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週五, 13 九月 2024

歷經兩周的馬拉松式談判,巴黎氣候峰會終於12月12日在195國的掌聲中通過了歷史性的《巴黎氣候協議》,同意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並努力控制在1.5℃以內。

兩岸可在氣候治理上合作

作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峰會上不僅重申將於2030年把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六成、設立兩百億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合作基金,同時還將自2016年開始啟動與發展中國家的新合作,開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氣候變化的項目、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培訓名額,展現出大國領導人應有的擔當。

由於兩岸之間的歷史糾葛至今未解決,致使台灣未參與《巴黎氣候協議》,但這不代表台灣便可以就此置身事外。相反的,台灣應當將此視為身為地球村成員應盡的責任,進而將發展綠色能源和低碳經濟視為產業升級與經濟翻轉的契機,同時主動與大陸開展氣候治理合作,藉此幫助台灣綠色產業進入大陸市場。

台灣海峽雖然在地理上將兩岸分隔,但是兩岸的天空卻相連互通,隨著兩岸人員往來交流日益頻繁,兩岸氣候治理合作的必要性已更加凸顯。通過兩岸氣候治理合作,雙方可以優勢互補,並且相互借鑒各自在氣候變遷、綠色能源和低碳經濟的治理經驗。

合作需要制度化

早在2008年海基會董事長江炳坤與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會談時,便提出兩岸應把因應氣候變遷作為雙方重要的合作方向。自2010年起,兩岸更分別以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的名義,連續舉辦過數屆的「兩岸因應氣候變遷學術研討會」。通過該平台,兩岸官方的對口部門就應對氣候變遷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並確立將就「循環型低碳城市、綠色經濟、產業低碳、氣候變遷預警」等四大方向,進一步開展深入的實質合作。

儘管兩岸兩會簽署過《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但這些協議只涉及氣候治理的一小部分,未來兩會可以考慮研擬簽署《海峽兩岸氣候治理合作框架協議》,其內容可以包括低碳城市、再生能源、資源回收、綠色建築、綠色經濟、碳交易市場、環保教育、科研合作、交流研討等幾個主要面向。在此框架協議的基礎上,未來兩岸可以再針對具體領域洽簽合作協議,從而為兩岸氣候治理的合作建立制度化和常態化的法律依據。

對於氣候治理與政策規劃,大陸是採取由上而下的全面推動戰略,而台灣則是由多個部門之間採取水平互助的分散式規劃。未來兩岸進一步推動氣候治理合作,台灣方面需要有一個政策規劃與協作機制的頂層設計,來解決內部多頭馬車的問題。

合作需要實質化和產業化

如今碳交易市場在全球範圍的發展方興未艾,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大陸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轉為「減量額度認證」(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s),並出售給已發展國家。大陸2013至2015年選定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七個省市進行碳交易試點,2016至2020年將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2021至2030年將逐步建立大陸境內的碳交易市場,至2031年之後達到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接軌。未來台灣應把握大陸和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的步伐和機遇,與大陸共同規劃「兩岸碳交易共同市場」的發展藍圖,建立「兩岸碳交易中心」,藉此使台灣能和國際碳交易市場連結。

此外,發展「綠色GDP」已經成為全球趨勢,對此歐盟早在數年前設立了歐洲的「環境經濟帳戶」(environmental economic accounts),運用「綠色資產負債表」(green balance sheets),來更加準確評估歐盟各國的自然資源和環保政策的實質效益,並預計在2020年前建立一套完整的「環境永續指標衡量系統」。為因應這一趨勢,大陸已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浙江省湖州市、湖南省婁底市、貴州省赤水市、陝西省延安市等地進行試點,預計於2018年底前編製完成五地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台灣必須把握此一趨勢和機遇,除了加緊編制各縣市的「綠色資產負債表」,也應和大陸產官學界研制共同的指標衡量體系。未來台灣的專業團隊還可以協助大陸各省市進行實測評估與編制量表,形成專業性的「綠色資產評估產業」,這不僅可以為保護兩岸的自然環境貢獻力量,也能孕育新興的綠色產業,形成兩岸雙贏合作的模範亮點。

(作者係台北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

週四, 12 九月 2024

距離台灣大選投票越來越近,民進黨勝選的選情基本穩定,如果依照這種態勢發展下去,1月16日蔡英文當選幾乎大致底定。這對台灣政黨政治及兩岸關係會有何影響,值得我們注意。

國民黨可能的改變或調整

(一)是否會面臨再次分裂?國民黨敗選的責任將由誰來承擔,馬英九?朱立倫?或是王金平?想必各派都會相互推諉,拒不認賬。在這樣的情勢下,國民黨的團結勢必將會再遭重創。馬王本就不合,王金平可能有意進攻黨主席選舉,但馬英九一定會採取辦法竭力阻止。朱立倫退守新北市,派系尚未成型,基本上可以不涉黨爭,但如他不沾鍋,是否意味著任由馬王再戰?所以,基本上,如果這次國民黨選輸了,「台灣國民黨」有可能再次抬頭,借民進黨的上位強力攻擊國民黨當權派。倘若二者持續鬧僵,即便沒形成分裂,也勢必元氣大傷。

(二)是否會檢討兩岸政策?馬政府施政績效評價差,給人留下「重外輕內」、「無能」的觀感。多數台灣民眾看來,民進黨的上台並不意味著台灣就會走向戰爭。因此,「兩岸牌」在選舉過程中的功效不若以往。儘管,11月7日的「馬習會」對穩定兩岸關係有著莫大助益,台灣民眾也基本上肯定,只是,這種默認並未轉化為對民進黨大陸政策的不信任或不支持。假若此次國民黨倒台,「兩岸牌」的功能和地位勢必會遭到質疑。

(三)是否會效仿對手作法?對台灣民眾而言,蔡英文所提的維持現狀,比馬當局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似乎更符合民眾的需要和期待,因為她同時強調民眾有自主權、選擇權。在以選舉為導向的台灣政治社會,國民黨還能否繼續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等等,上述問題必將在選後浮上檯面。路線之爭、派系之戰勢所難免。如果本土派得勢,國、民兩黨的實質性差別或許就會被逐漸稀釋,甚至化為烏有。

