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鳳凰花開時節,我服務的學校有陸生來台就學,如今完成學業穿上學士服參加台灣畢業典禮,他們心中的歡愉可想而知。筆者除了恭賀與祝福外,同時聯想到兩岸四地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及未來競爭力。本文是以筆者的實地教學/講學/演講/座談經驗為基礎,對兩岸四地的大學生作個宏觀的評比,但限於篇幅,只能談些重點。
台灣大學生素質下降
先談台灣的大學生。30年前我由美國回到台灣,在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及政大東亞研究所任教。當時這兩個研究所每年分別都有一、二百人報考,錄取不到十分之一,考進來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這兩個研究所的博士班都有外國留學生,我開的是必修課,上課之前同學比教授先到課室,我用英文講授,同學專心聽講並作筆記,我規定學生每兩周須看完一本指定的原文專著,並寫成讀書報告呈交。從他們的上課筆記及讀書報告看來,他們(包括韓國博士生)的知識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畢業之後有的到歐美或大陸再修一個博士,如今也都是學術界的後起之秀,韓國生拿到學位回去後多在韓國各大學任教,表現也優異。
我在中山大學時,成功大學剛成立政經研究所,應聘兼課,我的印象是學生素質不錯,上課勤奮,畢業後有的去國外留學,有的在台灣讀博士,可見頗有競爭力。後來也曾在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開課,我發現有的學生勤勉用功,有的開學第一堂到課,學期結束最後一堂到課,其餘見不到人影。
隨著教改政策的實施,大學數量如雨後春筍,許多專科、技職學校改為學院,再升格為大學或科大,一個小島居然公私大學多達160餘所。從人口與地理面積看,這數量是驚人的,然而由於少子化,讓許多大學招生不足,幾乎人人都可進入大學就讀,但是學生素質也就這樣在下降中。我曾開授一學期大學部的課,學生遲到早退有之,上課玩手機有之,喝飲料吃東西有之,趴在書桌上睡覺有之,真正聽課者寥寥無幾。第二學年我就不願在大學部授課。
20年前中山、政大博士生的質量很好,10年前情況有了變化,我授課時發現學生聽課、閱讀能力有了難度,讀書報告一個月才能勉強寫完繳出。現在全台灣每年生產的博碩士成千上萬計,除找不到合適工作,還有質量與能力問題,有好多碩士生與大學生搶22K,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出了問題。
2003年我由中山大學退休轉到佛光大學任教,在研究所開必修課,用的是英文講義,為了教與學能有機結合,我要求學生先備課再上課。備課時,多數學生用快譯通將講義直接譯出,當然是牛頭不對馬嘴,在課堂上我要重譯,然後講解,由此可知,現在一般研究生的英文能力與讀書態度。此外,我還發現研究生功利主義取向嚴重,必修課勉為其難到校上,選修課能不上就不上。四年前我的「全球化專題」來了一位陸生(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他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做筆記,並常發問,下課休息時他告訴我:「只有一學期的交換,機不可失,一定要抓住時間努力學習。」班上其他台灣同學有的只聽講不寫筆記,有的甚至遲到早退。今年這學期又有一位陸生(華南海洋大學外文系)來佛大當交換生。他上完第一堂課,便說對我講課方式充滿興趣與好奇,與他在廣東的「內地教授」相當不同。他認為「三限六不」對陸生不公平,但他在佛大與台灣同學相處融洽,並無彼此看不順眼之處。他上課認真,周末假日則利用時間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
大陸大學生認真用功
我曾在吉林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向該所教授學者們作「葛蘭西與新馬克思主義」學術報告,沒想到一群碩博士生還有哲學系的本科生也擠到研討室聽講,那是大陸剛改革開放不久的年代,可以看出大陸知識分子對西方學術思想的饑渴。又過幾年我在吉大哲學社會學院講「兩岸社會與兩岸關係專題」,講堂擠滿青年學生,說明大陸的大學生關心兩岸問題。
2002年我在復旦大學哲學系講「新馬克思主義」,講堂坐得滿滿的,學生求知若渴。過一年我應聘北大客座,在社會發展所講「西方馬克思主義」,我用英文講,碩博士生用英文發問並討論與東方共產主義的差異,可以看出北大學生的外語素養及思辨能力。2009我在廣州中山大學政治系客座,講授「比較政治學理論」,每次上課不論本科生或研究生沒有缺課的,上課專心聽講,下課在走廊上還繼續問問題,好學深思的態度我在台灣少見。
港澳大學走國際化路線
2000-2001我在澳門大學客座一年,講授「政治學專題」與「兩岸關係專題」。葡萄牙語是澳門官方語言之一,但澳大為求國際化,全校使用英文教學,直追香港與新加坡,我在課堂上發現學生均能適應,可見環境影響青年人的語文與學習能力。澳門大學去年已在橫琴島建立新校區,走向國際化,其轉型值得參考。
香港中文大學我去了好幾次,一次是應邀到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參加「民族主義學術研討會」,會後參觀中大圖書館,發現不但借書的學生多,館內看書的學生也座無虛席,可以看出中大學生的求知態度。還有一次去中大是訪問政治與行政系翁松燃教授,他告訴我全校大部分課程都用英文教學,學生除港生外,有陸生及外國留學生,他們不但用功且相互競爭。現在中文大學在亞洲大學排名已在台大之前,今年連最優秀的台灣學生也都被吸引前往就讀了。
兩岸四地大學生比較
以上談了十幾所兩岸四地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知識能力,這些各別經驗的加總告訴我:台灣的大學生過去的素質不錯,近年則每下愈況;大陸的大學生質量較高,並知力爭上游;港澳的大學已國際化,連帶大學生也具國際視野。
大陸升學競爭激烈,學生知道優勝劣敗的後果。反觀台灣,幾乎人人都可上大學,既無激烈競爭,又加上眼光缺乏國際觀,思考局限台灣在地,在全球化時代這種大學生會有什麼競爭力?香港、澳門都是小島,但是它們的大學努力國際化,不但學生的語文能力好,具國際視野,因競爭而知用功,近年來港澳大學招收的學生質量越來越高,台灣要小心也要憂心。
兩岸文化交流有好處,至少讓兩岸大學生在交流互動與共同修課中,相互認識彼此的學習動機與態度有所不同,同時顯現政治立場與價值取向的差異,連帶在對比中也呈現出競爭力的高下。兩岸四地的大學生都是炎黃子孫,不能說台灣的大學生不聰明,而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出了問題,致讓台灣的大學生在兩岸四地的評比中競爭力最差。近年來台灣的優勢不再,此與台灣大學生缺乏競爭力有一定的關係。
一個大學的單一經驗也許不能表徵一個事態的「共相」,但我有12所大學的經驗,而且分布在兩岸四地,從方法論角度來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兩岸四地大學生競爭力的高下。作為一個台灣教授,我為台灣的未來擔憂,因為今日的大學生是明日的社會主人,台灣大學生一旦沒有競爭力,台灣社會能有美好的未來嗎?
(作者係中山大學、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反課綱活動轟轟烈烈。到底反什麼?
