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台灣與大陸之間的認同感問題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尤其在「馬習會」之後。2016總統大選新聞更充斥在所有平面及電子媒體之中,因此選民們也開始產生過度情緒化的舉動,導致台灣的民主漸漸從量變變成質變。

棒球在台灣一向就相當熱門,尤其前陣子舉行的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更掀起全民瘋狂,全台球迷無非就是希望能發揮主場優勢奪下佳績,但因政治因素使原本單純的加油行動變了調。

這一次的棒球賽本來應該是砲口一致對外,努力為我方加油的一場比賽,結果士氣還沒提起來,台灣內部就因要幫「中華隊」,還是「台灣隊」,加油給弄臭了,結果不只是民眾在意識形態上產生爭論,球場這個聖地也遭到了政治污染。

在棒球直播的同時,畫面上不斷出現「台灣就是台灣、台灣隊加油」,除了網路上發起所謂的「正名」運動外,新聞更藉由模糊的焦點來借力使力,挑起人民之間的衝突與對立,加油聲也頓時成了洩氣聲。

請問這些主張正名的朋友,難道隊名非你喜好,你就不幫台灣的球員加油了嗎?如你們不願意幫「中華隊」加油,堅持只願意幫「台灣隊」加油,你們愛的可能不是棒球,而是把「加油」當作一個宣傳自己個人理念的工具吧。

另外,日前因大陸測試臉書伺服器,大量大陸網友到獨派政治人物及媒體的粉絲專頁留言,而台灣一大批網友跳出來,用「支那賤畜」、「中國豬」、「通通滾回去」等字眼辱罵對方。台灣網友這種一邊指責大陸不開放臉書違反網友自由,一邊又反對大陸網友前來留言,甚至發動檢舉帳號的行為,凸顯出嚴重的雙重標準,也加深了兩岸年輕族群彼此之間的疏離感。

從棒球比賽及臉書使用都發生意識形態爭議看來,台灣社會已很難以理性思考問題,這才是台灣真正的悲哀吧。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日前中國大陸部分地區臉書解禁,蔡英文臉書宣告淪陷。反中人士總認為「上臉書」是一種自由,殊不知,在大陸網友看來,是野人獻曝。

要理解:全世界正透過網路進行精密的攻防戰。美國與大陸對決,大陸已落後太多。1990年代,網路初興,Yahoo、Google等多數網站,大陸都可以自由瀏覽、登錄、下載。然當美國注重網路,動用國安力量經營網路監控、對大陸進行網路攻擊之際,大陸正全力搞經濟,無暇顧及網路這一塊,因此網路的輿論戰落了下風,不僅個資外洩,美國更長期通過網路對大陸及中華文化特質進行下毒,達到商業攻擊與影響政治的目的。

台灣朋友或許認為不切實際。但是,只要真正研究網路作戰的工作者,或對國安方面略有關注,都可知筆者所言不假。

大陸為了保護產業,也為了網路話語權,推出了種種限制政策,也大量拔擢了自己的網路平台。於是,全球物流配送系統的阿里巴巴誕生了,新浪微博、騰訊微信、QQ、優酷、土豆、百度、網易,每一個平台的用戶及市值以億計算。台灣誕生了什麼?

反中者過去常在臉書上與大陸人對罵:「等你能上臉書時再來嗆吧!」大陸網友回答擲地有聲:「我現在就在上臉書!不然你在跟鬼說話嗎?」

嚴格來說,中國大陸並未禁止人民上網。因為下載軟體,翻牆就能上臉書,大多數情況下還免費。禁止嗎?沒禁止。翻牆上網會被判刑嗎?不會。頂多要付費。

大陸提升國家網路產業

這些年,大陸在網路產業,做了以下幾點努力。

第一點,是保護本國產業。

為了保護本地農產品,國家不准進口外國農產品。消費者如欲購買外國產品,必須多花錢。相同的概念,大陸早期為了扶持當地的網路產業,對外國網路企業做出限制,大陸人要使用外國網站必須多花錢,並非沒有自由。

第二點,並非封鎖,必須符合當地法律才可上市。

要進入大陸市場,必須符合大陸法規。Google早年不願接受,現在懊悔莫及。臉書創辦人與習近平握手、到清華演講、到西安漫步,展現的就是願意接受大陸法規的誠意,臉書應該很快能在大陸開放。

超自由的美國長期封鎖大陸的網路,新浪、網易、QQ、搜狐等郵箱從來都不被美國採用,百度也曾一度禁止。台獨人士知道嗎?

中國大陸打造了一套自己的網路產業鏈,以微信而言,不僅幾乎有著臉書的所有功能,尚能線上付帳、訂票、支援第三方支付,隱私程度獲得一定的保障。儘管兩者主要功能並不相同,但是,當大陸人民使用更為方便、快速、國產的微信微博,憑什麼要人棄之,而改用會盜竊個資的外國貨「臉書」,才叫「自由」?

