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簡稱「東協」,大陸稱「東盟」,1967年8月8日5個創始會員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在曼谷發表東協宣言而正式成立,至今年正好為50周年。其宗旨與目標在於:(1)加速該地區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2)在持續尊重該地區各國的法律規範,以及固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下,促進該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1976年會員國在印尼峇里島舉行首屆東協峰會,並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之後,汶萊於1984年1月加入。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地區政經情勢趨於穩定,社會主義國家越南亦於1995年7月加入,之後寮國和緬甸一起於1997年7月、柬埔寨於1999年4月成為會員國,形成東協10國,持續至今,合計域內人口約6億4000萬人。
東協主席國由各國依國家英文名稱第一個字母的順序,輪流擔任一年;東協峰會為東協最高決策機構,由東協各國領袖組成;由各會員國就經濟、文化等方面議題召開討論,早期峰會的舉辦時機並不固定,不過,2001年後幾乎每年召開。
秘書處1976年2月設於印尼首都雅加達,主要任務在策劃、促進以及協同東協各利害關係團體的合作;秘書長由東協峰會任命,任期5年,基本上為10國輪替推舉、人選為各國部長級人士。其他重要組織活動尚有:東協外交部長會議、經濟部長會議、東協與對話夥伴國家會議、東協區域論壇(ARF)、東亞峰會、亞歐會議。
而東協的決策是很有特色的「一致決」,亦即任何決策都必須在所有會員國一致通過的情況下才能執行,只要有一國不贊成,決策便無法過關,一定要「協商」到全體會員國點頭為止。
東協各國雖然民族、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階層差異頗大,但會員國間仍努力促進彼此的交流、合作與統合。2003年的東協峰會決議要在2020年建立「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包括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及社會文化共同體。其中,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已於2015年12月31日正式上路,創始會員國加汶萊是95%貨品、其他會員國也有八成貨品減免關稅。
2010年1月起,東協與大陸建立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東協加一」規模為全球人口數最多,開發中國家最多、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對東協的平均關稅從9.8%降至0.1%。同時,東協繼續跟大陸合作,主導推動加上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共計16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的談判。
東協所有會員國都加入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IIB),積極參與大陸倡議的「一帶一路」跨國經濟建設計畫。在當前反全球化及貿易保護主義逐漸升溫之際,東協成為堅持全球化、自由貿易各大經濟體爭取合作的對象。
7月30日,中共建軍90周年紀念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內蒙古的「朱日和」基地進行閱兵儀式,總計全程參與的官兵高達12,000人,展示了數百項裝備。8月1日習近平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時表示,中國人民珍愛和平,不搞侵略擴張:「但有戰勝一切侵略的信心,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誰都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席話明顯有針對性,特別是對峙超過一個月的中印邊界之爭尚未取得和解共識,美日印三國又在印度洋上舉行聯合軍演,其目的當然是圍堵中國在印度洋上的經營。
朱日和位於內蒙自治區內,在蒙古語中有「心臟」的意思,其前身是1957年組建的加強坦克師戰術演習場,過去幾乎不曾公開展示,解放軍僅以「華北某訓練場」稱呼,直到2003年8月25日,中國才正式對外開放,並在2005年「北劍─2005」的軍演中,邀請來自美、英、法、俄、德等24國的40多位軍事觀察員觀摩,這是解放軍邀請觀摩國家最多、展示規模最大、開放程度最高的涉外觀摩演習。
2007年,朱日和開始設立複雜的電磁作戰環境試點,明確著眼於未來的實戰演練。2011年,解放軍決定將朱日和建成唯一的陸軍聯合作戰實驗場,這是指陸軍各單位、兵種的聯合,以及陸空二軍協同的演練。
由於朱日和基地周遭地形由草原、沙漠、山地、溝壑等組成,地勢上符合現代各式複雜戰場的經營與訓練,解放軍特別是地面部隊會透過輪訓、輪調的方式來強化各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與西部戰區)的各師、旅級部隊的戰場訓練,加上解放軍近年空軍的裝備上也大幅更新,陸軍直升機的垂直運載部隊能力大幅強化,機械化部隊的立體作戰訓練變得更加重要,也因此朱日和基地除了是在亞太地區最大、最完整的演訓基地外,其規模更可以媲美美國的國家訓練中心。
此次軍演堪稱歷年最大,其實力早已超過西方國家的預測,加上面對即將到來的19大,習近平在此舉辦盛大的閱兵行動有其指標意義,也可推斷,未來面臨到島嶼主權爭議時,解放軍必會透過先進反制裝備來嚇阻美日的進逼,維護國家尊嚴。
(作者係中正大學戰略所碩士)
北韓金正恩政權為鞏固領導中心、建立核武大國等理由,對美國、南韓等國採取敵對態度,並常以核子試爆、彈道飛彈或洲際導彈(ICBM)試射來恫嚇。不過,全球各國也藉由北韓多次的試射,更加了解其核武發展和導彈技術。
彈道飛彈與洲際導彈不同
彈道飛彈和洲際導彈等名詞,常常令人難以區分。傳統的彈道飛彈,如二戰德國V-1、V-2火箭、印度的烈火系列飛彈、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等。彈道飛彈分為短、中、長程(射程500~5,000km),多半在大氣層(圈)內飛行,並攜帶傳統/生化/核彈頭。
而洲際導彈(ICBM)則因長距離跨洲需求(射程5,000~15,000km),上升階段必須突破大氣層(圈),在太空中的地球軌道上飛行以減少空氣阻力。下降階段由貨艙段釋放出多顆分導彈頭(內含核彈頭),重新進入大氣層(圈)前/後實施變軌/誘餌等手段,以突破敵人防衛圈的攔截網。但是,重新進入大氣層(圈)的難度極高,必須在極小的角度範圍內才能順利切入。切入角度太大或太小,分導彈頭就會燒毀或彈開。因此,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必須經常試射,以獲取相關數據,耗費甚高。所以,全球各國質疑北韓的政經情勢窘迫,其洲際導彈是否具備相關技術。
北韓的近期活動
2017年7月,北韓曾二度試射火星14型洲際導彈(ICBM),採取超高拋物線彈道,最大射高為2,000km~3,000km,水平距離約500km~700km。尤其,第2次試射的分導彈頭落點,距離日本西部海岸線僅有100km。不過,根據日本境內的攝影機畫面顯示,分導彈頭在落海前便已完全燒毀。這表示切入角度太大,該次試射應宣告失敗。經專家換算後,認為火星14型的最大射程應該超過10,000km,可從北韓境內發射直達美國西岸城市。
今年8月上旬,北韓又宣稱8月中旬要發射4枚火星12型中程彈道飛彈,目標為西太平洋的關島沿海。根據報導,火星12型的最大射程約4,500km,要襲擊距離北韓3,000km左右的關島並非難事。但有媒體宣稱美國不會任由北韓發射導彈,甚至會在北韓發射導彈前便徹底摧毀相關武裝設施。8月14日,金正恩已改口會觀察美國動向一段時間,再做決定。