反對者理由一,程序黑箱違法。「反洗腦課綱學生陣線」說:「檢核小組於法無據卻可以主導課綱。」事實上,教育部2013年8月1日台教授國部字第1020073427號函,請國教院對課綱評估。國教院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28條規定,視業務需要組成檢核工作小組。此外,小組僅有建議權,無直接調整課綱之權責,現行課綱非由檢核小組直接修改。故「於法無據」及「主導」皆不正確。
課綱微調程序,2014年7月22日經由監察院調查認定並無違法。反對者所言違法,並非指課綱微調本身、檢核小組、微調內容等違法,而是法院認為教育部應公開委員名單及投票紀錄,否則違背政府資訊公開法。該案仍在上訴中。不過,委員名單公開與否,並不有損課綱微調的「內容真實性」。
反對者理由二,政治黑手介入。如台聯黨團直言,檢核小組被「中共統戰系統」把持,教育部「已經成為中共在台統戰教育部」。事實上,反對的教授及團體,看似中立,多主張台灣獨立,反課綱高中生諸多網頁更直接宣傳台灣不屬中華民國,這才是最大的政治介入。其次,僅因有委員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便辱其為「紅鬼」,不論其修正課綱內容之正確性,是對人不對事的因人設事。
反對理由三,修改內容去台灣化、竄改歷史。事實上,新增的課綱內容增加台灣民眾勇敢抵抗外敵的英勇事跡,如林朝棟抗法、羅福星抗日,諸多台灣人參與民國建立、北伐、抗戰及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更新增台灣人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提升台灣人的貢獻。
此外,還原史實,增加台灣的歷史光榮,如增加台灣的現代化成果,晚清「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因有課本撰寫「婦女自願從事慰安婦工作」,故新課綱將慰安婦加上「被迫」,將日本統治加上「殖民」,新增「殖民政府對台灣人民經濟與土地的侵害」,以及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構想,種種內容強調台灣人民非自願受殖民,還原祖先尊嚴。
再者,反對者言刪除2.28與白色恐怖,亦不正確。公民科僅在「人與人權」主題下,將白色恐怖、2.28事件等例證刪去,交由教科書商自由撰寫例證。歷史科不但未刪除,反而將其由「說明」欄位提高到「重點」的欄位,表示對此段歷史的重視。
反對者抨擊不該用「光復」、不該用「殖民」,卻不去問問慰安婦阿嬤,當年人民是抨擊日本殖民,還是歌頌日本治理?是歡慶台灣光復,還是歡慶台灣接收?史料班班可考,反對者視而不見。
最主要就是反對把「中國」改成「中國大陸」,由此破壞了他們心中「一邊一國」、「台灣獨立」的定位。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研究所學生)
制度文明是人類文明形態之一,指人類創造的規範行為、治理國家、調節社會關係乃至國際關係的思想、規則及相應機構。自從有了人類,就有勞動生產及勞動生產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組織,制度文明也就開始孕育。制度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中國與西方在制度文明上差別顯著,從根本上說係因兩者最初的生產方式不同。
研究表明,大概距今一萬年前,人類有了所謂第一產業,其內部又可大致分為遊牧和農耕兩大類。
約五千年前,由高加索地區向南遷徙的遊牧民族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農耕民族發生碰撞,進而與地中海東岸的航海民族接觸,逐步形成愛琴海文明,並於西元前後用數百年的時間,藉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征服了歐洲,而近代歐洲征服了世界。這是粗線條的西方文明,包括制度文明的發展路徑。
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斷遷徙,經常面對食物、氣候、疾病、戰爭等嚴酷的生存環境,面臨生命的不確定,並因此養育了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一是篤信神明,且因戰爭需要和帝國出現,漸從多神信仰走向單一神信仰,猶太教、基督教都產生於地中海東岸。二是集體行動要求嚴格分工,導致社會分層和個體獨立,既催生守紀習慣和法治精神,又滋養自由觀念,提供了階級、利益集團,政黨及選舉的土壤。三是崇尚武力,慣於征服,在掠奪與反掠奪中或擴張或敗亡。從十字軍東征到全球殖民,從兩次世界大戰到冷戰後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戰爭,都可看到尚武和征服的幽靈。四是長於貿易,商業發達,講究規則和契約。大航海、工業革命、投資和貿易自由化、社會契約等皆與之相關。五是為方便與他族交往,易於明白和記住各自的話語,催生了簡約的字母文字。今天西方字母體系追根溯源就是來自遊牧的閃米特人發明的字母體系。
華夏文明自成體系
與西方文明不同,華夏文明是典型且獨成體系的農耕文明。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氣候濕潤,植被茂盛,土地遼闊而肥沃,天然適合農耕。農耕民族很難產生上述西方文明的元素,而形成了另類生產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特別是自先秦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後,小農生產方式構成了中國最深厚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定居而非遷徙,崇文而不尚武,重現世,輕宗教,戀土地,抑商賈,勤勞、務實相伴自私、狹隘,在平等自由的土地上過著溫順而散漫的生活。就連文字也自成一體,華夏以象形文字與其他文明相區隔。歸結起來,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是天下歸「一」。
何謂「一」也?實乃均質的小農社會之謂也,亦即一個天子統管一盤散沙的天下。故中國自古缺乏社會分層,缺乏利益集團,無需嚴密的社會組織和法治傳統,而是以無數平等的小家庭作為單元,進而以血緣為紐帶,以倫理治家國,構成一個無疆界、有親疏的大家庭。
正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中國自古強調「仁」。而「仁者,人也」,故天下以人為本,進而在人本思想基礎之上提倡「以德治國」。德從何來?修身以養德,齊家以維德,治國以弘德,惟如此可行善治,天下平也。「平」則歸「一」,於是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孔子2500年前說「為政以德」,揭示中國制度文明的本質和核心價值。故中國制度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在「選賢任能」上,熟讀聖賢書的儒生係通過科舉,而非政黨競爭或選舉出任各級各類官員。這就不難理解,中國的科舉制度和文官制度確實與西方大異其趣,從古代的儒家官僚集團到今天的共產黨長期執政,其實自有脈絡可循。