阿里巴巴在雙十一節單天商品成交額高達912.17億元人民幣,零售平台總共有8個產品創下世界銷量紀錄;百度的市值幾乎是Yahoo的兩倍;WeChat全世界用戶12億,是LINE的2倍,更高於被臉書收購的WhatsApp;騰訊的市值已超過英特爾、思科和惠普等美國科技巨頭。全世界排名前十的重要網路產業,幾乎不是美國的,就是中國的。

馬雲說,未來15年內,中國大陸內需是美國的3倍。

全世界積極加入大陸的網路市場,結果台灣卻以大陸能不能上臉書來判斷先進與否,這不是很可笑嗎?當台灣人以上臉書與Google為榮之際,其實揭露了一個悲慘的事實:我們沒有自己的網路產業,卻自得其樂。

臉書失序會加深兩岸隔閡

臉書的自由是什麼呢?就是一邊高喊自由,一邊封鎖刪除不同意見者。例如:口沒遮攔的蔡英文支持者,就是一邊高喊自由,一邊罵人「支那賤畜」、「中國豬」。

綠營人士說,要讓中國人來到民主自由的世界!

但有大陸網友說,看了台灣太陽花、台灣臉書和PTT,更加瞧不起台灣的民主自由。也有大陸網友說,從小,教科書說台灣是同胞,孰料翻了牆,發現台灣人竟然把他們當「支那賤畜」。「要島不要人,留下周杰倫」的口號在大陸年輕網友間流傳。

大陸網友看到台獨不理性的發言,於是發言也難理性,在網路此一難以溝通的平台,對罵取代對話,羞辱取代討論。讓使用臉書的大陸朋友從熱愛台灣,走向支持中共武力解放台灣。而大陸網友的鷹派言論,則增加了台灣年輕人的反感,讓不少人從不統走向拒統,認為中國大陸這鍋粥,一旦老鼠屎太多,也讓人對粥敬而遠之。

臉書的開放,能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嗎?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10月底,美國派出「拉森」號導彈艦,在我南海地區所屬島礁12海浬領海巡航,既沒知會我方,亦沒通告中國大陸,僅透過媒體叫陣,這種粗暴的行為讓人對南海形勢捏把冷汗。

全球的軍事觀察家都在看美國這場戲如何往下演?中國大陸會不會與美國「碰瓷」,而不顧瓦全?

有些專家認為打不起來,有些不排除擦槍走火,但無論是打或不打,台灣都不能當旁觀者,因為火必定會燒到家門。

打又可分大打或小打,大打當然是核子戰,用的是毀滅性的武器,小打則是局部戰爭,用的是傳統武器。到底會大打還是小打,或可從歷史找到一些參數。

1914年6月28日上午,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刺殺主張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公認是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二戰導火線則是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在東方,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被認為是中國抗戰的開始,也有說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對日宣戰。

當然,從兩次世界大戰總結的經驗,導火線都是爆發點而已,背後都另有其因,不外歷史糾葛、領土爭執、軍備競賽、拉幫結派、區域利益等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塞爾維亞人的波士尼亞,從15世紀以來就一直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在18世紀末,被奧匈帝國單邊強行吞併,引起塞爾維亞人強烈的仇奧情緒歷史糾葛。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一直是法國的奇恥大辱。

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循著一戰的軌跡而來,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導火線也應該與前兩次大戰有關或延續。而南海問題具備了二戰留下的歷史糾葛、海洋領土聲索、中、越、菲軍備競賽、美日菲越拉幫結派及美日區域利益。因此,挑起國際衝突,形成三戰導火線不無可能,美日不能過於莽撞。

中美如在南海開戰,整個太平洋周圍都必涉入,台灣也跑不掉當魚池中的魚,台獨切勿高興得太早,可能的結果,是中美玉石俱焚,台灣陪葬。

(作者係自由作家)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據民調顯示,很多人拒統,但又有半數人認為未來必統,由這個角度來看,「馬習會」提到的撤飛彈問題,似乎值得一談。

這是個老問題,老被問的問題,但其實它是一個問了也白問,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也是一個假問題,但就因為很假,所以感情上要一再問,問了自己才舒服。

理智上,如果認為必統,那大陸布置飛彈,一千顆還是一百顆,指東還是指西,又有甚麼關係?朱日和軍演基地出現總統府的佈景,又有什麼關係?反正是統定了,命運已定了,那大陸要飛彈做啥?難道飛彈只是為了統一後,把台灣當靶場用的嗎?理論上,飛彈是為了拒統而設,大家卻認為必統,那飛彈設了幹嘛?為福建增加觀光景點?

