內治理體系受到重大衝擊,國際政治經濟也面臨諸多無法臆測的衝擊。身處在地球村的台灣,尤其是中美矛盾加劇時的重大風險所在,是否可用同屬西方民主價值聯盟為由,降低川普主義的衝擊?

事實上,當世人看到美國副總統范斯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竟然大肆批評同屬民主價值聯盟的歐洲國家,引起歐洲國家大為不滿,那麼不屬於西方國家的台灣還能盲目樂觀嗎?台灣將何去何從,必須仔細思索。

「川普主義」不是特例

表面上看起來,川普是在顛覆美式民主的思維,但事實上,川普只是顛覆建制派包裝的美式民主。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雖然標榜是民主價值的領導者,但核心思維一直是「美國優先」;川普不是特例,只是採用非典型的手段,其中帶有個人在家族繼承與商場競爭的經驗風格。

川普主義的美式民主有三大特色。首先是「民粹主義」,也就是呼應讓美國人生活過得好的草根民主呼聲,特別是因應基層民眾對物價高漲、薪水低落的不滿;縱使美國有憲政主義、法治主義的傳統特質,但美國優先的民粹主義還是真正的內核。

再者是「霸權主義」,當美國已居於世界霸權地位,從孤立主義走向建構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無政府的國際關係中擔任世界警察,但無非還是體現美國必須掌有最大權力的心態。掌握權力的美國,除了要建構獨一無二的美式民主價值觀外,「美國優先」仍是前提。

第三則是「重商主義」,亦即美國將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結合到極致,認為追求財富是榮耀天主、幫助世人,所以資本主義在前、軍事武力在後,在全世界攫取與積累龐大財富,但目的還是「美國優先」的最大利益,世人不應只看到好萊塢電影的美國英雄拯救世界的形象。

台灣可能面臨的衝擊

面對川普發起自認為最有用武器的提高關稅大戰,準備要全面展開對等關稅措施,等待各國元首或部長前去談判他所謂的公平貿易;加上他揚言要買下格陵蘭、收回巴拿馬運河、加拿大變成美國的第51州、硬把「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還要在火星插上美國國旗等新型美國帝國擴張主義,台灣引以為傲的晶片優勢、戰略位置、民主價值勢必會面臨挑戰。

首先是矽盾還會繼續嗎?護國神山的台積電被逼著到美國召開董事會,還要冒著洩漏技術機密的風險與英特爾合作,2奈米高階技術晶片提早8年在亞利桑那州量產。若掏空台積電動作不如川普的意,不但拜登前總統對台積電的補貼泡湯,台灣晶片還要被課取100%的關稅,因為川普一再強調,台灣晶片搶走了美國的生意。

再者,自詡在第一島鏈居於承先啟後位置的台灣還會繼續重要嗎?多位被川普任命的國務院官員曾表示,台灣沒那麼重要,即使沒有台灣,美國仍可以存活;甚至中國大陸一旦入侵台灣,就要將台積電炸掉,讓台灣變成解放軍無法全身而退的火藥庫。

第三,如前所述,西方民主價值聯盟都已在內鬨,非西方國家台灣的民主價值又有何價值可言?想要結束俄烏衝突的川普,跳過歐洲、烏克蘭與俄羅斯普丁通話後,美俄外長就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近四小時的對話,澤倫斯基都可能被替換下台;西方民主價值聯盟的烏克蘭都可被拋棄,非西方國家的台灣有什麼了不起的價值跟美國利益相比?

台灣應選擇安全發展道路

賴清德上台後,台灣政局始終處於全面對抗中,外部風雲面臨川普主義的變幻莫測,如果兩岸關係依舊是一觸即發,對台灣的安全與發展絕對不利,因此執政的民進黨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處理與在野黨的關係、因應川普主義的新形態衝擊,特別是怎麼解開兩岸關係僵局。

賴政府應該正視朝小野大的客觀現實,不要想以大罷免方式增加民進黨立委席次;因為這不僅可能適得其反,而且會讓自己雪上加霜。換言之,若島內政局能夠穩定,才能團結起來面對川普主義帶來的衝擊,穩住台灣的晶片優勢、戰略利益、民主價值。

當川普可能因想從中國大陸取得政治、經濟利益,而犧牲台灣以成就美國時,台灣的作法不應是讓川普予取予求,將「護國神山」與晶片機密外流,陡增國防預算到3%、5%,甚至到不可能的10%,而是尋求與大陸恢復良性互動、和平發展,才可在川普主義的洶湧波滔中,求安全穩定、繁榮發展。

進而言之,台灣應尋求在「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中,找到兩岸同屬一中的對等尊嚴互動關係,這樣不僅不必投資高額國防預算卻無法保障台灣安全,還可以保住最新高科技半導體晶片留在台灣生產,更可以在安全且繁榮的環境下,深化真正體現民主價值的生活,帶來人民利益與福祉的最大發展。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