「挖樹從根起」說的是萬事萬物都有個根源。借用生物學的基因一詞,若論基因,中國與西方制度文明從文明之始就大相逕庭。源頭不同,其後發展的路徑有別,今日呈現異質的風貌也就順理成章。
普世價值是一種迷信
制度文明發展史表明,至今尚未出現過一種永恆的、適用全人類,無論氏族、部落聯盟,還是近代民族國家的制度。宣稱某種制度是最好的、終極的、普適的制度,不符事實,有違科學精神,是一種制度迷信。用迷信的話語當然解釋不了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沒有東方的思維必致屢屢犯錯。正確的態度是要建設制度文明,但不製造、不接受制度迷信。
人類文明發展需要的不是強制推行、硬性照搬,而是在相互借鑒中逐步走向融合,所謂某種「終極文明」終結其他異類文明的說法,只會是歷史上一個短暫流行的謬論。
筆者注意到,近年來已有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看到西方民主制度有優點也有弊病。例如,金錢操控:權勢集團利用金錢控制選舉、操縱輿論,影響政策立法;集團政治:表面上多黨競爭,其實強化分歧,導致利益衝突,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影響效率:執政黨只顧眼前利益和選舉勝負,造成政策短期化、功利化,反對黨為反對而反對,使立法和行政效率下降;政治作秀:政客為迎合選民大開空頭支票;政治腐敗:競選活動耗費越來越大,選前的政治獻金和選後的政治回報相當普遍。這些弊病至少表明,西方民主制度不是那麼美好,也不可能終結人類制度文明發展史,且適用全世界。
事實上,在不少輸入西方民主的國家,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矛盾和問題,反而使新老社會的矛盾更加尖銳,導致政局動盪、社會混亂乃至戰亂頻仍,極端組織肆虐,恐怖主義橫行。希望強制推行西方制度的政客、將軍、文人,能從人民的災難、痛苦中以良知體認到制度迷信的荒謬,而無數被制度忽悠的人們也能走出強權話語體系,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
(作者係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駐澳門辦事處主任)
古坑咖啡
鐵國山谷戰骨多,風雨猶傳擊鼓歌;
祖輩屍埋紅土地,義民魂駐舊山河。
巨凶已受核彈誡,餘孽更應網罟羅;
獨啜咖啡味苦澀,彎弓橫槊待干戈。
史實簡介
1896年6月,約1,000餘名抗日志士在柯鐵虎、林發、黃貓選、張呂赤、劉德鈞(原劉永福派駐恆春的台東統領)等領導下,集結於古坑鄉大平頂,成立鐵國山抗日軍。16日日軍增援部隊入斗六,18日開始搜山,抗日軍移入深山,日軍無所獲。於是日軍自19日起22日止的四天中在附近展開大屠殺,史稱雲林大屠殺。
台灣省通志稿對此事件記載如下:「鐵國山抗日軍堅守要隘,不與戰,日軍終於無功。台中守備隊另派益田中佐帶步兵聯隊入斗六街,對雲林縣各地開始大屠殺,連續五日,範圍廣及五十餘莊。被慘殺人民,雖無確實數字可考,但查其遭劫戶數,有四千九百餘戶,相傳死者當不在三萬人以下,就中受害最慘重之地,以斗六街396戶,石龜溪村之339戶為首,此外各街村或一百餘名,或數十名,無論男女老幼,同歸於盡」。
鐵國山抗日軍屢仆屢戰,或掃蕩復起,或歸順後再叛,直至1902年,以鐵國山為核心之台灣中部抗日行動,猶未終止。1915年柯鐵虎仍選擇南投竹山鎮大鞍深山密林之樟腦寮為游擊基地,與日軍抗衡。
經過多次戰爭及屠殺後,斗六等地出現眾多無主荒地,台灣總督府將之據為國有,再開辦日本製糖會社,廉價僱用台灣人種植甘蔗,製糖回銷日本,一本萬利,成為殖民地重大財源之一。
古坑今產有咖啡,在台灣有盛名。
後壁林悼林少貓義士
誅族之罪罪為何?國弱民貧奸佞多!
失我殘疆因鬼蜮,堅其大義不臣倭!
頭顱累累豈無恨?利祿輩輩應有訛!
耿耿星河寂不語,疏林冷月照塘荷。
史實簡介
高屏地區抗日首領林少貓,原為劉永福中軍左營帶,治軍嚴明,戰鬥力強,四年中屢敗日軍。1899年5月不得已歸順後,在總督府特許下仍據後壁林一帶(今高雄小港機場至鳳鼻頭地區)自治。林表面對日本歸順,實則暗中招納義士,集結四百餘人,建築城堡式聚落,開墾水田、旱田、蔗田等共200餘甲,並經營漁業、釀酒業、藥房等,年收入萬餘日圓。
1902年5月25日,日總督府於雲林、嘉義、台中、台南等地歸順儀式中,集體屠殺所有歸順義民,亦決定5月30日前將林少貓勢力徹底殲滅。
初,日本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先命所謂「鄉紳」(三腳仔)陳中和、陳少山、蘇雲英、蘇雲梯等與林少貓常往來,折衝降服條件,實則打探後壁林機密,熟悉門路。
26日兩蘇佯以後壁林發生傳染病,需協助消毒為由,帶領偽裝日軍展開突襲圍剿。林中計,措手不及,身中五彈,死於水田邊。繼之,日軍圍殺村裡義民,男41人,女25人,兒童10人。事後二蘇更協助日軍,搜捕抗日「嫌疑犯」,羅織罪名,致320人被殘殺斬首。
蘇雲英為今蘇貞昌之祖父,蘇雲梯為其伯祖父,兩蘇因「居功厥偉」,賞任高雄州協議員、台灣商工銀行(今第一銀行)官派董事等要職,三代顯達至今!
太魯閣戰役
奇萊靈異流傳久,鬼嘯山風霧有魔;
黑水塘邊山魅現,木瓜溪畔啼聲多。
深林密谷存哀史,蔓草荒煙遺鏃戈;
部滅族殘誰慟悼?群峰兀兀何嵯峨!
史實簡介
太魯閣族主要分布於花蓮立霧溪流域,少數位於三棧溪、和平溪支流之巴托蘭溪,民風強悍善戰,當時日本總督府估計該部族可作戰之壯丁約2,050人,自1895年新城事件後即開始抗日,日本總督府經多次征討,均鎩羽而歸。
1913年台灣不分原住民或漢人,群起武裝抗日,堪稱武裝抗日的另一個高潮。6月新竹尖石鄉僅存之未臣服泰雅族金納吉群有金納吉方面番社討伐追加行動,8月有宜蘭蘭陽溪戰役,台中大甲溪上游屠村之役,新竹霞喀羅戰役,11月有布農族台東海端事件。1914年初佐久間經四年苦戰,終於平服泰雅族及「北蕃」諸族,原住民未臣服者,僅太魯閣一族。1914年上半年日本軍方展開部署「太魯閣蕃討伐」,5月初佐久間即陸續召集武裝警察6,091人,陸軍部隊3,108人,警察部隊另徵用挑夫、「開路匠師」、「蕃人隊」等,約22,000人。警察部隊自木瓜、三棧、立霧三溪下游溯源而上征伐,陸軍則自合歡山、奇萊山、畢祿山,翻越中央山脈順勢而下,東西夾攻太魯閣族。
戰鬥自6月1日開始,至8月19日日警討伐隊宣布解散,太魯閣戰役方結束。此次戰役中,日軍死亡者122人,傷者254人,傷亡比例甚高,耗資約今日新台幣530億元。佐久間因岩石滾落,墜崖受傷,半年後傷重死亡。太魯閣族人以手持獵槍弓矢,腰繫山刀,背負糧需,與強敵對抗,搏鬥撕殺70餘日,全族幾近於亡滅,亦英烈矣!
謁余清芳烈士小廟
盤山百里沿崖行,野店荒村車騎輕;
孤憤一擲悲慘烈,干戈三月氣崢嶸!
忠魂渺渺誰與祭?鐵骨錚錚葬何塋?