據《北緯38度線》網站透露,北韓似乎要發射潛射型彈道飛彈(北極星1號),目前正進行潛艇裝配作業。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北韓已研發出微型化核彈頭,可裝入洲際導彈的分導彈頭或彈道飛彈內。
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案
2017年8月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北韓加強經濟制裁的決議案,懲罰北韓7月時二度試射洲際導彈(火星14型)。制裁案包括禁止北韓多項出口,將使北韓出口減少10億美元,是北韓2016年出口總值的1/3以上。制裁案由美國提出,美國總統川普感謝中國、俄羅斯支持,中國則呼籲北韓核武問題的相關各方重返談判桌。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站版主)
當今台灣思想理論界詩書毀棄、禮樂崩壞,分裂獨立思潮層出不窮,局面嚴峻,比起孟子出道時面對的「楊墨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則歸墨」,有過之而無不及。面對滾滾逆流洪濤,吾人必須力挽狂瀾,平靖寰宇。
一
孟子嘗言:「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雜亂無緒的各國歷史記錄,經過孔老夫子的整理重編,並對歷史事件與人物做出評點,為「春秋」注入新生命新精神,入列中國固有文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五經高位,也為日後的史家立下標準。「微言大義」者,以臧否人物,強調正義原則,是為中國古代史學的最大特色與精髓所在,古今世界絕無僅有。
東漢章帝時,聚全國鴻儒於白虎觀討論經學,「講議古今異同」,彌合古今文經學分歧。會議得出結論,由班固執筆記錄成書,曰「白虎觀通義」,結束了紛擾漢儒思想界200年的古今經學之爭,經書的解讀從此有了正確統一的義理根據。
今日台灣,思想混亂至極之狀,在在催促吾輩有志之士,提起如椽巨筆,做出一部台灣歷史春秋,使那些亂臣賊子望而生俱。
為從台獨分子手中奪回台灣問題的話語權,吾輩有志之士更須構建一套完整,且放諸四海皆準的公正史觀,以立研究台灣歷史之準繩。有此一部當代「白虎通義」,可以匡正解義整部台灣歷史矣!
重擔如是,那些良知未泯,苟活於台灣的士子們,長久面對「聖人伏匿,愚者擅權」,處境日蹙,怕是巨廈將傾,獨木難撐,難以寄望他們獨力撥亂反正,扭轉乾坤。
二
兩年前方才結束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大陸一個大規模多學科的遠古歷史研究專案,主要目的在於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前後歷時十餘年,成果豐碩。其附帶而來的更大成就,在於徹底改變了中國考古和上古史學界的落後面貌。十年間,中國大陸的考古學取得了跨越數代的飛躍進步,不僅不斷引進各種先進科技研究手段和方法,至今已能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同儕並駕齊驅,也培養出大批各門各類的專業人才,學科多而種類齊全,成龍配套。各地研究隊伍不僅專業素質高,而且年輕化,在世界範圍內,極為罕見。假以時日,中國大陸考古學界必將大有所為,睥睨群雄。
大陸的考古和古史研究既已積累出如此豐厚的條件與經驗,何不將部分資源轉移至古代台灣的探索研究。如此,必能大有裨益於探研台灣原住民,為他們驗明正身,徹底終結建立在荒謬假說之上的「台灣民族論」和「台獨史觀」,為建構正確的台灣史觀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應該對「南島學說」提出挑戰,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勾勒出一幅新的東亞大陸人類遷徙的路線圖,以及各種語言與民族之間的關係譜。
三
堂堂中華,廣土巨族(復旦文揚),5000年燦爛文明,14億英雄兒女,歷經險難,終能復興。今日國人切莫忘記,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息息相關,統一之功未竟,何談成就復興大業?當下台灣問題危如累卵,已到了時不我予的地步,必須儘早解決,絕不能繼續蹉跎歲月,聽之任之,再由他們猖獗肆虐下去。
武王舉義師伐暴紂,拯救斯民於倒懸,三千虎賁勇士,誓為破陣前鋒。今天大陸絕不乏願為當代虎賁之士者,勇渡海峽,征討台獨逆賊。惟解決台灣問題是一個龐大且又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思想鬥爭是首要先行之務。我輩讀書人雖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卻能效力於思想戰線,罄南山竹以窮書台獨其罪,將台灣問題研究通達透澈,倚為興仁義舉王師之所本,俾使後人後世堪以此役,與3,000年前武王弔民伐罪的「王道」「義戰」相比,並能據以擘劃未來治台百年大計。此之謂我們責無旁貸,無可推卸的時代使命。
放翁一生風流倜儻,豪情壯志。晚年彌留之際寫下「示兒」一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甚是悲涼。他逝世後60多年,南宋江山社稷亦遭不測,亡於蒙古鐵騎。此後又是90年,時值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派軍北伐,攻克大都,蒙元奔亡漠北,大明王師不僅北定中原,並且還收復了北宋幾位皇帝念茲在茲,迄其時淪喪了已400年的燕雲16州。華夏大地,重歸漢家,天下一統。海峽兩岸分隔至今已有68載,我們衷心期盼中國早日實現完全統一,「重復漢官威儀」於台灣島上,切勿重演放翁淒涼離世,抱恨而終的悲劇。
那些為當代中國曠世成就感到無比自豪的大陸知識界仁人志士們,值此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豈可諉責旁人,當傾一己所學,立志於剿滅台獨,獻身統一的最後一役,當仁不讓,為民前鋒,完成「繼絕學,開太平」的時代使命,庶幾無愧於先聖先賢。
(作者係民間歷史研究者)
近年來,台灣及一些歐美國家的選舉所暴露出來的缺失愈來愈多,而且影響深遠,造成極大的傷害,不可不察。本文把選舉缺失歸納為幾種類型,並一一加以探討。
選舉要碰運氣
比如大選投票當天的天氣不好,或下雨颳風,那麼年紀大的選民就可能不出來投票。或者,正如今年法國大選前夕,在巴黎爆發恐攻事件,政府一度計畫要停止選舉,而這也會有利於那些主張以激烈手段來對付恐怖主義的候選人。
這些突發情況都勢所難免,但也可能會對於大選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朝野候選人的支持度接近,些許票數就可能翻盤。選舉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抉擇,難道要由天氣等突發因素來決定?這確實說不過去。
選民一窩蜂
觀察最近幾次各地的選舉可知,新總統勝選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執政黨做得太差,因而使得民眾一窩蜂地選擇在野黨。
2008年(陳水扁貪汙)與2016年(馬英九太差)的台灣大選;還有2012年(因當時總統薩克齊太差,所以歐蘭德當選),與2017年(因歐蘭德總統太差,故39歲行政經驗甚淺的馬克宏當選)的法國大選,都是如此。
可是,在野黨的人物上台後是否稱職,也要碰運氣,因而這也是風險。目前蔡英文就是最佳實例,上任一年多,民意支持度就降到30%以下,同樣的,馬克宏也在就職幾個月之後,民調直直落。
候選人耍技巧
候選人一定要有相當的辯論技巧,甚至要會做秀來討好選民,才能騙到選票。最壞的例子是希特勒,他正是民選出來的獨裁者,其演說極具煽動性,使得他成功地利用了民族主義的情緒,最終導致國破人亡。
再者,美國總統川普的群眾魅力雖然有限,但他極力討好部分選民,終於勝選。可是上任之後,卻表現得荒腔走板,民調直落,甚至可能被彈劾。何曾有人想像,美國的民主制度會走到今天這地步?
