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賴清德就職滿月宣布,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強化民主。7月初,美國學者葛來儀在《外交事務》期刊上又呼籲,美國政府應強化台灣防衛韌性。台美雙方都把韌性當飯吃,以為給米,全民就有韌性。
韌性是個體面對壓力、危險、災難等困境時,本於遺傳基因秉賦,綜合心理、物理、環境等條件,所產生堅定信念,能承受痛苦、找到出路,並實現願景的機轉。文明說法是自信主觀意志必勝過客觀現實,俚俗地說就是「不信邪、不怕鬼」。
有精神戰力才能提升韌性
號召全社會的防衛韌性,等同號召全民的精神戰力。前提絕非高大上的捍衛民主,或說些以少勝多的戰史,就能調動出火線士兵和後備衛隊的韌性。
去年台灣出版了一本長篇軍事小說《決戰日:兩岸最終戰》,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在推薦序言中說,這本書用活生生現實的基本資料,加虛構情節,寫出了國軍基層官兵面臨台海發生戰爭時的內心想法與不同應處方式。
這本書的虛構情節是,美國軍艦靠泊台灣軍港,挑釁了大陸的底線;解放軍機艦出海,台灣緊急應變。總統府召集高層會議,基層官兵已風聞事態嚴竣,海軍艦長自主奮戰禦敵,空軍飛行員叛逃,陸軍士官脫隊返家照顧妻小。
小說寫出了基層部隊普遍存在的問題。林中斌在序言中指出,掌權者長期忽略了第一線官兵看待台海戰爭的內心想法;趨利避凶是人性,並不是每一位軍人都能在面對生死時,保有軍人氣節,做出違背人性的決定。
催生全台社會防衛韌性的首項前提是,外部壓力已達到士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1937年七七事變,國共合作全面抗日;外部形勢是日軍侵華占地,掠奪資源,扶植親日政權,視中華文明為土民社會。當時日本的工業生產力、軍事動員力均優於中國,自認三月亡華後即可奴役此廣土眾民。當此危難,中華民族發揚了集體韌性,奮起抗敵,西北軍守長城,寧持大刀也與日軍肉搏。
社會如此分化豈能有韌性
如今大陸的國政目標是復興中華民族,而非要奴役台灣,極不願踏進美國布置的戰爭陷阱,而願意與台灣和平發展、和平融合。但台灣當局可曾盡一切政治手段避免軍事衝突?還是以為附隨美國、強化軍事防衛力,就能擁有全民韌性,嚇到中共?
全民韌性的前提是提供動機思考,讓全民共感命運相繫,建立廣泛參與和同舟一命的體系。而台灣的總統大選採相對多數制,導致今年初民進黨賴清德僅獲四成選票就當選總統,而在野兩黨共得六成選票,仍遭落選命運。在此選制下,政黨只需鞏固基本盤選民即有望掌權;所以台灣的政黨政治缺乏包容、妥協素養,慣於鬥爭壓制。
8年前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制定惡法搶奪國民黨的黨產,空洞化現代史,抹除國民黨保台富台的政經成績,誇大污名化國民黨戒嚴的恐怖。今年新改組的立法院為健全制衡監督效能,修訂《職權行使法》與刑法,改革行政專制,防止絕對權力導致的系統性腐敗。但總統府、行政院、監察院和民進黨立院黨團都提出釋憲案,還動員街頭抗爭,否定多數民意通過的健全民主法案。
執政黨帶頭打壓在野黨
民進黨由黨主席領頭,以為街頭抗爭能嚇住在野黨,身為黨主席竟肆言「青鳥會出來喔!」難道黨派腦一附體,就像童話故事裡的巫師,張嘴即能飛出成群的鳥嗎?
執政黨如此惡鬥在野黨,不只創傷民主進步,加劇全社會裂痕,還重創了全民團結的可能性;當戰禍臨頭,需要全民出死力防衛時,納稅人會問:「繳那麼多稅金,養這些貪腐官僚政客,還當成機密不給查,我何必赴死保你?」民眾的心靈已繳械,奢談韌性。
全社會防衛韌性的關鍵字是「全」字,當領導人號召全民為生存發展而戰、為台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要求軍校生效忠國家為民主而戰時,領導諸君、政商菁英、巨室富戶,你們和家人會和我們一起戰鬥嗎?
上世紀抗日戰爭,軍人浴血奮戰,大學生投筆從戎,在英國留學的青年返國參軍,空軍飛行員前仆後繼。俞大維是美國和德國的博士、彈道學專家,一知抗戰槍響,立馬返國效力。海外華僑捐資購買軍械,華僑子弟投軍上陣。抗戰末期「十萬青年十萬軍」,更在最晦暗的時刻,獻出生命力的韌性。
八二三砲戰時,國防部長俞大維密集巡視金馬前線島嶼,人稱「國防部長辦公室在金門」,他說:「我不能去的地方,不能派我的部屬去」,充分展現了領導人大無畏的韌性。
民進黨召喚不出全民韌性
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暨步兵學校的校訓是「臨陣當先」,今之部長當知,闢室兵推坐以論戰,是召喚不出全民韌性的。當政客的子女紛赴海外,軍校又不見黨政上層的子弟,如何激勵全民的防衛韌性呢?