寂寞南天多古樹,夕陽猶照數枝明。
史實簡介
余清芳小廟位於台南縣玉井附近,曾文溪上游,附近有龜丹溫泉、風鈴瀑布等。1915年5月,日本大隈內閣向中國提出「21條要求」,並發動軍隊、艦艇,以最後通牒,脅迫中國出讓山東及滿蒙權益、承認漢冶萍公司中日合辦、福建地位優先等,袁世凱竟簽字接受,國人大憤。余清芳乃秘密組織台灣革命軍,黨員達5,000餘人,秘密發布起義文告,號召全體台民反日救祖國。6月羅俊至台北任總司令,為日本偵知,軍警特務四處搜捕,羅等率眾入山躲避,日軍以大砲炸山,死傷甚眾,羅於7月7日被俘。余清芳聞訊,9日宣布起義,襲擊台南市東甲仙埔、大丘園、六張犁、阿里關等地,征戰月餘,終於8月20日被捕殉難。日軍繼之在噍吧年、甲仙埔、大丘園等地血腥大掃蕩,殘殺民眾3,000餘人,婦幼亦遭排槍射殺,所斬首級以17牛車運往台南。之後,又逮捕、審判承認參加起義者,當場槍殺1,347人,不承認參加者亦全部死難,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此次大屠殺,事後日本檢察官承認:「此為世界審判史上空前大慘案」。由余清芳領導的起義,前後陣亡及被屠殺民眾超過30,000人。史稱余清芳事件,或西來庵事件,或噍吧年慘案。
川中島訪孤遺
文化霸凌仇恨重,山胞快意氣豪雄!
青山陡變修羅道,翠谷沉淪地獄中。
轟炸投毒梟鷙性,滅族殺虜豺狼同;
川中島上孤遺訪,油菜花黃夕照紅。
史實簡介
南投縣仁愛鄉霧社賽德克族與日本有夙仇。1897年發生陸軍大尉深崛安一郎被殺事件,日警持續嚴密封鎖賽德克族各社的物資供應。1903年日警以重金利誘布農族卓社人設下交易陷阱,10月5日賽德克族壯丁百餘人依約到兩族交界處「姊妹原」交易地點,遭200餘手持日警提供步槍的卓社壯丁埋伏狙擊,幾乎全部死亡,史稱「姊妹原事件」,賽德克族不得已向日警含恨屈服。繼之,日警修建隘勇線工程,完成隘勇中央警戒所,藉以監控眉溪、北港溪及濁水溪流域眾多部落。1905年5月舉行歸順儀式,日本頓時擴張12平方日里山地面積,囊括盛產樟腦的森林。
1930年秋季,賽德克族不堪日警長期強迫性義務勞役,如協助日本征討附近抗日番社、闢建道路、建設警局、學校等;加之各種文化歧視,如日警娶番婦,番婦無日本國籍,日警可另娶日婦;日本浪人常誘迫番女到日本賣淫等。賽德克族忍無可忍,終於德克塔雅群六社義軍在馬赫坡社(今廬山溫泉)頭目莫那魯道的策劃下,以誓死之決心,對境內日本人進行殲滅性攻擊。10月27日凌晨義軍突襲該社駐在所日警後,一路向霧社前進,並逐一襲擊所經途中的波亞倫(今廬山)、櫻(今春陽之一部)、荷哥(今春陽)駐在所,殺警奪槍。
上午8時義軍進入霧社街。時值日人正雲集於霧社公學校,準備舉行運動會,致日本官員、家長、學生共134人死亡,26人重傷,被擄奪步槍180支,切斷聯外電話線及台車道。10月29日,日本陸軍集結1,194人,日警1,306人,漢人腳伕1,381人,翌日向賽德克德克塔雅群六社發動總攻擊,戰鬥一個月,日軍採挖掘壕溝防線圍堵,步步進逼,輔以砲擊,飛機轟炸,投放毒氣彈;並「以夷制夷」,組織番人奇襲隊、味方番壯丁團等,負責嚮導斥候及第一線作戰。德克塔雅群義軍不敵,活動圈逐漸縮小。11月中旬起,義軍妻女多因不願拖累父兄而自縊,11月下旬莫那魯道夫妻自盡,長子遣其妹投降後亦自盡,其他三子被俘,翌年3月刑死於日警監獄。
霧社事件前夕,參與抗日六社義軍共有1,236人。戰爭結束,戰死者85人,被飛機炸死者137人,遭砲擊死者34人,被「味方番」斬首者87人,自盡者296人。日本方面陸軍22死26傷,警察6死4傷。
霧社事件後,投降與被俘的德克塔雅群共計514人,被日警分別安置於原部落附近五處「保護番收容所」內。翌年4月25日,日警秘密武裝與賽德克族有深仇的道澤群壯丁200餘人,夜襲羅多夫、西巴烏等四處俘虜營,致德克塔雅群俘虜被殺或自殺者216人。5月 6日日警將僅存的112戶228人俘虜遷移於北港溪中游之「川中島」,嚴禁社人逃返原居地,繼之續有38人被日警懷疑曾參與霧社事件,遭逮捕後刑死於獄中。史稱霧社事件及霧社第二次事件。
(作者係退休大學史學副教授)
《日本必敗論》一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先師朱雲影教授(1904—1995)在重慶發表的名著,由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印行,作者自署脫稿時間為1940年3月。
我們知道1940年即民國二十九年,是自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第四個年頭,也是抗戰進入艱苦的第二階段。這一年汪精衛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甘心作日本的傀儡政權,與重慶正統的中華民國政府相對抗,令國人同感憤慨與震撼。在國際方面,日本與德、義結成同盟國,氣燄高漲一時,而為了向日本示好,法國封閉了滇越鐵路,英國則封閉了滇緬鐵路,使抗戰的根據地陷於孤立的威脅,這些事件的一再發生,對於抗戰的前途不免蒙上一層陰影。
雲影師此書的適時推出,鼓舞了艱苦抗戰的民心士氣,堅定了全國同胞抗戰必勝的信心。五年後日本侵華軍,果然無條件地向中國政府投降,雲影師大作的預言果真實現,這就不能不令人佩服此書的分析是多麼的精準,雲影師的學術功力是多麼的深厚。
雲影師的《日本必敗論》,並不是一般「抗戰口號」或泛泛的抗戰「八股文」可比,此書大部分根據客觀的日文資料,分析日本軍力、國力的弱點,戰略戰術的錯誤,以及國際環境不利於日本,而反利於中國的形勢。由於日軍在表面上占領廣大的中國領土,實際上則陷於進退失據的泥沼之中,而且中國出現全民族空前的大團結,他從各項資料分析,日本必將走上失敗之路,中國的抗戰終將贏得最後勝利。
朱師在本書中的評論,都是根據資料和證據說話,許多資料的分析,則以統計數字作根據,全書各種統計圖表多達17幅,行文論述並多依據數字,其嚴謹態度,如同寫作學術論文。
筆者曾請教雲影師,在抗戰時的重慶如何能取得這些統計資料,雲影師笑說,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已經注意蒐集相關的資料。由於雲影師具有高深的學術素養和敏銳的觀察力,又精通日文,所以對於資料的蒐集和分析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例如日本所自誇其武力如何強大,認為三個月足以亡華,但雲影師依據所得資料指出,日本政客與軍方的矛盾;海軍與陸軍的矛盾;少壯軍人與元老派的矛盾;好戰與反戰的衝突;社會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問題重重。該書所列舉的人名與重大事件的始末,現今有的大學所開的「日本史」課程,都還達不到如此詳細的資料和清晰的脈絡分析,這本書實可列為研究日本現代史的學術著作,而不該視為一般應時的出版品而已。
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70年來日本於戰爭的廢墟中得到復興,但日本軍閥侵華的行為和對中國的傷害,日本政府從未有一語道歉,相反的,右派軍國主義者似乎仍然陶醉在「大東亞戰爭」的美夢中,製造釣魚台爭端,聯合大國以中國為假想敵,使中日兩國之間又蒙上戰爭的陰影。筆者在媒體上看到一則報導說,一位日本中學歷史教師對學生說,19世紀日中發生一次戰爭(指甲午戰爭),20世紀日中又發生戰爭,預料21世紀日本與中國又將再發生一次戰爭。此言似乎在提醒日本青年應有預作戰爭的心理準備。
一個沒有歷史反省能力的民族,會重新走上錯誤的道路,跌入毀滅的深淵之中,更有重新加害他國的危險。戰爭會使國家受到傷害,人民遭遇災難,現代武器的精進,使戰爭更為恐怖。「戰爭」幾乎成為「毀滅」的代名詞,努力避免猶恐不及。
雲影師此書分析日本必敗,果然不出所料,但是此書完成之時,雲影師預見「日本必敗」之後,並未對日本表示情緒性的恨意,反而寫出以下幾句感慨的話:
日本明治維新諸志士經過無限艱難困苦創造的國家基礎,如今竟一點一滴毀滅在一群狂妄軍閥的手裏,我們實在為日本可惜,也為日本可悲!