所以,馬總統根本不應該問這種小學生的問題,只有小學程度,或是拒統想獨但又不好說出口的人,才會問這種空心無意義的問題。

說要撤,撤多遠?撤到馬總統的家鄉,湖南?今天撤,明天就可拉回,有意義嗎?撤得越遠,要用時就會用體積更大,殺傷力更大,閱兵時排在後面的大傢伙,那怎麼辦?飛彈撤了,火箭炮算不算?後者可打400公里,到蘭嶼,那怎麼辦?撤了,遼寧號航母到淡水河口,殲15在桃園外海,那怎麼辦?

真想對付飛彈,讓大陸怕,就要如台獨行政院長游錫堃所說的,也向上海打飛彈,台商打死也活該!這,你敢嗎?

所以這實在不是個問題,但問題問久了,成了個錯亂的感情問題,成了倒果為因,說是你不撤,會傷害台灣人的感情。習近平面對這種老問題、一再問的無聊問題,只好用老答案回答:「這不是對付台灣的」。但這種回答還是傷感情,馬英九沒有掀桌,沒有求再撤退一千公里,又被罵翻了,說是傷感情、傷台灣的民主、傷台灣人選擇的權利。

但大家又知道,選擇台獨就是選擇飛彈,這個常識大家又不願意講出來,怕傷感情。

其實講現實,從和平發展的大局想,為實現兩岸一家親著想,習近平對台灣當然會採取最大的寬容態度,台灣實在不必在飛彈這個老問題上再扯蛋,這沒有意義,還可能真把狼喊出來了。

(作者係文史工作者)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媒體人、學者、政客經常批評「台灣從科技島淪為代工島,只能歹活一陣子」、「代工廠長期頂著高科技光環,日夜趕工,如今只能「毛三道四」;並倡議台灣產業要自創品牌,擴大內需,提高附加價值。

全球分工之趨勢

台灣有「代工」,不限於IT電子產品,成衣、運動鞋、傢俱、工具機,許多世界名牌產品也多是台灣代工。所謂「代工」就是台商製造,交給品牌廠商銷售,過去大多是為外國品牌代工,今天也有台商為台商品牌代工,如廣達、和碩為Acer代工。

世界的產業早已全球分工,一些國家擅長於設計及產品開發;一些國家擅長於品牌、行銷及通路;而台灣、韓國、中國大陸卻以製造領先。世界許多名牌皮包,只有設計與行銷,沒有製造工廠。又如Apple開發的iPhone、iPod;任天堂開發的Wii領導世界風潮;但代工、製造都在台灣。台灣DRAM技術雖源自美、日,但美光、爾必達則必須依賴台灣華亞科、力晶來生產。

台灣擅長於製造

台商擅長於製造,製程效率高,成本低廉,流程富彈性,交期快。這是台灣獨步全球的製程管理技能,所以才能取得世界專業「代工廠」的美譽。 

台灣的產業要快速成長,必須借力使力,為外國知名品牌「代工」製造,才能擴大規模,躋身世界舞台。最明顯的是個人電腦(PC),世界九成以上的PC都是台商製造,無論Dell、HP、IBM、Apple、聯想、Toshiba等都是台商代工。台商自有品牌銷售市占率不及世界20%。若沒有其他80%代工,台灣PC產業能取得世界第一的地位嗎?縱使PC代工毛利已微薄,但薄利多銷,仍可維持這項龐大產業欣欣向榮。而且台灣因為有這一靠代工起家產業的壯大,才帶動了台灣PCB等電子零組件及材料產業的發展。

IC代工更是台灣發明的營運模式,鑒於IC晶圓製造廠投資金額龐大,擅於IC 設計的專業人士未必都有能力投資建廠。因此,台積電、聯電開創了設計與製造分工模式。在促成世界IC設計行業蓬勃成長的同時,台灣的IC代工廠也已壟斷了世界IC晶圓製造,而且帶動了台灣IC封測、設計及設備廠的發展。

ODM技術含量高

「代工」絕非只是複製,按圖施工、組裝而已。「代工」分OEM與 ODM。今天台灣電子業的代工多是ODM,即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零組件開發,到製程創新,均由台商自主研發。台商這種ODM含有厚實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價值。

台灣大型的電子ODM代工廠,如廣達、和碩,台積電都擁有數千,甚至上萬人的研發團隊。這些「代工廠」本身也擁有數千項專利。如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即僱用了1,000位以上有博士學歷的專業人才;其半導體製程技術在全球僅次於Intel。

最熱門的大陸山寨機,是由台灣「聯發科」配合大陸客戶需求設計整合成的晶片組,交由大陸品牌廠商組裝銷售,號稱MTK inside。這雖也是「代工」,惟核心技術都在聯發科,零組件也都在台商,這樣的「代工」能說少有附加價值,沒有技術嗎?