韌性不是有米就能煮成飯吃,防衛韌性不是買些美國彈簧刀、無人機,搞出台海地獄火,就能全民一致笑傲江湖。韌性是一種心靈武裝、一種人生態度、一種自信和一種力量,可以不被擊垮,且樂觀展望未來。
綜言之,民進黨目前的路線,與其所渴求的全民韌性,怕不只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啊!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台灣有一部分人鬧「獨立」鬧得兇,包括台灣領導人及其團隊,對此,大陸所有的老百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在關切。筆者今年6月在大陸內陸西北待了一個半月,難免與一些大陸同胞有接觸,雖大都是基層百姓,但他們也最實際、最真誠,而我發現他們關心台灣的程度,絕對不亞於台灣同胞。
6月下旬,有一位台商朋友微信給我一則消息:6月21日,國台辦連袂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國安部及公安部,發布了《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宣布針對「頑固台獨分子」有關的意見22條,其中,最高可判處死刑,筆者為之震撼。
筆者在與內陸地區群眾聊天之際,得知他們無一人不對「台獨」深惡痛覺,並且會善意提醒筆者,甚至好言相勸。在他們的眼裡,凡是台灣來的人都是「台獨」分子。經過本人一番解釋,本人既非「台獨」分子,台灣絕大多數人也非「台獨」分子,並以高舉務實「台獨」旗幟的賴清德,也不過獲得四成選票為例證明,台灣並沒有被「台獨」淹沒,他們只是少數極端分子,以及一些盲從的群眾而已。
由於「台獨」分子在台灣鬧得震天價響,逐漸地,台灣被這一小部分極端「台獨」分子,在聲勢上,綁架了台灣全體民眾,造成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不諒解。其實,真實的台灣社會並非如此。
台灣有人認為這22條意見是中共法律戰,且不管它是不是法律戰,目前看來,台灣的政治圈,包括賴清德在內及一些媒體名嘴,對「台獨」的宣傳似乎不再像之前那麼囂張了,甚至收斂了不少,所以你說22條意見有沒有效?看起來是有效的。
要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很難說得通,每個人都會追本溯源,當我們反思自己來自何處時,自然會想到,不論是語言、膚色、姓氏、風俗習慣,都與大陸有千絲萬縷的連結,最後亦將在國家及民族認同上葉落歸根。
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之流雖然想盡辦法,用行政優勢假藉教改竄改教科書,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但在滾滾大浪,綿延不止息的中華民族歷史洪流中,終是蚍蜉撼大樹,可笑而不自量力。「台獨」只是一點不起眼的小浪花,最後在經不起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法律下,立即被打回原形。難怪,大陸人民及台商對22條的宣布同聲叫好,筆者也認為大陸法律戰正確地吹響了兩岸走向統一的號角。
(作者係前聯勤留守政戰部主任)
台灣內外現有三個層次的較量:中美、兩岸與台灣內部政黨之間,其中以後者最敏感、揮發性最強。賴清德以加強版的「抗中保台」勝選上台,食髓知味,必然繼續玩弄此伎倆,激化兩岸情勢。台灣可能因此催化出改變現狀的變局,但未必是壞事。
三個不同層次的政治較量牽絆著台灣的發展與前途,最上層是中美的較量,中層是兩岸的對峙交鋒,下層是在台灣內部,因統獨問題所產生的各種角力。中下兩層固然處於上層的國際環境中,但不以其為轉移,特別是下層較量反而為關鍵所在。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後,中層與下層都有加速惡化的趨勢。
兩岸交鋒動能在兩岸對峙
兩岸交鋒肇因於國共內戰遺留的問題,是兩個敵對政權的爭執,時間一長,又衍生出人民生活方式、國家治理與發展模式、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分歧與爭執,早已從政權統治之爭跨入涵蓋文化內涵之爭,時間越長,文化分歧的根扎得越深,越難撼動,政治問題越難和平解決。兩岸若要「和平」統一,只有強大的一方做出政治體制的改變,發展出比弱小一方更優良的政治體制,吸納融化弱小的一方,否則,只能依賴武力。如強大一方不可能改變,弱小一方被武統之生死存亡的危機感就會越來越強烈,也就越可能引入國際勢力倚為靠山。這是兩岸事態的硬結構。從此也可得出一個附帶結論,兩岸現行的憲法其實都是武力對峙的根源與和平解決的障礙,是故,以法律反獨促統的效果將極有限。
如此的事態結構,自然會令兩岸持續處於以武力為依靠的對峙中,給國際強權同時玩弄兩岸的廣大空間與多樣素材,而被玩捏得最慘的自然是體量小的弱方,這是國際政治中體量大者占有先天優勢的鐵規則使然。
台灣內部角力在統獨交鋒
雖然很多人不願意,甚至避免用「統獨」說明台灣內部的問題。但最有渲染力道,支配台灣內部民意變化最有效,且最持久的題材與脈絡就是統獨之爭。如果有意隱藏迴避,都是自欺,卻不足以欺人。民進黨從不迴避,且有意無所不用其極地利用兩岸分歧的事實,一直玩弄國家認同問題,不斷以「抗中保台」為政黨鬥爭的最大主軸,一步步擊潰不敢面對統獨的國民黨。近幾年來又高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一味地抹紅在野勢力,這些都是統獨之爭的延伸。
台灣內部絕無可能出現兩岸關係上的「台灣共識」,執著於此,就是追求鏡花水月,也會中了民進黨的圈套。總之,只要兩岸一天不統一,統獨之爭就永遠是台灣內部最敏感、最好使用的政治鬥爭工具,不敢觸碰者,在爭取執政權時,必然敗面居大。
由於美國鬥爭大陸的強度迅速升高,加上國民黨昏懦,讓民進黨有機可乘,更肆無忌憚地玩弄「兩國論」,直接激化兩岸惡性對抗,意圖以台灣內部統獨之爭激化兩岸軍事對峙,與中美較量垂直連接,託庇於美方及其盟友的戰略保護。是否能如意?能如意多久?有待觀察。但無論台獨分子如何與國際勢力連結掛勾,依據中國歷史向量力預斷,兩岸最終必會走向統一,不會有意外萬一。
美國利用台灣的意圖明顯
