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民黨縣市長勝選,令藍營對2024產生樂觀情緒,見獵心喜者眾,對總統與立委皆然,陣營中爭搶提名的各種動作與傳言不斷,似乎又重現2019年情景。內鬥的星火已悄悄點燃,燒不燒得起來或燒多大,目前只有天知道。
國民黨內雖有多人警告不要重蹈2019分裂的覆轍,但總統與立委提名爭搶者眾,其中特別關鍵的當然是總統提名,目前又突發郭台銘意態曖昧的情勢,頗為棘手,令人擔心藍營似乎又要重演類似2019年的情況。
郭台銘成為重大變數之一
針對2024競選總統話題,郭台銘2月8日表示,「現在我在等國民黨的一套辦法」,2月14日郭與王金平會面後,郭明確表達參加黨內總統提名初選的意願,郭的說法給朱立倫出了大難題。
郭愛國愛人,沒人能有丁點兒微詞。既然知道「服務人民有很多種方式,也不計較任何方式」,時隔4年,為何再度一如當年以突襲方式,表露競逐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意向,令人不解。對此,知名黨人鄭麗文、蔡正元、李永萍都以嚴厲的語氣公開批評郭,對郭想回國民黨、爭取總統提名一事強烈反對。前任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也認為,「不管採什麼方式,都不能為主動退黨的郭台銘大開方便之門。」
郭台銘這種作法,其實沒有民主正當性,國民黨2016與2020年大敗主要都是敗在藐視看輕民主正當性,郭深諳人情事理,難道不知?郭想參加黨內初選的表態,似乎逼得國民黨必須辦初選,如果不辦,會嚴重傷害國民黨的形象,助長民眾黨的聲勢,這將同時壓縮朱立倫獨斷的空間。不過,郭台銘排除了「郭柯配」,將支持國民黨,這倒令國民黨人鬆了一口氣吧。
輕忽制度,唯仰主席鼻息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民主時代要抓住人心只能用民主的辦法,只有民主正當性才能高屋建瓴。辦法就是讓人民透過公開、公正、穩定的正當程序,得以自由自主地表達意見。
國民黨成立百餘年,理應有完備的黨內民主制度,但一直拖到1994年才通過《中國國民黨黨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名辦法》,最近一次修訂是2012年10月17日,之後國民黨未正式將其廢止。2015年起,每到選舉,就特別搞一套主席屬意的提名玩法,主席頻頻更換,自然一朝天子一朝玩法,「制度」成為笑話。
在2024總統提名事上,朱立倫開始說「要提名最強者」,但2月9日之後多次改口「選對的人」,口風變了。評判「最強者」有相對明確客觀的標準,而「對的人」則很難明確客觀,似乎朱心裡在琢磨這回圓仔湯該怎麼搓。早在1月16日,柯志恩就公開表示,「朱立倫到今天為止都是要找最強人選挑戰2024,不過朱屢屢被人說有算計,確實要檢討一下。」2月10日,郭正亮嘲諷地說:「國民黨現在連要不要初選都不知道欸,不覺得這個黨很奇妙嗎?」國民黨現在成為朱主席一人的玩物,黨內沒有制衡的機制,確實是民主時代的奇怪物種。
雖然國民黨內人士也說,「黨內普遍建議希望總統人選能儘早底定」,但朱立倫始終抱持「3月4日之後再討論」的態度,明採拖字訣。新北市議員葉元之在2月5日張雅琴的節目上估計,總統提名事宜最早只能在7月。沒有制度下,拖就容易日久生變,而且可能多變,會嚴重傷害國民黨的形象,精算師難道算不到嗎?最終一定是人算不如天算。自己2015年與吳敦義2019年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唯有重視制度,才可以穩定持續地團結人心,迷信政治人物的魅力或權術終究是一場空。主席一言堂的惡習不改,國民黨黨務就會隨主席的心情與想法變化,黨員與幹部被迫當觀眾,看主席重複表演獨腳爛戲,離心離德的潛在因子無時不在,團結成了夢話,分裂是理之自然。2016與2020年的慘敗,皆是典型範例。國民黨唯有在民進黨自敗,老天掉餡兒餅的情況下才能勝選,2018與2022年兩次地方選舉獲勝就是如此。
侯友宜不宜遲不明確表態
截至目前,侯友宜民調雖略下滑,但依然是藍營客觀勝率的最大者。在市長選戰期間,侯屢次被民進黨逼著承諾不選2024,但他從未做此承諾,只是遲遲未說一定參選,引發社會猜測。這種不確定性最容易造成各方放話,滋生黨內內鬥,2015與2019年皆然,國民黨人應記取教訓。
侯友宜最大的顧忌是中途落跑的問題,論者常以韓國瑜為戒,其實根本是錯誤的類比。2020年韓國瑜的問題不是落跑,而是玩弄民眾的誠信問題,他一再說不選,但其實暗中運作;批判別人鬼混,自己卻不好好上班;痛詆密室政治,自己也好行此道。不誠無物,古有明訓。
侯友宜遲遲不明確表態、顧左右而言他,已令許多人漸感不耐,民調略為走低,而且未來一旦表態參選,不是證實現在所說的「把握當下、好好做事」,都是搪塞糊弄外界的嗎?就怕這會引來外界批評他心機太深、不夠真誠。
如今郭台銘已表態要參選2024,若侯友宜想採用被徵召、萬眾擁護的方式出場恐怕不容易,因此,更應及早明確表態。
