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生不論是在公立或私立大學就讀,因已脫離中學時代上課的相關規範,幾乎人人皆有「翹課」的紀錄,此種情況固然與課程內容貧乏有關,恐怕也是受到李遠哲在返台時說,以前在台大就讀期間遇到「枯燥無味」的課程就乾脆不上課,反正只要考試可過關即可的影響。李院士的陳述雖是事實,但不也是不足為取的言教及身教嗎?因為此等言論等於在教導或鼓吹各級學子,只要是自己不以為意的課程,均可採用自修的方式學習。
不可否認,全世界各個大學教授並非人人皆用功、勤於更新教材,並以條理分明的方式授課。反之,有些教授的確怠惰、且未善盡本份地準備好教材,以致於年復一年的「老調重彈」。有鑑於此,筆者於1975年學成歸台後,乃檢具美國康乃爾大學於期末實施的學生評鑒課程之範例,向時任台大校長的閻振興建議,讓台大學生於期末時,也可評鑒老師授課的內容及表現,此舉當時引起閻校長的誤解,以為筆者是在鼓勵學生鬥爭老師呢!
「教學評鑒」後來在台灣各大學間逐步展開,至少在台大達到了相對客觀性地選拔出真正教學優良或傑出的教授;但「教學評鑒」並非全然無檢討的空間,主要是教授與學生之間存在了「對價」關係,亦即有些教授刻意討好學生而「放水」,相對地,學生也會對教授回報以高的教學評價成績,因此而讓「教學評鑒」失去了實質意義。
學生進入大學後,繼續認真學習是本份,若因種種緣故而無法努力學習,身兼導師的教授就有責任關注、協助學生,紓解其可能在學習、生活、經濟或人際関係等方面遭遇的困難,若漠視學生學習或課業方面的情況,便是教授怠忽職守。
教授在校傳道授業解惑之際,除應時常充實課程內容外,還應督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所以筆者每於開課時,都會向學生提出三項規範甚或挑戰:一、為鼓勵學生勇於發問,學生凡在專業課題能提出讓教授無法解答的問題時,即可獲得加分;二、授課教授可採用課程中的相關問題詢問學生,以便喚起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三、授課教授有義務及責任為家長管教學生,當學生缺席三次以上者,註定重修;如學生自認不必上課聽講,家長必須親自向教授清楚說明原委;而自修學生對課程的通曉程度或成績,也必須依授課教授的口試或筆試的評分標準為依據。以上僅係個人在台大授課時的作法,是否得當,尚請同業們不吝指教。
大學生翹課的普遍情形,不僅是學生單方面的因素,教授的放任、馬虎、不負責任的教學態度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古人有言「學不嚴、師之惰」,的確是不變的真理啊!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蔡英文3月29日出訪友邦瓜地馬拉、貝里斯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行前綠媒加網軍大內宣:誇耀蔡過境美國時將獲「史上未有的高規格待遇」,是美台關係的大躍進;結果,不僅還沒出訪就先遭宏都拉斯「斷交」一記耳光;到了紐約接機場面難看、接待規格粗簡、白宮官員全部躲閃,蔡雖終於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見到面,卻引來北京「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不僅美台所謂的「不對稱防禦」全破功,更讓對岸將台海軍演和海警執法常態化。
蔡政府雖極力淡化演習的威懾效應,但實際反射出:美台不斷聯手操作的「打台灣牌切中國紅線香腸」,遭北京反切台灣「海空域安全警戒線」的香腸,讓美日的無力反制呈現在台灣民眾和國際視野中,幾乎可以預告:美國的台灣牌實際上已經「無牌可打」。
蔡過境美國被白宮放鴿子
綠營在蔡英文出訪前大放消息,指蔡將獲邀赴美國國會演說、和前國務卿蓬佩奧座談、乃至可能在紐約和白宮印太事務總管坎貝爾(Kurt M. Campbell)、副國務卿雪曼(Wendy Sherman),甚至副總統賀錦麗在公開活動時「巧遇」。結果,蔡英文抵美之後,不但沒有美國官員接機,下機時的紅地毯僅有四、五米長,走完紅毯,還需走幾十米才能上車,被網友群嘲為「羞辱性極強」的接機。
為避免北京反擊,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取消了對蔡過境的簡報會,蔡到紐約連紐約市長、州長都沒有看到、所有白宮官員走避。蔡演講改為室內,到「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時蓬佩奧沒有現身。
4月5日,蔡終於挨到和麥卡錫會晤,但麥卡錫在答覆記者時特別聲明遵守一中政策。美國國會當前反中氣焰正盛,麥卡錫不能取消和蔡會晤,不然形同美國在北京施壓下低頭的弱者姿態,但又不願背負激怒北京,造成台海情勢失控的責任,因此加了三點原則安撫北京,和早前對中國齜牙咧嘴的鷹派氣焰大為收歛。