美國長期反對兩岸各方以非和平手段單方面改變現狀,就是要以所謂的「維持現狀」,高舉自己定義的「一個中國政策」,既分裂中國,又玩弄台灣牌牽制大陸,台灣的發展格局因此受到擠壓與限制,朝向「烏克蘭化」的美國工具轉變。同時,美國意圖將大陸俄羅斯化,以台灣引誘大陸發動戰爭,給美國理由說服盟友,以俄烏戰爭中援助烏克蘭的模式,共同對抗大陸。
從7月10日在華府舉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以及日、韓、紐、澳「印太4國」發表的聯合文件看來,美國在亞太不是只搞小北約,而是想搞大號北約。賴清德必會受到鼓舞,將努力鬧事拖美國下水,這可從他故意隱藏AIT新任處長當面告知「一中政策」信息,可見一斑。
北約峰會還發表聯合宣言,各成員國領導人皆一致同意烏克蘭加入北約,強調烏克蘭的「未來在北約」,且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道路「不可逆」。就事態的發展而言,這是美國與北約在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議題上極為重大的轉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且一石二鳥。既然大陸執意要挺俄,美國可能就用北約,先把中、俄困在烏克蘭,消耗一陣子再說。大陸若想從俄羅斯泥淖抽身,必會激發普丁怨恨,又可能陷入一種不確定的加乘險境。若大陸未見長期危險,還想藉俄烏戰爭拖住美國,可能被美國順水推舟,打蛇隨棍上,反而可能陷入「俄羅斯無底洞」,影響其處理台海的能力。
政治對話有助和平統一
由於台灣體量太小,中華民國憲法不具備承載統一兩岸的能力,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婉拒統一的藉口,例如,朱立倫7月14日在回應馬英九「和平統一」說時,就表示「相信國民黨一定完全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大陸憲法的體量夠大足以吸納台灣,但截至目前為止難以讓台灣大多數人所接受。照這種情勢發展下去,「武統」可能還是兩岸統一最有可能的方式,差別只在軍事行動的強度罷了。
當然,大陸若確實寄希望於「和平統一」,勢必要提出恢弘的政治戰略及其實踐,吸引台灣人民不反對甚至鼓勵兩岸當局開展政治對話,進而逼使台灣當局走上談判桌,開啟實質的政治對話。
賴清德想「整內抗中」
賴清德一上台就是一副不管憲法與法律,鐵腕治國整黨的態勢。藍白聯手通過國會改革案後,民進黨四路聲請釋憲,賴清德7月13日出席民進黨「國務青旗艦營」,提及釋憲案時表示,「若政黨沒接受大法官的解釋,人民就會有噓聲,『青鳥會飛出來』。」毫不遮掩地玩弄煽動暴民政治,企圖以亂治亂,「青鳥」儼然成了類似納粹「衝鋒隊」的民進黨暴民衝鋒隊。
賴清德在鄭文燦第一次被聲押時明白表示,「不分黨派,不問何人,只要涉及非法,檢調都應該查辦,勿枉勿縱。打詐、掃黑、肅貪是目前政府重要的工作,目的是要維護國家的生存發展、社會的安定,以及回應人民深刻的期待。」
「打詐、掃黑、肅貪」不論出自何種意圖,必能擄獲人心,對執政者是穩賺不賠的,可能將成為賴清德剷除異己、打擊在野,博得民望的合法利器。這是雙面刃,若是被老百姓看穿,認為「打詐、掃黑、肅貪」是行政治鬥爭之實,可能會反失人心。何況,台南市多年來黑與貪的根苗應滋生自賴市長任內,與賴系人馬脫不了干係,迄今愈演愈烈,難以服人。事態會如何發展只能靜觀其變,2026九合一選戰才是試金石。若民進黨選得不理想,有危害2028大選之勢,賴可能才會做出調整,否則必將一路硬幹到底,越幹越猛。
賴執政必然會利用兩岸不得不然之軍事對峙的情勢,繼續玩弄國家認同議題,以司法手段打擊整肅黨內外勢力,還準備鼓動野蠻的暴民政治,歸結出的主軸就是「整內抗中」。
賴仗恃所謂的主流民意才敢這麼囂張,如果在野勢力不知開發新民意,不斷遷就強化這股民進黨營造出來的主流民意,就是幫他打壓自己,令他更囂張恣肆。
台灣內部生變未必是壞事
賴清德上台故意激化兩岸情勢與內部朝野鬥爭,鐵腕治國整黨,以圖建立個人的統治威望,在2028年能以大勝連任,一洗40%的恥辱。就此而言,賴其實已開始2028的競選活動。台灣內外的三個較量只會越來越激烈,台灣內部的較量最為關鍵,為中美鬥爭的重要支點之一,爆炸性會越來越大,總有承受不住的一天,換言之,這種情勢非常可能會催生現狀的改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嘴上的「現狀」其實是一個沉悶的僵局,若是台灣能出現變局,掃除沉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立法院增修《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下稱「職權行使法」)以強化其監督與制衡的憲政功能,但因此將動搖民進黨「雙少數」執政的權力基礎,甚至還可能危及其政權的正當性。故而,在賴清德的號令下,總統「夥同」行政院、立法院民進黨黨團及監察院,分別向憲法法庭提出主張「職權行使法」違憲的四件聲請案。接到聲請書後,憲法法庭像接奉「聖旨」一般,不僅以「光速」決議受理,幾天後更做出「職權行使法」相關條文暫停適用的「暫時處分」。
然而,這四件聲請案依《憲法訴訟法》(下稱「憲訴法」)本不應受理卻受理,不構成「暫時處分」的法定要件,卻也急速做出處分,可看出這屆大法官急於向民進黨政權表功的用心。
總統憲法權利何來損害
「憲訴法」第43條規定大法官做出「暫時處分」的要件,乃為「憲法所保障之權利或公益遭受難以回復之重大損害,且有急迫必要性,而無其他手段可資防免」的情形。但總統即使到立法院國情報告,且面臨「職權行使法」所定對立委的口頭提問「應依序即時回答」,到底會牴觸哪一條憲法所保障的總統權利呢?
民進黨政權提出的四件聲請是依據「憲訴法」第47條,主張「因行使職權」就所適用的法規範,認為有牴觸憲法的疑義。在總統的聲請書中也說明,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3項「立法院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規定,應屬總統職權之一環。然而,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中的各項規定,全部是增修立法院的組成、權限及權力運作的重要程序,又何來賦予總統職權的規定?
