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04 八月 2023

由於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調始終不見起色,甚至多份民調淪為老三,國民黨內「換侯」聲浪不斷。不過,7月23日國民黨召開全代會,換侯之議終成絕響,此後國民黨只有全黨齊心力挺侯友宜到底,再無二念,否則賴清德選上總統就再無懸念了。

2022030158408347697

「換侯」之所以終成絕響,第一個理由是民調可信度的問題。雖然國民黨上下都承認,侯友宜近來民調情況不佳,但事實上,民調的可信度是令人懷疑的,除非特別有警覺性,一般受訪者很容易被引導,甚至被誘使給予特定答案。

舉例來說,屏東大學兼任副教授諸葛俊就投書媒體,明確指出,類似「請問你贊不贊成非執政黨組成在野聯盟,在2024推出一組候選人?」這樣的內容犯下多種問卷設計的謬誤:(一)問卷對象知道什麼是「非執政黨組成在野聯盟」嗎?這種專有名詞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理解嗎?(二)依過去總統選舉的經驗,不就是政黨或參選人推出一組人馬形成「xx配」,選民再依個人喜好投票,「非執政在野聯盟」這樣的問題已先入為主,再加上「非執政黨應組成在野聯盟」,這種問法能問到真實的民意嗎?

以上例子只是坊間為大選進行的民調之一。其他例如施測單位究竟有沒有公信力?其目的是想了解民意,還是在帶風向?不要說一般民眾,就連媒體也難以判斷,因為仔細去檢視問卷者鳳毛麟角。

不要忘記侯友宜曾經高居民調第一,一路下滑是在他被徵召後,其中有沒有人在刻意操作,還真耐人尋味。

第二,國民黨換掉侯友宜就會選贏嗎?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不論是換郭台銘、朱立倫或如鄭麗文所建議的韓國瑜,都來不及了。更何況任何更換都必須面對當年「換柱」的慘痛經驗,黨內正反意見七嘴八舌,絕難定紛止爭,徒然造成更加混亂的局面。

第三,黨中央揚言不惜祭出黨紀。「換侯」要換上郭台銘?目前郭並非國民黨員,有正當性的質疑;何況郭自己曾經表示會挺黨內出線者,這要如何轉彎?換上韓國瑜,雖可能再捲起韓風,但鄭麗文孤掌難鳴,此說也讓操盤的金溥聰斥為「親痛仇快」、「有腫包就應該擠出來」,黨中央更揚言要祭出黨紀。韓國瑜最後也出席了全代會,此事就此告終。至於是誰在幕後鼓動鄭麗文,鄭想換取什麼好處,那只能後續再了解了。

總之,目前情勢,侯友宜必須先整合韓粉、郭粉,再談藍白合,如果最終出現四腳督,則會是民進黨賴清德坐擁天下。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五, 04 八月 2023

日前南美洲巴拉圭總統當選人貝尼亞來台訪問,表達對台的堅定支持,也邀請賴清德於8月出席總統就職典禮,來回順便過境美國。賴過境可能會再次衝擊兩岸關係,但筆者對於貝尼亞未過半當選總統更有興趣,也不禁好奇台灣2024大選是否會出現同樣狀況。

2022030158408347695

巴拉圭總統得票未過半

今年4月底巴拉圭大選投票前,國內外新聞皆預警:在野黨主要候選人艾里格里稱,如果他勝選就將與我斷交,且要與北京建交,以求得經貿利益。他在接受外媒訪問時,也多次表達與台斷交的決心。

巴拉圭大選結果,不僅使蔡政府鬆一口氣,也可能使台灣民眾誤以為巴拉圭普遍民意是支持我方的。其實不然,兩個主要在野陣營候選人的政見都是要與北京建交,只是因為選票分散,而使得執政黨的候選人獲勝。而第二名(28.25%)與第三名的得票(23.56%),加總起來勝過當選的第一名(43.93%)。這樣的結果,有沒有可能出現在台灣的2024總統選舉?

