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廈門著名的網紅景點,沙坡尾是廈門文旅的一張新名片,其不僅以創意、潮流、藝術等元素釋放年輕活力,更以百年的歷史變遷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兩岸淵源。
早期的廈門港是一處月牙形的海灣,因此處海沙細膩如金,被叫作「玉沙坡」。玉沙坡是廈門港的發祥地,集軍港、商港、漁港、官用碼頭為一體,劃分為沙坡頭與沙坡尾,其分界線是一條由碧山岩與赤嶺之間奔流而下的南溪。
清順治12年(1655),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在廈門港海灣一帶建演武亭、演武場、演武池、水操台,大造航海大船,大練水陸諸軍。鄭成功力主「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商養戰,開闢了東西洋貿易通道,出洋的航線有東洋、東南洋、南洋、西南洋四條,廈門自此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對外貿易口岸。後來閩南民眾大多從廈門港玉沙坡出發過台灣、下南洋開墾、發展。
聚居玉沙坡的漁民以海為田、以船為家,信仰媽祖。坐落於廈門港玉沙坡(即今沙坡尾避風塢岸邊)的朝宗宮,肇祀於南明永曆16年(1662),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四海龍王及風伯,故朝宗宮又俗稱龍王宮。鄭成功曾從朝宗宮恭請三尊媽祖聖像登船護航,此後登陸金門,並順利抵達台南鹿耳門,成功收復台灣。最終鄭成功將三尊媽祖像,供奉於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這三尊媽祖統稱為「國姓媽」,印證了「兩岸一家親,兩廟脈相連」的情緣。
乾隆52年(1787)冬,閩浙總督李侍堯奏曰:「臣查閩省各府縣及海口俱有天妃廟,而廈門港口一廟尤為靈應…臣因祈禱順風,亦嘗親至拈香,應即將此廟修理,恭請御書匾、對張掛。」並奏曰「共需費五百兩即可修葺一新。」乾隆皇帝當即撥銀敕修朝宗宮,並親題匾額墨寶。翌年春御筆題書的匾額「恬瀾貽貺」、琺瑯五供八寶、漆挑珠幡、御用「藏香」等皇室貢品,經多地輾轉送達朝宗宮張掛、供奉。清廷認為媽祖為維護台灣的安定有功,因此對朝宗宮和風神廟賜予「惠應波恬」、「恬瀾貽貺」匾額。
康熙23年(1684),清廷在廈門設立海關,廈門從此成為「通洋正口」。雍正年間廈門被指定為福建洋船出航的「總口」,所有從福建出航的洋船必須由廈門入口,並在廈門裝船。從1685-1784的百年間,廈門是大陸與台灣往來的唯一通道,為嚴格管理對渡台人員,大陸人要向台廈兵備道申領證件,而且只准許廈門港對渡台南鹿耳門港。兩個渡口獨攬兩岸貿易往來整整一百年,在兩岸發展史上寫下重要一筆。
作為當時海峽兩岸的唯一對渡口,玉沙坡建有接官亭及石牌坊;「接官亭」有兩個用途,一是「接聖旨」之所,齎送官捧著聖旨交給展讀官,展讀官跪受後大聲宣讀,眾官員跪聽,並行三跪九叩之禮;二是往來文武官僚迎送酬接之所,一般其旁就有招待所之類的「公館」設施。乾隆39年(1774),廈門海防同知蔣元樞(1738-1781)在玉沙坡接官亭前,建立題刻「盛世梯航」、「天南都會」字樣的石牌坊。清代官員橫渡台灣海峽時,從玉沙坡登船前必須先往朝宗宮、風神廟拈香謁拜,祈求媽祖、風神爺庇佑一帆風順抵達台灣。對應的,台南鹿耳門港也設有風神廟、接官亭,官員們由台返廈時也有相應的禮儀。1777年,蔣元樞任「福建分巡台澎兵備道兼理學政」,在台南接官亭以廈門玉沙坡接官亭石牌坊為藍本建造牌坊,石坊高8.19米、寬6.66米,為三間四柱二樓式,用花崗岩和青鬥石建造,並按照蔣自己設計的圖稿在泉州惠安製作,再通過廈門運往台南拼裝而成。
據說台南接官亭石坊是台灣各石坊中最為壯麗雄偉的。石坊上有蔣元樞親筆撰書的對聯和橫額,南向橫額是「鯤維永奠」,對聯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北向橫額是「鼇柱擎天」,對聯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纏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這些詞聯充分顯示當年海峽交通要衝、官場迎送、石坊雄踞港口的氣勢和作者的抱負。遺憾的是,玉沙坡牌坊早已湮沒,而台南牌坊仍存。慶幸的是,台南市文化協會參與沙坡尾的更新計畫時,提出複製石牌坊的構想。
2017年,廈門港朝宗宮依據台南接官亭石牌坊的規格,把蔣元樞當年「克隆」的廈門牌坊再複製回廈門,沙坡尾接官亭石牌坊在朝宗宮廣場前的駁岸邊落成。新建的石牌坊也是由惠安工匠打造而成,台南風神廟還贈送蔣元樞手書「鼇柱擎天」石額拓本。兩岸接官亭石牌坊歷經滄桑,見證了兩岸的歷史淵源。
現在沙坡尾仍續寫著兩岸的故事。2019年,台北青年王伸豪跨越海峽來到廈門沙坡尾工作,一年後他就職於思明區廈港街道成立的沙坡尾工作坊。在沙坡尾工作的五年裡,王伸豪走遍這裡的每條大街小巷,他致力於記錄沙坡尾的老故事。沙坡尾工作坊成為街道社區和居民之間的新橋樑,王伸豪也成了社區居民心目中的「廈港好鄰居」。