中強烈反擊挫美氣焰
不論是美中貿易戰、美債問題、俄烏戰事、以色列面臨中東戰火、美國後院失火等,華盛頓有太多棘手的熱點難題,亟需北京合作,拜登當然不願被麥卡錫拖下水,蔡英文當然就被「放鴿子」了。如果蔡英文的過境秀只是個人灰頭土臉就罷了,但北京從警巡、軍演到制裁,一套連環拳打下來,不但把麥蔡會的預期效應「KO」,連帶讓美國朝野近來操作台灣牌反中的氣焰都蒙受窒息效應,原因是美國多次踩踏北京紅線,結果換來解放軍對台一次強過一次的軍演,幾乎讓美國難以招架。
去年8月裴洛西訪台,解放軍進行大規模「圍島演習」,多種遠端武器火力聯合投射演習,包括彈道導彈直接飛越台灣上空。去年12月23日,拜登簽署《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未來5年將提供台灣100億美元軍武,25日解放軍就在台灣周邊,進行「諸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聯合火力打擊演練」。此次蔡麥會,5日對岸先出動6千噸級「海巡06」輪,率領的海事執法船艇編隊,在台海中北部展開聯合巡航巡查行動;8到10日,解放軍接續實施「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
三天軍演,台國防部共偵獲232架次共機,逾越中線的有134架次,僅4月10日單日就有91架共機,54架次逾越中線。這二數字都創下共機擾台以來的單日新高,其中包括東部空域出現航母艦載的殲-15型機4架編隊飛行。
聯合利劍讓不對稱戰破功
可以說,蔡在卸任前搞出這場毫無實際效應的過境秀,不僅丟了宏都拉斯,替對岸打開海警船在台海執法的閘門,更讓解放軍首度出動航母進入東台灣海域,多軍兵種聯合行動,實兵實裝實彈,執行戰備警巡的艦機雷達開機,隨時處於戰備狀態,展現奪取制海權、制空權、制資訊權的綜合壓制能力。
解放軍海、陸、空、火箭軍及戰略支援五大軍種悉數亮相,動用高新武器裝備,尤其陸軍射程300-500公里新型箱式遠端火箭炮,讓海軍退役中將蘭寧利質疑,美方以「不對稱作戰」為由,強迫台軍購買的魚叉飛彈、微型飛彈艇、海馬士火箭、地雷等,面對強擊,除了深挖洞外,哪一樣武器可以派上用場?
雖然不同於去年8月,這次軍演大陸官方公布的內容中,不如前次圍島演習的火砲實彈熾烈,但官媒用電腦動畫展示,對台灣模擬聯合精確打擊,包括台灣重要建築、要點、跑道等重要目標、軍事體系的重要節點、對移動性重要目標跟蹤監視與打擊等效果展示,尤其山東號航母參演,120次艦載機起降中,包括80次的戰機起降、40次直升機起降,對台島東部地區佳山基地形成強烈威脅,且倒轉戰線前後方,台軍艦機失去分散到東路海域的戰術空間,航母作戰編隊也可以實現防空反導,遏制其他國家向台島馳援。
此前大陸多以「台灣地區領導人」或「台當局負責人」稱呼蔡英文,但這次蔡出訪,大陸公開稱蔡為「台獨分裂分子頭目」。早在2021年11月,大陸首度將蘇貞昌、游錫堃、吳釗燮列入「台獨頑固分子」,禁止其本人及家屬進入大陸和港澳,限制其關聯機構與大陸有關組織、個人進行合作,絕不允許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等措施,依法終身追責。去年8月16日,國台辦續將蕭美琴、顧立雄、蔡其昌、柯建銘、林飛帆、陳椒華、王定宇等為列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此次麥蔡會後,國台辦宣布將蕭美琴加重制裁,也對「遠景基金會」、「亞洲自由民主聯盟」二機構的執行長和秘書長實施制裁,北京顯然對綠營台獨色彩鮮明者不再容忍。
「麥蔡會」殃及池魚
此外,4月12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包括農產品、紡織品及五礦化工產品等共2,455項產品,調查期限最晚至2024年1月12日。貿易壁壘調查涉及的5大項產品中,其中石化、食品、紡織與ECFA重疊,對台灣食品業、農業衝擊非常大,這對長期醜化、抹黑ECFA的民進黨,無疑是懸在頭上的利劍。
雖然這些上榜台獨名單者都公開宣稱感到光榮,但民進黨其他政客和幕後支持的企業和金主,心頭卻是陰影籠罩,不但往後民進黨和對岸交流障礙加深,遠景基金會遭到池魚之殃,讓兩岸官方二軌的交流更困難。
蔡英文行前,國安局長蔡明彥還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研判麥蔡會狀況不會如裴洛西來台那麼嚴重,因為在美過境時和麥卡錫會晤,較麥來台「不那麼複雜」;加上新加坡、馬來西亞、西班牙的總理,法國總統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都在中國訪問,他們表示訪中期間若中國有任何軍事行動,他們會停止訪問。結果證明這完全是誤判。