有許多國外知名品牌廠商如HP、DELL,因本身產品的成本效益不如台商 (如廣達、和碩)開發的產品,而主動要求與台商策略合作。他們關掉本國的製造工廠,委由台商ODM。台商因為品牌歷史短,知名度不高,或通路不普及,無能力開發歐美大市場,也樂於合作,專事產品開發。歐美品牌廠商從ODM廠每年開發出的新產品樣品中選擇幾款,委由台商生產製造,再以歐美品牌行銷全世界,雙方互蒙其利。

這種ODM的附加價值及毛利都不差,比自行在歐美布建通路行銷省錢又容易很多。

台商壟斷生產線

主機板、PC更是由台商掌控全球九成以上的生產。台商已將製程效率發揮到極致,即使在台商中經過優勝劣敗的淘汰,以及規模經濟大者恆大,也只剩下少數3~4家壟斷市場,如主機板業的和碩、技嘉、華擎等。筆電碩果僅存者廣達、和碩、仁寶、緯創已擁有絕對的製程優勢。目前國內外看不出有那些廠商可以取而代之。

雖然部分成熟產品的毛利越來越微薄,但也有不少產品代工毛利達三、四成以上。何況ODM的利潤也不僅限於組裝的「毛三道四」微利,PC代工廠自喻為出海口,藉機掌控上游到下游零組件與材料的投資生產利潤。更重要的是資本週轉率高,因此毛利雖薄,但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卻是台灣各行業中少有的高報酬產業。看看近幾年鴻海、廣達、華擎及分家前華碩的每股利潤(EPS),即可瞭解他們絕不是歹活,而且也不只活一陣子。

(作者係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經過千呼萬喚終於出台了;沒想到不看還好,一看真讓人失望透頂。王金平院長名列不分區第一名,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後頭一堆號稱要投入縣市長選舉的「生力軍」,居然是一群敗軍之將掛帥,整個陳腐的氣息讓人望之卻步,國民黨又再次告訴了人民,它的確是個標準的封建反動政黨。

用不分區來培養未來的縣市長人選,乍聽之下是個不錯的想法,但國民黨這些所謂將來的縣市長選將,現任立委黃昭順、前桃園縣長吳志楊、前立委張麗善、花蓮縣長傅崐萁的夫人徐榛蔚,那一個不是早在地方上打滾已久的老油條,這些人若有能力,何不繼續在地方上打拼?證明他們的所謂「基層實力」根本不堪一擊。這份名單是國民黨徹底與地方派系妥協的產物,這樣的人選,如何讓選民支持呢?

這份名單中號稱要給青年人機會,因此提名了TED×Taipei創辦人許毓仁,但為何提名一位成功的網路創業者,就叫做給青年人機會?國民黨難道真以為這樣就能吸引到青年選票,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至於前國民黨青年團團長徐巧芯納入名單,是否代表未來擔任國民黨青年團團長,便是踏上立委之路的既定模式,還有待觀察。

另外,提名柬埔寨裔新住民林麗蟬不是壞事,但為何這樣的機會不給新住民中比例最高的陸配呢?她們難道不是更能代表新住民群體嗎?提名這些看似清新的素人(綠的是假素人,但藍的是真素人),真的能在立法院為藍營的政策辯護嗎?看看稅改巨砲曾巨威的下場就知道?倒頭來又是一群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大家一場誤會!

許多人批評民進黨的不分區名單,是一堆政治性十足的人物,但我不懂不分區立委政治性格不足,如何為黨辯護?民進黨的名單中不論是蔡培慧、顧立雄、段宜康、尤美女…,他們的好壞先不論,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戰將?民進黨正是靠著這種「上首功」(戰國時代秦朝的戰功制度:戰獲首級者,計功受爵,時所尊上也)的制度,配合打破封建世家的師徒制(師父選上立委拉徒弟選議員),使得民進黨從上到下戰力無窮,即使前一波打敗了,後面還有幾波等著再上戰場拼殺,生生不息的民進黨對上陳腐老朽的國民黨,勝負早已不言可喻了。

國民黨沒有中心思想,分不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因此在戰略問題上錯誤連連,即使偶有戰術上的僥倖勝利,都難以彌補戰略上的失敗。提出的人員先天上就不是戰將等級,又怎能奢望他們進到立法院會與囂張的民進黨正面衝突呢?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面對明年過後,可能即將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我們還能期望他們能在立法院有何作為嗎?

(作者係新中華兒女學會秘書長)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好不容易,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結束訪美行、打鐵趁熱接連公布副手及不分區立委名單,希望拉抬落後的選情;不料副手王如玄竟被攻擊,不分區提名也被媒體譏諷為「史上最爛」名單,看來朱立倫選情已花光「馬習會」贏得的籌碼,選戰漸入最後衝刺期,國民黨的選情還有得救嗎?  