2022030158408347696

選民對下架民進黨有共識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年5月公布的民調,有51%的民眾不支持民進黨2024繼續執政;更早之前的2021年11月「台灣智會」民調就顯示,有42.6%的民眾支持2024換黨執政。顯然,台灣社會有一股浮動的不滿氣氛,再加上2022年底縣市長選舉藍營大勝,國民黨樂觀地解讀為「政黨輪替」的時機已經到來。

然而,自從侯友宜於今年5月17日獲國民黨朱立倫主席徵召,代表參選總統以來,兩個月已有14家機構做過19次民調:在三腳督的情形下,侯友宜有15次名列第三,其中更有11次支持度低於20%;納入郭台銘的4次四腳督民調中,侯雖然只有一次墊底,但與郭的差距均不大,且4次的支持度均低於20%。整體民意大勢不利於侯。

6月28日,金溥聰出任侯友宜的競選辦公室執行長,後續有8家機構民調顯示,侯友宜仍排名墊底,且支持度均低於20%。這引起黨內同志的焦灼不安,乃有「暫緩提名侯」、「侯下郭上」、「侯下韓上」等雜音出現,更有邱毅、蔡正元、鄭麗文連續公開抨擊,蔡正元甚至稱侯是「國民黨史上最弱的總統候選人」。而非國民黨員的陳揮文及劉家昌更連連砲轟侯、朱。

侯內有韓粉外有郭台銘

侯的困境不單在於他缺乏政治人物的「魅力」(charisma),他在黨內有韓粉對他不諒解、不支持,在黨外有郭董尚未死心,持續高調遊走造勢。郭台銘的作法未必能擄獲選民的認同,這可從幾次四腳督民調中,他的支持度不高可知其一二,但卻足以引發選民對侯友宜的質疑與猶豫,間接傷害侯的基本盤。這是侯在金小刀操盤助陣下,仍難以拉抬聲勢的原因。

台灣自1996年實施總統直選以來,曾經歷過幾回多組候選人競逐總統的選舉,但大體上不脫藍綠對抗的格局。2024年的選舉可能會是台灣選舉史上首見的真正三腳督,選戰的主軸不再是藍綠對打。台灣民眾黨代表的是新興政治勢力,柯文哲狠打綠營、嘲諷藍營,台灣選民經歷了三次藍綠政黨輪替之後,或許不排除這次換個白的看看?

非綠大聯盟未必能組成

從多次民調支持度來看:柯、侯兩人的支持度總和勝過賴清德,但因為三方分票,很可能會落得像巴拉圭大選一樣的結果。因此不單是輿論,連朱立倫主席都曾說要組建非綠大聯盟。然而,侯友宜目前選情低迷,使得結盟有困難,即使最後產生「侯柯配或柯侯配」,選票上一定會有「1+1=2」的加乘效果嗎?目前支持柯P的以青年人居多,他們顯然多數不喜歡國民黨。一旦藍白合,會不會轉投賴清德?甚或乾脆放棄投票?反之,支持國民黨的深藍族群,能夠接受出身墨綠的柯P嗎?

如果在中選會登記前「藍白合」仍無望,郭正亮說只有寄望選民採取去年新竹市長選舉的「高虹安」模式,自動「棄三(侯)保二(柯)」。但這在總統級別選戰上有其難度。2000年總統大選,連戰僅獲23.1%的選票,雖說是國民黨迄今最低的得票率,也顯示一直有一群鐵桿死忠的選民對國民黨不離不棄。假設明年侯友宜的得票僅剩兩成,仍可能讓賴清德以些許勝差擊敗柯文哲,複製2000年阿扁以39.3%勝選的模式。

最近朱立倫經常以棒球賽常見第九局逆轉勝,來鼓舞支持者。選情起起伏伏,說撲朔迷離也好、說眼花撩亂也可,明年大選結果究竟會是「第九局逆轉勝」,還是「巴拉圭大選結果」?我們已不能說「且拭目以待」,如果政黨及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不能體會民心,選民很可能會主動出手做抉擇。

(作者係作家)

週五, 04 八月 2023

台灣處境憂患,外臨戰爭風險,備戰耗資千億;內則詐騙橫行,又有能源危機。明年大選三黨角逐,再加一名企業鉅子,票該投誰?判斷候選人能耐,要看他是否能集結能人志士如一片樹林般庇蔭眾生。

