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人說媒體是鯊魚,一聞到血腥味就會緊咬不放,但網路時代人人是記者、是名嘴、是專家、是判官,於是鯊魚變小了,變成成千上萬條食人魚。
因為一位女作家之死,台灣社會又陷入了瘋狂,開始紛紛要找出究竟是誰害死了這位美女,誰是那個千夫所指的「兇手」。過去有人說媒體是鯊魚,一旦聞到血腥味就會緊咬不放,但網路時代人人是記者、是名嘴、是專家、是判官,於是鯊魚變小了,變成了成千上萬條食人魚。過去的鯊魚還講媒體自律,還談基本道德價值,而如今網路時代的食人魚們,為了搶得先機、為了衝高收視點閱率,根本不在乎是否會因此傷及無辜。
民粹橫行媒體公審
台灣很多人以擁有「自由」、「民主」而驕傲,殊不知台灣這種脫序的自由民主,看在大陸人的眼裡,只覺得「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尤其是媒體辦案,根本是赤裸裸地把人民公審帶上了螢光幕。台灣媒體自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百無禁忌、無話不說、無所不談,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自認是包青天,要幫忙追兇、要判嫌犯的罪,更要替天行道。
因為網路盛行,那些被指涉的「嫌疑人」幾乎無所遁形,一個個難逃被人肉搜索出來的命運;由於資訊的快速流通,許多真假難辨的指控快速流傳,等到證實是誤傳時,討論的焦點早已轉向,受害人連辯駁的機會都沒有。一般人又不像柯文哲,有良好的公關團隊幫他研擬因應對策,可以「流血的時候游得比鯊魚快」,丟出新議題躲避食人魚的追殺,因此一旦被咬,只能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
這幾年台灣因為媒體的炒作,製造了多少冤錯假案,郭冠英、鄭大為、洪仲丘、阿帕契姐、小模命案…等,多少人被食人魚啃得體無完膚、身敗名裂。但相關案件進入實質司法程序後,有幾個真的定了罪?絕大多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草草收尾、無疾而終,但又有誰關心這些輿論霸凌的受害者呢?
這次林奕含自殺事件也是如此。林奕含的死是個悲劇,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走上這條路,從我們得到的片面資訊很難判斷。可是,媒體為了炒作悲情創造收視率,哪管什麼基本人權,只要扯開傷口流出更多的鮮血,好讓嗜血者們飽餐一頓,誰在乎受傷流血的人有何感覺?
社會私刑風氣盛行
其實法律對於加害或受害雙方,並不是沒有相關保護規範,從基本的「無罪推定」,到「被告不必自證己罪」,到「自白不能作為唯一證據」等,在《刑事訴訟法》中都有條文規範。只是,台灣的法治觀念淡薄,如果占領立法院都可以獲判無罪,一切社會大眾認為違法的行為,都被形容成是「阻卻違法」的合理手段,那還有誰要乖乖守法?
在缺乏法治精神的情況下,台灣社會私刑風氣盛行,一下子有人被要求跪在菜市場「洗門風」,一下子又有人聚眾尋仇。那個無理取鬧叫囂「妳吃給我看」,逼著「犁記」店員流淚吞下屈辱的餅,還得理不饒人地說「你們要學我這樣鬧,就會退錢」的叫囂畫面,至今仍記憶猶新。這種作為印證了台灣早已淪喪為叢林社會,敢吵敢鬧者就能肆無忌憚、橫行無阻。
民主燈塔照亮大陸
除了成天私設刑堂,隨意入人於罪之外,台灣媒體還成天提供毫無營養的「三器新聞」(手機、監視器、行車記錄器)。為何既無國際觀,也無警惕世人效應的荒唐媒體,可以在島上存在,而沒有人認為該有所規範,這個問題常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藍綠有志一同地都在愚民,都希望人民不要檢驗「真理」,不要實事求是。
台灣藍綠為了讓自己能永遠執政(藍或綠誰當家不重要,只要是這兩家把持即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讓台灣島民知道,外界的世界究竟長什麼樣,只要人民覺得自己是住在世上獨一無二的世外桃源,就不會去質疑他們戒急用忍,封島鎖民的無良行為,也不會有人反思,為何多年來台灣從四小龍淪為低薪苦悶怨聲載道的鬼島。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鬼島每天上演的荒謬戲碼,雖將島民的心智退化為茹毛飲血的原始人。但無情荒地有情天,這座吃人不吐骨頭的蠻荒之地,卻剛好可以給大陸同胞有所借鏡,知道再怎麼搞也別搞成像台灣這樣。台灣果然成了燈塔照亮大陸,雖然呈現的都是負面教材,但若能指引方向,使後人莫蹈前車覆轍,也算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貢獻。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今年520,蔡英文自動放棄了就職周年的例行講話,而吳敦義卻因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一輪勝選,意外地成為520最搶戲的人。