而英國的脫歐公投,也是一個最佳實例。當時主張脫歐的獨立黨領導人法拉奇,在公投前極盡煽動之能事,終於達到目的。但是在今年英國的地方選舉中,獨立黨全軍覆沒,可見一些選民明顯感到受騙,但已後悔莫及。
吳敦義在選高雄市長時的錄音帶風波,以及陳菊選市長時的走路工事件,都是造成選舉翻盤的關鍵因素。而2004年陳水扁的兩顆子彈事件,更是將選舉技巧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導致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加深了台灣的撕裂,遺害罄竹難書。
2016年大選的周子渝事件,據悉是有心人士所為,對於當天投票結果產生重大影響。依保守估計,藍軍因此損失了10位立委,一來一去就相差20位,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經常受外部因素干擾
選舉常受外部因素干擾,尤其美國目前正在調查的川普「通俄門」事件,對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影響重大。種種資料顯示,俄羅斯疑似真以駭客方式介入美國大選,以至於讓川普勝選。
自上次美國總統初選以來,川普就曾多次表現出對俄羅斯的友善態度,可見雙方陣營早就有所接觸。因而可以推論,川普陣營可能得利於俄方在選舉時的駭客攻擊協助,尤其普丁是特務出身,駭客攻擊乃其強項,故造成川普在普選中輸了300多萬票,而仍能當選的奇景。
整體觀之,其實俄羅斯還不只影響美國的選舉,其他西方國家的大選也都是他們的目標。比如今年法國極右派的總統候選人勒龐,就在投票前幾天訪問普丁,也讓人產生聯想,選情不利的她,是否向俄國求援?況且極右派與俄國政府的利益交集不多,兩人見面確實極不尋常。
由此可見,川普素人當政,肆意妄為,從初選就開始搞鬼,以至於紙包不住火,目前被彈劾的機率持續在增加當中,這確實是美國的憲政危機。尤其川普還不認錯,一方面強力攻擊媒體,更要求其幕僚要為他辯解,但川普所引起的這個風暴,豈是這些幕僚所能應付?因而官員上台下台如走馬燈,白宮內部人人自危,亂成一團。
小結
由此可知,原本發源於西方國家的自由選舉制度,其缺失日益敗露,嚴重影響相關國家的利益。小則民眾只能忍耐,比如台灣、英國與法國;大則使國家陷入危機,如現在的美國。
川普的實例證明,兩百多年來美國的民主制度,現已因選舉的迷霧,造成政府政策窒礙難行,甚至產生憲政危機。要找出俄羅斯干預大選的證據,人事與政治成本難以估計;再則彈劾案能否通過,又會引起國會內部的激烈角力,這些都是選舉制度造成的嚴重後果,也是美國所要面臨的嚴峻挑戰。
(作者係國關中心歐美所研究員)
軟實力可以分為兩方面:外交政策及基於媒體的軟實力。美國基於媒體的軟實力目前領先中國,中國近年的外交政策優於美國,相當程度扭轉了不利的形勢。中國的主要外交思想是以「王道」抗衡美國的「霸道」。
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現代的國際強權都清楚認知,實體戰爭的代價太高,最好是以實體戰爭以外的方式,達成國家的目標,因此強調「軟實力」。實體戰爭依靠國家的經濟及軍事實力,可以稱為硬實力,軟實力則指經濟及軍事以外的實力,主要包括外交政策及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實體戰爭一般是偶而發生,軟實力的競爭或戰爭則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其影響緩慢但深遠。中、美兩強都不敢輕易製造彼此之間的實體戰爭,但兩強之間的軟實力之戰早已開打,其競爭態勢如何?
