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09 二月 2023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了長達六周有組織、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30萬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201705220

南京大屠殺期間,《紐約時報》、《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等中外媒體,均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大量的揭露報導。戰後,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特別是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多達19萬,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總計屠殺死亡人數高達30多萬。

大屠殺發生後,雖然日方極為嚴格地封鎖消息,中國方面依然艱難地取得了少部分資料,並在第一時間揭露和痛斥日軍暴行。國共兩黨高層均在日記、書信中,對南京大屠殺有清晰的描述。多位倖存者揭露日軍暴行的書刊,在暴行發生後期及次年問世,這類出版物一直持續到1940年代末。文化界知名人士更通過文章和著作,深刻揭露和批判日軍暴行。其中白蕪所著的《今日之南京》是當時反映日軍罪行最有影響的著作。

《今日之南京》

《今日之南京》於1938年11月25日由重慶《南京晚報》出版社出版,當時印了15,000冊。作者將其在《南京晚報》上連載的,有關南京大屠殺及陷落後南京城狀況的報導,共85篇彙集成書,在重慶造成很大的反響。

書中資料記載了從南京脫險者的親身述說,包括日軍在南京持續不斷地屠殺、姦淫、搶掠、縱火、毒化、酷刑折磨等暴行;對中國文化的大破壞;中國士兵與平民死裡逃生的經歷;南京民眾對日軍暴行的反抗與抗爭;夫子廟、鼓樓等處著名建築被破壞的狀況;鐵蹄下婦女兒童的慘況;南京民眾對中國軍隊反攻的期盼;中國勇士對助紂為虐漢奸的制裁;在南京外國人對市民的保護;敵軍士兵的厭戰反戰行為;日偽政權在南京的嚴酷統治等。書裡描述生動而翔實,足以證明日軍在南京暴行的確鑿。

南京百人斬競賽

另外,1937年12月13日出刊的《東京日日新聞》,也報導了兩名日本軍官的「殺人競賽」。日軍第16師團中島部隊兩位少尉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長官鼓勵下,彼此相約「殺人競賽」,商定在占領南京時,誰先殺滿100人為勝者。他們從句容殺到湯山,向井敏明殺了89人,野田毅殺了78人,因皆未滿100,競賽繼續進行。12月10日中午,兩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軍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謂殺了105人,向井謂殺了106人。又因確定不了是誰先達到殺100人之數,決定這次比賽不分勝負,重新比賽誰殺滿150名中國人。

這些暴行在報紙上連載,二人被稱為「皇軍的英雄」。《每日新聞》記者鈴木二郎出席東京審判,為「南京百人斬競賽」作證時說:在城內掃蕩殘留的中國軍人。如果捉到軍官,就綁在楊柳樹上,教新兵射擊及劈刺的方法當活靶;士兵被捉了,就讓他坐在坑前砍頭。我是二等兵,只用刺刀刺中國兵。

兩位「殺人魔鬼」在日本投降後,以共同連續屠殺俘虜及非戰鬥人員「實為人類蟊賊、文明公敵」的罪名,在南京執行槍決。

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殺

日本右翼分子罔顧歷史史實,公開否定南京大屠殺,言「南京大屠殺並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戰爭傷亡。」日本政府更利用死亡數字來狡辯否定其戰爭責任。2014年12月,日本政府曾通過外交管道表示「這不符合日本的見解。具體的受害者人數難以認定。」日本政府消息人士解釋稱,這一交涉「可以被理解為日本方面實際上對中國提出的抗議」。2015年1月14日,針對中方在前一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儀式上,提出南京大屠殺導致30萬同胞慘遭殺戮一事,日本政府再次表示這一人數「不妥當」。

日本學術界更公開否定南京大屠殺,其中以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殺的虛構》,以及《南京事件之總結—否定屠殺的十五個論據》,兩本書的內容為典型。他們認為東京審判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證據是「捏造的」,即使面對無法迴避的第三方證據,亦以斷章取義的手法加以曲解。這使得南京大屠殺成為嚴重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歷史問題之一。

日本某些政客在屠殺人數上大做文章,其本質就承認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是「侵略」,甚至公然將當年日本侵略戰爭稱為解放亞洲的「大東亞聖戰」。其實數字並不重要,認真反省最重要。但日本某些政客對侵略戰爭沒有任何反省,諸如安倍晉三曾以日本首相身分參拜靖國神社,表明他對靖國神社的肯定,其實那也是他對歷史問題的政治立場,即否認侵略戰爭責任和歷史事實。

近幾年日本右翼勢力抬頭,特別是東京APA酒店客房中,放置大量由該酒店集團CEO所寫的右翼書籍,書裡否認南京大屠殺和韓國慰安婦的存在,並稱「所謂日本犯下的罪行,是美國為投下原子彈而編造的謊言」。此事件再次證明中日歷史問題的本質,就在於日本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

事實也證明,日本政商界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只會破壞包括中日關係在內的,日本與亞洲鄰國的關係,損害它在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形象。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週四, 09 二月 2023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進南京,其後6星期,平均每12秒就有一個生命橫遭屠殺,葬送性命的無辜生靈多達30萬人。但80年後,日本的軍國主義在美國卵翼下有死灰復燃之勢,而台灣朝野卻日漸淡忘國府敗走重慶的國恥。

201705219

日本企圖否認屠殺侵略

日本文部省在右翼勢力的驅使下,自1982年7月開始逐步修訂高中歷史教科書,將「侵略中國」淡化為「進出中國」,將被迫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以「終戰」二字掩飾;更將有關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以及「強徵慰安婦從軍」等重大爭議的記述,以模糊字句代之,引發亞洲鄰國的不安與強烈抗議。

2014年4月,日本又在小學教科書首度載明「釣魚臺、竹島(韓國稱獨島)是日本固有領土」,顯示二戰時的軍國主義幽靈已然復甦。自從安倍晉三第二度擔任日本首相後,不僅多次公然否認日軍強徵慰安婦暴行,更藉修憲議題鼓動軍國主義意識,一再炒作釣魚台諸島「國有化」,使東海緊張升溫。

南京市政府擇定江東門歷史現場及局部開挖的遇難者叢葬地,籌建全球唯一的紀念館。1985年落成,復於1995年及2005年擴建。紀念館牆上刻著:「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做史鑒。讓孩童不再恐懼,讓母親不再泣嘆。」

1996年起每年12月13日,全市鳴響防空警報提醒大眾勿忘國恥。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將每年12月13日明訂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同年12月13日,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莊嚴肅穆的典禮中,全城警鐘大作,向死難者致哀。

藍營必須端出積極作為

1949年4月23日共軍攻陷南京之前,六朝金粉的石頭城,曾是中國國民黨北伐成功後的首都。但政府遷台近70年後,勾起關注的只剩中山陵;台灣全島竟無一座對日抗戰博物館,因抗戰而光復的台灣,更不曾樹立一道中華民族的「哭牆」。台北中山堂廣場前,至1999年光復節才勉強建成「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色澤暗淡的矮牆文字,怯懦而低調的風格,有如滿場飛奔的青少年極限運動的舞台布幕。

台灣從未認真針對「南京大屠殺」史事,做過國家級的相關普查及學術專題,自李登輝言行背叛黨國之後,只見皇民走狗大肆放送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訊息,藉所謂「轉型正義」大旗,否定「開羅宣言」效力及八年血戰光復台灣的史實,全力醜化並打壓軍公教以遂行階級鬥爭,擴大抹黑兩蔣父子保台治台功績,在在成為獨派團體言必「反共去中」,不斷撕裂族群,強行毒化下一代認知的陰狠謊言。