吳敦義勝選是國民黨員歷經兩次敗選,現今無奈生活在蔡政府製造的各種爭議對立之中,危機總動員的結果,也因此,國民黨員甚至泛藍支持者對於吳敦義的大贏,都感到特別振奮。尤其,當輿論都表示吳敦義是「民進黨公認最難纏的對手」,甚至認為吳帶領下的國民黨可於2018年與小英一決勝負,這不僅提升了國民黨的士氣,也確實挫傷了蔡英文的執政氣勢。
當然,吳敦義所面臨的挑戰才正要開始,他必須有效阻止「黨產會」對國民黨黨產的清算;必須籌募資金,讓黨可以正常營運;必須凝聚黨的共識,站穩在野黨的制衡地位;必須化解與年輕世代的隔閡,爭取到青年的支持;也必須改變外界對國民黨政商曖昧的既定印象。更重要的是,儘管吳敦義的當選與其兩岸主張關係不大,但作為國民黨主席,他必須鞏固國共之間既有的互信基礎,加強國共之間的合作交流,進而讓國民黨的兩岸主張及實務經驗,成為國民黨重新再起的有利條件。
吳敦義言必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認為「現階段沒有統一的條件」,這些或出自個人理念,但也可能基於選票考量。
政治人物的生命在選舉,因此,通常只會尾隨或順從民意。不過,儘管「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政治人物」,其實,民意如流水,又通常受到政治人物及媒體的操弄左右,而人類歷史之所以能向前邁進,無非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出現了願意扭轉、引領民意,開創歷史新局的政治家。吳敦義是否願意適時把握機遇,作為國民黨的中興之主,使兩岸關係轉危為安,決之於他一念之間。
此外,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5月24日在台企聯10周年慶上表示,「任何變相台獨最終也會失敗」,看來大陸不僅反對、遏止任何形式的台獨,也將反對、遏止表面上沒打著台獨名號,骨子裡卻是台獨,或會產生台獨效應的任何人或勢力。為洗刷他人加諸於身的「獨台」疑慮,也為能落實他所主張的「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促進兩岸永續發展」,吳敦義應及早以具體行動將台灣民意帶往反獨趨統,或至少是「維持現狀走向終極統一」的方向。這不僅可清楚標示國、民兩黨在兩岸主張上有根本性的差異,也可為國民黨重新執政做好準備。
吳敦義又表示要「弘揚中華文化」,他顯然知道中華文化是消除兩岸分歧的最佳媒介,那就應該善盡在野黨責任,在議會監督、阻止民進黨政府的「文化台獨」政策,在民間凝聚致力於撥亂反正的教育文化界人士,共同為扭轉錯誤的國族認同而努力。
新北市民進黨議員羅文崇、沈發惠、陳世榮及李余典,日前在議會指出,新北市國小校長2015年至中國大陸考察次數有80人次、2017年77人次,比例至少占八成,其中新莊區昌平國小校長張信務更在2015年到大陸四次、2016年到大陸五次,懷疑其被統戰思想洗腦。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表示,兩岸交流是好事,「對台灣民主很有信心,不擔心會被共產主義洗腦」;且反過來說,大陸來訪也可以解釋為宣揚台灣的自由民主。不過,親綠媒體繼續大加批判,相信那些依照法令進行教育交流的校長們,想必有口難言吧!
話說回來,自從賴清德在台南議會說出「親中愛台」後,除總統府立即說「和府方看法一致」,民進黨縣市長也各有說詞,如鄭文燦說「和中才能保台挺台」;林佳龍說「不管是親中、反中還是和中,先要知中」;陳菊說「兩岸間要和平交流,促進彼此理解與尊重」;張花冠說「兩岸關係不能中斷」,台北市長柯文哲則以「友中」回應。看來民進黨政客不敢得罪市民眼中的「陸客衣食父母」。
如果賴清德知道「反中」造成民進黨無法與大陸交流,為何不要求黨中央放棄「台獨黨綱」,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高層政治人物可以說「親中」、「和中」、「知中」、「友中」,但民進黨基層議員卻對合法進行教育交流的校長們指指點點與抹黑。請問這種上下表裡言行不一的政黨,怎麼可能對中國大陸友善?當中南海看破民進黨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偽,綠營政治人物所說的「親中愛台」,豈不都成了廢話?
(作者係退休國中教師)
針對6月13日「台巴斷交」流失指標性的邦交國,蔡英文親上火線強硬聲明:「北京的作法已衝擊兩岸穩定的現狀,我們絕不在威脅下妥協讓步。」似乎已發出,兩岸關係將從「冷和平」邁向「熱對抗」的訊息。
檢視蔡英文上台後對兩岸關係採取的策略,冀望能夠在迴避「九二共識」下,從穩固深綠基本盤及「去中國化」的基調中,逐漸達到深化、擴大台獨勢力的目的,殊不知這種手段是現實閹割理想的愚蠢思維,不僅損害台灣尊嚴,也失去人民的利益,得不償失。
盱衡近期的國際情勢,中美關係因朝鮮問題而走向蜜月友好;中俄、中日關係因「一帶一路」的共同利益,中俄將發展出全方位合作的共識,中日亦能實現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平台;中歐關係也因美國的全球戰略收縮,加大雙方合作發展的空間。在中國大陸政治實力、經濟張力的全球布局下,試問台灣還有多少對抗空間?
