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中國》可說是美國川普總統對中國貿易戰的指導思想,內容詳列了美國對中國在雙邊貿易上的各方面指控,本文對書中各種指控提出簡潔但全面的駁斥。
《致命中國:中共赤龍對人類社會的危害》(Death by China:Confronting the Dragon - A Global Call to Action)的主要作者彼得那法若Peter Navarro(另一作者為Greg Autry)是一名經濟學家,目前擔任美國白宮的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是美中貿易戰的主導者之一,因此,該書雖早於2011年出版,其部分內容已有些過時,但由於貿易戰的長期重要性,仍有必要予以辯駁。
《致命中國》全書分為5部分:第一部分指控中國大陸的產品多半劣質,甚至有毒致死。第二部分指控中國以不公平貿易手段:出口補貼、低估幣值、盜竊美企智財權、破壞環境、不善待勞工、出口限制(某些礦產)、壟斷聯盟(如稀土)和「保護主義長城」等,摧毀美國的就業機會,並殖民非洲、拉美。第三部分警告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主要針對海軍、間諜滲透、網路駭客和太空星戰。第四部分指控中共屠殺、殘害人民及迫害西藏、新疆、內蒙古的少數民族。第五部分指責許多為中國辯護的美國人,並提出對抗中國的行動計畫,包括拒買中國產品。
作者指控可一一駁斥
如書中所述,美國進口中國產品,其成本僅美國製商品的一半。一分錢一分貨,部分中國產品有瑕疵,甚至含毒,不算意外,進口商既獲得極大成本優勢,當然該負責檢驗商品,對商品品質把關,何能歸罪於中國產品?書中所述為8年前的狀況,現在美國進口更多的中國產品,產品品質顯已改善。
出口補貼等於以低於成本價輸出,對中國何益?中國即使有出口補貼,也是極少數的暫時權宜手段,這種指控是無的放矢。
中國對美國有大幅順差,收入大量美元,如書中所述,中國若把大量收入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自然逐漸升值;但中國卻以大量美元順差購入美國債券而不兌換人民幣,因此能保持人民幣釘住美元的穩定幣值。這是合法正常的金融操作和儲蓄,美國何能指控中國操縱滙率、低估幣值?
每個企業都該想方設法保護本身擁有的智財權,並在智財權受到侵犯時向司法機關提出具體控訴。籠統地指控他國盜竊智財權是沒有意義的。
美國壓低進口商品的產地價,以獲取高利潤,正是中國不得已破壞環境、不善待勞工的元凶,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身受其害,美國何能指控中國破壞環境、不善待勞工?所幸近年中國經濟發展有成,其自然環境和勞工環境已頗有改善。
作者信口開河、缺乏根據
中國大陸盛產某些資源(如稀土),被作者指控「出口限制」、「壟斷聯盟」,難道中國非要大量開採到供過於求、市價大跌,才是公平的自由貿易?
根據世貿組織規定,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合法擁有某些保護本國產業的權利,美國何能指控中國有「保護主義長城」?
中國大力投資耕耘非洲、拉美,讓不少地區經濟頗有進展。中國的行動即使不盡完美,對比過去歐美占領殖民,還從非洲輸出黑奴,中國是好太多了。美國指控中國殖民非洲、拉美,能不心中有愧嗎?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前是有不少政策失誤,但作者竟隨意指控「毛澤東殺死的人數為4900至7800萬人」,信口開河,莫此為甚。不算西藏、新疆和內蒙古古代曾屬於中國,這三地近代進入中國版圖時,大約正逢美國獨立建國時期,中國對待這三地的少數民族,好過美國對待印第安原住民。印第安人當年被迫離開長居的家鄉,搬遷到陌生的保留地,造成人口迅速大減,而中國的少數民族卻沒有遭受這樣的惡劣待遇。
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作者具有強烈的美國優越感:「沒有一個美國人應該懷疑下面這個經濟上永恆不變的事實:只要給予美國工人與中國或其他任何人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美國公司和工人就足以與世界上任何人競爭。」作者的美國優越感遮蔽了他的理智,經濟上不變的事實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若能保持穩定團結,當它逐漸學會工業化和現代的金融和商業制度,它以較已開發國家低的所得,即較低的勞工成本,使它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才是美中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除了指控中國,作者在書中(第二部分)嚴厲譴責投資中國的許多美國企業家愚蠢、不愛國,他們為了進入大陸市場,接受成立中美合資公司,或以技術轉移交換一些投資優惠(如減稅、低價取得土地),最後喪失了競爭優勢。
以技術轉移交換投資優惠是合作雙方的自願交易行為,對誰較有利,取決於雙方的智慧判斷,若談不攏,美國企業大可以不投資。作者不以技術轉移協議歸罪於中國,是可取的,然而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卻以此指責中國,實在荒謬。
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掀起美中貿易戰,企圖壓制中國崛起,可以理解,然而,身為經濟學者擺出忿忿不平、義正辭嚴狀,全面指控、抹黑中國,就令人噁心了。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日前由美國主導的「印太區域保衛宗教自由公民社會對話」在台北舉辦,左翼聯盟黨抗議「美國把宗教當作武器」,藉此進行「亞洲新戰略布局的延展」。其實,外國勢力早就以各種名義來台灣搞顏色革命了。
台獨運動與顏色革命結合
去年10月,一群名為URM (全名為Urban Rural Mission,中文為城鄉宣教運動)台灣校友會的人,在基督教長老會總會舉辦了「記念非暴力之父Gene Sharp追思會暨URM校友會」,紀念非暴力之父吉恩夏普(Gene Sharp, 1928-2018)。與會人士有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林芳仲,自由台灣黨的蔡丁貴,以及前民進黨僑選立委林哲夫。這個紀念活動讓我們看到,台獨運動究竟如何與顏色革命結合在一起。
