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14 二月 2025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戰敗70週年的前一日發表了談話,他雖然表面上對於發動戰爭造成鄰國苦難表達歉意,但對於新安保法可能引發的戰爭疑慮,安倍並沒有任何回應,這種隱諱其詞語意不明的談話,不止身受其害的鄰國不滿,連日本的前首相村山富市都直接表示表示,「安倍談話焦點模糊,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而在慰安婦的議題上,他只提到「我們繼續將在20世紀的戰爭期間眾多女性的尊嚴與名譽遭受嚴重傷害的過去銘刻在心」,絲毫不見任何認真的反省與實質的賠償。

無獨有偶,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在日本戰敗投降70週年的前幾天,在臉書上發表了她對慰安婦問題的看法,蔡英文說「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於1995年將『慰安婦』定義為『軍事性奴隸』,指的不只是二戰期間,而是歷史上各種戰爭對婦女人權的傷害紀錄,直到現在,這樣的傷害依然在世上各地的戰亂中持續發生。」

看到這則貼文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因為一般常被用來作為慰安婦是日軍性奴隸佐證的,是指1996年庫瑪拉斯瓦米(Radhika Coomaraswamy)所提出的聯合國人權報告,該篇報告是專門針對二戰時期日軍的性奴隸制度所提,日本抗議要求刪除部分內容的也是指這篇,為何蔡主席不談這一份,卻要另外舉1995年的報告實在啟人疑竇。

聯合國1995年的人權報告,一樣是由庫瑪拉斯瓦米女士所提出,但該份報告的主題為「對女性的暴力行為」,並非單獨針對日軍的慰安婦制度。不過即使如此,該報告所提及的慰安婦,清楚指明為1932年到1945年間,日軍在其殖民地或占領地,用強制或綁架的方式使婦女成為性奴隸。兩份報告都如此明確,何來「指的不只是二戰期間,而是歷史上各種戰爭對婦女人權的傷害紀錄」?

不知道蔡主席是有意或無意,抑或是助理一時不查,才貼出此篇文章,但慰安婦(comfort women)是一個專有名詞,「慰安」兩字也很明顯是在粉飾她們作為性奴隸的本質,因此聯合國才會特別對此正名,並且譴責日軍強徵婦女做性奴隸的行為違反基本人權,應受全人類所唾棄。

希望蔡主席詳查,並向所有慰安婦與全體台灣人民道歉,莫再掩飾日軍暴行,做日本殖民的幫兇,並讓少數尚在人間的慰安婦阿嬤繼續受到二次傷害。

(作者係新中華兒女學會秘書長)

週五, 14 二月 2025

長城既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並由無數中華兒女用熱血和生命鑄造而成。

榆關見證中國軍人的血性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將戰火燒到長城沿線的山海關(古稱榆關)。根據《辛丑和約》,日軍在山海關駐軍的營盤距關城僅2公里,既控制南門、東門,又可監視全城。

1933年元旦下午,日軍突然收繳中國南關員警槍械,扣押南關公安分局局長;晚上,製造爆炸事件,挑起戰端。山海關守將何柱國下令堅決抵抗,發佈《告士兵書》:「願與我忠勇將士,共灑此最後一滴血,於渤海灣頭,長城窟裡,為人類張正義,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雪奇恥,為軍人樹人格,上以慰我炎黃祖宗在天之靈,下以救我東北民眾淪亡之慘」;並提出戰鬥口號:「以最後一滴血,為民族爭生存;以最後一滴血,為國家爭獨立;以最後一滴血,為軍人爭人格!」

在持續3天的戰鬥中,中國軍人抱著必死的決心禦敵;城門被攻破後,又展開巷戰。一營營長安德馨先是手部受傷、後腿部中彈,最後頭腹兩處中彈,壯烈殉國。南京、天津、開封、鎮江等地民眾為安德馨等死難士兵舉行追悼大會。1月8日,天津《大公報》刊登「為榆關守城陣亡及受傷官兵募集撫恤金啟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率先捐款100元,在一周之內,就收到10,459元,記者親自把善款送到前線。

榆關抗戰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首次以長城為依託,抵禦外國侵略者的戰鬥,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憑藉長城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舉。

隨後,日軍又把戰火燒到熱河。1933年2月21日,中日軍隊在南嶺交火。在熱河抗戰中,開魯、朝陽、北票、阜新、赤峰等地的中國軍人浴血奮戰。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竟棄城逃走,致使日軍兵不血刃地佔領承德。

喜峰口:大刀顯神威

1933年3月9日,日軍侵入河北遵化東北50多公里的喜峰口,後侵占北側長城、喜峰口以東的董家口等地。第29軍軍長宋哲元寫下「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誓言,指揮抗戰。王長海團急行軍增援喜峰口,組成500人的大刀隊,分兩路乘夜潛入敵營,用大刀砍殺侵略者。趙登禹、王治邦、佟澤光等部採用迂迴、夜襲等戰術,抑制日軍的攻擊,粉碎其兩天內佔領長城的圖謀。

3月14日,宋哲元部收復老婆山,取得輝煌戰績,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步槍6,000多支,俘虜萬餘名。日本報紙不得不承認喜峰口之戰喪盡「皇軍名譽」,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中國軍隊重創日軍,使全國人心為之大振。《大公報》稱喜峰口抗戰「竟能使驕妄氣盛之日軍受偌大打擊,此誠足為中國軍人吐氣」。

3月16日,日軍向羅文峪進攻,被劉汝明部擊退。經過多次激戰,日軍向平泉方面遺退。4月7日,日軍改變戰略,企圖在灤東打開缺口,再攻喜峰口,均被擊退。29軍後因腹背受敵,不得不奉何應欽之命棄守喜峰口。

在喜峰口,中國軍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第29軍一戰成名,作為抗日雄師,揚威長城內外。那些揮舞著大刀的戰士形象,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英勇無畏的象徵。

冷口:不忍國土落入敵手

冷口距離河北省遷安縣城32公里,是口外進入華北的要隘。1933年3月4日,日軍搶占冷口。第32軍軍長商震立即派遣黃光華率部奔襲,三天後收復冷口。

3 月19 日,日軍再次發動進攻。中國軍人頑強抵抗,並多次組織反擊,於22 日將日軍驅逐至口外10餘公里處。27 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下達向長城各口實施全面進攻、越過長城向灤東地區進攻的命令。4月7日,日軍集結重兵在大炮、坦克的配合下,向冷口發起進攻。

中國將士不顧工事被毀,依託地形和山石,沉著殺敵,讓日軍付出慘重代價,也無法邁過關城。4月11日,守衛在冷口以西約10公里白羊峪關城的郭維藩團官兵傷亡殆盡,日軍乘機突破防線,殺進關口。中國軍人難以支撐,只好撤退。

