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三, 08 二月 2023

從1955年萬隆會議到聯大與今年的APEC,大陸外交系統在幹實事的精神下終於交出亮麗的成績單。看看人家,想想自己,如今的台灣只剩下找人拍照握手,把社交禮儀當成外交成就,這樣的民進黨政府,真的能讓世界看見台灣?

201705202

 

中國大陸的外交影響力,從1950年代受困於西方國家圍堵,只能出席印尼萬隆會議,60多年後,大陸在第72屆聯大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會議閉幕時,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決議當中。而習近平更在日前風光地出席在越南峴港的APEC會議。

大陸在國際社會的奮鬥是從無到有,台灣則只能依靠前人奮鬥的福蔭,外交人員儘管奮戰不懈,但是島內短視近利的政客,只求短效與妝點門面,不願踏實經營,從過去封殺圍堵中共,到如今被人處處打壓,其實台灣今日的困局雖艱難,但比北京過去受到西方社會圍堵的程度,仍相差甚遠。

周恩來曾遭美國外交羞辱

中共雖然在國共內戰取得勝利,但國家連年戰爭,百廢待舉之際,又發生了韓戰,大陸傾全國之力與現代化的美軍打了一場平分秋色的戰爭,戰爭打出了國際政治影響力,卻沒有為大陸帶來更好的發展,大陸仍被排除在國際主流社會之外。

曾經在1950年代參與同大陸談判的美國外交官詹森,曾描述親眼所見,1954年為解決印度支那問題舉行日內瓦和談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見到中共和談代表周恩來,卻拒絕與他握手。這何其屈辱,而今大陸領導人所到之處,無不被奉為上賓,天壤之別,何以致之?這是國家總體實力的提升,是大陸自改革開放後的奮鬥使然。

1955年4月,周恩來代表中國大陸出席萬隆會議,這是一場在印尼舉行的第三世界國家會議,出席國家多半是亞非兩地剛從殖民地獨立的新興國家,周恩來來自中國,成了全場的焦點,但當時北京遭到西方國家與台灣國府的抵制,北京無法打入國際主流社會,但仍從這些弱小國家開始,開展出自己的外交路線,臥薪嘗膽,蓄積實力。

大陸為入聯奮鬥22年

1971年大陸進入聯合國,不僅趕跑了中華民國取而代之,也讓西方國家,包括美國,都必須正視中國大陸的存在,開始與中共發展華沙會談之外的更深一層關係。

大陸從1949年奮鬥到1971年,終於獲得成果,歷經22年。今日台灣苦思如何在國際社會爭取空間,看看大陸的務實,回過頭來想想,現在台灣的外交工作只剩總統藉出訪過境美國一事,或藉金錢鞏固邦誼,台灣過去一面倒地靠向美國,最終也沒能走出自己的路,挽回不了外交頹勢,還被美國扔在一邊。

李登輝破壞台美關係

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大陸在國際社會累積十多年的聲望瞬間跌落谷底,1990年代,台灣利用蔣經國生前建設台灣,所累積的經濟實力,大舉在國際社會展開務實外交,但金錢外交的臭名也就在李登輝任內造成。李登輝心高氣傲,以為提出「兩國論」,可以走出台灣自己的路,未料國際反彈之大,立刻讓美國向北京傾斜,柯林頓在上海拋出「新三不」,重重打擊了台美的雙邊關係,這是李登輝貪圖個人虛名,卻讓全台付出代價。

如果不是蔣經國過去推動台灣經濟成長,所累積的實力促成,台灣不可能在1990年代參加APEC,與其他經濟大國並列。這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可是,台灣現在參加APEC的領袖代表,只會忙著四處找川普或習近平握手合影,以證明大家關係不錯。

幾年前,馬英九任內,兩岸關係和緩,參加APEC的台灣領袖代表連戰,曾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對談,那才是外交幹實事,現在的握手拍照留念,與當年相差豈止千里。蔡英文把兩岸關係停滯不前解釋成維持現狀,結果一切現狀都無法維持,台灣在國際場合的空間更見縮小。

過境外交握手外交皆鬧劇

大陸從當年握手被拒,到如今風光出席國際會議,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中共強調的實事求是,是促成這些成績的重要信念。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如今只剩下爭取出席,然後到處找人拍照合影,以證明推動外交確有成績,兩岸之間的力量消長與見識高低,令人不勝唏噓。

大陸在國際上受到的尊重,是靠累積實力而來,是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累積,如果台灣不能用務實的態度,把台灣經濟搞好,累積台灣的經貿力量,然後在國際社會奮鬥努力,爭取別人的尊重,而只是在飯桌上耍耍嘴皮,那麼別人自然會把你當作是小丑跳梁。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週三, 08 二月 2023

蔡英文於去年5月就職後,堅不承認「九二共識」,造成兩岸關係空前嚴峻,百年邦交國巴拿馬斷交的結果,不無連鎖反應的可能,在此外交情勢險惡的關頭,中共十九大後,蔡出訪南太平三友邦:馬紹爾群島、土瓦魯、所羅門群島,屬情理之常,但她把出訪友邦定名為「尋親」之旅,卻令人難以理解!