(前者係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後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舊稱雙溪口的嘉義縣溪口鄉,是傳統農業鄉鎮,擁有純樸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是客家乙未保台的重要戰場。庄內有東南西北四個隘門,及備有古式大砲等,擁有「鐵國」的優勢,成為台軍雲嘉保衛戰的最終防衛地。由該庄民組成的抗日民軍,有自衛用的武器;也有一些從外鄉來助戰的外省軍隊。在一場激烈戰鬥後,一個美麗家園變成了殺戮戰場。
2025年1月,筆者受邀參加嘉義縣溪口鄉客底文化發展計畫的「參與式文史田調計畫」座談會。「客底」即清朝時期由大陸原鄉移民來溪口拓墾的福佬化客家人,也稱福佬客。該座談會的地點在溪口客家文化館,筆者以歷史研究工作者的身分出席,與當地耆老一起探討乙未戰爭溪口民眾與日軍的戰役。
溪口是筆者母親的故鄉,和父親的故鄉嘉義縣大林鎮相鄰。回想20年前,回鄉沿著北港溪的上游石龜溪(今稱華興溪)探索風土人情時,由於溪口是傳統農業鄉鎮,筆者就在溪旁的農田裡發現一位執著於用牛耕田的長者,而這位長者就住在位於游東村內米粉宮聚落母親故居的後面,也姓邱,是外婆口中為人忠厚老實的鄉鄰。筆者這次趁受邀座談的機會,探訪得知該邱氏鄉賢已過世,讓人感嘆歲月無情。
位居北港溪北米粉宮的邱姓發源於山東,因避亂,自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市)逃至福建、廣東一帶,「唐山過台灣」移民到米粉宮的廣東饒平邱氏即其中的一支。邱氏四兄弟利用北港溪水以製作米粉為生,到了清雍正6年(1728)引三疊溪溪水灌溉的「雙溪口大陂」,讓位居北港溪南的雙溪口(今溪口)聚落周邊出現大片水田;四周圍以溝渠和竹林,成為防禦型的村落;後因位在雲嘉地區山海的交界,在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東西蜿蜒長達一千多公尺的市街。乙未溪口戰役的抗日義首邱禮榜鄉賢,也在此發展。
一張軍用地圖的解讀
座談會中,筆者以溪口有一間收輯1895年乙未保台時孤骨的「大眾爺公」廟,其裡面有外鄉來溪口助戰的英靈,以及一幅《近衛師團嘉義前進預定圖》,說明溪口在當時雲嘉保衛戰中的地位。1895年陽曆10月6日,日軍近衛師團渡過西螺溪(濁水溪)後,便將近一萬多人的軍隊分成三路,大舉南侵雲嘉地區,預計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於10月9日在嘉義縣城(今嘉義市)郊外會師,占領縣城。於是,雲嘉境內一村落、一市鎮,成為台日兩軍激烈爭奪的地方,雙方在此進行市街戰、村落戰,甚至巷戰。一位參加過這場戰役的日軍士兵記載:「雲林縣(今斗六市)乃是至今戰鬥中之第一大激戰」。位居西路要道上的土庫街、雙溪口也是日軍南進爭奪的目標。
前揭的這張圖最早是以手繪的一張「軍用地圖(嘉義彰化間師團南進圖)」呈現。當時日軍侵台所使用40萬分之一的地圖,大多參考清代《台灣輿圖》,及稍晚的《台灣地輿全圖》,南下路線並不充分,所以看不到土庫經雙溪口往打貓的路線。經前鋒部隊偵蒐包括石龜溪等河域及雙溪口等庄(有12名日軍斥候兵在雙溪口被打死,今有12聖公廟祭祀)後,描繪出相對位置及距離。其中,中路日軍從彰化經他里霧(今雲林斗南)、興化店(庄)、大莆林(今嘉義大林)、打貓街(今嘉義民雄)至嘉義間的主要道路以兩條黑色線條表示,其餘東西兩路日軍南進的道路則以一條黑色線條表示。西路和《台灣輿圖》比較,可知從土庫街南下可往北港及笨港縣丞所在的南港(新港)。
根據9月下旬台軍前線的黑旗軍統領王德標給駐守台南客籍抗日義首劉永福的報告,在嘉義北部布置的情形為:「我嘉沿山沿海要道各三,應先設守,而後進剿方為萬全。沿山東則內林庄(今大林內林里),中則大莆林街,西則新港街三處,大路直通彰屬,不可不防。宜各佈置深溝高壘、竹木柵寨。」這三處正是日軍三路南進的重要攻擊地點,其中,中、東兩路在雲嘉客籍義首簡精華(簡義)領導下,有效阻擋日軍,大莆林成為最終防衛線,台日雙方戰死者不少;而日軍右側支隊從西螺街南下後的土庫街「共約四百多戶,房屋結構十分堅牢,有不少巨商大賈。敵軍兵力約二千餘人」,經過激烈巷戰後占領並焚毀整個市街。隨後,雙溪口在北港、新港街歸降日軍後首當其衝。但當時日軍右側支隊的從軍記者卻記述,日軍先繞過雙溪口去支援位居他里霧和大莆林中間位置的興化庄戰鬥。研判日軍除了要支援中路日軍在大莆林的作戰外,並被賦予和10月10日從嘉義布袋嘴登陸至鹽水港(從朴子腳再南下的城鎮)之日軍聯絡的任務。所以才有溪口當地耆老稱日軍「從大莆林方向打進雙溪口」的說法。
日軍在溪口庄的攻擊行動