古北口、南天門血築長城

古北口,是由承德到北平(即北京)最近的關口古道,為北平、天津的門戶。日軍佔領承德後,瘋狂追擊東北軍王以哲部。徐庭瑤第17軍負責接防古北口,並與王以哲商定,王以哲部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作為第一線;第17軍以古北口南城東西兩側,形成第二道防線。

3月10日,日軍發動進攻,第17軍第25師長關麟徵指揮部隊支援被圍部隊,戰況激烈。11日上午,將軍樓陣地失守,第一道防線被突破。日軍遂將火力集中至第25師。關麟徵親率部隊將敵擊退。日軍援兵不斷增加,關麟徵負傷,向南天門轉移,古北口失守。12日,日軍以重炮和飛機發動攻擊,第25師連續擊退三次進攻,傷亡慘重。13日,第25師撤至密雲後,防務由第二師黃杰部接管。至4月中旬,日軍未敢進犯。4月21日,日軍攻打南天門,第二師奮力抵禦五晝夜,陣地全毀。25日夜,劉戡第83師接替傷亡殆盡的第2師。次日,日軍集中炮火發動猛攻,至28日中國軍隊工事全毀,遂轉移至預備陣地。

5月10日,日軍再度進攻。至11日中午,第83師損失過重,第2師重回戰場。13日第17軍繼續參戰,雙方一直激戰至14日。

古北口和南天門作戰時間最長、戰事最激烈。這場戰事持續數十天,近萬名中國軍人付出熱血和生命,打死打傷日軍近 4,000人。中國軍人用血肉之軀築起堅不可摧的新長城。

灤東:長城抗戰進入尾聲

1933年3月中旬,日軍由山海關入關,進攻灤東各縣。下旬,日軍向撫寧的進攻被守軍擊退。4月上旬中國軍人相繼收復海陽和湯河西岸等地。4月中旬,因冷口、界嶺口復失,中國軍隊奉命向灤西撤退,灤東失陷。

日本天皇認為占領華北地區的條件尚不成熟,下令日軍撤至長城一線。4月底,中國守軍收復安山、撫寧、留守營、北戴河等地。日軍再次挑起戰端,至5月23日先後佔領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雲、懷柔等地。傅作義第59軍與日軍進行了長城抗戰之最後一戰,給日軍以一定的殺傷。此時,黃郛正在北平與日方代表談判:中日雙方在順義、通縣、香河、寶坻、甯河、蘆台全線停火。與日軍交戰的傅作義只得停止戰鬥。歷經近三 個月的長城抗戰結束。

雖然日軍的裝備精良,但是中國軍人不怕流血犧牲,揮舞大刀,用血肉築成新的長城,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也彰顯出長城所蘊含的威武不屈、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精神內涵。

 
 (前者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後者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助理)

週五, 14 二月 2025

月前,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就中國大陸在南海島礁進行維權活動發表一系列挑釁性的言論,遭到中國國防部發言人的駁斥。本文嘗試從條約法的角度,對南海諸島、台灣及釣魚島等島嶼的戰後處置略做梳理,以便於世人明瞭該等島嶼的主權歸屬。

台灣及釣魚台問題、南海島嶼爭議等問題,嚴格說來都是二戰遺留的歷史問題。這一系列問題與日本的關係特別大,因為這些島嶼在二戰結束前都是日本用武力侵占的殖民地。根據1943年《開羅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這些島嶼應歸還給中國。戰後這些問題一直得不到合理解決,主要與美國在戰後奉行「扶日阻共」的亞洲政策有關。

研究這些問題,首先要搞清歷史的脈絡,把握到問題的癥結和時間上的關鍵日。理由是,如果這些問題提交國際法庭,從國際法庭判案的慣例來看,最受法官看重的是條約和關鍵日這兩點。

國際條約分兩大類

國際法上的條約,大致上分為造法條約(Law-making Treaties)與契約條約(Treaties of Contract)兩類。造法條約通常是由許多國家所締結的多邊條約(Multilateral Treaties),規定若干共同遵守的規則,通常顯得較籠統含糊。《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屬於造法條約,也即是多邊條約。

契約條約通常是指雙邊條約(Bilateral Treaties),規定與兩締約國自身有關的特殊事項,通常較具體明確。因此,契約條約又有處分條約之稱,並且具有很強的法律約束力。例如: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及1952年的《中日雙邊和約》就屬於這一類。

二戰結束後,有關聯合國處理日本戰前武力侵占的領土問題時,還必須從《舊金山和約》說起。該條約共7章27條,其中第二章領域的部分,涉及中日疆界問題的條款規定:「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台灣及澎湖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和要求。」在這裡,聯合國只規定日本必須無條件放棄上列領土的一切權益,但放棄之後這些權益歸屬誰,並沒有明文規定。原因是《舊金山和約》只是造法條約,只能提供日本一些指導性的意見。至於日本放棄的權益歸屬誰?必須由日本與被侵占領土的主權國簽訂雙邊條約,具體解決這些領土的歸屬問題。

台灣物歸原主

於是,在美國的斡旋下,日本政府於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的生效日)與當時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了《中日和約》。該和約共14條,其中涉及領土權益的是該和約的第2條:「日本放棄對於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的一切權益。」這一條款在文字上雖與《舊金山和約》相同,但訂約的對象卻是受日本侵略的領土主權國。這就意味著日本自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來所侵占的台灣(包括釣魚台在內的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己歸屬中國。

儘管《中日和約》有不少缺失(其中最受國人詬病的是放棄對日索償),但作為中日兩國解決領土問題的契約條約,日本放棄的這些領土自然歸屬於與其簽訂契約的中國,這是毫無疑義的,即物歸原主也。

《中日和約》是與《馬關條約》相對應的一部契約條釣,根據《中日和約》,日本已將依據《馬關條約》取得的台灣及其所有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台)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同時又將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侵占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一併歸還中國。

在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以及《中日和約》簽訂這一關鍵日之前,日本在國際法上還可聲明擁有這些島嶼的權益,但在關鍵日後,這些島嶼的主權和一切權益無疑都歸屬中國了。至於越南、菲律賓等一些國家在這一關鍵日之後,只是用武力占領了一些島嶼,根本沒有法理依據,當然也沒有主權。擁有主權的只有中國。

不過,1971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就繼承了台灣、澎湖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但目前大陸和台灣都只占領南海的部分島嶼,所以兩岸之間必須合作協商來解決問題。

美國想把南海問題國際化

至於近年來釣魚台和南海問題再度浮現,這又與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有關。美國的意圖是不接受中國提出的九段線內的領土和領海主張,試圖重新洗牌,由其主導簽訂一個類似《舊金山和約》性質的多邊條約,重新規範南海周邊各國的秩序。所以,美國想趁中國還沒有強大起來的時候,把南海問題多邊化、國際化,希望讓更多周邊國家參與進來,達到重新規範南海新秩序的目的。因此,多邊條約和雙邊條約的問題很值得關注。