201705201

首先,蔡所尋之「親」,是她個人或她蔡氏家族的「親」?還是台灣居民的「親」?如果是前者,那就奇怪了。蔡英文兩年前競選總統時,自稱是「客家人」,客家人來自中原的黃河流域,他們的族譜記載得很清楚,至於「蔡姓」,始於周武王剋商後的分封,也是在中原的河南省,至今已經三千多年了,史冊家譜也記載得很清楚。不管要「尋親」或「尋根」,自應向西到大陸的黃河流域去找,怎麼會飛到天涯茫茫的南太平洋礁島上尋覓?方向錯誤,豈不等於緣木求魚!

至於台灣居民的「親」也頗複雜。事實上,民進黨早就宣稱,台灣居民分四大族群:閩南族群、客家族群、外省族群、原住民族群。前三大「族群」如要「尋親」,一水之隔的海峽對面可說遍地是「親」。

再以台灣原住民而言,除了漢化很深的「平埔族」之外,現有的16族(原稱9族)中,泰雅族有「刺青」習慣,洪水與兄妹結婚的傳說,據台籍著名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張光直認為,泰雅族的習慣及其族群起源的傳說,與湘西苗民相同,可能是遠古時代從大陸遷徙而來。所以蔡英文真要「尋親」,大可在海峽對面找,何必捨近求遠?

再者,遠到南太平洋為台灣人「尋親」,應屬人類學家「田野調查」的專業領域,蔡英文既不具備人類學專業,而以總統之尊跑去南太平洋從事人類學的「田野」工作,也荒廢總統職務,改由人類學家組成學術研究團隊前往做「田野調查」足矣。

此外,蔡英文家族及有些親日仇中的台獨人士,例如辜寬敏等,都具有日本血統,如要「尋親」,應往位於東北亞扶桑四島的「古倭奴國」尋找才是。

《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古日本「倭奴國」在西元57年,距今約兩千年時,曾遣使向中國朝貢,東漢光武帝賜以金質「漢委奴國王印」,此後彼此交流頻繁,但沒有與台灣接觸的記錄。到了三國時代,倭奴國內亂,分裂為「雅馬台國」與「狗奴國」(見《三國志‧東夷列傳》),「狗奴國」在南,離台灣較近,何妨找找看,如能發現些微蛛絲馬跡,也足慰蔡英文之親情矣!

(作者係退休史學教授)

週三, 08 二月 2023

一、總統府

總統府在陳偉志錄音帶被立委馬文君公布後,第一時間痛斥《中國時報》。然後說陳偉志在錄音帶裡說去過總統府,顯係捏造。然後說陳慶男絕沒進過總統府見總統府五長。然後說,有啦。陳慶男確實進總統府見黃志芳,但只有一次。而馬政府時代可去了五次。

痛斥媒體,否認,然後承認一點點。這樣可恥的,沒有臉面的總統府,怎麼可以不倒?

二、國防部

1. 國防部不該給的錢,為什麼給?國防部明明跟慶富訂了合約,其中付款條件是,不但獵雷艦要做好,而且還要在興達港蓋好船廠。船廠根本沒蓋,為什麼可以給錢?

2. 而合約又規定,就算到了國防部該給錢的時候,國防部還可以延緩支付。國防部卻在根本不必付錢的時候付錢。

3. 國防部又為了要付,這筆不必付,也不該付的錢,去挪其他各軍種的各種救命錢。挪了24億,急呼呼地給慶富錢。不該付的錢,公務機關可以付?可以提前付?這不是圖利他人,什麼才是圖利他人?

4. 立委馬文君可能聽到風聲,所以在今年3月時質詢國防部,這筆24億是不是付了?國防部斬釘截鐵地說絕對沒給。直到今年10月,突然改口說,喔,那筆錢,去年12月就給了啦。國防部竟可以說謊,還在立法院答詢時公然騙立委。

5. 遲遲不公布懲處名單,直到11月21日蔡英文約見馮世寬,才於次日公布18人受懲名單。

三、高雄市政府

1. 海洋局長王端仁幫慶富喬土地。直接打電話給國產署,要求不要依法辦理。國產署嚇破膽直說不可以。王端仁想辦法合法租到土地,然後幫忙綁標,搓掉競爭對手。說競爭對手台船董事長是自己人,還可以找政委。

2. 慶富財務狀況差,第一銀行拒絕給聯貸,慶富根本拿不到貸款。結果2014年底,高雄市政府持股43%的高雄銀行,突然幫資本額只有5億的慶富,作履約保證17億,讓一銀卸下心防,之後才有聯貸案205億。

四、高雄地檢署

雄檢包庇民進黨,不是秘密。但慶富案,還真是千古奇談。

8月9日就拿到陳偉志的錄音帶了,結果動都不動。11月15日雄檢把陳偉志傳去偵訊一番。陳偉志不但在錄音帶裡,也在偵訊中告訴檢察官,他確實去過總統府了,晚上7:20雄檢卻發個新聞稿,說陳偉志講他去過總統府是「浮誇之詞啦」。沒想到20分鐘後,總統府公布新聞稿,承認陳慶男父子去過總統府找黃志芳。雄檢串供不及,只好在晚上9:40,出來否認自己的新聞稿內容。好跟上總統府的最新供詞。

11月16日《夜問打權》工作人員上雄檢的官網,竟然找不到那一份說陳偉志沒去總統府的新聞稿。雄檢趕快湮滅證據,讓社會找不到他曾說謊的證據。這樣的地檢署,該不該打包走人?