儘管五角大廈出動「尼米茲號」航艦和「山東號」對峙,卻因不願被「山東號」頻繁起飛戰機趁機演練攻擊,而選擇轉向脫離。日本雖也出動護衛艦監控,但這次聯合利劍演習展現對解放軍逐步縮圍台島,美日無力阻止,也等於對美國示警,再挑戰北京紅線,解放軍圍台軍事的威脅將更嚴厲。
美中關係亟需回歸正軌
這個影響不止是對美日、對歐盟國家同樣具有警示作用。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中國時,除簽下160架空客大單外,中法36家企業共簽署18項合作協議,這讓澳、英等國流口水。馬克宏推動「歐洲戰略自主」,主張在台灣問題「不屬於我們的危機」,獲歐洲理事會主席蜜雪兒公開力挺,與馬克宏同時訪北京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則罕見地保持沉默。
由於法、德等多數歐盟成員歡迎北京介入調停俄烏戰事,加上近日來,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調停下恢復了邦交,中東伊斯蘭教各國逐步形成大和解,以色列遭到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朗與土耳其等多國導彈襲擊;巴西總統魯拉訪問中國,再度帶出「去美元化」敏感議題;美國國債危機未解,包括商務部長、財政部長乃至國務卿,仍待敲開訪問北京之門,這些都讓中國在美中對抗時握有更多籌碼。
情勢至此,對執迷於假民進黨之手,操作「台獨牌」威脅北京的美國朝野政客是一大挫敗,但從北京聯合利劍演習仍有所克制顯示,北京仍希望兩岸回歸穩定,中美關係步回正軌。接下來就要看經過這次幾近軍力攤牌的較勁後,華盛頓是否能務實理順中美兩大國關係;若能如此,台海必然轉危為安,諸多國際熱點危機也能化解。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2021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說,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但該警告不僅沒讓美台「聯手抗中」有所節制,反而促成或加劇了三件事情:一是美國政客就台海問題大做其秀:二是美國國會及智庫進行了大量台海衝突兵棋推演:三是美國軍火商如過江之鯽來台販賣武器。
這三件事,看起來是由三種不同身分的人,從事三種不同性質的事,但其目的及服務對象居然相同,效果自然相輔相成。
其一,不論是去年8月初「竄台」19小時的裴洛西,或今年4月初在加州見到蔡英文的麥卡錫,或同時間來台的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都做足了秀,而其發言也均著重在要繼續賣武器給台灣,並盡速交付,以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令人不齒的是,台灣朝野政黨長期以來都以見到這些政客為榮。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竟因有朋友牽線,在美國密會到有中情局背景、聲譽不佳的前國務卿龐佩奧,而感到洋洋得意。
其二,繼今年1月美國華府智庫CSIS公布台海衝突兵棋推演結果,不論哪方輸贏,台灣都會淪為「廢墟」,引發民眾恐慌後,4月19日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又做了兵推,並於次日公布兵推的結論是,美國在衝突開始後無法為台灣進行補給,所以必須強化與地區盟友的基地使用協議,並在危機開始前就大量武裝台灣;因此,美國必須趕交對台軍售的訂單,加強美台聯合軍事訓練,並提升美國在台海周邊的軍力。此外,跨黨派參眾議員還將提案,強化台灣的軍事網路能力。
其三,美國官員及軍事專家除希望把台灣變成一座「武器庫」外,還期望美台能直接合作生產美式武器,以免發生戰爭時美國來不及或無法運送武器到台灣。5月初,美國太平洋陸戰隊退役司令將率領25家國防承包商來台,參加「美台防務產業論壇」,據傳將洽談美台共同生產無人機和彈藥事宜。對此,有綠營名嘴幻想,無人機將結合台灣高科技、晶片等智慧財產權,未來台灣的國防產業可以打入美國軍工產業的供應鏈,他這個大頭夢,不僅透露出對美國公司與外國公司聯合生產武器相關規定的完全無知,還可能犯了忌諱。
平實而論,美國政府及軍火商一心想把台灣「豪豬化」,變成「軍火庫」,都有其政治及商業利益考量,這並不難理解。令人不解的是,當台灣民眾都心知肚明,就算美製武器遍布全島,「百萬台灣人手持AK-47步槍」,或「台灣每人發一支槍」,都不可能扭轉兩岸的軍事實力對比,也不可能打消中國大陸實現統一的決心,民進黨當局為何不顧民意執意配合美國,讓台灣陷入兵凶戰危的險境?更何況,台灣現在缺的是雞蛋是水是電,而不是子彈或導彈;需要的是和平與發展,而不是戰爭與危機。
最後,既然買武器的錢是我們繳的稅金,未來上戰場的是我們的子孫,我們又無可選擇地生活在這個島上,我們當然有權利、有權力,拒絕美國戰爭販子禍害台灣!