這幾句語重心長的話,顯示了一位偉大學者以悲天憫人的胸懷,提供日本對於侵華戰爭,應認真地做出反省的忠告,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誠實的「歷史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的悲劇。
本書選在此時再版,應該具有時代的意義。
此書原版的紙張及印刷都很粗糙,不難看出抗戰期間物資的艱困,現在決定加以重新出版,從直排改為橫排的版面,原版明顯的錯字、漏字也都加以改正、填補。同時加入邱添生教授撰寫的《朱雲影教授傳略》,使讀者進一步對作者有所了解。際此二戰反法西斯勝利暨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之際,承台北蘭臺出版社予以重新排版印行,呈現於世人之前作歷史反思的見證,並對先師朱雲影教授表達深切的追悼與敬意。本人於校訂之餘,無限感慨。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此時刻,我們更加懷念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做出貢獻的前輩們。
鄉親們,大家來抗戰
1937年8月下旬,八路軍即將開赴山西抗日前線,這時需要同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商談,關於八路軍開進路線、作戰區域、指揮關係、後勤供應等一系列的問題。8月29日晚,毛澤東在陝西馮家村住處對父親說:「你是山西人,與閻錫山是同鄉,你和恩來同志去太原,做做閻錫山的工作吧,動員山西的鄉親們共同反對日本侵略者。」
9月7日,父親同周恩來、彭德懷、彭雪楓等來到雁門關以西閻錫山的嶺口行營。閻錫山正在部署大同會戰,見到父親和周恩來等到來,戎裝整齊,滿面春風、熱烈歡迎。閻錫山早就知道: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是五台人,畢業於黃埔一期,曾就讀於他創辦的國民師範學校,又在河邊村(閻錫山家)川至中學附小教過書,還是遠房親戚。閻曾對部下說,徐向前缺彈少糧,蔣介石剿了他幾年都沒有剿垮,反而損兵折將,這樣的軍事幹才,「晉才晉用」就好了。經周恩來介紹,兩個老鄉見面寒暄了一下。可能因為大敵當前,各項合作事宜都談得比較順利。在談完之後,閻錫山對父親講:「徐向前,回太原一定要看看你的校長趙戴文,次隴很想和他師範的高才生攀談攀談。」
到太原後,趙戴文邀請父親到家中做客。趙戴文是山西省政府主席又兼任山西省戰時總動員實施委員會副主任,他最關心的是太原能否守住。父親向他講了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建議他把山西的老百姓組織、武裝起來,形成抗擊日本的銅牆鐵壁。趙老先生很贊成這種想法,積極推動了山西省「人民武裝自衛隊」的建立。在太原、臨沂淪陷後,這些自衛隊一直在敵後堅持抗戰,成為一支抗日的武裝力量。
大戰臨近,太原人心浮動,大家都十分關心時局,本來不好應酬和交際的父親每天每個小時都安排得滿滿的:校友會、座談會、同鄉宴,群眾集會……。父親利用各種機會,鼓勵人們抗日的熱情,堅定人民抗日的信心。
中秋節前,周恩來說「向前,快過中秋了,回家去看看老人和鄉親們吧。」他看到父親顧慮眼前的工作多,離不開,就又說:「五臺山戰略地位重要,是我們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重要基地,你去宣傳全民抗戰的思想,鄉親們更容易接受。」辦事乾脆的彭德懷老總也講:「回去看看嘛,現在就去」,並讓供給部支了60元錢。就這樣,父親動身回到離別12年的家鄉。到了東冶鎮,下車步行,在去永安村的路上見有個老漢背著東西行走,蠻吃力的,近前一看就是爺爺,父子兩人就這樣相會了。父親到家才知道奶奶已經去世了,按照當地的習俗,棺材擺放在家裡,父親在奶奶的靈前磕了三個頭。父親在家裡住了三天,向鄉親們講了全民抗戰的道理,動員了許多年輕人參加抗戰工作,後來父親帶出去的兩個親侄兒都犧牲在抗日戰場上了。
忻口首戰告捷
129師出師抗日前線,正逢忻口戰役。忻口是山西首府太原的北方屏障,利守難攻,在大同會戰失利後,再丟忻口,太原難保,閻錫山、衛立煌決心死守忻口。日軍投入精銳師團並利用其空中優勢猛攻忻口,衛立煌部及晉綏軍八萬餘眾奮起反擊。129師奉命插入敵後,擾其補給,尋機殲敵。129師先遣部隊769團率先進至忻口以北百餘里的蘇郎口村時,發現大批貼著太陽膏的日機在附近起降。經偵查,找到日軍機場,這是閻錫山兩年前才籌建的機場,代縣失守後落入日軍之手。日軍用於忻口戰役的飛機都停在這裡。由於既無中國空軍迎戰,又無高炮攔擊,所以日機轟炸、掃射如入無人之境,囂張無比。
摸清情況之後,769團陳錫聯團長、汪乃貴副團長決心儘快敲掉這批飛機,挫日寇囂張氣焰,支援忻口守軍。機場無疑是日軍的要害部位,攻擊機場正如「虎口拔牙」,一旦不能迅速解決戰鬥,必將陷入日軍的重圍之中。陳錫聯團長決定769團三營為突擊部隊,這支部隊素有夜老虎之稱,對夜間戰鬥的判斷方位、視力聽覺、靜肅行軍、夜間通訊聯絡、通過障礙物、夜間射擊和劈刺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嚴格的訓練。就靜肅行軍來講,要做到整營的部隊通過村莊而不驚動農戶的守夜犬。陳錫聯團長把攻擊時間選在午夜,力爭速決。為了保證初戰必勝,副團長汪乃貴親自率營長趙棠德、教導員潘壽才和幾個連長化裝成機場的民工,在鬼子的眼皮下進行詳細的偵查。
當夜,趙營長率領10連和11連,悄悄地摸進機場,到達距飛機僅有30米時,鬼子的哨兵才發覺,趙營長一聲令下,向敵人發起了進攻。根據戰前預案,戰士把一捆捆手榴彈,送到飛機肚子裡,隨著一聲聲巨響,火光沖天,停放在機場的24架飛機全部報銷了。突然的攻擊把鬼子打得暈頭轉向,在消滅了100多名鬼子後,三營順利地撤出戰鬥,其他打阻擊的部隊也迅速轉移,鬼子重兵撲來只見一堆飛機碎片。在激烈戰鬥中三營長趙崇德撤退在後,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3歲。據時任陸軍14軍長兼忻口戰役左翼兵團指揮李默庵將軍回憶,從10月20日起,每天在空中轟炸的日機突然不見了,仗好打多了。蔣介石得知這個戰果也很高興,將769團譽為「抗戰四大名團」之一。
鏖戰晉東南