民進黨可能的改變或調整

(一)是否會重提「凍結台獨黨綱」?民進黨不可能貿然推行台獨政策,也不可能全盤拋棄前任遺產。而對於穩固政權的最好辦法,則是如何接續兩岸既有的交往管道、模式及內容。但切忌妄想民進黨會照單全收,尤其,幾乎可以肯定,民進黨不會承認「九二共識」,但它一定會試圖尋找解套的辦法,例如,重提「凍獨」。假如民進黨再提「凍獨」,大陸應該如何應對?是否可以據此開啟兩黨交流?對此問題,大陸學者王英津在《凍結「台獨黨綱」能否開啟民共兩黨互動與對話?》一文中指出,「凍獨」不可能成為民共對話的基礎,原因在於「凍獨」不等於承認「一個中國」。因此,各界應高度關注民進黨「凍獨」的動作與戲法,切勿掉進民進黨所設的陷阱。

(二)是否會重啟「澳門模式」?如果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既有的「兩岸兩會制度」、「國台辦與陸委會協商制度」及「兩岸領導人會面制度」都有可能中斷。長此以往,這對民進黨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在這樣的困境下,民進黨是否會要求重啟兩岸談判的「澳門模式」,值得注意。

「澳門模式」係指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民進黨不願處理一中原則,但兩岸事務又必須推進的現實情況下,兩岸在當時發展出的一套「行業對行業」、「團體對團體」在澳門商談的新模式。「澳門模式」是否屬於蔡英文「維持現狀說」的一部分不得而知,不過,時空環境改變,兩岸關係發展也不大一樣,大陸應該不會同意重啟「澳門模式」。

(三)是否會重拾「以硬碰硬」?民進黨不太可能不惜代價與大陸展開零和博弈,但各界也不得不做好兩手準備。民進黨向來提倡增加國防開支、購買武器、擴大防衛;也一向主張拓展國際參與,親美友日,孤立大陸。民進黨又喜歡打「悲情牌」、「恐嚇牌」及「鄉土牌」,「以硬碰硬」縱使是危險之舉、下下之策,但可能會產生三種效益:一是繼續誇大、醜化大陸打壓台灣的事實,贏得民眾對民進黨的同情及支持;二是繼續增強、加深對美日在安全、軍事上的依賴,鞏固「美日台同盟」;三是繼續操弄主流民意,將國民黨置於萬丈深淵,為長期執政打基礎。這樣一來,儘管兩岸關係可能退步,但民進黨卻可以穩坐江山,甚至讓「一黨獨大」提前到來。

綜上所述,大陸應該繼續堅持既有步調,不能因為國民黨的兵敗山倒,或民進黨的如日中天,就自亂陣腳。發展兩岸關係須堅持三大方針:第一,堅持兩岸同屬一中;第二,兩岸交流可慢、不可斷;第三,堅持和平發展的主線,避免再走回頭路。

(作者係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兼職助理研究員)

週四, 12 九月 2024

台灣大選在即,倘若民進黨上台執政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人們都在拭目以待。在兩岸關係可能即將發生轉折的此刻,回顧和梳理過去近八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尤其是業已取得的機制化成果,頗有一番滋味和意義。

官方和半官方的互動機制

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後,兩岸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共識,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機制化溝通管道。這一系列官方和半官方機制,成為兩岸執政當局互動和溝通的重要管道,有利於雙方減少誤判,獲取各方資訊和利益關切,進而形成有效的兩岸共同治理平台。

第一,兩岸領導人會面。2015年11月7日,「馬習會」在新加坡登場,實現了兩岸領導人時隔66年來的首次會面。儘管目前尚不能稱這次會面為機制化成果,但它對國家理論和兩岸現實的突破,以及它所創造的實際作法,勢將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而且,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兩岸領導人會面也必定會成為機制化成果,成為兩岸交流互動的最高平台。

第二,國台辦與陸委會常態化溝通機制。2014年2月,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首長會議「張王會」在南京舉行,這是兩岸隔海分治以來,首次有官銜互稱的歷史性會面。在此次會議上,雙方同意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有助雙方直接溝通、互動,避免誤判。

第三,兩岸兩會商談。自2008年恢復協商以來,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已進行了十多次高層會談,共簽署23項協定,在兩岸經貿合作、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陸資赴台投資、司法互助、醫藥衛生合作等領域推出一系列有利於兩岸人民的舉措,成為兩岸事務政策產出和效用評估的重要平台。

第四,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亦稱「國共論壇」。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實現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的首次會晤,並達成五點「共同願景」。自2006年4月舉辦第一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至今已舉辦十屆。論壇達成的一系列共識和政策建議,為兩岸執政當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第五,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簡稱經合會。係依據ECFA成立的,由兩會共同召集。下設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工作、解決爭端工作等若干小組。至2015年5月,兩岸已舉辦了七次經合會例會,促進了ECFA的機制化和深入落實。

第六,旅遊與民航「小兩會」。由兩岸民間業者組成,接受政府授權,進而協商旅遊、交通、航空安全等問題,稱為「小兩會」。旅遊小兩會就兩岸旅遊事務及觀光客在對方境內遇到問題進行溝通、協商;民航小兩會就兩岸飛航安全、航班安排等事宜進行磋商、談判,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航空安全。

民間的互動機制

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效果明顯的民間互動機制,主要如下:

第一,「海峽論壇」。該論壇是在福建舉辦的大型兩岸交流活動。2009年舉辦首屆論壇,並決定每年舉辦一次,迄今已舉辦了七屆。論壇依託福建「五緣」優勢,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的前沿平台作用,形成兩岸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格局。論壇也已成為大陸發布惠台政策的重要平台。

第二,「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高峰會」。2008年首次在南京舉辦,已成為兩岸除兩岸兩會商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之外的第四大論壇。該論壇以兩岸企業家為主體,是最具權威性、務實性的兩岸經濟界高端交流合作平台。2013年,兩岸企業家峰會社團分別在北京、台北成立,大陸的曾培炎、台灣的蕭萬長當選理事長,盛華仁、江丙坤擔任副理事長。峰會兩岸理事會分別下設宏觀經濟、能源石化裝備、金融、資訊家電、成長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文化創意等七個兩岸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峰會大陸祕書處設在江蘇省台辦。

第三,其他民間互動機制。兩岸民間在文化、社區治理經驗、學術交流及青年交流等領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交流和互動機制。其中,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活動多彩多樣,而且均有定期交流機制,為兩岸青年交流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也讓兩岸青年有更多機會共同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而專注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學術交流機制,有助於增進兩岸的政治互信,為兩岸執政當局的決策提供政策參考。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週四, 12 九月 2024