根據《日清戰史》,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等所組成的右側支隊,參與10月8日雙溪口庄附近的戰鬥兵力,和10月6日西螺街附近的戰鬥、10月7日土庫街附近的戰鬥一樣,有步兵一大隊(內含4個中隊,約一千餘人)、騎兵一小隊、砲兵一小隊、工兵半小隊。而據守雙溪口的台軍,除了附近有自衛用武器的庄民千餘人,也有一些從他里霧街撤退的七星軍後營的黑旗軍,以及由土庫撤守、吳玉山率領的福宇遊勝軍中營的黑旗軍共一千餘人。此即是從外鄉來溪口助戰的外省軍隊。
10月8日,第二旅團長坂井重季少將親率支隊主力抵達游厝庄南端的米粉宮,準備等第2、第4中隊抵達再呼應前進。上午10點,第2、第4中隊在潭斗寮庄南方,涉過北港溪,分批抵達雙溪口東端。發現該庄有台軍,便由第4中隊攻擊其左翼,第2中隊攻擊其中央。但台軍卻利用市街周圍的障礙物─溝渠、竹籬等加以抵抗,一面發射抬槍,一面以步槍射擊。兩中隊只好暫停攻擊。10點30分,支隊主力抵達北港溪左岸,因村周圍閉鎖極堅固無法進入。命步兵停止前進,由砲兵小隊射擊村庄東方入口處(今中正路、和平街口),然後由工兵小隊開路前進。第2中隊之一小隊則增援第3中隊,負責掩護,時為中午11點20分。經由日軍砲擊16次後,台軍據守的房舍逐漸延燒,但仍據守房舍前面的掩堡,發射步槍,毫無退卻之意。最後台軍以鐵片填裝在舊式後裝砲發射,其聲恰如地雷,導致日軍傷亡。因彈盡援絕,台軍遂開始向西南方及南方退却。第4中隊乃由北往南追擊台軍,第2、第3中隊自東往南追擊,擊斃百餘人,並於上風處放火,燒毀整條市街。
此戰役日軍消耗子彈14,600發、榴彈和榴霰彈各15發,與土庫戰役消耗子彈1千餘發、榴霰彈7發相比,激烈許多。值得注意的是,《日軍戰史》所描述雙溪口的戰鬥中,日軍騎兵小隊在搜索支隊左側的菜園庄(嘉義縣大林鎮西結里菜園)附近時,曾與200餘名台軍發生衝突,好不容易才脫身,返回雙溪口庄 。
座談會後,鄉公所有意呈現昔日雙溪口市街東南西北四個隘門位置的意象,筆者建議可增加大眾爺、12聖公廟及其他收留戰死者孤魂的廟等,呈現客家乙未保台的硬頸精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雞蛋不僅營養豐富,也是許多人早餐必備的超級食物。然而,當我們走進超市時,會發現雞蛋的價格從一盒十顆裝的45元到上百元不等,甚至還有超過三、四百元的高價蛋。雞蛋價格為何如此懸殊?這通常與雞的飼養方式、蛋的保存方式、營養成分及品牌等因素息息相關。
一、飼養方式的不同。雞蛋價格的第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就是雞的飼養方式。市場上的雞蛋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傳統籠養雞蛋(最便宜):雞隻集中飼養於籠內,生產效率較高,但活動空間受限。豐富化籠飼(較便宜):蛋雞飼養在經過改善的籠子裡,提供一定程度的活動空間與棲息處。平飼生產(中價):蛋雞在室內平面飼養,活動空間較大,但未必能到戶外,價格介於放牧蛋與籠飼蛋之間。放牧雞蛋/室外飼養(較貴):雞隻可在戶外活動,吃天然飼料,這類雞蛋通常較昂貴。有機雞蛋(最貴):雞隻的飼料為有機飼料,且活動環境須經過嚴格的有機認證,生產成本高,價格自然也高。
二、保存方式的不同。有些雞蛋放在常溫架上,有些則存放於冷藏櫃中,這是價格差異的關鍵之一。一般來說,冷藏雞蛋的生產與運輸成本較高,因此價格也會較貴。常溫雞蛋(較便宜):超市貨架上,未經冷藏處理,一般保存期限為14天。當然,回家後,可以放進冰箱備用。冷藏雞蛋(較貴):超市冰箱內,全程低溫運送,保存期限可達一個月以上,但一旦離開冷藏環境一陣子後,雞蛋表面就會產生水珠,滋生細菌,並透過蛋殼細孔滲入內部,影響品質與安全,因此購買後需立即放入冰箱。
三、飼料與營養添加的不同。不同品牌的雞蛋在飼料成分上,有所不同,例如:普通雞蛋:以一般飼料飼養,無額外營養添加。Omega-3雞蛋:餵食富含Omega-3的飼料,如亞麻籽,使雞蛋營養價值更高。葉黃素雞蛋:透過特定飼料使蛋黃顏色較深,富含葉黃素。這些特殊營養添加的雞蛋通常價格較高。
四、產地與品牌影響。有些雞蛋來自特定的知名牧場的放牧雞蛋,由於品牌信譽與生產方式的保障,價格自然較貴。
選購雞蛋時,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來做選擇:預算有限時:一般籠飼雞蛋雖然價格較低,但仍須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營養價值也與其他飼養或保存方式的蛋大致相同,可以放心食用。重視動物福利者:可以選擇放牧雞蛋或有機雞蛋,這類雞蛋來自自由活動的蛋雞,雞隻福利較好。關注特殊營養價值者:Omega-3雞蛋、葉黃素雞蛋等特殊營養雞蛋是這群人較好的選擇,但營養素並非只從單一食物來,飲食應該多樣化。存放時間較長者:單身貴族難得去一次超市,又常外食,買一盒蛋吃很久,這群人購買冷藏蛋較為安全。
下次逛超市時,不妨仔細看看標籤,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雞蛋喔!如果你問潘老師都買哪一種蛋,我會誠實地告訴你,最便宜的蛋,一盒只要44元,吃了一輩子,哈哈!