始終擺盪在黨內派系勢力和現實壓力間來回算計的朱立倫,果然提不出像樣的不分區名單。客觀環境遠不及 2012年馬競選連任,朱立倫無法藉由提出亮麗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加分就算了,竟然還減分。黨中央所謂「2+2」以培養下屆縣市參選者為提名考量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艱困選區嘉義縣沒提名,但高雄市黃昭順、屏東縣曾永權、花蓮縣縣長傅崑萁的妻子徐榛蔚等全列入安全名單中,黨內中常委侯彩鳳跳出來反彈,直批提名無法接受,反諷黨中央「饒了國民黨吧!」媒體也直接批判這份名單明顯是利益分贓、收買黨內勢力,只想拱出藍營的傳統票源,不分區名單前瞻性和理想性不足。

不分區名單引來批評

11月20日雖然有中常委在會前委揚言提案,將規定變更為「贊成票達2分之1」以上才能獲得提名,現場投票前也有中委串連抵制,但黨內反彈最後還是被及時化解。

國民黨中常會在10月28日修改不分區提名辦法,讓不分區立委且任立法院長者連任不限屆數,當時有29名中常委連署,但青年、青工系統的中常委均未參與連署,黃復興黨部主委戴伯特甚至罕見地發言,主張不應以任何形式為某一個人量身打造不分區「連任」條款,呼籲王金平應主動要求列入排名10名之外,理由是要王展現「與黨同心的決心」,結果引來王系的不滿。不僅王金平以「沒有身份」為由暫停輔選行程,挺王人士還向媒體爆料,上演「我傻子、你騙子」的朱王大戰。

果然,朱立倫根本沒有能力再承受王系出走的打擊,現實壓力迫使他必須回頭和王系人馬妥協,不但讓王金平再度領銜分區,還吸納了張麗善、黃昭順等王系人馬排入安全名單中,卻在邊緣外(13名)排入反王的軍系黃復興黨部書記胡筑生,希望藉此鼓勵黃復興選民走出「換柱」的不滿情緒,出來投票。問題是朱立倫如此自我想定的提名策略,背後政治操作手法「段數」之低,連綠營都暗爽在心中。

再看朱立倫副手選擇無黨籍的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朱立倫原先設想王如玄既是女性,而且長期關懷女性議題、人權律師的形象,有助爭取女性票源,加上在勞委會主委任內通過多項有利勞工的立法和政策,能吸納基層勞工,不料媒體把所有焦點放在她買軍宅和告勞工的舊事。同樣是選舉素人,口才便給的王如玄,對上蔡英文副手陳建仁,能不能在選戰進入捉對撕殺的最後關頭時討到便宜,還有待觀察。

政治性格是朱的最大敵人

檢視朱立倫自接任黨主席以來,不論處理高層關係或黨政運作,無不顯示亂無章法、手法粗糙的缺憾,欠缺謀定而後動的智慧,且政治操作的觀照度不足,如同下棋新手,只想到自己想下的,完全無法評估出對手的落子。從黨提名總統候選人「換柱」風波,到「先倒王後擁王」的操作,竟然都是由黃復興先發動,朱立倫則擺出一付事不關己的中立姿態。但套句馬英九在去年「九月政爭」 時說過的:「如果這不是關說、那什麼是關說?」外界同樣也要問朱立倫:「如果黃復興黨部不代表黨中央,誰能代表黨中央?」

從朱立倫身上透露的是,他雖然屬於年齡不大的中生代,腦袋裝的竟然是國民黨舊時代的權謀思考,難怪上任黨主席至今,總是被認為「機關算盡」,偏又段數不高、謀士能力不足,導致政治操作屢屢被媒體和黨內「吐槽」,而難以自圓其說。朱從政之途上的最大敵人,實為他不夠成熟的政治人格和包容性不足的用人哲學。

目前國民黨朱立倫配王如玄;親民黨、民國黨宋楚瑜和徐欣瑩配,對上民進黨蔡英文和陳建仁的組合,蔡陳配民調保持領先,朱王配在後苦追,而宋徐配則有被邊緣化的壓力。選戰進入最後衝刺,國民黨用同樣的兵、同樣的將、打同樣的「團結」老戰法,要不重蹈去年「九合一」慘敗的結局,只能祈禱對手犯錯或等待奇跡!

(作者係政論家)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柱下朱上」,原先是「兩個女人的戰爭」,如今變成了「英倫之戰」。朱立倫出馬,雖然稍稍穩住了國民黨的氣勢,但是,選情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面倒的格局,蔡英文似乎穩操勝券。那麼,朱立倫真的沒有勝選的機會嗎?他可以有那些贏的策略?

選戰中,佔上風的人持盈保泰,不製造爭議話題,減少和對手交鋒是常用的戰略。居下風的人就必須主動出擊,提出對手不得不回應的議題,透過交手,凸顯對方的弱點,拉抬自己的聲勢。那麼,朱立倫可以主打那些議題?