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東盟峰會上談到反恐合作時,特別點出了台灣地區,讓台灣當局十分尷尬。兩天後,台灣就被ISIS列名為恐怖攻擊的國家或地區,這種「飛來的橫禍」讓台灣人民感到十分錯愕。

在歐巴馬談話的背後,隱含著兩個不可忽視的意圖:(1)把台灣列入美國反ISIS在亞太地區的夥伴,背後隱藏著美國意圖要拉台灣入夥,納入對華包圍的軍事同盟,(2)自從1978年中美建交以後,歷任美國總統很少將台灣列入美國亞太政策的公開討論中,此次的講話,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改變,在在顯示圍堵中國是目前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政策,其延伸出來的亞太戰略布局,勢必與台海和平息息相關。

習近平是個深謀遠慮,極具謀略的國家領導人,早就預見當今情勢的變化,開始積極調整部署,藉此次「馬習會」向國際社會傳達了(1) 兩岸領導人都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2) 兩岸的領導人都反對包括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等分裂國家的任何舉措,(3) 兩岸未來有任何的爭端將屬於中國的「內政問題」。

馬英九於11月23日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於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今日美國報》 (USA Today)刊登專文,再次強調,「馬習會」為海峽兩岸的領導人首次正式公開為「九二共識」背書,雙方都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都能接受在「一中」的實質內涵上,做各自表述。馬今日美國的投書,除了向美國人民表達海峽兩岸政府都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也間接告訴美國人民一則訊息,未來兩岸的任何爭端應屬內政問題,應該由兩岸自己來協商解決。

習近平所以會這樣布局,是因為目前中共領導層判斷,不出意外的話,蔡英文應當會當選下一任的總統。蔡英文是1999年「兩國論」的起草人,她上台之後,會做什麼?大陸方面想必相當清楚。

習近平願在此時安排「馬習會」的目的十分清楚,就是要藉此會面,一方面盡量對台灣表達善意,以同胞血肉之情,殷殷期盼對兩岸未來和平發展的美好祝願,展現對台灣的最大善意;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當作一份對台灣當局的「嚴正聲明」,如果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偏離「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框架,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恐怕在所難免。

如果蔡英文執政後和美日結盟,積極參與對華包圍的軍事部署;並利用台灣濃郁的民粹氛圍和立法院過半的席次,通過政治操弄修改憲法,借殼中華民國,走向法理與實質的台獨。這種情況將觸及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對台動武的底線,台海勢必將爆發軍事衝突。

美國華府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最近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美中軍事記分卡」(The US-China Military Scorecard),研究報告在10個作戰領域評估了美軍和解放軍相關的軍事能力,涉及了空戰、海戰、導彈戰、太空和反太空作戰、網路戰和核打擊領域。報告的時間跨度是從1996年到現在,以及到2017年的潛在發展。以台海衝突為場景來設想,報告指出,過去20年當中,解放軍在每一項計分卡上的表現都在持續進步,中美兩國在處理台海問題的軍事能力上是彼長我消,其中,對台灣最關鍵的兩項,美國都落居下風,顯現美國軍事優勢大幅降低。這份報告對於期盼美國在台海發生軍事衝突時前來救援的人,可說是一個「壞消息」。

美國的戰略專家們推估,大陸方面反制的手段及部署都已陸續到位,以期能在戰爭損害最小,外力干預最少的情況下,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目標。時過境遷,美國航母戰鬥群是否還能像1996年那樣在台灣附近海域滯留,或派遣空軍戰機支援,令人質疑。若台灣想用它有限的軍事力量,與中國大陸進行軍事對抗,無異以卵擊石。形勢發展令有識之士和美國涉台的工作人員感到憂心。

近年來,台灣總統大選明顯有著美國的影響,誰能當選往往又隨著美國對華政策而改變,美國現行的政策是「重返亞太、圍堵中國」,因此,「反中」的民進黨在總統大選極有可能獲勝。由於執政者的懦弱無能;台獨政客們的仇中媚外,讓台灣淪為大國博奕的棋子,實在是台灣人的悲哀。

倘若民進黨執政後,積極參與美國對華包圍的軍事部署或走向法理與實質的台獨,不尊重「馬習會」建立的「新加坡共識」,勢必會把台灣帶向戰爭。所以未來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應尊重維持兩岸和平不能碰觸的「紅線」。台灣面對中美競逐升高,應善用強權博奕槓桿平衡的應對之道,展現「以小事大」的政治智慧,拒絕作為霸權操弄下的鷹犬,以維護兩岸的和平與互利雙贏的發展,才是台灣應有的選擇。

(作者係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週四, 12 九月 2024

雖然民進黨看好將能贏得總統選舉,並且首度成為立法院的多數黨,達到完全執政的政黨優勢;然而,台灣不但有無力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的壓力,又有中、日、韓自貿協議的追擊;科技產業也正面臨大陸興起的科技業搶購併、搶單、搶人才的多重壓力;但朝野面對如此嚴苛的挑戰,竟然提不出具體的產業政策,只是一味反中、恐中。

完全不見具體政策

面對兩項攸關台灣未來的重大選舉,選民出奇的冷感與冷漠,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台灣正處於民主脫序、和治理失能的致命惡性循環,朝野只知爭權搶位,就算民進黨再度執政,台灣面臨的內外危機,不但無法緩解,還會因民進黨和北京間的政治衝撞而更加惡化。

曾經,選民為總統候選人提出的偉大願景而雀躍;為擁核、反核街頭對立;為入聯公投大打出手;為兩岸該不該簽ECFA爭辯不休;為誰不愛台、誰賣台拼得你死我活…。幾年過去了,對岸統合國力幾番騰飛,藍綠卻像長不大的燕雀,整天窩在老巢裡你踢我打。

剩下不到一個月,看不到候選人提出具體而可行的台灣產業轉型、青創、稅改、年金、住宅等改革政策,連攸關電力供應的核四廠興廢問題,人人都刻意迴避。執政的國民黨選情吃緊,黨政機構全失了方向;選情領先的民進黨只求打安全牌,無奈的選民只能自我放逐,藍綠都遇到催不動票的困境。        