(作者係「健康Say Yes」節目主持人)
今年1月27日出版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了瑪斯洛(Pierre Masselot)等學者的文章(Climate study: Rise in heat deaths will substantially outweigh fewer cold deaths),指出氣候變遷將影響位於歐洲的854個城市市民的健康;在不適應高溫的歐洲國家中,高溫帶來的死亡人數始終超過寒冷造成的死亡人數;在2015-2099年間,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淨死亡威脅將增加49.9%,累計將有230餘萬人死於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甚大
根據上述文章,北歐國家的死亡率因氣候變遷的幅度較小,但地中海地區和東歐地區受氣候變遷的死亡率較高,因為高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較大,各國政府應設置強而有效的緩解氣候變遷的因應措施,並立即付諸實施,否則大部分歐洲城市受到氣溫威脅的風險必定會增加。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米契爾 (Dann Mitchell)教授長期專研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氣候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譬如經年累月地面臨熱浪及乾旱,會導致因連續性脫水及電解質失衡而引發腎臟病;炎熱的夜晚會使睡眠品質低劣、認知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也因而受損,甚至嬰兒在母親子宮內受到炎熱天氣影響,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會增加。這些現象會因居住環境及成長過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懸浮微粒日益增加
世界各國城市化及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致使空氣污染物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空氣污染物包括氣態污染物和固態粒狀物(particulate matter, PM)。PM依其大小及損害人體健康者,主要是微粒物 (粒徑小於或等於10μm,PM10) 及奈米微粒(粒徑小於或等於2.5μm,簡稱PM2.5),一般所稱霧霾就是由高濃度的PM2.5之奈米粒物或氣溶膠(aerosols) 所引起。微及奈米的微粒可從深海到南極冰河、人呼吸的空氣、飲水及食物、甚至醫療器材等管道直接進入人體。
在醫學上早已有報導微粒有害人體健康,因為PM2.5比PM10小,更容易經由呼吸系統進入肺臟,甚至心臟,會引起氣喘、呼吸道發炎、損害肺功能、心血管栓塞、引發癌症。歐盟國家已證實PM2.5可導致人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近期又有報告指出,PM2.5日均濃度每增加10µg/m3,呼吸系統疾病盛行率就會增加2.07%,住院率相應增加8%;而PM10每增加10µg/m3,呼吸系統死亡率就會增加0.58%;心臟病的死亡率和PM2.5的濃度也是呈直線的正相關性,台大醫院最近也有類似報告,即台灣南部地區罹患肺癌的人數比台北地區多。
「美國癌症協會」(AOS)的研究顯示,總死亡人數、心肺疾病及肺癌死亡率,因PM之故依序分別上升 4%、6% 和 8%;此外,AOS對120萬美國成年人進行了26年的追蹤調查(1982-2008),發現當PM2.5空氣濃度每增加10µg/m3,肺癌死亡率就會增加15 -27%。去年義大利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體中無微及奈米微粒者罹患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者的比率為7.5%,而體內含有微及奈米微粒者的結果為 20.0%。最新一期的《國家地理》更報導存在人腦中的微及奈米塑膠粒子,比肺、腎臟中多5-30倍,極易造成人的失智。
懸浮微粒危害人類健康
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學外科系主任馬菲那(Raffaele Marfella),連同34位研究人員2024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文章,發現實驗老鼠的免疫細胞會吞噬小於5 mm長度的塑膠物體,這些經螢光標誌的塑膠物體在顯微鏡下顯示成200~350μm流星狀物質,會通過血管滯留在大腦的支細血管中;在給小鼠灌注了含有聚苯乙烯(polystyrene)的水後幾個小時,含有塑膠的細胞就出現在小鼠的大腦中,並「像血管中的車禍般」堆積起來,有些障礙物會存留在血管中超過一個月,並損害老鼠的行動能力。
PM2.5表面富含鐵、銅、鋅、錳等過度元素,以及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等,這些成分會增加肺內自由基的產生,消耗抗氧化成分,造成氧化壓力,而生成羥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s),羥基自由基是造成DNA氧化傷害的主要因素,受損的DNA若無法及時有效修復,便會誘發致畸、致癌、致突變等不可逆的損害; PM不僅會損傷DNA、抑制DNA修復,還可以促成受損DNA片段的複製進而致癌;PM2.5尚可誘導自由基或活性氧 (ROS)過量生成,而使細胞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並導致細胞膜中脂質的過氧化、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升高又會進一步增加自由基或 ROS的產生,PM2.5也可誘發細胞的發炎,使免疫細胞失去免疫力。
今年1月,黃海鵬等6人在「科學進步」(Science Advances)發表文章,報導免疫細胞具嗜中性球及吞噬細胞,但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癌細胞能將免疫細胞中正常的粒腺體(一種能量生成的胞器),置換成有缺陷的粒腺體,於是免疫細胞便無法攻擊癌細胞;三名患者的粒腺體利用標記螢光的粒腺體追蹤,已證實癌細胞中的缺陷粒腺體,在24小時內就會移轉至免疫細胞中,15天後在培養皿裡的所有免疫細胞都會被癌細胞的粒腺體所取代,使原本正常的細胞喪失消滅癌細胞的潛能。
結語
本文提及的氣溫、PM10及PM2.5是目前威脅人體健康最大的環境因子,政府應當制訂相關辦法,有效控制其危害。可悲的是,台大設有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但過去十餘年不停有人向校方反映系館內設置木工廠會產生粉塵問題,卻無人理睬,難道台大非得等到師生罹患肺癌及心肌梗塞後,才要處理嗎?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疑是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佳句。然對其中的「比鄰」二字,注家的解釋大都語焉不詳,不知其用典和典出何處?
據網上披露,時下流行的中文課本和教學參考資料,一般都沒有明確的解釋。許多語文教師在講授該詩時,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做出種種解釋。有的老師根據《新華字典》的註解「比,靠著、挨著」,因而將「比鄰」引申為「靠近(挨著)的鄰居」。有些注釋又將「比」解作「並」,進而將「比鄰」解釋為「並鄰」(見「百度百科」)。有的甚至望文生義,將「比鄰」直接解釋為「好比鄰居」。這都是不瞭解「比」「鄰」典出何處?沒有對「比」、「鄰」做出正確和全面解讀的牽強附會之說。
考「比鄰」一詞,典出《周禮•地官》。其中「大司徒」條有:「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周;五州為鄉,使之相賓。」此處「五家為比」,指的是城邦內的一種地方單位。周朝設五家為「比」,二十五家為「閭」,五百家為「黨」,目的是為了方便戶籍和人口的管理,有如今天的城鎮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之類。而「比」乃是城鎮街道中的最基層單位。不過,在城邦之外即郊區,基層單位的編制雖然相同,但名稱卻不同。
據《周禮•地官》「遂人」條有:「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何謂「邦之野」?據鄭玄註:「郊外曰野」。城邦之外即郊區的地方編制單位名稱則分別為「鄰、裡、酇、鄙、縣、遂」六個等級。可見「比」與「鄰」相等,皆為地方編制單位,只不過前者屬郊內,後者屬郊外。故知所謂「比鄰」,乃為五家之內相熟相保之人,將之引申為「鄰居」亦未嘗不可。
至於「鄉黨」一詞,同樣亦屬地方編制單位,不過其範圍則要廣大多了。按鄭玄註「五百家為黨」推算,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如以一家五口計,一鄉當有數萬人之眾,相當於現在一個小縣城的人口。
(作者係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東亞海研究室主任)
元宵節晚餐後,陪內人散步至西安住家旁邊印象城的至潮影城,看《哪吒之魔童鬧海》。片長140分鐘,影片中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不在此對電影劇情多做描述,不管你身在何處,都應該去電影院自己觀賞。
截至2月17日,《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票房突破人民幣120億,成為中國大陸影史首部票房破百億的電影,以及亞洲首部百億票房影片,當前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排名第17,全球動畫電影排名第3,並打破35項大陸影史紀錄。據貓眼專業版預測票房數據顯示,最新預測總票房將超過160億人民幣,預計將進入全球票房榜前五。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50億元,是2019年的票房冠軍,此部續作是原班人馬歷時5年打造。2019年我沒起心動念去湊熱鬧,因為動漫即俗稱的卡通電影,對我這個已晉七之人,吸引力確實有限。但今年哪吒二的來頭太大,票房記錄一再創新高,而且又是純國產技術之作,不得不去一探究竟,了解一下Made in China的動漫電影發展到什麼境界呢?