軟實力可以簡單地分為兩方面:外交政策及其他部分,後者包含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等,多需要靠各種媒體來傳播、發揮作用,可以被稱為基於媒體的軟實力。以下先檢視中、美基於媒體軟實力的競爭態勢,然後再探討外交政策方面。
美國媒體軟實力領先世界
基於媒體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世界上三大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和中國文明,各有龐大的信眾或支持者,因為是思想、精神,不易也沒必要分辨孰優孰劣,然而目前美國領導的基督教文明卻是遙遙領先。首先,主要的國際媒體都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自然大力鼓吹基督教文明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其次,英語是目前最主要國際語言,有利於西方文明的傳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和西歐目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雖然其富裕的原因主要是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和技術創新等,與民主、自由關係不大,但一般人容易因為認同美歐的優渥生活,而接受其民主、自由的價值觀。
美國所領導的西方確實擁有龐大基於媒體的軟實力,並運用其軟實力而大有所穫。美蘇冷戰時代,蘇聯集團的軍事實力雖與美國集團接近,但其軟實力遠遜美國集團,於是從民眾到官員多嚮往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終於導致1990年代的瞬間瓦解。從2010年底到2012年,北非和西亞的許多國家受到西方媒體的影響,發生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群眾社會運動,甚至推翻不符民意的政權,被稱為「阿拉伯之春」。在亞洲,當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等接受了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自然接受它的領導,幾乎成了美國的附庸,而香港的「占中」運動無疑也是美國軟實力的展現。
中國的硬實力已經追近美國,並且很可能在不太久之後超越美國,然而,中國媒體的軟實力仍遠遠落後美國,即使中國近年在逐漸推進其軟實力,如加強其媒體實力及在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學院」等,但中國的人均所得還落後美國很多,使得它的軟實力相對缺乏號召力,在這樣的狀況下,中國在中、美目前的軟實力之戰難免處於下風,因此只能採取堅壁清野、避戰的方式,管制或限制一些國際媒體和網站進入中國,雖然造成一些民怨和形象受損,但是能大幅減低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擾亂,避免「阿拉伯之春」式的「和平演變」。
「王道」抗衡「霸道」
中國近年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優於美國,相當程度扭轉了不利的形勢。中國的主要外交思想是,以「王道」思想與美國的「霸道」思想相抗衡。這個外交思想的提出者,是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的閻學通教授。閻教授在2013年出版《下一個十年全球變局大預測》,在書中詳述了這個外交構想,根據筆者四年來的觀察,中國確在朝這個方向實踐,並且逐漸顯現成果。
閻學通認為,美國的國際主導地位主要植基於它的物質力量,並不受到多數國家的真心擁戴,中國不只要有物質力量,更要以道義提高其戰略信譽,作為首要的外交目標,以獲得多數國家的擁戴,以王道思想抗衡美國的霸道思想。美國一直以民主、自由、平等作為引領世界的思想,閻教授則提出公平、正義、文明,作為中國引領世界的思想。
中國大陸自鄧小平掌權,多年來實行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不結盟、不當頭,閻學通認為,現在的中國在海外以經貿為主的各種活動大增,產生許多安全問題和政治衝突,必須改變不結盟、不當頭的政策,積極承擔更多的國際安全責任,並為友邦提供安全保障,以物質實力和道義建立戰略信譽,以戰略信譽贏得更多盟友,依靠眾多的盟友實現民族復興。
「一帶一路」有王道精神
中國2013年推出的「一帶一路」計畫正體現了王道的精神,一些評論者把「一帶一路」比為美國在二戰後支援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畫」,兩者是有相似之處,但是「一帶一路」更顯得正義無私。歐洲和美國相同,都屬白人基督教文明,背景相同,又同屬先進世界,只是一時受戰爭摧殘,對比之下,「一帶一路」上的很多國家與中國的背景很不相同,卻長期貧窮落後,更需要國際的幫助。
中國發起設立亞投行大為成功,也是因為中國的王道精神。一些重要的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資金來自許多國家,但都被美國掌控,握有否決權,早已令很多國家不滿。中國對亞投行的公正開放態度因此讓各國一致擁護。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已頗有一些成效。例如中國與歐洲之間已開通多條高速鐵路路線;中國已經替巴基斯坦建造完成臨阿拉伯海的達爾瓜港,由中國營運四十年,目前正在開發所謂的「中巴經濟走廊」,將瓜達爾港和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連接起來。巴基斯坦和中歐高鐵沿線的許多中亞國家都相對貧窮落後,「一帶一路」確實展現了濟弱扶傾的王道精神。
中國軟實力可望追上美國
川普總統上台後,美國的霸道外交思想與中國的王道思想對比特別明顯。美國退出了攸關全球暖化的「巴黎氣候協定」;大肆推銷美國軍火,不管軍火對全球和平造成的威脅;退出了攸關自由貿易的TPP;並和許多盟國斤斤計較軍費分攤比例。美國的霸道行為或許能獲得短期利益,但是長期必定損害其軟實力和領導正當性。
美國堅持民主自由的價值觀,時常變成介入他國的內政,中國秉持公平、正義、文明的理念,更符合普世價值,只要能改善民眾的生活,不需要把建設投資和政治綁在一起。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投資,在許多貧窮甚至政治不穩定的國家,短期的回收風險較高,但是長期來看對中國和全世界卻是貢獻更大,對比之下,美國已經富強幾十年,卻沒能協助鄰近的中南美國家脫貧致富,美國應該感到慚愧。
美國基於媒體的軟實力目前雖然領先中國,但並不是沒有弱點。選舉民主在世界各地已經呈現很多弊病;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的長期激烈衝突顯示,基督教文明缺乏包容性;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令人質疑其公正性;歐洲對中東難民的排斥,讓人懷疑西方普世價值是虛偽的;而美國的霸道外交政策終將損害其軟實力。以中國的持續改革、儒家文明的歷久彌新、具包容性,未來等中國的人均所得再提高,中國文明的號召力將大幅提升,屆時中國的軟實力是很有可能追上甚至超越美國的,王道中國將有望逐漸取代霸道美國的國際地位。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本文係1962年中印之戰,共軍隨軍記者景家棟親歷記實文章的摘要。55年後,特別是在中印邊境可能再度爆發衝突之際,閱讀本文,可了解中印邊境的天然狀況及那場戰爭的部分實況。
1962年10月12日,秋高氣爽,風和日麗。噴火連正在距新疆喀什營房30里外搞秋收。當時我是四師司令部防化參謀,到該連幫助工作。下午3時,突然接到立即返營令,連夜開赴喀喇崑崙邊境,進行自衛反擊戰。回營後,連隊、機關進行緊張的備戰工作:政治動員、戰鬥編組、檢查設備、補充給養。晚上10時,師屬所有加強分隊在操場整隊,按時出發。
艱苦登上崑崙山