太原失陷後,華北抗戰進入一個新時期。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和父親的率領下,依託太行山脈,轉戰晉東南。1938年3月,日軍正向晉南、晉西黃河沿線大舉推進,邯長公路上汽車往返不斷,日夜運送兵員和作戰物資。129師領導決定,抓住戰機,打一個伏擊戰,牽制向黃河一線進攻的晉東日軍。鄧小平和父親等率部隊冒著霏霏的春雨趕往所選戰場,設伏點選在涉縣到黎城之間的響堂鋪,這段道路沿著乾枯的河床而建,南北兩側皆險山峭壁,只要兩頭一卡,鬼子就成甕中之鼈。
這次伏擊戰由769團打頭,771團卡尾,772團打援敵,父親將前進指揮所設在769團處。30日午夜,部隊神速秘密隱蔽地開進了預設的伏擊陣地,只等鬼子送上門來。拂曉前,772團報告我伏擊部隊的後方發現小股敵人。是否日軍發現我軍設伏企圖?要不要撤出伏擊陣地?「為將之道,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父親冷靜地命令部隊不要動,繼續設伏,加強隱蔽,並派出參謀人員,到東關等處查明日軍的動向,愚蠢的鬼子並未發覺我方的設伏。晨8時半,從黎城開往涉縣的日軍運輸隊,400多鬼子兵和180輛滿載軍火的汽車進入了父親布置的口袋陣。我軍突然全線出擊,激戰兩個小時,殲滅了這股日軍,繳獲了大量軍火,日軍的車隊全部化為灰燼。
為了紀念這次戰鬥的勝利,人們在響堂鋪村村東豎起了伏擊戰紀念碑。從1937年冬至翌年春季,129師連續戰鬥,像響堂鋪伏擊戰這樣師團規模的戰鬥有反六路圍攻,鳳鳴山戰鬥,長生口戰役,神頭嶺戰鬥及反九路圍攻等,小的遊擊戰鬥更不下千次。在日強我弱的條件下,抗日戰爭不可能速勝,只能是持久戰,積小勝為大勝,有力地打擊了日寇進攻的凶焰,形成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初,父親奉命率部離開山西,前往河北南部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他這次在山西戰鬥生活了236天。
(作者係徐向前之子)
快速變遷,波濤洶湧,國際社會現正處於多事之秋。中國大陸周邊形勢,整體狀態尚稱穩定,但環境險峻,風險呈累積態勢,安全變數增加。
一些西方國家正透過網路加緊對中國大陸策動「顏色革命」,實施網上「文化冷戰」和「政治轉基因」工程,企圖連根拔除中國軍人的「軍魂」。所幸在過去一年,習近平從嚴治黨、從嚴治軍,令軍隊內部多年作風積弊得到有效糾正,軍隊優良傳統得到回歸。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一支現代化軍隊必然是法治軍隊,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剛過世的大陸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十分關注民主法制建設及黨風廉政建設。2012年出版的《喬石談民主與法制》一書,收錄其對政法工作和法制法規的論述。在談法治中,喬石表示:「要堅決制止和處理阻撓、干擾律師依法執業甚至打擊迫害律師的違法行為,切實保障律師的權利」。在談到法院工作時,他要求嚴格依法辦事,「該頂住的還是要頂住。如果不頂住就什麼事也辦不成了,那還要法院幹什麼?」
民主制度不能強制移植
「顏色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
「顏色革命」成為敏感詞,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同盟與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國際政治呈現兩極化對峙。每當蘇聯陣營出現某個國家因為經濟困難引發民眾不滿,進而意圖改革,甚至要以另一個陣營為榜樣時,西方一律冠之以「春天」的美譽。如1956年「匈牙利之春」、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7年「北京之春」。
冷戰後,西方更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之春」一詞也開始指向民主制度,當某一個不親西方的政權出現大規模民眾抗議行動,國外政治勢力和金錢趁機介入,突出的有烏克蘭、吉爾吉斯、格魯吉亞,以及中東的伊朗。2011和2012年間,當時受「阿拉伯之春」的影響,中國大陸也出現「茉莉花革命」的呼聲。
2014年香港發生以黃色雨傘為標誌的「占中」以來,大陸輿論將它與「顏色革命」聯繫起來,並稱這是外國政治勢力和金錢支持、煽動、策劃下的有組紡織行動。無獨有偶,美國又在中美洲尼加拉瓜策動逾千人示威,反對中資興建新運河。
民主制度不能強制移植。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歸根到底要由各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和變革,而非東施效顰地盲目仿效他國。
應避免「顏色革命」災難
習近平執政以來,多次警告,中國是一個大國,犯不起顛覆性的「大錯誤」。他採取的許多政策也被外界詮釋為防止大陸發生「顏色革命」的舉措。比如嚴打引發強烈民憤的貪污腐敗、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遏制公開傳播西方價值觀等。
「顏色革命」這一概念本身充滿內在矛盾和似是而非的說辭,是美國等國家實現其全球戰略的一個工具性概念,並不是要解決某個國家具體存在的問題與矛盾。發展中國家不小心墮入「顏色革命」的陷阱,整個社會將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打鐵還須自身硬。對待西方所謂「顏色革命」的企圖,最好的應對就是先集中精力,自立立人,自強強國,把自己的經濟發展好,須知道禮義生於富足,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西方霸權及其鷹犬善用優勢的話語權,掛羊頭賣狗肉,大肆宣傳其價值觀的普遍性,卻施行內外有別的兩套標準,自己只能說不能行。實際上,各國文化、生活、教養、習俗不同,價值判斷和行為舉止的差異,爾為爾,我為我,所謂的「普世價值觀」並不存在。例如,美國西部拓荒時,牛仔屠殺印第安人;漠視紐約哈林區、費城、芝加哥貧民窟的長期存在;世代承襲黑白歧視,放任白人警察藐視有色人種、槍殺黑人;以莫須有的藏匿化學武器為藉口,入侵伊拉克,處死海珊,強制改朝換代,目的乃在掠奪石油權益;不分敵友,全球性竊聽,唯利是圖;至今仍有500萬美元懸賞項上人頭的廣告;不經正當法律程序的審訊,越境殺人等,焉能稱得上「普世價值觀」?