不滿藍綠,選民自我放逐

選情冷,小英的「小豬回娘家」熱情冷卻,不如預期。朱立倫選情冷,地方競選總部成立,場面遠不及2012年的馬英九;連電視競選文宣品質和數量都無法相比。由於選戰主軸被軍宅和炒地皮等低層次話題占據,讓網路世代很難上手。頂新魏家官司一審無罪宣判,竟也掀不起太大的波濤,網路號召「秒退林鳳營」反而遭致更大的反感。網路知名度和粉絲數究竟能不能換來選票,目前情勢並不樂觀。

選戰主軸失焦,直接反應的是選民投票意向更難評估。只有親民黨、時代力量被看好可能越過政黨票門檻,新黨、台聯黨、民國黨、綠社盟等還在力爭上游,卻人人沒把握。選情冷,投票率不樂觀,能催出支持者,才是最後成敗的關鍵;但當下,選民成熟化伴隨對政治的冷漠與疏離加深,小黨面對大黨的集團軍壓陣,很難殺出重圍。

國民黨高層難辭其咎

2008年立委、總統慘敗給國民黨的民進黨,當時就傳出民進黨20年內無法重返執政,現證明觀察失當;同樣的,如果國民黨兩項選舉再遭慘敗,也不宜就此論斷國民黨將徹底垮台。不過,國民黨這次分崩離析,短期內的確很難東山再起。

2008和2016選舉都是對現任總統兩任政績的總體檢,民進黨當時敗在陳水扁執政累積民怨過深、扁家貪瀆行徑連綠營也看不過去;但當時至少綠營尚能維持表面的團結。反觀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因民眾對馬英九兩任政績的高度不滿而慘敗,不料敗選後黨主席朱立倫等黨政高層機關算盡,「拱柱、換柱」毫無原則,竟然連表面的團結都做不到,更加遭到泛藍選民的背棄。

民主脫序、治理失能

選後台灣危機加重,2000年陳水扁上台時,北京對他觀言聽行了半年之久,但蔡英文5.20上台後,恐將直接進入兩岸政經對撞的「地動山搖」期,這將使已經千瘡百孔、面臨眾多內外困境的台灣情勢更加困難。台灣曾被譽為是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典範,但自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之後,幾番政黨換手,台灣跌入民主脫序。從陳水扁開始,行政、立法長期處於對立,閣揆、政務官輪替如走馬燈,不僅政策被切割、沒有穩定性,官僚也觀望成習、不做不錯。

行政部門的治理失能,更反應在2014年「太陽花」的抗爭上,不論多少政、法界重量級學者譴責,但在野黨卻一味呵護,全然不顧這種「假民主抗爭之手、毀壞民主制度」的不當行為。公共議題被政治立場扭曲;媒體被媚俗報導主導;客觀專業立論屢遭網民劣質貼文刷洗;這些民粹化的滾動,如砂石車般輾過理性言論微不足道的抵抗,從而又倒過來綁架政黨、政客,讓國家的治理更加失能。

台灣快速進入綠大藍小的時代,政治動員也朝向公民社團化和網路化前進。民進黨在這波政治e化的風潮裡目前占上風,但網民高度流動和「酸民」性格,隨時可能因對將現狀的不滿,轉化成在野政黨新的動能。綠營政治版圖因民眾對馬政府的不滿而擴大,但必須提防選後,因泛綠陣營對執政路線的歧見,形成民進黨重返執政後第一道必須跨越的路障。

面對民主脫序、治理無能的現況,民進黨如果走不出深綠的綁架,繼續縱容綠營網軍在網路肆虐,那總有一天台灣人民會受夠泛綠的反中言論,而一旦反中言論破功,網民和憤青的怒火就會如海嘯般捲起,朝民進黨一波波襲來。

 

(作者係台灣大陸高校台生協會理事長)

週四, 12 九月 2024

針對蔡英文12月13日在臉書上寫的「加倍奉還」說,朱立倫隔日受訪時表示:「民進黨已經打了一個半月的負面選戰,當一隻手指頭指著別人時,別忘了有4隻手指頭指著自己,蔡英文應多做好事、善事,社會才會加倍奉還」。朱立倫所言,一語中的,綠營刮王如玄鬍子,當然應先看看自己的蔡英文鬍子刮了沒有。雖然兩個人都沒鬍子,但蔡英文怎麼老是老毛病不改,前有自己領18趴,罵18趴,現在自己炒房地產,怎麼敢罵王如玄炒房地產?自己搞居住不正義,罵國民黨搞居住不正義?

而蔡正元揶揄蔡英文的「加倍奉還」,是要蔡英文加倍奉還炒地增值稅,更充滿反諷,他認為蔡英文公然說要「加倍奉還」像個發怒的黑道大姐頭。「蔡英文是不是要加倍奉還增值稅?」,但蔡英文一直不針對蔡正元的指控出面解釋,她到底繳了增值稅沒?

「加倍奉還」說,聽到耳裡,已經怕在心裡,但出現更可怕的是,當記者還沒把問題講完,蔡英文竟然不客氣地說,「這第一題不要問」,發問記者顯然被她早先說的「加倍奉還」嚇壞了,馬上噤聲。人民看到這一幕,著實嚇了一大跳,台灣的言論自由都沒了!她還沒當選,就先給新聞界上一堂「言論不自由」課,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總統嗎?還是台灣版的金正恩?

蔡英文在競選總統期間,為什麼竟然狠瞪記者阻止發問,以「加倍奉還」威脅藍營?是選票太多了?還是炒房地產的報導,確實影響了選情?她的恐嚇手法,聽起來像極了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加倍奉還」一向是ISIS對西方報復的用詞,蔡英文說這話時,難道沒想到IS是多麼不受歡迎?蔡正元說她像黑道大姐頭,但更多人並不認為她是黑道大姊頭,因為,「加倍奉還」是恐怖分子與西方及俄羅斯相互撂話的用語。

施明德說,蔡英文若當選總統,他會「不寒而慄」。其實,現在還沒當選,我們已經不寒而慄,要是當選,會不會是台灣的災難?