朱立倫早就向蔡英文下過戰帖,要求辯論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並且向蔡英文提出質疑,要求她回答,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如何維持兩岸現狀?這的確是一個必須說清楚、講明白的問題,特別是在「馬習會」之後。

「馬習會」所傳達出最主要的訊息,就是習近平和大陸方面已經在為「後馬時期」的兩岸關係預做綢繆,設定遊戲規則,鎖定方向路徑。這個遊戲規則很簡單,那就是接受「九二共識」,一切好談;不接受「九二共識」,一切免談。換句話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錨石或定海針,台灣不管由誰當家,都必須面對這個基本格局。

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關係的路可以越走越寬。事實上,在「馬習會」後,眼尖的媒體人就發現,大陸中央電視台在播報馬總統的消息時,已經不再迴避中華民國的國旗,或貼上馬賽克了。對馬總統的稱呼,也從台灣「地區」領導人,改為台灣「方面」領導人,給予「中華民國事實存在」一定的空間。

如果明年是蔡英文勝選,但是她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呢?從經濟手段到外交行動再到軍事壓力,大陸可以用的籌碼很多,兩岸關係輕則台海之間「一灘死水」,嚴重一點讓你「風雨飄搖」,再重就可能是「地動山搖」了。

所以,朱立倫當然得緊緊咬住蔡英文,逼她對「九二共識」表態,要她講清楚,什麼是「兩岸現狀」?她又如何能夠「維持兩岸現狀」?同時,在兩岸關係之外,朱立倫還有一個需要多著墨的議題,就是他主張憲政體制應該朝內閣制方向推進。

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原先是偏向內閣制的設計,行政院長的任命需要立法院同意,總統發布命令需要行政院長副署。可是,李登輝為了集權,透過1997年第四次修憲,把這個體制改成了半總統乃至於大總統制,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這種權責不符的制度安排,除了不符合憲政原理之外,也在實際執行上造成了總統擅權和政府失能。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我們看到總統不僅對國防、外交、和兩岸的人事與政策大權一把抓,而且透過掌控行政院長的去留,影響整個行政部門的用人與決策。但是,卻不必面對立法院的質詢,不必為政策的良窳和施政的成敗直接負責。行政院長可以像走馬燈似地換人,總統卻高高在上穩坐釣魚台。

其實,內閣制比總統制要權責相符,而且較容易處理憲政僵局和政府失能,這已經是學術界的常識。世界上大多數的民主先進國家都採用內閣制,即使是法國的半總統制也建立了國會多數黨組閣的慣例。典型總統制的美國,能幹如歐巴馬,碰到了反對黨居多數的國會,也是吃盡苦頭,重大政策一波三折,行政機構幾次面臨關門困境。倒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選擇了總統制,主要原因無它,領導人想要集權罷了。

從參選國民黨主席到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朱立倫一路走來,都旗幟鮮明地主張內閣制,就國家長治久安的立意來說,這是一種深謀遠慮的看法,應該在這次的選舉中,成為主要的選戰議題之一,所有的參選人,都應該要對此表態。

選舉涉及的面向很多,但是,議題的設定絕對是主軸之一。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年輕世代的未來等等議題固然重要,但是,論述上會形成一人一把號的多重選擇題。接不接受「九二共識」和贊不贊成內閣制,則是黑白分明的是非題,只要操作得當,可否之間,沒有太多讓對手迴避的餘地。朱立倫應該在其中找到贏的策略,凸顯蔡英文的台獨本質、空心不實、和想要抓權攬權。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從1996年開始,由台澎金馬地區公民以直接投票決定總統及立法委員,迄今已行之有20年矣。這個過程混亂嘈雜,充斥著低水準的政治惡鬥把戲,一次次地嚴重撕裂台灣社會,更污染了與癡呆化下一代青少年。

可以認為,從1996年到今天,台灣陷入到一個自虐自殘的荒謬遊戲中,但藍/綠政治勢力卻煞有其事、樂此不疲地扯皮攪和,根本上是在分工合作愚弄所有人民,以詐騙他們手上的選票,取得自己政治權力/權利的合法性。這才是「台灣人的悲哀」的真相。

而這一切源於政治要角與其掌控的政治權力的乖離言行/惡意行政,所建構出的台灣特色民主政治模式。1996年直選產生的李登輝,在日本公開承認,他是如何為祖國日本成功臥底中國國民黨,忍辱負重爬上總統/黨主席大位,擘畫並主導推動了「台灣民主改革去中國化」,為台灣的依附/回歸日本奠定基礎。李登輝一針見血地指出,「本土化/民主化」、「去中國化」路線,其目的不是為了台灣人民,而是為前殖民主人的利益。