2022030158408347694

2024大選,國民黨侯友宜、民進黨賴清德、民眾黨柯文哲已就定位,以下從運動員的角色,分析他們三位的特質。

侯友宜像籃球球員

侯友宜像籃球員,願與隊友建立助攻跑位默契,能交叉掩護上籃得分。籃球員投籃或助攻都反應在得分板上,觀眾看得一清二楚,假不了也躲不掉。

據桃園一名資深社會新聞記者回憶,侯友宜擔任桃園縣警察局長時,中壢地區治安不寧,賭色槍毒案多,分局刑警大隊所屬偵查隊和派出所的主管多在地久任,滋生弊端。媒體朋友建議應採各分局輪調制,侯不僅採納並徹底執行,將中壢、龍潭、大溪、蘆竹、大園等分局人事一盤棋式調整,中壢治安果然平靜不少。侯任警政署長時,台三線超速攝影效度曾遭質疑,包括台北市忠孝東路上的超速攝影可信度也遭非議;他未堅持本位立場,立即檢視儀器後裁定退還罰款,平息民怨。

警察工作貴在執行,一旦設定目標就義無反顧,槍彈從頭上飛過,也要抓住歹徒。侯在台大參加學生座談時,被問到「棄侯保柯」的看法,他引用動漫「灌籃高手」中一球隊教練的說法:「現在放棄了,那比賽就結束了。」他既已設定目標,就絕對不會放棄。

柯文哲在打躲避球

與侯友宜呈對照組的是柯文哲。柯的表現像在打躲避球,擅長移位避球,只要躲掉攻來的球,不出局,就算存活。他訪日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談起釣魚台,他說:「台灣民眾並非想要那塊土地,只要能在那裡捕魚就可以」,藍綠都指責他,沒有主權哪來漁權?他回應「沒說要犧牲主權,只是想先解決漁民的生計問題」。台北市議員王世堅批評他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2015年柯文哲首次當選台北市長次年,就停辦七七抗戰紀念活動;名嘴黃智賢指責柯市府有預算卻喊停,他面對非議,答稱「不知道,都是文化局長去弄的。」總之,柯文哲從政後的第一年,七七就成了媚日的犧牲品。

他口喊「兩岸一家親」,但指「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沒有明確定義,等他當總統後再向中國問個明白。6月訪日,他赴早稻田大學演講,回答一位中國留學生問他:中華民國是否包括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他回答:「你確定你還回得去中國嗎?」徹底表現出他閃躲的本性。

柯文哲自稱「墨綠」,從未說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憲法定義的大陸地區」。儘管如此,他仍與主張「憲法一中」的鴻海創辦人、台灣前首富的郭台銘金門夜談;挨批是揣著聰明裝糊塗,沒有中心認知與信仰,但求網路流量、擁粉自重。

資深記者聚談,認為柯有當頭的野心,有比其他候選人十倍的表演天分。他說「重男輕女是生物本能」、「一個行業裡女生數量上升代表這個行業在沒落」、「一夫多妻能增加人口」、「婦產科醫師只看一個洞」。或許有人認為他很有趣,但絕對缺乏領導人該有的悲天憫人、濟弱扶傾、有容乃大的人品與德行;為躲避攻來的球,急著移位。

賴清德像棒球捕手

民進黨提名的賴清德像棒球捕手,同黨蔡英文暴投、壞球太多,民怨已深,賴左支右絀。最關鍵的兩岸關係,蔡倚美抗中,台灣已臨兵凶戰危;賴投書《華爾街日報》,暢論保台和平計畫,要強化台灣威懾能力、建構經濟安全、與全球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務實支持兩岸現狀。

但賴清德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倚美抗中」的程度只會逾於蔡英文,保衛台灣和平除聽命於美國延長役期、海灘布雷、焦土城鎮戰,已無他途;強化台灣的威懾力只像鏡花水月。

民進黨從反ECFA到默認延用,顯示台灣貿易出超完全依賴大陸。蔡政府讓兩岸關係急凍,大陸已進行貿易壁壘調查,要反制台灣對大陸的不公平待遇,並可能終結惠台措施,賴清德有何能力建構台灣經濟安全?又怎能保持兩岸不斷變動的現狀?