(作者係環保科技業經理)

週四, 12 九月 2024

大選越來越接近了,藍營總統敗選似已可預見,立委選情也可能因此遭池魚之殃,令許多藍營支持者憂心忡忡,擔心蔡英文當選之後整碗捧,搞台獨,去中國化。這些擔心有一定的道理,也能找到跡證支持,但是否抓得到問題的核心,是否禁得起分析,恐怕又是另一回事。

「整碗捧」是制度使然

現在的政治體制是超級總統制,就連行政院長都是總統令其「能上能下」的僚屬,立法院的同意權根本沒有法律上明文的拘束力,可能還有違憲的嫌疑。如果這是制度使然,「整碗捧」是總統的憲法權力,不管藍綠,有什麼可置喙的?若真覺得總統這個碗太大,不合適,要改變,就只能修憲。

若是擔心的是碗裡裝的菜不合適,那就不是整碗捧的問題,而是菜色品味的問題,是執政者能力與素質的問題。民主政治是責任政治,好比廚房一樣,誰掌杓,誰就負成敗責任。藍營既然掌了杓,沒掌好,換他人掌杓也是天公地道。

別忘了,馬英九也是整碗捧,因此才能任意地違背民主政黨政治的原理原則,拿許多職位試圖收買綠營或傾綠人士。執政不以正道,行險以僥倖,寄望當個虛妄的全民總統,搞壞執政菜色與品味,這是執政者的眼界與素質問題,不是整碗捧的問題。

顯然,藍營支持者應該擔心的是藍營政治能力與品質的低劣,要提升藍營的政治品質,藍營支持者必須有所堅持,展現「寧缺勿濫」的決絕勇氣,只有在這股勇氣被藍營的參政者清楚認知後,這些人才不敢胡亂作為,藍營的政治品質才可能提升,才是真正健康的壯大之道。若是甘願受一時勝負綁架,妥協支持公認的爛貨,不但無法阻止、反而會幫助對手整碗捧,而且有利於別人捧得更久。

台獨已潰敗只是不敢承認

擔心蔡英文當選之後整碗捧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她是李登輝「兩國論」與阿扁「一邊一國」的重要作手,害怕她走向台獨,或進一步修改課綱,去中國化,最終導致災難。

根據蔡英文的背景與紀錄,不能否認她確實有這種作為的傾向,而且可能性極大。然而,政治要講實力,主觀的願望未必具備實現的客觀條件。台獨路線進入台灣官方政治體系,自李登輝早期的「階段性兩個中國」始,結果逼出了以一個中國為內涵的「九二共識」,而有辜汪會談;「戒急用忍」越烈,台商赴陸投資之勢更猛,以致台灣外貿越來越依賴大陸;「兩國論」出,李政權迫於各方壓力,快速修正;「一邊一國」的結果是阿扁公開承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執政以「迷航之旅」鬧劇收場。

這次大選,蔡英文堅拒承認「九二共識」,但自年初便發表三個堅持與三個有利於的談話,年中訪美更進一步表示,將在中華民國體制下維持現狀,走向實質接受或至少極為靠近「九二共識」的位置;見到「馬習會」成局,也不顧身段地急著拋出「蔡習會」的願望。林林總總的事實擺在眼前,台獨早就開始一路潰敗,只是不敢承認,嘴硬而已。叫囂的聲音再大,震耳欲聾,並不表示真有勇氣與實力,阿扁執政了八年,根本不敢出手,也出不了手。還想騙誰?

藍營支持者動輒掛在嘴邊、恐嚇選民的台獨與去中國化的議題其實是假議題,台獨「聲勢」在台灣內部逐漸甚囂塵上,其實也是得力於藍營內部藍皮綠骨或獨台份子之助使然。藍營支持者若真擔心台獨與去中國化的問題,恐怕應先從清理門戶開始比較務實有效,勇敢拒絕自家內假冒偽劣的爛貨,才能真正強化自己的體質與戰鬥力。藍皮綠骨或獨台份子在藍營內吃不開,甚至被支持者在選戰中死當,綠營也就不敢亂來,自然可有效反制其不當作為。行有不得,應先反求諸己。藍營若不檢討改過,不可能光靠散播憂慮情緒或空言攻擊對手就能壯大自己,必須拿出真本事才能頂事!

需思考如何統一之道

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出路,只有三種客觀可能:獨立建國、維持現狀、統一。獨立建國早有阿扁的經驗總結,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根據歷史事實,維持現狀明顯是維持不住。不管喜歡或不喜歡,客觀上只有兩岸統一才是台灣出路的正道。

既然只存在這條路的可能性,剩下的議題則是要問,對台灣人民而言,統一的意義何在?怎麼樣才是符合台灣真正良好前途的統一?如何能達到?這是戰略問題,不可能是台灣領導人的即興之作便可解決。

然而,我們看看事實的發展。「馬習會」後,新一波現狀的改變已經被啟動,我們有何準備?沒有。兩岸領導人都會面了,台灣的政治談判戰略何在?沒有。要台灣有良好前途就必須好好地與大陸方面進行政治談判,這是常識就可判斷的現實問題。在正式政治談判之前,台灣社會內部有必要先進行台灣前途大辯論。可惜,迄今尚未見到動靜!

戰略空白是台灣最大的危險,各黨政客猶安之若素,真是心臟強啊!有能在戰略空白之中便能獲得戰略利益這等天上掉下餡兒餅的好事嗎?藍營支持者若真有心,必須先有起碼的知覺,恐怕不能對台灣當局這種超級怠惰的戰略空白視而不見吧?

誰都知道,「一國兩制」只能是過渡,既是過渡,就不是終局解決,沒有終局解決的具體方案與落實,台灣的福祉是不可能獲得妥善保障的,而終局解決必須是全盤的政治解決,徹底地解決兩岸問題的最大癥結,就是雙方政治體制的重大差異。兩岸朝向政治現代化之「一國一制」的政治談判,才能是避免中國再走上一治一亂「黃炎培週期律」的唯一道路,只有如此,中華民族才能有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復興。此客觀規律不以單方意志為轉移。

該怕的是自己沒有實力

綜觀近30年的藍營發展,一路潰敗或一蟹不如一蟹應該不是冤枉的描寫。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自今往前看,藍營支持者是否問過自己,若以可致必勝的高標準而論,2018年地方選舉,特別是有象徵意義的六都,各自有誰能掛帥出戰呢?2020年「可能」夠格的總統候選人有誰呢?看得到嗎?恐怕也是一片空白吧。各種人才與戰略的「空白」竟成了今天藍營最鮮明的特色。孫中山與兩蔣父子天上有知,真不知有何感受?