吉恩夏普被推崇為「顏色革命之父」、茉莉花革命的「理論推手」,他1983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創辦了愛因斯坦研究所(Albert Einstein Institution)。夏普致力於倡導非暴力抗爭和公民不服從,他還創造了「公民防衛」這個新名詞,從前蘇聯的解體,到世界各地顏色革命的現場,幾乎都可以看到他的知名著作《非暴力抗爭小手冊》。而「顏色革命之父」為何會與台灣扯上關係呢,關鍵就在前民進黨僑選立委林哲夫。
林哲夫,宜蘭羅東人,因被國民黨列為海外黑名單,長期旅居加拿大,直到解嚴後,被民進黨提名為第三屆僑選立委。1982年,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萊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的林哲夫,因緣際會接觸到城鄉宣教運動,並且很快地舉辦了第一期城鄉宣教訓練班,第一期學員除林哲夫自己外,還包括了後來擔任民進黨立委的洪奇昌,以及陳水扁時代的國防部長蔡明憲。
URM(城鄉宣教運動)乍聽之下,好像是宣傳基督教的培訓活動,其實不然。URM受訓的課程主要圍繞在議題分析、思考策略,最後到社會行動。據曾任國大代表、扁政府時代的行政院顧問黃昭凱回憶,課程簡單一句話就是「組織人民,爭取權益」,也就是訓練學員成為一位社會運動抗爭者。透過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組織系統,林哲夫將URM引入台灣。
URM吸收大量民進黨人
由於早期林哲夫屬於黑名單人員,無法入境台灣,因此由帶領他入門的加拿大URM負責人耶得嘉費爾牧師(Rev. Edgar File)來台訓練學員。當時國民黨當局是有掌握的,因此後來也限制了費爾和他的妻子來台,但種子已經種下,後續許多學員前往加拿大受訓,最後並在台灣開設訓練班至今,受過訓練的學員眾多,在2014年的相關報導中聲稱,已培訓超過1,200人,其中許多人與民進黨的新潮流系高度重疊,已知道的知名人物有翁金珠、簡錫堦、林重模、林錫耀、陳秀惠、蔡丁貴…等,連參與慈湖陵寢潑漆的郭潤庭都是。
由於台灣的URM學員,選擇採取非暴力的抗爭路線,因此與夏普主張的「非暴力抗爭」巧合相似,夏普自然成為URM的精神導師。自1990年起,林哲夫即積極邀約夏普訪台,終於在1994年成行。
除在立法院舉辦了兩場公聽會之外,還進行了十場演講,夏普離台前夕還建議林哲夫參考立陶宛非暴力抗爭的實踐成果。因此1996年林哲夫當選僑選立委後,引入立陶宛的抗爭經驗,希望能以此對抗逐漸升高的「中國威脅」。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林哲夫更積極透過《國防法》的「全民國防」思維,將夏普的「公民防衛」滲入其中。
台獨藉外部勢力橫行無阻
URM學員的初試啼聲是「拉倒吳鳳銅像」行動,1988年12月31日,長老教會的林宗正牧師,帶領著URM學員拉下了吳鳳騎馬銅像。這個行動迫使國民黨教育部撤除吳鳳相關教材,吳鳳鄉也在三個月後改名為阿里山鄉。緊接著在1990年推動「廢除刑法100條」運動,成立了「100行動聯盟」,最終成功廢除了刑法100條,從此,台獨運動在台灣橫行無阻,再無人能攖其鋒。
近年來的每場社會運動,都可看到URM與夏普的身影,如林義雄的核四公投苦行;2004年的「228牽手護台灣」,即是參考波羅地海三小國的牽手活動;2013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行的「818拆政府」行動,更在現場直接發送《非暴力抗爭小手冊》;2014年太陽花運動,也有受過URM訓練的牧者及神學生在現場帶領小組討論。
以上種種外國勢力介入台灣遍地開花的成果,對比如今蔡英文成天指責大陸為「境外勢力」、「介入台灣選舉」,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作者係本刊主筆、文化大學史研所博士生)
印、巴兩國因邊界爭議再度爆發軍事衝突,巴基斯坦派出大陸研製的「梟龍戰機」(JF-17)前往戰區,擊落了印度空軍的米格21戰機,「梟龍戰機」因此一戰成名,成功打開未來國際軍武大門的市場。
梟龍戰機研製背景
「梟龍戰機」是巴基斯坦與大陸兩國合作的產品,主要為成都飛機製造商與巴基斯坦航空公司共同努力的成果,大陸軍方稱為FC-1,巴基斯坦則稱為JF-17雷電戰機。
巴基斯坦為達成空軍建軍的目的,曾多次向美歐等國洽談購買下一代的戰機,無奈因1980年代遭受經濟禁運的影響,礙於政治現實,西方軍火商普遍無法正式對巴國銷售新一代的戰機。大陸軍方熱情地向巴國招手,也意外牽起雙方合作研製戰機的契機。
原型機於2003年出廠,2004年進行首飛任務,2008年巴基斯坦正式對外表示採購120架「梟龍戰機」,成為梟龍戰機的使用大戶,因價格相對較低廉,同時獲得奈及利亞與緬甸的青睞。
根據國際軍武售價標示,一架梟龍戰機的平均售價落在500-800萬美元,其最大飛行速度為1.6馬赫,作戰半徑700公里,發動機用的是俄製的RD-93,或大陸的渦扇-13發動機。
梟龍戰機具有多重特色
為使操作與成本能相互兼顧,梟龍戰機採用機械液壓式操縱系統,配備簡單自動駕駛儀,座艙採用圓弧風擋、水泡形座艙蓋和穿蓋彈射救生系統,不但讓飛行員的視野獲得保障,彈射逃生設備也較為可靠。
梟龍戰機的內載燃料分布在主翼及機身內,共能裝載2300公升的燃油,機翼與機腹更能掛載副油箱來增加航程,同時為延伸作戰半徑,「梟龍戰機」更配有空中加油管,有能力執行航程較遠的作戰任務。
為了滿足「梟龍戰機」的作戰需求,大陸與巴基斯坦特別提升了綜合化的航空電子和武器系統,同時為達成聯合作戰的需求,「梟龍戰機」配備了數據傳輸通訊系統,來增強與空中、地面的資訊傳輸,加上機上掛載的中長程空對空飛彈、對地飛彈等,「梟龍戰機」且能針對敵方地面目標進行攻擊,提供友軍更多的空中保障。
現代戰機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制空作戰,「梟龍戰機」配有KLJ-7型脈衝都卜勒雷達,最大的搜索範圍為130公里,在對空搜索雷達的協助下,能針對10個目標進行鎖定攻擊,以「梟龍戰機」的電戰功能來論,在垂直尾翼上裝有雷達預警接收器、飛彈預警器等,使飛行員在執行任務中能獲得即時的敵軍狀態,透過箔條/熱焰彈給予反制。
武裝配備最新改良版
「梟龍戰機」除有一挺固定的23公厘機砲外,全機上下共有7個武器掛點,能攜帶空對空飛彈包括:霹靂-9、霹靂-5與霹靂-12。
在空對艦的飛彈配備上,鷹擊12與鷹擊83為制式配備,除能有效執行制空作戰任務外,制海作戰上「梟龍戰機」也能勝任,不輸給美軍的F-16、F-18戰機。
由於「梟龍戰機」至今已出廠十餘年,客觀來說也是該戰機需執行性能提升之際,根據大陸鳳凰網軍事的消息,「梟龍」未來將與大陸的殲-10B戰機換裝向量推力的發動機。
所謂的向量推力發動機亦簡稱「向量噴嘴」,換裝向量推力發動機的戰機能夠透過噴嘴的偏轉方向來使部分推力的方向改變,達到控制飛機的姿勢,這對於現代空戰來說有重大意義,透過高複雜的運動,戰機在飛行時便能獲得額外的推力與升力,增加攔截與脫離戰場的能力。