隸屬於傳統藝術中心的台灣戲曲中心,是第一座為傳統戲曲演出量身興建、打造的劇院,自2007年展開籌建計畫、2012年1月動工、2016年8月完工,再透過試營運、進行優化工程後,終於在今年10月3日開幕了。
鄰近捷運芝山站的戲曲中心,占地1.8公頃,主體建築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他以「一桌二椅」的概念,將中心分做北棟、南棟、前棟三棟建築量體,有1,055席的大表演廳、300席的小表演廳,以及大型排練室、數個多功能廳與戶外廣場。
為傳統戲曲而蓋的劇院
戲曲中心建造初衷很單純,是為傳統戲曲而蓋,設計上以照顧戲曲演員的需求為原則。例如姚仁喜參考清代文獻記載康熙皇帝看戲的座位,將舞台與觀眾席的距離設計為24公尺,對現代劇場的觀眾而言也許太近了,但其用意是為了讓戲曲演員在不配戴麥克風的情況下,仍可以將聲音清晰傳遞出去。又如後台廊道挑高3公尺,是考量戲曲演員若身上紮著靠旗、頭上戴著翎子,行走其間不必躬背彎腰。
在傳統戲曲界、表演藝術界以及戲迷心中,戲曲中心是一個備受期待的文化新地標。
開幕典禮前,中心特別舉辦祈福遶境踩街活動炒熱氣氛。下午宣告記者會,許多傳統藝術界重要人士,包括歌仔戲界、第2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廖瓊枝、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兒子陳錫煌、中研院院士曾永義等皆到場共襄盛舉。
記者會由台灣國樂團與泰國音樂家演出泰式木琴協奏曲《童謠》揭開序幕,另有柬埔寨與越南的藝術團隊演出傳統樂舞,最後由國光劇團獻演《關公開台》,結合難得一見的噴火淨台與驅邪除煞儀式,為新劇場帶來平安新氣象。
戲曲中心推出的開幕季節目包括兩大系列。首先登場的是「亞太傳統藝術節」,該藝術節自2000年首辦以來,迄今已舉行15屆,今年以「傳藝湄公河」為主題,邀請湄公河沿岸5國—越南、柬埔寨、泰國及緬甸、寮國,共10個團隊逾170名表演者,分別在傳藝宜蘭園區及戲曲中心演出。
策畫芝山喜戲節睦鄰
緊接推出的是「芝山喜戲節」,這是戲曲中心為了與所在地的天母、士林等社區建立友好關係而特別策劃的藝術節,由頂尖戲劇團隊演出年度製作級劇目以饗大眾。今年已經83歲的廖瓊枝老師將率領得意弟子—榮獲今年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的張孟逸,以及薪傳歌仔戲劇團藝生共同演出《俠女英雄傳》。
廖瓊枝對記者表示,《俠女》原名《火燒紅蓮寺》,是一齣紅極一時的奇幻武俠大戲,「50年前全台逾百歌仔戲班,三分之一的劇團競演該戲。全劇機關變景很多,有龍吐水、蛇吐火、鷹吞劍、空中飛戰等等。因為劇場內不能有明火,重製將加入投影、雷射等科技手法,創造逼真的效果,讓觀眾看起來更有置身火海的感覺。」
榮獲今年傳藝金曲獎最佳團體年度演出獎的唐美雲歌劇團,也將演出《新梁祝》。
團長唐美雲也告訴記者,今年是創團20年,該團一直秉持承傳統、創新局的精神,製作精緻細膩的歌仔戲。她還說,「《新梁祝》有兩大特點:邀請年輕導演吳定謙賦予傳統淒美愛情故事創新趣味,以及戲曲界明星演員大匯演,有知名旦角王金櫻老師、許秀年、小咪。」唐美雲更笑著指自己對著我強調,「還有我及石惠君、閃耀青年團演員等人」、「編導演組合,絕對值得觀眾期待」。
花了10年建造的戲曲中心,是傳承和發展傳統藝術的基地。不僅從此時起上演各種中華傳統戲曲節目,傳承傳統文化的根,文化部自明年開始亦將連續4年挹注經費,啟動「傳統劇團開枝散葉計畫」及「無形文化資產接班人」,培育創作及演出人才,培養觀眾欣賞習慣,並與各地社區營造及地方節慶結合,讓中華傳統藝術在當代綻放新生命。
10月12日晚間,記者與800名以上的觀眾,在世新大學大禮堂,觀看由北京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交流訪問團帶來的《中國民族音樂知多少》。
《中國民族音樂知多少》專案表演,是由中國音樂學院創立的,大部分表演者皆為該學院聲歌系、國樂系的師生,而該學院自1964年創立,即以「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為辦學理念,素有「中國音樂家的搖籃」美譽。
《中國民族音樂知多少》表演特色,是透過「講」、「演」結合的方式,對曲目的音樂特徵和文化內涵進行解讀,讓觀眾在享受聽覺盛宴的同時,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自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知多少》在大陸多地的大學、劇院演出過數十場,也曾赴加拿大、新加坡等地演出,廣受歡迎。
這次來台展演的有25人,全都是大陸最頂尖的民俗音樂家,包括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鵬飛,著名教育家、指揮家曹文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強,青年嗩吶演奏家張倩淵等。
當晚,交流團帶來中國不同地區的特色歌謠、說唱表演,以及琵琶、古箏、京胡、二胡、板胡、揚琴等樂器演奏。其中最受觀眾喜愛的是,青年嗩吶演奏家張倩淵獨奏的《一枝春》。曹文工指揮先為大家介紹該曲是描述武松的一生,包括他出道時的意氣風發、失意時的悲歎哀戚,果然經由張倩淵盪氣迴腸、扣人心弦的演奏,全場觀眾如醉如癡,奏完後全場掌聲、安可聲不斷,成為整場表演的最高潮。