「台巴斷交」必然會產生骨牌效應,嚴重傷害台灣的地位與尊嚴;經濟發展方面,目前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定在「捨大取小、捨近求遠」的新南向政策,將放棄台灣在西太平洋樞鈕的地緣優勢,不僅會挫傷競爭力且陷入邊緣化的危機,此絕非台灣人民所願。
總之,兩岸關係是決定台灣安全、經濟發展、國際空間的關鍵因素,建議蔡政府以理性、務實的態度放下「堅持對抗」的偏執,為台灣人民謀求最大的利益和福祉。
(作者係政大外交系碩士)
中國大陸自1964年第一顆核彈試爆成功,成為核子俱樂部的一員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解放軍在陸上或海底核潛艦的核武投射力量有長足進步後,開始快速建構「空基」的核武打擊能量,此舉被美軍稱之為「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Anti-access/Anti-denial),該戰略是在太平洋建立一支常規的空中核武打擊力量,並可嚇阻美軍,保護中國的「核心利益」。
首先,由大陸自行研製的強五攻擊機(A-5)為空軍第一代空中核武打擊力量,該款戰機1969年正式服役,由於早年機型受限於科技,因此缺乏空中加油設備,故作戰半徑只有400公里。晚近的強五戰機,在與義大利合作後性能提升為強五M(A-5M),除擁有全新的航電設備,武器載量可達3,000公斤,必要時也可攜帶一枚具有10萬噸TNT威力的核彈。雖然該機較為老舊,但其總數達400架,仍為一股不容忽視的空中核武打擊力量。
大陸自行研製新款戰機─殲轟7(JH-7)是1990年代後新的空中核武打擊力量。它具備強大的攻擊火力,除擁有至少10個武器掛點,機上更配有新型電子雷達、大陸自製的C-601反艦飛彈、C-801反艦飛彈、C802反艦飛彈與新款的C-803反艦飛彈,上述飛彈雖大多配備傳統彈頭,但在必要時可換搭核子彈頭,增加任務彈性。由於該機相對來說較為年輕,機體設計也較為進步,配合數款反艦飛彈,殲轟7可同時配備核彈與空對空飛彈,增加戰機的攻擊/防禦力,是不容忽視的戰力。
轟六K是大陸在1950年代以蘇聯當時的Tu-16轟炸機為背景自行研製成功的,是大陸首架重型長程轟炸機。大陸空軍至少擁有160多架轟六系列轟炸機,最新型號為轟六K(H-6K),該機的作戰半徑達3,000公里。H-6K也配備新型射控系統,並搭配新款6枚CJ-10或CJ-20空射巡弋飛彈,如此一來,作戰半徑可擴增至5,000公里,無論是搭配核彈頭或傳統彈頭,對於位在太平洋的美國海軍與夏威夷基地構成強大嚇阻。
大陸在飛機架數與空射飛彈的總量上雖仍無法與美軍匹敵,但其空軍核武的投射範圍已越來越廣,這對保衛疆土,提升防衛能力有明顯助益。
(作者係中正大學戰略所畢業)
中日兩國因歷史宿怨、戰略態勢及國家利益的競爭,近十年來雙方頻頻放話並展現戰力。目前中日在軍力上各有強點與弱點,未來萬一發生戰事,各方將如何部署迎戰,值得分析評估。
中國大陸在共產黨領導下,愛國教育普及,思想教育生根,中國人在領導當局一聲令下,可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一致對外,解放軍在中國受到普遍尊重,三軍訓練有素,陣容龐大堅強,具備不怕流血犧牲的傳統。
日本受西方資本主義與民主思想影響,民眾思想分歧,愛國意志難以集中,日本自衛隊雖武器裝備現代化,但三軍自衛隊並未受到民眾特別尊重,自衛隊官兵榮譽感不如解放軍,訓練不如解放軍嚴格,二戰時日軍縱橫無敵的戰績,早已蕩然無存,自衛隊官兵在召募時,民眾反應並不踴躍。
中日陸海空軍力比較
空中武力。日本航空自衛隊作戰飛機計:F-15J/DJ 203架、F-4E/J 91架、F-2A/B 68架,支援機種計RF-4E/EJ27架、26架C-1、16架C-130H、13架E-2C、4架E-767、17架CH-47J以及其他各式教練機、救難機、行政機等,共計850架各型軍機。
中國解放軍空軍約有39萬名現役軍人,裝備有飛機2,700餘架,其中包括1,100餘架戰鬥機、121架轟炸機、180架強擊機,450架運輸機,僅次於美國空軍和俄羅斯空軍,是世界第三大的空中武力。
海上武力。日本海上自衛隊現有兵力約4.5萬人,由擔負機動作戰的聯合艦隊和負責近海警備的5個地方隊組成,裝備護衛艦53艘、潛艦16艘、機雷艦艇31艘、巡邏艦艇9艘、輸送艦艇13艘、輔助艦艇29艘。航空軍機有:96架P-3C、89架SH-60J、8架SH-60K及10架MH-53E等。