當晚星夜乘車行軍,路經英吉沙、莎車,直抵崑崙山下的葉城,13日晨即向崑崙山開進。從葉城開出不遠,直插雲霄的崑崙山就出現在眼前。從山下仰首望去,看到汽車像小甲蟲一樣,在白雲繚繞的高山上爬行。
有的戰士說,我們的車怎能開得上?坡是那樣陡,道是那樣險,有些地方本已到了山窮水盡,硬是從懸崖絕壁中劈石開路!戰士們屏息著呼吸,經過兩個多小時行駛,終於爬了上去。
那真是「登上崑崙山,離天三尺三,老鷹腳下轉,人在白雲間」。部隊爬雪峰、越戈壁、翻大板,行駛了兩天兩夜,分別到達加勒萬河和紅山頭邊界戰區,那裡海拔多在4,200米至5,200米之間,氣溫常在零下25─40度。
我們乘車行駛了兩天,那裡是冰雪的世界,氣候嚴寒,地面光禿,堪稱是「天上無飛鳥,地裡不長草,六月下大雪,終年穿棉襖」。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更難承受的是高山反應(高山症)。
由於高原空氣稀薄、缺氧,部隊剛到時,戰士一個個像著了魔似的都睡倒了,帳篷裡只聽到嘔吐聲。有的戰士行走得撐枴棍,也常有解小手時昏倒在地。到戰區第一頓飯,36個人都吃不完六斤米飯,後來我們號召黨團員帶頭,提出了能吃一個饅頭的及格,吃兩個良好,吃三個為優秀。吃飯也要做艱苦的思想政治工作,這還是第一次遇到。
10月20日拂曉前兩個多小時,我們和八連在距敵堡200多米處,占領衝擊出發陣地。由於接敵較近,且是砂石土質,不便土工作業,只好利用地形作隱蔽。深夜在零下20度的寒風中蹲兩個小時,是多麼難熬。
20日8時25分(新疆時間是6時20分)三發信號彈騰空而起,照亮了靜靜的群山,總攻擊開始了。此時,震耳欲聾的炮彈密集落在印軍陣地上,特別是用作平射的高射機槍曳光彈,在夜色中像流星一樣,直向敵堡射去,甚為壯觀,七分鐘炮火準備完畢(炮兵攻擊準備射擊),我身旁的年輕號兵,吹響了嘹亮而急促的衝鋒號,戰士們如離弦之箭向敵軍陣地衝去。
英勇同志連奪敵據點
在前進中,部隊除了避開敵機槍外,根本不顧敵單發步槍射擊,士氣非常高昂。當接近敵堡時,印軍明堡、暗堡火力猛烈向我射擊,一時部隊前進受阻,兩名噴火兵在我步兵掩護下,利用夜暗接近敵堡約30米處進行噴射,一條條火龍向敵堡槍眼鑽去;烈火燒身的敵軍,急得丟掉武器,跑出碉堡在地上亂滾。只一個小時的戰鬥,一個不漏地全殲了加勒萬河谷之敵。
我軍占領陣地不久,印機尚前來空投物資與食品,盤旋了兩圈,見勢不妙,方調頭飛跑。在當天同一時間,噴火連一排配屬十一團三營攻打紅山頭與天文點之敵,二等功臣、副排長張虎生在拔除天文點敵群堡戰鬥中,背著噴火器,迎著槍林彈雨機智勇敢地接近敵堡,一舉消滅了敵機槍火力點,當場博得了步兵官兵叫好。
三營領導提出要給噴火兵請功。紅山頭是西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該地是印軍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築了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
在20日與加勒萬河同一戰鬥時間,部隊從印軍側後西、南兩個方向同時進行反擊。一部分從正面佯攻,一部分從側面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分直搗印軍平台陣地。當部隊進至平台時,敵火力瘋狂向我射擊,幾次欲進不能。噴火連一排二等功臣何如亮在部隊眾目注視下,背著噴火器低姿匍匐前進接敵,在我機槍壓制敵火力的一瞬,立即架槍噴火,將敵堡消滅,給部隊拔除了前進中的釘子,得到幹部戰士的讚揚。經一個多小時的戰鬥,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取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只得半途回撤。
另有一個晚上,所有兵種都要去搬運炮彈,為了不被印軍發現,部隊沿著一條冰溝行走,而且還要淌過一條齊腰深的急流,距離約有幾里,往返多次,累不可支。
運完炮彈,戰士們棉褲、毛鞋和腿腳凍結在一起。如用火烤,皮肉就會分開。後來只有和著鞋褲睡覺,用體溫將冰塊溶化,方能脫下。
試想,能經受崑崙山上那樣的苦,人世間還有什麼苦不能吃呢?一次,總參(前共軍參謀部)有位部長在邊界看到戰士如此艱苦,不禁潸然淚下。幾十年來,我也常以此作對照,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班公湖之役
接著我們又直下西藏阿里,它是中印邊境東段與西段的連接處,那裡海拔5000多米,-40℃,氣候奇寒,一年只刮一場風,從年初刮到年終。在進軍阿里途中,很多地方沒有明顯的道路與方位物,容易迷失方向。
從軍事地圖標號上看是一個大圓點,往往誤認為是個較大的城鎮,可到了現場,只是一個用石塊疊起來的羊圈,連老百姓都沒見一個。所以,在西線作戰,使用軍事地圖也很容易迷失方向。
班公湖這一仗,的確是場惡戰。特別是16號據點,那裡印軍設防時間長,工事堅固,碉堡成群,且布有百米縱深雷區,易守難攻。為此,我們連夜向敵16號據點出發,為了避免被敵發現,一律閉燈沿著湖邊行駛。道路狹窄難行,一邊是山,一邊是深湖,此時此地,哪能顧得個人安危?一切交給駕駛員就是了。
距敵陣地不遠,部隊改為徒步行軍,翻過冰大坂,從敵側後方運動。深夜時分,寒風像潮水似的一浪接一浪迎面吹來,身上彷彿沒有穿衣一樣。遇到風雪大時,只好彎下腰來側身行走,帽子和武器結著冰淩,走一會又得將冰淩敲掉。中途,有一姓黃的四川戰士害雪盲,我們將他安置在一塊大石後面,當戰鬥結束返回找到他時,見他雙腳已凍壞,十指腫脹亮得像馬奶葡萄,隨即送他去醫院,真是令人心痛。
11月18日拂晚,戰鬥打響,印軍火力猛烈向我射擊,衝擊時先頭人員誤入雷區,被迫停下。由於工兵分隊攜帶的爆破筒有限,很難完成開闢100米縱深雷區的任務,在這緊急關頭,全軍聞名的滾雷(以身軀滾壓引爆地雷)英雄羅光燮,就是在這次作業中,當左腿、右臂被炸斷後,仍堅持用自己的身軀去滾雷,為部隊開闢道路。
當時,敵地堡群拼命向我衝擊分隊射擊。噴火連二排四班長潘自興看到這種情況,揹著噴火器立即躍進接敵,前進中頭部中彈犧牲。副排長盧榮湖見狀,馬上前往接過四班長的噴火器,向敵人的機槍眼噴去,敵堡立即燃成一團熊熊烈火,當他繼續奔向敵人另一火力點噴火時,也不幸中彈犧牲。
戰士崔相明為了給戰友報仇,踏著副排長的血跡從側面繞道,上去噴火,終於摧毀了攔路敵堡。部隊就是這樣前仆後繼、英勇頑強,惡戰了兩個多小時,清除了入侵之敵,奪取了陣地。……
(整理者係國防諮詢委員)
南京大學的歷史自1902年開始,今年剛舉辦過115周年校慶。南京大學幾經改名,在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時期,曾獲「北北大,南中大」的稱譽。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行列。
建校歷史悠久
南京大學追溯的源頭是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籌辦、建校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這是中國按照西方模式最早創辦的新式學校之一。從晚清到民國,這所學校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不同名稱和發展階段,成為當時國內學科最全,規模最大的學術重鎮,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被譽為民國最高學府。
1949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按統一規定去「國立」二字稱南京大學。1952年大陸高校依蘇聯模式實行院系調整,南京大學發生重大變化:以其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為主體,組建文理型綜合大學,仍名為南京大學;以其工學院、師範學院、農學院、水利系等為主體,與其他學校有關係科合併組建成一些新的高校,包括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等。現在,這些同源大學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學科上各有特色又有交叉融合,為江蘇和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目前,江蘇是大陸大學最多、大學生人數最多的省份,這些學校正是其中的骨幹。