兩岸關係的定位混亂
兩岸關係攸關國民黨的興衰,但國民黨的兩岸路線混亂矛盾已是公認的事實,這當然會負面影響國民黨的形象。國民黨在2022年選後,以為「抗中保台」失敗了,就打著台灣民生的旗號,大唱兩岸交流,但大陸對台政策已聚焦於反獨促統等政治層面。國民黨卻始終以為可以擱置爭議,迴避政治議題,這種作法顯然罔顧實際,與兩岸及台灣內部政治現實方枘圓鑿,能撐多久,有待觀察。
陳水扁違逆大陸依然連任,蔡英文否決「九二共識」,ECFA至今未廢,最近大陸又主動提出擴大復航的要求,強調「當務之急是恢復兩岸交流正常化」,並注意到了連戰的「兩岸應該推動政治對話」呼籲。國民黨應認識到口號不但沒用,還可能有傷害,提出政治戰略才是務本務實之道,也才能展現足以令台灣民眾激賞的表現。有了兩岸的政治戰略,才知道如何定位與美國的關係,才能避免黨內不同人對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來台,出現完全相反的意見,也才能逐步贏回台灣民眾的支持。
國民黨缺乏系統性的論述
國民黨向來輕視論述,柯建銘前兩年在立法院公開表示不怕國民黨,因為國民黨沒有論述能力。沒有論述就是對台灣的問題不曾認真診斷思考,不知道問題出在何處,根本沒有解決的思路,就不可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任何事情就只能臨機應變,走入前後矛盾、左支右絀的誤區,也不具備糾錯的能力,縱使能因民進黨的錯誤獲得政治上的一時利益,但只要人家略為調整改過,這些利益就會得而復失。
一言以蔽之,國民黨缺乏系統性論述,就是沒有本事,只能憑運氣。政治需要穩定持續的發展,運氣是靠不住的。國民黨二、三十年來把好牌打成壞牌,絕非偶然。
朱立倫在想未來的位子
國民黨遲遲難以順利展開提名工作,應該與朱立倫個人的出路絕對有關係。若朱想選總統,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若國民黨他人贏得總統大選,朱是否願意當行政院長,但該職位任期沒有保障,搞不好就要為總統扛責下台。其次是立法院長,但國民黨立委必須過半,朱也必須列名不分區,會不會引發類似上次吳敦義應列第幾名的問題,傷害國民黨的形象,也影響選情。
2024大選國民黨就算勝選,朱立倫也很難再續任黨主席,因黨內會有雙頭馬車,難以避免內鬥。朱目前的處境與未來出路都極為尷尬,這會是國民黨此次提名的一大變數。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評論員)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2月14日約見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會面後二人分別對媒體透露,郭董有意爭取國民黨出戰2024總統大選。王金平作為「非當事人」,乾脆挑明了說,郭董有意參選,並且要回國民黨。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政壇震撼。媒體進一步追問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如何處理,也追問新北市長侯友宜怎麼看郭董的舉動。朱立倫四平八穩地說不要急躁,要穩紮穩打。侯友宜像答錄機一樣,重複「厚厚做代誌」。
三天後新聞一冷,事情好像過去了。其實,郭董這一直球,搞得國民黨內小鹿亂撞,各陣營都慌了,特別是侯的支持者紛紛跳出來,或直白或隱晦地表態,反對郭董回黨爭取提名權,蔡正元更說,如果黨提名郭,他就退黨。可見郭董要回黨的舉動已攪得黨內暗潮、明潮洶湧。
站在國民黨中央的立場,朱立倫當然希望黨內各方要相忍為黨,一切慢慢來,先穩住3月4日的南投立委補選再來搞提名辦法,同時可跟各方慢慢商量,看看能不能協調出候選人來,實在不行再進行初選,反正最晚在今年9月之前完成提名還不算晚。但這種慢條斯理的打法很難面對快節奏的媒體,更別說有急驚風性格的郭台銘了。果然,剛過完元宵,郭董就發難了,這對朱來說是極不樂意看到的狀況。
另一方面,侯友宜也不希望太快進入攤牌期,因為他是目前黨內民意支持度最高的一位,只要不犯錯,基本上是處於養望的有利位置。再說,民意支持度雖高,但算一算他連任至今才兩個多月,此時表態參選多少都有點言不順。所以侯希望有一些精細、漂亮的鋪排,形成他是「被動地為黨犧牲」的狀況下,不計毀譽地挺身而出,如此才能一如韋伯所說的具有權威正當性,如此揮舞起國民黨旗才能虎虎生風,讓「藍皮綠骨」的說詞不攻自破。可是現在郭董冒了出來,這下子非得面對初選不可了。
一旦進入初選程序,先不說最後的輸贏,光是這個競爭過程就會讓侯、郭二人受到傷害。所以對侯友宜來說,「厚厚做代誌」上好。