蔡政府的暴投、壞球太多。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曾撰文,引述外國學者所言,藉民主之名的獨裁,就是民粹、兩極分化、戕害自由,最糟糕的人擔任領袖,治理國家就是惡人政治。

台灣在防疫、領導人學位真假、抄襲論文、迫害大學自治等爭議事件,動輒列為機密,不讓民眾知道真相。新北市幼兒園餵藥案是假消息,民意代表、網工卻炒作,製造恐懼、困惑的輿論;醫療行政高層與司法隨即動作,催化出醜化競爭對手的氛圍。這就是民選獨裁者進行不公平選舉的伎倆。

郭台銘應學彭博棄選

至於企業鉅子郭台銘擬參選總統,可舉美國富豪彭博為例,他參加過共和黨、民主黨,當過12年紐約市長,財富曾位列全球第九。2020年,他登記民主黨初選,欲問鼎白宮,結果成績輸給拜登與桑德斯,隔天他就宣布退選,轉而支持拜登。彭博為初選投入10億美元,在他退選後,媒體說選民睿智,金錢買不到總統大位。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五, 04 八月 2023

7月23日國民黨召開全代會,三大戰將韓國瑜、侯友宜及盧秀燕再次合體,聲勢看起來不小,但在郭台銘仍無意歸隊,黨內仍有不少有心人士未必會全力支持侯友宜的情況下,國民黨真能走向團結、合作,讓低迷的聲勢拉起來嗎?

2022030158408347693

2024大選,國民黨明明形勢落後對手一大截,總統與立委選舉都無勝算,聲勢陷於低潮,卻還無止境地內鬥與相互指責。即使外界認為各種勢力相爭已讓國民黨「日薄西山」,但反對國民黨中央的聲浪卻無一日不斷,譏諷與詆毀侯友宜的更有過半來自藍營人士。國民黨人似乎對侯友宜這種非傳統國民黨形象的候選人,就是不能接受,但如果侯友宜真的那麼差,為什麼在5月17日他被徵召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被視為國民黨中最強的母雞,也是唯一可以打敗賴清德的人呢?

國民黨被勝利沖昏頭

從2022年縣市長九合一大勝後,除了部分頭腦清楚的人,整個國民黨就陷入了瘋狂的爭權狂熱中,彷彿已勝券在握,為了總統大位與立委而算計、叫囂。當時輿論界已開始批評國民黨高興太早,分贓醜態盡現;但沉浸在先搶先贏心態的國民黨同志們,完全忘了縣市長大選的勝利是源於「討厭民進黨」,選民是支持國民黨多數的縣市長候選人,卻不認同老態龍鍾的國民黨,或接受國民黨提出的理念與想法。

2024選舉是國民黨存亡的一場選舉,不是侯友宜一個人的選舉。很可惜當敵人還沒有攻進來前,最多的火炮竟是來自藍營自己人,有人攻擊他「藍皮綠骨」,有人罵他「賊頭」或「草包」,也有人看不起他是警察出身,有初選失敗卻不願意認輸的人,有不肯與侯碰面卻在私底下搞他的,有拿人好處要求「換侯」者,也有人納涼看戲,一看民調不佳,就要求侯友宜退選,甚至立馬向民眾黨示好者。

泛藍不能內鬥成性

這樣看著自己的同志失敗,卻幸災樂禍的心態,在2020年前韓國瑜參選總統時就開始了,這些別有用心者寧願看到黨內同志失敗,也不願看到自己人成功。這樣努力抹黑自己的候選人,阻擾自己的候選人當選,似乎已成了國民黨的DNA。侯友宜獲得國民黨徵召後,整合黨內同志當然是他責無旁貸的責任;但這不是他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事。大家必須思考,這是國民黨全黨生死存續的一場硬仗,再輸,國民黨將連生存都成問題。如果大家都袖手旁觀,甚至炮口對內,這樣沒有互信、不團結的政黨,怎麼膽敢做能重返執政的夢?

看看民進黨,即使賴清德和英系之間有多少糾紛情仇,卻很少看到民進黨同志公開羞辱自己提名的候選人,扯自己人後腿的情形,因為參選者都知道,從政同志任意辱罵自己提名的候選人,將會受到支持者強力的抵制與報復,再說只要1月13日輸了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大家連爭取利益的機會都將中斷。

由於國民黨的初選之亂,加上落敗者不願意面對事實,到處抵制,導致政黨與總統候選人的支持度快速下滑,柯文哲也提前宣布參選2024總統大選,擺明民眾黨要走江湖路的決心。此外,不願認輸的郭台銘也要獨立參選到底。這場總統與立委選舉將呈現「三黨鼎立」,甚至「四人對立」的混沌局面,這讓侯友宜在整合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

身為國民黨的候選人,侯友宜扛起整合的重責大任自然無法推卸,然而時窮節乃見,如果在艱困中,大家不懂得共同赴難、全力以赴;反而在選戰初起之際,就開始推卸責任、找戰犯,那國民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國民黨再內鬥就會亡黨