中國海軍由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兵、海軍陸戰隊等兵種及專業部隊組成,共29萬人,擁有1艘航空母艦、28艘驅逐艦、82艘護衛艦、26艘坦克登陸艦、28艘中型登陸艦、58艘柴電潛艇、13艘核能潛艇、45艘近岸飛彈快艇。
陸地武力。日本陸上自衛隊約14.8萬人,編為5個方面隊,轄13個師和2個混成旅、1個空降旅,戰車950輛、裝甲車950輛、高砲110門、火箭發射架1,670座、野戰砲720門、迫擊砲2,000門、無後座力砲3,140門。另陸上自衛隊亦配備有定翼觀測機15架,旋翼機部分則包含AH-1S、OH-6D、OH-1、HU-1H/J、CH-47J/JA、UH-60JA、AH-64D等計482架。
中國解放軍陸軍由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陸軍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種和各種專業勤務部隊組成,共155萬人,其中機動部隊85萬人,地方守備部隊70萬人,規模世界第一。
火箭軍。解放軍另有火箭軍,人數約15萬人,有七個發射旅,主要武器為搭載核彈頭或常規彈頭的戰略飛彈。裝備短、中程、洲際彈道飛彈,遠程巡弋飛彈等多類型戰略武器。並擁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戰略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核子打擊能力,威懾能力強大。
總兵力。以總兵力而言,中國現役約230萬人、備役約820萬人,總兵力達1,050萬人,而日本三軍自衛隊約239,000人,後備部隊不到50萬人,總兵力約78萬人,兩者差距十分懸殊。
評估日本對中國的威脅
中國是日本最大的假想敵國,就軍事觀點而言,相信日本已完成各種作戰計畫。
日本軍事力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加上美國在日本各地設有軍事基地,美軍的航母、戰機、陸戰隊長期駐紮在日本,美日安保條約實際就是軍事同盟條約,一旦中日交戰,美軍必然協助日本作戰。
最近日本發射精準導航衛星,同時也提升了海基陸基雷達的性能,以LINK-16跟美軍指揮部鏈路通聯,日本在2010年9月發射「引路1號」衛星,今年還計畫發射兩枚「引路」衛星,構建擁有4枚衛星的定位系統,預計到明年春天,就能實際運用。
而日本版GPS衛星,跟導航衛星組合運用,精確度可到達只有6釐米的誤差,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標準,能夠大幅提升日本導航系統的功能。這些可提升三度空間雷達的偵測能力,所獲雷達情報資訊可跟美軍指揮部以數據鏈路通聯,未來在戰場上能夠迅速掌握戰場情況,迅速集中有效兵力火力打擊對方,爭取戰場的勝利。
日本GPS衛星與導航衛星組合運用,可以轉換作為衛星導引炸彈的精準導引,也可以導引巡弋飛彈及日本戰機,除對中國北部與中部沿海大都市、軍事設施產生威脅外,更可以深入中國內陸,把戰場擴大到中國境內。
日本是重工業的科技大國,最近完成兩艘直升機航母,讓自衛隊具備登島作戰的能力,日本蒼龍級潛艦是世界戰力最強的柴電AIP系統潛艦,目前已經有八艘加入戰鬥序列,未來還有三艘陸續加入海上自衛隊,蒼龍級潛艦對解放軍艦隊存在不小的實質威脅。
日本4艘金剛級神盾艦具備美軍神盾系統且加以提升改良,已經換裝的標準三型飛彈,有效射程500公里,可以攔截彈道飛彈,也能攻擊各型戰機。日本陸地上目前有16個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連,已經完成部署。
日本的整體戰力正在大幅度提升,未來不但能封鎖第一島鏈通道跟中國大陸對抗,也能因應北韓與俄羅斯的軍事威脅。
評估解放軍對日作戰部署
中國對日作戰部署大致會分成以下幾方面。
一、飛彈。大陸巡弋飛彈、彈道飛彈、空中投射的遠程彈種,均有能力對日本實施聯合電磁脈衝攻擊,進行攻擊時將以飽和攻擊充分掌握電磁權,日軍即陷於不利的境地。
二、戰機。2013年俄羅斯以20億美元出售24架蘇-35多功能戰機給中共,該機型具備空優作戰、空對地面打擊等多功能戰力,是日軍戰機勁敵,加上殲-10至殲20系列先進戰機,有利於解放軍奪取制空權,並嚴重威脅日軍主戰兵力。
三、航母。大陸第二艘航空母艦排水量約為5萬噸級,已經下水進行裝配各種艦用系統,研判將再建造第三艘中型航母,北-東-南-三大艦隊各配置一艘。中國正在克服建造八萬噸以上核動力航母的各種瓶頸,一旦突破,即會建造大型核能航母,日後中國至少會有兩艘大型核能航母加入作戰序列,屆時日本作戰會腹背受敵。