事實上,只要立法院決議發動聽取總統國情報告權,總統去立法院做國情報告就成為他的「憲法義務」,故此應屬於立法院的職權。準此,大法官認定此為總統職權,所為之暫時處分應屬違憲,連聲請憲法法庭判決宣告「職權行使法」違憲,也就是案件的源頭,都不符合法定要件。
至少應以機關爭議聲請
民進黨政權提出的四件聲請做出違憲判決的理由中,都提到國會改革法案違反分立原則。既然如此,藍白立委認為這是屬於憲法上的「機關爭議」當應合理,故應適用「憲訴法」第65條「因行使職權,與其他國家機關最高機關發生憲法上權限之爭議,經爭議之機關協商未果者」為聲請要件。而依同法第66條第5款規定,聲請書還應記載「爭議之性質與發生爭議機關間之協商經過」。
然而,這四件聲請案卻如前所述,係依據「憲訴法」第47條。但除了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外,總統、行政院和監察院並不發生「行使職權」,須適用「職權行使法」的情形。何況,「職權」應係指為達成機關設立之目的,依據憲法或法律賦予該機關所擁有特定範圍,且具主動性的「權力」,此與接受「監督」,乃屬「義務」並不相同。
「憲訴法」第47條,在修法時的立法說明中強調,應「以行使職權為要件,以落實聲請程序之事件性」。此情形當指,如實際發生官員在立法院接受質詢,因「反質詢」而被立法院移送監察院彈劾時,監察院因行使彈劾職權,才得主張因與立法院發生憲法上的職權爭議,聲請憲法法庭判決。故而,目前除民進黨立院黨團的聲請案外,其他三件並未行使職權卻提出聲請,憲法法庭竟一概違法受理,充分展現貫徹「德意志」及捍衛民進黨政權的忠心。
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第4項僅明定,司法院於審理正、副總統之彈劾及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時,才應組成憲法法庭,故而「憲訴法」也不無違憲之疑義。目前的憲法法庭是不久前全面移植德國的「憲法訴願」制度,改制的主要理由是因原本的大法官「解釋」,無法保障當法院的判決也違憲,侵害到人民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
大法官親身示範判決違憲
諷刺者是,釋憲程序改為「法院化」和「訴訟化」後的功能尚未見發揮,現在憲法法庭已做出首件示範案例。在野黨立委面對這屆大法官成為民進黨政權的捍衛者時,應思考既然台灣全面移植了德國的憲法法院制度,就也應該仿效其憲法法院法官係由國會議員選出,而將「職權行使法」關於同意權行使的規定,改為須經全體立委三分之二的同意。如此,既可使任命大法官得到絕大多數立委的尊崇,也讓大法官在逾越分際,扮演「實質立法者」時,至少擁有民主正當性的基礎。
美國最高法院曾以判決認定,焚燒國旗屬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拒絕適用《國旗法》有罪的規定。但國會後來又制定《國旗保護法》,仍規定侮辱國旗有罪,此即國會推翻或修正最高法院判決的「法定撤銷」(statutory reversal)。儘管國會新制定的法律,仍可能在具體訴訟中遭到最高法院拒絕適用,但卻說明了,美國國會也會跟大法官「對著幹」。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2028年賴清德能否順利連任,攸關民進黨能否邁向台灣長期執政。而賴清德團隊面臨「雙少數」的現狀,為突破這居於劣勢的政局,鋪平三年半後的連任之路,民進黨發動了「堅壁清野」的攻堅行動,希望2026年地方選舉能扭轉頹勢,2028年能再成為多數政府,以深植邁向台獨之路的基礎。
民進黨發動民粹壓制在野
全黨共同催動民粹,動員仇恨來鬥爭在野黨,成為了賴清德維穩政權,追求連任的主要行動。賴清德日前即在民進黨國務青旗艦營向年輕人表示,藍白通過國會改革案,民進黨政府發起釋憲大戰,要求憲法法庭針對暫時處分進行準備程序,若政黨不接受大法官解釋,人民就會有噓聲,「青鳥會飛出來」。作為總統,主動翻桌鬧事,完全無視民眾這幾個月來深受停電、通膨之苦,硬要在政治領域挑起爭端。
賴清德這樣的鴨霸,但發起國會改革的藍白兩黨並未因此得利,甚至牽連到應對綠營發起基隆市長罷免案的左支右
絀,根本原因就在於提出國會改革時立論基礎不足,宣傳力道不強,加上一般民眾對國會改革毫不關心,才使得藍白兩黨的強攻無法傷到賴清德政府。
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民眾是否能接受暫時處分的結果」進行民調,結果顯示,若憲法法庭做出「暫時處分」的決定,約有五成一的民眾可以接受,二成七不能接受;而從政黨支持傾向分析,對憲法法庭若做出「暫時處分」決定,民進黨支持者,六成四能接受,一成六不能接受;國民黨支持者,三成六能接受,四成六不能接受;民眾黨支持者,五成能接受,四成不能接受;中性選民,四成能接受,二成一不能接受。
其中,國民黨三分之一支持者也同意,憲法法庭若做出「暫時處分」決定就要接受。難怪賴政府毫不在乎立法院院會7月中通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所提出的「邀請總統進行國情報告」決議案。院長韓國瑜宣布,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邀請賴清德至立法院就國家大政方針進行國情報告,並依法回應立委提問。總統府的態度卻是,為了尊重憲法嚴肅性,在憲法法庭裁判前,任何憲政機關均不宜採取行動。