為成都飛機公司打響名號
一戰成名的「梟龍戰機」除讓巴國空軍臉上有光彩外,該款戰機的誕生,更標誌著大陸與巴國首次軍機合作成為一大典範。
過去大陸的軍機發展受制於技術、資金,往往在戰機的研製上遭遇挫折,所幸軍機研製技術逐漸進步,輔以外交政策的斡旋,「梟龍戰機」如願以償的研發成功,並順利的配發部隊成為巴國空軍的一大主力。
這次印巴衝突雖未釀成全面性的軍事衝突,但已為巴國空軍與成都飛機製造商打響名號。相信「梟龍戰機」在未來的國際軍火市場上必會出現更多買家。
(作者係軍事評論員)
中大型商用客機市場九成以上是由美國波音公司(Boeing)和法國空中巴士集團(Airbus)所占,其餘中小型客機市場則由俄羅斯、日本等國瓜分。近來,737 MAX 8中型客機發生二起空難(MCAS系統失常),對波音公司的營運帶來巨大衝擊。而中國自主研發的商用客機即將在今年試飛。
C-919客機的規格
過去,四具發動機的超大型廣體客機(如波音747和空巴A-380),因具備載客人數多(500~800人)和超長航程(10,000km)等優勢,曾長期主宰航空業界。但是,昂貴的單價和營運成本,也讓航空公司傷透腦筋。目前,許多航空公司改以中短程運輸市場為主力,或改以廉價航空模式節省成本。雙發動機的中型客機愈來愈盛行,除了較省油、降低單價和營運成本之外,也是各國航空業務的大幅改變所致。
C-919全長38.9公尺,標準航程4075公里,最大航程5555公里,為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發的商用客機,具有完全的智慧財產權。C-919為中國商用飛機公司研製,配備雙發動機,機身流線且有翼尖小翼,具備現代化客機的特色。以業界標準而言,單通道為窄體客機,而雙通道則為廣體客機。因此,C-919屬於「中短程雙發動機的窄體商用客機」,單通道並配備168個座位,最多可容納190個座位。
C-919客機的科技層次
C-919為全模組化設計,從機身外型到內部結構,都為電腦軟體(CAD)計算繪製,不同於過去業界慣用的圖紙和計算機。一般而言,客機最重要的部分為客艙、油箱和機翼配置。過程中,電腦軟體可事先模擬機體的結構強度和飛行姿態,以避免不必要的問題發生。因此,後續的強度測試和試飛過程也相當順利,生產進度大幅超前。
C-919全機身採用更高比例的複合材料,大幅減輕空重;C-919駕駛艙採用先進的彩色顯示器,媲美歐美同級產品;C-919飛控系統為電子訊號傳導的線傳飛控(FBW),可增加操控靈敏度和節省空間;C-919的2具CFM LEAP-1C增益型渦扇發動機(Turbo fan engine),也可因應載重大小而調整轉速和推力輸出,以降低油耗。C-919機身流線且有翼尖小翼,可提供更佳的機身浮力並降低油耗。因此,C-919具備更輕量化的機身、更靈敏的操控性和更省油的技術優勢,對航空公司的營運將是一大利多。
C-919客機的製造過程
C919的動力系統,配備CFM LEAP-X系列的發動機,型號為LEAP-1C。其中,發動機吊艙和逆(反向)推力裝置為Nexcelle公司生產,採用高比例複合材料,並有減低噪音處理,具備高級進氣道調整性能。C-919的機輪,採用米其林公司生產的Air X子午線胎。
C-919的機鼻雷達,由中航工業天津廠製造;C-919機頭,由中航工業成都廠製造;C-919的機尾和垂尾,由中航工業哈爾濱廠製造;C-919的中心翼盒、外翼盒、翼段、副翼,由中航工業西安廠製造;C-919的前、中、後機身段,由中航工業洪都廠製造;C-919的前緣襟翼和後緣襟翼,由中航工業昌河廠製造。
中航工業上海廠為第一生產線和總裝廠;中航工業洪都廠為擬定的第二生產線和第二總裝廠。為配合C-919的生產和總裝,南昌航空工業城已於2009年開始興建,2012年第四季開始生產C-919的主要零件。C-919在上海完成設計和總裝,自製率約30%;C-919首飛時,自製率提升至約50%,2025年後C-919自製率會超過90%。首架C-919於2017年5月5日,於上海浦東機場完成首飛。
C-919客機的服役時程
2019年2月,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宣布,年內將再有3架C-919進行首次試驗飛行,試飛作業會全面加快。截至目前,C-919已獲得國內外28家航空公司的815架訂單。首架C-919預計於2021年交付中國東方航空。而中國某些非官方網站更透露,C-919極有可能成為共軍下一代大型預警機的載台。目前,共軍的大型預警機,多為俄系運輸機載台,技術層次和性能較為落後。未來,若C-919真能成為大型預警機載台,其具備更佳的飛控性能和更長的滯空時間,將更有利於大陸空軍的戰場調度。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站版主)
由於川普狂飆發動美中貿易戰,並很快轉進為美中科技戰並首先打壓華為作為開戰的先聲祭旗,這讓國際社會驚覺到,中國的科技產業已快速超歐日趕美國,並具備足以威嚇美國霸權的能量。
美中G2兩極爭霸戰
川普首先採取的是以「升高關稅壁壘」手段啟動對華貿易戰,但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是一種兩刃刀,而且是自傷七分,傷人三分的典型「守勢戰略工具」(defensive strategies),所以川普才會趕緊掉頭,改以動用301及超級301,打擊智慧財產權的「攻勢戰略工具」(offensive strategies),轉進至科技戰場域,準備一舉擊垮「中國崛起」;可是,沒有想到首要祭旗的華為不是省油的燈,中國科技產業也不是省油的燈。
正因為川普如此一戰,讓國際社會普遍察覺到,中國科技與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進程,已經達到足以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能量;在不久的未來,美國獨霸的世界強權格局,即將由單極獨強格局,轉變為二極兩強並峙的格局。
中國超越論震驚國際社會
最近日本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高科技發展及高科技產業應用已大幅超越美國,正在改寫世界霸權戰的格局版圖。美中貿易戰最近因孟晚舟恐遭引渡美國受審,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因此必須選邊站。也正因如此,國際間對於2019及其往後兩年的世界經濟景氣判斷,漸趨不樂觀。
針對美中兩強之間從貿易戰轉到科技戰,已在最近半年時間造成全球經濟景氣發展明顯受挫,也牽動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急遽波動,國際流動資金顯然轉向,區域貨幣競貶風潮更蠢蠢欲動,國際社會尤其是跨國智庫機構,也競相針對未來世界霸權爭奪的勝敗與效應,做了各式各樣的推斷。