四、無人機。大陸各型武裝無人機發展迅速,其彩虹四號、翼龍、利劍、暗劍等型無人機性能良好,中國無人戰機與武裝無人機未來必然參加中日之戰,其可中繼導控各型飛彈、炸彈,攻擊水面、地面重要軍事目標;施放電子誘標等的電戰作為,可干擾日軍戰場管理,機載小型飛彈、炸彈,對C4-ISR實施精準攻擊,若其數量眾多,源源進入戰場,將可有利於戰局掌控。
五、太空武器。太空武器包括攻擊高低軌道的反衛星導彈、衛星電子干擾裝備、雷射攻擊衛星裝備、小型攻擊衛星、網路衛星攻擊、低軌道核爆電磁脈衝等,若美日衛星遭大量摧毀,凡需GPS導航、定位的各型武器裝備即迷航失效,而無法在戰場上發揮應有戰力,衛星通訊失效,戰場管理同樣產生困難。
六、潛艇。大陸現役潛艇已具備先進自航式水雷架設能力。智慧型自航式水雷是將魚雷包覆在筒狀殼內改裝而成,潛艇在港口外水下十公里處隱密發射,自航水雷以低噪音航行到達設定點沉底,當感應啟動,魚雷從包覆殼中射出實施高速攻擊,魚雷戰雷頭約200公斤,毀滅力甚強。自航式水雷可在日本各軍港、港外艦船錨泊地、航道、各大航運港口,進行隱密布雷,將日軍艦隊封鎖在軍港內,無法出海作戰。
近期大陸媒體向美日宣稱,可迅速架設千枚以上水雷,封鎖美軍與日本艦隊,即指自航式水雷而言。目前共軍14艘核能、17艘元級、12艘基洛級、13艘宋級現役潛艇,均具備自航式水雷的布雷封鎖能力,可在極短時間內同步對日本各軍港實施佈雷封鎖。
七、造船廠。中國造船廠共有3,000多家,大規模造船廠有387家,而其中超級造船大廠有11家,各超大造船廠造艦能力優越,能同步建造、同步下水數艘大型艦,建造艦船時間短,造價低廉,為中共海軍的強力支撐。一旦大量新型船艦加入作戰序列,不利於日本掌握海上優勢。自2013年起,共有7艘驅逐艦服役共軍,包含3艘052-D驅逐艦及4艘052-C驅逐艦,在護衛艦方面,解放軍近3年共服役13艘,及8艘056系列護衛艦。
南海艦隊裝備部4801工廠研發建造的首艘「華船一號」自航巨型船塢已啟用,塢內可容納兩萬噸級艦船,其動力航行系統具高穩定性,可在6級風浪下航行至指定海域執行艦艇搶修任務,亦可作為登陸運輸艦使用。以外觀型態研判,可一次輸送一個加強戰車營或加強機步營,若多艘於日本各島搶灘,直接卸載裝甲部隊登陸作戰,將陷日本本土防衛作戰於不利局面。
(作者係資深國防諮詢委員)
為讓兩岸民眾認識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真相,「反殖民與台灣光復—日據時期台灣歷史圖文展」,從2015年開始在兩岸巡迴展出,最近一場將於7月6日至20日在台南市議會展出。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展」自2015年11月苗栗起跑後,已在新竹、花蓮、嘉義、台北、彰化、台中等16個地方舉辦。2016年11月起移師合肥、廈門、上海、河南等地展出。
豐富資料全面呈現抗日史
對大陸觀眾而言,圖文展是第一個全面反映台灣人抗日史實的展覽。在廈門華僑大學開幕時,副校長劉塨稱該展「提供了很好的凝聚歷史共識的平台」;上海市台聯會會長盧麗安亦指展覽「用史實說話,為先烈代言」,許多參觀者看到台灣民眾不畏強暴抵抗日軍、保衛家園的照片及文字說明,皆深受震撼。
圖文展展出150餘張歷史資料圖片,以近2萬字的篇幅,敘述台灣自1895年被迫割給日本後民眾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參加全中國抗戰至1945年台灣光復,長達50年的抗日史。苗栗抗日先賢羅福星的孫女羅秋昭抄寫了羅烈士的抗日詩句,而葉榮鐘的詩:「忍辱包羞五十年,今朝光復轉悽然。三軍解甲悲刀折,萬眾開顏慶瓦全」,反映出台胞被殖民的心情及慶祝光復的喜悅。在台展出時,抗日志士家屬如林朝棟後人林光輝、李友邦之子李力群、葉榮鐘之子葉蔚南等人皆曾出席不同場次的座談會。
策展人、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自1980年代開始台灣史調查研究與寫作,曾主編日據時代《台灣社會運動史》中譯版及《台灣民眾史》書系,長年為台灣的國族認同,奔走於兩岸之間。
藍博洲告訴記者,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卻又對殖民史、台灣人在各個時期對殖民者的激烈反抗缺乏認識,才導致台灣人的祖國意識與棄兒意識(孤兒意識)隨著時間而有了不同的發展。再加上李登輝、陳水扁推動「去中國化」教育,篡改教科書,把「日據」改成「日治」,更深深影響了台灣年輕人。藍博洲認為「日治隱含殖民有功論」,例如,有人認為日籍工程師八田與一修建了嘉南大圳,對台灣農業發展有貢獻,其實他的出發點並非為台灣百姓謀福利,而是為把更多的台灣稻米輸至日本。