記者聽到身邊所有人都忍不住讚嘆:「原來嗩吶可以這麼好聽」。看了節目單才知道,原來張倩淵20歲即得到大陸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的金獎,又獲得最高文藝獎《文華獎》的金獎,是唯一獲有雙金獎的嗩吶家。也因此,表演一結束,記者就衝到台前訪問張倩淵。她說:「我從6歲就開始學習嗩吶,要把嗩吶演奏得好,除了技巧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曲目的精神,融入曲目的感情,大膽地自由發揮。」
表演開始前,記者簡短地訪問了這次交流團的團長,黃埔軍校同學會副秘書長馮記林。他告訴記者,此次赴台交流展演主要突出的是民歌民樂民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是兩岸人民共同擁有的財富,也是連結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兩岸同胞有責任共同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飼育〉,除表達了反戰、反種族隔離等思維外,更塑造出生生不息的人底自然與種性魅力。讀者如把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裔作家黑石一雄的風格與歷史思維,與大江參照,或有所省思。
大江健三郎出生於1935年,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文學基礎,除日本文學及歐美文學外,與中國古典文學及魯迅作品亦有淵源。他七度訪華,與中國讀者及文壇互動密切,並反省二戰,認為日本應為侵華贖罪。近日則參與反參拜靖國神社、反修改和平憲法的活動。他就讀東京大學文學部時已嶄露頭角,而奠定其文壇地位者,則是本篇於1958年獲芥川獎的〈飼育〉,其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一個偏遠荒野的山村。
「過渡祭禮」的通體結構
〈飼育〉這篇短篇小說的通體結構,可說是典型的「過渡祭禮」(rite of passage),從孩童的純真過渡為成人的複雜認知。在小說裡,這祭禮的儀式是悚人、殘酷、明快的一刀:這一刀把黑人大兵的頭蓋砍破,把小說中的主角「我」,也就是作為過渡者的孩童的掌骨打斷。當然,這一刀也砍在過渡者的心靈深處,把他與他底孩童世界切斷!他自語說,「我已不再是小孩了,這念頭如啟示般占滿我心」。這作為主角,並作為第一人稱敘述者的「我」,是正邁入青春期的男童;他終於經過這經驗而進入成人的世界。
過渡為成人後的他,可以注視著從鎮上派來的書記官,從山坡上滑橇失控墜死時「微笑的顏面」,而毫無所動;並隨後自語說:「此刻,我猶如村裡的大人們一般,已習慣了猝死,以及或哀戚或微笑的死者表情」。在故事結構裡,這一刀也是整個故事的轉捩點。黑人大兵被俘虜以後,由於他的和善及孩童們的純真與好奇,與孩童們及村民建立了友誼,大兵可以在村裡自由活動,而小說中的敘述者,其家即負責大兵的飲食,而當書記官從城裡帶來壞消息,要把大兵從村子帶走,由縣政府發落,大兵即轉變了善良的行徑,抓住敘述者當人質,而終於發展成上述殘暴的一幕:大兵人頭落地,而作為人質的敘述者掌骨也被打斷,而執法者則是敘述者的父親。
從孩童過渡到成人世界,這一過渡祭禮,在基督教文化裡,以「樂園」到「失樂園」的聖經神話出現,並詮釋為純真的喪失。這聖經「過渡祭禮」終於在19世紀英國詩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手裡,經由詩歌的渲染,定性為從純真過渡到經驗兩兩相對的心靈境界。前者乃樂園未失去時之純真世界,充滿基督精神的信望愛,後者則是樂園已失,對羞恥、對醜惡的認知與怨懟。
大江在〈飼育〉裡所表達的理念,從孩童世界到成人世界,與布雷克的從純真到經驗相若。〈飼育〉中的孩童主角,確是經過一連串的經驗,認識了恨與罪惡,認識了成人底生存現實,甚至進入了反諷的境地,確與布雷克的經驗世界相若,猶如布雷克上述詩篇所關注的對象與孩童們。然而,布雷克最後提出了把純真與經驗相結合的「二度純真」(organized innocence)境地。這也就是儒學所說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境地。這裡的「大人」,顯然不是與純真相對待的成人。
在民俗與神話的「過渡祭禮」裡,過渡者往往經歷一段隔離,也就是〈飼育〉裡孩童經歷事故後臥病的時光。在這段囚禁的日子裡,他「進入如死亡似地誘人的睡眠中」,鎮日「倦極、畏寒、抖顫」。這使我們「逆反地」聯想到文明社會裡冠冕堂皇的「冠」禮。中國古禮,男子20而冠,表示進為成人。如果我們遵循大江的結構模式,「孩童」進入「成人」即為「純真」進入「經驗」,那麼,這堂而皇之的儀式,真是一大反諷。
人底自然狀態與種性魅力
大江在〈飼育〉表達了反戰、反種族隔離、反仇恨等思維,但筆者認爲,其最特殊的成就,是塑造出生生不息的人底自然狀態與種性魅力;以最美、最感人、最自然、最宇宙一體的姿態塑造出來。「光裸的黑人兵被水潤濕,反射著強烈陽光,有如一匹黑馬裸著,閃閃發亮,一份充實的美」。這重塑了男性的美與魅力。這人獸圖不沾一絲穢淫,反而是生生不息的「性」底自然的表達。
從歐州文學的傳統而言,〈飼育〉裡表達的生生不息的人底「自然」,可以說是自盧梭以來所歌頌的「高貴的野蠻人」概念的繼續發展:又賦上了東方生生不息的宇宙觀。筆者雖無意謂大江受盧梭的影響,但大江大學時攻讀法國文學則為事實,而此獲1958年芥川獎的名篇即寫於此時。