對朱立倫來說,郭的舉動確實讓他為難。不處理說不過去,哪有重量級人物要回黨,黨主席卻推三阻四的道理。可是,處理了,不但要面對挺侯勢力、黨員、黨公職的指責,搞不好還會引火上身,指控朱是「引郭兵入關制侯」,搞得朱裡外不是人。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郭搞回黨舉動對朱非常有利,因為他既可引郭制侯,又可舉侯壓郭;一頭要侯做出政治讓步,另一頭又可以要求郭在黨庫枯竭之時為黨、為同志做出「貢獻」,如此朱就可以站上制高點,不至於進退失據。郭回黨,對朱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就看他如何處理了。
決策理論裡一直有一個爭論的話題,做決策是速度快好,還是速度慢好。朱立倫顯然選擇了慢的模式,也就是慢工出細活。然而,民進黨因去年底大敗,各派系都噤聲了,賴清德反而因此意外穩定出線,定於一尊,現已隱然穿戴戰袍,枕戈待旦。而柯文哲更早就喊聲震天,動作頻頻。反倒是國民黨慢條斯理,雖不能說其決策模式不對,但瞬息萬變的選戰風雲恐怕是不會等的。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春節期間稍微停歇的2024年大選布局,隨著年假結束,郭台銘和王金平會面再掀起話題,也讓2024總統大選的戰局正式開打。
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勝,加上兩次補選成功,藍營氣勢明顯壓過民進黨。但1月隨著賴清德出任民進黨黨主席,陳建仁接替蘇貞昌擔任閣揆,民進黨開始逐步清理戰場,加上總統大選綠營已經定於賴清德一尊,反觀國民黨,卻仍在多位可能參選人間搖擺不定,讓藍營支持者浮現焦慮感,甚至擔心2020年的噩夢再現。
2024與2020不同之處
2018年隨著「韓流」鵲起,國民黨在地方選舉大勝,連失去執政權長達20多年的高雄市也一舉收復。但2019年春國民黨決定提名期間,甫上任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宣布參選,時任黨主席的吳敦義也有意參選,同時為有意參選的郭台銘另立巧門取得初選資格,國民黨陷入混亂。在一陣廝殺後,韓國瑜雖然贏了黨內初選,卻在大選中慘敗,而郭台銘憤而退黨,吳敦義則黯然下台。
不少政治評論人認為,今年國民黨的狀況類似2019年情況。一位直轄市長有意參選但遲遲不表態、黨主席有意參選但民調不高、郭台銘有意競逐大位卻不符合現行提名規定。但筆者認為,今年狀況不同於四年前,因此明年選舉結果應該與2020年有所不同。
首先,朱立倫與吳敦義不同。經過2020年的慘敗經驗,朱立倫即使心中有當仁不讓的想法,但他很清楚以目前自己的支持度,要取得參賽權並非易事,如果他重走吳敦義的老路,一旦國民黨敗選,他勢必會被萬箭穿心。也因此,朱立倫多次強調,國民黨一定要推出最強、最有勝算的候選人,或許這不是他個人的最佳選擇,但卻是國民黨不得不然的決定。
其次,侯友宜與韓國瑜不同。畢竟侯友宜有歷經一屆完整任期的直轄市長經驗,且民調始終居高不下;這與當年韓國瑜甫當選高雄市長不久,就投入總統選舉不同。況且,九合一選舉期間,侯友宜的對手林佳龍一直用「落跑市長」攻擊他,但侯仍以高票當選,顯示民眾並非不能接受他投入總統選舉。
再則,郭台銘的心態與四年前不同。郭台銘有意競逐總統大位一直不是秘密,但四年前郭台銘是勢在必得,但現在他知道侯友宜各方聲勢均超越他,唯一的弱點就是侯任期未滿就參選總統,侯本人是否能克服尚不可知,侯友宜若不出來,郭台銘才有機會出線。
目前國民黨內有意參選2024年總統的還有張亞中與趙少康,但張、趙二人民調支持度不高,而尚未表態的侯友宜與朱立倫則在歷次民調上有一定的支持度,其中侯友宜更被視為能夠擊敗民進黨的主要人選,至於也曾被提及的韓國瑜似乎個人意願不高。因此,從目前最有可能出線的三位朱立倫、郭台銘與侯友宜觀察,似乎又各有盲點必須克服。
南部人怎麼看朱、郭、侯
朱立倫的岳父高育仁是台南市國民黨高派掌門人,地方淵源頗深,但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傳統國民黨派系已式微,朱立倫的小舅子高思博在2018年的市長選舉中雖得票不差,但畢竟敗給了現任市長黃偉哲。而朱立倫的民調一直拉不起來,始終維持10%上下,因此他雖有意爭取大位,但他應該知道勢不可為,據悉他本人已體認國民黨須推出最強人選,才有擊敗民進黨的可能。
郭台銘在疫情期間慷慨捐輸,率先提出捐贈疫苗,雖然蔡政府政策透過台積電與慈濟共同捐贈,刻意稀釋郭台銘的貢獻,但不少南部人對郭感念在心,特別是當時最缺疫苗的年輕人。但郭台銘四年前因初選失利憤而退黨,加上郭與旺中集團的心結始終未解,不少南部忠貞的國民黨員對郭頗有微詞,但多數藍營朋友希望侯、郭兩人最好能協調出一人參選,或國民黨中央能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初選方式,以公平公正的方法選出最強人選。
侯友宜出身嘉義,父親為市場肉販,加上警界出身,為人豪爽直率,頗符合南部人的調性,不少南部「黨性」不是那麼明顯的淺藍、淺綠朋友,對侯友宜也頗為欣賞。然而,侯友宜在處理319槍擊案上被認為偏袒陳水扁,深藍朋友對此是有意見的,加上截至目前為止,侯尚未明確表態,讓支持者頗為焦慮。