我們要還下一代真實歷史
今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紀念,在這一背景下舉辦圖文展,不僅能讓人了解到台灣抗日史,也可進一步瞭解全體中國人的抗戰史。在藍博洲看來,1937年發生的七七事變與台灣緊密相關, 1937年至1945年,最少有5萬人從台灣前往大陸參加抗戰,這段歷史應該被呈現出來。例如白色恐怖受難者鍾浩東、蔣碧玉夫婦便曾從台灣到大陸,參加祖國對日抗戰,當他們好不容易找到抗戰部隊時,還險些被當成日諜,此真人真事曾被改編成電影《好男好女》。
藍博洲說「史實就是史實」,我們這一代人要還下一代人真實的歷史,圖片展將持續以巡迴的方式展出,讓兩岸更多人認識這一段實存於台灣的被殖民史,因為唯有理解過去,才能知道未來的方向。
司徒雷登在北京創辦了燕京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卻在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後,因中國政治及美國對華政策的變遷而厄運纏身。如今,歷史終還他公允。
20世紀的前半段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動和發展的時期。固然孫中山推翻了滿清,創建了共和的體制,然中國卻仍處於四分五裂軍閥割據的局面;直到北伐成功,張學良雖據東三省但終歸順中央,中國才名義上達成了統一。但是,緊接著九一八、七七事變,日本全面發動對華的侵略戰爭,國土淪陷,人民塗炭。政局雖然如此,但中國社會並沒有停止前進發展的步伐。在教育領域,隨著北京、清華和南開等現代的大學創立,一股現代化的思潮逐步形成。這當中,由外國人創辦的燕京大學尤引人注目。
創辦燕京大學培植人才
燕京大學的創辦者和校長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在那個年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司徒的父母來自美國,在杭州傳教大半輩子。司徒於1876年出生在杭州,在杭州長大,直到1887年才返美讀書。1904年,他攜妻子(Aline)再度來杭州教書傳教。1907年,司徒倡議美國長老教會興辦了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1918年,經他多方奔走的燕京大學在北京成立(位於現在的北京大學校址),司徒擔任校長,後任校務長。他為燕大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曾先後十次赴美(1922-1935)尋求資助,極盡艱辛,但成果豐碩。在他的努力下,燕大在美國逐步揚名。
司徒對燕大的定位說:「我們的目的,是以養成一種合作、建設、服務人群的精神以服務社會國家。…我們不要變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學校,也不要成為有史以來最有名的學校,而是要成為『現在中國』最有用的學校。」他為燕京大學取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務」。在司徒27年的校長任期內,燕大迅速發展。出版《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首次向世人介紹當時屈踞陝北共產黨情況而出名的史諾(Edgar Snow),就曾在全國首建的燕大新聞系授課。
日本全面侵華後,華北學生致力於愛國運動,但屢遭當局鎮壓。作為校長的司徒盡力保護學生,對於一些想前往延安的同學,司徒也盡力協助,以後在中共任要職的黃華便是其中之一。
近代中國對於西方的教會不僅關係複雜,衝突也相當嚴重。然而,今天,若秉持客觀的歷史來看待,司徒的背景雖源自美國教會,但他對於中國社會的變遷和革命始終採取同情、理解和支持態度,以及他在燕大的經歷,均說明他是一位隨著中國歷史發展一道前進,令人尊敬的教育家。
任美駐華大使遭不諒解
然而,歷史性的厄運也在等待著他。1941年,燕大被日本侵略軍關閉,同年12月,司徒成為階下囚,被關在北平的美國兵營長達3年8個月,直到1945年8月16日獲釋。1946年7月,以他和中國社會各界的密切關係,他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同時,辭去燕京大學校長一職。從教育轉為政治的角色轉換,他日後引為一生最大的錯誤。