日本NHK就在川普宣布,美中貿易戰事暫時休停90天之際,拍攝了一部在中國實地訪視調查的《未來世界霸權爭奪戰》紀錄片,並於2019年1月19日公開播出。該影片從中國沿海省市以至「一帶一路」所及的新興市場國家社會,做了一次相當深刻的實地見證,明白推論出大陸將超越美國成為新世紀世界霸權的必然性;甚至因此建議日本政府在未來,國家安全保障應繼續聯結美國,但經濟科技發展則應積極親中聯中,才可能達致最高的經濟社會價值。
全球格局將發生巨變
2018年3月23日川普發動美中貿易大戰,讓全世界注意到霸權爭奪戰的全球大格局將發生了巨變。
首先,國際社會察覺到,世界霸權格局正在發生板塊大挪移;特別是美中高科技戰,正在強烈促使已存在超過半世紀以上的單極霸權世界,加速朝向兩極霸權並轡的世界移轉。
最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這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向獨占鱉頭的ICT霸權、網路霸權、軍事霸權、航太霸權、金融霸權,都已面臨中國大陸的挑戰,其中有幾個領域甚至已超越美國,讓全球陷入二中選一的新格局。例如,在最近不到五年的時間,深圳已快速趕超加州矽谷,成為新興的全世界科技企業之都,且正帶動著世界全面性的「產業構造巨變」;而過去長期落後的福建省更成為世界級的半導體科技重鎮。
智慧化改變交通運輸版圖
中國科技第一個「超越美國」的領域,是利用AI人工智慧科技,大幅改變了全球交通運輸的風貌。
1992年緣起於歐美先進國家的智慧交通運輸系統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原本重點聚焦在道路及車輛的高效率管控,但中國將之融入了AI科技,使得整體服務系統軟硬兼施擴大應用之後,已使ITS營運管理邁入科技經濟活動領域的「智慧化全方位服務」(intelligent total solution)新境界。ITS所能提供的服務,不再侷限於交通運輸系統管理,而擴展到全面性經濟社會活動事務領域的多元化服務。
中國AI科技應用的蒐集能力、運作能力、分析能力、研判能力、再應用能力,目前正非常有效率地開啟了「全球智慧交通新世紀」,特別是中國AI科技能夠高效運用「海量數據加上量子運算系統」,創造了「生動敏捷的交通大腦hub」,已取代了美國獨霸全球超過20年的「靜好巨量的雲端cloud」機制;截至目前為止,中國AI科技應用的智慧化服務,在全球5億人口的都會,也就是全世界11%城市人口正在普遍使用,此一高比例的占有率足以顯示,中國的AI在全球都會型城市中已被普遍運用。
智慧化科技產業超越美國
中國科技第二個「超越美國」的領域是,AI深化嵌入應用所帶動的智慧化新科技版圖的大轉變。
中國的AI深化嵌入應用於「仿真機器人」、「次世代電信」及「自動駕駛」的最新前沿領域,積極加速「產業經濟智慧化」發展,更在這些領域有了可以超越「美國模式軍民融合機制」(即軍工一體化體制);也因此不少跨國智庫機構預估,在不久的未來,美國的軍事霸權亦有讓退給中國之虞。
川普指控「中國靠竊取美國科技或商業機密而躍進發展」,乃至於有「產業間諜已然是國際間重大國安問題」,這些論述已因華為案的過火爆發而漸遭國際社會質疑,甚至因此對美國科技的領先性產生懷疑。事實上,中國青壯世代產業科技領袖一向堅持「我們開發的,都是高自主權的產業自主性科技。」習近平更標舉:「科技作為國家支柱」的最高治國目標。
打趴美國銀行業服務系統
中國科技第三個「超越美國」的領域是,針對全世界金流智慧化的金融科技及金融霸權版圖的大撼動。
中國正運用物聯網(IOT→IOE)的「區塊鏈blockchain」+「加密技術」融合,作為金融科技的主軸戰略手段,進行一次「象徵經濟產業大革命」的「金流智慧化」創新,對「美國銀行服務體系」進行一場「絕對全面性取代的大革命」。以阿里巴巴運用區塊鏈科技體制所建置的「匯款系統」為例,阿里巴巴商務系統正以遍布全世界的「兌幣所」網絡,「完全取代」既往郵局及商業銀行窗口的功能地位,可以把美國銀行業服務系統霸權打趴下去。
經由物聯網專屬應用區塊鏈科技發展的「新金融體系」,中國的訴求願景是:「不讓金融成為奴役他人的工具」,這一宏觀格局的目標,不啻是向美國獨霸全球的銀行業、服務業體系挑戰。
直到今天,全球金流的基本格局尚有50%以上,是透過美元SWIFT結算系統為骨幹,但可預見未來,當中國區塊鏈科技擁有更高普及率的情勢下,一定會發生結構性的大變革。
中國具備取代美國的能量
今天,中國物聯網區塊鏈科技應用,更將從「象徵經濟」領域延伸擴大進入「實物經濟」領域發展,且將從金融服務系統,擴大展延邁入「資材貨物交易」及「天然資源(礦物、石油、能源等)交易」。
區塊鏈科技的「中國標準制訂」與「中國模式運作規則制訂」,將是未來中國物聯網區塊鏈科技全面性國際化大騰躍的重要里程碑。
而造成世界霸權爭奪戰格局的「形勢策」大轉變,另有一個極為關鍵的變數是:「人才資本流動」,因為客觀性條件改變及主觀性政府政策介入的影響,美國已經從1990年代以前的「智慧人才資本淨流入國家」轉變成為「智慧人才資本淨流出國家」;而中國則由1980年以前的「智慧人才資本淨流出國家」,翻轉為世界級的「智慧人才資本淨流入大國」。
整體而言,中國已具備挑戰能力,甚至已具備取代美國的能量,可以成為「第一領先的」世界霸權國家。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台灣走向自由化、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馬政府及蔡政府皆誓言加入TPP(CPTPP),但自經區條例(草案)卻凍結在立院,相關規劃窒礙難行。筆者以為,與其自經區無共識,不如全面推動自由貿易港。
高雄市長韓國瑜提出重推自由經濟示範區(下稱自經區)構想,但立即遭財政部長、行政院長公開掣肘。財政部長蘇建榮表示:「這不是一個地方政府單獨可以做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則提出「四不」否決,一是自由經濟示範區在馬英九任內即通不過;二是會造成區內、區外不公平,顯然不妥當;三是中美貿易戰還在進行,中國大陸可以用這種方式到台灣,繞一圈變成台灣製造出去,台灣變成跟中共在一起的共犯;四是國際組織監督租稅不公平競爭要求嚴格,反而對台灣不利,不符合國際競爭情勢。
察其言、觀其行,只能徒嘆民進黨政府不僅曲解自經區的美意,還「逢中必反」。看來,自經區要重新上陣,恐比登天還難。
自經區可翻轉台灣經濟
處今日之勢,全世界莫不以極快的速度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累積至今已逾400個。韓國自1999年和智利展開第一個FTA協商,2004年生效後,正式開啟了韓國FTA的快攻時代,至今已陸續與全球54個國家簽署15個FTA,不僅簽署國家擴及歐盟和美國地區,貿易覆蓋率(零關稅)已達77%,遠高於台灣的9.69%。另外,中國大陸為拓展出口貿易及降低中美貿易衝擊,已和16個國家完成FTA簽署,共涉及24個國家和地區,貿易覆蓋率逾33%。