看來他們把司法玩死的速度,跟他們說謊和改口的速度一樣快。台灣司法到底是查明真相,還是忙著去作掌權者的尿布?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週三, 08 二月 2023

從日前先後公布的兩份民調可發現,台灣民意出現前所未見的重大轉折,例如:對大陸印象首次出現好感者超過負評者,有七成以上認為中國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六成八並不擔心大陸國力擴張不利於台灣;超過五成的年輕人有意願赴大陸就業求學;不滿意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表現者增至五成六;主張急獨和緩獨者降到二成四,主張永遠維持現狀則回升至四成九;民眾普遍認為兩岸開戰的可能性很低。

以上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已逐漸改變對大陸的觀感,也認識到大陸在「一中」問題上不會妥協,蔡政府若想突破兩岸僵局,就必須有相應的調整。不過,更值得深究的應該是,儘管支持台獨者是歷次調查的新低,但維持現狀卻始終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台灣問題若想以和平方式獲得徹底解決,還須有突破性的思維。

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進和平統一進程。而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則在11月15日回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主張,在台灣完全沒有市場,也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大陸應展現創新思維與善意。

其實,凡認同「一中憲法」者,都應該體認,「一國兩制」正是大陸對台釋放出的最大善意。理由如下。

其一,「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最佳方式。台灣雖早在1945年光復,重回中國版圖,但僅僅四年後,兩岸就因國共內戰導致兩地長時間隔絕,各自經歷了不同的政經發展,意識形態及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大陸為「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並維持台灣長期繁榮穩定,才決以「一國兩制」作為統一後的制度安排。

其二,「一國兩制」體現的精神是尊重差異、兼容並蓄。台灣在經濟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政治上採多黨政治、普選制度,雖已產生諸多弊端,但多數人仍堅持維持現狀。而大陸在中共十九大後則將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排除台灣人民因制度不同產生的「恐統」心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各自維持現制,相互尊重。

其三,「一國兩制」符合台灣人民的利益。鄧小平1980年代初期就說,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要讓台灣同胞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句話當時或許並不吸引人,但在大陸已然崛起壯大,兩岸政經實力消長的今天,大陸慎重承諾「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對台灣人民的吸引力今非昔比。民調數字就是例證。 

「一國兩制」之所以在台灣「沒有市場」,主要是因執政者長期刻意將其污名化,又把香港問題誤導為「一國兩制」實踐失敗。但民調顯示人心思變,統一既是大勢所趨,台灣人民就應該正確認識「一國兩制」方針,並認真思考能保障自己權益,並確保台灣能長治久安的「兩制」內涵。

週二, 07 二月 2023

《乒乓》嚴格說起來不是恐怖片,雖然前半段的恐怖氣氛經營得很到位,嚇壞了如我這般膽小的觀眾,但中間很快就翻轉了,殺人的並不是女鬼,顯是人為所致。但是我沒有因此鬆了口氣,因為眼前仍是一團迷霧:死亡事件仍然持續,到底誰做的?動機為何?為什麼都跟方毅老師有關?…於是,它成了驚悚推理劇,觀眾只能循著方老師的鍥而不捨,逐步撥開疑雲探索真相,而最叫人驚駭的是(同時也讓人驚喜),它剝開的是台灣偏鄉與教育的種種困境。

20180105333

過往有很多影片處理過偏鄉與教育的議題,也呈現了偏鄉教師的熱情。這些教師以音樂、體育、繪畫等另類的教育手段,試圖給偏鄉的孩童一個看得見未來的希望。《乒乓》同樣藉由方毅老師呈現了這一面,卻不走溫馨勵志的老路。為什麼?依個人淺見,因為勵志片容易把問題窄化,提出簡單的「解決方案」,然後片中人物帶著觀眾往某個方向走,過程中的起伏便成了故事的主軸。但問題是,偏鄉與教育的困境真有這麼簡單嗎?