簡言之,在美/日與中國大陸愈趨尖銳危險的「台灣角力」背景下,台灣在近二、三十年期間,逐步地服從美/日的策劃指示,蛻變成如今的局面。對島內全民,特別是青少年,長期透過政府/政黨機器,炒作/宣傳/教育若干「普世價值」,其核心功能是鞏固對中國母體的疏離/敵視,以及追求徹底切割的意識。

因此,台灣逾千萬的選民,其實是被軟硬兼施、無從選擇地,淪為「合法化」政權輪替、禍國殃民的投票工具,充當美/日霸權「制中」的傭兵。

2016年大選蔡英文被認為篤定勝選,連帶促成該黨在立法院過半,加上先前的九合一大勝,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樂觀氣氛瀰漫了2015年整年。之所以如此,民進黨或蔡英文只是守株待兔罷了,馬英九的8年執政看起來幾乎都是在為民進黨「助選」,再配合美/日的表態與介入手法,便更能清楚意會馬的何以如此了。

「馬習會」是北京對馬英九2008年後主導的兩岸關係正面進展的肯定及溫暖的致謝。但另外的深意卻是,跟台灣的中國國民黨道別。也藉此一空前舉動,含蓄地暗示,始於1979年的北京對台政策,到此告一段落。北京將以新的思維與作為,面對與因應民進黨/蔡英文一黨獨大的「台灣問題」或「兩岸關係現狀」。

2016年之後,國民黨恐將消逝於1949年以來的台灣政治舞台,或是以所謂「台灣國民黨」邊緣性地苟活,從傳統的「國共關係」角色中退出。「台灣問題」則將變成「非中國」的「台灣人國家」問題。

(作者係本刊主筆、退休教授)

週四, 12 十二月 2024

11月18日下午,朱立倫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提名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搭檔參選正副總統;無獨有偶,宋楚瑜當天早上也宣布邀請民國黨主席徐欣瑩搭檔參選。再加上日前蔡英文邀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當副手,2016總統大選三組人馬終告底定。

同一天,綠營智庫新台灣智庫公布最新民調,蔡英文支持度續以48.4%遙遙領先朱立倫的20.4%,宋楚瑜則在「馬習會」後只剩9.3%。「馬習會」後,偏藍營的台灣競爭力論壇10日曾公布委託趨勢公司進行民調,結果為蔡英文45.2%,朱立倫22.5%,這個結果和新台灣智庫民調結果趨同,蔡朱穩定差距一倍以上。此次民調也模擬宋楚瑜退選的情況,如果剩朱蔡對決,蔡英文支持度將衝破5成到55%,朱立倫也會上升到25%。雖然宋楚瑜選擇了徐欣瑩當副手,顯然不會退選,但宋支持度一路下滑,退選與否似乎對大局影響不大。

朱王早已聯盟

國民黨換柱成功後,確實讓國民黨立委選情有所提振,但緊接著就是面臨該如何處理王金平的問題了。為了國民黨的選情,同時也要安撫王金平,朱立倫確實做了不得不的妥協,決定修改不分區立委的提名辦法,對不分區立委且任立法院長者,連任不限屆數,無疑為原本受限只能連任兩屆不分區的王金平解套。隨後,屬於挺王立委的李慶華馬上再臨門一腳,連署29位立委要求將王金平列名不分區立委第一名,這下徹底將了朱立倫陣營一軍,也讓外界一直質疑關係緊張的朱王二人似乎面臨攤牌時刻。

其實,知情人士表示,朱王二人的關係早就是結盟關係,以朱立倫的務實妥協性格,如果沒有先和王金平談定,絕不可能出馬參選。所以修改不分區提名辦法,再由立委連署讓王金平穩坐不分區立委第一名,根本是早就寫好的劇本,大家都只是照劇本演出而已,何來朱王二人「關係緊張」的說法?雖然,國民黨內除了黃復興黨部主委戴伯特代表軍系,在10月28日的中常會發言,反對王列名不分區首位,也曾傳出有院長級大老不滿讓王金平列不分區立委第一名,甚至揚言退黨明志一事,但這場挺王、反王戰事的結果,顯然在朱立倫「大局為重」的堅持下早已拍板定案。

以目前國民黨的總統選情而論,由於朱立倫正處於挺柱和反王二派人馬的夾擊下,使得他的選情始終未見好轉。國民黨中央對「挺柱派」還保持相當程度的樂觀,總認為透過各方面的努力,會有可能爭取柱粉們的回心轉意;不過,對反王派人士如何安撫,國民黨方面就顯然難以招架。以最近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李艷秋在她臉書上的一篇文章為例,她就直指王金平在立法院布建的人馬,足夠建立一支15-20人的自衛隊,當國民黨敗選,即使王金平選不上立法院長,也將成為國民黨內唯一有實力接下黨主席的人,所以「中國國民黨」將改為「台灣國民黨」。李艷秋還表示,從蔡英文對外宣稱選上後「不會整碗捧去」、「選後要合作」,無疑都是向王金平喊話。她認為,其實大選已經結束,民進黨全面執政,國民黨僅餘「王氏一脈」。此外,也有學者投書認為,王金平列不分區第一名可能使高達8%的泛藍不投票,但未來是否造成國民黨立委大敗,還值得觀察。