馬政府於2013年8月8日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推動計畫」,並於當年8月16日核定,正式確立為台灣新一波的經濟自由化政策。自經區會大幅鬆綁人流、物流、金流等相關限制,發展具前瞻性的高端產業活動,可吸引國內外投資,有助融入區域經濟整合。自經區計畫期待藉由示範區先試先行,降低國內對經濟全面自由化的疑慮,並將成功的經驗逐步推動至全國,讓台灣加速走向自由貿易島,並藉此加入TPP及RCEP等國際區域經濟合作。馬英九當時還以「排除障礙、調整心態、8年入T、能快就快」的16字箴言,彰顯加入TPP的決心,可惜功虧一簣。如今,TPP也因美國退出,而演變成CPTPP。
自經區除可大幅鬆綁對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及知識流等的各項限制,打造自由便利的經商環境外,並可落實市場開放,放寬投資限制,更有助於企業進行合理與有效的資源配置,進而提升企業經營效率與獲利能力,活絡台灣經濟及促進民眾就業機會,提高薪資水準。
以金融服務業為例,透過納入示範區,積極發展財富與資產管理業務,可望吸引海外資金回 流;並可提升營業收入及金融就業人口。而發展農業加值,進口國外原料,結合台灣的技術、資源而力求發展,不僅可以有助提升農民收益,更有助於未來在洽商FTA時,降低農業可能受到的衝擊。對外則希望能以自由化、國際化及前瞻性的策略性作法,建構高度自由化的經濟體,以創造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條件,應是利多於弊。基於此,若謂自經區是台灣翻轉經濟的敲門磚,更是台灣加入RCEP及CPTPP的礎石亦不為過。
可先全面推動自由貿易港
審時度勢,既然藍綠兩大黨對自經區毫無共識,爭議不休及躑躅不前,不如先推自由貿易港(Free Trade Zone),它是一種以經營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特區,港區內以「境內關外」、「轉口加值」制度發展多元營運模式,業者由國外進儲零組件、原物料或成品後,在港區內可從事物流配銷、檢測維修、加值服務及國際貿易等多元營運模式,再將零組件、原物料或成品輸往國外;亦可經由港區事業委託課稅區、保稅區進行修理、檢測維修、加工後,再運回自由港區內,藉以創造附加價值。自由貿易港區採取「高度自主管理、低度行政干預」,可提供優惠措施與制度創造利基。
另外,港區內也允許放寬外勞僱用比例:即製造業外勞僱用比例可達一定比例,以降低勞力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外籍商務人士(含大陸地區)入境可以落地簽證的方式辦理,並提供產品展覽、貿易活動機能;另可從事外幣匯兌及外匯交易、設立控股公司從事海外投資,促進港區內資金流通。
六海一空都是自由貿易港
其實,馬政府時代所規劃的自經區就包含「六海一空」;嚴格說來,也都是自由貿易港的概念。分別為台北港自由貿易港區,主要發展成車物流;台中港自由貿易港區,著重於發展油品及高級成車物流;高雄港自由貿易港區則是發展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遞交港業務及物流;基隆港自由貿易港區設定為包裝及簡單加工為其發展重點;蘇澳港自由貿易港區以發展綠能產業為主項;台南的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則是發展國際物流配銷;一空則是桃園航空城。
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於2018年10月拍板《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及《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修正案,全面放寬自貿港區內不分國內外廠商,不論產品銷售至國內或國外,均可享受100%免徵營所稅優惠,且大陸地區營利事業亦適用。準此以觀,在現有法源基礎下,全面推動自由貿易港,未來再擴大為自經區,或許成功機率較高。
(作者係淡江大學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為維持在台利益,制定了國內法《台灣關係法》(TRA),表面上像是在保護台灣,實則是牢牢箝制住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發展。迄今全球並沒有第二個國家有TRA這種法案,但有兩個國家曾經或一直在想炮製類似的法律。一是加拿大,一是日本。
2005年4月,加拿大自由黨議員吉姆亞伯特(Jim Abbott)提出「台灣事務法草案(TAA)」,仿照美國的TRA,除前言說明「台灣」代表地區,不是國名之外,10條中有很多內容嚴重挑釁中國的國家主權,干涉中國內部事務。大陸立刻提出抗議,亞伯特也提議延遲審議表決。同年11月,因在野黨所提「不信任案」通過,執政的自由黨被迫解散國會、改選,該法草案成了終止議案,曇花一現,之後加國沒再出現類似的法案。
李登輝當政時,1992年日本自民黨議員村上正邦曾建議,日本政府效法美國,制定日本版的TRA且改善對台關係;1995、1996年大陸飛彈演習時,日本亦有人鼓吹,2005年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在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聲稱,「為了強化台美日的安全防衛關係,日本也需要類似TRA的法律」。這意味,民進黨所冀求的是一部具防衛(軍事)合作意涵的日版TRA。
當年10月日本平成國際大學法學部教授淺野和生,從日本國家利益的立場,自行起草了學者版的「日台關係基本法」(7條),儘管外界評價「很籠統」,第4條還是寫明要「共享情報」。不過,那時候日本政局不穩,幾乎每年換首相,日版TRA只有提議,毫無進展。
直到2012年尾,安倍第二次執政,中日關係因釣魚台等問題緊張,「日本李登輝之友會」開始倡議,2014年2月由安倍胞弟、外務副大臣岸信夫領軍的自民黨「日台經濟文化交流青年議員會」正式要推日版TRA,台日軍事合作聲浪又起;眾議員大塚拓甚至認為,日本的《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法理上可對台灣出口防禦性武器。然而,是否該訂立日版TRA,日本內部有爭議,行政部門態度尤其謹慎。如今安倍政府努力與大陸拉近關係,這議論更趨於沉靜。僅日本右派學者跟台灣獨派仍在研討。