美國主張南海問題多邊化,中國堅決反對多邊化解決南海問題,主張各聲索國分別就爭議島嶼進行雙邊談判。多邊化是美國的要求和企圖,這是中美之間在南海問題上的根本分歧。美國要求中國保證南海海域的航行自由和無害通過,這涉及許多複雜的問題,但根本上是大國之間的博弈。最後就是中美之間的角力,看誰最終握有主導簽訂南海條約的話語權。

(作者係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

週五, 14 二月 2025

從去年開始,課綱微調議題就漸漸浮上檯面,在綠營政黨及媒體的幫助下,新一批「反課綱團體」就這樣快速地搏得了版面,並透過暴力方式強行攻占教育部。

最近幾年,台灣充滿了非理性抗爭,去年的太陽花學運更衝進並進占立法院長達24天。從這一次反課綱的操作模式來看,他們企圖複製去年的太陽花學運,這不只顯示台灣的民主逐漸走向民粹,民眾的國家認同更是大大出了問題。

反課綱還是反國家?

反課綱團體雖已於8月6日撤離教育部,不過回想當初他們可是死守不退,甚至還以生命威脅教育部必須撤回課綱,如此藉由生命綁架全民的行為,使得民主風範蕩然無存。但如此行為不但未遭媒體譴責及制止,甚至還被吹捧為英雄,直呼「台灣有救了!」,台灣如此卑劣的媒體環境應該受到不分黨派、所有國民譴責才對。

8月4日,就在反課綱團體「威脅」教育部失敗的隔天,支持政府課綱微調的抗獨史陣線,特別召集了20多名青年前去關心。當天他們手持國旗,並呼籲所有反課綱學生「為國珍重」。不過,到現場後,極大多數的反課綱學生及民眾都拒絕接受國旗,即使接受也都是心不甘情願地拿走,還有人甚至想「策略性」地一次搶走所有國旗,企圖將活動快速結束。最後國旗沒發完,抗獨史陣線的所有成員就被請了出來。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反課綱團體不是說凡事都要公正客觀嗎?他們口口聲聲說可以接納不同聲音,結果一群沒有去鬧場,只是單純希望他們「為國珍重」的年輕人到現場,卻被說成「去鬧場」。

過程中除有多數民眾語帶嘲諷地拿國旗開玩笑,更有許多不理性人士惡言相向,要抗獨史陣線的人離開、記者不要拍攝,甚至有人撕毀國旗,殊不知這一撕,就撕毀了國家認同,以及公民應有的民主素養。

從他們那天的表現可以發現,這群人不但將公務部門當成自家使用,台獨意識更顯露無遺,看來他們嘴裡所稱的公正與開放不過是幌子而已,像這種連國家都可以不認的行為,如果不叫叛亂,那什麼才叫叛亂?

皇民大佬帶頭做亂

上樑不正下樑歪,其實台灣今天會有這樣的局面,與李登輝有很大的關係,在其穩固權力之後,就開始推出許多本土化政策,國中課程更加入了《認識台灣》教科書,企圖灌輸台獨意識。

想不到90多歲的李登輝近來變本加厲,7月下旬去日本演講時不斷獻媚日本,宣稱釣魚台是日本人的,日本統治使台灣現代化,如此言論不但有失元首風度,連做人的基本人格都沒有。對此番言論,新黨主席郁慕明8月3日前往台灣高檢署按鈴告發李登輝涉犯外患罪,並痛批李登輝的行為是在出賣台灣人民和領土,呼籲所有總統候選人對此應該有所表態,並應取消李登輝的元首禮遇。

最近李登輝在即將上市的個人新書中,還聲稱特別感謝日本將自己的哥哥供奉在靖國神社裡。眾人皆知,靖國神社供奉著二戰日本的甲級戰犯,他們可是全世界所譴責的歷史罪人。

李登輝媚日叛國的最新作為是他投書日本雜誌說,台灣的祖國是日本,台灣人不可能抗日。這種出賣自己靈魂與踐踏國格的行為,不僅將他個人的尊嚴丟在地上,還將整個台灣一同拖下水。

從李登輝皇民思想到現在的反課綱,其實脈絡相當清楚,過去李登輝不斷提倡「兩國論」、台日友好、日據時期多麼美好,釣魚台是日本的,以及日本是祖國等,除了本身有媚日情結外,其台獨氣息絲毫不遮掩。

去年的太陽花很大一部分訴求就是「反中」,今年的反課綱更是如此,除要求退回具有中國史觀的課綱外,他們對於國旗及國號也不認同,此種行為可說是台獨意識再一次的興起。由於馬政府七年多來的教育政策並未完全撥亂反正,具有日本皇民思想的台獨份子逐漸完成了「世代交替」,這種現象值得我們警惕。

週五, 14 二月 2025

李登輝稱二戰期間的台灣人「身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並說「70年前,台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台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

人可以無恥於斯,也算是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石敬塘賣土地,李登輝不僅送釣魚台,連歷史尊嚴都能送。

日本壓根沒把台灣當成同一個國家,占據台灣時,從台灣北殺到台灣南,桃園、台南、雲林、嘉義、岡山等各地皆有大屠殺事件,燒殺擄掠數萬台灣人。殖民時期,教育、抽稅、做官、經濟,極盡歧視與剝削!

日據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無不痛恨日本殖民,亟欲擺脫。1920年代初出版的《台灣新青年》刊物,作者仲農即說「若要救台灣,非先救祖國著手不可!欲致力於台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台灣才有回復之日,待中國有勢力時候,台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

七七事變後,中國宣布全面抗戰,台灣的抗日運動遂與大陸的抗日戰爭相結合。台人抗日團體所組成的「台灣革命同盟」宣言稱: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中國抗日戰爭上劃了一個新階段;同時在台灣革命史上亦劃了一個新階段;祖國向倭寇正式宣戰,馬關條約已告失效,台灣已與其他淪陷區相同,站在祖國省群中,站在祖國疆域上,吾台革命已不復孤立,吾台六百萬同胞,已與祖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混為一體,破鏡重圓。祖國的命運,亦即台灣的命運,祖國存,則台灣亦存;祖國戰勝,則台灣光復,否則沉淪。」

1938年秋,李友邦於浙江金華成立「台灣義勇隊」。這是台灣人第一個參與中國大陸抗日戰爭的武裝隊伍,意義重大。他又在浙江金華成立「第一台灣醫院」,為抗戰中軍民醫療做出貢獻。

在華南地區活動的台灣人抗日團體,除李友邦的「台灣獨立革命黨」外,尚有謝南光組織的「台灣民族革命總同盟」、張邦傑的「台灣革命黨」,以及「台灣國民黨」、「台灣光復團」等團體。

1940年3月,在李友邦的領導下,這些團體聯合成立「台灣革命同盟會」。李友邦更於1942年在日本占領的廈門展開三次軍事行動,造成日軍嚴重傷亡。

參與抗戰的台灣人,絕不在少數,而且不約而同地躲避日本殖民當局的嚴密監控,秘密奔向祖國大陸,只為了反抗日本,爭取台灣光復!蔣碧玉、翁阿東、林正亨、林棟、楊美華、吳思漢、謝東閔、李萬居、黃朝琴、丘念台、翁俊明、蕭道應、宋斐如等等,每一位或有顯赫的家世,或有留學英國、美國、歐洲、日本的高等學歷。換言之,他們是當時台灣人的精英,他們投入抗戰,反映了當時台灣人民的心聲。

無數先賢先烈參與抗戰,只希望對抗日本;抗戰期間台灣無數人被強徵當軍伕、被拉去南洋當炮灰,導致骨肉分離,也有無數婦女被拐騙、被逼迫去當慰安婦,李登輝竟然全然視而不見!

