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陸軍的「未來快速效力系統2020方案」,最後放棄食人魚5型8×8輪型裝甲車,而選擇履帶型裝甲車。2014年,英國通用動力公司(UK GE)的AJAX裝甲戰鬥車得標,作為英國下一代的陸軍新載具。另一方面,美國洛馬公司(US LM)獲得「戰士能力維持方案」。未來將在洛馬公司駐英國的工廠進行相關項目升級。
AJAX裝甲戰鬥車
由AJAX裝甲戰鬥車的樣車照片來觀察,可知該車系特別重視裝甲防護力。側裙裝甲模組非常厚實,砲塔也增加裝甲模組,宛如放大版的戰士步兵戰鬥車。車外懸掛數位迷彩偽裝布,有降低目視或紅外線偵測的效果。
英國陸軍的「未來快速效力系統2020方案」,認為AJAX裝甲戰鬥車能符合其需求。因此,2014年9月英國通用動力公司得標,合約總金額約47.3億美元(35億英鎊)。該公司將為英國陸軍製造589輛AJAX系列裝甲車,包括裝甲戰鬥車和其他衍生型,生產線在威爾斯的工廠。
2017年9月,該公司已完成2輛AJAX裝甲戰鬥車樣車,並交付英國陸軍測試。依照目前公布的AJAX系列規格說明:乘員3名、最大車重42噸、全長7.62公尺、全寬3.35公尺、全高2.99公尺、採用MTV V8柴油發動機。武裝方面,配備40公厘口徑自動機砲、7.62公厘口徑機槍和76公厘口徑煙霧榴彈發射器。
AJAX系列為可擴充、開放式架構平台,可依照任務需求增減配備或提升性能。車上配備環境音響感測器、雷射鎖定預警器、電子反制系統、數位地圖、動力裝置套件等。AJAX系列採用基本平台為研發基礎,大幅提升機動性、電戰設備、防護力、生存性等各項性能,並能衍生多種車型,以節省經費開支。(見表1)
戰士能力維持方案
美國洛馬公司獲得英國陸軍戰士步兵戰鬥車(MCV-80 Warrior IFV)的「戰士能力維持方案」(Warrior Capability Sustainment Programme, WCSP),並在2017國際防衛安全展(DSEI 2017)中展出樣車。相關項目包括:(1)改良砲塔和裝甲模組,提高任務效能和生存能力。(2)改換新款CTA公司CTA40 40公厘口徑機砲、彈藥處理系統、雙軸穩定BGTI瞄準和動力伺服系統,取代舊款30公厘口徑L21A1 Rarden機砲。(3)車艙內改換防爆震座椅。(4)車外懸掛數位迷彩偽裝布,有降低目視或紅外線偵測的效果。
戰情分析
由「AJAX裝甲戰鬥車」和「戰士能力維持方案」來分析,英國陸軍已因應未來戰場強度而加大主砲口徑為40公厘,並換用小尺寸、穿透力強的埋頭彈藥,假想敵極可能就是俄羅斯。由於俄羅斯近期推出新一代裝甲車輛,如T-14阿爾瑪塔主戰車、T-15步兵戰鬥車等,均大幅提升裝甲防護力。因此,加大主砲口徑以貫穿摧毀這類高防護力車輛,是英軍的當務之急。不過,英國陸軍最後放棄食人魚5型8×8輪型裝甲車,而選擇履帶型裝甲車。這也許是英軍較偏好履帶型裝甲車的防護力和機動性,並非是食人魚5型有何重大缺失。(見表2)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多管火箭系統在陸軍扮演的角色更加吃重,在實際的戰場中是強大的火力支援。美國在這方面的發展相當完備,尤其是著名的海馬斯火箭彈系統,因地緣政治的改變,加上伊拉克、俄烏戰場的實戰表現,正改變著現代砲兵作戰的樣態。
開發背景、性能諸元
美軍早期開發多管火箭系統,目的在於防範前蘇聯進犯東歐平原,美軍透過大量的火箭彈攻擊,可達到威懾對手陸軍部隊的攻擊。美軍雖習慣以「中程飛彈」系統打擊敵軍,但飛彈的成本遠高於火箭彈,在通盤考量下,美軍從1980年代起開發M270多管火箭系統(M270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 M270 MLRS)。
上一代的M270多管火箭系統是以「履帶車輛」為載體,維修成本較低,但因相當重且機動性能不佳,不易在崎嶇、泥濘地形移動,加上各國公路網逐漸發達,美軍的戰術思維改變,換裝「輪型甲車」火箭彈系統較為便利,也利於軍方透過C-130運輸機運載。一架C-130運輸機能攜帶一輛海馬斯火箭系統,而C-17運輸機則能攜帶三輛。海馬斯火箭彈全名為「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 HIMARS),由洛克希德馬丁、英國航太公司進行開發研製,前者負責多管火箭系統,後者負責車輛底盤,1996年開發成功後,2002-2004年完成相關戰術測評,2005年正式投入部隊使用,目前已成為美軍主要的多管火箭系統。
每輛HIMARS空重約13.7噸,長度7公尺、寬度2.4公尺、高度3.2公尺,由駕駛、砲手、指揮官三名成員操作,能攜帶6枚227mm火箭彈,或1枚MGM-140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rmy Tactical Missile System, ATACMS),具有單發、2連發、4連發與6枚齊射模式。依據彈種差異,最大射程約270公里,作戰範圍480公里,接戰時間僅約16秒,重新換裝彈藥僅約5分鐘,能以「模組化彈箱」進行快速更換,車體每小時能行駛94公里,完全勝過上一代的MLRS系統。M142海馬斯火箭系統以M1142中型戰術車輛作為底盤,車輛構型為6X6,該車輛配有330匹馬力及6600cc柴油引擎,車體前方為駕駛艙,後方為發射單元,而輪型的後勤維護成本遠比履帶便宜,大幅提升海馬斯火箭系統的競爭。