2018年開始將有一連串的選舉,以蔡英文政府單憑口號治國,執政乏力導致民怨叢生的情況,藍營逐步收回失地的機率似在盤整回穩之中。但切記,除應為所當為,敢於衝撞之外,藍營志士必須鬥志而不鬥氣,例如:在教科書語文及史觀方面的爭議性內容方面,與其徒耗精力於無效的辯解,何如鄭重委請學界專家,先行印製一套能讓家長口服心服的「民間標準本」,並誓言列為一旦收回政權後的教科書藍圖。藍營智庫亦應用心記錄追蹤自陳水扁任內開始,被不次拔擢的綠營大小官員名單,不容鼠輩再長期臥底內應,惡意破壞朝野關係的和諧安定。

結合反戰攻破軍國主義

日本官方至今不肯拿出誠意,向全球受害慰安婦道歉,且一再否認「南京大屠殺」史事,也彰顯了中方大度「以德報怨」與放棄對日索賠,確是「對敵人過度的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的國際現實鐵律。

目前該嚴肅以對的是,曾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及地區,既然無法迫使日本官僚體系痛悔認錯,是否更應考慮如何跨國合作,深入探究日本社會及其文化根柢,一步一腳印,仔細梳理大和民族看似隱沒不彰的反戰情緒與力量;如何分工理性規劃,建構可行策略,自日本內部,攻破日本自尊自大的軍國主義心理堡壘,恐怕才是全面化解各受害國家的恨意的上上之策。

二戰結束至今,有太多反戰的日本電影問世,也許票房有限,甚至遭到封鎖,但無不大量傾訴對軍國主義的厭惡與痛恨;可惜,觀影者每每只當作是感官娛樂,學界也僅視之為分析劇情或語意的文本。

一般台灣民眾熱中「哈日」,乃至盲目「拜日」,固與學校和傳媒長期失職失教有關,但台灣朝野從未用心理解日本戰後對美仇大苦深,及其俯首依賴的侍從情結。反觀大韓民國,至今仇日反日,剛烈之情,有如聖律國教,剛好與台灣民間一面倒的友日氣氛相背。如何執兩用中,以真正讀懂異國歷史與文化來解銷國恨家仇,應該會比倡議全球普設慰安少女銅像更有意義。

(作者係前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

週四, 09 二月 2023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陷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死難軍民30餘萬,是抗日戰爭史上最悲慘的一頁。昔人稱:讀《出師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可以說,讀南京大屠殺而無感、甚至幫日軍暴行昧著良心解脫者,其人必不是中國人,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人」!

1996年,我曾經比較台灣、大陸與香港三地中學歷史教科書,有關敘述南京大屠殺的描述,大陸版最多較詳,香港版次之,台灣版最少最略。強調領導抗戰的中華民國能不慚愧嗎?

1990年代中學教科書「多元化」之後,高中教科書的簡略情形還比不上舊版初中歷史課本,例如:1995年發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只有寥寥數語:十月十二日,南京失陷,日軍肆意殘殺我平民,死者三十多萬,是為南京大屠殺案。有一版本對「南京大屠殺」甚至一字不提。而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教學資源也很貧乏,直到1990年代可看到的專書及畫冊僅下列數種而已: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輯:《日軍在華暴行—南京大屠殺》上下二冊,革命文獻第108輯、109輯,1987年初版,收錄許多親歷者的憶述,外國記者的報導及各種報告及文書,以及張純如的《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2月與英文版同步發行)。至於畫冊方面,近代中國雜誌社於1982年出版了《鐵證如山—日本軍閥侵華罪惡實錄》(秦孝儀主編),圖片豐富,怵目驚心,又於1995年抗戰勝利50週年紀念,出版《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李雲漢主編),但均非南京大屠殺的專集。民進黨政府上台,以教育部的行政力量公然推動「去中國化」,中國歷史在中學課綱裡已保留無幾,何況南京大屠殺事件?

1960年代,日本右派興起「南京大屠殺虛構論」,在右派政府的暗助下,以學術包裝出版許多著作,引起中國人的注意和警惕。1985年南京市成立「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每年12月全市鳴放警笛,以示哀悼警惕,同時學術界與出版界也廣為搜尋史料,出版圖文並重的著作與畫冊,以史實反駁日本的「虛構論」。張憲文教授著《南京大屠殺全史(全三册)》(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可稱集大成之作。

可喜的是,三年後,又有沈秋農編著《日軍常熟暴行錄》(廣陵書社,2015)一書問世。此書詳細記載了1937年淞滬戰役結束後,侵華日軍進攻南京,路過江蘇常熟時燒殺搶掠、姦淫破壞的情形,資料翔實,字字血淚。在大屠殺80年後的今天,時光流失,老成凋謝,作者能蒐集如此史料,為歷史留下見證,誠屬難能可貴,令人敬佩。此外,此書對筆者而言,還得到一項啟發,那就是:研討南京大屠殺,應不限於南京淪陷後城內的屠殺,在日軍金山衛登陸後進攻南京的過程中,所經縣鄉的殺戮,也應該作為南京大屠殺看待。

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非人道的種種凶殘手段,是對中華民族尊嚴的一種摧殘,我們必須記住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絕不可讓「青史成灰」!

(作者係退休史學教授)

週四, 09 二月 2023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1937年南京人民慘遭日軍血腥殺害,30萬人罹難。80年來,日本右翼勢力持續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我們若不將是非曲直講清楚,抗日戰爭等於還沒畫下句點。

 201705218

日本在近代侵略中國的行動中,出現過多次嚴重殺戮的行為,譬如:甲午戰爭時,日軍在旅順發生4天3夜的大屠殺,至少2,000多軍民死亡。「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軍登陸後,在蕭壟(台南佳里)坑殺居民達2,000人,雲林焚屋55村、屠殺上萬人。1928年國民革命軍行經濟南,日軍藉故屠殺中國交涉人員及軍民6,123人。1932年9月中旬的撫順郊區「平頂山慘案」,屠戮3,000人。但整體來看,還是以南京大屠殺最凶殘,規模最大,死難軍民同胞最多。

中外皆有日軍凶殘鐵證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向中國出兵。「淞滬戰役」突破國軍防線。12月13日攻進南京城,隨即就是長達6周的大屠殺、強暴,零星的殺戮至翌年3月還未停歇。當時留在南京的德國商人、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John Rabe)的《拉貝日記》,美國牧師、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馬吉(John Magee)拍攝的紀錄片及手稿紀錄,金陵女子學院教授魏特琳(MinnieVautrin)的《魏特琳日記》及舍監程瑞芳的《程瑞芳日記》,南京市民羅瑾保存下來的日軍自拍屠殺平民與強姦婦女照片、上等兵的《東史郎日記》等皆是鐵證。

也有一些日軍老兵,在八、九十歲風燭殘年時,回憶當年的往事。

赤井楠:殺了很多人,一定有好幾萬,那些人還被迫挖自己的墳。

金子真一郎:上級命令我們殺光村子所有人,我們就得照辦,否則我們會被處決。

田所耕三:日本軍官、士兵不斷搜尋中國女子,不論年輕或年老都逃不過被強暴的命運;我們開著卡車去抓女子,每位女子分配給20個兵蹂躪。

一位來自鄉下的上等兵、山砲兵:上級要我們「徵用」南京居民的用品、糧食,而「徵用」就是掠奪的代名詞,接下來開始槍殺婦女、用刺刀再補刺遭機關槍掃射過的俘虜,至少30人,通通殺害,一個不留;以後甚至拿活人練習刺槍術。