藍營許多支持者一聽到「理念」二字便不由自主地激動亢奮,真靜下來細問其內涵,竟沒有幾個人說得清楚,每個人說的也差異頗大。這種理念與論述的虛無與空洞化,恐怕才是藍營的病根所在,這病治不好,藍營永遠癱軟無力。這種空白病恐怕才是藍營支持者最應該擔憂害怕的。欲治此病,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只能靠自己奮發圖強,找出清晰的理念,提出務實的論述,無法假手他人!

歷史真是最大的幽默者,藍營的人坐在孫氏與兩蔣留下的寶貴資產上,不知好好利用、反思與繼續發展這份資產,甘心當腦子空白的敗家子,卻又憂心忡忡,擔驚受怕,真不知所為者何!

(作者係政大國發所博士、獨立評論人)

週三, 11 九月 2024

台灣將在2016年1月16日同時舉辦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一般的看法是,兩項大選的形勢,兩大黨勝負已定。但對於台灣的政黨格局,以及兩岸關係而言,重點不只在於民進黨可能總統、立法委員席次雙贏,更在於2016年大選已非維持性(Maintaining)選舉或是轉換性(Converting)選舉,而是偏離性(Deviating)選舉,甚至是關鍵性(Critical)選舉;以及選舉結果是否會產生政黨重組(Realignment),甚至是政黨解組(Dealignment)?進而造成「量變質變」的兩岸關係變遷?

回顧2008年迄今的台灣大型選舉趨勢(如表1與圖1),國民黨在2008年極其風光,挾著批判民進黨執政不力、道德瑕疵的優勢,總統選舉囊括近六成的765萬餘票,立委選舉得票率過半,在113席更取得七成二的81席優勢。

但在中央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同樣因執政成效不彰,此後一路下滑。雖然2009年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由於國民黨還有地方派系、基層組織等優勢,尤其議員選舉還能大幅領先民進黨;但到了2010年的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選舉,市長選舉得票率已經落後給民進黨。

因此2012的總統大選,國民黨減少到僅剛過五成的689萬餘票獲勝,比2008年選舉少了75萬餘票,立委選舉得票率也不到五成,席次減少到五成七的64席,但應已不是「維持性選舉」,而是「轉換性選舉」。

事實上,國民黨下滑趨勢未因中央仍完全執政而改變,執政成績依然低迷,加上太陽花學運引起更多對於執政績效的關注,2014年除了地方性質強烈的縣市議員選舉還能領先外,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的得票率皆大約平均落後6%,性質應該是「偏離性選舉」,甚至意味「關鍵性選舉」。

距離2016年大選已近,總統選舉還是民進黨穩定領先,甚至得票率過半;立委選舉在雲林以南幾乎是民進黨的席次,若加上不分區席次,也有機會過半。所以2016大選後,應該是民進黨在中央完全執政;如果延續2014年的選舉趨勢,2016年大選可謂是「關鍵性選舉」。

選後國、民兩黨新變化

由於2016年大選可能是「關鍵性選舉」,代表政黨認同的選民結構已經產生變化,而且不是一次性的偶發事件,因此兩大黨將面臨新型態的選民政黨認同改變;但是否產生穩定性的「政黨重組」,甚至是「政黨解組」,則有待整體的結構性觀察。

雖然太陽花學運後,許多的公民團體轉化為政治團體參政,但是,這些政治團體的訴求無法激起關注。例如:時代力量的「追求一個人人都嚮往、引以為傲的台灣」,社會民主黨的「打破兩黨寡占的政治、打破財團壟斷的經濟」,綠黨的「參與式民主、社會正義、生態智慧」,民國黨的「博愛、自由、平等」,這些訴求大多是台灣普遍的抽象共識,而且多被兩大黨吸納了。

所以,從「政黨解組」的角度觀之,選民的政黨認同未因第三勢力出現而大幅改變,形成支持非兩大黨的多數獨立選民;因此,「政黨解組」重點在於選民對兩大黨的認同是否已經減少,但以現今大部分台灣選民對政治資訊的判斷方式來看,政黨認同還是重要途徑;只是,未來仍有可能「政黨解組」為保守派、自由派的意識形態認同,或更多說是對中國大陸的不同認知傾向。

以兩大黨而言,當然要防止「政黨解組」,維繫住選民對本身的政黨認同。但國民黨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後未能振衰起弊,內部整合不力、外部執政無力,所以2016年大選面臨選民改變其認同的「政黨重組」,因此,國民黨必須重新爭取選民的認同。雖然國民黨因為理念差異,存在所謂的傳統藍、本土藍,但對於欲投入台灣選舉者而言,黨章第二條的「堅定『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信念」,應該只會愈來愈強化。

至於民進黨,當然希望2016年「政黨重組」後的選民認同穩定增加,因此黨主席與總統集於一身的黨政合一、行政立法完全執政的權力集中,黨內派系或天王勢力將臣服於掌握資源的最高權威,全力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與認同。但因政策規劃與執行的能力有待考驗,尤其兩岸關係的問題可能衝擊內政、外交的表現,因之屆時出現執政績效不彰時,黨內派系的權力結構傳統將再度檯面化。

民進黨兩岸政策走向

2016年大選中,面對國民黨內政失去民心的領先優勢下,民進黨針對一向處於劣勢的兩岸政策,採取了所謂「維持現狀」、穩紮穩打,以「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據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顯示了民進黨站穩台灣立場的保守性。

相對於國民黨政策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優勢,民進黨強調兩岸政策需要透明,強化民主機制,確保民眾未來的選擇權;推動兩岸建設性交流與對話時,堅持過程必須充分民主化與透明化,利益由社會公平分享,所以選前仍強調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

如果民進黨2016年大選獲勝後,必須證明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時,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是否立法、如何立法,或許可作為觀察指標。民進黨大致認為,大陸不會貿然中斷兩岸協議的施行,而且民進黨基於執政的方便,可能會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釋出善意,有利兩岸協議的落實甚至簽訂,以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現狀。

但畢竟「九二共識」是大陸堅持的前提,若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協議的落實乃至於簽訂都不可能;所以,民進黨還是有可能調整對於「九二共識」的態度,譬如民進黨提的「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除包括憲法內文、增修條文、相關憲政釋文、法官判決、政府與人民的相關運用之外,更可暗示憲法第四條與增修條文前言的「一個中國」想像。