2018年4月,日美台關係研究所(JUST)成立,「日本李登輝之友會」會長渡邊利夫擔任理事長,前自衛隊將領、專家學者擔任理事,美國前官員、將領等擔任顧問。同年12月2日首度在東京召開「台灣有事與日本的應對」研討會。前駐日代表許世楷在會上說,「台灣有事時(戰爭之類緊急狀況)美國最具有影響力,而最受影響的是日本」,並期盼日本明確表明力挺台灣。
渡邊則在《產經新聞》投書說,大陸不敢動台灣,是因美國的TRA繼承了1954-1980《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精神;美國雖沒派軍駐台,但美台事實上有軍事同盟關係,美國對台銷售武器也因TRA正當化了。他認為,日本不能老是搭美國國內法的便車,也應該制定日版TRA界訂清楚日台實務關係。不過,日本國力不比美國,很多事是做不得的。
作者先師蕭公權教授為孫立人將軍清華同學,蕭先生於1949年到台大講學,於赴美前曾與孫將軍過從甚密,作者因此緣故得於1990年代在台中孫寓拜見,文中若干事聞之於孫將軍,作者亦因而對孫案發生興趣,力求歷史真相。
國民黨軍人中之佼佼者
如李敖所說,孫立人的學歷之高無人可及,練兵之精無人可及,戰功之多無人可及,身上彈孔之多也無人可及,更不必說國際聲譽之隆了。他小時候就感受到外侮,立志要報國。他以優異成績入學清華,赴美留學獲得普渡大學工程學位後投筆從戎,進入著名的維吉尼亞軍校。筆者執教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時,曾屢訪該軍校,得知孫將軍在校表現極佳,與名將馬歇爾同列為傑出校友。
孫立人學成歸國後南征北討,屢建奇功,淞滬一戰受到重傷。雖戰功累累,但頻受制於蔣介石的嫡系黃埔派排擠。當他的新一軍在東北乘勝追擊時,忽被蔣調往台灣訓練新兵,以便讓黃埔將領收其未竟之功,結果功虧一簣,讓解放軍解放了全東北。蔣介石從大陸倉皇敗退,飛到澎湖不敢入台,孫將軍親往迎接,陪至台北。然而,當蔣在台灣站穩腳步,得到美國保護後,為移除兒子接班的障礙,便以冤案軟禁孫立人30餘年。所謂鳥盡弓藏,豈不然歟?
孫立人案伏機甚早
孫非黃埔而又比黃埔傑出,就注定有被排擠、妒忌的原罪。更令蔣介石不安的是,孫將軍得到美國名將如史迪威、馬歇爾、艾森豪、巴頓、麥克阿瑟等人敬重與禮遇,不免被蔣猜疑。
抗戰期間,孫立人在印緬作戰打過硬仗,曾出奇兵制勝,於反攻緬北時獲「東方隆美爾」的美譽,得到英國皇家獎狀。戰後應艾森豪統帥之邀巡視歐洲戰場,孫曾請示蔣,蔣要孫自己決定,其意要孫自己決定不去,結果孫去了,觸動了蔣的敏感神經。國共內戰時,孫在東北打得順手,卻被調來台灣練兵,當個閒差;孰料蔣在大陸兵敗如山倒,敗退台灣,台灣忽然重要起來,而孫在台灣內有新兵,外有美國支持,「要槍給槍,要錢給錢」。
麥克阿瑟元帥坐鎮日本,曾派專機接孫訪問東京。孫此時「戴震主之威望,挾不賞之功」,其命運宜如韓信。韓信恥與樊噲等為伍,孫立人恥與黃埔為伍。所不同的是,韓信的下場是身死鐘室,家夷三族,而孫拜蔣顧忌國際影響而得以保住性命,幽禁於台中日式宅院,在院裡種花貼補家用,人稱「將軍花」。孫夫人說,將軍初被軟禁時午夜夢迴捶胸悲鳴,冤屈難伸。
冤案發生在韓戰後
蔣撤退來台風雨飄搖,杜魯門發表白皮書,棄蔣之意明顯。未料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海,蔣政府轉危為安,1954年台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蔣便開始整肅異己。
孫立人成為異己有兩大原因,一因他受美國人敬重,二因他有礙蔣經國接班,而後者尤其重要。孫雖忠於老蔣,但瞧不起小蔣。孫在鳳山任陸軍總司令時,小蔣來訪於席間對黃氏姊妹出言不遜,孫當場變臉,小蔣裝醉辭出,回台北後即以匪諜罪名羅織黃氏姊妹入獄。又將被俘歸來的李鴻將軍送進監獄,然後於1955年7月製造兵變事件,以羅織當時已調任總統府參軍長、沒有軍權的孫立人罪名。
當時要製造政治冤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扣匪諜的帽子,孫案也不例外。孫屬下軍官郭廷亮被指為匪諜,而孫有「知匪不報」之罪。再製造虛無的兵變,逼孫引咎辭職。明眼人一看便知,昔日孫有兵權可以倒蔣而不為,而今孫已無倒蔣之兵,反以倒蔣之名入罪,實欲藉故除孫,誠如韓信「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揭密檔案未顯示孫謀反
孫案是冤案早有定論,孰料1994年忽有獨家揭秘「孫立人案的大發現」報導。什麼大發現呢?說是美國中情局最新解密檔案透露,孫立人在美國政客與將領鼓吹下答應發動兵變云云。其實並不是最新揭秘的檔案,而是從美國學者康明思(Bruce Cummings)的《韓戰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一書有關孫立人部分抄錄而來。
康氏引用的檔案不過顯示美國單方面的意願,魯斯克(David Dean Rusk)於1950年任國務院遠東助理國務卿,曾有意逐蔣之後將台灣由麥帥管理。同年6月19日的國務院檔明載「美國應該經過最可信賴的私人密使告訴孫立人,願意搞政變置台島於軍事控制之下,美國政府準備為他提供必需的軍事援助與意見」。但未見到孫的回音,可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朝鮮半島於6月25日爆發大規模戰爭,華府馬上轉而支持蔣介石。
康明思認為孫之所以被華府看上,是因孫畢業於維吉尼亞軍校,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康氏又從當年美國駐台北代辦斯特朗(Robert Strong)得知,前駐台領事克倫茨(Kenneth Krentz)於1949年曾與孫接觸,告訴孫如同意控制國民政府,美方將全力支持,但「遭孫斷然拒絕」。其他檔案資料無非是「據報」、「傳聞」、或一些假設性的方案,全無孫將軍回應的證據。
魯斯克所言破綻百出
比較令人注目的是,後出任甘迺迪總統國務卿的魯斯克之回憶。魯說他曾在1950年6月收到一封來自台灣衛戌司令孫立人用便條寫的密函,說孫有「驚人」的建議,他將要領導兵變逐蔣,孫要求美國的支持,至少默認。假如孫取得權力,他將中止政府內部的貪腐,也會比蔣對付共產黨更具彈性。魯斯克毀了孫氏便箋,以防止可能的洩密。然後他去見當時的國務卿艾奇遜,艾答應與杜魯門商談此事,不過,當杜做決定前,韓戰爆發,此後蔣介石獲得美國進一步的支持。
上述魯斯克的話破綻百出,且不論孫立人既有第七艦隊柯克上將傳話,竟會寫一便條留下把柄,不可思議。魯說此事要由總統決定,竟然不讓杜魯門與艾奇遜過目就將便條銷毀,更不可思議。再說魯斯克於6月初得到密件,何以國務院檔案顯示,遲至6月19日尚在試圖了解孫是否願意配合美方倒蔣的計畫,正可戳破魯斯克之讕言。美方看中孫立人及向其示意既可確定,而魯斯克反說孫有求於美方,將責任推給孫,何其荒謬?