國民黨在總統與立委初選過程爆發的鬥爭與紛亂,這讓討厭藍綠惡鬥的支持者走向民眾黨,讓柯文哲的聲勢變強,並展現了要取代國民黨的高姿態,不僅自認為將是2024年的造王者,也提出「聯合政府」的概念,想要在立委與內閣組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這樣艱困的戰局中,國民黨要想取得選舉的勝利,避免民眾黨取而代之,最重要的是自立自強;強大領先的國民黨才能鞏固既有勢力,並讓民眾黨陷於「被棄保」的危機中,進而願意談藍白合。

國民黨的支持者應牢記「團結共進,分歧必敗」的基本道理。這次國民黨再不團結,不僅是選舉勝敗的問題,而是國民黨將可能淪為永遠的在野黨,甚至從台灣的政治版圖上消失。再者,打垮國民黨不僅是民進黨的企圖,更是民眾黨這次參與選舉的目標之一,國民黨要有危機意識,須提出完整的政綱政策,讓整個黨有完整的戰鬥理念,也讓民眾對國民黨有煥然一新的印象。當然,總統與立委候選人要展現勤奮、接地氣的形象,讓選民願意原諒國民黨,再給國民黨一次機會。

請郭董事長三思!

如今禿子漢子燕子再次合體,除展現了國民黨能合作的底氣與意念,也在告訴全黨同志,國民黨若不合作就沒有明天。然而,國民黨能不能真正反守為攻,再往上走,仍待郭台銘的大器與大局觀,認清成功不必在我,才能讓藍營團結起來,邁出一致的步伐,達成「下架民進黨」的目標。如果郭董執意參選到底,不僅會分裂國民黨,讓藍軍繼續陷在混沌之局中,也無疑是幫助賴清德躺著都能當選,讓民進黨繼續操弄台灣人民。請郭董事長三思!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五, 04 八月 2023

7月23日,中國國民黨召開第21屆第3次全國黨代表大會,一如外界預估,完成了正式提名侯友宜成為該黨第16屆總統的參選人程序。侯友宜也在大會中宣示要贏得選舉,取回執政權,讓台灣更進步。一切行禮如儀,順利圓滿。不過,客觀地說,侯友宜的選戰處境絕不輕鬆,與過往兩屆總統大選相較,這次國民黨更處逆風,前路坎坷。

202203015840834769

「換侯」已成過去式

從好處來說,這次的全代會至少消弭了「換侯」的異聲,這個雜音在國民黨內其實已經瀰漫了兩個月之久。雖說最後未造成實質影響,但卻給了侯友宜及以朱立倫為核心的黨中央極大困擾。根據媒體報導,全代會縮短黨代表的提案時間,就是要防堵有「換侯」意圖的黨代表趁機發難,造成黨中央的尷尬。從這則報導可看出,所謂「換侯」的壓力始終存在。

現在終於能夠塵埃落定,國民黨不至於繼續糾纏在「換侯」的壓力中,是件好事。另外,黨中央原本擔心韓國瑜會有不同於黨中央的政治動作,最後也沒發生,韓國瑜還主動趨前擁抱了侯友宜,這對塑造黨內團結的正面形象當然有些幫助。不過,從反面來看,事情就不是表象上那麼地團結和諧了。

2022030158408347692

團結黨內各派仍須努力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的缺席透露著蹊蹺,雖說王金平事先有請假,也向外界做了說明,但總是讓人覺得奇怪。最大的不妙是,郭台銘幾乎是在全代會確定提名侯友宜的同一時間,在網路平台發布貼文,強調自己對台灣的熱愛及不會讓國人失望,並誓言要改變台灣的政治風格,要給台灣人民帶來希望。郭董這篇貼文,老實說更像是一篇參選宣言,是向國民黨宣告分手,這幾乎等於是打臉朱立倫一直掛在嘴邊的「在野聯盟」,也等於是宣布侯友宜當選希望渺茫。

侯友宜要想贏,他的勝選地圖當然是,朱立倫開出的那份「在野聯盟企畫書」,展開來說,就是先團結黨內各派政治勢力,也就是爭取馬英九、連戰、吳伯雄等黨國大老,然後是韓國瑜、洪秀柱等黨內中老的支持,至少不要跟中央唱反調。然後是安撫黨內地方山頭(也就是朱立倫口中的牛鬼蛇神),再來才是逼退郭台銘、勸和柯文哲。如果情勢發展真如這張地圖定位發展,那當然要恭喜國民黨和侯友宜,總算在八年之後有希望奪回政權,形成政黨輪替,讓台灣更好。可是,事情真能如此如意嗎?