戰場表現與戰術應用
火箭彈與陸軍戰術飛彈能以全球定位、慣性導航增加火箭精確度,部分國家為節省建軍成本,有時也會換裝無導引的火箭彈或陸軍戰術飛彈。美軍2007年首先部署在伊拉克戰場,透過火箭彈及戰術飛彈的彈性使用,藉以驗證戰場表現。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為支援烏軍地面作戰,提供了烏國38套海馬斯火箭系統,烏克蘭透過該系統延遲了俄軍的陸上攻擊,並持續反攻俄軍後方節點如赫爾松地區、第聶伯河,對俄軍的彈藥庫、橋梁、戰車部隊造成巨大破壞。其實該火箭的射程、威力能達到俄國境內,但美方為不希望戰事擴大,嚴格要求烏克蘭僅能針對烏國境內進行攻擊。
海馬斯火箭彈除能在廣大的平原地形作戰,也能在狹小的島嶼地形作戰。一架運輸機能攜帶一個海馬斯火箭彈系統,透過C-130短場起降的性能,可快速部署在印太地區的島嶼,下車後的海馬斯能立即投入作戰,能依據海面/陸地目標進行遠程打擊,完成任務後迅速返抵運輸機,後經由運輸機快速起飛脫離戰場。海馬斯火箭彈系統以全新的戰術模式運用在印太地區島嶼,主要是要維持美軍在該區域的軍事優勢。
海馬斯火箭系統有射程遠、短時間內火力密度大及高機動的特性,各國軍隊皆能依照自身需求,結合傳統火砲系統(自走砲、榴彈砲),發揮火箭彈及砲彈的攻擊力度,同時透過火力的交叉運用,可發揮陸軍砲兵最大的攻擊力度。
目前用戶、最新改良
海馬斯火箭的用戶包括美國陸軍、陸軍國民兵及海軍陸戰隊,烏克蘭、波蘭陸軍、羅馬尼亞、澳洲、義大利、荷蘭、新加坡、阿聯、摩洛哥、台灣、挪威、約旦、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單位成本約550萬美元,總生產套數超過540套。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直接帶動了該裝備在國際軍武市場的開拓。
隨著AI技術的發達,美國今年4月對海馬斯火箭彈做了無人操作版的試驗-「自主多領域發射器」(Autonomous Multi-domain Launcher, AML),整輛海馬斯火箭彈的發射透過遠端遙控模式進入發射陣地,並順利展開射擊試驗,無人化的車體設計在部隊人力精簡的時代更具意義。因戰場表現良好,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持續精進該裝備的火箭彈性能,在車體不變的前提下,全新改良版的彈種特性分別為「精準打擊飛彈版」(PrSM),最大射程約643公里;第4版本的PrSM射程達到1,000公里。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中國大陸多數無人偵察機的飛行速度都在音速之內,然在2019年中國70周年國慶閱兵典禮出現的無偵-8(WZ-8),卻是一款飛行速度超過三馬赫的隱形超音速無人偵察機。該無人偵察機早在2015年就已進行飛行測試,2018年西方偵察衛星也拍攝到它與無偵-7及其他兩架新型無人機一同停放在露天停機坪上。
無偵-8的機長約11.5公尺,翼展長6.7公尺,飛行推進器為兩具火箭發動機。至於該機最大飛行速度方面則有較大歧異,或論無偵-8的最大飛行速度在3馬赫左右,然亦有報導該機速度可高達6馬赫。另外,無偵-8的最高飛行升限也是如此,或報導該機的最高飛行升限約為30公里,但也有報導其最高飛行升限可達48公里以上。基本上,外界對於該偵察機的3馬赫飛行速度與30公里飛行升限較無爭議,然對6馬赫飛行速度與48公里飛行升限則多有質疑。
對此,吾人以為該機擁有6馬赫最大飛行速度與48公里飛行升限,並非毫無可能達到的性能。然此,或可從以下進一步的探究證之。
首先,就無偵-8的6馬赫最大飛行速度而言。承上所論,無偵-8的飛行推進器是兩具火箭發動機,然依據《全球安全》(Global Security)網站的記載,該機的確是一款配備兩具發動機的超音速無人偵察機,不過,這兩具推進器並非一般的火箭發動機,而是複循環渦輪衝壓發動機(combined cycle turbo-ramjet engine)。這種發動機擁有變速推進的性能,可以讓無偵-8的飛行速度加速到6馬赫的高超音速(high-supersonic speed)飛行狀態。基於當前中國大陸在變循環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技術冠蓋全球,即使航空工業大國―美國亦不如之,因此,無偵-8的6馬赫飛行速度並非毫無可能。
其次,就無偵-8具有48公里飛行升限而論。其實西方報導中還有比48公里更高的記述,例如《全球安全》網站就記載,該款最高飛行升限可達50公里以上。然不論是48或50公里,都已超出一般高空偵察無人機飛行升限的數倍。所以,外界對此存有疑慮並不奇怪,只不過與中國無偵-7或美國RQ-4全球鷹起飛方式相當不同的是,無偵-8並非是一款由陸地機場起飛的超音速無人偵察機,它乃是由中國轟-6M轟炸機所攜載,從高空發射的無人機。正因如此,故不僅《全球安全》認為無偵-8的飛行升限可達50公里以上,且西方的《共和國世界》(Republic World)網站亦記載它的飛行升限為50公里。
由上觀之,無偵-8的飛行性能確實不同凡響,遠超過當代所有高空偵察無人機。然無偵-8不只擁有非凡卓越的飛行性能,且是一款配備合成孔徑雷達和電子光學感應器(electro-optical sensor)等先進偵察設備的超音速高空偵察無人機。目前,無偵-8已投入作戰序列,並運用於對台空中偵察的軍事任務。