當然,大陸還是相當在意民進黨1991年制定的台獨黨綱,只是廢除或凍結台獨黨綱涉及民進黨歷史的立場,機率不大,但以新決議文凌駕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尤其是2007年的〈正常國家決議文〉較有可能,例如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的新決議文;不過要到類似國民黨「一中各表」的程度,還需更多壓力。

相對於兩岸關係而言,由於美國的「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日本的「解禁集體自衛權」、美日的「安保新指針」,以及美國介入南海諸國的領土爭議,都讓民進黨認為有更大空間,可以與其他國家一起面對大陸,加上2016年大選總統、立委得票率與席次都可能過半,則現階段民進黨兩岸政策向「九二共識」靠攏的程度不大,因之,兩岸能否真正繼續維持和平發展的現狀,還是得「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作者係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成大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週三, 11 九月 2024

2016總統大選倒數計時,3組候選人競爭雖趨於白熱化,但由於民調蔡英文一路領先,外界認為選舉結果已定,整體選情相對冷清,惟首投族的選票仍是各參選人陣營兵家的必爭之地。

此次大選總投票人數約1881萬人,比上次大選增加73萬人,其中首投族達129萬人,占總投票人數6.8%,足以左右選情。然而,在冷清的選情下,青年關心的議題未受到重視,而一向被視為綠營票倉的南部地區青年,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12月6日由北部7所大學主辦,40所大學協辦的「2016總統大選青年對談」,有2500名青年與會,而對談目的是希望未來的領導人能正視青年所面臨的問題,如教育、就業、居住等議題。但是,南部青年所面對的問題又與北部地區不同。例如,北部學生關心高等教育的本質是什麼?而南部學生因多就讀私立學校,更關心就學的公平性與就學貸款的利率;北部關心高工時及低薪問題,南部地區青年更在意的是否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北部青年關心居住問題,南部居住住宅不是問題,而更在意老人照護問題。

南北青年問題不同其來有自。南部地區家庭所得水準遠低於北部地區,以台北市與台南市為例,台北市家庭年平均所得為1,575,819元,而台南市家庭平均所得為991,990元,兩地相差甚鉅,南部就業機會明顯不足,因此,房地產價格並未如北部地區飆漲。另外,台北市老化指數為68.84,台南市是90.80,因而當北部青年為購買人生第一棟房子努力時,南部青年卻忙於照顧家庭與年老的長輩,以及拼命賺錢還清就學貸款。

筆者長期任教於南部私立大學院校,深知南部青年所面對的問題與北部截然不同,但政府長期「重北輕南」,對南部問題甚少著墨,即使在大選年,各組候選人也以北部票倉為主要思考對象。此次選舉中,民進黨蔡英文出身屏東,同時南部七縣市又是綠營的傳統票倉,理應多照顧南部,特別是南部青年族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綠營人士早已視南部七縣市為囊中物,因而積極開發中、北部票源,也未回應南部青年關心的問題。

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南部年輕人對國民黨已不抱希望,但對民進黨,卻也看不到希望,例如蔡英文提出改善南部經濟三項重要政策:國營企業投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推動工地整合開發、規劃南部學研基地,這些政策對南部青年面對的就業機會不足、所得偏低、家裡人口老化,根本於事無補。

一位學生跟我說:太陽花運動後,我們有美麗的夢想,期待民進黨崛起,改變國民黨執政經濟環境的衰敗;但我們也深深感覺哀愁,因為看不到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會為南部地區,甚至整個台灣,帶來任何改變的可能」。

美麗與哀愁,或許就是現在南部青年心情的寫照吧!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

週三, 11 九月 2024

距離大選只剩半個多月,以近來民調結果和社會氛圍研判,蔡英文勝選的機會依然持續領先;朱立倫有沒有機會拚「逆轉勝」,外界並不看好,但國民黨仍希望透過最後強力動員和催票的動作,爭取逆轉勝。宋瑩配還是處於落後狀態,宋楚瑜和徐欣瑩兩位黨主席在政黨票和立委選舉上都還有待磨合,總統選情上就更難有效拉抬。

蔡英文民調領先

三方戰局從《蘋果日報》12月16日的民調結果來看:蔡英文43.2%,朱立倫20%,宋楚瑜7.8%,但未表態者高達29%,顯示蔡英文穩定領先,因為以過去的選舉經驗來看,未表態者中,相當程度是傾向綠營,因此即使藍綠各獲平均分配,蔡英文還是勝出。再看TVBS12月14日的民調結果,朱玄配下滑6個百分點至22%,落後英仁配的45%,落後幅度增至兩成以上,宋瑩配則維持10%。

從上述民調結果可以看出,國民黨沒有樂觀的本錢。如果再看親綠媒體的民調,更不難發現幾乎是一面倒,像《自由時報》12月17日民調,蔡英文以47.55%的支持度穩定領先,朱立倫以14.22%的支持度居次,宋楚瑜則獲7.2%的支持度。至於一些民進黨外圍團體如兩岸政策協會、新台灣國策智庫的民調結果,蔡英文的民調更早已超過五成以上。

由於藍營方面擔心親綠媒體炒作假民調,讓藍營支持者在看到民調一面倒的情勢下更加悲觀,不願意出來投票,反而讓朱立倫和藍營立委選情更加不利,因此國民黨內部傳出朱立倫和蔡英文的民調差距已落在10%左右的訊息,希望藉此幫助國民黨的選情加溫,進一步縮小雙方的差距。

國民黨方面整體氣勢之所以無法有效急起直追,主因還是在於綠營炒作副總統人選王如玄軍宅成功,雖然王斷然捐出獲利所得的1380萬元希望能夠止血,但顯已對藍軍造成傷害。為了反擊綠營,藍營立委蔡正元和邱毅等人發動質疑蔡英文炒地皮的一連串火力回擊,民進黨雖然回應是烏龍指控,並由發言人提告,但因反應相對顯得無力,對綠營的聲勢造成不小打擊。

其實,藍軍猛攻蔡英文炒作地皮的效應,雖然對民進黨不無殺傷力,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提振國民黨的士氣,進一步凝聚藍軍支持者,不要讓國民黨始終處於挨打局面,尤其選舉已進入最後肉搏巷戰階段,只有採取有效凝聚支持者的戰術才有機會反敗為勝。以目前網路上的氛圍來看,蔡英文炒地皮的爭議已經高過王如玄的軍宅買賣案,顯見藍營的反擊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的效果。