明朝的《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有一章講述哪吒的故事。台灣民間傳頌的哪吒三太子,是廟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神明,被道教列為主要祭祀的神祗之一。350年前,從漳州分靈遷至台灣,自嘉義登陸初落腳於新營,新營太子宮即全台太子廟之首,全台370多座哪吒廟皆由此再分靈而出。這何止是兩岸一家親?
大為驚嘆這位餃子的編導功力,自春節上檔半個月以來,已達百億票房記錄,讓許多電影大師努力了一輩子都無法與之相比。其成就可能尚不僅如此,遲早會進入世界動漫史上前十大。
餃子本名楊宇,四川人,醫科生,但自小酷愛動漫,畢業後即棄醫從影。楊父過世後,楊母靠著微薄的收入養家,卻全力支持餃子完成動漫夢想,其毅力足為當代為母者的示範。巧合的是,這有點像台灣的李安大導演,當年在美國修完學位,並沒有立即找工作,而是靠著老婆林嘉惠博士的收入,在家裡磨劍,逐步實踐自己的理想,終成電影大師。兩位成功的男人背後的那兩個女人功不可沒。
餃子楊宇和DS梁文鋒皆為80後,亦非985和211的名校校友。其非凡的成就及影響力,遠遠大於名校的大部分畢業生。相信這應該對當下為人父母者有相當的借鏡和反思。在AI時代初始之際,我們的腦袋和思維都得重新調整。
(作者係亞洲台商總會名譽總會長)
2025春節期間,中國科技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同名AI聊天機器人,在美歐諸國蘋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商店力壓ChatGPT登頂。DeepSeek-R1的橫空出世在美國科技、金融和政治界投下一枚震撼彈,令全球晶片龍頭英偉達(Nvidia)1月27日股價暴跌近17%,市值重挫約6千億美元,ARM、英特爾和台積電ADR也應聲急跌,連累美股蒸發2兆美元,引起矽谷和華爾街一片譁然。
全球科技和學術界譽為中美AI的「史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其對美國的衝擊,不亞於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對此,川普表示:這給美國敲響了一記警鐘,美國需要集中精力來應對中美的AI競爭。
中國AI的異軍突起
DeepSeek的大語言模型開發成本不足600萬美元,由於中國受到美國的出口管制,DeepSeek只能使用英偉達相對低端的H800晶片,大約2千枚左右。DeepSeek-R1在訓練成本、測試表現和開源程度等多項基準測試中直接對標OpenAI最新模型o1,OpenAI的o1每生成100萬詞元(token)需要60美元,DeepSeek只需2.19美元,價格僅為前者的5%;且遵循MIT License開源協議,向全球開發者免費開放。
長期以來,AI一直由美國企業主導,OpenAI旗下的ChatGPT、馬斯克的Grok、Google的Gemini、Meta 的Llama和Amazon SageMaker都已成為AI的領跑者。DeepSeek的強勢崛起打破了美企的壟斷,低成本、高效能、開放性及不輸ChatGPT的卓越表現,一舉戳破了美國AI的泡沫,令美國投資和科技界不得不質疑:動輒投資幾十億美元,動用數百萬顆頂尖晶片來訓練AI是否必要?巨額投資能否獲得高額回報,DeepSeek給出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也令人懷疑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管制的有效性。
DeepSeek的技術不是原創性突破,沒有顛覆大型語言模型的經濟學本質,而是依舊遵循AI研發成本持續降低的「規模化曲線」,並未對美國AI形成難以追趕的技術壁壘。但它以「模型蒸餾」(Modell Distillation)的方法訓練,從龐大的原始資料中萃取、降維、去噪並轉移知識,形成一個小而精的小模型。在這個知識提純和遷移的過程中,此小模型不僅學習了「應該怎麼做」,而且理解「為什麼這樣做」,降低了模型的規模和計算需求,增強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計算效率,讓小模型能高效推理和運轉,適用於資源受限的環境。
DeepSeek挑戰了發展AI需要耗費大量算力和資本的技術常識,以OpenAI o11 1/30的成本、1/50的能耗,性能卻不遜色於後者的極致性價比進入市場,跨越了OpenAI和英偉達所打造的護城河,打破了美國AI高不可攀的神話,也讓高達5千億美元的「星際之門」(Stargate)黯然失色。DeepSeek為後發展國家的AI發展和應用提供了中國方案。
隨著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巴巴的Qwen2.5-Max、Moonshot AI、Kimi和SparkDesk等AI的異軍突起,形構了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主的三大產業聚集區。僅上海一地AI企業,從2018年的183家到2023年的348家,產業規模從1340億元人民幣擴大到逾3800億元,在AI領域隱約形成中美雙峰併立的國際格局。
技術擴散不可能阻擋