當前解放軍空軍為了建構一支強大的高空偵察部隊,已在第10轟炸機師的大本營―六安空軍基地(安徽省)進行擴建工程。這項工程主要是重鋪3,200公尺的跑道與擴建滑行道,以及興建能容納20架轟-6M轟炸機或轟-6K戰略轟炸機的機堡和兩座機庫,以取代開放式停機坪。如此舉措主要目的就是為強化無偵-8的部署,以及配備該機的轟-6M轟炸機和轟-6K戰略轟炸機的運用。之所以將無偵-8部署於六安空軍基地,明顯是針對西太平洋美軍與台灣,以及因應未來亞太作戰為主的軍事建設。因此,西方媒體亦將該機視為一款強化中國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的重要軍備。
最後,值得關注的是,無偵-8若擁有如同上述6馬赫飛行速度與50公里的飛行升限,加上該款無人機全隱形的機身,以及中國現今所擁有的先進吸收雷達波的隱形塗料科技,則就當代絕大多數的防空雷達而言,均難以偵測其蹤跡。就算可以探測到無偵-8的微弱訊號,絕大多數的防空飛彈仍難將其擊落,即使美國陸軍與海軍最先進的防空作戰系統,亦難以應對之。由此可見,對美國與其亞太盟友而言,無偵-8是一款極具震撼性與威脅性的無人機。
(作者係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2024年11月6日,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儘管早有心理預期,但「川普2.0」的到來還是讓世界大受震撼。這是由於「川普1.0」開啟了中美兩強的激烈競逐,人們有理由擔心隨著這位執著於「美國優先」的政客重返白宮,未來四年中美關係將變得更加岌岌可危。11月12日,第15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在廣東珠海登場。這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
無論新一屆美國政府採取怎樣的對華政策,中國都將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包括持續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川普1.0」不僅未能擊倒中國,反而激起了中國的鬥志。珠海航展展示的軍事成就,讓中國有了跟「川普2.0」打交道的底氣。
川普歸來 中美吃緊
涉華(包括涉台)議題並非2024年美國大選兩黨攻防的重點,這固然是因為川普與賀錦麗聚焦經濟、移民等國內事務,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美國朝野早已達成共識,即必須遏制中國這個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競贏」(out-compete)中國,儼然成為華盛頓不分政治光譜的政治正確。
跟第一任期的理念與政策一致,「川普2.0」念茲在茲的首先還是關稅問題。在競選期間,川普曾揚言將對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60%或更高的關稅,甚至假設發生中國大陸「進入」台灣的情形時,他將對中國徵收高達150%至200%的額外關稅。在川普勝選後,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迅速炮製法案,要求取消美中「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如果「川普2.0」挑起更高烈度的對華貿易戰,甚至實施兩國貿易脫鉤,不僅將加劇中美緊張關係,而且會擾亂世界經濟秩序。
更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川普2.0」的外交國安班底。川普提名的國務卿人選魯比歐(Marco A. Rubio)是出了名的對華鷹派,在參議員任內多次提出譴責中國的政策法案,包括「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等,為此他在2020年7月和8月兩度登上北京的制裁名單。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被提名人沃爾茲(Mike Waltz)同樣是對華強硬派,他曾是眾議院負責協調對華政策的「中國事務工作組」成員。沃爾茲的反華「業績」,包括曾在國會發起一項旨在減少美國對中國關鍵礦產依賴的立法草案,以及對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和學者加強審查、保護美國大學免受中國間諜活動的立法草案等。
新任國防部長人選海格塞斯(Pete Hegseth)相對默默無聞,大陸媒體通過大數據手段發現他對國際關係持有強硬立場,認為中國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主張美國要採取措施遏制中國的發展,其思維充滿對抗性。換言之,「川普2.0」的對華政策,將由清一色的鷹派政客主導。