另外,若憲法法庭最後做出「立院職權新法違憲」的判決,約四成九民眾大致上能接受,三成三不能接受,可見得近半數國人已做好接受憲法法庭「國會改革修法違憲」的心理準備。進一步以政黨傾向分析,對憲法法庭做出「立院職權新法違憲」的判決,民進黨支持者有七成一能接受,一成七不能接受;國民黨支持者有三成一能接受,五成五不能接受;民眾黨支持者有三成八能接受,五成一不能接受;中性選民有三成七能接受,二成八不能接受。同樣的,綠營支持者多數能接受憲法法庭做出違憲的判決,而藍白支持者則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接受這項決定。這就是賴清德敢大膽說出,若政黨不接受大法官解釋,人民就會有噓聲,「青鳥會飛出來」論調的原因。
罷免案正在接力中
目前看來,國會改革法案「被違憲」的機率很高,藍白兩黨面對這種變局是否已有對策?其實,民進黨立委也可以因國會改革案得到更多監督行政單位的權力,但遺憾的是,執政黨對國會改革處處閃避,擔心過去八年執政所遺留的弊案被挖掘公開,因此始終以對抗的立場視之,通過後採取覆議、群眾動員、釋憲,甚至要求發動不信任投票、倒閣及解散國會的主張。說穿了,都是因為民進黨執政權在握,希望藉由仇恨動員鬥倒在野黨,讓民進黨2028勝券在握。
如果藍白兩黨的反制力道不足,將對基隆市長罷免案的氣勢產生敵漲我消之勢。雖然基隆一般是藍營大於綠營;但國民黨如果不能採取強硬的姿態,凝聚共識,動員支持者出來反對罷免案,那麼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綠營做掉的結果可能會再度發生。尤其,民進黨已擺明要動用國家機器來介入這場地方首長罷免案,國民黨非得繃緊神經不可。
總之,基隆罷免案的成敗,關乎2026九合一選舉的結果,更牽動未來藍白能不能合,以及賴清德2028能否連任。
長期執政是綠營的公約數
民進黨人都希望民進黨能長期執政,所以,就算各派系之間有各種衝突糾紛,「鬥而不破」一向是綠營群眾對政治人物最起碼的要求;這也是阿扁執政時期,即使千瘡百孔、貪腐叢生,民進黨的支持度仍能維持三成到約四成左右。綠營人士深知覆巢之下無完卵,大樹之下好遮蔭的道理。
國會改革案的民調結果警告藍白政治人物,民眾並不熱衷於非民生性的議題,在野兩黨的領導人必須改弦易轍,尊重民心,尤其綠營為了追求連任,正無所不用其極地發起追剿政敵的作為。國民黨若再不積極作為,不僅無法應付綠營的攻勢,也無法讓民眾黨服氣,同意在2026、2028兩次大選藍白合,那麼,民進黨長年執政的夢想就不遠矣!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7月21日,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為強調民進黨的本土性,在全代會上,全程以所謂的「台灣台語」演講,卻遭到不少年輕人嗆聲:聽不懂呀!
在大大吹噓了「賴團隊」的豐功偉業後,賴表示「民主台灣,團結向前」是今年全代會的主題,果然他通篇演講不脫民主與團結。
有關民主,賴說「民主」是民進黨人的共同信念,有權利根據這個共同理想,「來打造自己的國家:民主台灣」。才在5.20說「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國家名稱」的賴清德,這次新創了「民主台灣」這個名詞,大概是想以民主連結美西方,又想強調只有「守護台灣第一品牌」的民進黨,才能「帶領台灣繼續向前」。看來,才剛坐滿兩個月大位的賴清德,不僅想2028連任,還希望民進黨長期或永遠執政。只是,「台灣」加了個形容詞,仍然只是個地名。
賴說「深化民主憲政體制」是未來目標,而民進黨的責任是「維護權力分立的憲政體制,避免權力再度集中,危害民主,傷害人民的權力。」這一點從他嘴裡說出來,特別令人稱奇。民進黨過去8年全面執政,所有權力一黨抓,把台灣搞成威權統治、弊案叢生,而一旦失去立法院過半優勢,賴就下令全黨立委「將士用命,全力以赴」,封殺在野黨為制衡權力提出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在該案通過後,又親自指揮府院監黨四路,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最後還威脅如有政黨不接受釋憲結果,就要召喚青鳥出來反制,這算哪門子的民主?大法官9天就神速裁決修正案大部分職權暫停使用,人民怎麼可能對司法有信心?賴自己開了民主倒車!
有關團結,賴說「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確立台灣優先的國家政策」是未來目標,而民進黨的責任是「團結人民,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更強調要「讓國家認同,不再成為外部分化、內部對立的破口,而是團結國人的力量。」他顯然知道,對國家認同的分歧造成台灣社會分化對立,而在他眼裡,只要不支持「台灣主體性」及「台灣優先」,就是破壞團結,也等同支持台灣「被併吞」。
其實,今年1月,有六成選民用選票反對賴清德的「抗中保台」、「互不隸屬」,而且,現行憲法及法律都定位兩岸「同屬一中」、「一國兩區」,民眾有啥理由支持違反憲法與民主原則的「實質台獨」主張?
況且,就在全代會前,川普一席「要向台灣收保護費」,讓台股五天內大跌2000點,政治人物不分朝野紛紛表示:「兩岸關係不好,我們只好乖乖交保護費」,而民眾則質疑「交保護費有用嗎?要交多少才夠?」賴既然在演講最後表示要「維護和平」,那就應該做幾件實事,讓兩岸關係緩和下來,例如立即解除「禁團令」,停止使用《反滲透法》整肅百姓,那才能團結人心吧!