DeepSeek的推出表明,中國AI已找到規避出口管制的方法,那就是利用有限的資源,依靠更具創新的方式來提高效率;同時也折射出美國對華的出口禁令和晶片制裁,除了強化中國科技自主的決心和意志外,也會削弱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美國管制行動的目標背道而馳。中美在人工智慧上的技術代差正在迅速縮小,技術擴散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推動了資本、技術和知識的跨國流動,資訊共用的程度愈來越高,任何新的技術創新都可能透過開源社區、社交平台、互聯網、新聞媒體和專業網路迅速傳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壟斷。技術作為知識的高級形態,天生具有一種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公共產品性質,一旦產生就很難被封鎖,其複製和傳播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就像軟體代碼的粘貼複製一樣簡單易行。
出於人性對效率和利潤的追求,個體和公司為追求規模經濟,具有內在動力去促進技術擴散。阻擋技術擴散,就像在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只會帶來系統的熵增和坍塌。1769年英國改良蒸汽機後,為維持技術壟斷向世界各國封鎖技術,但法國、美國和德國還是通過技術工人移民、工業間諜或逆向工程路徑,獲得和改良蒸汽機。英國的技術封鎖只持續15年,到了19世紀後期甚至被反覆運算創新者美、德所反超。英國的案例驗證技術擴散的歷史必然性,也間接證明了技術封鎖必然失敗,唯一的護城河就是不斷創新,讓自己不斷進步,把對手甩得遠遠的。
中美合作是最優解決方案
面對DeepSeek的崛起,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海軍部隊使用DeepSeek;甚至有些美國官員懷疑DeepSeek是剽竊美國AI的縫合怪,來碰瓷中國AI。為了維護霸權,美國動輒揮舞關稅和科技大棒,卻常常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猶記得川普第一任期內對外國製造的洗衣機加徵50%關稅,令美國洗衣機成本上漲12%,大約86美元,無形中加劇了通貨膨脹,提高了生活成本,惡化了百姓生活,與川普的政治承諾背道而馳,損人不利己!現在川普又故技重施,揚言對外國徵收新關稅。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測:一旦新關稅付諸實踐,對美國最富裕的1/5人口來說,會收入下降2%左右;對最貧窮的1/5人群收入則下降約4.2%。
「吹滅別人的燈,並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中美合作是最優解,既能普惠中美,又能造福世界,令全球化進入一個更具活力、包容和可持續性的嶄新階段!
(作者係浙江大學青年學者)
現代空戰是從空用機砲、短程空對空飛彈演變而來,縱然當代戰機發生近戰纏鬥的機會已相對較低,但基於戰場變化劇烈,以及戰機持續作為地面密接支援的要角,戰機仍舊配備機砲作為最後一道空中攻擊/自衛的裝備。而且,隨著機砲射擊精確度日益提高,它依然是戰機上不可或缺的裝備。
M61型20mm火神機砲
M61 20mm機砲為美軍戰機的通用機砲,於1959年開發成功,廣泛應用在美式戰機上,包括已除役的美國海軍F-14戰機,美軍現役的F-15戰機、F-16戰機、F-22戰機等。依據飛機設計的差異,每架戰機皆配置一門機砲,依據戰機的設計分別部署在左或右側,製造商為美國「通用動力公司」。
M61火神機砲大致分為兩個型號,早期為M61A1型,後期為M61A2,前者含彈藥約112公斤,後者為92公斤,配備6根砲管,發射模式為全自動,M61A1每分鐘射速為6000發,M61A2為6600發,射程約3000公尺,槍口初速每秒約1050公尺。在彈頭的選擇上,除能以空包彈作為訓練,也能選擇穿甲燒夷彈、高爆燒夷彈,以應付不同的戰場目標。
M61火神機砲的首戰紀錄為1966年7月,當時美軍一架F-105戰機以該型機砲擊落米格17戰機。根據美軍官方紀錄,服役至今,火神機砲共擊落39架各型戰機;M61火神機砲廣泛應用在美國盟邦,包括北約成員、親美國家/地區,從1959年服役至今,歷經國際間無數個空戰,也幾乎成為全球運用最為廣泛的空用機砲,雖然服役時間超過半世紀,但基於其耐用、通用性高,至今仍是美系戰機的主要空用機砲。
GAU-12 25mm平衡者機砲
GAU-12機砲同樣為通用動力公司所開發的產品,具體部署在AV-8短場起降戰機、AC-130雷霆砲艇機,機砲的口徑為25mm,總重量為122公斤,配備5根砲管,每分鐘射速為3600-4200發,能發射高爆燒夷彈、穿甲燃燒彈等。1980年代陸續部署在戰機上,成為美軍及西方盟國繼M61火神系列機砲後,運用最為廣泛的機砲。
在實際的配置上,老邁的AV-8戰機將其機砲配置在機腹下方,唯獨在AC-130砲艇機上,該機砲配置在機身左或右側,射擊時依據地面目標選擇是否要將機身側飛以供射擊。為強調通用性,該款機砲亦能配置在陸軍裝甲車上,著名的食人魚裝甲車就是以該型機砲作為防空作戰用。
GAU-22A機砲
為使新款F-35系列戰機具備近戰纏鬥能力,美製F-35系列戰機配備一艇GAU-22A機砲,配備4根砲管,射速為每分鐘2500發,最高射速為每分鐘3300發,F-35A採取內置(左側)機砲,F-35B/C受限於機體,僅能將機砲以莢艙的方式配置在機腹。
DEFA 554型30mm機砲
法國具雄厚的航太產業基礎,在戰機的研製上向來選擇自己的道路,戰機上的武裝普遍裝設在法製幻象戰機,由法國「軍備研究與生產局」研製的DEFA機砲,法國其他軍火商諸如達梭航太、馬特拉公司也獲得授權生產,1954年服役至今,該機砲已生產超過13,500門。