在北京最關心的台海議題上,魯比歐和沃爾茲都有「友台派」的標籤,尤其前者與蔡英文、賴清德等都有過互動。可以預期,「川普2.0」不僅不會放棄打「台灣牌」,而且可能變本加厲刺激北京。在中美戰略競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國軍事介入台海,與中國大陸直球對決的風險不能排除。
珠海航展 大國重器
作為全球五大航展之一,兩年一屆的珠海航展已經成為代表當今國際航空航太業先進科技的盛會。本屆航展的規模再創新高,有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022家參展商齊聚珠海,一批代表世界先進水準的「高、精、尖」展品集體亮相。當然,唱主角的還是東道主中國。
本屆航展最大的亮點和看點之一就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兩型新一代隱身戰機殲-20S與殲-35A,首次公開並同台亮相。其中,裝備國產發動機的殲-35A無疑是航展的頭號明星。據軍事專家介紹,殲-35A是隱身與反隱身作戰體系的規模組成力量,以制空作戰為主,兼顧對面作戰。隨著殲-35A閃亮登場,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個同時裝備兩款第五代隱身戰機的國家。從命名來看,殲-35A對標的就是美軍的F-35戰機。從性能和參數來看,殲-35A在動力、隱身、武器射程等指標上還要略勝一籌。
除了新一代隱身戰機,珠海航展一口氣展示的「大國重器」簡直讓軍迷們目不暇接,大呼過癮。例如,中國海軍首次實裝亮相珠海航展,其中殲-15T、殲-15D、直-20J等戰機都是首次公開。不同於只能滑躍起飛的殲-15,殲-15T能夠彈射起飛,作戰半徑更大,具備更強的制空作戰能力和對海突擊作戰能力。殲-15D則是專用電子戰飛機,是航母艦載機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夠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紅旗-19」地空導彈系統、被喻為「空中航母」的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九天」、能夠長時間隱蔽偵察的「彩虹-7」隱身無人機、高速隱身的500噸級水面無人作戰艇「虎鯨」、科幻宇宙中的隱身空天戰機—「南天門計畫」的「白帝」乙型戰機等。珠海航展集中展示的這些先進武器裝備,是近些年來中國國防科技和工業實力發展壯大的最好證明。一位在現場觀展的台軍前艦長情不自禁哽咽「我們中國有多強!」新加坡《聯合早報》更發出「珠海航展讓美軍恐慌」的感慨。
中美軍力此漲彼消
「珠海航展讓美軍恐慌」可能有點言過其實,畢竟美國仍是當今世界公認的第一軍事強國。但中美軍力此漲彼消是不爭的事實。2024年8月3日,由美國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跨黨派領導層組成的「國防戰略委員會」發布最新報告,稱中國是美國利益的「最顯著挑戰」、「最強大全球軍事威脅」。
特別是在長達20年的專注軍事投入後,中國正在多方面趕超美國,很大程度抵消了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優勢。今天的中國擁有超過370艘艦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反觀美國,造艦工業基礎不足,美軍「建設、維護和修復所需海上力量的能力,從根本上令人懷疑」。
雖然這份報告的初衷是渲染「中國威脅」,為美軍爭取更多經費,但就內容本身而言,的確道出了事實。擁有11個航母編隊的美國海軍,已意識到無論是造艦速度還是造艦技術,美國都已落後於中國。2023年美國下水各類海軍艦艇13萬噸,看似造艦能力比中國強(11萬噸),但這個數字有水分,13萬噸中有5.5萬噸是非作戰艦艇;而且13萬噸已是美國造艦的產能極限。根據美國海軍研究所提供的數據,如今中國造船業占到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曾稱雄世界的美國造船業的產能已經萎縮到0.13%。受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工人流失等因素影響,美國軍艦製造和維修能力一落千丈,目前美國本土能夠承接軍艦業務的造船廠只剩下4家。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美軍新一代「福特級」航母、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核潛艇、新一代「星座級」護衛艦的交付時間,普遍比原計畫延後1-3年。美國海軍甚至不得不將一些後勤保障類船隻送往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造船廠進行維護保養。在造艦技術方面,儘管美國在航母建造技術上仍領先中國,但美軍現役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是1990年代的產物,雖歷經改造升級,但潛力已被挖掘殆盡,與中國海軍055萬噸大驅完全不在一個水準線上。無怪乎海格塞斯會說,最近10多年來,五角大厦針對中國做過多場兵棋推演,結果無一例外,都是美國輸了。