〈飼育〉朝向生生不息、朝向「性器」底魅力而著墨,篇中也連帶著描寫了人與人身體接觸的原始感覺(一如動物相互的碰觸嗅哄),甚至描寫了「食」的本能面貌,使習慣文明的人重新省視我們的本然與自然,這些都是大江所開創的地方。就中國傳說而言,即是孔子所謂「食色,性也」最撼人、最形象化的表達。
則天去義肢與善宇宙
與這生生不息的「人底自然」相表裡的,也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宇宙。在〈飼育〉裡,在描寫人事更迭時,不斷用筆來觀照周遭的山野,把人事置於這生生不息的宇宙背景裡,而其對宇宙景物的描寫,如霧,如陽光,都帶有前述自然的、身體的、本能的況味。這藝術成就,應有賴於整個東方宇宙觀作為其骨髓。
〈飼育〉有其象徵的層面,如前面透過黑人性器及身體的描寫,透過霧、陽光、山路的描寫,以象徵生生不息的人底自然與宇宙底自然。但最具有象徵意味而又與上述觀念相關的,莫若書記官的「義肢」了。書記官的義肢在小說裡,有使人不快、與自然相對待的負面象徵。帶著義肢的書記官,走向自然的山野跌倒受傷,篇末滑雪橇時失足死去(死時的微笑耐人尋味),這些都是符合小說的象徵結構。換言之,「義肢」是對「自然」的侵入,書記官的來臨就是對這原始村落的冒瀆。就日本的文學傳說而言,夏目漱石所提出的「則天去私」(其源頭來自儒家),在大江手裡,則成為「則天」去「義肢」了。當然,「文化」不等於「義肢」,但文化裡的不良局部,如〈飼育〉裡所描寫的戰爭與殺俘,倒是書記官所發出煩人金屬聲的義肢,最能「象徵」的了。
〈飼育〉的結尾表面是悲觀的,但並不排除「則天去義肢」的可能性。篇末,書記官借來雪橇,滑向自然,失足而死去,未嘗不是回歸自然,未嘗不是「則天去義肢」的象徵。「則天去義肢」的前提乃是對人性底自然持樂觀的看法,與盧梭哲學及我國儒學一脈相承。使人深思的是,當代西方思潮一直由佛洛伊德對人性的悲觀視野所統御(及其晚期體認了「愛本能」的存在,才露出人性正面的曙光),而198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在其獲獎名著《蒼蠅帝君》(Lord of the Flies, 1954)裡,亦持人性為惡的看法。
「愛本能」毀於國家機器
然而,從文化記號學的角度而言,所有的文化記號都不免在文化場域裡建構與孳衍,人性論亦如此。那麼,我們要接受盧梭、大江,還是接受「愛本能」體認前的佛洛伊德、高汀?我們要我們的心靈如生生不息的「善」的宇宙,還是要孟子所言荒涼的牛山濯濯?
最後,在筆者的學術視野裡,馬克思與佛洛伊德為同時的兩大思想家,前者以歷史唯物辨證法及異化理論為基礎,後者以精神分析學及夢理論為骨幹;究其源,吾人得謂,前者對人性持樂觀態度,後者則持悲觀色彩。然而,佛洛伊德在其晚期著作《文化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1934)裡,體認了「愛本能」(Eros)的存在,並謂人類之續存,有賴於「愛本能」對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侵略行為的源頭所賴的「毀本能」抗衡,而這是佛氏有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史無前例的摧殘,而表示的憂心忡忡。
大江健三郎在〈飼育〉裡,也表達了類似後期佛洛伊德「愛本能」的觀念,村裡兒童對黑人大兵的友善是「愛本能」的顯現,而這「愛本能」卻因國家機器的關係給摧殘了,這歸咎於國家機器,表達了大江難能可貴的左翼反省思維。
(作者係師範大學英語系退休教授)
針對北韓進行兩次火星14型洲際導彈(ICBM) 試射,並於近日再度試射火星12型中程彈道飛彈(MRBM),橫越日本領空後落入西太平洋,造成東北亞區域衝突的可能性升高。川普已表示,不惜以軍事手段對付北韓。不過,若美朝戰爭開打,南韓將首當其衝,面臨北韓軍隊跨越北緯38度線,進犯領土的嚴重後果。對此,南韓也有所應對,逐步公開其新研發的對地攻擊武器系統,讓人一窺其因應北韓的軍事手段。
地對地攻擊飛彈系統
南韓推出的地對地攻擊飛彈系統,包括玄武1型彈道飛彈(最大射程180km)、玄武2型彈道飛彈(最大射程300km)、玄武3A/B/C型巡弋飛彈(最大射程500~1500km)。其中,玄武1型以早期勝利女神防空飛彈為基礎研發而成;玄武2型則類似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飛彈(SS-X-26 Iskander SRMB),或美國的多管火箭遠程戰術飛彈系統(MLRS ATACMS);玄武3A/B/C型則類似美國的戰斧巡弋飛彈(BGM-109 Tomahawk cruise missile),可從地面或海上發射。相較於北韓偏好大規模毀滅性核武,南韓則傾向於精準打擊的傳統彈頭武器。
空對地攻擊飛彈系統
近日,美軍派出B-1B超音速轟炸機協同南韓F-15K戰轟機,對北韓進行邊界繞境巡航的任務。有媒體認為,這是美軍對北韓的武力恫嚇手段。B-1B/B-2轟炸機可攜帶大量精準導引炸彈(LGB/JDAM),包括最大型的炸彈之母(GBU-43 MOAB)空爆炸彈,對北韓的地下碉堡有直接摧毀能力(美軍在阿富汗有實戰經驗,曾摧毀整座山頭的地下掩體)。日前,美軍F-15E戰鬥轟炸機測試最新的B61-12型戰術導引核彈(爆炸當量相當於50000~150000噸TNT),它可藉由全球定位系統導引,精準命中目標,並鑽地後引爆以減少輻射傷害。