這些日本二戰老兵,憋了6、70年才講出這些往事,其實記憶早已片片段段,然光是如此,已夠令人髮指了。

《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1929年就訂定了,而中國和日本都是締約國,其中規定:戰俘應在任何時候都受到人道待遇和保護。至於平民,早在1899年海牙第2公約和1907年海牙第4公約的附件裡,皆有保護平民的條文。但日本都沒遵守。

戰後,南京大屠殺時的日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被判絞刑;另第6軍團長谷壽夫則被盟軍引渡到中國,接受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有近百位倖存者及金陵大學美籍教授貝德士等人作證),被處以極刑。南京大屠殺早已有國際定論,但日本偏偏就是有很多人用盡各種手段要翻案。

湮滅史實、復辟軍國主義

1960、70年代,日本包括戰前舊軍人在內的右翼勢力重新集結,孕育大批學者指稱客觀描述二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是「自虐史觀」,南京大屠殺也成為大箭靶。1982年日本文部省下令中學教科書裡對二戰的敘述,「侵略」一詞要改成「進出」,此後,原先的「南京大虐殺」也改成「南京事件」,教科書的解說亦趨於模糊、淡化,採用的照片換成當年日軍請日本媒體拍的宣傳照,像日軍在醫院探視傷患等。這益發助長右翼史觀無限上綱、蔓延。

他們質疑:「當時南京有外國媒體,為什麼沒有一張有效的照片?」其實,外媒為躲避戰禍,日軍進城前早撤光了,就算有,日軍豈會允許外國記者拍攝屠殺場面?

亞細亞大學教授東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殺相關143張照片都是加工、偽造的。

日本幸福科學集團總裁大川隆法以「東條英機靈言」的口吻聲淚俱下:日本陸、海軍道德崇高,是世界最高水準,……說日本軍人亂了紀律,是再三進行掠奪、暴行的軍隊,我絕對不承認」。

這其中,有台灣旅日獨派出來幫腔。金美齡在電視節目上說「沒有南京大屠殺,中國人與日本人對人類生命的思考方式絕對不同,從日本人的心理來說,所謂屠殺,是既沒這傳統、也沒這習慣」。黃文雄則謂「南京大屠殺是中國謊言裡最轟動之作」。

日本右翼硬抝的作法不外乎:否定所有受害者、目擊者及受害者親屬、朋友、鄰居的第一手證詞、照片、影片,連舊日軍自拍照、當時記載也一概不接受;蓄意將一小點放大藉以全盤否定;並連帶挑戰歐美的「東京大審史觀」。簡言之,即一切對皇軍不利的證據,皆蔑視為「反日」、「欺騙」、「政治利用」,最終是要抹掉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復辟軍國主義。

右翼踢到鐵板也不收斂

右翼的翻案曾被反將一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有兩位女性死裡逃生,李秀英懷著7個月的身孕,在美國教會學校的地下室避難,日本兵來了意圖強暴她,她拚命搏鬥掙脫,身中37刀,日本兵走後,其父將她送進美國教會鼓樓醫院搶救,撿回一命,但孩子流產了。夏淑琴,那年8歲,一家9口人,七人被殺,她挨刺3刀與妹妹僥倖存活下來,後由國際紅十字救助、收養,其遭遇馬吉牧師用相機記錄下來。但聲稱是南京事件研究者松村俊夫的著作《「南京大虐殺」的大疑問》,及東中野的著作《「南京虐殺」的徹底檢證》,誣指李、夏兩位為「假證人」,說她們是「(中國)政府培育成那樣」、其故事是「幻想出來的」。

李(1999)、夏(2004)兩人為護衛名譽和尊嚴,分別在南京、東京對松村、東中野及展轉社提告,最後兩人都獲得勝訴。然而,日本質疑、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論調並未就此收斂。

2012年2月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又接連發言「沒有南京大屠殺」。迄今日本政府的見解是「不否認殺害非戰鬥人員、掠奪行為等」、「關於具體受害人數有各種說法,政府很難認定哪個說法正確」,輕描淡寫且藉口閃躲,但至少承認了確有此事。

事實上,日本官方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二戰結束時都銷毀了,相關軍事人員被指示「在南京發生的事絕不能說出去」。當年許多俘虜遭屠殺後就近被推入江裡,或澆油燒屍,或掩埋、活埋,總是會有沒算到的,實際數字應該比現在所講的還高。中國戰後曾做過現場詳細調查、比對,包括那時受日軍委託處理屍體單位的紀錄等,但日方始終不肯虛心採信。所幸,當右翼大張旗鼓否認、日本政府漠視之際,其民間仍有像松岡環老師這群人,一一採訪當時在南京的老兵,收集口述歷史、素描、記事本之類的文字記載;學者小野賢二也蒐集到31本老兵日記,保存了日方的第一手資料。

已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日本有三位卸任首相,村山富市(1998)、海部俊樹(2000)、鳩山由紀夫(2013),到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可見,日本還是有深明大義之士,只是人數不多。

2015年10月,中國大陸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申請「南京大屠殺文件」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獲得通過。日本安倍政府竟質疑UNESCO的中立、公平性,之後連續兩年威脅拒繳會費,且要求更改登錄規則。到2016年8月,日本防衛相稻田朋美還在說「沒有百人斬」。由此可知,這根本就是二戰的延長賽。面對日本右翼逆流,全體中華民族應切記歷史教訓,才不會枉費這份由30萬生命換來的「世界記憶遺產」。

(作者係本刊主筆)

週四, 09 二月 2023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0月底在美參加智庫論壇,表示大陸不可能接受任何新的表述方式,這一番話顯然是衝著蔡英文所提兩岸新思維、新論述及新互動模式,對話不必預設任何政治框架而來。

201705217

 大陸當局直指「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一方面壓縮國民黨的「一中各表」空間;另一方面排除蔡英文所提尊重「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的可能性。大陸當局表明願意與台灣內部接受「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的政黨展開對話與交流,民進黨因不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因此並非對話的對象。從李顯龍總理發表兩岸關係講話,台灣當局應高度重視來自國際友人真誠的「諍言」。

缺「九二共識」兩岸會更壞

首先,兩岸當局若不釋放善意,兩岸關係恐將更倒退。作為兩岸當局的「老朋友」、「好朋友」,李顯龍表明新加坡協助兩岸恢復對話的角色非常有限;期許兩岸僵局不惡化就已經是最好;同時提出警告表示兩岸現狀仍有可能惡化,「假如真的失控,我希望那一天晚點到來」。

其次,李顯龍直指兩岸當局觀點不同,加上缺乏相互信任,造成兩岸難以重新啟動對話。他表明,「九二共識」曾是兩岸當局交往的政治基礎,沒有這一基礎,民共就無法展開對話、 「蔡習會」更是難上加難。「蔡英文不願意回到九二共識,否則她會失去基本盤的信任和支持」,「很明顯蔡英文必須顧及綠營及支持者立場」。明乎此,若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勢必動搖其執政基礎。獨派人士要蔡英文只選一任,實為逼退。李顯龍也完全瞭解大陸當局的立場,「因為如果接受另一個正式用語,將無法回到九二共識」。

這裡就產生結構性的困境,蔡英文的民意及政權基礎,來自部分台獨基本教義派政治勢力的支持。而大陸當局基於民族主義,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主義,視統一為國家核心的根本利益,甚至宣稱沒有妥善處理台獨,黨國政權會被推翻,足見遏制台獨成為政權能否存續的準則。