筆者觀察到,南部藍營朋友對侯友宜的支持度略高於郭台銘,但2月14日郭台銘拜會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一方面尋求王金平支持,同時也公開就之前因「年輕氣盛」退黨一事表達歉意,有部分侯友宜的支持者似乎開始有點轉向,主要原因是侯友宜目前態度未明,另一方面顯示,王金平在南部地方派系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
對國民黨的幾點建議
筆者認為,國民黨必須先確立兩個立場,才有可能協調侯、郭二人,也才有可能贏得2024年的大選。一是打敗民進黨是2024選戰的首要目標及最高原則;二是推舉人選的方式一定是侯、郭二人可以接受的,且人選推出後,落敗者要心悅誠服、團結對外。
筆者建議,最好能採取桃園市推出張善政的模式,透過內外部民調,找出最有可能擊敗賴清德的人選出戰,但在進行民調、徵召前,必須獲得侯、郭二人的同意。
最後,非綠陣營還有一關就是柯文哲,國民黨內若真能順利選出總統人選,還應該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協調,是否共同推出人選參選。筆者以為,柯文哲已知道自己不可能當選,其目的是要讓民眾黨在新國會中取得關鍵少數的地位。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再過幾個月即將展開2024總統及立委選舉,這場選舉將決定台灣是否能再次「改朝換代」,也將決定台灣會走向和平還是戰爭,目前民進黨及國民黨這兩大黨都正朝著逐鹿京城的方向前進。
民進黨已在重整兵馬展開政權保衛戰,例如林智堅主動出面撤回論文抄襲訴願案,民進黨又增加了排黑條款作為提名門檻;而國民黨卻再次陷入內鬥內行的陰霾中,不僅角逐總統人選者眾,局勢撲朔迷離;基於局勢看好,耐不住氣的同志們為了立委席次,不僅爾虞我詐,甚至公開叫罵,帶給社會不佳印象。
這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已想爭權奪利」的內鬨潮,無疑為國民黨能否打下2024江山的機率打了折扣,尤其民進黨在九合一敗選後,已逐步重整步伐,國民黨卻又顯露出傲慢自滿的氣息,看來政權要再次轉移並非易事。
民進黨提名程序已訂
為了政權存續,賴清德2月初就以民進黨主席的身分表態,希望盡快處理提名作業,並親自說明推估初選時程會落在4、5月。民進黨中央表示,目前規劃,總統及立委初選期程會綁在一起處理。由於黨內都希望越快越好,以提前展開大選準備,目前初步評估最晚3月就會展開組成提名小組、規定參選資格等必要程序,約需6周左右,加上部分選區需要進行初選民調,最快會在5月底至6月完成多數區域的立委提名。事實上,由於部分選區需要初選民調及協調,如5月底到6月立委才能完成提名,時間上已相當緊湊。
黨內幹部私下也說,總統大選情勢看起來較單純,有可能先處理總統候選人提名,再處理立委提名。民進黨中央表示,今年會有些「特殊選區」,但基本上會採現有制度處理,少數會經協商補充。民進黨目前將立委選區分為需初選區、艱困選區、特殊選區,不同選區有不同的處置方式。
「需初選區」就是大家來登記、進行協調、民調初選。「艱困選區」就是將上次得票率在42.5%以下的,組成納入各派系的工作小組,最後由黨來徵召。在不分區立委提名方面,循例將會成立一個提名小組,在非政治組部分會納入具有廣泛的社會代表性,以兼顧族群、性別、年齡及社會多元性,年輕化當然會是主要考量之一。
賴清德有心改革未必順利
九合一大選雪崩式敗北後,民進黨歷經一個多月的爭吵後,迅速地在國政方面形成蔡英文垂簾聽政的操控格局,並放手把黨務交給積極爭取總統大位的黨主席賴清德。大家都知道,再怎麼吵,若失去了執政權,大家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不斷地推出各種改革作法,希望能夠再贏回民心。然而,這樣的改變似乎仍不足以完全獲得認同。
根據周玉蔻的網路新聞「放言」所做的民調,如果現在就進行投票,賴清德穩輸侯友宜及郭台銘,如果深綠所做的民調如此悲觀,就能感覺民進黨的總統選情大勢確實不妙。但民進黨卻又表示,包括蔡英文出手改組內閣、賴清德傾聽黨員聲音等努力,民進黨的支持度已從谷底約23%至24%,止跌回穩至選前的30%左右,並且大幅超越國民黨與民眾黨,這說明了國、民兩黨在立委選舉的盤勢相當,並已形成激戰,泛藍未必因總統支持度領先而討到便宜。
除提早提名戰鬥部隊外,民進黨也不斷地推動各種改革議題,希望重新博得民眾的支持。首先,賴清德針對論文學倫問題與縣市正副議長黑金提出譴責與改革方案,然而,學倫問題對林智堅與鄭文燦等戰犯毫無制裁力,尤其不敢直指蔡英文的愛將林智堅造成全黨大敗;對自己的台南愛將邱莉莉涉及黑金賄選一事,賴也只以停權處分,不敢將其退黨,看來只是玩弄政治遊戲。
此外,黨籍幹部不是自己的直系子弟兵,就是由各派系派人進駐,雖滿足了各派系的需求,卻根本不見改革的氣象。