國民黨要強力催票

國民黨除了扭轉一路挨打的局面,更重要的還是催出支持者出來投票。根據TVBS民調的結果發現,選民投票意願下滑,預估投票率低於七成,以2012年總統選舉的民調結果與實際投票率推估,這次總統選舉投票率為68%,低於2012年的74.4%,可能是歷屆首度低於七成。不過,更讓國民黨擔心的是,民進黨認同者的投票意願達到94%,而國民黨認同者的投票意願只有80%。因此,對國民黨選戰操盤者而言,如何在最後關頭讓支持者踴躍出來投票無疑是最大的考驗。

目前傳出朱立倫將力邀周美青助選,並拜託洪秀柱全面輔選拉抬氣勢,同時也找了朱立倫的太太高婉倩出馬,希望透過三位女士的加持來衝票,尤其是希望藉著周美青極佳的社會形象助力,讓傳統藍營支持者外的中間選民也願意投國民黨一票。

民進黨自估立院會過半

除總統選情欠佳外,在立委選情部分國民黨也是「皮皮挫」,不但中南部選情不樂觀,連過去擁有藍軍基本盤優勢的台北市、新北市都面臨苦戰的局面。由於六都立委席次台北市8席、新北市12席、桃園市6席、台中市8席、台南市5席、高雄市9席,共48席,占立法院113席中的42.48%,因此,光六都的立委選情就足以影響國會藍綠的生態。目前國民黨也強力主打制衡訴求,希望至少保住國民黨在國會的基本席次,以免讓民進黨「整碗捧走」。

據了解,民進黨選對會召集人蘇嘉全8月間就曾透露,立委可能攻下的席次,最低54席,最高64席,因此讓民進黨吃下定心丸,認為有機會單獨過半,不必再靠第三勢力。像觀察指標之一的新竹市選情,原本陷入苦戰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在時代力量候選人邱顯智的攻勢下選得相當辛苦,但在蔡英文、蘇貞昌、柯文哲、賴清德等大咖現身力挺下,柯建銘選情已出現反轉,甚至出現微幅領先,讓老柯相當高興,緊繃的情緒也稍微紓解。

雙北市藍綠競爭激烈

台北市方面,民進黨雖然只提名姚文智和吳思瑤二人,但採取相對彈性的作法,結合了柯文哲和第三勢力,另外吸納了前藍軍,現為無黨籍的楊實秋、李慶元,和屬柯文哲系統的潘建志,及親民黨的黃珊珊、時代力量林昶佐和社民黨的范雲,共組「首都進步大聯盟」,希望全力拉下台北市各選區的國民黨候選人。

由於受到去年九合一大選重挫的影響,國民黨在各選區都面臨極大的挑戰和壓力,像老將丁守中受到吳思瑤強力挑戰,吳思瑤挾擔任民進黨市議會黨團總召之便,再加上柯文哲全力配合之下,讓丁守中選情相當危險,國民黨台北市黨部評估丁守中的民調已落居吳思瑤之後,亟待全力衝刺扭轉選情。內湖、南港選區蔡正元不選後改由李彥秀出馬,但地方還有待全力整合,而親民黨黃珊珊因結合民進黨的票源支持,讓國民黨李彥秀陷入苦戰。

新北市國民黨幾位老將也都情勢不利,像板橋的江惠貞再度對上羅致政,上次雙方差距就不大,這次又受總統選情的不利影響,讓江惠貞備受壓力;中和方面張慶忠雖然深耕基層,但民進黨江永昌來勢洶洶,勝負難料;淡水選區由於時代力量馮光遠退選,讓民進黨呂孫綾得利,但也造成吳育昇的壓力。至於民進黨黨方面蘆洲林淑芬、三重高志鵬、新莊吳秉叡選情相對穩定,也讓國民黨相當頭痛;土城方面民進黨吳淇銘頗具實力;樹林選區民進黨派出蘇貞昌女兒蘇巧慧出馬,讓國民黨黃志雄只能步步為營。

其他地區各有勝負

桃園市部分,民進黨評估除了海線第2選區陳賴素美暫居上風外,能否攻下第二席,就看選情五五波的發言人鄭運鵬是否可以在第1選區成功挑戰基層實力雄厚的陳根德,因此,整體而言,國民黨還算略占優勢。

中台灣部分,民進黨在台中除現有3席外,張廖萬堅拿下第4席機會頗大,至於和顏寬恆對戰的陳世凱也相當努力,就看能否在最後關頭衝鋒達陣成功。彰化4席中,國民黨現任立委都頗具實力,民進黨大概只能穩住現任陳素月一席。

至於南部地區,國民黨雖請出立法院長王金平出馬全力輔選,但南台灣綠化格局已定,恐怕難以有所翻轉。依據民進黨黨內民調樂觀顯示,雲林、嘉義縣市和台南市,民進黨都可能全數拿下;高雄市部分,南霸天陳菊顯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態勢,左楠區的劉世芳和謝系的管碧玲兩人之間的較勁,甚至被視為提前上演日後高雄市長爭奪的前哨戰。

至於後山台東花蓮方面,民進黨劉櫂豪在台東很有可能連任成功,花蓮再度推出蕭美琴,雖力拚一雪前恥,但國民黨只要有花蓮縣長傅崐萁全力輔選,應該可望保住花蓮一席。

基隆市由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親征,雖然一度遭逢亂流,但目前選情趨穩,民進黨為強力輔選蔡適應,甚至還邀請了周玉蔻出席輔選會報,為蔡加持,但效果有限。親民黨劉文雄雖經常上電視曝光,但又碰上民國黨議員的挑戰,讓劉文雄有苦說不出。

政黨票競爭也很激烈

由於整體選情不佳,選戰士氣低迷,國民黨高層已從立委席次「至少有50席以上」下修到40至45席左右,很難再維持國會主導權。此外,受到「換柱」引發深藍不滿,國、新兩黨合作生變,新黨自提不分區立委,更衝擊國民黨的政黨票。

根據最新民調,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民調幾乎打平,因此,第三勢力沒有一黨過門檻,國民黨的席次就可再往上增加;反之,如果第三勢力越多政黨跨越門檻,國民黨的席次就會被擠壓。

根據國民黨民調,除兩大黨外,時代力量會跨越5%門檻,不過,最新民調顯示,時代力量的支持度目前下跌,剩不到5%,親民黨則可能跨過門檻。

(作者係前媒體人)