結語
習近平在給川普的賀電中說:「歷史昭示我們,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中國希望與美國互利合作,但在維護核心利益方面,也絕不會害怕與美國鬥爭。珠海航展就是一個最新的注腳。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大陸盼統,台灣求好,化解兩岸僵局一步到位的作法,就是追求協同共好。倘若同心協力全面診斷台灣經驗的綜合情況,好的部分予以保留乃至發揚,不好的部分開出處方共同化解,似乎是對症下藥的上策。而以市場經濟與社會融合的民生發展為核心關切,城市地區為兩岸合作的試點平台,似應是當下起行的努力方向。
兩岸南南合作。30年來台灣地區社會發展結構變遷的根本脈絡,係跨越世代自南而北普遍深化的個體意識。前者受到教改及課綱的荼毒,後者則是由於 1998 年以來南台灣由藍轉綠。著眼兩者畢功於一役的對治方案,後者即為 2017 年開啟可作中觀層面經社對接的兩岸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與兩岸融合》,汪明生等,2022),前者則可嘗試以青年為主體,由微觀層面具體操作的協商民主互動會議(IM,汪明生,2011)。
當家作主,各自表述。民進黨的深層野心是企圖分裂國土,勾結外國勢力。多數庶民的直觀想望則是自己當家,不希望再有外來政權。前者必須嚴密防堵,後者其實與「一國兩制」差別不大,只是多年來島內由於惡質選舉與歷史文化因素,一直欠缺務實瞭解與理性看待。
「一國兩制」特區實驗。筆者於2006年在澳門舉辦的全球華人華僑和平統一大會發表題為「由南台灣觀點開創兩岸交流及地方合作新契機」論文,提出在福建找一近似高雄的土地,由台灣產學團體按照大陸政策法規,試行「一國兩制」,2010年發布的平潭實驗區即曾多年參與。2013年還蒙清華大學台研所劉震濤所長協助聯繫,並轉知地方主事領導:不要嫌貧愛富,不要看上不看下。可惜後來的情況落差較大。
先經後政,漏了社會。台灣2008的政策宣示原本有合理的發展規劃,係視社會人口與結構階層為經濟發展後的應變項,與流量涓滴下需要長期積累的條件存量,但國民黨以執政為手段、勝選為目的,深根基層自南而北已然壯大。武統不難,善後不易,拖統不宜,眼前兩岸融統勢須雙向,入島入心釜底抽薪,否則內外牽動,夜長夢多。
兩岸融統超前部署。台灣目前呈現的問題是現象(如北台灣),而其深層結構與問題本質較為複雜(如南台灣),搞得清楚都不容易,要談化解就非民間力量所及。然而,兩岸攜手連心就不一樣,許多課題事務可以自淺而深,由小而大,不只可為,甚至可走出一條有利融合與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筆者曾在高雄指導博士生多筆調研,在較為嚴謹的實驗設計與理論詮釋下,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社會層面的關切與重視,往往超越一般常提的經濟與政治。
世代互動會議。未來台灣治理需以民間產學與大陸政府聯手協作,以共同關注民生議題的解決,達成共同目標。以此檢視,台灣青年世代的多元價值與觀點,是後現代的多中心治理,價值判斷應由多方當事人(青年、企業、民眾)決定,此之謂民主;事實判斷應由複合領域專家決定,此之謂科學。兼顧民主與科學的開會方式即係IM,可以擇定適切議題,長期持續系統辦理。
(作者係孫文南院院長)
憲法增修條文和1991年2月訂頒的《國家統一綱領》,可謂原已為兩岸建構出「一國兩制」的雛型。 但現今中國大陸愈加具有單方主導兩岸統一的實力,而中國國民黨不僅不是執政黨,且即使仍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卻已不把追求國家統一作為政策目標。 因此,除非台灣已排除未來和平統一的選項,否則便不能沒有個追求國家統一的方案。
馬英九競選總統時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其「不統」的原意是指在他總統任內,不會和中共進行統一的談判。 雖然馬英九後來被誤解不再主張兩岸統一,但中共並不至於對其立場產生質疑。畢竟,馬英九執政時除堅定主張「九二共識」,更積極推動深化兩岸交流的政策,甚至已和大陸展開互設辦事處的協商溝通。
從《國統綱領》規劃的統一進程來看,李登輝執政時為兩岸奠定了「交流互惠」的基礎,兩岸統一幾近完成「近程」的目標。而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則基本完成兩岸「互信合作」之「中程」的階段性目標。至於「遠程」目標是要進入兩岸「協商統一階段」,而馬英九競選時所稱的「不統」,其實正是指他在任內還不會進入此一階段。