《乒乓》開展出另一種思考:在未瞭解問題的複雜性前不要奢求答案,否則急著想為孩子們解決問題,卻不真的理解他們所處環境的複雜性:資源匱乏、貧富落差、隔代教養、成就感低落、階級高牆聳立,這些困境即便有再多的熱情教師恐怕都解決不了。就像影片中程督學和方老師的辯詰:「你不覺得自己這麼做也很矛盾?」「但我是個老師,我只能這麼做。…只是我萬萬沒想到,我成立桌球隊也成了孩子們分化彼此的幫凶。」

我認為這是《乒乓》中最精彩的一段,熱情教師因理念與現實的差距而深陷矛盾之中,這個落差隨後開展出一連串更深沉的問題,連方老師自己都始料未及,他鍾愛的幾個學生都深陷泥淖之中,恰恰與他當初懷抱的理想背道而馳,甚至他自己也成了幫凶!?說它精彩,是編劇徹底展現了辯證的思維,人們秉持善念而行事,卻往往不能得到善果,那很顯然,是體制的問題。

「列夫特」團隊會說出這樣的故事,並不令人意外,之前的電視劇《小孩大人》、《新世界》等等,同樣是深挖社會沉痾,卻不對個人進行道德評價。這也是《乒乓》裡方老師的無奈,他不信鬼神,進而展開一連串的追索,最後卻發現,體制強加於人,比鬼神還令人膽駭!

如前所述,《乒乓》並不提出簡單的解決之道,因為體制有它的複雜性,環環相扣,難以簡單撼動。正因如此,《乒乓》看似暗黑,讓人找不到出路,但編劇在故事的末端,再次展現其辯證思維,讓方老師服毒「贖罪」的那一幕,又是另一個精彩的高潮!在理念崩塌之後,且又死了那麼多學生與摯友,方老師悲慟而絕望,但服毒,也是他的最後一擊。他宛如唐吉軻德般不可為而為之,正體現出人性的光輝!體制再黑暗,人們終將找出解決之道,屢敗屢戰,在所不惜!

《乒乓》還有許多值得讚許之處,包括它宛如美劇般的快節奏,卻條理分明,絲絲入扣,足見導演影像語言的精準度,而演員的精湛表現亦不在話下,但最令人感動的還是,它用驚悚的類型劇,說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

(作者係影視工作者)

週二, 07 二月 2023

新銳導演簡學彬是一個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他2017年在公視推出第一部新創電影《乒乓》,在靈異和驚悚氛圍的包裝下,凸顯台灣當下的族群偏見與城鄉差距。不論是情緒醞釀、場面調度都處理得宜,成果超乎預期。

20180105332

簡學彬,1983年生於台北市,是台東太麻里排灣族人,曾任設計相關、影像以及音樂工作,於2009年進入「大我文創」工作隊,攝製一系列八八風災紀錄短片而入行,至今參與過的電影、電視劇製作包括2010年為電影《父後七日》後製剪接、2011年電影《龍飛鳳舞》助理導演、2012 年公視連續劇《小孩.大人》後製導演、2014 年台視《新世界》副導演、後製導演、2015年台視八點檔《天若有情》導演,以及2017年公視新創電影《乒乓》導演、緯來電視電影《我的刁蠻女明星》導演等。

《乒乓》由資深編導黃志翔擔任製作人,是簡學彬首部導演的長片,由吳慷仁、李依瑾主演,分飾桌球教練方毅及督學程俐。

故事從台灣偏鄉發生一起中學生命案開始,死者是失蹤的乒乓球員何荃,駭人死狀令人想起當地流傳已久的靈異傳說─一個遭斬首的鄉女化身厲鬼,想要爬出棺材,找回自己的頭顱,引發村民極大恐慌。方毅一向嚴厲帶人,被懷疑與命案有關,程俐對他進行調查,但發現方毅其實是個熱情的教師,鐵血手腕是為了防止學童因貧困而一再輟學。方毅和程俐都不相信靈異之說,決心聯手調查,不料死亡事件接踵而至,一樁比一樁驚悚。

從原住民身分看到偏見

「我拍《乒乓》的初心是,它要富有社會意義,同時具娛樂性,能被一般觀眾接受。」簡學彬受訪時表示,他是都市原住民,從小生活在身分認同的矛盾中,促使他想和觀眾溝通「認同與偏見」這個主題。

簡學彬說,「我的母親是浙江省黃岩市人,父親是台東太麻里排灣族人,他們兩人在台北的國小教書,因此我在台北出生,從小在校園長大。」但是小時候每次寒暑假回台東,那裡的朋友會問他,「你是台北來的喔」,而「我的姑姑、叔叔從事的多是社會底層的勞力工作,他們的生活是在台北長大的我,難以想像的。」然而,在台北,很多人又會指著他說,「ㄟ,你是原住民喔,跟我們不一樣」。他說:「我聽過最殘酷的話是,有長輩對我說,咦,你們原住民不是長得很像猴子嗎?」

這樣的衝突、難堪,就像乒乓球,不斷一來一往、擊出反饋地發生在簡學彬的成長過程中。

此外,他還記得小學六年級,父親考上主任職,被調到貢寮山上偏鄉小學工作,於是他從一個兩三千名學生的學校,轉學到全校只有20幾個學生的學校讀書。「當時我們全班只有8名學生,我從在台北小學開始打桌球後就很少讀書,想不到轉學之後,我的功課變成全班最好的,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拿了縣長獎,我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那一年的生活,也給簡學彬帶來極大的衝擊。「才8個同學,就有漢人、原住民、客家人。他們要走一二小時的路到學校,放學後又要走一二小時的路回家,回家後,父母還在外工作,只有阿公阿嬤在家,他們要洗衣煮飯,照顧自己。」這些事對簡學彬來說,簡直難以想像。