「去中國化」徒增爭議

復次,李顯龍更憂心地表示,若台灣透過「切香腸式」的策略,一步步往獨立目標前進,屆時兩岸關係將漸行漸遠。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蔡英文當局兩岸路線充滿著激進主義的挑戰。大陸當局對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的制約與壓縮,有可能激發激進台獨主義與民粹主義;然大陸若不挫敗台獨勢力,則又可能被譏為「基礎不穩、地動山搖」只是狼來式的恐嚇威脅。如此,兩岸關係陷入治絲益棼的困境,頻臨戰爭邊緣及風險。

李顯龍熟悉兩岸事務,發出這樣警訊,希望延遲兩岸情勢失控,這是「和事佬」的衷心「善良願望」。然而,民共之間對兩岸終局安排存在歧異,大陸當局堅持「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難以撼動;蔡英文儘管提出維持現狀主張,試圖穩住兩岸關係不要惡化,但相關部門推行「去中國化」的措施,猶如「切香腸」式的文化台獨、柔性台獨策略。

最後,兩岸政策趨於強硬易陷入彼此對撞。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提出「三新論」、「新四不政策」,企圖釋放善意;但其若干施政被視為「去中國化」政策,抵銷了善意,同時也刺激北京當局從反對台獨「三個任何」擴增為「六個任何」,並宣稱要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若兩岸當局皆認為自己已盡最大善意,而無「更多」善意再釋放,要延遲兩岸局勢的惡化,恐為緣木求魚。中共十九大後對台政策趨於強硬,台灣必須面對斷交風潮、國際空間壓縮、軍事威脅及陸客陸生減少等難以避免的殘酷政治現實。

李氏父子諍言足資借鏡

李光耀曾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談及中國,表示習近平具有寬闊的胸襟,稱習為「曼德拉級別」的人物。李光耀表示中國的和平崛起將給國際社會帶來繁榮機遇,但周邊國家也會感受到「甦醒後的巨人」外交政策走向強硬,將挑戰美國的亞太霸權地位。中國雖表示「和平崛起、永不稱霸」,但提醒「中國會顯示力量,威逼所有人」,導致周邊國家政策轉向。基本上,中國並不希望捲入戰爭引發動盪,喪失漸進崛起的機會,但也不會坐視分離主義蔓延,而會遏制及挫敗其發展。

現在台灣當局需要衡平的兩岸政策,連美日都認為「抗中」並非好的策略。隨著美國在東亞區域霸權地位下滑,尤其川普政府不僅拋棄歐巴馬政府時期所奉行亞太再平衡思維,也脫離好不容易成型的TPP,此必然加強大陸在此區域的影響力。台灣必須要有一套「和中、友中、親中」戰略 。

李氏兩代父子皆是卓越政治家,也曾扮演兩岸關係關鍵發展的見證者角色,星國長期以來一直扮演著搭橋中介角色,善意建立兩岸協商、合作交流的平台架構。就此而論,李顯龍總理的諍言,值得台灣當局傾聽深思,儘早調整失衡的兩岸政策因應新情勢,以避免兩岸僵局、對立及敵意加深。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週四, 09 二月 2023

台灣沒有現狀可以維持,也沒有靠得住的國際勢力可以依賴,只有積極主動且獨立自主地與大陸政治談判,才能在世界核心中發光。

 201705216

美國總統川普訪問中國大陸之前,台灣有不少人擔心他在大陸與習近平會談時會出賣台灣的利益,當他與習談完之後,確定台灣只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框架中被提到,川普簡單地回以美國「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後,迅速落幕,於是,台灣又有人遑遑不可終日地認為,台灣已經被邊緣化了。

這種既怕被中美雙方討論,又在沒被討論之後顯出一種莫名其妙之失落感的表現,十足反映了台灣已經陷於進退維谷,茫然不知所適的處境。這種處境絕對無法「維持現狀」,實際上也永遠沒有現狀可以維持,台灣勢必要面對現實的未來。

美日都不可能為台灣出力

當年幫馬英九力吹「一中各表」與「不統不獨不武」的學者趙春山,11月9日以〈「維持現狀」不足以自保〉為文承認,「這種動態的『維持現狀』,隨時都會因任何突發事件而發生改變。」並斷言,「台灣無法自外於美中關係的發展,必須採取主動,維持與兩大之間的平衡關係。歷史經驗顯示,在兩者之間選邊站的結果,都可能落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

其實,現狀既無法維持,也就不可能有什麼真正的平衡或均衡可言,所有的「僵局」與「均衡」都只是短期現象,就長期的眼光而言,這種短期現象都有欺騙性,從兩岸關係的歷史來看,這個論斷已被證實。是故,「維持與兩大之間的平衡關係」是站不住腳,且自我矛盾的無根妄想。但是,台灣「必須採取主動」則是無庸置疑的事實需求。

習川會後,APEC立即上場,台灣代表宋楚瑜於11月12日上午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了約30分鐘的會談。據報導,兩人會談觸及兩岸關係,安倍晉三表示,希望兩岸當事者可以直接對話,解決問題,共享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同時希望台灣與日本經貿關係更密切發展。安倍對宋的談話是在川普訪日,且與他在APEC上見面會談之後,自然來自他這陣子與外界交換信息及意見的總結。台灣在兩岸關係之中無法依靠外援,由此可見一斑。

全球化令國際資源迅速不斷重組,每個國家所需的國際資源都不夠自己主觀的需求,國家越大,需求越大,越不易被滿足,美國與日本不能例外,他們怎麼可能特別為台灣挪出資源?除非台灣能投桃報李,還以更多的資源。以台灣目前的實力,所能創造國際資源的能力,根本搆不上美日所需要的量級。

美日為何要獨厚台灣?一言以蔽之,台灣若是想依賴國際勢力與大陸對抗,將永遠是輸家。既然「從世界走入中國」是一條必輸的慘路,台灣若還想贏或不輸,取得抗衡大陸壓力的支點,那只能獨立自主且積極主動地在兩岸關係中求之,沒有其他可能。

加泰隆尼亞的教訓不遠

前陣子在西班牙上演的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舉辦公投並宣布獨立一事,對台灣是一面值得照一照的鏡子。雖然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兩者的關係,和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明顯不同,不能類比,但在其搞獨立一事上所碰到的現實待遇,是可作為台灣的各類台獨派、獨台派參考的。

加泰隆尼亞議會宣告脫離西班牙獨立後數分鐘,西班牙參議院隨即授權總理拉荷義政府直接接管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歐盟及英、德、法諸主要國家皆力挺西班牙中央政府,美國國務院也發表聲明重申美國支持統一的西班牙,並指出加泰隆尼亞是西班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稍有歷史常識者都知道,美國當初解決南方獨立是靠打內戰,根據她的歷史,沒有支持「分裂式獨立」的立場。沒有國際承認機率的獨立,如何可能成功?加泰隆尼亞一案正式向台灣獨派人士宣告,且預示了台獨的下場,還有爭議嗎?