作為南京大學另一源頭的金陵大學,起源於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匯文書院,正式建校於1910年,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會學校。1951年併入另一教會學校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改建為公立金陵大學。該校有文、理、農三院,其農林科與電化教育均為中國高校開先河者,文、理科也實力雄厚,併入後為南大增色不少。
當時考慮原金陵大學的實驗室較大,在此設綜合性大學,改裝和擴大較為方便;而南京大學工學院附設的機械工廠及實驗室搬遷不便,故決定南京大學遷往原金陵大學校址,南京工學院則留在四牌樓南京大學原址。對於原南大、金大兩校的檔案資料,決定除需應用者加以適當劃分外,原則上均由南京大學保管。
985工程首批重點大學
院系調整後,南京大學由原來6個學院37個系減至13個系,規模大大縮小,但在文理型綜合大學中仍有相當實力,在江蘇高校中更是首屈一指。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又進一步煥發出蓬勃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援的大學;1999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行列。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在進一步加強文、理科學科建設的同時,新建或重組了醫學院及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工科院系,目前共有29個直屬院系,初步實現了學科格局從文理為主,向文理工醫協調發展的成功轉變。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教師胡福明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揭開了全國關於真理標準討論的序幕,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從1980年代開始,由老校長匡亞明領銜、組織編寫《中國思想家評傳》,歷時20年,至2006年出齊了200部評傳,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一項重大工程。這一篇文章和一套叢書顯示,南京大學文科關注現實與弘揚傳統兩個側面的特色。
在理科學科中,化學、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長期居於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物理系閔乃本院士團隊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1999年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大陸第一個由一所高校獨立完成的專案,這一紀錄一直到2015年才被中國科技大學打破。201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永久編號為199953的小行星,命名為閔乃本星。小行星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歷史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在此之前,已有七顆小行星以南大科學家命名,分別是戴文賽星、曲欽岳星、蘇定強星、方成星、孫義燧星、陸琰星、馮端星,在閔乃本星之後,這兩年又陸續新增了以南大科學家或校友命名的黎介壽星、吳良鏞星、張存浩星和劉林星,天河裡眾星輝煌,成為南大科研領域群星燦爛局面的生動反映。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大陸高校一度盛行併校風,南京大學是少數沒有併校的名校之一,辦學規模特別是本科招生規模,也一直在適度控制中。2016學年度,在校本科生13,224人、碩士生11,176人、博士生5,656人,另有各類非全日制學生22,847人;專任教師2,202人,科研機構人員940人;在站博士後人員1,011人。全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9人(含外籍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
南京大學一直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1986年,南京大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招收兩國學生,由兩國教授分別授課,還開始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典範。現在,南京大學每年招收外國留學生3,000人。此外,還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準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繫,全面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準。
2009年9月,建於南京東郊、距老校區20多公里的南京大學仙林新校區投入使用,新校區已建成面積2,200多畝,是老校區500多畝的近四倍,大大拓展了學校的發展空間,現在這裡已成為南京大學的主校區。2012年,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命名一顆「南大仙林星」,這是繼「南京大學星」之外以校區命名的小行星,與以個人命名的小行星共13顆,被稱為南京大學系小行星。這一命名也把「仙林」地標送入太空,附近居民都引以自豪。
中央大學在台灣復校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和台灣有著深厚淵源的南京大學,已與30多所台灣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實質性合作協定,與許多台灣企業、基金會等也有著形式多樣的密切合作。南大先後主持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兩岸三地綠色大學聯盟、兩岸企業領袖講座等十多個合作平台或品牌項目。南京大學每年招收數十名台籍生,還與台灣20多所大學開展交換學生專案。南京大學除了原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在台老校友之外,如今在台灣又有了一批最近20多年畢業的新校友。
現在台灣桃園縣中壢市的中央大學,是1962年開始以「復校」名義逐步建立的。作為同源學校,南京大學與台灣中央大學之間的交流很頻繁。該校追溯建校是從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實際招生的1915年算起,因此於2015年隆重舉辦了紀念建校100周年活動,當時,南京大學校長率團參加,並代表大陸高校來賓致辭。
南京大學現在的校歌,採用的是歷史上最早的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校歌,這首校歌由現代中國音樂界一代宗師李叔同製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歌中唱道: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于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現在,校園已由「金城之中」即金陵古城的中心到了「金城」之東,但是南大人「吾道無窮」、「吾願無窮」的追求不會停止,「如日方暾」的美好前景在向南大人招手。
(作者係南京大學退休教授)
婦聯會發表的聲明情辭懇切:「我們願意主動把辛苦積蓄的資產,極大多數拿出來做社會急需的公益,只要每一分錢都能用在人民身上,我心足矣!」奈何吐出新台幣280億元之後,社會回應依舊冷漠,究竟婦聯會做錯了什麼?