討論全球局勢,必須用宏觀的方法,而不能用微觀的方法,因為,微觀無法掌握全局。目前的世局可由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四方面來觀察:
(一)軍事方面,三強鼎立。中、美、俄三個核武大國,都擁有足以毀滅對方的強大武力(氫彈的殺傷力比原子彈大幾百倍),因而構成恐怖平衡。
(二)政治方面,也是三強鼎立。原來只有中美兩強,自俄軍介入敘利亞戰亂之後,俄國的影響力大為提高,自應列為三強。
(三)經濟方面,則為兩強爭雄。最初是美國獨大,如今中國崛起,口袋鈔票一大把,形成人民幣與美鈔爭雄的局面,至今愈演愈烈,勝負未卜。
(四)文化方面,三強鼎立。這是辭世不久的美國教授杭廷頓的見解。他認為,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的鬥爭將不是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文化為單位。夠資格參與鬥爭的文化只有三種,即中國文明(以中國大陸為代表)、基督教文明(以美國為代表)與伊斯蘭文明(以中東國家為代表)。目前局勢的發展果然如此。中東回教國家與美國之爭,可視為當年十字軍之戰的延續。大陸在全世界廣設200多所孔子學院,足以代表中國文化。
綜上,今日的中國大陸在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四大領域,均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方壓制中國崛起
近300年來,西方霸主輪替興起,新強權的建立必須透過戰爭手段打倒舊強權,假若戰而不勝,則會被淘汰。但我不認為世界大戰會打起來,因為中國形勢太大,又擁有強大核武,美國惹不起。日本極右派石原慎太郎曾在全美記者協會演說時表示,美國與中國必將因台灣問題起衝突,最後將引發核戰。日本專家們說,如果美國將核彈倒在中國人頭上,將可殺死4億左右中國人,如果中國將它的核彈倒在美國人頭上,可以殺死2億多人。從數目上看,美國好像獲勝了,但中國死掉4億,還有10億人。美國只有3億人口,若死掉2億多,所剩無幾了。由此看來,美國不會對中國動武。
德國大史學家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說,今天的西方列強是當年日耳曼蠻族的後裔,具有日耳曼蠻族的血統與鬥爭性及侵略性。今日套上文化的外衣,可稱之為「商業遊牧民族」。史賓格勒這一論斷很正確。不過,「商業遊牧民族」除具野蠻性與侵略性之外,也有其精明之處,那就是很會打算盤。且看戰後70年,美國人打韓戰、打越戰、打伊拉克,打阿富汗與利比亞,專門撿小的打,絕不打中國與俄國,就是其精明之處。
但是,最近有一位日本政論家田中宇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早就開打了,不過,這次不是軍事戰而是經濟戰,戰爭的兩位主角是中國與美國,使用的武器不是飛機大砲,而是人民幣與美鈔。在這場經濟戰中,最後獲勝的國家將可以透過經濟掌控世局。他預測,人民幣最後會獲勝。理由之一是:美國在國際上的金融政策以剝削他人為最大考量,而中共則傾向「有飯大家吃」,所以受世人歡迎。
中國人再度向外發展
百年前為生活而走向外洋的中國人,約有三批。第一批是廣東人與福建人,走向南洋;第二批是到美國去修築鐵路的勞工,血淚斑斑;第三批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北洋政府送往歐洲挖戰壕的,共有四萬多人,沒有回來的。如今,中國人再度向外發展了,以強大國力作後盾,情形完全改變了,扼要敍述如下:
①在南美尼加拉瓜建新運河,以分巴拿馬運河之勢。
②在泰國南部建新運河,以分麻六甲海峽之勢。
③努力興建昆明至曼谷的鐵路,再直通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④承租澳洲牧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面積如浙江省,又承租澳洲達爾文港,租期99年。
⑤與巴基斯坦在瓜爾達建築深水港,又投資500多億美元,興建鐵路、公路與油管直達新疆喀什,路程3,000公里。
⑥希臘在愛琴海擁有1,000個小島,近因經濟困難,標售部分小島給大陸。
⑦在各國大都市購買地標建築,已購得紐約華爾道夫大飯店、日本北海道著名溫泉及韓國濟州島旅舍。
⑧鋪建英國與美國的高速鐵路,並承建英國的核電廠。鐵路是英國人發明的,中國今日卻「超英趕美」。
台灣統派團體的處境
鄧小平說過:「大氣候決定小氣候」。相對於大陸而言,台灣只是小氣候。但在台灣內部,台獨則是大氣候,因為,無論就歷史因素、國際因素或大陸因素來說,都被台獨充分利用。
就歷史因素,甲午割台,讓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懷有怨恨;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一直進行反共教育,扭曲了台灣人對大陸的觀感。在國際因素方面,五、六十年來,美國與日本一直在支持台灣以對抗中共,台獨更獲額外支持。在大陸因素方面,最近30多年,中共對台政策有三個重點:和平統一、不干涉台灣內政、對主張台獨的人相當寬容。台獨充分利用了大陸的善意,發展台獨勢力。在這種客觀情況下,台灣還有那麼多人不顧自身安危,公開支持統一,足證中華文化不死。依歷史傳統法則,統獨之爭,只能分忠奸與正邪,而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作者係大學退休教授)
近年由於中國崛起,美國人感到其霸權受到挑戰,哈佛大學甘耐迪學院的艾理森教授(Professor Graham Allison)就有鑒於中國將要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勢必會挑戰美國的「太平洋世紀」(Pax Pacifica),而中國之崛起既全面又快速,在一個世代的時間總產值就從小於西班牙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任何快速興起的強權必然會動搖現狀,故作文警告不要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引起廣泛的討論。連習近平於2015年秋天到華府做國事訪問時也提到此一名詞,他認為中美之間可以避免這一陷阱。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史家,《奔羅尼西亞之戰》(The Peloponnesian War)一書的作者,該書指出,那場長達27年的希臘城邦戰爭(西元前431年至404年)之所以不可避免,即由於雅典崛起,挑戰到當時的霸權斯巴達(Sparta)所致。今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新興強國或引發「當道霸權」(ruling power)的疑慮與恐懼,而導致兩國最終不可避免的衝突,或因新興霸權不滿既定現狀而發難。
不論何種情況,在激情、妄自尊大、莫名恐懼、過度榮譽感,以及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煽動下,往往是兩國交戰的爆發點。新舊強權之戰確實是無可忽視的歷史教訓,古代既有雅典與斯巴達之爭,之後從1500年以來15件類似案例中有11件導致戰爭,再想想德國統一後超越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於是在1914 及1939年德國挑戰,英國反制,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其實,新興的日本與美國爆發太平洋戰爭亦復如此,當下中國的崛起又將如何?