當時台灣人,祖國就是中國,縱使在光復前,台灣人都自發性慶祝雙十國慶,除了跟著日本人剝削台灣人的極少數既得利益者,沒人把日本當祖國!李登輝從小甘當日本人,是他自己的事,實際上李登輝家庭當年欲當皇民而不得!請岩里政男不要把自己情感套在全體台灣人身上。不要以為全台灣人都願當奴隸。

李登輝的史觀,從反課綱中已經完全看出,灌輸荼毒下一代,至今除了台聯、民進黨,尚有一堆假中立如「哲學星期五」等流,他們用哲學歷史研討會名義宣揚台獨意識,宣傳抗戰全靠美國人、台灣是戰敗國、不能叫「光復」、慰安婦是自願的、日本人好棒!這些台獨團體所教導的下一代,在網路上盛讚李登輝所言無誤,還說:「我國政府花錢慶祝抗戰勝利,才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蔡英文說要包容,台獨有包容「光復」嗎?台獨有包容台灣人抗戰歷史嗎?一個國家存在著甘當日本二等公民者,這才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台灣人有這麼賤,求日本來殖民嗎?求著去當砲灰、去當性奴隸嗎?把自己的國土送給日本,還要感謝它對我們的侵略嗎?中國是戰勝國,台灣光復了,這些都是鐵血的事實!如搞台獨是為了追求台灣尊嚴,那媚日、扭曲史實,台灣人的尊嚴何在?任何扭曲歷史的跳樑小丑,終究會消失在歷史的垃圾桶裡!

想當日本人的李登輝與台灣民政府之流,實際上只能當日本人的奴隸。這些滯台倭奴,我看不起,忠烈祠的抗日先賢更看不起!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週五, 14 二月 2025

1992年底,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及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達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先後舉行了1993年辜汪會談、1998年辜汪會晤,以及16次各層級的商談。然而,1999年之後的九年間,兩岸協商因政治基礎遭到破壞而中斷。

2008年5月,兩岸關係發展出現轉機,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得以恢復。2008年6月至2015年8月,兩會在兩岸輪流舉行11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達成一系列共識,對兩岸交往與合作做出制度性的安排。主要成果如下:

一、 促成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

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於2008年12月正式實施。空運方面,截至2014年,兩會陸續換函確認七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兩岸直航客運航點已達64個,每周客運航班增至828班。

海運方面,2008年11月雙方同意相互開放主要對外開放港口為直航港口,此後兩會通過換函,繼續就增加兩岸海運直航港口做出安排。

郵政方面,2008年11月雙方同意開辦兩岸直接平信和掛號信、快捷郵件、郵政匯兌等業務。

2009年4月,兩會就大陸資本赴台投資事宜達成共識,兩岸經濟往來從單向投資發展到雙向投資。同年6月底,台灣正式開放大陸企業赴台投資。至此,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得以實現。

二、促成大陸居民赴台旅遊

2008年6月,雙方同意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採取團進團出方式;初期以每天3,000人次為限,後逐步提高為4,000人、5,000人。2011年6月起開放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至2014年個人遊試點城市增至36個。

三、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

2009年4月至2013年6月,兩會先後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及其三項後續協議。2015年8月又簽署了《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

ECFA是60年來兩岸所簽署的最重要協議,其早收清單中的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措施,已使兩岸民眾從中受益。不過,ECFA後續協議,2013年6月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可為兩岸服務業合作提供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措施,卻在協議簽署後,遭綠營在立法院極力阻擋,遲遲未能生效。

四、建立兩岸民生領域交流與合作

2008年11月至2015年8月,兩會簽署了有關食品安全、農產品檢疫、知識產權、醫藥衛生、核電安全、氣象合作、地震監測合作、飛航安全等協議,在各領域建立了信息通報與交換、管理與保護、人員交流與互訪等方面做出規範。

五、實現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

2009年4月,兩岸雙方同意在民事、刑事領域開展互助,採取措施共同打擊雙方均認為涉嫌犯罪的行為,互助送達民刑事司法文書、調查取證、認可及執行行民事裁判與仲裁裁決,移管被判刑人等。

週五, 14 二月 2025

台灣命途多舛。近代以來,因列強侵略中國,台灣屢被染指而飄零。抗日戰爭勝利後回歸,至今兩岸迄未統一。70年歲月匆匆,台灣每遇風雨必飄搖,人心亦浮動,久之則迷茫。今國際情勢大變,「冷耗」的台灣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從蔣經國先生去世到現在的20多年裡,台灣走的是一條什麼路?是團結、奮發、向上的路,還是爭奪、內鬥、下滑的路?現在台灣不是有部分人及群體不滿,而是社會各個階層都不滿,都有怨氣,在在表明台灣出了大問題。一段時間以來,台灣幾乎人人都罵馬英九,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大問題的反映。不過,正因為不是小問題,不是個別人、個別團體、個別黨派的問題,即便千刀萬剮馬英九也無濟於事。

一個曾經令人引以為傲的寶島,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一定有其原因,而且背後有更深層次、更為重大的因素。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詢:台灣出了什麼問題?台海為什麼起風浪?

問題在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vs.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一百多年來,這個問題困擾著台灣,至今沒有了結。這是今天台灣所有重要問題的總根源。這個矛盾制約、決定其他矛盾的展開和演變,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也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無法否認兩岸同屬一中

進一步分析,因為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試圖將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由此必然產生大問題。

第一,台灣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內部認同中國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人絕不會答應,社會分裂的台灣會安寧嗎?

第二,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走向獨立,大陸絕不會答應。台獨天天想獨,大陸堅決反獨,兩岸對峙的台灣會安寧嗎?

第三,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那它是哪一個國家的一部分?某些外國勢力難免以各種藉口插足台灣,使問題複雜化、事態嚴重化,強權染指的台灣會安寧嗎?

第四,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又無法撼動,台灣的國際空間愈益狹窄,形格勢禁的台灣會安寧嗎?