黨內的大老、中老就不說了,光是韓粉能否全數回籠就大有問題。所謂韓粉,一般以為,不過就是深藍那群退休軍公教警人員,他們的政治特徵就是意見不少,但動作整齊劃一,該投的票,最後會票票入匭。更何況,侯友宜就是退警人員,人不親、土也親,別說含淚了,含什麼都必須投。但是,韓粉實際上不是只有這群人,當年不少年輕人也是披星載月地趕往高雄支持韓國瑜,這些人現在去了哪裡?我不敢胡說,但我敢保證他們現在不在國民黨,投票意向也非侯友宜。

要怎麼逼退郭台銘?

更大的問題是,怎麼逼退郭台銘。從事理邏輯來說,郭董不是不能被勸退或逼退,更何況2019年也的確讓郭董知難而退過一次,有一就有二,生意人再槓也槓不過錢,但這一次我認為郭董恐怕很難再被擺平,原因是時不我予,任何人都無法逃脫自然法則。至於說花錢,他花千億新台幣買疫苗的事都做了,花個10、8億新台幣選總統,圖個痛快,又算啥呢!

所以,如果國民黨中央打算以勢逼郭,那絕對是撥錯算盤,按錯計算機。再說,郭董目前民調雖不高,但跟侯不相上下,說要以勢逼郭,那還真不知道是以啥勢力逼他?難不成是要兩蔣託夢威嚇郭董嗎?

藍、白要怎麼合?

最後就是「藍白合」。多家媒體問我,柯文哲會跟國民黨合作嗎?我回說,柯文哲本人已經不只一次回答記者提問說,國民黨自己都還沒搞定內部,我要跟誰去談?柯此言絕非「失言」,而是一句大白話。現在國民黨全代會已經正式提名侯友宜了,總該可以談「藍白合」了吧?可是,如果說國民黨連郭台銘都搞不定,請問柯文哲為什麼要跟國民黨談合作?柯文哲為什麼不能也跟郭台銘談談呢?再說,國民黨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代表大會已正式提名了侯友宜,那所謂「藍白合」就是「侯柯配」囉,但柯的民調高出侯將近一倍,請問柯為什麼要接受「侯柯配」?

或許會有人說,那也可以「柯侯配」呀!這真是吃國民黨豆腐也不打草稿,國民黨的全代會是橡皮做的嗎?當然也有人說「藍白合」為的是要下架民進黨,然而,柯文哲早就說過他並不贊成「下架民進黨」,那不是他的政治理念。

所以說來看去,所謂「在野大聯盟」這張「必勝地圖」、「勝利方程式」,漸漸呈現出「畫餅充飢」那句成語裡的「餅」了。侯友宜的前路走來必定坎坷,雖然我不能斷言他贏不了,但困難真還不少。不過,祝福還是必須祝福。祝願他馬到成功,凱旋而還!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週五, 04 八月 2023

7月25日,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團結法案》,主張聯合國1971年通過的2758號決議文不涉及台灣,「將致力對抗中國大陸試圖在國際組織扭曲關乎台灣事宜的行徑」。該案若經參議院通過、拜登簽署即可成案。

觀其內容,該案充其量不過是一紙聲明,其效力連《台灣關係法》都不如,因為雖同為國內法,但《台灣關係法》至少規範了美台進行民間交往時應注意的事項,而此案內容空泛到無從執行,更無從檢驗其執行效力。何況,台灣在2009-2016年間曾八次派代表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而2017年後,是因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灣才未能再踏進WHA大門,因此即使有《台灣團結法案》加持,若民進黨繼續執政,台灣還是不可能參與國際組織。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旨在將「中國的代表權」交給當時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歸還中國則早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降書》明定之。

從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可得知,美國在1970年就評估,即使在聯合國提出「雙重代表權案」,也未必能通過;1971年在聯合國討論「中國代表權」之前,季辛吉不僅自己密訪大陸,還宣布尼克森總統將於次年5月前訪問大陸,這等於昭告世人,美國已放棄中華民國。其後的美、中三公報,更強化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與法理事實」。美國豈可為了「以台制華」,就推翻歷史,顛倒是非?