從紀錄片人物形塑角色

這些自身成長的經驗,成了簡學彬拍攝《乒乓》的養分,他透過一連串懸疑驚悚的事件,直指社會沉痾,包括校園霸凌、毒品、家庭教育等問題,在一層層被剝開後,顯露出的是偏鄉在資源上的匱乏和人們的偏見。

簡學彬說,他過去拍八八風災紀錄片時跑了許多鄉鎮,認識很多為人直率,教學認真的教練、老師,而《乒乓》中的男主角方毅就是融合出來的角色,「他利用課餘時間教導孩子,對學生充滿熱情,一心想激發這些孩子向上,但因他用很嚴格的教法訓練學生,在外界眼中儼然是魔鬼教師,以致產生很多誤會,最後導致悲劇發生。」

拍八八風災紀錄片的經驗,讓簡學彬發生轉變,「未拍片前,我跟多數青年一樣,對社會無感,拍攝該片是我第一次走入人群,走入社會,用客觀角度看自己的生命經驗。」他強調,不論是老師或是災民重建的心路歷程,都是他創作的重要基礎。

週二, 07 二月 2023

二戰時,軸心國(德、義、日)的潛艇肆虐,並布放大量水雷,造成國際航道禁運,英、美同盟國的獵雷艦就成為反潛、清除水雷的利器。簡單說,獵雷艦為艦隊清除水下障礙物(水雷),讓船隻安全通過,是海軍編制中的輔助角色。

20180105331

獵雷艦可爆破水雷

由於早期水雷為磁性吸附設計,因此,過去獵雷艦的船殼便以木材為主。木質船殼除了可避免水雷吸附,還有材質強韌等特性,適合海上航行。現在則為多層強化玻璃纖維塑膠(GRP)製成,以利環保、減重,並提供較強的抗爆震效果,讓獵雷艦可在海上巡弋並爆破水雷。

由於多層強化玻璃纖維塑膠(GRP)的環境條件較為嚴苛,必須在室內廠房脫模、施工。因此,過去習慣在船塢施工的廠商,就得興建新廠房,並重新學習施作。這也是國艦國造、自製新型獵雷艦的必要花費。

目前,台灣海軍有9艘獵雷艦,其中3艘過於老舊,亟待汰換。其餘6艘,分別為4艘德製永豐級、2艘美製永靖級。永豐級是台灣海軍向德國Abeking & Rasmussen公司採購,船殼為木質外覆強化碳纖維樹脂,艦橋為鋁合金材質以符合低磁性的要求。配備2種水下遙控除雷載具(UUV):A1型以探測聲納傳回資料,B3型攜帶2枚100kg炸藥爆破除雷。永靖級原是美軍的鶚級獵雷艦(Osprey-class coastal minehunter),因美國的軍事轉型,而提早除役並轉售給台灣,排水量約800噸,超過一般獵雷艦,並有高精度探測聲納(Sonar)。

水雷的種類及特性

1. 漂浮雷:具備類似病毒的圓形球體和多個探針觸手,為磁性吸附設計。雖然,中空球殼內藏炸藥裝置可在海面漂浮,但少量炸藥威力較弱,難以炸沉中大型船艦。一般而言,漂浮雷是最容易布放,也是最容易被發現、摧毀的水雷。

2. 繫留雷:由纜繩(鐵鍊)和漂浮雷組成,由置放海底(海床)的纜繩連接海中的漂浮雷。當上方有船艦經過時,立即引爆或脫離纜繩而磁性吸附。本類型的裝藥量不一,多量炸藥的繫留雷在海中引爆,可造成真空氣泡效應,讓船艦抬舉後落下,折斷龍骨,以徹底摧毀船艦。

3. 音響探測雷:為現役較新型的水雷,埋藏於海底(海床),以上方船艦通過時的音響探測為主,並具備類似跳雷的起爆設計。由於音響探測雷並非磁性吸附,對一般/獵雷船艦極具威脅性。

除雷方法

早期的獵雷艦,配備潛水伕和機械式除雷設備(剪具、炸藥),只能清除老舊的漂浮雷或繫留雷。但較新型的獵雷艦,配備探測聲納(Sonar)和水下遙控除雷載具(UUV),可尋獲埋藏於海底(海床)的音響探測雷,甚至是敵方潛艇。

除雷方法,則有人員水面/水下爆破、砲擊摧毀或誘餌誘爆等。美軍現役的S-70海鷹直升機,未來計畫配備最新的雷射偵測器和MK-44 30mm口徑鏈砲(RAMICS),可由空中直接發現水雷,並開火摧毀。未來,若台灣海軍有意改裝升級現有4艘德製永豐級、2艘美製永靖級獵雷艦,除了向美方採購相關戰鬥系統和水下無人載具(UUV),也可考慮加裝民間廠商研發的MK-44 30mm口徑鏈砲的遙控武器站(RWS),以便在遠距離開火摧毀水雷,降低船身遭爆震波及的風險。