第五,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為抗拒中國,不惜違反經濟規律和全球化潮流而排斥大陸,漸趨邊緣的台灣會安寧嗎?

總之,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前進方向糾纏不清,大小矛盾沒完沒了,內外困境無法掙脫,台灣將不得安寧,且不知伊於胡底。

「冷耗」消耗社會能量

事實上,這些年來兩岸中國人看到的台灣正是這樣一種狀況、一幅圖景,筆者將其形容為「冷耗」。所謂「冷耗」,不是熱耗,也不是冷戰,是一種在民主政體和法制環境下,因內部紛爭造成有序而過度的社會能量消耗。「冷耗」表現就其大的方面而言,政治上族群撕裂,藍綠纏鬥;經濟上成長緩慢,後勁乏力;行政上政風不暢,效率難彰;社會上民粹橫行,怨聲四起;選舉上金錢開路,媒體搞怪;教育上去中國化,扭曲後代;認同上不知何國,身分一亂萬事亂。至於上述各方面的具體表現,人皆感知,恕不詳列。

筆者多次到過台灣,較之許多陸客,能夠更多更深地感受到民眾善良、敬業、虔誠,民間充滿打拼、進取、創造的活力,社會處處可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光大,台灣完全有條件走在中華民族的前列。可歎的是,現狀實非兩岸中國人所願,問題就在於對立、撕裂、惡鬥,耗損了太多的能量。對此,相信台灣各界朋友多有同感,但究竟何以如此,見仁見智,認識殊為不同。莫衷一是則方向不明,方向不明則前路不清。故民粹流行於江湖,爭奪充斥於廟堂。如此歲月蹉跎,好端端的台灣陷入社會迷茫和集體焦慮,漸處「冷耗」之中,令人扼腕痛惜。

這種狀況當然不應該持續,也必須撥雲見日、撥亂反正,現在應是徹底反思的時候了。其實,只要不帶偏見和情緒,不難有以下共同的認知: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崛起形成新的戰略態勢,台獨之路走不通,台灣不能再耗下去了。經過20多年的衝撞與激盪,台灣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台灣向何處去?目前存在兩種拉力,一是繼續背離一個中國,走向獨立,一是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走向統一。

台獨有新形態,不突出「法理台獨」、「制憲建國」,但強調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統一也有新發展,統一的目標堅定不移,但現在致力於和平發展,為和平統一打基礎、創條件。也就是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同胞攜手合作,共維和平,共謀發展,共享成果,共議未來,共同走向和平統一。

兩種拉力,方向不同,往哪裡走,端看誰的動源多、後勁足、力道大。坦率地說,目前兩種拉力尚處相持階段。我們不奢望歷史的十字路口用三步兩步就輕易跨越,但是,拖得愈久,「冷耗」愈多,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民生福祉的代價愈大,對台灣民眾愈加不利。也因為如此,台灣民眾的選擇至關重要。

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與大勢相悖,與現實相抗,與情理相違。台灣負責任的政黨、政治人物,有良知的社會精英,有擔當的勞工大眾,有作為的青年一代,都應該去除迷思,做出冷靜的思考和智慧的選擇。

或因筆者生活在澳門的緣故,對澳門從殖民到回歸及回歸15年多來穩定繁榮感受良多,深感「一國兩制」構想對於不同發展道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真是妙不可言,亦認定「一國兩制」才是台灣走出「冷耗」的方向。

「一國兩制」值得探究

「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污名化,甚至妖魔化了,幾乎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其實,多數人並不知道「一國兩制」是怎麼回事。不瞭解的事物,為何不去探究一番呢?

首先,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兩岸中國人從來都是命運相連,是命運共同體,這就是歷史。中國只有一個,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這就是現實。台灣不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的一部分,也不可能獨立,其前途繫於國家統一,這就是未來。既然如此,走什麼路徑,以何種方式實現統一,難道「一國兩制」不可以討論嗎?

其次,不接受「一國兩制」的要害是不承認「一國」,如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兩制」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除非不要一國,否則相比較而言,「一國兩制」應是理性的選擇。既然是和平統一,大陸當然要理解台灣民眾因特殊歷史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反過來,台灣民眾也需要瞭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顯而易見,「一國兩制」的構想最能體現相互尊重的精神。

再次,「一國兩制」是一種戰略構想,沒有固定的模式。台灣自有其特性,「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當然會從台灣的現實出發,充分照顧到台灣民眾的利益。對於台灣民眾的創造力,對於和平發展的張力和「一國兩制」的潛力,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並給予樂觀的期待。

(作者係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駐澳門辦事處主任)

週五, 14 二月 2025

由大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舉辦的《第12屆兩岸關係研討會》,8月6日在長春舉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出席了會議並做了講話。在台灣總統選舉逐漸加溫之際,大陸會在這個場合對兩岸關係做什麼樣的表示,頗引人矚目。所以,除了專家學者之外,兩岸也有不少媒體到場採訪,關注張志軍會講些什麼。

張志軍先從今年5月初習近平會見朱立倫的講話談起,然後直接引用習近平說的這段話:「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兩岸關係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界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攸關中華民族和國家未來,攸關億萬民眾福祉,需要我們大家認真思考」。接著,闡述「兩岸關係今後的路應該如何走?」

他先歸納出一個觀察,即兩岸不同政黨和社會各界「雖然大家看法、主張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應該繼續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路。」那麼,和平發展的道路要怎麼走?張志軍在此重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行穩致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

純粹就文字內容來說,張志軍的講話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同時,講話的語氣也相當平和,但是,在場的學者會後討論起來,卻認為以下兩點是頗值得注意的。

首先,大陸方面對「九二共識」的界定出手了。在研討會的講話中,張志軍除再次強調「九二共識」是大陸方面處理兩岸關係的底線之外,同時,也明確宣示「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乃是「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意味著大陸方面決定要對「九二共識」的意涵定調。

過去,台灣方面對於「九二共識」基本上解讀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並且特別突出「各自表述」的部分。大陸方面則是著重「一個中國」,不談「各自表述」。雙方雖有不否認對方說法的默契,卻留給綠營見縫插針的機會,質疑「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

如今,大陸方面預設2016年台灣可能再度變天,不想在「九二共識」的意涵上留下綠營可以操作的機會,所以,明確定義「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就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或「兩岸同屬一中」。換句話說,接受「九二共識」,就是要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不再有模糊空間。明年不管誰執政,都必須對此表態。

如果蔡英文贏得總統選舉,卻不肯接受「九二共識」,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呢?這就涉及張志軍的講話和會場氣氛所透露的另外一個訊息,那就是大陸方面已經做好思想準備工作,胸有成竹,態度淡定。

前面提到過,張志軍的講話內容雖然嚴肅,語氣卻很平和。同樣的,研討會上大陸學者雖然多數對於明年初台灣的選舉表示悲觀,卻都情緒平穩,沒什麼焦慮。這種表現讓人覺得,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的處理頗有信心。