台獨是個假議題、不響砲

《新台灣新聞週刊》、《台灣憲法學會》引述英國國際法學者克洛福(James Crawford)認為,台灣之所以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是因為台灣從未明白宣示獨立。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為此叫屈指出,台灣曾經2次宣布獨立:一次是陳水扁於2004年的雙十節演講,另一次是2007年由總統具名、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林濁水認為,這兩次就是宣布台灣獨立,但是全世界各國都當作沒聽到。

林濁水還認為,台灣如果一次又一次宣布獨立,按照克洛福的看法,總算可以成為獨立國家了吧?但必定事與願違,會變成庫德族一樣,不會獲得什麼國際承認,而且,林自言,依照曾任美國前副總統錢尼國安顧問的葉望輝(Stephen J. Yates)的說法是:美國會反對,會非常強烈地反對。

林濁水的講法反映了一項事實,就是民進黨的宣布台灣獨立與外界的認知落差太大。哪有生活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中,扛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卻說是要搞台灣獨立的?這種台獨行動與國王的新衣有何差別?徒自獻醜耳!其次,陳水扁兩次嘗試後總結出一項事實,亦即「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獨派沒聽到嗎?所以,可以負責任地說,台獨或獨台根本是個欺騙群眾的假議題、不響砲。再者,只要中華民國旗號存在台灣一天,台灣就不可能「獨立」。台獨份子要有本事,先廢了中國華民國再說其他吧。

林濁水提到庫德族,那是個知名度不夠的案例,不足以讓人明白「台灣獨立」的實質效果。為何不借鑒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案例?獨派人士對中共十九大全程密切關注,會後公開熱烈討論,然而,對加泰隆尼亞公投獨立的結果卻不出一聲。可以合理地推斷,他們必然已經關著門熱烈討論過「加案」,但不敢稍露聲色,心虛膽怯,不言可喻。葉望輝不是最會鼓動唆使獨派情緒的美國人嗎?竟然也這麼潑獨派的冷水,獨派人士還有什麼指望?

台灣正被大陸核心化

回顧川普就職以來,習近平於2月10日與其通電話時,讚賞其強調美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在7月G20峰會的前夕,又在電話上向川普重申此意。並在10月18日十九大上嚴正聲明,「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如果涉及台灣問題的「一個中國原則」,在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中,都是政治基礎、核心問題與根本利益所在,那麼,台灣問題被邊緣化的機率不大,台灣將始終是習近平所重視的重大焦點之一,應無疑義。

這次中共十九大特別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必然是習往後施政的方向,習也必須交出可以與前人區隔而凸出的成績,才不負黨章。如果去掉前人已經提出的事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能在哪些方面有所發揮,而能滿足「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標準,且具備新時代或劃時代的意義與地位呢?

許多人指向「一帶一路」的倡議,但此議太多變數,並非大陸所能掌握,已有大陸重要友邦開始自己搞自己的一套,所途經國家對此倡議能有多少真心實意的接納,最終能不能滿足「四個偉大」,都還非常難說。若是聚焦於台灣問題,能將台灣問題解決到如同鄧小平解決港澳問題的程度,則在「四個偉大」之前應當之無愧。

因此,習往後對台灣問題只會更加關注與用力,台灣想要利用美國制衡大陸,恐怕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與其說台灣會被國際邊緣化,不如說台灣會越來越被大陸「核心化」。台灣若想對大陸的攻勢有所抗衡,保存台灣目前的生活方式,支點必然在兩岸關係之中,而非在外,這個支點就是政治談判,不斷地向外尋求援助與支點,只會浪費資源與時間,結果必然更糟。

(作者係本刊主筆、獨立評論人)

週四, 09 二月 2023

凌峰於1987年到大陸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是台灣第一個介紹大陸風土人情的電視節目,1989年在台視播出後立即引起轟動。儘管6年後,《八千》被停播,但凌峰從未放棄用影像拍攝他心目中的祖國及家鄉。

 201705215

凌峰的家,在台北市莊敬路,鄰近四四南村的一棟大樓裡。進門見到的是一架大鋼琴,頂蓋上擺了好幾頂帽子,完全呼應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總是戴著帽子的知名歌手、主持人。

本以為會在客廳訪談,他卻引我們上樓,進到一間存放著數千個音像錄影帶的資料庫,櫃架一個挨著一個,每一層每一格放滿《八千里路雲和月》(下稱《八千》)的原始影像帶,每一盒每一片都清楚地編上號碼、寫上拍攝時間及內容。「這個房間是我整個屋子裡最奢華的空間,終年維持恆溫恆濕,為的是保存這些片子。」凌峰用他獨特的腔調笑著說。

30年前,凌峰很紅。他1977年出道,1980年主持電視台熱門時段綜藝節目,其中《電視街》曾創下27%的收視率、1985年得到第20屆金鐘獎男歌唱演員獎。他為什麼要在演藝事業攀上巔峰之際,冒著被台灣當局封殺,不能賺錢的風險,去大陸拍節目?

八千里路以慰家國鄉愁

「就是家國鄉愁。我要紓解父母親及所有眷村人的鄉愁。」凌峰1945年生於山東青島市,本名王正琛,4歲隨父親來台。他說,「我父親一直很想返鄉,但怕影響我的演藝前途不敢回,我告訴他不要緊,想回就回。後來他在1983年春天返鄉探親,經由日本到了山東老家,那年秋天他就去世了。」凌峰還記得,「眷村裡的媽媽們在一起,只要一唱起《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就會流淚。」長大後,才知道這是鄉愁的力量,他決心去大陸拍片,用鏡頭記錄祖國河山,讓許多不能返鄉、卻難抑鄉愁的人,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家鄉及大陸各地的風光。

「1987年兩岸皆派人參加東京影展,我利用那個機會去日本,進入中國駐日大使館,告訴他們我想去大陸拍《八千》。」沒想到消息走漏,被新加坡報紙報導,他回台後被電視台封殺,有關單位禁止他出國。

凌峰被禁的消息被海外媒體爭相報導,數月後,新聞局在強大壓力下解除禁令。1987年11月11日,凌峰以探親名義終於踏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並在大陸相關部門及中新社的協助下,開拍《八千》。「取名《八千里路雲和月》,就是形容我希望能走遍故土河山,看到、感受到故土的地理鄉愁、文化鄉愁。」

然而,凌峰拍好的錄影帶,卻被新聞局阻撓無法在台播出。他於是巡迴全台舉辦說明會,又到立法院開公聽會。他問,為什麼日本人可以去大陸拍絲綢之路、全世界的記者可以去大陸採訪,台灣的中國人卻不能?他一面抗議,一面往返於兩岸繼續拍攝《八千》。直到1989年,新聞局解除媒體赴大陸製作電視節目的禁令,《八千》終於在台視播出,也立刻引起轟動。

《八千》記錄了大陸的山岳江河:北至黑龍江,西至新疆,南至雲南,有大都會北京、也有偏鄉如福建「寡婦村」。《八千》也訪問了許多文藝界名人,如畫家李可染、趙無極,作家冰心、西部歌王王洛賓、搖滾之父崔健。這些人對觀眾來說,多數是印在課本上的名字,像中小學生上音樂課都會唱〈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但直到《八千》的報導,加上王洛賓在凌峰的安排下於1993年來台,才讓人恍然大悟,原來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全出自他手。

又如《八千》主題曲:「你是清曉待發的帆 我是天涯飄泊的嵐 我要癡癡地纏在你後面 催你向前 歲歲月月 日日年年 八千里路雲和月呀.…」,由趙寧作詞、蒙古族歌手騰格爾主唱。當時觀眾被騰格爾遼濶的歌聲感動,該主題曲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曲。

《八千》安慰了很多人的家國鄉愁,也光彩了凌峰的藝術人生。在台灣,他因為該節目,於1990年得到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項。在大陸,他於1990年及2000年榮登央視台春晚,2013年又獲頒第5屆海峽影視季兩岸影視交流貢獻獎。

再拍八千看大陸變遷

1990年代中期,李登輝加大推動「本土化」後,播了300多集的《八千》,被迫在1995年劃下句點。凌峰不僅未被打壓擊倒,反而拿了抵押房子的錢,在上海東方電視台、九洲文化傳播的支持下,繼續拍攝了近百集《新八千里路雲和月》(以下稱《新八千》)。

他走訪了蘇州、長白山、阿里山、九寨溝,以更細膩的手法,講述雲南名舞蹈家楊麗萍等人的生動故事。《新八千》於2000年在台視首播,之後也在日本NHK、香港亞洲電視、新加坡電視台陸續播出。