抗戰勝利後隨之而起的國共內戰,複雜的國際和中美關係,就不是司徒個人所能掌握的了。1949年,就在國民黨全面潰敗之時,他建議美方和共產黨接觸。然而,正當他準備飛赴北平時,突然遭到華盛頓來電禁止。8月5日,美國發表《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8月18日,毛澤東為此寫下《別了,司徒雷登》一文,批評美國的對華政策。而司徒雷登在中國的名聲也從此墜入深淵,長達半個世紀。
司徒回美後便被禁止發言,受此衝擊旋即中風住院,之後由燕大校友傅涇波照顧起居,1962年在華盛頓去世,享年86歲。
生於杭州,葬於杭州
1946年秋,作為美國駐華大使,司徒曾返回杭州兒時住處,並前往雙親、弟弟的墓地掃墓。杭州市民對他熱情歡迎,並贈予他「杭州市榮譽公民」稱號。
司徒自稱是「一個中國人多過於是一個美國人」。晚年他立了遺囑,希望去世後歸葬燕大校園,和他的夫人的墓地相鄰(司徒夫人早於1926年去世,葬在燕大校園內)。2008年11月17日,司徒終於安葬在中國,但不是在燕園,而是在他的出生地─杭州北郊的安賢園內。其實,中央政府曾同意將他的遺骨歸葬燕園,只是北京大學有人反對,使得此事破局。
位於杭州天水橋耶穌堂弄1-3號的司徒雷登故居,為二層樓磚木造結構,是司徒的父母所造,司徒成長於此。2005年,故居經整理對外開放。「司徒雷登故居」六字由燕大校友黃華題寫。2007年,司徒的一些遺物從美國轉運捐贈給故居。故居保存良好,展出當年的辦公室兼書房、起居室、臥室、餐廳及「司徒雷登的中國名流印象」,「生於斯,葬於斯─司徒雷登的杭州情節」兩個陳列展,反映了他在中國的經歷,內容豐富。
司徒故居現在是杭州青少年學習歷史的參觀地。故居所在的耶穌堂弄豎立有司徒的半身塑像,並附其簡要生平。故居旁的天水堂教堂是司徒父親當年主持教會之處,逾百年的老屋,如今也整葺一新,供教友們使用。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近30年美國基督教各教派發展最迅速的就是福音派,該派主張基督教世界發動末日之戰,協助猶太人對抗伊斯蘭教世界,以迎接一個長達千年並受到救世主寵幸的新王國,因此,可算是基督教各派別中最激烈的原教旨主義集團,其基本信徒就是南方諸州與藍領階層。目前福音派人口已發展到美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多。政治人物如小布希、希拉蕊、川普可以說都是屬於同一福音派教會。
後冷戰時期福音派勢力迅速深入美國政治,與國際猶太勢力、軍工體系、石油集團、跨國企業、特工組織,聯合一道建構了國際新保守主義勢力。我們外人很難掌握其內部關係,不過,從這30年來的幾個現象來看,大家應當有所警覺。
第三世界,尤其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基本上只剩下兩股勢力,且無論哪個上台統治,均能為西方所接受,即軍閥與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不知不覺中,傳統上最大的民族主義勢力已大體消失。
西方已形成民粹主義與新保守主義角逐或輪流做莊的局面。不知不覺中,傳統的社會民主力量已靠邊站。
環顧全球事態發展,中國大體可算是個異數,往後,如好好走,將是人類的希望。
繼而,再看看基督教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大陸改革開放前,基督教人口至多為300萬,其中多數為天主教徒。目前取各種報導的中間數,大陸的基督徒大致在8,000萬左右。據估計,照目前的發展趨勢,2030年將會成長到2.5億。而急劇增加的中國信徒,絕大多數為新教福音派。
數十年來,大陸當局把宗教視為禁忌,不允許公開討論,論文與專著不得發表,因此絕大多數民眾對宗教問題茫茫然不知究竟,長此以往,後果將非常嚴重。
中國傳統社會基本上屬世俗社會,2,500多年前早與西方政教合一的發展分道揚鑣。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廣泛深入人心,而且歷代王朝都是由士人階層承擔起打破封建迷信的任務。改革開放之後,無神論逐步讓位給西化,以至於讓基督教活動輕易地滲透到人口大量流失、精神生活空虛的廣大農村。
至於中國基督徒人數成長為什麼可能成為問題?這得從兩方面觀察:一涉及民族與文化認同的改變。具體言之,就是中國人不再是炎黃子孫,而轉變為上帝之子。其次,凡基督徒皆是兄弟姐妹,而不信主耶穌的親兄弟姐妹則成了異教徒。於是乎,一旦發生國際衝突,敵友關係必然混淆。除此之外,西方反恐之後,中國反伊斯蘭的情緒也隨之高漲,致使民族關係至為緊張。若不加以約束和疏導,中國或可能參與一場本身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宗教戰爭。