在國政方面,雖然陳建仁的為人與個性,讓過往總給人霸道冷酷的形象帶來亮點;然而,陳建仁如何把千頭萬緒的國政給撐起來,甚至在半年內能做出成績,拉回選民的心,仍待時間考驗。
國民黨要破解「反中牌」
「反中牌」仍會是民進黨篤定出手的一張王牌。針對大陸氣球飄美的爭議,以及強力抨擊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陸,與即將接任全國政協主席的王滬寧及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就是在延續反中的情緒。
近日盛傳美國眾議院新成立的中國委員會將來台召開聽證會,民進黨又促請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來台,蔡英文夏天可能會訪美並在國會演講,民進黨不僅想利用這些事件激怒中國大陸出手,也想藉此塑造國民黨「親中反美」的形象,以吸引中間選民的選票。
總之,雖然民進黨內政處理得一塌糊塗,但在美國仍相當信任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之際,國民黨應適當有效地阻擋兩岸關係惡化,破除民進黨政權保衛戰的最後殺手鐧。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每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今年特別熱鬧,這當然是因為俄烏戰爭爆發將屆滿周年,台海形勢更加緊張嚴峻,而且在「氣球事件」後,中、美外事最高負責人在此首度碰面了。
2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就這三件事,清楚表達了中國大陸的立場。
針對俄烏衝突,王毅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方針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勸和促談。他在與烏克蘭外長庫列巴會面時又強調,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始終堅持勸和促談」。
針對氣球事件,王毅在會議活動中批評美國,用導彈打下氣球的行為「匪夷所思,近乎歇斯底里,是百分之百濫用武力」。
針對台海形勢,王毅在演講中嚴正表示:肆意干涉別國內部事務,無論編造什麼理由,都是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無視和背叛。在台灣問題上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製造「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無論做出什麼包裝,都是對中國領土完整的嚴重侵犯,也是對台海和平穩定的現實威脅。在回答提問時,王毅又強調,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也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這就是台灣問題的真正現狀;想要改變這一現狀的不是我們,而是「台獨」分裂勢力;「台獨」行徑與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他還說,各方強調要維護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台灣問題上也必須堅持此原則,主權問題不能搞雙重標準。
中國大陸對三件事情的立場鮮明、態度堅定,也先發制人,這使得在之後私下與王毅見面的布林肯,完全占不到便宜。王毅還當面告訴布林肯,美方在台灣問題上要尊重歷史事實、信守政治承諾、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落到實處。
2月19日,陸委會就王毅的講話發出兩點聲明:第一,台海現狀是「兩岸互不隸屬」,絕非「一個中國原則」;第二,北京將全球反對侵略擴張的「共識」視為「雙標」,只會加深國際社會質疑反對,中共應務實理性改善兩岸關係。外交部也發布新聞稿表示,吳釗燮日前在接受美媒專訪時指出「維持台海現狀與確保區域和平,符合各方最大利益」、「如果兩岸能以對話解決分歧,戰爭就可以避免」。
陸委會說台海現狀是「兩岸互不隸屬」,非「一個中國原則」,這不僅違背歷史與法理事實,也嚴重違反現行憲法,以及明定兩岸為「一國兩區」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試問,若國際間沒有「一個中國原則」,那與中共建交的181個國家,為何不能與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兩岸同屬一中,中國大陸為捍衛主權領土完整所做的努力,豈能稱之為「侵略擴張」?