其實,稍微瞭解大陸發展情況的人都曉得,近年來,隨著綜合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增長,大陸已經有能力對兩岸關係劃下紅線,設定路徑,掌握節奏。過去,台灣或許可以靠美國撐腰,和大陸搞對抗。現在,美國也不想得罪大陸,而願意和海峽對岸共管兩岸關係了。台灣不管誰來執政,都得面對這個現實,接受這個格局。

張志軍8月中旬赴美國訪問的時候說,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就是台獨,對於這種威脅,大陸的立場非常鮮明且堅決,不可能有任何動搖。並且說:「當然今天我們有足夠的能力,也有信心能夠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局面」。

以前,大陸方面講這種話,綠營鐵定跳出來對嗆。可是,自從蔡英文訪美回來之後,綠營的言論就顯得低調許多,甚至於不斷強調「維持兩岸現狀」的相關說法有善意,希望大陸能夠「明明白白我的心」。看來,蔡英文也曉得,兩岸關係必須審慎處理,輕忽不得,只是,還在想方設法繞過「九二共識」這個關卡。

大陸方面立場堅定地表示,以「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而習近平說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台灣人,無分朝野,都該務實面對。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週五, 14 二月 2025

邱進益,1936年出生,浙江嵊泗人。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企管學院企管碩士、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1961年通過外交特考後,歷任駐奧地利代表處副代表(1975-1979)、外交部歐洲司副司長(1979-1981)、駐瑞典代表處代表(1981-1983)、外交部禮賓司長(1983-1985)、外交部新聞文化司長兼發言人(1985-1987)、駐史瓦濟蘭王國大使(1987-1988)、總統府副秘書長(1988-1993)、國家統一委員會(下稱國統會)研究委員會召集人(1990-1993)、總統府發言人(1990-1993)、國統會執行秘書(1990-1993)、海峽交流基金會(下稱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1993.03-1993.12)、國策顧問(1993-1996)、駐新加坡代表處特任代表(1994-1996)、考試院銓敘部部長(1996-2000)、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委會主委(1996-2000)、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00-2005)。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主席、中美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

1993年4月7日,應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下稱海協會)的邀請,前往北京,與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進行辜汪會晤預備性磋商,達成八項共識;4月22日抵達新加坡,為「辜汪會談」做最後準備。「辜汪會談」於同月27至29日舉行,兩會並簽署了四項協議,被譽為「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的重要里程碑」。

問:作為李登輝任內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及發言人、國統會執行秘書,您對李登輝最近一再否認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會談時達成共識,有何看法?

答:分析李先生這個人,要了解他從小受日本教育長大,有很深的日本情結,也習慣站在日本人的立場看問題。

他剛接任總統時,為了讓國民黨大老接受他,曾想在兩岸關係上有所突破。例如,1991年初我把國統綱領的草稿給他過目時,他說要加入「推動兩岸高層領導人互訪」,也於1992年8月1日國統會會議上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

正是因為有這兩份文件,1992年底香港會談才能達成一定的諒解,也才有隔年的「辜汪會談」。我很訝異李先生會否認這一段史實。

問:2013年「辜汪會談」屆滿20周年時,您曾把當年與海協會協商及安排「辜汪會談」的過程做了詳實、精闢的回顧,但您最近表示「九二共識」這個名稱可以不必再用,原因何在?

答:1992年兩岸雙方在交涉的過程中,有三個重點,一是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二是基於現實,一中的內涵有不同意見,可用口頭表述;三是事務性談判不涉及一中內涵。

蘇起在2000年把這三個重點簡化稱為「九二共識」,我認為應該用「九二諒解」比較恰當,因為當時雙方有的是understanding,而非所謂的共識(consensus)。大陸最初也並不接受「九二共識」一詞,後來大概是因為連戰2005年訪問大陸,大陸想釋出一些善意,就慢慢地開始採用該詞,但也因台灣方面堅持「一中各表」,淡化了「一中」原則,因而感到憂心,所以才會一再表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也因此,我認為經過20年的磨合,兩岸應把「九二共識」提升到「共享主權,互認治權」的階段。兩岸既然同屬一個中國,當然雙方就應該共享中國的主權;治權方面,大陸說在國家尚未統一前,要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那麼也就應該相互承認對方的治權,因為這是存在了60餘年的現實。

問:您曾說過馬英九所犯的錯誤,就是沒有恢復國統綱領,請問您認為如果馬先生在第一任就職後就恢復國統綱領,兩岸關係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發展?

答:我相信馬先生若恢復國統綱領,兩岸的政治互信會更強,兩岸關係也會有更多突破。另外,馬先生的盲點在於競選時就提了「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其實「不統」違背了一中憲法,後因有很多人表示異議,他才加了「在我任內不統」的說法,但始終不肯拿掉「不統」。他解釋說,說過的話不能收回去,但他在選前也講了兩岸要簽署和平協議,之後還不是改弦更張了!簡單講,馬先生就是跟著民意走,而不敢引導民意。這也說明台灣選舉決定一切。國民黨在野八年怕了,想先贏再說。

問:您於1992年5月就提議簽署兩岸互不侵犯協定,2008年又提出兩岸和平合作協議草案,請問您為什麼認為兩岸必須簽署和平協議? 另外,三通直航、更緊密經濟合作協定均已實現,您認為未來和平協議的重點應該放在哪幾方面?

答: 2008年8月,我在杭州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正式提出〈台灣海峽兩岸和平合作協議〉草案,引起轟動。我在前言中,指明大陸不武,台灣不獨,兩岸終止敵對,相互合作,共同追求未來,即終極統一之意。第一條提出建立軍事互信,第二條提出共同維護中國主權,第三條提出簽定台商投資大陸保障協定,第四條提出台灣允諾大三通,第五條提出雙方談判建立共同市場,第六條建議大陸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空間,以中華台北的名義,成為聯合國的觀察員,第七條外交休兵。可惜兩岸當局都未積極回應,至今沒有太多進展。

七年後,有關經貿、三通與外交休兵等提議均已實現,但兩岸敵對狀態始終未終止。

馬英九說終止動員戡亂,即意謂終止了敵對狀態,兩會也簽了21項協議,所以兩岸雖無和平協議之名,但有廣義的和平協議之事實,但我個人認為兩岸的敵對狀態尚未終止,兩岸至今缺乏軍事互信。而且,終止敵對狀態,需要雙方同意,也必須正式簽署協議。總之,簽署和平協議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過程。

問:今年5月及8月,您在兩次兩岸關係會議上提出要建構「一個中國架構」,把兩岸的現狀法制化,請問您對此有何具體構想?