《國統綱領》揭示國家統一的最終程序,是要兩岸「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並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為終極目標。中國國民黨雖然反對中共提出的「一國兩制」,主張統一後應追求「一國一制」或「一國良制」的中國,但畢竟這都只是有待協商的原則性倡議或提案。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期,重申應展開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後,隨即被蔡英文將中國國民黨認同的「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固然「九二共識」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互信基礎,「一國兩制」則是兩岸統一後的政治體制型態,但因中國國民黨已無追求國家統一的政策,連帶使其對「九二共識」的認同,也左閃右躲而愈加顯得虛弱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使用「兩制」台灣方案的提法,是要強調追求國家統一的「台灣問題」,乃肇因於中國發生造成兩岸分隔的內戰,並非如港澳係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以致割讓了主權。因此,「兩制」台灣方案的基本原則與內容,勢必不同於港澳實施的「一國兩制」。不僅如此,兩岸過去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也已有了「交流互惠」和「互信合作」的經驗,故「兩制」台灣方案應比港澳的「一國兩制」擁有更寬濶的探索空間。
當前兩岸間分治政權「同屬一個中國」的「中國」,應是指在「祖國」意義上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但兩岸統一後的中國則是結束兩個政權分治的現狀,並承認國際法上僅有一個政權為代表祖國中國的中央政府,這是邁向兩岸統一深水區的最深處。儘管如此,馬英九執政期間因兩岸具有互信的政治基礎,不僅兩岸可共榮發展,中華民國在國際間也保有尊嚴,此經驗或可成為「兩制」台灣方案的起點和初步階段。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政治是社會最核心的支柱、利益與最大的發展動力,經濟與科技等都受其引導或支配。統一後台灣政治運作的成功,應該會為大陸的治理提供新生元素與參考框架,是故,在擬訂「兩制」台灣方案時應先從改良台灣的體制入手。
這個新體制應保留選舉制度與相關的民主元素,但又能去除目前領導人權力過大、無法制衡的情況,同時行政權應能受到合乎民主原則的制約。新體制應保留政黨政治與言論自由,仿效歐洲「兩院式聯邦內閣制」,政府採用上、下兩議會式內閣制,依「聯立式比例代表制」選出下議會代表,不分區與直選代表各半,共約兩三百名,選舉採行小選區方式,任期四或五年。上議會則由各縣市以大選區方式直選各產生四名代表,任期與下議會相同。各黨應於大選時推派行政長官人選,選舉結果底定後,由下議會代表選舉產生行政長官,任期與下議會議員相同。各縣市政府亦依上述原則,選出上、下二議會代表與地方首長,各縣市下議會人數應控制在40名以內,上議會則在20名以內。
統一後,台灣的國防勢必要與內地一體化,台灣的槍口當然不能再指向台灣海峽,軍隊不得不重新訓練組裝,這需要大陸駐軍協助。「解放軍」的名稱是內戰時代的產物,或可考慮正名為「中國國軍」。
政治的良窳與社會風氣密切相關,務必仿效當年香港「廉政公署」,訂立嚴格有效的全社會反貪腐制度,令台灣社會與官場自此弊絕風清,人民的稅金與商業運作費用皆能花在刀口上。同時,要有財產來源與去向不明的罪責,令富有之家不能再有錢可使鬼推磨,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參考北歐國家,推行具有真正社會主義精神的制度,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制度(social market economy),政府要根據成本核算管理物價,讓台灣實現符合社會主義精神的模範省,落實《禮運大同篇》的理想。企業政策要把重心放在幫助中、小、微企業,減輕社會資源向大或中大企業過度傾斜的問題,隨時培養能快速發展成大企業的中小企業,促使已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或中大型企業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歷史的統合是大問題,應由兩岸史學界,根據禁得起客觀檢驗的事實基本面與一般經驗法則,改寫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之後,依此新版中國歷史全面修改教課書,重新培養正確的世界觀與愛國心。
兩岸往來的證件檢查應繼續保留,以利於管理人口流量,但涉及貨物的海關檢查應全面撤除,方便貨暢其流與商務發展。台灣地小人稠,土地使用應符合法定使用目的,目的消失應由政府以累計歷年利息之溢價收回。開發只能賺取合理利潤,政府應有調節市場的能力與決心,令台灣貧民亦能有棲身之所。
至於在大陸各級政府應騰出多少位子讓台灣人出任,只是技術性的問題,當然數量越多、職務越高,越有利於吸引台灣人心。