救命仙丹 vs. 票房毒藥

究竟王金平對朱立倫和國民黨而言,是救命仙丹還是票房毒藥?朱立倫有沒有不和王金平合作的選擇呢?以國民黨對外要應付早已整合完畢、好整以暇的民進黨四處拔樁的壓力,對內還得忙著安撫因換柱,揚言拒投的「柱粉」不滿情緒,答案很明顯是「沒有」。畢竟國民黨如今已呈現前所未見的士氣低迷的困境,想走出這種困境,只能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整合所有可以整合的資源。

從政資歷深厚的王金平早就了解情勢,所以從10月27日起,連續取消2場為藍委候選人造勢站台的行程,像無預警取消嘉義立委站台行程;連素來與王交好,被視為挺王派的盧嘉辰競選總部,11月1日在新北市土城舉行成立大會,王也未現身。這2場的取消動作似乎也是向朱立倫喊話,要朱趕快定下「名份」,他才師出有名。

此外,國民黨在中南部立委選舉的部署,也和王金平有著密切關係。6位已獲國民黨提名的7年級立委參選人,包括高雄市的黃韻涵、鍾易仲、蔡金晏、郭倫豪,雲林縣張鎔麒和嘉義縣林江釧,日前成立「國民黨70+青年連線」,強調共享資源聯合作戰,但更重要的是以「尊王」基調來拚勝選。6人都是政二代、年輕、曾在國外求學,透過和王金平的結盟,即使無法勝選,但對國民黨在中南部日益衰退的選情,還是多少會有所助益和改變。在這樣的情勢下,更讓朱立倫沒有選擇的空間,朱王合作也成為國民黨在這場選戰中唯一可以運作的選擇。

「史上最爛名單」?

不過,檢視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除王金平穩坐第一名外,政治組的安排雖讓人啼笑皆非,卻也展現出王金平的可怕實力。像棄選區域立委的黃昭順規劃選高雄市長,前桃園縣長吳志揚規劃選桃園市長,台中市前副市長徐中雄規劃選台中市長,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胞妹、前立委張麗善規劃選雲林縣長,花蓮縣長傅崐萁太太徐榛蔚規劃選花蓮縣長,連高齡68歲的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也列入不分區名單內規劃選屏東縣長,這樣的名單難怪被批評為「史上最爛名單」。

一位熟悉國民黨地方派系生態的人士表示,這樣的安排根本是王金平系統大勝,以黃昭順為例,上次參選竟然落居第三,連楊秋興都不如,安排她參選高雄市根本是笑話一樁!同樣地規劃張麗善參選雲林,顯然也是王金平一手主導,張榮味系統的力量在雲林已日漸式微,連僅剩的立委席次都可能不保,安排張麗善出任不分區,只能說是答謝張家最後沒有棄選立委的結果。至於曾永權,他曾任黨祕書長、府祕書長、立法院副院長這麼多的要職,竟然還要安排他二年後參選屏東縣長,難道國民黨在屏東沒有任何年輕才俊可用,還要勞煩他老人家親征才行?

副手的加分效應

以過去副手人選的定位和功能來看,基本上都屬於「綠葉」,絕對不能搶了主角「紅花」的風采,能不能加分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扣分。像最早擔任李登輝副手的李元簇,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聲音」,而陳水扁的副手呂秀蓮,選上後自嘆自怨為「深宮怨婦」。宋楚瑜第一次參選的副手張昭雄應該算是有加分效果的,至於上一次參選找的林瑞雄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此外,選擇搭檔副手更重要的考量還是能否避開接班爭議。像蔡英文選陳建仁就沒有這個問題,黨內派系相對放心。馬英九第一任選蕭萬長著重財經專業,不涉接班,但第二任找吳敦義就有強烈接班意義,結果招致民進黨無情的攻擊,如今無緣接班。

朱立倫本人具有財經專業,所以找婦女團體負責人的王如玄,著重其法律和勞權的歷練,也算是具有互補功能。至於宋楚瑜找徐欣瑩就讓人相當不解,有人分析主要可能是因為徐欣瑩背後的妙天禪師,具有號稱十萬信眾的宗教基礎才被看中;不過,宋徐二人在記者會上卻強調二黨是「合作非合併」,政黨票各投各的,區域立委再行協調,讓外界看得一頭霧水。

(作者係前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