中國人要走向現代化,必須打破自我封閉和盲目自大,也要糾正往昔崇洋媚外的態度,擴大視野。展望前程,需因時因地制宜,探索適合國家發展的道路與制度模式,要另闢蹊徑,走自己的道路,不宜再跟隨著西方的末路走。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大外交學系兼任教授)
歐洲幾個關鍵先進大國挺身出面參與,而造成聲勢大漲的亞投行與「一帶一路」,卻一直沒有得到重要近鄰俄羅斯的大力支持。儘管5月初習近平國是訪問俄羅斯,但整個俄羅斯,上自普丁以至社會基層各界,對於習近平中國夢第一響的亞投行與「一帶一路」,卻仍然存有疑慮與抗拒,以致形諸於外的是「不表熱烈力挺」。
多重原因造成俄國擔心
普丁所表現出來的消極,知情專家研判,實乃緣於俄羅斯對中國大陸的崛起有些憂心。
所謂的「俄羅斯危疑」,第一是俄羅斯擔心華人及華人文明入侵。120年前(1896)清政府特使李鴻章為參加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大典,從3月底即自上海出發,花了將近三個月時間,經南海、印度洋、黑海,而後轉乘火車,直到5月中旬才抵達莫斯科;但「一帶一路」戰略一旦建設完成「北京-莫斯科的亞歐高速運輸走廊」,則中國民眾光憑駕車就可以在不到一周時間內,直抵莫斯科,對旅遊、通商當然大大便利,但對俄羅斯社會大眾,在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其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卻勢必無端陡然高升。
事實上,中國人早已大量跨進俄羅斯遠東地區貿易、工作和居住,目前,光是遠東地區就已超過100萬人;一旦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完成,乃至高鐵開通之後,中國人更將爆增湧進,加上俄羅斯本身就有人口老化及出生率偏低的人口危機困擾,在可預見的未來,華人將會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少數族裔,勢必提早牽引出「類似黃禍」的歷史情結。
第二大擔心是怕原本輔翼之下的中亞國家全面大規模倒向中國。「一帶一路」範疇內的不少中亞國家,本皆是前蘇聯加盟國,一向就是俄羅斯戰略、資源和商貿等的重要犄角與後勤支援;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戰略一開展,中國勢力必將直逼俄羅斯後花園,甚至可能完全取代俄羅斯功能地位,而變成為整個中亞地區的新政經主導國家,從地緣政治及經貿互動規模言,中亞國家的政治經濟體質,本就比較易於傾向中國,尤其在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事件爆發後,中亞國家更加擔心,「俄羅斯之手」可能遲早染指的風險,「傾中保平安」的意念,乃益加為之倏然高挺拔升。
第三大擔心是俄羅斯早想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創造者,而不只是參與者或追隨者。俄羅斯一直存有要建立以俄羅斯為核心的「歐亞聯盟」(Eurasia Union)大願景,冀就前蘇聯統轄治理地區範圍,建立一個超級經貿大聯盟,以發展和壯大彼此共存共榮經貿關係,擺脫俄羅斯長期單一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的結構性經濟困局,而現卻落得變成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超級大驥尾,當然不免自我怨艾並嘆情何以堪。
第四大擔心是,俄羅斯「統一貨幣計畫」大夢將因此宣告破滅。自從2000年普丁執掌政權以來,就一直想藉由歐亞經濟聯盟架構,發展一套頗為宏偉的「統一貨幣計畫」,既可西向與歐元相抗衡,又可以串起東西大連橫,直追神聖羅馬帝國之姿,以單一貨幣作為重建「新的歐亞帝國」的重要起手式。可是,「一帶一路」計畫即將提前促成「人民幣經濟圈」的落實,不啻使俄幣統一夢未竟已破滅。
俄向東看需與中國合作
從現時形勢看,普丁迫於歐盟與美國的聯手經濟制裁,以及國際油價暴低的財政窘困,而不得不乞助於中國,勉予締訂能源合作等各種雙邊經貿協定。
其實,早在烏克蘭危機導致西向政策受阻之後,普丁就加快「向東看」步伐;相較於美國,俄羅斯「重返亞太」的難度當然更小得多,只要遠東地區能夠成為東亞經濟圈中的一部分,俄羅斯就可能實現國家重心東移,借助東亞地區發展,而獲得巨大的國家紅利。當然,這一轉向能夠致勝的前提,必然是俄羅斯要真正開放遠東邊界,將其視為地區經濟的中心,而不再只是遙遠邊疆而已。更重要的是,有以下幾個原因足以說明,中俄合作乃俄羅斯「向東看」政策可以走向世界的關鍵。
第一,中國已是全球化體系中的一員,不會再輕易選邊站。中俄既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美也正在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俄羅斯和美國可以說都是中國永續發展的關鍵性「前提國家」:中俄友好,可為中國提供穩固的邊疆安全環境;而中美合作,則可為中國提供走向全球化的道路。倘若中國選邊站,那麼大國政治勢將呈現陣營化的趨勢。很顯然,中國可以成為俄羅斯與美國間的調停者,避免美俄雙方對峙走向對抗。
第二,中國已然成為全球化的動力。二戰以來形成的全球化的規則和機構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國際經濟的發展,新一輪全球化開始啟動;「一帶一路」戰略就是想推動歐亞大陸建立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這一設想與俄羅斯的歐亞聯盟不謀而合,中俄兩國有了新的合作空間。習近平5月初訪問俄羅斯,除了參加紅場閱兵式,還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聯盟的對接與俄羅斯達成共識。
第三,中國是歐亞大陸內部繁榮的轉化力量。對於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國家而言,中俄合作是巨大的機會,中國提供繁榮,俄羅斯提供安全保障,可以大大減少彼此合作過程中的摩擦;俄羅斯所擁有的地緣政治優勢,可以轉化為大陸板塊經濟合作的動能,亦可以改變俄羅斯及其周邊國家關係的性質,有效實現歐亞大陸內部的經濟繁榮。
第四,中國是歐亞大板塊東西共存共榮的互動驅力。中俄之間的合作,可以實現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互動。俄羅斯一直就是歐亞國家,而「一帶一路」所冀盼能夠實現的,就是東亞和歐盟的互動。
中俄歐三方的關係,會連動影響到歐亞大陸的新格局:就西向的歐盟,尤其德國而言,沒有理由與俄羅斯長期對峙,梅克爾總理為烏克蘭危機展開穿梭外交,就是明證;而東向的「一帶一路」,尤其是亞投行,可以有效為歐俄合作提供一個平台,倘若沒有歐俄關係的緩和與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將缺少落腳點,所以,中國當然也有高度意願和動力,從旁推動歐俄關係改善。
2015年6月7日到8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G7高峰會議決議,在俄羅斯「改變烏克蘭現狀」危機未完全解除之前,歐美領袖國家將繼續聯手孤立俄羅斯,普丁對中國的「仆地屈就」行動,恐怕一時還不會出現大翻轉新情勢,保持一定程度「不表熱烈力挺」的姿態,恐怕也暫時不會改變。
然而,受到先進大國搶進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的戰鼓已然頻催之際,俄羅斯人民的「舊情結、新祈願」糾葛及疑慮不免加劇,而普丁個人又有著世界級領袖的異想,俄國對「一帶一路」的暗槓作法,也算是國際關係發展過程中的「常情」。要想俄國傾心力挺「一帶一路」,恐怕猶待時間化解,或國際大環境的劇變。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歷史地看,中美關係的常態似乎應該定義為「風雨飄搖」,太平洋橫亙在中美之間像是一種戲劇性的反諷,在兩個規模巨大、抱負遠大的大國之間,太平洋竟然是那樣的難得,而摩擦卻是那樣的頻繁。
中國大陸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恰如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的,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容納中美兩國。而在美國看來,攜崛起之勢奔向南海、向西突圍的中國是如此的令人緊張,他們反感於「新型大國關係」對於美國傳統優勢心理的挑戰,更惶惶於「一帶一路」戰略對於美國全球戰略利益的威脅。美國對於中國有太多的臆想、懷疑與防備,這可以從當下華盛頓智庫的流行熱詞看出。
寒意陣陣的中美關係
近來,中美之間最焦灼的問題是南海局勢持續緊張。為了保衛領土領海主權而進行島礁建設的中國,在南海爭端各當事方紛紛填海造島的潮流中算是後來者了,但在美國看來,中國的「建設規模大、GDP總量大、戰略意圖不明」令人不安。美國干涉南海事務的傳統方向是指責中國的段線主張,但2015年初開始,美國軍方、政要、智庫、媒體等紛紛炒作中國的島礁建設,加大了批評和干涉的力度與頻率。
今年5月,美國副總統拜登指責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引發地區緊張,威脅要增兵駐守亞太,「趕在挑戰演化成衝突之前管控那裡的挑戰」。同月,美國派出瀕海戰鬥艦「沃思堡」號駛近南海南威島。甚至有匿名官員放出風聲,揚言美國在考慮動用軍機和軍艦進入中國在建的南沙島礁12海里以內。而5月底香格里拉會談上,中美軍方的態度強硬和各說各話,更明示了中美之間的寒意陣陣,所謂中美戰略敏感期重現江湖。