2015年,凌峰宣布再拍《八千》,尋訪昔日採訪對象,不知要拍多少集,因為紀錄變遷的中國已經成為他的畢生理想了。「這30年來我把死人拍活,把活人拍死,把自己拍老了。」

凌峰見證了大陸的進步變化,他舉例,「1987年我拍的蘇州是慢悠悠的,今天的蘇州有工業區還有台灣誠品蘇州店,這在過去是想像不到的。」以前的蘇州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現在發展成了「姑蘇城內寒山寺」。

又如,「我1987年拍新疆,當時大陸西北部缺水嚴重,我現在去拍才知道,2002年開始南水北調大工程後,改善了北部缺水的問題,我老家山東喝的就是淮河水。去年,越南大旱,中國念及是兄弟之邦,開水閘從上游注入救命水,到越南西部湄公河源頭各省,越南百姓非常感謝中國。」

再如,「大陸深化南南合作,派人幫助烏干達種糧食、建學校和診所。」凌峰說,這就是實踐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以仁愛養天下萬物,以大道傳千秋萬世。」凌峰又說,現在大陸主動要讓台灣同胞享有「同等待遇」,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要呢?

主持希望工程百場義演

凌峰嘆,「我這輩子做對了兩件事,一是拍攝《八千》,二是追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下稱基金會),參與希望工程。」

大陸「希望工程」開始於1989年,主要是集合眾人力量建設希望小學,幫助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凌峰說,「我小時候不愛讀書,高一讀了三年還是高一,始終是個問題學生,尤其當我拍《八千》時,接觸了中國貧寒家庭,被一雙雙渴盼讀書的眼睛震撼了,我知道對於這些貧困孩子,唯有靠教育未來才有希望。」

1991年,凌峰榮任「希望工程海外愛心委員會」主任一職,並在大陸各地主持了百場巡迴義演。1992年,他和好友葉明壽共同捐助的第一所希望小學在福建永定落成,他又發動鳳飛飛、潘維剛等朋友捐資,共建了24所希望小學。凌峰還常到學校演講,2001年6月,被基金會聘為扶貧助學愛心大使,8月獲希望工程特殊貢獻獎。儘管大陸已大幅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凌峰仍有做不完的事。

終身致力兩岸文化交流

除了拍攝《八千》大型電視專題片、參與「希望工程」,凌峰更致力於從藝術文化面向,打破兩岸隔絕狀態。1990年,他將拍廣告的部分收入1,000萬元捐出來,成立「財團法人民族文化基金會(下稱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

基金會成立後,凌峰動用他在各行各業的人脈,全力推展兩岸公益和文化藝術交流事務。基金會於1990年贊助台北交響樂團指揮兼團長陳秋盛,及音樂家曲文中等人訪問北京,指揮中央交響樂團;1991年贊助雲門舞集第一次赴北京演出;1992年邀請楊麗萍首度來台訪問,並安排她與雲門藝術總監林懷民及文化大學、藝術大學師生,交流舞蹈藝術經驗。次年,基金會再邀請楊麗萍與中央民族歌舞團訪台巡演,引起轟動。

影視交流方面,基金會於1991年與風潮唱片合作,為騰格爾在台製作發行首張專輯《蒙古人》,並邀請騰格爾來台舉行演唱會,為兩岸影視界開創首演;同年協辦長江大水災賬災晚會,邀請小虎隊首度跨海義演;1994年策劃蒙古文化季,在味全創辦人黃烈火的贊助下,邀請內蒙古烏蘭牧騎歌舞團及馬術隊來台表演,歷時3個月,開創了兩岸交流表演時間最長,觀眾最多的演出。

凌峰也經常仗義疏財。2000年,央視台在福州舉辦921賑災晚會,他當場捐出傳家寶:慈禧太后繪畫、光緒皇帝御筆親書墨寶,愛新覺羅溥心畬行草《千字文》等三件珍貴文物義賣,幫助救災活動。

記者問凌峰,家中保存這麼多《八千》系列錄影帶,未來要如何處理?他說,「上海視覺藝術學校副校長穆端正曾有意收藏這些帶子,他不幸於今年初病逝,此事便作罷。」他認為這些帶子是公共財,「往大的方面講,他們見證了兩岸交流30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資產,如由有專門收藏影片的研究單位或圖書館來保存,確實比較好,也可以提供給研究兩岸關係的人研究。」

訪談結束,凌峰快步帶著記者走到對街的四四南村,介紹那個他從小長大的地方。他一邊跑向童年玩伴打招呼,一邊回頭說,「看歷史一定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

週四, 09 二月 2023

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EAS),是與東協峰會同期舉行的年會,由東協輪值主席國主辦、主持,峰會的模式由東協和東亞峰會其他參加國共同審議;它是一個開放、包容、透明和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論壇,讓東協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基於全球和地區經濟自由化帶來的競爭日益激烈,東協1995年在第五次領袖會議發表的宣言中強調,東協國家要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加強合作,努力加速東南亞一體化進程;會議還決定,每年舉行一次非正式領袖會議,並歡迎其他亞洲國家的領導人參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給東亞國家造成了災難性的損失,但也激發了各國推動地區合作的強烈願望,同年底,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聚首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10+3」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2000年,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提出東亞峰會的構想,2001年由參加「10+3」會議的東亞13國、26位專家組成「東亞展望小組」,提出了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報告,為東亞地區合作勾勒出發展藍圖。

2002年第6次10+3領導人會議通過《東亞研究小組最終報告》,隨即開始朝向東亞峰會演變。在東協的推動下,第一屆東亞峰會於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舉行,並正式開啟運作。

東亞峰會目前有18個參與國。其中,東協10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為原始成員;俄羅斯和美國於2010年10月第五屆峰會加入。另外還有已被推薦的潛在成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孟加拉、東帝汶,以及潛在的觀察員歐盟。

歷屆會議各國領導人皆會就未來發展方向交換意見,迄今已確定能源、金融、教育、公共衛生、災害管理、東協互聯互通為重點合作領域,且初步形成經貿、能源、環境、教育部長的定期會晤機制。

今年是第12屆,適逢東協成立50周年,東協與中日韓10+3合作啟動20周年,別具歷史意義;11月13-14日在菲律賓安吉利斯舉行,主題為「擁抱變革,融入世界」,會議聚焦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地區反恐合作與安全、東協與域外國家合作等。

與會者有擔任主席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東協各國領導人及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南韓總統文在寅、印度總理莫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俄羅斯總理梅德維杰夫、澳洲總理騰博、紐西蘭總理阿德恩、美國國務卿提勒森。

李克強特別在會中申述,中國會繼續努力與東協國家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深化海上務實合作,積極推進「準則」磋商,使南海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的立場。

週三, 08 二月 2023

今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爾曼的莫斯科之行,不僅對國際能源價格的穩定影響深遠,對中東政治情勢的發展更產生巨大衝擊,特別是遜尼派穆斯林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會有所轉變。

201705214

俄沙接近的原因

10月5日沙王薩爾曼率龐大代表團訪問俄羅斯,這是2007年普丁沙國之行的答訪。當時普丁也曾邀沙王訪俄,未料兩國友好關係卻因2011年的敘利亞戰爭而中斷,2015年沙國新王薩爾曼掌權後,沙王之子默罕穆德(Mohammad bin Salma)出席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峰會,與俄國領導人晤面,兩國才結束4年互不往來的局面。在峰會上,普丁透過沙王之子面邀沙王,但過去由於敘利亞戰事一直在膠著狀態,苦無適當時機,沙王此次訪俄成功,很明顯的是由於在敘國內戰中,俄羅斯支持的阿塞德政府已取得戰略勝利,奪回85%遭IS占領的土地。