幾十年來,全球先進國家早已碰到發展與治理模式無法解決當前問題的困境。兩岸統一後,應可以台灣作為開發新模式的研究與試驗基地,提升中華民族國家發展與社會治理的能力。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川普勝選後氣勢如虹,這將對國際與兩岸情勢產生極大震撼。雖然川普妄自尊大,出言不遜,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美、俄兩國可以藉由解決俄烏戰爭而改善關係,導致中俄聯手抗美的格局受到影響。依照判斷,川普將會乘勝追擊,依議題取向來拉一打一,在中俄之間採取主動,或聯俄制中,或聯中制俄,形成美中俄三邊關係的新格局,這才是吾等要關心的最新國際情勢變化,以及其對台海可能的影響。
至今中國大陸在外交上的三段論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對台的立場則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是一種內外有別的策略。儘管如此,台灣仍在以下三個方面受困於國際場域。
一、邦交國。目前台灣只有12個邦交國,情況各不相同,也不夠穩定,隨時都有減少的可能。美國雖在2019年通過「台北法案」,意圖阻撓台邦交國與大陸建交,但成效不大。
二、非邦交國。美積極推動「聯合國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歐洲議會與一些國家跟進,產生了一些作用。另外,美國可能會提高AIT代表的地位,歐方有意先從代表處更名開始。川普上台後,這些可能成為與北京談判的籌碼。
三、國際組織。在這方面台灣一直都沒有進展,只能原地踏步。
基於川普上台所可能產生的不確定性,兩岸應積極宣導和平共存的紅利,任何爭端都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以便鼓動互利風潮,創造互惠形勢。進而,還可嘗試上述內外有別的方式,推生出互利共贏的格局。
若民進黨可藉「不獨」來換取北京「不武」,兩岸即可良性互動,更可改善當前兩岸原地不動,甚至是惡性互動的困境,並為東亞與世界和平做出貢獻,進而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其中,尤以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為重,因為這事關台灣人民的公衛安全。此外還有國際刑警組織(ICP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也因涉及打擊犯罪與飛航安全,都極為重要。進而,兩岸還可共同發表和平宣言,其內容包括:擱置爭議、反對分裂、放棄武力與建立互信、尊重自主等,以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做鋪墊。
以此為基礎,未來台灣將可以在國際上做出更大貢獻,兩岸更可相互呼應,互為補充。待兩岸建立全面性堅實的互信基礎,國內外條件也已成熟後,可安排兩岸領導人會面,進一步促進雙方關係的和平發展,塑造「兩岸一中特殊關係」架構,共創兩岸新形式的政治安排。
時間不斷流逝,這對台灣的安全與發展極為不利,尤其台灣只能在大國博奕中求生存。再加上川普單兵作戰與付費保安的策略,不確定性極高,一旦與北京達成協議,台灣屆時可能被強押上談判桌,那才是台灣人的悲劇。基於此,民進黨當局應看清時勢,增加與對岸談判的意願,只有與北京達成協議,國際空間才有可能開展,否則台灣必定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作者係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台灣對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倡議的「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沒有回應,加上美西方積極操作兩岸軍事對立,導致兩岸統合發展停滯不前。兩岸若能避免戰爭,在雙方權益都能獲得保障下邁向統合,應該是最好的解方;台灣若想「武獨」,必然逼迫北京「武統」,不論結果如何,兩岸人民都會付出巨大代價,並摧毀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只便宜了隔山觀虎鬥的西方國家。即使北京慘勝收回台灣,未來的治理也是一大難題。因此,及早提出一套能讓彼此權益都獲得保障的方案,是當前的關鍵。
大陸雖很早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由於對如何保障台灣同胞的權益講得不夠具體,加上總感覺大陸在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不把台胞當作自己人,這可說是獨派力量持續升高的主因之一。要改變這種趨勢,大陸應嚴肅思考,直接提出「台灣兩制方案」,在其中具體羅列要保障台胞哪些權益,才可能獲得「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效果。
大陸設計「台灣兩制方案」的大原則應該是,明確保障台灣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台灣若讓渡出非關治安的國防軍事給北京,這樣就可以雙贏。但如何讓台灣同胞放心交出國防軍事後,不會讓北京用其對付台灣是一個難題。一個可以考慮的途徑是,駐台的國防軍事事務歸北京處理,但駐台領導幹部由台灣指定。