結語

近來,某些軍事專家直言,台灣的獵雷艦數量不足,當敵軍在沿海港口布雷時,將讓艦隊無法進出港口。其實,布雷是在萬不得已下才會採取的最後手段。因為,水雷如同地雷,無法識別敵我,而容易誤擊友軍。若敵軍以登陸作戰為主軸,卻在沿海港口布雷,這無疑將限制本身艦隊的通航路線。況且,台灣沿海適合敵軍登陸點本來就有限,附近又有機動雷達偵測和海巡隊巡邏,要成功布雷非常困難。

不過,近期海軍招標失事幻象2000-5型戰機的打撈作業,打撈水下殘骸的必要項目包括海底地形探測、水中聲納探測、水下畫面訊號傳輸、潛水伕和機械臂水下作業,這也是獵雷艦的專長。基於此,採購或升級獵雷艦或仍為必要之舉。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站版主)

週二, 07 二月 2023

國家的軍力通常用武器裝備、軍人素質、軍工生產、兵源數量和國土面積五個要素來評估。軍人的素質包含軍人的體能智能;武器裝備的操作能力決定軍事成敗;國土面積小沒有退避的空間,兵源數量少承受不了人員傷亡。

20180105330

進入核武能力比賽時代

二戰後到21世紀的今天,操控在軍事強國手中的武器發展迅速,而強者的實力已不能再用以往傳統戰爭的認知去看了,現在可是看核武器裝備毀滅能量大小的時代。

二戰靠飛機去投彈,日本敗在飛機投下的二顆原子彈。但現在要有核子彈頭的飛彈,核子飛彈還要比一比,短程不夠看,要長程;還要多彈頭的,同時可以炸好幾個地點。

對目前世界的五個核武大國:中、俄、美、英、法而言,傳統的戰術性武器裝備:槍、砲、火箭、短程飛彈、戰車、飛機、艦艇、甚至軍員數量,都已不是評量軍事力量的首選重點,毀滅能力大的戰略飛彈才是重點。一枚戰略核子長程飛彈可以毀滅一個數個十萬到百萬人口的城市,挨了一枚,大國受不了,小國可就馬上亡國了。

明顯的案例就是朝鮮和伊朗,美國和聯合國為了這兩個不大不小國家的核武發展已經頭痛了四、五十年。近十多年來,朝鮮和伊朗就是不肯放棄核子飛彈的發展。南韓軍方甚至認為,朝鮮2018年會發展出射程涵蓋全美國的長程飛彈。

2017年朝鮮向日本海射了多枚飛彈,甚至越過日本上空。不過,日本很清楚這飛彈不是針對日本的,因為朝鮮的飛彈試射只能朝向日本海或西太平洋發射。再說,日本也沒有能力在飛彈飛到日本本土前加以攔截,而更諷刺的是,美國就算是韓日盟邦,也不願免費提供韓日攔截裝備。

駐日美軍陸海空及海軍陸戰隊總計有35,000多人,外加第七艦隊各種艦艇、空軍第五航空軍各式飛機、陸戰隊第三遠征軍,這比很多國家的武力都要強,但如果朝鮮飛彈有核彈頭落到日本,後果如何無人可知。

朝鮮伊朗敢對抗核武大國

世界上有十多個中、小國家是不設軍隊的,這豈不是沒有國防嗎?但對這些國家而言,國防對他們當然不重要,有也等於無。有死膽和能力跟世界核武大國對抗的,二戰以後,也只有朝鮮和伊朗這兩個國家。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則是在不對抗美國的情形下,有了小型的核武能力。其他小國大家都心知肚明,省省吧!

新加坡一個小小的城市國家,成立幾十年後,竟然能依靠國際貿易和人力資本的正確策略運作,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而它即使維持了有限數量的精良部隊,也不過是唬唬週邊的鄰國而已,從不會拿軍力來惹事生非。

此外,每一個國家都沒有對軍隊或武器裝備的絕對控制能力,世界各國都有諸多先例,軍事政變司空見慣,軍方武器裝備的誤射可能是疏漏,也可能是某一個環節有人故意,飛彈發射錯了,就可能造成一個難以挽回的大災難。

美國仍是軍事第一大國

目前世界上的軍事大國有美、俄、中、英、法、德、日、南韓、印度和土耳其。其中,美國是靠一戰和二戰發戰爭財的爆發戶,現在是世界超級軍霸和最大的軍備輸出國。把俄、中除外,全世界的軍力和軍費支出加起來都比不上美國,也只有美國有能力全球駐軍。除美國外,俄、中、英、法、德、日本、南韓、印度,也都是大大小小軍備的輸出國,外加專門製作武器裝備的奧地利、以色列、南非和瑞典。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強國,在今天這個動亂紛爭的世界,美國武器出口量占全球的31%,是世界最大武器出口國。

沒有戰爭的時候,軍人和武器裝備可不能閒在那裡,平常要定期操練的,軍事強國的長程飛機如長程轟炸機、偵察機、預警機、作戰指揮機和戰鬥機,都會到外洋聯合演習或搜集作戰時需要的資訊,大型軍艦、航母艦隊和潛艇也一樣。