南海問題只是區域性具體事件,算不上中美之間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充其量是中國崛起之時美國的又一次借題發揮。只是這一局部性問題與東海問題、網路安全、TPP等其他矛盾點一起激發,共同構成了美國對中國崛起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激烈反應。中國崛起,中美關係走下坡,這裡的因果關係折射出,中國要同時處理好國家發展與中美關係的困難之大,也反映了美國對於中國改寫國際安全規則,並主導國際政治秩序的疑忌之深。
憂心忡忡的美國智庫
最早對緊張狀態做出反應的是華盛頓的智庫,這些來自布魯金斯學會、SAIS、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和各大學的學者們意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並判斷美國全球地位將面臨挑戰,他們紛紛發聲,揣摩中國的戰略意圖,並對中美關係的前景發出預警。他們的意見可以從熱議一時的詞語中一一窺見。
戰略互疑:這是布魯金斯學會的基本觀點。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在《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一書中認為,美國領導人對中國國內政治體制理解得不夠,所以在中國迅速崛起的同時陷入了嚴重困境。李也認為,中美之間對彼此立場、戰略意圖有諸多不理解之處,如果中美發生衝突,不會是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也不會是因為現實利益的交鋒,而是互相的猜疑、誤判,由此產生的對彼此的恐懼是很危險的。在最可能觸發中美衝突的南海問題上,中美同時質疑對方的戰略意圖。
「戰略互疑」論試圖揭示中美緊張關係的內在根源,但互疑是任何兩個獨立主體之間可能存在的狀態,消除互疑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實的作法是承認互疑難以消失的事實,積極探討溝通和機制化合作的路徑,避免由於戰略互疑導致戰略分離,甚至是戰略對抗。
第四個聯合公報:這是「知華派」學者蘭普頓(David M. Lampton)的新觀點。他認為由於互疑的存在、互信的缺失,中美之間應該簽署第四個聯合公報,以闡明中美關係的遠景,一是要說明權力的分配已經變化,平衡與穩定是中美的共同目標;二是兩國需要互相合作並與其他國家合作,對現有的國際經濟與安全機制做出調整。卡特中心的柯白(Robert A. Kapp)贊成這一建議,認為中美需要重新向對方做出承諾,以具體的形式重新致力於雙邊關係的積極發展。
蘭普頓的提議適應了戰略互疑時代的需要,但也暗示中美現有三個公報的減效或失效,意味著為了這個新公報,中美需要把現有問題都重新拿到枱面上談判,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充滿風險的過程,在國際時局瞬息萬變的當今是不現實的。事實上,與其新搞一個公報,不如相互敦促,把現有的三個公報落實好。
螺旋式升級: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者金來爾(Lyle Goldstein)認為,中美目前存在危險的戰略競爭「螺旋式升級」的勢頭,導致這種對抗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台灣問題,因而他提出「螺旋式合作」的解決方法,基本主旨是兩國通過相互承諾和行動,逐漸升高解決台灣問題的層次,最後達到美國徹底停止向台出售武器,中國則在台灣最終地位談判中承諾不動武。
這種各讓一步的主張,堪稱近期美國學者在台灣問題上的最大膽建議,但在現有條件下並不具備政治可行性,也難以對美國政府的決策產生現實影響,它的著眼點是中美之間傳統的結構性矛盾,對台灣問題的新生矛盾點關注不夠。
臨界點:這一概念也是蘭普頓教授提出的,同樣引起了廣泛議論,他認為中美關係正在進入臨界點狀態,即將到達劍拔弩張的節點,原因在於2010年以來中美各自的恐懼達到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高點,中美關係的關鍵性、根本性支柱受到侵蝕。
「臨界點」論暗示衝突即將發生,大有「狼來了」的警示意義,也為金來爾的各讓一半建議提供了佐證。但是,蘭普頓似乎忽視了三個重要因素,(1)建交以來兩國交流合作的成果和相互依賴的加深;(2)區域內或全球性對於衝突的制約力;(3)兩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內視取向。
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
流行於美國智庫的詞語反映了對於中美步步升級的緊張關係的集體焦慮,各種建議有理性的分析也有臆想的成份,解讀這些詞語,可以間接地把握美國對華決策的脈絡。
美國對華決策基於美國利益的需要,但並不意味著僅出於美國主觀的判斷。中美關係包含著動態的和恆定的兩個基本面,是兩國決策的基礎。一方面,中美之間的變,表現為中國實力上升和戰略調整帶來的改變。一個大國崛起,世界體系必然有所反應,中國崛起不可避免地衝擊了現有權力格局,國家實力提升後對於核心利益的保護力在增加,甚至國家活動範圍和能力也在擴展,美國如果不能改變這一事實就得要適應它,否則一定會焦慮。
另一方面,中美之間的不變,是指兩國之間存在著不變的共同利益,包括台海和平、反恐和經濟互賴等,理性的決策應是從保護兩國共同利益開始,進行建設性接觸和機制化合作。美國需要理解而不是臆斷「新型大國關係」的意圖,這一主張不是要美國退出亞太,而是要在動態變遷之中,保護和擴展兩國共同的利益,因為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2012年11月,中共18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中共18大以來,習近平就台灣問題和對台工作,在保持大政方針連續性的基礎上,提出許多新理念、新主張。
一、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宿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宿願。中國夢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緊相連,要實現中國夢就要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習近平指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民眾利益的安排。習近平強調「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三、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習近平指出「我們歡迎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列中來」。針對2014年台灣發生的反服貿協議風波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影響,習近平表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
四、倡導「兩岸一家親」理念。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願意用親情化解歷史留給台灣同胞的傷痛,也願意與台灣同胞一道,共創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五、為破解兩岸固有政治分歧逐步創造有利條件。習近平指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願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六、堅持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習近平強調,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台獨勢力至今並未善罷甘休,仍在竭力煽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阻擾兩岸交流合作,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決不會容忍。
七、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習近平指出「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將深入了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
八、增進兩岸同胞互信,加強青少年交流。習近平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任重道遠,需要加深兩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難題就容易找到解決方法。」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出條件,讓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少年多來往、多交流,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