所謂「保障台灣維持目前生活方式」,當然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政治上的兩岸架構和名稱免不了需做一些調整,才能有兩岸統合的相貌,但不能讓台灣民眾有「被北京統一」的感受,否則不會被台灣同胞接受,因此未來國名必須是兩岸協商後的產物。而基本上,台灣人民被原有憲法規範所涵蓋的政治活動(如選舉、罷免各級民意代表)都必須維持,才會被台胞接受。
在經濟方面,要維持現狀比較簡單。可以仿效「香港基本法」的架構,讓目前的經濟制度都能保持,貨幣、交易、金融、保險等財經制度,都可用一個「兩岸統合基本法」的原則規範來維持原狀。北京對台灣的經濟活動不干涉,不派任官員,也不課徵稅收,兩岸經濟關係類似目前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關係。台灣財政遭遇困難時,還可向北京要求某種限度內的支援。
兩岸簽署WTO架構下的「自由貿易協議」,相互自由貿易免除關稅,服務業彼此高度開放。兩岸對對方同胞的到訪得提供交通、住宿、參訪上的優惠,甚至可仿效當年西德對東德人到訪,提供零用金補貼的作法,以促進兩岸人民互訪、融合。甚至,企盼早日統合的一方得向另一方提出,在「緊密的統合」(統合可分兩階段-初步和緊密)之後,對方居民可以優於市場的匯率、在限量內兌換己方貨幣,提供更大誘因加速緊密統合實現。比較複雜的是台灣的對外貿易關係;台灣需要和所有的貿易對象以「自由貿易協定」聯繫,並參與國際經貿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但名稱和身分可以是一個特區。
兩岸關係特殊,又有外力介入,非有特殊思考和設計,難以達成兩岸和統,兩岸決策者宜深思。
(作者係華梵大學特聘教授)
時代在變,台海形勢也在變,40年前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也需與時俱進,要在方針基礎上增添新理念、新內容、新途徑,才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台灣問題。
今天中國大陸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上中國已然和平崛起,對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信心,對解決台灣問題的能力也更加充沛。今日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以去中/反中/仇中為手段,將台灣民眾身分與政治認同背離中國人與國家統一愈走愈遠,甚至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乃至「民主台灣與專制中國互不隸屬」,這種以「兩國」取代「一中」,以制度差異拒絕統一的政治邏輯,加上台灣大選藍綠白三黨均拒絕「一國兩制」,已讓「兩制」台灣方案的實踐遇到新的障礙。
本來大陸對於「兩岸統一」的進程是和緩寬容的,但是台灣加速「去中國化」,又誤判香港「一國兩制已死」,公開拒絕接受「一國兩制」,而北京的「兩制」台灣方案已經擺在桌上,這種正、反對立,對北京實踐「兩制」台灣方案確實陷入邏輯兩難。然而,面對台海新變局,熟諳辯證法的中共,必然遵循「對立統一律」,將「兩制」台灣方案推入與時俱進新維度中重新檢視,將是解除兩岸統一障礙與困局的合理途徑。
「兩制」是「一國」之下的兩制,如以「和平統一」為之,兩岸有更多的時空共議統一後的「一國」及「兩制」台灣方案的具體內涵,如果台灣連和統也給予拒絕,「兩制」台灣方案就會依循北京的邏輯,在面對台海新變局下貫徹實踐,那就是先完成國家統一,將目前台灣所堅持的兩岸「兩國」互不隸屬,變成兩岸「一國」主權與領土的合一列為當務之急,俟國家統一後如期實施台灣方案。
台灣不同於香港、澳門,在兩岸憲法一中、主權重疊、治權分離的時代,早已是事實上的「一國兩制」。台灣原本比港、澳有更多的政治運作空間,可惜國民黨執政時期將「九二共識」化為「一中各表」,只做兩岸交流,不談國家統一;民進黨走台獨路線,不僅自我去勢兩岸交流,更將台灣推入獨統對決,此一變局逼迫北京思考先加速兩岸統一,再調整修訂台灣方案。
北京已從香港吸取經驗,將「兩制」台灣方案當作動態邏輯處理,除了維持台海兩岸「兩制」並存,必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合為一;堅持「愛國愛台」的賢能人士治台;維持台灣政黨民主競爭,但須解散「台獨」政黨;從教育上撥亂反正,根除民族分離主義,強調中華民族主體意識,並堅持以中國人為身分認同上位概念,用「中國崛起」教化台灣人以身為中國人為榮。
最後,大陸、台灣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統則強,分必亂,「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對「兩制」台灣方案,大陸宜做調整,台灣也需反思,和平統一才有「一國兩制」。兩岸和平發展、相互融合、共議統一,對台灣是上策,對大陸是給台灣方案加分,對全中國是由形式統一走向實質統一的價值實現。
(作者係中山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