DEFA 554型30mm為五發輪型機砲,總重約85公斤,槍口初速每分鐘約1300發,最大射程4500公尺,單一彈箱的彈藥為125發,實際上機砲掛載在機腹下方,在不影響發動機運作、空用飛彈的射擊下,DEFA 553型機砲能獲得最佳角度進行空射或地射。在實際的表現上,法製幻象戰機因參與的空戰相對有限,故目前仍未有實戰紀錄。
DEFA791B 30mm機砲
因幻象戰機逐漸老化,法國達梭公司成功開發出新款飆風戰機,最初飆風戰機配備由GIAT公司產製的30mm機砲,該公司於2006年更名為Nexter System。從1980年服役至今,目前已衍生出兩款型號:M791、M781。
GIAT M781 30mm機砲為最新的衍生型號,總重約120公斤,長度為2.4公尺,槍口初速為每秒1025公尺,射速能依據威脅進行調整,分別為每分鐘300、600、1500或2500發,彈箱為125發子彈。
大陸軍方空用機砲系列
在90年代前,中國空軍大量接受與模仿蘇聯戰機/裝備;冷戰結束後,中國一方面走向自主研發的道路,二方面獲得俄羅斯授權成為中國製的武器,GSh-23機砲最初由蘇聯開發,後經西安與成都兩家飛機工業集團獲得授權後,其型號為GSh-23-3。
改良後的GSh-23-3機砲,口徑為23mm,子彈初速為每秒715公尺,射速為每分鐘3400-3600發,殲10戰機所配置的機砲型號為GSh-23L雙管機砲,部署在機腹中線,利於戰機對地或對空的射擊。
殲11戰機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機種,其配備的機砲型號為GSh-30-1,口徑為30mm,機砲部署在戰機右側,該砲射速為每分鐘1500-1800發,槍口初速為每秒900公尺,對空有效射程約3000公尺。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2024珠海航展展示各型航空器,除了大眾熟悉的L-15獵鷹高教機,FC-1梟龍、殲10C型、殲15T/D型、殲20型等戰轟機和電戰機,武直10型等直升機,運20型戰術運輸機外,本屆航展還有許多新奇事物,包括殲35A型艦載機、白帝乙型空天戰機、大型浮空器(空飄動力飛船)等。
2024珠海航展最耀眼的明星莫過於俄羅斯Su-57戰轟機,從俄羅斯起飛後,途經1400公里抵達山西太原,進行整補後再飛抵珠海,全程共4000公里。而俄羅斯聯合發動機公司也參展,主打177S型渦噴發動機的強悍性能。
蘇霍伊公司進行PAK-FA研究方案時,便已完成T-50實驗機,其貌似Su-27系列,但外型尺寸縮小、改為曲折進氣道和內置彈艙、沿用Su-35S的紅外線追蹤裝置/被動相陣雷達/電戰系統/座艙儀錶板/多功能顯示器等。T-50量產的代號為Su-57,並進入俄國空軍服役。在試飛過程中,T-50優異的空氣力學外型和雙發動機大推力,在次音速/超音速加速、失控螺旋狀態改出(落葉飄)等測試項目中表現奇佳,單純花式飛行表演也可勝任。相較之下,殲20型僅能表演一般常態飛行,略居下風。不過,T-50(Su-57)主要任務為制空,機動性能要求較高;殲20型主要任務為制空/對地轟炸,機動性能要求較低。
殲20型是中國現役戰轟機,航電系統包括主動相陣雷達、整合式頭盔系統、全幅觸控顯示器和語音系統。此外,殲20型還增設光電追蹤瞄準系統(EOTS)、光電分布孔徑系統(EODAS)等先進裝備,大幅增進精準轟炸目標和防衛能力。目前僅有美國F-35和俄羅斯T-50戰機配備EOTS和EODAS。本屆航展展出殲20型雙座型的模型,據稱單座型負責空優巡弋、視距外空戰等,雙座型負責對地攻擊、遙控指揮其他無人攻擊機等。
為求最佳的機動性能,成飛公司的殲10型一反過去傳統氣動力布局,改用小前翼配合三角翼的鴨式布局,並增設腹鰭翼以增加穩定性。這類鴨式布局常見於歐洲各國的戰機設計,例如前期的殲10A/S型為下鶚式進氣口,唇板有6根肋條加固,但該設計不甚美觀,且增加雷達反射值。殲10A型為單座戰機,殲10S型為雙座教練機,採用縱列雙座設計,後方機背隆起內置多餘的航電系統。除訓練外,殲10S型也可用於對地攻擊,分為前座飛行員和後座武器官。
中國81飛行表演隊現已改換殲10AY/SY型單/雙座表演機。後期的殲10B/C型單座戰機,簡化機身外觀以利匿蹤,並改為蚌式進氣口。此種設計由凸包(鼓包)配合一體成型的大型整流罩,可遮蔽發動機葉片以增進匿蹤效果,並改善超音速性能。上述蚌式進氣口也用於中國殲20型、FC-1梟龍(巴基斯坦JF-17雷電)和美國F-35系列戰機,是目前最先進的設計。
殲10B/C型的座艙罩前方增設紅外線追蹤裝置,應該是針對匿蹤目標所設計。另修改機鼻雷達罩外型,杜卜勒射控雷達換成主動相陣雷達,最大搜索距離可能增為200公里以上,持續掃描範圍也加大。若配合新型中/長程空對空飛彈使用,將大幅增進空戰性能。殲10型的固定武裝為1門23公厘口徑雙聯裝機砲,機腹和翼下掛點可攜帶副油箱、KG600/800自衛干擾吊艙、KZ900偵測吊艙、OC5雷射照明吊艙、鷹隼3晝夜瞄準吊艙、傳統鐵殼炸彈、全球定位導引炸彈、雷射導引炸彈、霹靂8B型/10型/11型/12型空對空飛彈、鷹擊91反輻射飛彈。酬載最重者為500公斤級武器系統,包括GB1/GB3雷射導引炸彈、GB2A滑翔增程衛星導引炸彈、GB3A滑翔增程雷射導引炸彈,和最新問世的GB6A動力增程布撒武器。
成飛公司已公布FC-1 Block3將換裝主動相陣雷達和攜帶雷射標定莢艙,並可使用精確轟炸的雷射導引炸彈。中國自製的LS-6制導滑翔彈藥、CM-400AKG空對地超音速巡弋飛彈、霹靂10E型短程空對空飛彈、霹靂15型中長程空對空飛彈,均陸續服役使用。未來FC-1 Block3可攜帶各種先進彈藥,任務範圍也更擴大。不過,先前FC-1主攻低階輕型戰機市場,並利用廉價優勢(1000萬美元)吸引巴基斯坦等國採購,也是當前美國F-16系列、瑞典JAS-39系列的外銷勁敵之一。若FC-1 Block3換裝上述電戰系統和武裝彈藥,其廉價優勢將不復見。