而南韓F-15K戰鬥轟炸機也可以攜帶精準導引武器,包括最新購入的金牛座遠距武器系統(KEPD-350 Taurus)。金牛座採用渦扇發動機(Turbo fan),最大航速0.9馬赫,最大射程500km,全球定位系統配合慣性制導,搭載高爆彈頭(戰鬥部)。先前,F-15K曾試射金牛座,並精準命中地面目標。此外,F-15K也可以攜帶魚叉反艦飛彈(AGM-84 Harpoon)和聯合直攻彈藥(JDAM),對北韓境內的核武設施發動奇襲。
斷電炸彈
2017年10月8日,南韓軍方高層人士透露,由國防科學研究所主持的斷電炸彈研製技術已有成果,隨時可製造出碳纖維彈,能讓北韓電網短路,進而癱瘓核彈基地。斷電炸彈已開發2種技術:空投型和引爆型,將成為南韓「殺傷鏈系統」的關鍵打擊手段之一。若戰時在北韓各大發電站上空爆炸,可使核彈基地停電癱瘓12小時以上。斷電炸彈由高傳導性的鎳和碳纖維製成,以次彈械撒布攻擊。不過,北韓也宣稱具備電磁脈衝作戰能力。電磁脈衝彈若在高空爆炸,將能癱瘓該地區的電子系統。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站版主)
大陸航母戰力持續備受關注,繼國產航母002下水測試後,配合新型大型戰艦055級的下水,大陸航母艦隊的兵力正逐漸成長,據最新媒體報導,新型的大陸艦載機固定翼預警機已正式出現,代號為空警-600(KJ-600)的空中預警機,其外型與功能與美軍現役的E-2預警機相似,可以判斷大陸海軍已具備四度空間作戰能力(太空、空中、水面、水下),按照大陸海軍成長的速度,可研判其艦載機聯隊的實力,與美軍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未來發展潛力無可限量。
對於航艦的艦載機來說,有兩點必須克服,第一為艦載預警機使用的是小型相控陣掃描雷達。換言之,機上雷達必須縮小,方能裝設在飛機上進行遠距離的監測,這項技術對大陸來說相當容易。第二,艦載預警機必須擁有大功率的發動機,才能有助於縮減在飛行甲板的起飛距離。大陸在國產發動機的研製能量上深具實力,正是繼美國海軍後,具備製造/生產艦載固定翼預警機能力的國家,其整體海軍航空兵實力遠超過俄國、英國,甚至日本海上自衛隊,達全球第二。
這幾年大陸的軍事裝備有如下餃子般的速度出現,對於大陸海軍而言,未來正式配備空警-600,除可提升大陸海軍「早期的預警能力」(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在西安飛機公司的設計下,空警-600重量為25-30噸重,動力來自於兩具FWJ-6C渦輪發動機,機組人員大約5-6人,更有機會為大陸海軍提供戰場引導,維持在區域或爭端海域的空中巡弋任務,為海軍艦隊與艦載戰機提供更多及時的戰場資訊,有效提升大陸海軍在遠距離/區域的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稱霸太平洋多時,但近年在預算/人員皆不足的條件下,加上因長年戰事過久,戰力已出現吃緊,甚至有出現慢性倒退的現象,尤其在現役裝備普遍缺乏保養下,無論是海軍或空軍,均已瀕臨負荷極限,今年美軍第七艦隊連續發生四起軍艦撞船意外,就是顯著例子。
解放軍在經濟的加持下,無論是國防預算或軍事裝備皆快速提升,與美軍的實力差距漸漸縮小,未來太平洋的海上霸主可能會由解放軍取代,大陸海軍的崛起更對區域/世界的經濟、海上運輸、自然資源、人道救援等皆有正面效益,屆時世界各國就不得不重新適應另一個新興大國所樹立的國際秩序。
(作者係中正大學戰略所碩士)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員、解放軍問題專家易思安(Ian Easton)在新書《中國入侵威脅》中披露,中國大陸已經擬訂了一份2020年進攻台灣的秘密計畫,其中提到共軍攻台的三個階段:海空封鎖與大規模轟炸、兩棲登陸作戰及地面作戰。其說法未必符合台海狀況,但最近美國智庫對兩岸關係頻繁的發言,值得重視與警惕。
民進黨於2016年5月執政後,推動了一系列未曾經詳細評估的政策、法規及政府預算,使得民主政治的程序正義及民意未獲得尊重。民進黨又以轉型正義為名,對國民黨及軍公教警消進行政治鬥爭,尤其是粗糙的年金改革,深深傷害了在職及退休人員對政府的信任。
民進黨又肆無忌憚地執行「去中國化」,刪除課綱裡的中華文化與中國歷史,藍綠之間的矛盾已從執政權之爭,逐漸轉化成敵我矛盾。台灣社會如果爆發激烈的衝突甚至動亂,將成為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對台動武的條件。
民進黨又積極地參與美日對華的軍事包圍。除情報交換與人員互訪之外,像美籍工作人員長期派駐在新竹樂山長程監測雷達;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讓美日人員登上太平島;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還於今年6月底甚至通過條款,同意美艦可定期停靠台灣港口。最近韓國媒體還報導,川普考慮在台灣設置戰術核武。如果台灣允許美國將核武部署在台灣,將觸及大陸對台動武的紅線。
縱觀最近種種演變,大陸對台動武的條件逐漸成熟。共軍犯台會把握三大原則:時間最短,傷亡最少,外力干預最小,以「快、狠、準、穩」的現代化高科技武器及軍事手段,迅速癱瘓國軍的有效抵抗。同時以「台人治台、一國兩制」及優惠的對台政策,不斷通過網路及媒體持續對台發動心理戰,化解台灣人民的疑慮與恐懼,減少解放軍攻台作戰的阻力。
對於主張台獨的民進黨政府,國軍早已不知「為何而戰」。如果大陸率先提出與國軍建立終戰共識,寄望於國軍為復興中華民族的共同目標,停止軍事對抗,共同完成兩岸的和平統一,屆時共軍對台軍事行動,極可能僅是一場寧靜又短暫的斬首行動。以台灣目前的政治氛圍,這應該也不算是天方夜譚。