作為婦聯會最後光輝的守護者,辜嚴倬雲憤然表示:婦聯會是中華民國的附隨組織,為中華民國而成立,敬軍、愛軍、勞軍,走過艱辛歲月,伴隨國家成長,與社會同步前進。行政院黨產會根本就是「先射箭再畫靶」,排除對該會的有利論述,自行創造判斷標準。
婦聯會曾肩負多重使命
黨產會調查報告指稱,國民黨透過長期執政優勢,促使行政部門及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等創設「勞軍捐」制度,所得款項僅分給婦聯會、軍友社等特定團體,成為婦聯會最大財源,推算婦聯會取得勞軍捐總額約240億3,071萬元,加計通貨膨脹和利息,約3,498億1,400萬元。
今年2月,婦聯會公布總資產為新台幣381億元,決提撥7成約280億元做公益,其中160億元給負責長照業務主管機關專款專用,60億元給各社福機構;另60億元給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現年93歲的辜嚴倬雲是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的孫女,板橋林家林爾康的外孫女,1949年與台灣「五大家族」之一鹿港辜顯榮的次子辜振甫結婚,婚禮在台北中山堂舉行,證婚人是連震東。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復行視事;同年4月17日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6月25日爆發韓戰。由蔣宋美齡一手成立的婦聯會,在風雨飄搖中肩負的多重使命與功能,均史無前例。其後,因北京與蘇聯交惡,1964年拿掉「抗俄」,更名「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96年再略去「反共」兩字,改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今年8月之後,轉型為公益基金會繼續運作,一度冠蓋雲集,家大業大的事功,轉眼淪為庶民記憶。
婦聯會極盛時期共有34個機關學校分會、23個地方縣市分會與3個海外分會,底下尚有349個各縣市所屬支會、133個直屬眷村工作隊與5個學校工作隊,會員人數高達25萬,幹部多為三軍將領夫人。對外省族群而言,婦聯會是蔣夫人輔翼夫婿,安定軍心士氣的半官方組織,國民黨雖是堂堂執政黨,婦聯會卻從來都不是國民黨或任何大員敢隨意指揮調度的附屬機構。因此,所謂婦聯會是國民黨附隨組織的指控,難符事實。
竹籬笆內的鐵票部隊
為確保台澎金馬的國防安全,婦聯會毫無疑問的扮演了輔助政府「支援前線」與「安定後方」的重要角色,除了團結婦女照顧軍眷,使前線將士無後顧之憂,具體事蹟包括:成立縫衣工廠、母職講習班、婦女救護訓練班、播放勞軍電影。
最重要的貢獻則為捐建眷舍,自1957至1992年總共辦理18期眷村募款活動,前10期(1957-1967)係以木造平房為主,共計38,120戶;後8期(1975-1992)主要興建四、五層樓的鋼筋水泥公寓,共計51,560戶。協助建立176個眷村,占眷村總數五分之一。
據1982年統計,全台眷村879個,共有98,535戶。最大的是台南市精忠三村,占地20公頃共1,333戶。數量則以桃園縣80處最多,台北市居次。2008年8月仍由國防部列管的眷村自治會只剩148村,約有467,316外省人屬眷村住戶,即三成外省人住在眷村。
除了包子饅頭及發揚各省口味的眷村菜讓人垂涎三尺,眷村出身的影視明星也家喻戶曉,形塑了早期全台的歡樂記憶,女星包括:吳靜嫻、閻荷婷、閻莉婷、冉肖鈴、鄧麗君、林青霞、王祖賢、歐陽菲菲、歸亞蕾、姚蘇蓉、蘇芮、張艾嘉、包美聖、徐貴櫻、侯麗芳、胡慧中、胡茵夢、邵曉鈴等。男性成名者包括:羅大佑、梁修身、潘安邦、高凌風、倪敏然、張雨生、侯德健、任賢齊、金超群、張晨光、徐乃麟、柯震東、阮經天、王偉忠、邰智源、庹宗康、李立群、劉德凱、屈中恆等。就某種意義而言,沒有眷村三代相互取暖的社區結構,眷村文化絕難生成傳衍。
早年三軍眷村多為單薄泥牆磚瓦,挨家挨戶雞犬相聞的「竹籬笆」社區,形成外省籍官兵群居的特殊社區,更是支持兩蔣的鐵票部隊。因此,民進黨以轉型正義為名,清算國民黨黨產,強勢解散婦聯會及救國團,就是要羞辱「黨國餘孽」,刺痛藍營的「鐵粉集團」,順勢貼補綠營執政後的空虛府庫。
國軍烈士的孤寡方舟
1955年1月18日,共軍首度以三棲重兵向大陳列島外圍一江山島發動攻勢,歷經一整天激戰後,一江山失守,司令王生明上校英勇殉職,震撼了華人世界,也讓美國首度認可國軍誓死自衛求生的決心。
紀念一江山戰役的印記包括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一江堂及紀念碑,台北市南港區一江山紀念碑,嘉義市中山公園紀念碑,台北市一江街和一江公園紀念碑,基隆市十方寶覺寺一江山烈士紀念祠,台中市太平區一江橋和大甲區鎮瀾宮的一江山烈士牌位,高雄市鳳山區的王生明路及澎湖生明營房內的生明樓。
1955年2月5日,美方建議由第七艦隊協助大陳島軍民全數撤退,2月8日,14,000多名居民全數撤離;自基隆登岸後,均按「大陳義胞」原屬鄰里單位分別安置於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的36個「大陳新村」。蔣夫人負責照顧一江山陣亡將士遺孤,及大陳孩童教育,華興育幼院及華興中小學即為此設立。
冷戰期間,來訪的各國政要嘉賓,特別是同行的夫人們都會受邀參訪華興育幼院,由蔣夫人親自接待;來賓觀賞院童才藝表演後,總會在捐款簿上慷慨留下支票或現金捐款。早年華興最大的弧頂禮堂兼餐廳「史培爾曼堂」,即由著名的美國紐約樞機主教史培爾曼認捐的。
華興培植金龍七虎國手
台灣棒球能贏得諸多國際冠軍,華興中學在蔣夫人指示下,吸收第一代金龍少棒國手進入華興就讀,由方水泉教練嚴格接續培訓的決策,絕對是功不可沒的一章。最感人的是:蔣經國曾在松山機場自己撐傘擋雨,迎接未能衛冕的七虎小將。1971年5月,嘉義七虎與台中金龍在總冠軍賽苦戰,六局下盧瑞圖獲保送,七虎五棒楊福興揮出兩分再見全壘打,從此再見全壘打深植球迷心坎。敗戰的二代金龍未獲世界冠軍,無法保送華興,改由屏東縣美和中學吸收,自此開啟「南美和」、「北華興」長期爭雄的時代。
其實,婦聯會自始就是一個沒有實權,卻有重大影響力的婦運樞紐。1951年7月24日,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婦聯會骨幹的省議員呂錦花,倡議成立保護養女運動委員會,舉辦集團結婚,還掏腰包添購嫁妝,有如自己嫁女兒。
(作者係前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
近來,美國企業財報陸續公布,Amazon、Google等股價下跌,但蘋果公司因對第四季營收樂觀,股價衝破了160美元大關,市值超過8,000億美元,加上市場對於iPhone8高度期待,蘋果有機會成為第一個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企業。
雖然蘋果的股價扶搖直上,但去年以來iPhone的銷售情況並不算好。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的調查,2017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總計達3.8億支,較2016年第四季成長9.1%。不過,iPhone市占率較上季下滑1.1%至13.7%,僅排名第二,落後第一名的三星(20.7%)七個百分點。而三至五名的華為、OPPO和vivo這三家中國手機業者憑著具競爭力的價格、優異的品質及創新的功能,在印度、印尼和泰國等國都繳出亮眼的成績單,市占率上升至9.0%、8.1%及6.8%,成長速度十分驚人,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