(作者係旅歐政治學教授)
公權力減弱或衰退是世界趨勢。公權力減弱,對中國大陸而言是件好事,它可讓人權得到更大的保障,卻使得西方民主國家陷入民主失靈的困境。
中國大陸長期黨政合一的權力龐大,有其施政優勢,但公權力大幅超過個人權力,容易侵犯基本人權,是其弱點。所幸最近一系列事件顯示,大陸的黨政公權力,相對於個人權力,在逐漸減弱,這是必然的趨勢,應是個好現象。
處理社會事件手法改善
過去一年,大陸最受矚目的社會事件大約有:北京雷洋慘死案、山東殺人救母案和四川瀘州中學生慘死案。雷洋案是警方在拘捕嫖娼者時濫用權力,造成研究生雷洋死亡;殺人救母案是高利貸追債人凌辱男子于歡的母親,在報警無效的情況下,于歡為了救母而殺人;瀘州中學生案則是中學生趙鑫疑似受到校園霸凌而慘死。
這三起案件都涉及當地警方、檢方或法院的處理不當,希望快速結案,令民眾不服,引發一連串的抗爭,包括透過網路輿論或包圍法院、地方政府等。面對這些抗爭,甚至群眾的集結,當地政府除了出動必要的警力維持秩序外,並沒有強力鎮壓或逮捕清算,而是由高層出面妥協,並施壓地方政府,務必追查出真相和適當地予以平反及究責。
由於土地遼闊,大陸地方政府往往因天高皇帝遠,濫用基層公權力侵犯到人民的基本人權,因此限縮地方的公權力及保護基本人權,是大陸法治的根本。未來類似事件如果發生,都能如此處理,必將能使基層的公權力受到約束而戒慎恐懼,真正實現依憲治國和依法施政。
民眾漸有能力抗拒不正義
在早年私營工商業不發達的時代,主要生產能量都在國營企業,黨政機關的影響力自然無所不在,現在私營工商業的總規模早已超越國營企業,大部分人受雇於私營工商業,很少受到黨政權力的影響,黨政的影響力自然逐漸降低。另一方面,隨著大陸的經濟成長,大陸民眾的經濟條件和知識水準都明顯提升,當民眾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他們比過去更有知識和資源抗拒之,加以互聯網很容易集結民意,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已逐漸足以制衡黨政的公權力。
在這樣的狀況,官員將越來越不敢隨意官官相護,上級官員若徇私保護犯錯的下級官員,勢必得承擔輿論壓力和連帶責任。這樣民眾面對的不再是官僚系統,而是個別官僚,受到不公對待的民眾於是很有可能贏得勝利,而正義能夠獲得伸張。
公權力減弱是世界趨勢
不僅在中國大陸,權力減弱是一全球現象,地位相當崇高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的前總編輯奈姆(Moises Naim)在2013年發表The End of Power(中譯本《微權力》2015年在台出版),書中詳盡列舉各行各業的權力都在衰退之中,包括影響最大的政治權力的衰退。權力的衰退意指「權力更容易獲得,卻更難行使,並且更容易失去」。
權力全面衰退的原因在於「增長革命」、「遷移革命」和「心態革命」。「當人越來越多,壽命越來越長,要管理及控制他們就難上加難」,「當邊界變得鬆散,而過去被管制與操控的民眾的流動性增加後,當權者便難以維護其主導地位」,「心態革命所含括的是價值觀、標準及規範的巨大變化。它反映出人們對透明度、財產權及公正性的日趨重視。」
奈姆特別憂心,西方民主制度的運作越來越紊亂而沒有效率。政治權力總在暴政與無政府狀態兩個極端之間,「當權力過分集中,就會產生暴政。在另一個極端,當權力越支離破碎與削弱,變成無政府狀態的風險就會增加」,政治權力若介於暴政與無政府狀態兩個極端之間的平衡點,會有最好的治理績效,然而,目前西方民主國家一直往政治權力衰退的無政府狀態傾斜。
該書幾乎沒有提到台灣,但書中所呈現民主失靈、政治權力衰退的現象卻完全符合當前台灣的政治狀況,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台灣多數人似乎還沒有察覺到這個世界趨勢,仍沈醉在「美好的」台灣民主之中。
奈姆在書裡並未特別論及中國,但是權力減弱的趨勢顯然也適用於中國。西方民主國家的政治權力原來相當適度,現在則趨向衰退;中國大陸與西方民主國家不同,過去大陸的政治權力是過分強大,大幅超過個人權力,近年權力減弱的趨勢,使大陸政府更趨近過於強勢與無政府狀態兩個極端之間的平衡點,使治理效率和尊重人權漸趨平衡,這是很好的現象。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