武力只是談判的籌碼

軍事衝突,在軍力小的國家之間容易發生,因為傳統武器的殺傷力有限,傷亡都是小事,就像近代以色列、巴勒期坦、叙利亞、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遠至越戰、韓戰,傷亡百萬也沒事。為什麼?國家的土地大嘛,人員傷亡也不是大問題。

軍力大的國家之間反而不易產生軍事衝突,因為雙方擁有威力強大的武器,只要一動手,極可能兩敗俱傷,甚至亡國滅種。

一戰、二戰、韓戰、越戰已經告訴我們,戰爭是生靈塗炭,所有發動者最終都以失敗收場。武力只是談判的籌碼,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作者從事國家競爭力研究、企業研發行銷管理)

週二, 07 二月 2023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獨特精神(zeitgeist),更有獨特的思維範疇。質言之,精神是時代的產物,範疇也是時代的產物。古今中外的每一個時代,無不依據其客觀具體情況,構建與其相應的主觀思維範疇。習近平的新時代自然也不例外。

 

範疇者,就是從高度抽象的角度,對複雜、紛擾多變的時代,所構建高度概括性的基本類化形式;以便據此認知其本質,從而說明並指導置身其中的人的行為,制定國家的發展政策和戰略,進而指導文明建設、文化發展,以及與當時的其他文明進行互惠的對話、互釋和激烈的競賽甚至對抗。

面臨三條道路的選擇

近代中國在面臨中西文化文明猛烈碰撞時,晚清的一代儒臣張之洞承襲先秦古典時代,儒道二家在相對簡單的時代,所構建的「內外」二元範疇,以及中世紀魏晉以下在面臨佛教的挑戰時所建構的「體用」二元範疇,構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體西用」(「體用」)二元範疇,作為當時朝野變法維新的改良思想和政策的指導依據。

這個範疇,自清末民初一直為中國史學界和思想界,在解讀論說中國近現代史時所沿用。但自五四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分別從西方的歐美和北方的歐俄引進了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學術思想界為之一變;質言之,就是由晚清的純粹引進模仿轉而將其中國化,內化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有機部分;以胡適為代表的中國自由主義者,致力於前者的中國化,同時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則致力於後者的中國化。於是,中國文化在面臨西方文明的挑戰時,出現了三條道路的選擇和競爭:新儒家、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從二元範疇到三元範疇   

就體用的思想範疇而言,新儒家基本上遵循張之洞的「中體西用」(體用)二元範疇,自由主義者加工改為「中西互為體用」(包括李澤厚的西體中用)新二元範疇。馬克思主義者,則大膽地突破傳統唯心論的思維框架,轉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下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唯物主義公式,揚棄中西學此疆彼界的藩籬,另起爐灶,創新構建了「上下」新二元思維範疇。這個範疇,一直主導了此後中共打天下、治天下兩大時期政學界的思維,長達三四十年之久。

新中國的誕生,標誌胡適互為體用的自由主義範疇為中國社會所揚棄,李大釗「上下」的社會主義範疇成為顯學。1950年代中期,由於當時突出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問題,遂根據「上下」二元思維模式,並參照宋明新儒家「內聖外王」的二元思維範疇,加工而成為「上紅下專」的新二元思維範疇,或可稱之為紅色的革命範疇,可以視為是對傳統的內外,以及體用思維範疇的一次革命性的創新加工。

這個範疇,美則美矣,但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沒有明確點出其核心精神。所以,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體用範疇的權威專家方克立教授,特提出了「馬魂中體西用」的三元範疇,作為改革開放時期的思維範疇。「馬魂」的新範疇,賦予體用範疇以核心精神,是方教授的神來之筆,頗得畫龍點睛之妙,充滿創意,但除了賦予「馬魂」思維功能之外,還賦予「馬魂」本身所不具有的本體存在的含義;但未考慮到毛澤東主義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中,所起的奠基性和原創性的重大理論貢獻。

有鑒於此,本文特提出「毛魂馬心上紅下專」的四元思維範疇,作為習近平揭示的新時代的新思維範疇。

新時代應有四元思維範疇

首先,以該範疇解說當今中國理論界、學術界尖銳的思想矛盾,即習總所說的「前三十年後三十年」矛盾,也即毛鄧路線的矛盾,作為範例之一,以資說明。

表面上看,毛鄧路線形同水火,實質上則是對立統一原理的體現。習總說,兩者並存,不要厚此薄彼,正是此意。本文提出四元範疇,可望作為其論點的依據,蓋「毛魂馬心」是毛鄧兩派信誓旦旦、共同信守的基線,差異只在紅專上面:

毛的前三十年

紅:(毛主義主導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奠基事業

專:計畫經濟(集中有限資源辦大事)

鄧的後三十年

紅:(鄧理論主導的)社會主義的深化與世界接軌

專:商品市場經濟

由此可得出下列公式:中國的崛起 = 毛的「前三十年」政治奇蹟+鄧的「後三十年」的經濟奇蹟。可見,習總的並存論,具有歷史唯物辯證的嚴格邏輯性,不容背離;以及兩個互補的歷史奇蹟,不容否認。