吳釗燮說「符合各方最大利益」,令人好奇「各方」究竟包括何方?難道還有第三方的利益,超過兩岸雙方的利益嗎?兩岸人民都希望台海和平穩定發展,難道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嗎?吳說兩岸應以對話解決分歧、避免戰爭,所言極是,但數十年來,究竟是兩岸的哪一方,不願開啟對話解決分歧?請吳部長捫心自問。
蔡英文雙十節講話再次重申「四不」立場,外界多以「了無新意」來評價,認為不可能帶來兩岸關係積極性進展,甚至還有一種「不進則退」的擔憂。其實,該講話除了出現「兩岸關係」幾次外,其根本精神不脫民進黨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基調。
例如,蔡在講話中刻意把「兩蔣」和「民選總統」進行分割,根據的即是上述決議文,視「兩蔣」為外來政權;這與近幾年自稱務實台獨的綠營人士看法相呼應,把1996年民選總統作為「中華民國2.0」起點,暗藏著「脫中」的意圖。但這只不過是台獨人士想以虛擬且謬誤的「台灣主權論」,誤導民眾的宣傳,實質是「一中一台」分離主義者以「兩個中國」為包裝,而不敢逾越「法理台獨」紅線的機會主義式幻想。
作為「理念型」台獨的蔡英文在掌政後,以所謂「中華民國2.0體制」(日前她不經意說出「中華民國變年輕了」一句話)來深化構建「制度型台獨」,通過割斷兩岸間的歷史和法理關係,作為台獨運動「脫中」戰略的一環。
蔡英文提到「憲政改革」議題,顯然是想與民進黨落實〈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策略。
她以「捍衞民主自由」作為憲改的大義名分,讓人聯想到民進黨在勝選後便提出要構建新的「憲政秩序」,之後隨即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立法,可見兩者的關係和目的如出一轍。
要注意的是,蔡英文講話中還大力向在野政黨開展「統戰工作」,號召要打造一個「團結的台灣」,其用意無非是要針對中共十九大,必定會推出新時期促進國家統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工作方針,企圖在島內拉出一條「拒統」防線。在野黨對此不可能沒有察覺,尤其是國民黨既提出反對各種形式的台獨,就不能不對民進黨的「國家主義」運動失去警覺性,不做任何批判。
大陸國台辦以「一個中國、反對台獨」來回應蔡英文雙十講話,絕非是公式語言,應是認識到島內情勢正朝獨的方向惡化。那麼蔡英文的「善意」,就必須有具體的作為才行。特別是,蔡氏「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提法,給人一種形勢已然改變,且不利己之下,卻仍執拗對抗的語感。可以說,蔡英文通篇講話並未捕捉到讓台灣轉好的機遇,台灣社會仍將因兩岸關係僵持而發展遲滯,犧牲的是廣大民眾的福祉。
(作者係勞動黨政策研究室主任)
如果從提升蔡英文聲望、團結藍綠對抗的台灣,突破兩岸對立僵局來解台灣發展的困局、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的角度,蔡英文都應該指派馬英九擔任今年台灣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特使。可惜,這個「台灣之福」卻不是民進黨與蔡英文的風格。
2017年APEC經濟領袖峰會即將於11月10日、11日在越南峴港召開,但迥異於以往的特使人選早早定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總統府才宣布由宋楚瑜再次擔任領袖高峰會的人選,顯然這個人事案歷經了許多折衝與溝通,才為地主國越南接受。
顯然的,任何國家都不願意放棄與大陸深化友好關係的機會,都希望能夠搭上「一帶一路」的列車以謀求國家利益;相對而言,民進黨政府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不僅不知所云,又毫無亮點,對於東南亞國家不具實質的吸引力。
更遺憾的是,民進黨政府看待APEC的態度,也正曝露了他們對外交事務的無心與無力,尤其中國大陸拒絕再陪民進黨起舞後,台灣的國際空間完全沒有迴旋的餘地。
蔡政府須知,宋「省長」的再次出任,不正坐實中華民國「地方化」的事實?不正顯示台灣沒有國際級的領袖人才?對於一年一度有機會與各國總統或總理溝通的集會,宋作為代表會不會層級不夠、準備不足,無法展現台灣的活力?
APEC是整個亞太區域最重要的經貿合作會議;由於該組織的特性,是台灣唯一可以自主參與國際活動的場合。尤其台灣當前在國際社會的處境已處於邊緣化狀況,每年一年一度的APEC年會就成為台灣曝光及參與國際互動的很重要舞台,如果妥善安排,平常許多透過個別國家外交管道無法清晰傳達的信息,就有機會在這個年度外交嘉年華中予以適當的說明。
尤其,這次年會接續在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後,且兩岸關係陷入空前低潮之時,這是可與習近平面對面溝通雙方看法與想法的契機,加上川普也將來亞洲訪問,如果能當面溝通美國的對台政策,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擔任這種同時與中、美溝通,又能同時被兩方接受的人就是馬英九,加上他與兩岸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交情,還有誰比他更能勝任此項任務?
對習近平來說,2015年底的馬習會是海峽兩岸政治分立60多年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史上的最大突破。如果馬英九能夠前往,習馬再會是可以被期待的,兩岸也能夠第一線溝通雙方的想法與作法,看雙方能否透過這方式突破兩岸目前僵局。此外,馬英九具有國際知名度,又有豐富的外交經驗,若能促成馬川會,對於台灣國際知名度的提升,也會很有助益。
如果蔡英文能夠放下黨派之見,以台灣蒼生為念,提名馬英九擔任APEC特使,不僅大陸找不到反對的理由,也代表她真心想要處理兩岸僵局。同時,蔡能藉此和緩藍綠對立,並提升自己的聲望。可惜蔡顧忌獨派的反彈,不敢採取這樣利民利己的行動。
(作者係政治評論人)
「中國新歌聲」9月24日在台灣大學舉辦「上海.台北音樂節」,下午4時許遭抗議團體占領舞台,演出中斷,抗議者除拉起布條與台獨旗,也用大聲公干擾節目進行,要求「統戰活動」退出校園,最後活動因為干擾被迫取消。
「中國新歌聲」因借用台大場地場布時損毀操場,加上事前需要先布置,導致有一周時間操場不開放,使部分學生感到權益受損,發起抗議行動。更有甚者,有抗議者認為本場活動是大陸文化統戰我方的一環,而活動地點寫「台北市台灣大學田徑場」也被抗議者認為是矮化國格。如果因為覺得學生權益受損抗議,固然無可厚非,但針對個案效益有限,應該要求建立一個標準作業模式,不然台大幾乎每周都在外借場地,遲早會發生類似的場地受損情形,難道每次都要學生出面抗議後才能解決?