南昌洪都航空公司研發的L-15獵鷹高教機,為中國空軍新一代高教機。L-15的氣動力外型和義大利李奧納多公司生產的T-100(M-346)、俄羅斯雅克列夫設計局公司的YAK-130等高教機極為相似,均為大面積座艙罩、縱列雙座、翼身合一、座艙兩側圓滑邊條翼、主翼搭配尾翼、單垂尾、翼下兩側進氣道和雙發動機構型設計。最大不同在於L-15有後燃器,並具備超音速性能。因此,從研發初期即有高教訓練和戰鬥入門訓練二種版本。L-15座艙的前後座均配備彈射椅、並有明顯高低差,後座教官可清楚觀察前座學員操作,必要時也可接手控制。座艙儀表板有部分機械指針,並搭配二具多功能顯示器和一具抬頭顯示器。從類比模式到數位模式,讓學員熟悉傳統到進階操作,以便未來順利銜接殲10型或殲20型等先進戰轟機。L-15以訓練為主,但可轉換為輕型戰鬥攻擊機,翼下有9個外掛點、共11個掛架,可攜帶無導引火箭發射器、傳統炸彈、短程空對空飛彈和機砲莢艙等。
據中國海軍官員表示,殲15T/D型為殲15的改良版,適用於未來航艦甲板電磁彈射系統。殲15T型為艦載型戰轟機,殲15D型為艦載型電戰機,二者整體的性能和先前殲15型、殲16D型相當,但重新設計前起落架,以符合電磁彈射系統需求。為求保密,殲35A型這次只低空飛過會場,並未參展。
(作者係全球新武器大觀網版主)
去年因外媒與中國智庫「北京藍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對外發表,大陸解放軍已了解台灣部署岸基雄風系列反艦/攻陸飛彈的海鋒部隊駐防與戰備移動路徑,而可以快速摧毀該隊部隊的飛彈載具,引起廣大議論,也使得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不得不對外強調,海鋒部隊不只有一個戰術部署位置,且會做好戰備行動的路途管理。
儘管如此,就當代中國大陸的軍備發展而言,台灣海鋒部隊的岸基攻陸與反艦飛彈早已過時,絕非抗中保台的利器。這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論述。
首先,飛彈駐地已被定位。或論台灣海鋒部隊岸基飛彈部署與移動位置曝光,乃是因為該部隊在網路上公布「聯合利劍-2024B」台灣戰備因應的照片。但這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而非全部。事實上,台灣任何部隊的駐地與營房,早就在人民解放軍的掌控中,海鋒部隊亦不例外。另外,中國擁有世界最先進與配備最大的合成孔徑雷達的無人偵察機與隱形無人偵察機,可在一萬公尺高空,偵蒐80公里範圍內0.25平方公尺大小的物體,而且擁有戰前24小時與戰爭期間的實時偵測能力。因此,台灣海鋒部隊的大型飛彈發射載具即使不出駐地,亦早為人民解放軍偵測、知悉與定位。
一旦台海爆發戰爭,這支部隊的駐地,必定是解放軍火箭軍部隊的東風-11系列與東風-15系列等短程彈道飛彈,與殲-16戰鬥轟炸機,以及包括九天無人轟炸機在內的解放軍首先攻擊的目標,且少有倖存可以進行攻擊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台灣的飛彈防禦能力極其有限,又毫無制空優勢。然此,可從「中國的攻擊行動」再論之。
其次,解放軍的攻擊行動。目前解放軍有四種台灣幾乎無法反制的攻擊性武器:配備高音速滑翔載具(hypersonic glide vehicle, GHV)的東風-17中程高超音速彈道飛彈、東風-100超音速攻陸巡弋飛彈,以及攻擊-11和彩虹-7兩款隱形無人戰鬥機。前兩者均可當作首波攻擊海鋒部隊駐地內的所有岸基攻陸與反艦飛彈發射載具之用,且因台灣完全無法反制這兩種武器,故海鋒部隊能倖存於這波攻擊的飛彈發射載具甚是有限。即使有,配備防區外精確攻擊武器與自殺式無人機的攻擊-11和彩虹-7兩款隱形無戰鬥機,也會在戰爭時期藉由滯空優勢,對殘存與企圖反擊的岸基飛彈發射載具進行掃蕩。
另外,在速度高達10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彈道飛彈「廉價化」的情況下,解放軍至少已有九天無人轟炸機、彩虹-9與彩虹-7兩款察打一體無人機,以及翼龍-X察打一體無人機等,具有配備高超音速彈道飛彈的能力。據此,察打一體無人機可在百公里外,在台灣遭受火箭軍高超音速彈道飛彈與超音速攻陸巡弋飛彈的首波攻擊後,殘存的攻陸與反艦發射載具戰備尚未就緒前,就能發射高超音速彈道飛彈,而在35秒內即能摧毀之。如果在百公里之內發射,則摧毀海鋒部隊岸基飛彈發射載具的時間就會更短。
最後,解放軍海軍與陸軍的反制。就當代飛彈防禦網而言,解放軍的彈道飛彈防禦雖尚有不如美國之處,但在反制巡弋飛彈方面,美國卻遠不如中國。亦即,在中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強大的攔截巡弋飛彈防禦網之際,遭受首波攻擊的台灣岸基攻陸與反艦飛彈,即使還有殘存發射載具可發射少量的攻陸巡弋飛彈,然其若想突破中國海基的1130型近迫防衛系統、海紅旗-10短程/近迫防空飛彈系統與海紅旗-16系列中程防空飛彈系統,以及陸基的紅旗-16中程防空飛彈系統與625E型彈炮結合防空車(配備11管30毫米防空炮與4枚飛弩-16短程防空飛彈)的攔截,亦相當困難。因為,這五款防空武器系統均可攔截飛行高度15公尺,速度超過3馬赫以上的巡弋飛彈,所以台灣雄風系列攻陸與反艦飛彈,幾乎無法突破陸基與海基的巡弋飛彈攔截網。
由上觀之,台灣海鋒部隊所列裝的岸基攻陸與反艦飛彈,已很難因應當前解放軍的攻擊與反制,也不再是台灣「抗中保台」的利器。
(作者係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