綜上,《台灣團結法案》根本不值得一評,但是,就在眾議院通過《台灣團結法案》的三天後,拜登忽然首度宣布對台提供價值約108億台幣的軍事援助,同日跨黨派的眾議員又要求美方優先處理對台軍售案,還要求修改《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今後不再限於「防禦性武器」。

美國為謀求其戰略利益,在台海問題上一向持兩手策略,例如一面宣稱堅持「一中政策」、「反對台獨」,一面加速對台軍售,強化美台軍事協調,但這一次居然不顧大陸一再警告「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第一條不能逾越的紅線」,採文攻武嚇方式聲援「台獨」,並要將台灣打造成一座火藥庫,令人感到錯愕,也不禁想起俄烏戰爭爆發前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如何鼓動北約東擴、武裝烏克蘭,但在戰爭爆發後的500多天中,雖送上數百億美元的先進武器彈藥,卻始終未出一兵一卒相挺。

台灣的確不是烏克蘭,烏克蘭全民皆兵,台灣採募兵制,烏克蘭除備戰外也求和,而台灣既不避戰也不求和,和大陸連直接對話的管道都沒有。烏克蘭處在歐陸,可跑的鄰國挺多;台灣是一座海島,無處可走。台灣唯一不落後烏克蘭的是我們的政客,人還沒當選,就紛紛趕往或「過境」美國「備考」,賴清德甚至立誓有朝一日要走進白宮。所幸,台灣人民只要有「求和避戰」、「下架民進黨」的決心,就不必坐以待斃。

週五, 21 七月 2023

2016年12月,從「川英通話」、川普公然質疑美國的「一中政策」,到中共軍機兩度繞台、聖多美與台斷交,台灣民眾在短短半個多月中終於見識到,一旦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被破壞,「地動山搖」絕不會只是虛張聲勢。

在與聖多美斷交後,有綠營重量級人士公開表示「我們哪裡在乎小國的斷交?怎麼處理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才是生死存亡。」林全也重新定義「踏實外交」,不應以金錢交換邦交。果真如此,蔡英文又何必浪費公帑,在亟需援助的「貧弱小邦」之間四處奔波,難道她1月出訪中美洲四國,只為過境美國?

據聞,早在大選前,綠營就評估過「小國邦交無用論」,蔡政府對於聖多美可能帶來的斷交潮,大概會處變不驚,也會在對外關係上,加大執行其「友美親日以抗中」政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中美關係發展史來看,美國歷任總統的對華政策,均取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及當下的世界局勢,1月20日就任後的川普會如何處理美中台關係,還有待觀察。唯一可確定的是,由於「一中原則」早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川普稱呼蔡英文一聲「台灣總統」,完全無法改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之歷史及法理事實,也不能創造出一個「台灣國」來。

倒是歐巴馬在警告川普「顛覆一中,須想清楚後果」的記者會上,提及台灣是一個「實體」(entity)的表述,值得重視。且不論其理解是否正確,都值得吾人進一步思考。

就國際運作(international practice)觀之,台灣在一些領域(例如航空、捕魚、氣象、投資)上,或可算是一個可自行運作的實體,但所有國際法專家均認為,在宣布獨立,更改國號,制定新憲法,並被國際社會承認之前,台灣不是一個國家(state)。

倘若蔡英文想繼續借中華民國之名「維持台海現狀」,基於中華民國憲法至今是「一中憲法」,北京又已鄭重反覆提出「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獨」。這表示,蔡政府要借殼上市,就必須用具體行動禁止獨派炒作修改國歌、修改公投法、修憲等議題,並停止推動一切「文化台獨」行動,才有可能創造開啟政治對話,逐步解決政治分歧的有利條件。

最後,有關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問題,並非完全沒有解套的方法。就在「川英通話」前兩天,北京曾提出:「不反對在九二共識之外,建立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若蔡英文只為個人及民進黨面子問題,暫不願承認「九二共識」,不妨先提出「兩岸非國與國關係,非一中一台」,這不見得是北京要的「替代性共識」,但至少應該是一個善意的開始。

週五, 21 七月 2023

比對台灣與大陸媒體最近的報導,讓人頓覺台灣是一隻鴕鳥頭埋沙堆,或是慢慢加熱中的一尾泥鰍,不知死之將至。

一是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與聖多美外長博特略簽署了復交《聯合公報》。而張小月在立院回答立委質詢時說,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一事跟「九二共識」無關,馬政府時期也發生過甘比亞斷交,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國際空間打壓破壞一直都存在。