認定有統戰與矮化而抗議就更奇怪了,何謂統戰活動?難道台灣人民沒有權利聽非本地歌手舉辦的演唱會?莎拉布萊曼來台灣演唱,難道也是文化統戰?人們整天聽英文歌日文歌,有因此就被美日統戰了?「中國新歌聲」歌手唱的歌有在頌揚中國共產黨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嗎?如果因為唱的是中文歌就擔心被統戰,那大家都只能聽原住民的歌曲了?如果台灣的制度、生活水平、自由人權等,樣樣都超前領先大陸,還需要擔心被統戰?
那如果說因為地點寫「台北市台灣大學體田徑場」而非「國立台灣大學」,就認為是統戰,也多慮了。演出地點確實是在台北市的「國立台灣大學」,試想,提到「國立台灣大學」,有幾個人會講全名?九成的人會講台大,剩下的講「台灣大學」,說六個字的絕對鳳毛麟角。
大陸名校多半是國立的,但又分成中央教育部直轄的,與地方省市政府管轄的,然而,講到中央教育部直轄的南開大學或復旦大學時,有時也會加上地名講「天津南開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這些學校的學生會覺得自己被矮化? 一個有自信的國家民族,不會動不動就介意別人嘴上占點便宜。我們有必要對一個彈性描述的表演地點,如此大動肝火?
人民本可表達不同的政治觀點,可是要求別人非要接受自己的主張,這就是一種獨裁霸道的心態。難道沒有台北人想就近在台大校園聽到「中國新歌聲」歌手唱歌嗎?難道說政治不能進入校園,但持台獨旗抗爭例外,唱唱歌反而不行?
(作者係台大政治所碩士、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委員)
中美兩國在朝核問題上的博弈,就像如來佛與孫悟空的大戰,依照孫子兵法,上兵伐謀,攻城為下,應以智取勝,而非以力制人。由於戰爭的後果太嚴重,各方都不敢開啟戰端,到頭來還是得上談判桌。
整體而言,中美關係確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組雙邊關係,因為幾乎所有世界與區域的熱點問題,都是中美關係的內涵與討論要項,從氣候到亞洲、中東以及非洲等等,無所不包。
也就是因為中美雙邊關係牽涉層面太廣,導致兩國關係不會走極端,這也就是所謂的「兩個哪裡」:首先是好也好不到哪裡,因兩國的國家利益與基本價值等問題差異太大;再者是壞也壞不到哪裡,因雙方都無法承擔關係惡化的後果。易言之,這就是合則兩利、鬥則兩傷的本質,此乃雙方共同的認知,也是唯一的選擇,因而中美關係只會在最好與最壞的兩個極端之間擺盪。
當前中美關係最重要的當然是朝核問題,提勒森訪華就是想試探北京是否能再加碼,進一步配合美國來制裁北韓。但就在此時,台灣新上任的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出了台獨論與兩岸互不隸屬的主張,自然引起北京強烈抗議。賴清德此舉,就是蔡英文政府上台一年多對於兩岸關係的總結,行政院長如此明白的挑戰兩岸關係,這還是空前的舉動。
原本蔡英文小心翼翼,一直避免跨越紅線,如今竟被賴清德破功,台灣議題難免納入了提勒森9月底訪華的談判議程。由於美方有求於北京,不願見到台灣攪局,因而美國國務院官員立即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以間接反對賴清德的台獨論。質言之,此有別於北京的一中原則,其中主要內涵就是堅持兩岸問題和平解決,但統獨的結果是開放的。北京雖不滿意,但也只好忍受。
更進一步觀之,中美雙方各有其外在關係的軟肋。美方感到困擾難解,而中方可以協助的國際議題,就是伊朗與朝鮮問題。相反的,自1996年北京直接對台恫嚇效果不佳之後,若美方能出手協助壓抑台灣,自然可以發揮較好的效果。所以早在2000年、2003年、2007年及2016年,中美雙方都為了台灣問題的平穩過渡,進行了相互的攻防與交易,現在前當然也不會例外。
總之,台灣夾在中美兩大勢力之間,如何左右逢源,避免左右碰壁,才是正道。但當前的情勢顯示,不但兩岸互撞的機率增加,台灣成為美國棄子的可能性也在提升,陳水扁時期的殷鑒不遠,新加坡親中遠台的策略也是警訊。
(作者係國關中心歐美所研究員)
李明哲被大陸拘捕,被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而受審,台灣一面倒地批評大陸侵害人權。審視大陸的法律,李的被拘捕、羈押時間和審判等都符合法律,而大陸有顛覆國家政權罪,則是國情、民意不同,不是人權問題。
今年3月19日,李明哲搭機去大陸,在進入珠海海關時被拘捕;同月29日,大陸國台辦公布李因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正接受有關部門調查;5月26日,國台辦轉述:李因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經檢察機關批准,已被湖南省安全機關依法逮捕偵訊;9月11日,湖南省岳陽中級法院開庭審理李明哲,李當庭認罪及悔罪,庭審結束後,法官宣布擇期宣判,李當場還押。李案的每一步發展,都受到台灣媒體和大眾關注,相信宣判又會是一次熱議的焦點。
處理李案符合法律規定