答:「九二共識」階段性任務已完成,今後維繫兩岸關係的應該是兩年前大陸方面提出的「一中框架」(台灣稱為「一中架構」)及和平協議。我認為,大陸方面從主張「一中原則」到「一中框架」是進步的提法,「一中原則」只是一個原則,屬於剛性,而無迴旋的餘地;「一中架構」則是有層次的,它是一個可以被填充的架構,就像ECFA是一個兩岸經濟架構協議,之後還要簽署服貿、貨貿、爭端解決機制等多項協定。

我個人以為,兩岸可以先談「一中架構」,再簽和平協議,也可以先簽和平協議,再談「一中架構」。但據我看,「一中架構」應該比較容易談。「一中架構」最重要的是要定義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一個中國」。另外,大陸多次說要加強台灣的國際空間,滿足台灣民眾的期待,那就應該提出一些具體內容,讓台灣民眾知道什麼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我最近正在撰擬一份「一中架構協議」說帖,其中有四個部分,一是關於一中原則;二是關於雙方治權相互承認;三是關於和平協議,這又有兩個步驟:(1)兩岸立即成立「兩岸和平協議促進委員會」,積極規劃在三年內簽署和平協議,該協議需經兩岸立法機構同意,台灣方面亦需經公投通過,(2)互設政府代表機構;四是關於台灣國際空間,具體建議有二:(1)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申請成為聯合國的觀察員,(2)大陸協助台灣積極參與RCEP及亞投行。

我希望這個說帖能被兩岸當局接受,在最快的時間內簽署「一中架構協議」,讓兩岸關係可以法制化。接著就可以成立「兩岸和平協議促進委員會」,積極規劃在三年內簽署和平協議。我相信這樣才能打破僵局,讓兩岸關係繼續往前走,最終解決台海問題。

問:您在演講中多次談到大陸現在已經不一樣了,也說兩岸關係是台灣生存的重中之重,您認為台灣能如何具體地與一帶一路、亞投行密切結合?

答:我個人十分推崇習近平總書記的抱負及魄力,為了復興中華民族,他提出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亞投行的構想及作法。世界政治的演變基本上是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的爭霸,從經驗中可以得知,通常是海權國家勝出。如今中國以一帶一路的戰略,走向海洋,連結歐亞,勢將成為世界政治的核心。

我希望大陸方面能伸出雙手,歡迎台灣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的行列,釋放更多資源拉拔台灣,而台灣也有很多可以貢獻之處。例如,台灣從前有榮民工程處去沙烏地阿拉伯、約旦等國做了很多工程,現在都沒落了。大陸目前到各國蓋高鐵,台灣工程業者如能與一帶一路結合,就有工程可做了。另外,台灣的銀行爛頭寸很多,如果透過亞投行的機制貸款給其他成員國,不但台灣的銀行有活路,一帶一路的外地工程也可採購台灣的產品。

台灣經濟長期以來靠美國、日本,現在美、日自己問題一大堆,台灣也因此出口不振,GDP降到2%以下,但仍為討好老美,想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加入TPP,而非東盟國家與大陸支持的RCEP,這必然會讓台灣更加邊緣化。

我們不該忘了,台灣處於亞洲,基於地緣政治考量,我們跟大陸的關係當然應該比較密切,而且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西方霸權統治世界的年代終於要結束了。

另外,中國必須有海權、海洋資源,而真正面對太平洋的中國領土只有台灣,所以從地緣戰略考量,台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只有兩岸統一,中國夢才能實現,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復興。

問:您在今年6月與幾位外交界重量級前輩公開出來支持洪秀柱,請問您是基於哪些理由支持她?

答:我支持洪秀柱,主要是對蔡英文的主張不放心。特別是她今年4月去美國所說的話,讓我戒慎恐懼,理由有三。一是她根本未定義何為兩岸現狀,也沒提如何維護現狀。二是她是以美國的利益為利益。三是她在南海的主張以1987年海洋公約為基準,這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讓人擔心她上台後我國的疆域不保。

我認為,國民黨繼續執政可以維持台海和平與發展,民進黨則做不到,甚至可能會地動山搖。這是我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的理由,但黨內男性個個畏戰,只有洪秀柱出來,我當然要支持她。另外,洪提出的兩岸主張也深得我心,有人不了解「一中同表」內涵,我也同意政見要尋求最大公約數,避免以詞害意。她如今已回歸到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基本論述,國民黨中央應該給予最大支持。

問:洪秀柱選情低迷,您對她目前的選戰策略有何建議?

答:我認為2016選戰結果取決於三個因素。第一是台灣內部因素,取決於國民黨支持洪的力度。2016是台灣的關鍵一戰,如國民黨輸了,台灣有可能就真的走向台獨,朱立倫主席應該好好支持洪,洪本人也應努力提出好的政策,並找一個在省籍、年齡、專長上與她能夠互補的人選作副手,這個人也需要有地方淵源。第二是外在的,我希望外國不要介入過深。第三是大陸方面,我認為他們應權衡形勢,釋放更多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措施。

問:您一直強調泛藍要團結,也建議國民黨主動與親民黨、新黨主席溝通,甚至讓出幾席立委席次,在宋楚瑜宣布參選後,您認為泛藍還有整合的機會嗎?

答:我在今年初寫了一篇主張組大聯合政府的文章,後來也寫了一封信給朱立倫主席,強調泛藍一定要整合,才能打贏2016選戰。我當時建議國親兩黨簽署合作協議,如國民黨確定沒人出來選總統,就讓宋楚瑜選,但行政院長要由國民黨人士出任,兩黨要堅守「九二共識」,共同組織競選團隊,國民黨禮讓親民黨若干立委席次。

我認為政治領袖要懂得權力分享,它是一種藝術,只有願意與人分享權力,才能成就大事。現在宋楚瑜宣布參選了,泛藍整合已不太可能,國民黨只能靠自己努力了。

問: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您提出兩岸專家應共同編修抗戰史,但台灣方面始終質疑中共在抗戰的貢獻,您認為有什麼方法可以化解彼此的嫌隙?