康明思作為嚴肅的歷史學者,到底有見識,他懷疑「魯斯克有嫁禍於孫之意圖」。對魯來說,事既不成,何莫卸責。然而,仍有人據此馳騁想像,以事出有因斷然說孫已著手兵變,蔣介石調劉安琪自海南會師制止云云。又說蔣責問孫,孫謂乃中共挑撥,蔣接受之,而孫才放棄其計畫云,荒腔走板,何異齊東野語?蔣居然能接受兵變,繼續讓孫掌兵權,太不可思議了。
國外人士亂掰,台灣的《新新聞》以為獨得之密,肯定確有密件,並擅改魯斯克收到密件的時間為6月下旬,還下結論說:「以本刊抽絲剝繭,爬梳核實,終於發掘到歷史真相,撥開長達40年的政治迷霧。」如此不負責任的報導,孫將軍何辜?
事實證明孫無倒蔣之意圖
回顧歷史,蔣介石尚未撤退到台灣前,美國就已想放棄他,所以一再要他讓賢或授權給有能力的人。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固然由於徐蚌(淮海)戰役失利,美國的壓力也是原因。孫立人固有牢騷,瞧不起黃浦,不把蔣經國放在眼裡,但對蔣介石始終效忠不渝。他於1949-1950年間掌保衛台灣的權責,如有異心,有足夠的時間與條件可以聯美倒蔣,更何況李宗仁代總統也想除掉蔣。蔣雖有實力幕後操縱,但畢竟在野之身,若孫乘蔣亡命之際裡應外合,倒蔣何難?孫將軍有條件倒蔣之時而不倒蔣,足見絕無倒蔣的意圖與事實。
弔詭的是,當孫無條件倒蔣時卻說他要兵變,而且所謂於1955年6月6日乘蔣在屏東機場校閱時密謀兵變,根本是子虛烏有,那天連校閱都沒有,何來兵變?兵變不過是以莫須有的罪名,以達到罷黜孫立人的目的。可歎的是,難得的國家棟樑之才竟於盛年被斷了雄心壯志。
孫案是岳飛案的現代版。蔣氏父子的心術猶超過趙氏父子,因宋高宗讓位給兒子後,孝宗即平反岳案,而孫案竟一冤到底。甚至於蔣氏父子死後,仍不肯認真平反孫案,孫案要角郭廷亮居然不明不白地「意外」身亡,顯示特務的陰魂不散。
蔣逼退孫後要孫多讀線裝書,其實,孫雖讀清華留洋,但仍是受傳統影響的儒將。儒家講究忠君愛國,往往不免愚忠,以至於有韓信、岳飛、孫立人的悲劇。總之,蔣以狠者勝,孫以善者冤,是亦命也夫?
(作者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
當前台灣經濟發展停滯、國際空間參與限縮,甚至有與對岸爆發戰爭的可能,最主要的關鍵是,兩岸之間未建立法制化互信關係,所以兩岸簽署和平發展協議至為重要。
民進黨曾於2004年2月3日由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起草,陳水扁總統親自召開國際記者會宣布:要與對岸簽署《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這是台灣所有政黨中最早提出此議的政黨。
然而,蔡英文由主委變成總統後,換了位子也隨即換了腦袋,為確保連任,不僅摧毀兩岸彼此既有的合作關係與基礎,甚至故意「污名化」兩岸和平協議是一種在國內法下的「投降協議」,同時,不惜犧牲台灣人民的生命安全與財產保障,將台海兩岸推入危險的邊緣。
事實上,所謂《兩岸和平發展協議》(下稱和平協議)是一個母集合的概念,兩岸已簽署的23項協議,是和平協議下的子集合,為了讓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簽署和平協議不僅重要也有必要。
協議應有五個面向
和平協議應是一份基礎協議,有五個面向,分述如下:
(一)精神:憲法「一中」
就治理權而言,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係依中華民憲法治理,大陸地區則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治理,但依所有權來看,不論是前者或後者,兩岸皆同屬「一中憲法」。因此,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應秉持「憲法一中」的精神,共同維護一中所有權的完整,以作為台灣內部與對岸之間建構彼此信任與共識的基礎。
(二)主張:「一中」就可能有「兩席」
參與國際組織、尋求國際活動空間一直是台灣人民的願望,但必須讓對岸放心不會因此造成「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延續「憲法一中」的精神,參循過去聯合國的「一蘇三席」案例,經由和平協議的簽署,就可以憲法位階與效力確定兩岸同是「一中」,迴避掉對岸不能接受的身分問題。
因此,「一中兩席」可謂最具可行性,不論是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不僅不會造成中國領土主權分裂,或兩岸彼此為外國身分的法律關係,還能兼顧台灣對於國際空間參與的具體需求。
(三)屬性:準國際法
國際私法是國內法的分支,很多人反對簽署和平協議的理由之一就是認為,和平協議的屬性是國際私法或國內法,並加以扭曲、抹黑簽署和平協議之後,兩岸關係就是內政關係,這樣講非常的惡毒與無知!