民進黨狀似積極投入國防建設,但台灣面對大陸沒有國防縱深,面對共軍遠程精確打擊的威脅完全沒有迴旋空間。這與國軍強大不強大,武器裝備先進不先進沒有太大關係。美軍再強大,他們面對日益精進的共軍遠程精確打擊,也在考慮將駐紮在第一島鏈的海空軍後撤2,500公里,轉進到第二島鏈,這些相關報導見諸於許多美國智庫及軍方的研究報告。
萬一共軍犯台,美軍會不會出兵馳援?美國對於剛長了核武乳牙的朝鮮都束手無策,更何況是戰略核打擊及反介入/拒止力量正在飛躍發展的中國大陸。
面對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的到來,不管從習近平的歷史定位或歷史使命感來說,兩岸統一問題都將是他無法迴避的機遇與挑戰,所以2020年將是兩岸關係十分關鍵的時刻。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撇開千絲萬縷的歷史纏結不說,百年來,從孫中山革命到胡志明共產革命戰爭以至於今,越南都與兩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加之,台灣現有十餘萬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因此,越南應是可開拓交流的新天地。
越南是1986年開始「革新開放」的社會主義國家,原以為這個被中國影響千餘年中南半島大國華僑多、漢化深,用我們的國語也能溝通。未料,踏上越南土地親見,才發現當地百姓操著越南語,滿街都是越南文的招牌、路街牌及法式建築。不過,參訪其歷史古蹟,還是能體會出參雜其間的中華文化韻味。
行前安排緊張但成果豐碩
為瞭解孫中山與越南革命建國的關係,同時尋訪孫中山在越南和中越邊界的事蹟與遺址,日前國父紀念館首度邀請學者組團赴越南,與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社會科學大學合作,召開「孫中山與越南」學術研討會,並拜會胡志明博物館。
2014年,我館與越南學術單位曾有接觸,惟當年越南發生排華暴動,計畫中斷,今年才再度啟動。座談會由胡志明博物館范青梅副館長主持,且派員為團員導覽,讓我們對越南人心裡的胡志明形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翌日,研討會落幕後,則是去參觀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
越南是孫中山革命的據點
在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中,越南是策動起義的重要據點。他之所以選在越南推動武裝革命,除了越南與雲南、廣西、廣東相連外,更有一批華僑熱心投入,以及法國殖民總督韜美(Paul Doumer)願意支持孫中山革命。另一方面,越南與中國有著同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命運,不少越南知識分子如潘佩珠、胡志明等和孫中山一樣,胸懷反抗帝國主義的抱負。當初胡志明領導抗法所提出「獨立、自由、幸福」的口號,就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宗旨相近。
這次討論的議題,主要環繞在孫中山在越南的革命事業、越南革命建國與孫中山的關係及越南與台灣、中國的關係等三個主題。台灣學者關注孫中山在越南的革命事業,而越南學者著重在孫中山與越南革命建國的關係,尤其重視孫中山的革命及民權思想對越南組織發展的影響。越南境內有20多座胡志明博物館,各館與本館同屬紀念名人的博物館,此後可藉由孫中山與胡志明相同的理念,架起溝通的橋樑,進行館際間交流,共同弘揚「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
重視保存傳統文化
歷史上,越南語曾長期受漢字、漢語影響。近代天主教傳入及法國殖民統治,為傳教及方便統治,殖民當局鼓勵發展當地的越南語文,因此,近百年來越南已有自己的語言,即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添加新字母及聲調符號書寫構成而越南文,如胡志明的越文是 Hồ Chí Minh。
儘管如此,當參觀河內的古剎、古廟,如胡志明博物館旁的獨柱寺(一柱廟)、觀音廟、福林寺以及稱為文廟的國子監等,從結構仍可發現其格局、內部神位的擺設,匾額、木雕、門聯或木柱的對聯書法等作品,與台灣的廟宇很相似。特別是文廟,會感受到以前越南知識分子若要為朝廷服務,唯有參加科舉考試,可知其受儒家思想薰陶源遠流長。這些古剎已有千年之久,目前還能完整保留,看得出來,越南政府和人民用心保存傳統文物。
是值得交流的新天地
此行我們還驅車到170多公里遠的中越邊境鎮南關─在廣西境內現稱友誼關,踏尋孫中山的歷史遺跡。一路上,看到改革開放後的越南,馬路寬敞、現代化的橋梁與建築,以及越南風格的民宅林立。而街道上是密麻魚貫行駛的摩托車和擺上小椅凳,就能經營餐飲生意的商家。越南人好勤快,有向前衝的幹勁。
更難得的是,每到公共場所如餐廳、旅館及機場等地,我們的手機都可以連上網路,可見越南E化程度很高。台灣有十餘萬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可惜我們對越南的風土民情很陌生,但這不正是可極力開拓交流的新天地嗎?
(作者係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