近年俄軍在對抗IS戰爭中的傑出表現,已使莫斯科在中東的地位大幅提升,而且沙國民眾多半認為,在反恐戰爭中,俄羅斯是沙國盟友,相對的,美國在中東的地位下跌。俄沙接近及合作,使中東情勢更趨穩定。此外,經濟需要也是兩國接近的原因,由於俄沙兩國均為世界主要石油輸出國,而且目前均面臨經濟危機,所以必須捐棄成見共同合作。2016年兩國同意石油減產,對國際石油價格就發生極大作用。這種相互瞭解,使兩國對話的可能出現契機,俄油公司Роснефть與沙烏地國營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甚至同意共同進入印度和印尼的能源市場,並共同開採北極石油。

不過,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的接近,並不代表它完全放棄與美國的合作,沙王在訪俄的同時也宣布,將於明年前往美國訪問,與冷戰時期相比,華府已無法像過去一樣操縱沙國的外交政策,儘管美國國防部宣布同意向沙國出售價值150億美元的薩德反導系統,以對抗伊朗的軍事威脅,但現在沙國是根據其本國利益來決定其外交政策方向,況且俄羅斯在能源、太空科技及國防武力方面,對沙國而言,都將是一個良好的合作伙伴。只是目前尚不清楚俄羅斯在中東的另兩個重要伙伴,土耳其、伊朗對俄沙兩國接近的反應。

會對遜尼派國家產生影響

此次沙王訪俄期間,莫斯科發生多起電話恐嚇、威脅,10月6日竟有100多起威脅電話,甚至連沙王訪問團都被迫離開行館進行安檢,儘管如此,並未影響俄沙關係的推動。普丁除接受沙王的邀請外,兩國並簽署經貿、太空、通訊、國防科技等10項合作協議。然而專家一致認為,沙王此行最重要的意義是中東遜尼派穆斯林國家,未來也許會改變對俄態度,難怪普丁認為沙王訪俄是一項 「重大的外交成就」。

俄總統府發言人貝斯科夫(Дмитрий Песков)表示,俄沙關係極為重要,兩國不僅願就歧見進行溝通,雙方更願意進一步加強合作。此外,兩國首腦對中東恐怖組織也達成一致的看法。

俄沙兩大石油生產國的合作,對世界能源市場的穩定,更會起一定的作用,普 丁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俄羅斯合作(OPEC+),關於石油減產協定延至2018年。此項限制石油生產的協議,已使俄沙各獲得400億美元進帳。此外,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РФПИ)與沙國公共投資基金(PIF),共同投資10億美元於俄羅斯能源項目。後者另投資1億美元於俄羅斯基礎建設,包括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的地鐵。俄羅斯並授權在沙國生產最新型的AK-130式自動步槍及彈藥。俄核能公司與沙國能源部簽署共同發展核能計畫,俄氣及石油公司(Газпром Нефть)與沙國國營石油公司,將擴大兩國的能源技術合作,包括鑽井、探勘、油井維護、 非鐵油管等多方面合作。這是自2014年烏東危機國際投資者自俄撤退以來,外界對俄最大的投資,充分顯示投資者已逐漸恢復對俄投資的信心。

然而,沙王此行最大的影響,或許在於中東穆斯林國家對俄羅斯態度的改變。俄羅斯過去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表面上是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但實質上卻是支持大馬士革什葉派政權,並使其持續鞏固,因此遜尼派國家對俄羅斯的印象極其負面。俄中東問題專家,前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所長納烏姆金(Виталий Наумкин)指出,在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心目中,俄羅斯是穆斯林少數派系什葉派伊朗、敘利亞的支持者,不過此次薩爾曼國王訪問莫斯科,象徵著遜尼派已承認俄羅斯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因為沙王一向極少訪問他國。納烏姆金也認為,未來遜尼派國家對俄羅斯的政策必將有所修正,當然,莫斯科也會為其新友人調整其中東政策。

尋求替代美國的盟友

儘管目前俄沙兩國在政治上仍有歧見存在,但沙王仍決定前往莫斯科訪問,顯示俄沙兩國均有加強相互瞭解的意願。專家分析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式微,以及伊朗在本地區日益坐大之故。其實在沙王訪俄前不久,俄羅斯便同意向沙國出售S-400防空導彈系統,這是一種獨步全球的遠程攔截導彈,可用以對抗伊朗的威脅。此外,俄沙商務協會也已開始討論兩國的簽證簡化。

俄沙關係的突破主要是在經濟方面,不過專家認為,這與兩國政治關係的改善有極大關聯,莫斯科人文大學政治法律研究所所長科薩奇(Григорий Косач)指出,近年沙國希望與俄羅斯發展經濟關係,主要是基於一些區域政治問題,正如沙國與中國關係發展的相同邏輯,儘管兩國在政治上仍有歧見存在,但雙方在經濟發展上卻相當有成。利雅德當局希望莫斯科不要捲入葉門內戰,在卡達問題上保持中立。科薩奇表示,俄沙兩國在經濟有極大的互補性,根據沙國「願景2030」社會改革計畫,有關國防工業,鐵路建設、港口翻新、太空發展等各種項目,俄羅斯均可參與,並可向有關項目進行投資。

此外,沙王能成功訪問莫斯科,當然也是由於俄羅斯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主要是兩國在國際石油價格談判上取得共識,以及普丁承認沙烏地阿拉伯為中東主要強權的地位,並同意沙國在敘利亞內戰中支持反對派,俄羅斯也不批判沙國在葉門的軍事行動。此外,由於利雅德已開始支持俄、土、伊三國今年1月在阿斯塔納有關敘利亞內戰談判的結果,所以莫斯科才會邀請沙王訪俄,但沙國也不可能期待俄羅斯會放棄對伊朗的支持。

俄在中東地位重新穩固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中東問題專家巴爾明(Юриний Бармин)表示,沙王此行對莫斯科在中東地位的提升意義重大,因為沙國在中東地區具有關鍵性作用,俄沙過去一向是兩個相互對立的區域強權,所以沙王此行不僅顯示利雅德有意與莫斯科發展新關係,更使得俄羅斯在中東地位重新穩固,這主要是由於近年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減弱,使俄羅斯獲得發展的機會。

沙國亟盼與俄羅斯加速進行關係正常化,因為近年伊朗在本地區的勢力擴張較2015年更快,由於美國急速從中東撤退,而伊朗在本地區勢力又大幅擴張,沙王乃採取過去一貫的權力平衡政策,積極拉攏莫斯科以接替華府,俄沙關係的突破,伊朗勢必感受壓力,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德黑蘭的反應。

結語

沙王薩爾曼2015年出掌政權後,改立主張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的默罕穆德親王為新王儲,並親往莫斯科進行訪問,一反過去的反俄立場。利雅德顯然希望俄羅斯在敘利亞、卡達和葉門問題上支持沙國,至少採取中立政策。不過對俄羅斯而言,沙王來訪不僅象徵莫斯科已重返中東,而且會改變遜尼派穆斯林國家對俄國的態度。經濟上,俄沙關係的改善,會穩定國際石油價格,並恢復對俄投資者的信心。不過,莫斯科對沙伊兩國長久以來,在宗教對立和結構性矛盾問題的解決上,恐怕仍愛莫能助。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週三, 08 二月 2023

川普亞洲行,安倍搶到頭香又做足功課,但經貿、北韓問題,安倍都未能滿足川普政府的要求,或產生作用,而且日本在東北亞、南海、東南亞的影響力下降,安倍和川普狀似親密,其實距離不小。