國際公法或國際法是相對於國際私法或國內法,國際公法就是泛稱的國際法。然而,和平協議的屬性本來就應該是「準國際法」,並非規範國家之間的法律關係,更非僅是一國之內的法律關係。
以台灣內部的主要政黨來看,國民黨主張的和平協議是「國內法」或「國際私法」的屬性;民進黨主張的和平協議則是「國際法」的屬性。打個比方:「國內法」或「國際私法」的屬性就是只在宗親、家族內部承認兩岸彼此是一家人,而走出宗親、家族的家門外,兩岸關係未必是一家的關係,台灣的對外活動、組織、行動,也均受到限縮。可以說,這種版本的和平協議是一種「欺騙協議」。
就「國際法」屬性的和平協議來看,兩岸彼此就像是沒有任何家族、家人關係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何再奢談台灣的對外活動、組織、行動?可以說,這種版本的和平協議是一種「分手協議」。
就「準國際法」屬性的和平協議而言,就是規範一家人中所有的家中成員,且台灣未來可以自由參與對外活動、組織、行動的法律關係。相對比較來看,可以說,本文的和平協議才是真正的和平協議。
(四)調性:發展和平關係
據美國學者法利(Robert Farley)在《國家利益》期刊(The National Interest)發表「2018年最有可能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五個地方」一文指出,最可能爆發戰爭的地方,台灣就排名第二,僅次於北韓,其餘則為北約的南方同盟、烏克蘭及波斯灣。又根據2005國防部的秘密統計,兩岸之間倘若真的發生戰爭,7天內最少造成24萬人死亡,相當於發生了100次的九二一大地震!
負責任的政黨及政治人物都應極力避免這樣可怕的後果,但卻有些人哪壺不開提哪壺,詛咒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後,台海就會像戰後的西藏一樣,遍地死傷。
「和平」是人類最高的普世價值。因此,和平協議也須進一步定調:兩岸均放棄使用武力,並共同尋求與維護和平發展關係,這也是台灣最優先追求的價值選擇。
(五)簽署名:大陸地區vs.自由地區
作為一份針對兩岸和平發展,且具憲法性規範的正式文件,和平協議應由兩岸官方代表簽署。若以「中國大陸」與「中華台北」的名義簽署,似乎不盡符合彼此對等的需要;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名義簽署,對岸則肯定不會接受。
筆者建議,和平協議可以「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相稱,不僅對內、對外均能表示兩岸彼此地位平等、關係對等,也能確保兩岸和平發展關係在「憲法一中」的最高精神上,繼續持續地往前邁進。
結語
只要兩岸能夠秉持「憲法一中」,不僅可以滿足台灣國際空間參與的需要,也能避免對岸擔憂的身分矛盾問題,簽署和平協議之後,更可以維護與持續「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彼此間的和平發展關係。
(作者係資深國會助理)
3月18日,賴清德登記民進黨2020總統初選,引發政壇震撼。賴清德曾稱「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也呼籲過「制憲時刻已到來」,比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更接近台獨。
賴清德在台南第二選區立委補選中,公開批評習近平發表「九二共識沒一中各表空間」談話,是因為民進黨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並表明「若台南選舉再輸掉,中國將更大膽對台進行各種併吞策略」。更直指:「習近平認為民進黨在選舉後已倒下,台灣只有一國兩制選擇」,「希望全國民眾,尤其台南鄉親,一定肩負捍衛這塊土地使命」。
立委補選民進黨並未贏
賴清德在立委補選動用「兩岸牌」,將選戰拉至總統選舉層次。對照之後宣布參選總統,顯然是把立委補選作他選總統的前哨戰及熱身賽,檢證其卸任行政院長後的政治影響力。
3月16日立委補選結果揭曉,民進黨守住2席;國民黨只守住1席;但金門縣無黨籍陳玉珍已表明會回到國民黨黨團運作。這表示國、民兩黨在席次獲取及政治實力上勢均力敵。儘管賴清德積極輔選郭國文獲勝,但只贏謝龍介3,664票、得票率差距為2.7%;對比2016年立委選舉,國、民兩黨在此區得票差距從57.8%驟降至2.7%,顯示韓流依然發酵,賴清德的政治影響卻有「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
賴兩岸論述「倒果為因」
賴清德提出,由於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慘敗,大陸當局對台政策更緊縮、強硬;如民進黨補選失利,台灣只能接受「一國兩制」。但這種「恐中」、「反中」及「兩岸危機」的說法,根本是「倒果為因」。
首先,賴清德說,習近平提出「九二共識」並無「一中各表」空間,並以「一國兩制」設定台灣前途,是因為民進黨在「九合一」失利。但事實恰恰相反。
大陸當局將「九二共識」轉化成「一中原則」,其實是源自2016年民進黨取得完全執政後,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才激化了大陸對台的強硬路線抬頭。包括終止兩岸兩會協商、取消兩岸事務執行機構首長晤談與熱線、台灣與五個邦交國斷交、六個辦事處被改成「台北辦事處」;同時加強軍機、軍艦及航母繞島巡航及增加軍事演習頻率。換言之,「九二共識」轉化成「一中原則」,不是民進黨在2018年地方選舉慘敗之後發生的,而是因2016年民進黨總統大選獲勝,卻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所致。
其次,賴清德表述「九二共識並無一中各表的空間」,也是對大陸的對台政策缺乏了解。大陸認為,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繼承了中華民國,故在公開場合不會表示同意或接受「一中各表」,甚至質疑該說法有「兩國論」之嫌。但在實務上,大陸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並未公開否認「一中各表」,顯然是基於尊重而表示「緘默」。
大陸當局在泛藍九合一勝選後表示,歡迎對兩岸關係性質具有「正確認知」的縣市進行兩岸城市交流。當韓國瑜提出認同與熱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時,陸方也未公開批判。可見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存在「名與實」分離的彈性作法。
賴兩岸主張前後矛盾
最後,賴清德曾於2017年6月兩度提及「親中愛台論」,之後卻操作「反中論」、「恐中論」,前後立場矛盾。
「親中愛台論」跳脫了民進黨封閉保守的兩岸政策觀,也可以此發展出「民共關係」,避免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一再「被邊緣化」,可惜賴後來就不講了。
賴清德也曾表示:「廢除民進黨黨綱也不是問題,下一個問題是你接不接受九二共識,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在一國兩制」。不過,事實上,「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一國兩制」則是兩岸統一後的安排,兩者並不一樣。
賴清德說,民進黨若輸掉台南立委補選,就會導致大陸提出更多併吞策略,且國民黨無法招架「一國兩制」。這一論述的邏輯實在過於跳躍,因為國民黨雖認同「九二共識」,卻未接受「一國兩制」。
先前賴清德曾提出台灣制憲有其困難,是因為政黨之間欠缺互信,然過度抨擊反對黨,不利於建立良性互動的政黨政治。
總之,賴清德兩度在選舉中藉由建構「危機意識」、挑起「反中恐懼」,達成政治動員目標,這不僅有違他之前的「親中愛台論」主張,邊際效益也遞減。他若被民進黨提名參選2020總統,應避免用同樣策略。
(作者係佛光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