其次,十九大報告中有關的標誌性論述和概念,以資印證:

毛魂方面: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後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按:仁人志士上下中外求索,一直找不到打開解救飽受煎熬的國魂、族魂真理之門的鑰匙)

 馬心方面: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按:送來的正是一把打開這扇真理之門的鑰匙,所以是「心」,不是「魂」,毛魂需要馬心的指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按:是「馬心」的最好印證)  

毛的奠基性、原創性貢獻: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按:雄辯地證明有毛才有馬)

(作者係體制外歷史學者)

週二, 07 二月 2023

近年來,中共中央積極推動打貪防腐,展開一連串監察體制的改革措施,深化監察體制的改革,當作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革新,構建由黨統一領導的國家反腐敗機構,並加強黨和國家的自我監督。

20180105329

到2017年9月底為止,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已處理了150萬人次的廉政與問責個案。18大以來,立案審查省軍級以上的中共黨員幹部440人,其中18屆中委、候補委員43人,中紀委9人。

再者,中共中央頒布問責條例,堅持失責必問;把權力和義務、責任和擔當統一起來,明確問責對象、內容和方式方法。為了強化問責、促進制度改革,中央紀檢委高層領導人分別、分梯次約談各省區市、中央部門和中央企業、中央金融機構黨委(黨組)的主要負責人,督促落實管黨治黨的責任。

將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

中共十九大決定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組建國家、省、市、縣四級監察委員會。今後國家監察委將成為反貪腐中心,並對全國人大負責,定期向人大提出報告工作。

即將退休的紀檢委書記王岐山,先前在十八屆中央紀檢委工作報告中提到,堅持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相統一,並推動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的「全覆蓋」。這意味著新成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將發揮遠超過原先國務院之下監察部的職能,後者的角色是定位為「行政監察」,而監察委直接隸屬於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其監察對象是自上而下,各級官員無所不包,真正做到頂層設計的「全覆蓋」。

根據十九大會後的分析報導,監察委將整合「執紀」(黨紀)和「執法」(國法)雙重功能,除落實「廉政監督」外,還具有「勤政監督」和「效能監督」的職能,以避免懶政與懈怠。

根據新的職能設計,監察委員會將整合原屬檢察機關的三大局職能,包括反貪汙賄賂局、反瀆職侵權局和職務犯罪預防局,統一行使各項反腐敗職權。這將擴大與調整監察機關的法定職權,將檢察機關的偵查權和監察機關的調查權進行梳理和重組,並釐清相關的法制規範。經過此一整合與改革任務後,在全國人大的統攝下,將形成一府(政府)、一委(監察委)、兩院(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的新國家機構體系,這也就是強化監察機制的頂層設計。

至於在立法任務上,中共中央紀檢委會同全國人大,將行政監察法修改為國家監察法。監察委員會將履行監督、調查、處置等職責,賦予談話、詢問、留置等調查權限。過去頗受爭議的「雙規」機制,指涉案的官員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到規定的地點報到,接受調查。現在則改為具備法定效力的「留置」。

目前公開徵求意見的《國家監察法草案》規定:委員會由全國人大產生,負責全國監察工作,主任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副主任、委員由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免。

法學界對草案有不同意見

對於《國家監察法草案》,大陸各界有不同意見。2017年8月間,59名中國律師聯名發表致全國人大的公開信,表達了他們對監察體制改革及《國家監察法草案》四點憂心:(一)法治原則面臨著危機,(二)人權保障遭遇嚴峻的挑戰,(三)平等原則受到損害,(四)正當程序或被拋棄。

11月11日,「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憲法學與刑事訴訟法學的對話」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多名學者對監察法草案提出不同看法。

首先是憲政定位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光中說,監察體制改革將形成「一府一委兩院」的新國家機構體系,這項根本改革如僅透過監察法來規定,顯然與憲法相抵觸。換言之,在全國範圍設置國家監察機關,必須經由修憲才行。

針對「留置」權的爭議,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說,這份草案排除了監察機關調查中的律師介入,損害了公民獲得辯護的憲法基本權利;草案要求檢察機關在做出不起訴決定時「徵求監察機關意見」,也有損檢察機關的憲法地位。

比較兩岸的監察制度

相對於大陸監察委的權力過大,留置範圍過寬等違憲爭議,當前台灣的監察院卻被批評是「無牙的老虎」,配套不足,以致功能不彰。大陸監察委對於被調查的官員具有實質的處置權,但台灣監察院對於官員的彈劾與糾舉,卻只是發動權,決定權在於司法院的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和職務法庭。

其次,台灣監察院有憲法明文規範的定位和法定職掌,同時也發展出五院之間因長期互動而形成的機制互補。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法制截然不同,但有大陸憲法學者認為,在全國範圍設置國家監察機關,必須經由修憲才行,足見憲法明文規範監察機關,確實有其必要性。

(作者係金門大學教授,曾任立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