中美應互作調整以免衝突
艾理森之意希望中美兩國能知前車之鑑,互作調整以免衝突。歷史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解釋其當下情勢與戰略目標,中美之間的歷史經驗迥異,價值觀與戰略矛盾也大,衝突狀態雖然形似,但情勢與前史大異,無論時空與政經都不可同日而語。
今日中美之間的經濟密切相關,有異於希臘城邦各自的貿易系統。雅典與斯巴達為兩個比較孤立的城邦,不像中美之間千絲萬縷的大國關係。兩國雖異而相互競爭,但有太多在經濟、社會、文化上的合作與互動,更何況還牽涉到許多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兩國都擁有威嚇性的核子武器,誰也不敢挑起核戰的風險。冷戰期間美蘇關係緊張,連古巴危機都沒有導致戰爭,即歸功於恐怖平衡。當前中國在東海與南海伸張海權,確保主權,雖觸動美國海洋霸權的敏感神經,但鬥而不破之勢,顯而易見。此外,中美兩國都有諸多亟待處理的內部問題,諸如經濟改革、人口老化、社會福利、貧富不均、提升教育、環境保護、氣候暖化、國土安全等都急須趕快處理。換言之,國內的挑戰比來自境外的挑戰更為嚴峻,雙方都希望維持國際上的穩定,勢必要努力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美軍的強勢只是作態而已。
世界已不可能由一國獨霸
與中國崛起相對的是美國衰退,美國人自己已經在討論美國霸權能否長久?多年來的緊縮能否重振?美國總統歐巴馬2012年提出的「國防戰略指針」(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就曾被批評為缺乏威力,軟弱不振。若美國國內的政治與經濟問題不能成功地解決,干預國際事務不夠公平正義,軍費開支不能節制,美國的國力非僅不能重振,整個結構性邁向衰落便勢不可免。至於中國是否有意取代美國的霸權?霸權轉移是否必然會引發衝突?
霸權之間衝突的例子大多見之於崇尚軍國主義與強權政治的近代歐洲。中國作為新興強權長久以來自稱不稱霸,立場甚是一貫,美國人或不信以為真。如果中國真講王道而不講霸道,真正是和平崛起,美國也能調整其態度與行為,和平相處的大國關係未嘗不能建立並持久,更何況,今後的世界已不可能任由一國獨霸,無需爭霸,也就不會墜入修昔底德陷井。
作錯誤的類推是誤讀歷史,有負於慎行之睿見。明代史家於慎行慧眼認為歷史經驗非不可學,唯須得法,若謂「天下之事,有異情而同形者,當曹操伐吳之時,則降者亡而戰者勝;及魏鼎既成之後,則戰者敗而守者全。何也?前之形未成而後之勢已定也」。如只知其勢而不知情,正好學錯了歷史經驗,反之亦然。同理,「天下之事有同事而異功者」。春秋時代晉文公圍曹,威脅發曹人冢墓,使曹人懼而入曹;然而燕攻齊,燕軍真盡掘城外冢墓,激怒齊人而敗燕軍,用計同而成敗異。
相同的一件歷史事件,由於情勢的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學習歷史先例而不知情勢有異,很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會學錯了歷史經驗,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
(作者係中央大學歷史講座教授)
南開大學台港澳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台灣、香港、澳門法治發展動態,致力於探索國家統一和國家治理的路徑和模式。1月10日,中心特邀請來自兩岸四地的台灣、香港、澳門法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了「台港澳十大法治事件(2015)研討會」,回顧過去一年台、港、澳法治發展的重大事件,並選出十大法治事件。
三地皆有重大法治事件
2015年台灣圍繞政治問題展開了多個訴訟案件,「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起訴參與太陽花運動領導者」、「王金平確認黨籍訴訟案終結」、「賴清德彈劾案」,此外還發生了諸如「台灣執行死刑引發島內高度爭議」、「台灣高等法院宣判徐自強無罪」、「頂新劣油案宣判」等法制要案。兩岸關係發展方面,「習馬會」成為絕對的亮點。而國民黨在經歷了2014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後,以及面對2016年總統和立委選舉,由此衍生的「國民黨臨代會召黨主席朱立倫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王金平列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引發爭議」、「台官員登太平島宣示主權馬英九暫緩登島」等政治現象背後均蘊含著豐富的法治內涵。
2015年香港發生的重大法治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多涉及基本法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占中判決引爭議」、「香港舉辦研討會紀念《基本法》頒布25周年」、「香港特區立法會投票否決政改方案」、「特首地位超然論引發爭議」、「香港大學陳文敏事件」、「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議會選舉」、「烈顯倫和李國能對法院職能的評價」、「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還有涉及大陸與香港合作,如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引發爭議等問題。
2015年澳門的法治建設穩步向前,「橫琴自貿區成立,粵澳合作全面升級」、「海一居事件與澳門閒置土地處理」、「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獲中央授予水域管理權」、「澳門博彩業連續下滑,特區政府宣導經濟適度多元」,這些事件一方面為澳門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為法治建設積累了經驗。
經過與會專家學者的分析點評和熱烈討論,最終通過投票方式,評選出了2015年台港澳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法治事件:(1)王金平確認黨籍訴訟案終結;(2)賴清德彈劾案;(3)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晤;(4)台灣高等法院宣判徐自強無罪;(5)香港舉辦研討會紀念《基本法》頒布25周年;(6)香港特區立法會投票否決政改方案;(7)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8)香港特別行政區議會選舉;(9)橫琴自貿區成立,粵澳合作全面升級;(10)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獲中央授予水域管理權。
重大法治事件解讀
台灣2015年的法治事件,都塗上了濃濃選舉政治的底色。不論是「王金平確認黨籍訴訟案終結」,還是「賴清德彈劾案」,藍綠雙方都著眼於台灣大選前的政治形勢而做出判斷和較量。而高等法院宣判徐自強無罪,無疑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堪稱是台灣版的「辛普森案」,折射出台灣法治實踐發展的層次。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晤,其實現的突然和討論內容與形式,都具有石破驚天的效應,對於引領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15年對香港特區而言,則標誌著「後政改時代」的到來。香港立法會投票否決「政改方案」,表示香港特區政改的努力暫告結束,抓經濟、促民生將成為香港「後政改時代」的主調,創新及科技局終獲成立就是一個象徵,而區議會換屆選舉結果又無疑代表著香港基層社會對於「政改」的回饋和評價。2015年正值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這一歷史時刻讓香港各界共同回顧基本法的制定過程,思考基本法的實踐,重新認識基本法的價值。