 201705213

川普就任後首次出訪亞洲5國12天,各國皆使出渾身解數接待。之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跟他已會談4次、電話聯絡16次,堪稱全球最黏川普的外國領袖;安倍也是搶先和川普建立「私人情誼」的始作俑者,自然會趁此機會凸顯他跟川普與眾不同的個人關係,這同時也是11月1日第4次安倍內閣啟動後的外交再出發。然而,搶第一、下功夫,不見得能得到獎品。

日相拼命巴結川普家族

川普行前兩天,其助理,即長女伊凡卡,先行訪日參加日本政府舉辦的「國際女性會議WAW!」、發表演講,日本政府派出鎮暴女警為她維安,安倍以首相之尊不但親自陪同與會,還安排伊凡卡與河野外相、野田總務相、加藤厚生勞働相三位閣員會談,並允諾支援5,000萬美元(57億日圓)給伊凡卡所掌控、由世界銀行創設的「女性企業家資金倡議」,這前所未見的「特例」待遇,當然是做給川普看的。川普身邊重要的親信幕僚一個個走馬換將,國務院地位下滑,當前最能影響川普的是川普家族。日本精準選對標的,惟作法過於露骨。

同盟國日本是川普的第一站,這點日方頗為自豪,不過,川普和戰後的所有美國總統一樣,訪日都不經日本的國際機場大門,而逕由東京都內的橫田美軍基地進入,也就是說,走的是日本境內的美軍大門。這對在日本有美軍基地的美國來說,是一種方便也是特權,只是現在美國與日本都習以為常,不再深究那背後所潛藏的意義。

貿易與北韓問題是川普行的重點,日本的運作在川普動身前即展開,表示要與美國簽署強化能源合作的備忘錄,兩邊搭檔,美國向亞、非洲新興國家出口頁岩天然氣,日本則擴大出口發電廠、輸送管線等設備。而安倍更想鞏固由美日來領導國際對付北韓的策略,可是鑰匙不在美、日這邊,而在中國,日本祭出多項單獨制裁方案,但對北韓是不痛不癢。

美採印太戰略日受寵若驚

倒是11月初,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R. MacMaster)說,川普亞洲行將訴求「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戰略,讓日本頗為得意。那本來是安倍去(2016)年8月下旬,在肯亞召開的第6屆非洲開發會議(TICAD)上發表的,擬將經濟增長顯著的亞洲地區,由日本主導跨越印度洋,傳往非洲,以增長雙方的關係;主要理念在致力於海洋安全,推動非洲邁向穩定、繁榮。當時被視為是要牽制在印度洋、東海、南海更加活躍的大陸,根本未受到任何注意,其時,川普尚在競選。直到今年10月,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訪問印度時才多次講到,要在「印太區域」建立強大的夥伴關係。

從冷戰以來,美國始終都有自己的亞洲政策,就像前總統歐巴馬打出「重返亞洲」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日本復以同盟國「優等生」之姿,從旁協助構建、補漏,但川普政府一直沒有自己明確的亞洲戰略,這次美國逕行沿襲日本的外交戰略,又是破天荒的「特例」。日本受寵若驚,特派外相河野、國家安全局局長谷內正太郎,進一步探詢美方的意思。

印度也受惠於一帶一路

由於川普政府高揭「憑藉力量的和平」口號,又不定時以「航行自由的作戰」為理由,派出船艦去挑釁中國大陸在南海的島礁,展現比前任更強的軍事介入,使得美、日軍事專家及媒體寄望,川普此行能以「印太戰略」建立秩序,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和強國路線。不過,川普在日本對此僅點到為止。日本也知道推動「印太戰略」會刺激中國,對改善兩國關係一定是負面的,因此,安倍刻意避談;官房副長官西村康稔同樣顧慮到中國的「一帶一路」,強調「沒有針對特定國家,沒有要對抗任何構想」。

明眼人皆知,「印太戰略」重中之重在印度。實際上,印度早就是美日拉攏的目標,安倍2013年初就講過想組美、日、澳、印四國聯盟,只不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政、經盤算,幾年下來都成不了局。抗衡中國,印度或許有意願,但對「一帶一路」更有興趣,因為中國當它是世界的公共財產,跟參與國是雙贏的,印度沒理由抗拒,目前「一帶一路」的投資中,印度就占了10%,居第4位。同時,印度也參加了亞投行(AIIB),它對「印太戰略」的態度還有待觀察。所以,該戰略目前只是一個詞、一個構想,尚缺少具體作法,究竟是川普,抑或原創的安倍要來落實?美國雖將之炒熱,但其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還懸缺著呢!

美日經貿暗藏火苗

川安最合拍的還是武器買賣。安倍聲言「日本的防衛力必須擴充質量」,川普立刻接腔,「如從美國大量買來裝備,就可打下北韓飛彈」,日本果然言聽計從,伺機增強武備,加購多套「標準3型」(RIM-161 Standard Missile 3)攔截飛彈和陸基神盾系統。但即使這樣,親密的美日表象下仍隱伏著火苗。

美日在貿易上,還是沒交集的平行線。川普訪日期間,最讓日本忐忑的是,他多次就美國對日貿易赤字表達不滿,「必須改善慢性不均衡,削減貿易赤字」、「跟日本貿易既不公平、也不開放」;而且他注重的不是機會的均衡,而是貿易收支結果的均衡。川普曾向支持他的白人藍領階級承諾會削減貿易赤字,2016年對日貿易赤字為688億美元,僅次於中國。但今年1-9月為51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不減反增。川普擔心外國商品流入過多,使得美製產品銷售成長困難,進而奪去美國人的工作機會。

川普政府的特質是重視雙邊談判,輕視多邊合作。1980年代美日貿易摩擦,日本吃過被美國逼迫擴大輸入、放寬規定的苦頭。這次安倍百般討好、戰戰兢兢,川普也沒提出日本最怕的兩國談判FTA,但未來會不會要求,誰也不知道,明年秋天美國有期中選舉,屆時被搬出來的機率不小。尤其,川普的「通俄門」正在被調查,政權運作越艱困,越可能在商業上對外國施壓。

日本的國際角色大褪色

就在日本鬆口氣時,川普之後的行程,竟連續無意間浮現與日本期待相違的狀況,那不是川普故意造成,卻是由他此行歷訪一站站折射出來的:習川會使川安會相形失色;南韓、越南、菲律賓的領導人,明顯與中國大陸棄前嫌,重新親睦,美日韓主導的對付北韓策略出現破綻,菲、越不再採與中國對立的立場;11月16日,東協(ASEAN)峰會主席聲明對外公布,其中就南海問題,過去對大陸常用的「擔憂」之類字眼消失了,取代的是「注意到東協與中國改善關係」,且對談判「行為準則」表示期待,盼再確認南海的和平與安全、穩定、自由飛行航行的重要性。

美國過去喜歡干預別國人權、內政及區域衝突,日本則跟進下指導棋,打著「價值觀外交」名號拉幫結派,但現在川普不談這些,日本也驟失施力點。

川普亞洲走一遭,除借用了安倍「印太戰略」的招牌外,日本什麼都沒拿到、經貿坐待川普放箭,還無意間曝光了日本在東北亞、南海、東南亞的角色大大褪色。川普在美國國內未受到大多數民眾信任,政府運作阻力大,日本要化解北韓威脅,應該盡速彌縫薄弱、齟齬不斷的中日、日韓關係,若想利用北韓問題來推「修憲」或進一步強軍,只會讓鄰國戒慎、事情更複雜。

(作者係本刊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