答:抗戰的確存在兩個戰場,但歷史要靠證據說話。22次會戰均有史料為證,大陸應該提出敵後戰場的史料。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凸顯,抗戰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中國人在抗戰中所做的犧牲,改變了中國的前途,例如因抗戰勝利,不平等條約廢除了,台灣光復了,中國也得以參與國際政治遊戲規則的制定,這些都是抗戰勝利的意義。我們要趕快把這一段歷史寫清楚,以免下一代人不知道。

大陸方面也應該理解,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中國的代表權苦苦堅持到1971年,大陸不能一進入聯合國,就不顧台灣2300萬人的權益。這也是我為什麼主張台灣應該作為聯合國觀察員的原因。

我曾參與南京大學有關「中華民國專題史」撰寫的過程。該專題史共有18卷,由兩岸70餘位歷史學者共同撰寫,其中包括國民政府1949年遷台後的種種,書中用語也都盡量採中性名詞,這對兩岸撰寫現代史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我期待未來還能夠更平實地敘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發展,讓歷史作為化解國共內戰的橋梁。

週五, 14 二月 2025

預定2015年底前定性定調,而於2017年底完簽的服務貿易協定(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TiSA)第12回合談判於2015年7月6日至10日在澳洲舉行。對於成員之一的台灣而言,目前有三項重要挑戰:一是中國大陸初次申請加入TiSA談判成員國家,應否予以同意;二是TiSA談判將正式納入WTO體制,並把2013年以來準用的「複邊協定」 (plurilateral agreement)形態,在這輪談判中確定轉變成為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下的一項「多邊協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服務業貿易談判;三是TiSA談判的重點議題,將從先前10回合所專注的「市場准入」(market entry),延伸到對於目前兩岸都依然存在較大落差的「國內法規調適」(domestic regulations)領域。

台灣面臨新挑戰

TiSA是由少數世貿組織(WTO)會員國組成的次級團體「服務業真正之友集團」(Real Good Friends of Services)展開的,主要由美國及澳洲主導,致力於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貿易協定。

面對被稱為「特別服貿協定」的TiSA新回合談判,固然是一大政治外交議題,但其本質則還是國際經濟議題。依個人長期研究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看,台灣在TiSA談判回合中的既有成員國地位條件,乃至要在這一回合談判中決定支持或反對中國大陸加入,必須嚴肅考量(1)台灣的國際政治力,是否足以改變歐盟與南美國家,或必須遷就歐盟與南美態度;(2)台灣的國際經濟力,亦即台灣服務業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market share);(3)台灣服務業貿易量值的顯著性及關鍵性,是否已可以做出「夠份量的決定權」水準。

依目前台灣在全球市場競爭場域中,貨品貿易(commodity trade)尚具領先顯著地位,但在服務業貿易(services trade)方面,則顯然是相對弱小國家,尤其是過去歷年聯合國報告中,都明白標示「台灣是亞太區最大服務業貿易赤字國家」、「服務業國際化程度嚴重不足國家」,這種基本態勢的偏弱,當然會大大影響台灣在新回合TiSA談判裡的角色地位與決策權。這的確是台灣的一個重大、值得自省的課題。

中國的3T協定戰略

目前大陸政府政策上必須最優先突破的對外經濟關係課題,是「3T協定」的積極達陣。

3T協定指的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及TiSA。大陸官方並就協定成員國家數、人口數、合計GDP值、GDP占全球比重、貨品貿易占全球比重、服務業貿易占全球比重,作為指標用來取決面對3T協定挑戰,所應該優先突破的權重份額。

‧現有成員國家數:TPP 12國,TTIP 2國,TiSA 24國

‧合計人口數:TPP 13.2億人,TTIP 8.2億人,TiSA 20億人

‧合計GDP:TPP 30兆美元,TTIP 32.6兆美元,TiSA 49兆美元

‧GDP占全球比:TPP 43%,TTIP 47%,TiSA 70%

‧貨品貿易占全球比:TPP 31.2%,TTIP 23.2%,TiSA 46.5%

‧服務業貿易占全球比:TPP 31%,TTIP 40%,TiSA 60%

TPP列為第三順位

因此,大陸政府對現行「3T協定」的戰略優先順位是:以TiSA協定列為第一優先,TTIP列第二,目前談論最多的TPP則列為第三順位。這種戰略順位的定調,可以看到過去兩年來,習李體制為何積極爭取與歐盟的政經關係,加深對歐盟政經事務的關切及參與,而並未過度熱絡於對美國的政經關係發展,固有其高度國家戰略思維因素在內。

不過,中國政府的探索分析也明白指出,以協定談判的保密性或透明度來看,也是以TiSA協定為最高,TPP及TTIP次之。關於協定談判的高度保密性,恐怕也正是台灣社會當前面對民粹義和團式竭力主張「反黑箱作業」、「提高透明化程度」之新僵固意識形態的大敵。未來推動新一回合TiSA談判時,政府部門必將在這一方面,遭遇到極其重大的挑戰。

14項重點新提案

新回合TiSA談判的主要新提案共有14項重點:1.空運服務; 2.海運服務; 3.健康醫療服務; 4.國內規章; 5.商務人士短期進入; 6.金融服務; 7.電信服務; 8.電子商務; 9.專業服務業; 10.快遞服務; 11.陸運服務業; 12.環境服務業; 13.能源服務業; 14.政府採購等。

這當中,對台灣而言,無論是「放進來」(自由開放境內市場)或是「打出去」(積極攻勢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至少有八大弱勢項目,也就是台灣的「軟肋(痛腳)」服務業類項部門:一是國內規章,二是商務人士進出,三是金融服務業,四是電信服務業,五是陸運服務業,六是電子商務,七是專業服務業,八是政府採購。

台灣缺乏強烈企圖心

面對3T協定的挑戰,兩岸在WTO架構下,所進行的競爭,以TiSA談判回合的競爭言,台灣固然有「已是24國成員之一」的「在位者優勢」,但是,在實際作為上,已遜後於中國大陸。

習近平、李克強體制,為了爭取參加TiSA新回合談判,在台灣提議推展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經區)三年後,於2013年9月15日才由國務院核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計畫,卻在10月1日立即掛牌啟運,並於10月15日由國務院正式申請參加新回合TiSA的談判。

為了符合TiSA談判的「服務業類項」及「負面列表項目」要求,中國國務院對上海自貿區做出調整,又於2015年5月14日進一步開放試點天津、福建、廣東三個自貿區,以及各自各有三個片區的新作為,使中國自貿區增為四個,服務業類項擴大了,負面表列數也努力從130項減為100項以下(美國要求減至30項以下)。

大陸也在國內規章方面,採取積極市場化及服務業民間化行動,已開始進行實質的制度變革。這方面的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以及民間企業化,種種大跨步的行動力與執行力,已爭取到相當廣泛的國際支持,並已構成為一種莫之能禦的大國氣勢,令全世界驚豔不已。

反觀台灣,自經區計畫停滯,兩岸服貿協議中輟,致使服務業監理管轄權的「農業社會舊體制僵固性」本質曝露無遺,益發顯得台灣服務業市場的自由開放及國際接軌的步伐,都明顯落後於中國大陸。

台灣應有的戰略作為

這一相對見絀的強烈對比情況,已嚴重使得台灣當局,將來在TiSA體制變革談判的過程中,即使想要正面阻攔中國大陸加入成為新成員國家,乃至在進一步因應「複邊轉多邊」的體制變革、「在市場准入外增添國內規章鬆綁要求」的談判新範疇挑戰等方面,都勢必會益發相形見絀,根本無力得以招架。

對馬政府而言,加速服務業開放類項的擴大,積極鬆綁監理體制的法規,以及輔導促進現代服務業產業廠商的加緊轉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才是台灣迎向新回合TiSA談判,所最應該優先突破搶進的重點戰略作為。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