台灣批評李案違反人權,但大陸司法單位拘押及審判李明哲,是司法案件,若有依法行事,就不違反人權,反之,若不依法行事,就是違反人權。台灣的政府、媒體和人權團體對李案卻極少提及大陸的相關法律,不依法論法,談什麼人權?沒有法治的人權,只能是無政府的亂局。
首先,李明哲被拘捕,大陸司法單位沒有在第一時間通知其家屬。大陸刑事訴訟法第83條,對於拘留涉嫌人有明確規定:「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24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簡單的說,一般拘留須在24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但涉嫌危害國家安全和恐怖活動犯罪者屬於例外、不適用。因此,大陸司法單位未在第一時間通知李的家屬是合法的。
其次,李明哲被收押近半年才移送法院審理,是否合法?根據大陸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56條和第157條,一般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最多3個月,重大複雜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最多可達5個月,重大複雜而可能判處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者,偵查羈押期限最多可達7個月。李所涉嫌的顛覆國家政權罪,最重可以判處無期徒刑,因此其偵查羈押期限最多可達7個月,李被拘押偵查不到半年就移送法院,完全符合大陸的刑事訴訟法。
再者,台灣對李案公開審判頗多不滿,認為審判像是排練好的電視劇,李明哲承認檢方的所有指控,而辯方律師和檢方則少有台灣法庭常見的唇槍舌戰、激烈攻防,辯方律師被指未盡辯護之責。其實,李案審理並無異常,大陸法庭強調被告若真誠認罪認錯,則法庭可以從輕量刑,李明哲觸犯顛覆國家政權罪的證據明確,無可抵賴,最多只能在一些枝節上狡辯否認,不可能改變觸犯顛覆國家政權罪的事實,力辯反而會被法庭視為無認罪認錯的誠意而從重量刑。換言之,李和辯方律師所採取的辯護方式是明智的,有機會獲得從輕量刑,台灣沒道理對審判不滿。
綜上,大陸處理李案一切符合大陸的法律,不理會台灣的政治干預,反而維持了司法獨立。
民主是根據民意立法
台灣沒有顛覆國家政權罪,因此批評大陸不該有顛覆國家政權罪,但國家該不該有顛覆國家政權罪,應該看民意。
中國大陸經歷國共內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多年動盪,因此人民特別珍惜、重視國家的穩定,大陸有顛覆國家政權罪完全符合大陸的普遍民意,正是民主的實現,他人有何理由批評責難?台灣人認為,大陸有顛覆國家政權罪是沒有民主精神,其根源在於美國,美國民意不要顛覆國家政權罪,也期望,甚至要求,其他國家遵從美國的民意,不要顛覆國家政權罪。
從實務面上看,台灣沒有顛覆國家政權罪的結果是,部分人認同中華民國,部分人反對中華民國,而認同不存在的台灣國,不同的國家認同導致藍綠惡鬥,永無寧日。沒有顛覆國家政權罪,台灣人表面上獲得多一點顛覆國家的自由,但族群分裂、沒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經濟停滯、社會難以進步。實例不只台灣,中東「阿拉伯之春」造成許多國家的不穩定,更是血淋淋的例子,多數大陸人自然寧願有顛覆國家政權罪,以保障國家的穩定。
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與過去馬英九時代不同,李明哲案正標誌了兩岸的新關係,李案不該僅被視為個案,該考慮其一般通性。
獨立運動和反中勢力結合
中國大陸越來越富強,台獨要能成功的唯一機會是大陸政權崩潰。不僅台獨支持者想要顛覆大陸政權,在台灣書市還可以看到台獨、疆獨、藏獨、港獨者,以及一些所謂民運人士出版的書籍,同聲攻擊中共政權,換言之,各方的獨立運動和反中共政權者已經合流,李明哲案只是許多事例之一而已。
中國大陸過去不曾以顛覆國家政權罪控訴台灣居民,是因為台灣屬境外,又顧慮兩岸人民的感情,因此隱忍不發。現在大陸越來越重視法治,而且兩岸不再有好交情,自然不再隱忍台獨支持者的顛覆政權活動,這是李明哲案的真正原委。法治是國家的根本,違法行為該辦的就要辦,嚴明的法治能才讓兩岸人民清楚是非對錯、法律界限。
台灣法治恐怕輸給大陸
台灣不缺法律專家,絕對有法律人知道大陸對李的處置都符合大陸法律,媒體為何提都不提,只是一味地以人權批評對岸?台灣人承襲中國傳統,情、理、法,以情排第一,李明哲是自己人,大家自然站在李這邊,理和法都可以不顧,加以很多人本就「反中」,更是一面倒地批評大陸,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即使不反中的法律專家、政治人物和媒體都不敢依法論法,只能從眾起舞了。長此以往,台灣的法治恐怕會輸給大陸。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