iPhone銷售趨緩股價卻漲
市場對於iPhone銷售面臨瓶頸的說法始終揮之不去,今年第一季iPhone賣出了近5,200萬支手機,幾乎與去年第四季相當,加上去年初蘋果曾因買氣下滑,大幅削減約30%的產能,今年第一季也有減產10%~20%的傳言,樂觀者認為是因為對於iPhone 8的期待而排擠了iPhone 7的買氣,但與中國手機業者的快速成長相比,iPhone銷售動能已經趨緩。
銷貨與股價一冷一熱的強烈對比,凸顯了市場對iPhone 8的期待,完全壓過了銷貨業績不佳的隱患。除了OLED全螢幕設計、3D人臉辨識、內建USB-C電力輸出IC等創新設計,蘋果擅長的「軟硬整合」創新,才是投資者看好蘋果前景的關鍵。
蘋果「軟+硬」成功發展
其實2007年iPhone剛推出時並沒有獲得市場青睞,甚至引來了許多消費者的投訴,迫使賈伯斯(Steve Jobs)公開致歉,並補償這些消費者100美元App Store使用券。不過2008年初,蘋果宣布將會支援軟體開發套件,並允許第三方為iPhone開發應用程式,「iPhone + App Store」的軟硬聯手,讓蘋果正式開始展翅高飛,並徹底反轉手機產業發展,帶動了相關半導體、面版、鏡頭、APP應用程式等產業的發展,也是支付寶、UBER、LINE和Instagram許多新創企業崛起的基礎,成為改變所有人生活的劃時代產品。
目前全球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只剩下Android和iOS兩強競爭的局面,其他業者市占率加總還不到1%。從智慧型手機市占率來推估,Android系統市占率高達86.1%大幅領先,而iOS只占13.7%。
不過,雖然市占率低,但App Store的經營成效比Google Play來得更好,且獲得較多開發商的青睞。2016年底App Store應用程式數量超過220萬、下載次數超過250億,雖然Google Play更多,應用程式數量超過270萬個,下載次數突破640億次(大約是App Store的2.5倍),但將用戶數及市占率納入考量,Google Play的使用者大約是App Store的6倍以上,很明顯App Store平均每個使用者下載次數要高出許多。
營收上的差距一樣也不小,2016年第四季度App Store營收大約為54億美元,而同一時期Google Play的營收僅有33億美元,若再考量軟體數量、用戶數等因素,很明顯的,開發商在App Store上架更容易賺到錢。
其實已有不少調查報告都指出,App Store用戶購買力高於Google Play。除了購買者所得收入的差距之外,因為Google Play採更開放式的管理,同一類別應用程式的競爭更加激烈,迫使不少開發商會選擇免費提供應用程式,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戶使用。
換句話說,App Store是用較嚴格的管理策略,維持App store產品的品質,吸引更願花錢的客戶上門買單。對於開發商而言,這樣的環境更容易賺到錢,因此吸引更多開發商進駐App Store。可惜的是,App Store只有iPhone能用,若一開始就開放給其他手機使用iOS及App Store,恐怕蘋果的發展會更上一層樓。
平實而論,發展迄今蘋果已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iPhone也是歷史上最熱賣的商品之一,但蘋果前景並非一帆風順。2016年蘋果總營收2,060億美元中,有三分之二來自iPhone,只要iPhone賣不好,使用者少了,App Store、Apple Pay、iCloud、Apple Care+等業務都只會愈來愈邊緣化。雖然蘋果積極開拓新的產品,Apple Watch、健康照護市場、發展無人車、電視串流服務等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仍未看到成效。蘋果的未來全在iPhone,經營風險不低。
「軟硬整合」的大趨勢
目前市場對於iPhone 8有許多期待,但長遠來看,「軟硬整合」的策略才是可能讓蘋果再次拉開與其他對手距離的關鍵。今年6月的蘋果全球開發者會議(WWDC)推出的「擴增實境」(AR)開發者平台ARKit,與App Store一樣,讓開發者可以利用相機、傳感器的詳細數據,將數位物件投映到3D空間中,遠遠超過了陽春的2D相機。而市場傳聞iPhone 8將會支援AR應用,如果傳言屬實,很有可能會創造新一波的購機潮,「軟+硬」的整合及大量app開發商投入,如同2008年iPhone 3G與App Store的組合,讓更多的消費者有理由買iPhone。
其實「軟硬整合」是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時代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在萬物連網的時代,純生產或純服務所能創造的附加價值將會式微,取而代之的將是跨產業、跨領域、跨國家的商業模式,「製造+服務」、「軟+硬」的企業或平台將會是主流。
例如:近來被廣泛討論的美國電子商務巨擘Amazon,除在網路上賣東西,更投入大量資源於「AWS(Amazon Web Service)雲端服務」及智慧揚聲器Echo搭載的虛擬助理Alexa的開發,創下佳績。AWS在全球190個國家支援超過100萬用戶的雲端工作,是目前全球雲端服務的領導者。Alexa在今年的消費電子展(CES)會場無所不在,在智慧家庭領域的應用遙遙領先對手,Amazon從網路零售業成功轉型,成為首居一指的軟+硬體公司。
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與最大的家電零售業蘇寧雲商結盟,並共同出資人民幣10億元,成立重慶貓寧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目標放在C2B(Consumer to Business)的客製化消費者市場,客戶可以透過網路提出特別需求,工廠為其量身打造商品,這也是馬雲所指的「新零售」思維。
除此之外,其實包括Google、Facebook、微軟等國際一流的大企業,都投資了大量資源,發展人工智慧、行動裝置、無人車(無人機)、VRAR等技術,逐漸朝向「軟+硬」、「製造+服務」的方向前進。更廣泛來說,當前主流的共享經濟,例如Uber、oBike等也都是透過行動裝置、電腦及實體工具的「軟+硬」服務平台。
台灣要走出自己的路
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情況,ICT製造是台灣的強項,產業對於高科技的使用並不陌生,但長期以來製造的思維根深蒂固,缺乏「製造+服務」的經營思維,況且台灣製造代工產業的發展已到了極致,鴻海與和碩每組一支iPhone 6,僅能賺120至135元,約是售價的千分之六,近七成的利潤都被蘋果賺走了,純製造代工產業賺的是辛苦錢。
在數位經濟時代,消費者購買硬體已不只是考量硬體規格,更在乎有哪些軟體服務和內容。在Amazon、Google、Facebook這些生態系統加入硬體生產之後,台灣製造業雖然能與其合作,帶來更大的商機,但如不能從中找到不可取代的關鍵性,恐怕也難以突圍而出。
面對全球產業的大變革,短期間政府可以幫忙整合台灣產業合作,建立供應鏈或平台,用團隊的模式來協助製造業一起做,提供附加價值,但長遠來看,企業必須結合「軟+硬」的大趨勢,走出自己的路,才能突圍而出。
(前者係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後者係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