二是台灣國防部表示,我方對「遼寧號」繞台一周,均有預置海、空兵力全程警戒、監偵與應處,籲請國人安心。

三是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鄭運鵬立委表示,觀光局已持續5年辦理北美同志旅遊業、觀光業來台踩線團,加上台灣環境對同志友善,「台灣應成為同志旅遊首選,人數要第一。」

從上面三則新聞對比讀來,讓人覺得已到這節骨眼,蔡政府似乎仍不知今夕何夕,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田地。對岸已兵臨城下,先空後海展開包抄,所差只是按鈕,我們仍在吵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跟「九二共識」無關;要爭台灣成為人數第一的同志旅遊首選。執政黨一面大喊團結,一面鬥爭國民黨;一面轉型正義,一面以年金改革為名鬥爭藍營居多的軍公教;一面要彌平社會傷口,一面又不斷拋出有爭議的法案,撕裂台灣人民的傷口,國人能安心得起來嗎?

元朝《范書》中第一則:「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四下裡安環,八下裡拽炮,人平了你宅舍,馬踐了你庭堂。」台灣現真是落到共軍業已環台,四下裡安環,八下裡拽炮,即將平了你宅舍,馬踐了你庭堂如此窘境,猶在一片自我感覺良好中,不承認「九二共識」。

週五, 21 七月 2023

蔡英文執政8個月,民調持續溜滑梯,如繼續看跌,想要連任難度大矣!綠營集團焦躁不安,那些剛嚐各種名器利益的群雞,患得患失心更不言可喻;相對的,也讓國民黨內前年一片謙讓的權貴認為,2020年總統大選是騎馬進京的大好機會,怪不得黨主席選舉,內鬥老毛病又復萌。

吳敦義、郝龍斌在洪秀柱宣布競選連任後,宣稱要承擔重責大任,韓國瑜也跳出來參選,詹啟賢也有參選意願。媒體也開始炒作主席選舉,爭相報導各參選人在檯面上下過招。

本來多人出來競選是好事,國民黨員有更多選擇,符合選賢與能,但如參選人虛心假意,只想打著黨國、經國先生的幌子,踩踏他人,成全自己,那就會害了百年老黨。

吳敦義日前在參選記者會上哽咽地說勇於承擔,但有黨員質疑他想的是總統這個名器?還是勇於承擔國民黨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如果他老實承認想參選總統無可厚非,但2015年黨內初選時,他在哪裡?這段往事並不久遠,他應對黨員說清楚。而郝龍斌表示,選上黨主席,將不參選總統,這話能信嗎?去年朱立倫不是也講過這話,要把市長做好做滿,但不旋踵即粗糙地「拔柱」。

黨同伐異不足為奇,但國民黨內有些人專搞黨異伐同。作為國民黨黨員,我希望各參選人適可而止,表現風度、公平競爭,以免民進黨只要挑起國民黨內鬥,就又可以轉移執政不力的焦點。

週五, 21 七月 2023

身為一個強國,不論是區域強權還是往後的世界霸權,中國解放軍必須將力量竭盡所能地到達各個重要海域進行防禦,仿效美國海軍的運用模式,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海上強權,得以維護國家的尊嚴及核心利益。

根據資訊顯示,中國大陸海軍正在建造第二艘航母,這訊息透露出大陸對「強軍夢」的投入,這點讓美日兩國憂心。

對於美國來說,持續維持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有助於維繫美國霸權的地位,更有助於美軍嚇阻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所有活動,美軍竭盡所能聯合日本海上自衛隊與新加坡、菲律賓,來聯合圍堵中國海軍的投射力量,然而,目前看來事與願違。

美國應會繼續與日本維持緊密的軍事同盟,透過聯合軍演與軍機軍艦換防方式,來強化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嚇阻力量,繼續圍堵中國,因此,解放軍必須解決艦載機數量的不足、加強海上航母全天候作戰的能力、培訓航母操作經驗,並設法使艦載機之性能與美軍新一代的匿蹤戰機較量。

中國大陸海目前的海上實力,對東海、南海甚至台灣海峽,已構成一定程度的嚇阻力量,但若要完全跳開第一島鏈,直接投射進入到更遠、更深的第二島鏈的關島,則需再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