2015年的澳門則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態勢。目標為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立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目標,抵消博彩業持續下滑的壓力。在此背景下,橫琴自貿區成立,粵澳合作全面升級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獲中央授予水域管理權,這些法治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澳門一直受制於地狹人多的地理條件,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多的地理空間,通過加強粵澳合作,開發橫琴,將「澳門大學橫琴模式」推向新層次和階段,實現粵澳發展共贏。而中央政府這次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劃定陸地界線,明確水域管理範圍,就是為澳門保持繁榮穩定、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援。
(前者係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後者係同中心研究助理)
台灣與大陸在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經濟總量等方面差距很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大陸與台灣也絕非13億人之大,對2,300萬人之小的「大象對麻雀」、「巨無霸對小不點」的關係。
古代先祖先賢—從清朝初年的施琅、郁永河、藍鼎元,到清朝後期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乙未割台時的沈葆楨、陳季同等人,都用了幾個詞:「門戶」、「鎖鑰」、「關鍵」等等。如施琅說:台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藍鼎元在詩中寫道:「台灣雖絕島,半壁為藩籬。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台安一方樂,台動天下疑」;沈葆楨稱:台灣為「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乙未割台時陳季同〈弔台灣〉詩中有「強調彈丸等甌脫,卻教鎖鑰委塵埃」之句。
沒有其他的辭彙,比「門戶」、「鎖鑰」、「關鍵」等詞,更適合於形容台灣與整個中國,或者說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了,那就是雖然小,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台灣和大陸是一命運共同體,這一說法很對,但還可說得更具體些,那就是:房屋的主體和房屋的門戶、鎖鑰關係,屋內人和「守門人」的關係。這一關係是由台灣的特殊、重要、優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不過,這是一把「雙刃劍」。
台灣是中國的門戶
一方面,台灣作為整個中國的門戶、鎖鑰,在外來侵略中必然首當其衝。對於歐洲殖民者來說,台灣是其前往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其廣大腹地的必經之道,這也是台灣在明末即為西班牙、荷蘭等所入侵,19世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又成為重災區的原因。
對美國而言,要從其美洲本土前來亞洲大陸,必經日本和台灣,所以從19世紀中期起,美國就眼盯著日本和台灣,最早撬開閉關鎖國日本西化維新之門的,就是美國,直至目前,日本仍被美國所實際控制,成為它在亞洲的橋頭堡;而台灣也在某種程度上為美國所掌控。
對日本而言,台灣是它通往東南亞、澳洲、印度洋、富產石油的中東乃至文明開化的歐洲的生命線,所以日本早就對台灣垂涎欲滴,甲午戰爭後求割的兩塊土地,遼東尚可放棄,對台灣卻是緊抓不放。即使1945年戰敗投降,它對於台灣也並未徹底死心,釣魚台事端及近年來台灣親日仇華思潮的興起就是明證。台灣在歷史上是整個中國遭受外來侵略和殖民最多的地區,與其大小差不多的海南島相對就平靜得多,原因在此。
另一方面,台灣在歷史上,又是中國最得風氣之先的地區。這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就是如此,甚至更早的鄭成功時代就是如此。對整個中國來說,要走出去,就要通過台灣這個門,在古代如此,在現代、甚至在當前中國要推行和平發展、「一帶一路」戰略,都是如此。這不僅是說,要衝破第一島鏈,或往東南亞、印度洋要經過台灣海峽,而且是說台灣是整個中國對外開放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積累最多的經驗和人脈的地區,這個意義上,它能發揮的也還是門戶、鎖鑰、關鍵的作用。
台灣應擺正自己的位置
然而,「門戶」是屋子裡的人往外走的通道,卻也有可能成為強盜進入屋裡搶劫的通道。其間的關鍵,取決於屋裡人是否足夠有力、強大,以及他對於這個門戶、鎖鑰是否有足夠的重視。與此同時,也取決於這個門戶、鎖鑰、守門人自身的抉擇:是要當屋裡人向外的通道,或是要當強盜入戶的通道。
歷史上,曾有過因為屋裡人的衰弱,或對這個門戶、鎖鑰不夠重視,而使鎖鑰委落塵埃,守門人遭殃,而屋內人也遭殃的事例。至於因門戶、鎖鑰、守門人的背叛而讓屋內人遭殃的情形,則還沒有出現,至多也只是嘴巴喊喊,並沒有成為事實。我相信,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目前重要的是,房屋本身、屋內人和門戶、鎖鑰、守門人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大陸方面,要充分認識這一門戶、鎖鑰的重要性,要知道,如果這個門戶不是向自己開啓的,而是向強盜打開的,要想和平發展,將遇到極大的障礙,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所以說,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台灣如果不當中國向外的門戶,而要當外來勢力入戶的門戶,可能將再次淪為強權的附庸、外來大國的新殖民地,或是發生兩岸之間的大衝突。
那麼,台灣是否有中間路線可走?既不當中國向外的門戶,也不當美、日外國勢力入戶的大門?答案是:沒有!這是由台灣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也是從台灣的歷史可證明的。
300年前郁永河就寫道:台灣「所處在東南五達之海,東西南北,惟意之適,實海上諸國必爭之地也」、「不知我棄之,人必取之」。藍鼎元也寫道:「荷蘭與日本,眈眈共朵頤」,只要將荷蘭改為美國,就和現在的情形一模一樣。或者說,台灣如果不是為中國所有,也必為美國或日本所有。台灣想要獨立,實為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所不允許。
因此,明智之舉是融入整個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中,成為這一戰略向外開啓的門戶,這是台灣的契機,也是其前景之所在,民眾福祉之所在。智者識之!
(作者為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